李约瑟之谜与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
- 格式:docx
- 大小:80.79 KB
- 文档页数:3
解读中国经济之谜作者:林靖来源:《中国报道》2012年第11期本书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破解中国经济崛起的谜团。
从“李约瑟之谜”到“三年自然灾害”,从农村合作社到金融机构,本书站在经济学的角度解答了一系列中国经济的问题。
谜题一:“李约瑟之谜”“李约瑟之谜”包含两个方面:第一,为什么在前现代社会中国的科学技术非常发达?第二,为什么现代社会中国又称为技术落后的国家?本书在指出其他理论不足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个更有力的解释。
通过探讨工业革命的本质,结合中国当时的社会制度、文化、人口及生产要素等,作者非常详尽地解释了我们领先和落后的原因。
谜题二: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怪象”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经济出现了在今天看来不可思议的种种“怪象”,全国人民大炼钢铁、买米买布全部凭票、农村刚分到土地却又要加入集体、上山下乡、“三年自然灾害”等。
抛开政治,从单纯的经济学角度来看,这一切现象有其自然的经济学规律。
新中国成立之初,需要大力发展重工业来保证国家的基础建设和国防需求,国家只能通过压缩其他产业的投入和统筹资源来保证社会中的剩余资本流向重工业,于是便产生了“三位一体”的经济政策,即扭曲价格信号,行政上计划配置资源和微观上剥夺企业自主权。
谜题三: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还能走多远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
国外经济学家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中国的高速发展到底还能坚持多久?从新中国成立后的计划经济到现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走了很多弯路,也留下了很多历史问题。
国有企业的改革问题、农村经济发展问题、金融机构规范问题都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礁石”。
优化国有企业体制、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分配减少贫富差距以及加强监管等都是基于中国当前国情提出的解决措施。
只要完善市场体系、促进公平与效率统一,实现和谐发展,中国的经济就一定能坚挺地走下去。
2012诺贝尔文学奖·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10月11日宣布,中国籍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浅识中国经济的两大奇迹中国的两大奇迹拥有高度古代文明的中国在近代落伍,甚至在结束了战乱,完成了革命以后的几十年,尚未摆脱贫困与封闭,是另外一个“奇迹”;而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是一个“奇迹“。
□中国的近代落伍的原因长期领先于世界的中国, 为什么在19世纪会走向衰败和落伍? 长期战乱分裂的欧洲,为什么会在19世纪后超越中国、领先世界? 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在世界学术界,它被称为“李约瑟之谜”。
许多杰出的学者已在破解这个谜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麦迪逊(Angus Madison)的《世界经济千年史》(The World Economy: A Millennial Perspective),以及伊懋可(Mark Elvin) 关于“高度平衡陷阱”的重要论断(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
按照麦迪逊的统计, 中国经济一千年里一直在持续增长,并在1820年左右达到了世界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 但是, 尽管如此, 中国经济的增长却一直是依靠不断增加劳动力投入而维持的, 而1500年之后,西方的增长则主要是依靠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创新来实现的。
如果说西方1500年之后的增长, 体现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的话,那么观察同时期的中国, 却会发现:经济增长伴随的乃是劳动生产率的下降,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人口很少的西方却创造了越来越多的财富, 并最后超越了中国。
麦迪逊和伊懋可的论断, 就“李约瑟之谜”给出了一个典范性的解释模式。
但是, 他们的解释也遭到了两个方面的有力挑战。
一个挑战就来自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 西方的增长方式受资本积累这个基本目标的制约, 这使得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排斥人类劳动的弊端。
同时, 西方在1500年之后的飞跃增长不仅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也是近乎无偿占有当时还很廉价的世界资源的结果, 这包括无偿占有美洲、印度的农产品,以及世界绝大部分矿产品, 西方的增长带有掠夺自然的特性。
对“李约瑟难题”的解答和启示院系: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班级:2010级法学本科班对“李约瑟难题”的解答和启示在人类历史发展历程中,人类不断地回顾过去,总结历史。
有一种对历史的总结就是基于现有的“历史事实”提出各种“难题”,对这些“难题”的研究不仅为“难题”本身提供了种种试解,而且也促进了与“难题”相关的其他问题的研究以及社会的全面进步。
“李约瑟难题”就是这样的“难题”之一。
自上世纪80年代起至今,中国掀起了一次又一次对“李约瑟难题”的研究高潮,众多专家学者从经济、政治、历史、文化心理、科学技术结构、地理环境等方面对“李约瑟难题”进行了积极的阐释与试解,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首先应该对“李约瑟难题”进行阐释与解答主这两个问题:一是怎样理解“李约瑟难题”,二是怎样回答“李约瑟难题”。
一、对“李约瑟难题”的理解1945年,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序言中,首次提出这样的疑问:在1—15世纪,中国的科学发明和发现遥遥领先于同时代的欧洲,可是中国的科学为什么持续停留在经验阶段,并且只有原始型或中古型的理论?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了近代科学,这种科学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国文明却未能在亚洲产生相似的近代科学,其阻碍因素是什么?1964年李约瑟在《当西方的科学与社会》一文中将这一质疑表述为这样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产生?”,二是“为什么在公元前1一15世纪期问,中国文明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类的实际需要方面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r}后者成为学术界公认的对“李约瑟难题”的表述。
相比较可以发现,这些疑问所探讨的内容可以简单表述为:在科学技术方面,为什么中国古代遥遥领先于西方,而近代以来却落后于西方。
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后一个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但对后一个问题的解答需要探索前一个问题,对前一个问题的解答最终也要归结到对后一个问题的思考。
从科技史看“李约瑟难题”“李约瑟难题”是指中国科技史上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即为什么中国在古代取得了众多重要科技发明,却没有实现工业革命以及相应的经济和科技发展。
这个问题得名于美籍华裔学者李约瑟,他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并深入研究了这个问题。
从科技史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探讨一下“李约瑟难题”。
要理解“李约瑟难题”,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
中国古代发明了许多重要的科技,如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等,在某些方面甚至领先于其他国家。
这些发明为中国古代的军事、文化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尽管中国在古代实现了一些重要的科技突破,但却没有像欧洲那样经历过工业革命,这成为了“李约瑟难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李约瑟难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的差异。
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注重中央集权和官僚体制,这限制了科技创新的发展。
与之相对,欧洲发达国家相对较早地形成了较为公平和透明的政治体制,这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更加有利的环境。
经济结构和传统价值观的差异也是“李约瑟难题”的原因之一。
中国古代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地位低下,社会流动性有限。
相比之下,欧洲的经济更加多样化和商业化,经济上的自由度更强。
这使得欧洲更容易形成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的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并不完全缺乏对农业和工艺生产的关注。
在农业方面,中国古代引入了许多农具和耕作技术,对农业生产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工艺生产方面,中国古代的陶瓷、纺织和造船等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这些成就并没有转化为工业化的力量,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以及政治制度等有关。
“李约瑟难题”涉及到多个因素,其原因是复杂而多样的。
通过对科技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
我们也需要认识到,科技发展不仅仅依赖于科技创新本身,还需要有适合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环境来支持。
只有在这些方面的整合中,中国才有可能实现自身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李约瑟难题之我见经过了几堂科技史的学习,我对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史有了一定的了解,自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现在我想说一下自己对李约瑟难题的看法。
首先,让我们对李约瑟难题的内容做一下阐述。
李约瑟难题是英国学者李约瑟所提出的,其内容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也就是说曾经领先世界各国几百年上千年的中国科技,中国文明在近代为什么又落后于西方,为什么近代中国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技术。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中国光辉灿烂的5000年文明造就了辉煌的成就,古代的四大发明,在人类科学文化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曾造福于全世界,推动了全人类历史的前进。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里这样说,中国的四大发明在欧洲近代文明产生之前陆续传入西方,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必要前提,为资产阶级走上政治舞台提供了物质基础,印刷术的出现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有利于文化的传播;火药和火器的采用摧毁了封建城堡,帮助资产阶级去战胜封建贵族;指南针的出现使得欧洲的航海家有可能发现美洲新大陆和实现环球航行,为资产阶级奠定了世界贸易和工场手工业发展的基础。
除此之外,中国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方面也取得过许多重大成就。
而到了近代,西方在科学技术方面得成就远远超过了中国,三次科技革命区区一二百年,取得的成就却比历史上所有时间里取得的成就加起来还要多。
对于上述的情况我认为主要有下述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地理环境差异,中国近代以来之所以技术没有继续发展,跟中国所处在的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成文于周秦之际的《禹贡》(汉代将其收入《尚书》描述了古中国的地域范围):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我们今天可以将这段话进而阐发为:中国的地理格局是,东临茫茫大海,这是古人难以逾越的海洋;西北部是茫茫沙漠,无垠戈壁;而西南耸立了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和纵贯南北的横断山脉。
对“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及当代启示李约瑟之问是指著名的中国历史学家李约瑟提出的一个问题,即为什么在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的时期,没有出现工业革命?这个问题引起了历史学家、经济学家以及社会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对于这个问题,人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和观点。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简要解答,并分析其当代的启示。
一、历史文化角度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但为什么没有出现工业革命呢?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在古代就已经具有了高度的农耕文明和封建制度,导致社会结构相对封闭,并且儒家思想强调的是天命思想,导致人们不愿意变革现有的社会结构和制度。
相比之下,西方在古代就有更为开放的社会结构和思想,推崇个人的创新和变革,这就为工业革命的出现提供了土壤。
二、经济发展角度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虽然技术发达,但却缺乏了工业革命所需的资本和市场需求。
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主要以农业为主,而且世袭制度的存在导致了资源的垄断。
相比之下,西方具有更为多元化和开放的市场体系,这就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资源和需求。
三、制度体制角度从制度体制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具有高度集权的封建制度和官僚体系,这导致了社会的封闭和阻碍了技术创新和商业活动的发展。
相比之下,西方国家具有更为灵活和去中心化的政治制度,这就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更多的政治和经济空间。
四、历史事件角度从历史事件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战乱、政治动荡等,都对科技和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这些事件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人才的流失,从而阻碍了工业革命的出现。
相比之下,西方国家在古代相对稳定,这为工业革命的出现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和经济环境。
五、当代启示对于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当代启示。
我们需要重视社会的开放和包容,鼓励创新和变革。
我们需要优化市场体系,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市场需求的多元化。
我们需要改革政治体制,建立更为灵活和透明的政治机制。
“李约瑟难题”的探讨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有很多人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重大猜想,比如哥德巴赫猜想、费马大定律等等。
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某一学科的诞生和发展,其影响有时甚至超过了某一学科本身,“李约瑟难题”就是这类问题之一,对此问题,国内外学者的相关争论和解答众说纷纭,各有千秋。
如果说“李约瑟难题”的研究和讨论曾一度唤醒了沉睡多年的中华民族的话,那么由此所触发的一系列思考和启示,才是真正深刻而久远的,它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代意义。
1.“李约瑟难题”概述李约瑟作为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曾因胚胎发育的生化研究而取得巨大成就,后来他又以中国科技史研究的杰出贡献成为权威,并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拓利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
对此问题的争论一直非常热烈,其实李约瑟一直强调其问题是把双刃的剑。
李约瑟难题还有另外一个表述方式:为什么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之间,在将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于实用目的方面,中国较之西方更为有效?或者,为什么近代科学,关于自然界假说的数学化学及其相关的先进技术,只是辉煌而短暂地兴起于伽利略时代的欧洲?这就是学术界所说的“李约瑟难题”。
对于这一问题,国内外一些学者做出了大量有益的探索。
在新世纪之初,重新探究这一问题,寻找科学发展的条件和规律,对于弘扬中国传统的科学精神,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促使我国重新回到世界科技的前沿,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就是遵循这一宗旨进行理论探究和分析,以求效用。
2.对于“李约瑟问题”的探索有关“李约瑟难题”,国内外学者作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从描述性的解释到深层次的理论解答,众说纷纭,面面俱到,从社会、经济、文化、宗教、政治等多种因素分别加以理论阐释。
对“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及当代启示李约瑟之问是指美籍华裔历史学家李约瑟所提出的一系列关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问题。
在他的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论文集》中,李约瑟首次提出了“中国为何没有实现工业革命”、“中国科技为何走向停滞”等问题,引发了学术界和公众的广泛讨论。
本文将围绕李约瑟之问展开多角度的简答,并探讨当代对这些问题的启示。
一、中国为何没有实现工业革命?在李约瑟的研究中,他认为中国没有实现工业革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传统封建制度的束缚、科技创新的不足、商业资本的匮乏、社会结构的僵化等。
封建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历史上,中国的统治者往往倾向于维护现有的政治和经济秩序,对于技术和商业的发展持保守态度。
中国古代的科技创新虽然较为发达,但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实用性和生产力的关注,导致了科技创新的停滞。
商业资本的匮乏也成为制约中国实现工业革命的重要因素,商业和金融活动长期以来受到严格的限制,难以形成强大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
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相对较为僵化,社会等级制度、士绅的地位等因素也制约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当代启示:在当代,我们需要认识到中国古代未实现工业革命的原因,并吸取其中的教训。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方向,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保护知识产权,加强商业和金融领域的改革,逐步打破社会的僵化结构,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科技为何走向停滞?李约瑟认为中国科技走向停滞的原因在于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官僚体制的弊端、社会发展的停滞等。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儒家思想对科技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儒家强调“文而不武”,重视文化修养而轻视实际技能,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的发展。
中国的官僚体制也成为了制约科技进步的因素,官员们往往倾向于保守和守旧,并不支持科技创新。
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也成为制约科技发展的重要障碍,社会发展停滞导致了人们对于科技创新的需求不强烈,科技发展缺乏动力。
当代启示:我们需要在当代社会中重视科技创新,加强对传统思想观念的批判和反思,建立支持科技发展的制度和政策体系,降低官僚体制的弊端,加强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保护。
第二讲:李约瑟之谜和中国经济由盛而衰的原因一. 中国在前现代社会的成就.1.Angus Maddison. 1995. Monitoring the World Economy 1820-1992. 一直到19世纪中叶,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经济2.技术:在工业革命以前的10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是世界上科技最先进的国家。
(Francis Bacon认为使欧洲从黑暗的中世纪转变为现代世纪的发明是纸张、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但是他不知道这些都是中国发明的)(Francis Bacon (1561-1626) The most influentialand versatile English writer of the 17th century, Francis Bacon wrote on a broad range of topics, including ethics, philosophy, science, law, history, and politics. Bacon helped usher in the era of modern scientific thought by developing a reasoning process called induction.Induction is the process by which general conclusions are drawn from particular situations.)3.中国是世界上最工业化的国家,在11世纪时年产15万顿铁,其产量为欧洲的6倍。
4.社会经济制度: 土地私有,高度的社会分工,劳动力自由流动,高效运行的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史记。
货殖列传》范蠡(陶朱公)“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投机的原则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价格由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决定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生产者按市场的价格来决定生产5.在前现代社会中国是最富有、最城市化的国家.公元0年, 中国的汉朝和欧洲的罗马帝国处于同一发展水平公元1000年, 中国远远领先于西方.清明上河图望海潮柳永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李约瑟之谜】lǐyǖesè zhī mí李约瑟之谜,又名“李约瑟难题”。
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谜。
李约瑟从科学方法的角度得到的答案是:中国人不懂得用数字进行管理。
这对中国儒家学术传统只注重道德而不注重定量经济管理是很好的批评。
但这只是对李约瑟之谜的一个可能的回答。
从文化竞争模型给出另一个解答:中国小农经济的资源限制和保守倾向,阻碍了劳动分工和科学文化的多样发展。
李约瑟问题其实是:为何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当时世界科技最发达繁荣的中国。
欧洲经历了一千年宗教的黑暗时期,希腊、罗马的古代典籍也被欧洲中世纪的焚书毁灭,欧洲从阿拉伯帝国保存的希腊、罗马古籍复兴了希腊、罗马文化的同时消化吸收了东方文化,从而诞生了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
李约瑟之谜,又被称为“李约瑟难题”,是英国著名中国古代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在其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的,他说:“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李约瑟之谜研究的意义a)李约瑟研究中国科技史毕其一生之精力,为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的辉煌所折服,中国已经具备了产生近代科学的条件,但令其不解的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对此李约瑟难题,应该从清时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中去找原因,而不能归罪于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周易》、老子、孔子这些古代典籍和古人,子孙不肖、不求上进而怪祖宗的基因不好,这是不公平的,既然古代的遗产不佳,为何可领先于世界达一千年之久?!我以为最值得重视的原因是清其间的“闭关锁国”政策。
这是一种“自我封闭”、“妄自尊大”,以天朝大国自居,坐享安乐,对外闭关自守,对内苛政重敛,形成办事效率极低的腐败官僚制度。
经济研究李约瑟之谜、韦伯疑问和中国的奇迹———自宋以来的长期经济发展林毅夫(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北京 100871)摘 要:技术的不断创新是一个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
工业革命以前,中国由于人口众多,在以经验为基础的技术发明方式方面占有优势,这是其经济长期领先于西方的主要原因。
之后,由于科举制度的阻碍而未能及时实现向以科学与实验为基础的发明方式的转变,中国和西方的技术、经济差距迅速扩大。
为赶超发达国家,新中国选择了违反当时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试图在资本极端稀缺的条件下优先发展资本密集型重工业,导致优先发展部门中的企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缺乏自生能力,并以价格扭曲、资源计划配置等来保护补贴这些企业,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奇迹般的快速增长,然而双轨制的渐进改革使得原有计划体制和市场体制之间出现某些制度的不配套,导致经济的周期波动、金融体系的脆弱以及收入分配的恶化等诸多问题。
只有完成传统赶超部门内缺乏自生能力企业的改革,消除计划体制中各种制度扭曲存在的原因,中国才能全面完成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并充分利用后发优势使经济在未来较长时期内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词:技术创新;科举考试制度;比较优势;自生能力;后发优势中图分类号:F06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919(2007)0420005218收稿日期:2007203224作者简介:林毅夫,男,台湾省宜兰县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经济学博士。
本文为2006年12月5~6日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经济学院为庆祝Angus Maddis on 教授80岁生日而举办的“世界经济发展:澳大利亚和亚洲主要经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长期绩效和展望”的研讨会而准备。
本文的许多观点和论据参考作者过去的论文和著作。
感谢易声宇同学在准备此文以及陈勇和海荣在准备本文英文版时提供的协助。
① G DP 的估算有按官方汇率,有按购买力平价两种。
浅谈“李约瑟问题”及其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启示摘要本文通过对比中国与西方的差异,从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简要分析了“李约瑟问题”的原因。
中西方不同地域的人们在实践方式上的不同,造成了两种差异很大的文化模式。
研究“李约瑟问题”是对中国文化更深一步的理解与反思,解决“李约瑟问题”的过程就是对中国如何更快更好的发展的一种探索,对中国和世界来说都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李约瑟问题中国科学技术启示1、“李约瑟问题”概述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通过对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问题”,其一般表述为:在公元 1 世纪至 15 世纪之间,东亚文化在获得关于自然的知识并将其用于对人类有益的目的方面,为什么竟然会比西方的欧洲有效得多?为什么近代科学,关于自然界假说的数学化及其相关的先进技术,只是辉煌而短暂地兴起于伽利略时代的欧洲?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众所周知,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在科学技术上曾取得过令西方世界望尘莫及的辉煌成就。
除了世人瞩目的四大发明外,领先于世界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还有100种之多。
然而,从17世纪中叶之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却如江河日下,跌入窘境。
中国与西方为什么在科学技术上会一个大落,一个大起,拉开如此之大的距离?这就是李约瑟博士觉得不可思议,久久不得其解的难题。
其实,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虽然至今仍然没有能够得到全面解决,但是对它的研究带动了许多学者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入反思,以及对于弘扬中国传统科学精神、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促进我国在未来中更好的科学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意义。
2、对“李约瑟问题”的分析“李约瑟问题吸引了众多中外学术界大家关注的目光和求解的脚步,国内外学者对其作了大量研究探索,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具有辉煌历史和领先地位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产生”这一难题。
我认为,应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来分析这一问题。
李约瑟之谜与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
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者其他文明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谜。
众所周知,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科学技术上有着令人自豪的灿烂辉煌,除了世人瞩目的四大发明外,领先于世界的科学发明和发现也有数百种之多。
曾有中国学者在考察中国与欧洲的发展之后,提出近现代西方科学,工业革命与现代艺术是建立在中国科技、文化、体制与思想的成果基础上的。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按常理来说,中国的发展应是远远领先于欧洲其他国家而不是落后。
针对这个问题,李约瑟本人花费了多年时间与大量精力努力试图寻求这个难题的谜底。
李约瑟从科学方法的角度得到的答案是:一是中国没有具备宜于科学成长的自然观;二是中国人缺乏实践精神,很多发现滞留在了经验阶段;三是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
最特别的一点是他提出了中国人不懂得用数字进行管理,有力的批评了中国儒家学术传统只注重道德而不注重定量经济管理。
除了他本人的解答之外,后人针对这个问题也提出了数十种解释。
基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答案也不尽相同。
但在我看来,一个国家的发展是离不开经济的,而经济发达和文化以及科技的发展又密切相关的。
因此,李约瑟之谜的答案和中国经济的发展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经济是文化和科技发展的基础,在封建时代,中国人闭关自守,大力推行小农经济,致使近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萌芽迟迟未能发展起来,小农经济本质上是排斥科学的,中国古代曾长期将一些民间创造发明斥之为“奇技淫巧”,就是这种观念的一个典型例证。
在中国领先世界时,世界上的各民族由于自然地理的原因,处于相对封闭的隔离阶段。
而当西方国家领先时,世界上各民族之间的联系紧密,交流频繁,具有相互影响性,全球化逐步提高,但中国仍处于封建社会仍旧闭关自守,统治者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切断和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致使中国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
自亚当
•斯密以来,经济学家就把自由贸易作为
促进国家繁荣的政策来提倡,事实上,国际贸易对于经济的发展是很有益的。
结束了封建制度的统治后,中国逐渐开放港口,和其他国家进行良好的贸易往来,使得滞后多年的中国经济逐渐复苏。
中国在经济繁盛时出现了下图的情形。
限制因素;市场规模的限制使大机器 生产的比较优势未旨珮成,手工技术 ,框架内技术进步递减趋势
而在经济衰退的时候,呈现下图的情形
市场
规琨
小幅
增大 工商 阶层 技术 水平
投资与
湄费需求 消费
投资垂求
规植经齐尺专 业分工水平
工商睑层
收入水平
市场规複
扩大 消费零求 . J
佶格
X
零求里 积累二投资
生产成本
一个相对封闭的封建社会难以有效打破市场经济低水平停滞徘徊状态。
封建社会内部的市场经济要想进入持续的正反馈循环发展之路,唯一的机会在于,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形成了对国内市场经济的极大的正向扰动,表现为国内工商业在短期内获得较多的国际贸易机会与足够的国外市场,进而形成规模经济并诱发向大机器生产的突破性技术进步,从而使国内市场经济由停滞状态跃迁至持续兴盛的活跃状态。
过去二十五年里,国际数据显示中国的GDP年均增长近百分之九,对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外最多使用的说法是“中国的崛起”。
但是有学者称把中国过去二十五年中取得的成就定义为中国经济的“再崛起”更加准确。
因为直到1870年代,中国的经济总量都是世界第一。
而目前中国的再崛起还只是经济上的,而不是全面的。
从近代到如今,中国无论在经济上取得了多么大的成就,都还远未达到历史上中华文明所达到的全球相对高度,不具有那个时代的整体文明投射力。
在李约瑟之谜中,还有一种解释是站在更高的视角,有人认为这个问题
根本就成不了什么问题•更高的视角是指从更大的时空角度去观察、理解,而不仅仅局限于李约瑟先生所研究的那个时段。
根据中国古老的哲学理论,事物都是循环往复发展变化的。
没有永远兴盛的,也没有永远衰败的。
事物总是从兴到衰,从衰到兴。
当事物逐步兴盛的时候,促使其衰败的力量在积累,而促进其兴盛的因素在逐渐消失;反之亦然。
因此,我觉得中国经济的兴衰也许也可以用这个道理来解释。
综上所述,我认为中国经济在长期发展中的动态变化可以很好的解释李约瑟之谜。
公元一世纪以前中国曾处于世界的顶峰,但由于中国封建政治制度和自给自足的制度不能紧跟全球的经济一体化潮流,使得中国从经济以及国家的各个方面都远远的落后于其他国家,也因此才会有李约瑟之谜的出现。
但是,我坚信凡事都有兴衰的过程,中国经历了兴盛衰败之后,也吸取了前人的经验和教训,会紧跟大潮流,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不断强盛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