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体内氯的含量和分布(精)
- 格式:ppt
- 大小:348.00 KB
- 文档页数:1
3月中旬,在中国氮肥工业协会主办的2014年水溶肥研讨会上,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作物营养与施肥研究室张承林教授在专题报告中分析了目前我国水溶肥行业发展的诸多限制因素,其中之一就是所谓的“忌氯作物”的认识之误。
他认为,“忌氯作物”这个叫法本身就是翻译不准确造成的错误概念。
从植物营养学的基本理论看,氯是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
但从在植物体内的含量看,氯已经达到中量至大量元素的水平。
在这么高含量时,作物是正常生长的。
所以自然界是不存在“忌氯作物“的,现在该是正本清源的时候了。
他说:对“忌氯作物”这个概念他也经历了从相信到怀疑,到最终否定的漫长过程。
他说读大学时教科书上说到“忌氯作物”他是深信不疑的。
后来在科研试验及生产实践中发现,马铃薯、葡萄、柑桔、甘蔗、西瓜、浆果类(如草莓)等诸多被认为是典型“忌氯”的作物,在施用了一定数量的含氯肥料后并没有出现影响生长及品质的现象。
他开始怀疑这个概念的正确性。
在以色列考察他发现以色列田间的作物基本都用含氯肥料(温室种植的一般不用),进而发现国外是没有“忌氯作物”一说的(他们叫“氯敏感作物)。
那么这个概念到底是从哪里冒出来的?他查阅了国外植物营养学的一些经典书籍,最终认为是翻译之误误导了行业数十年。
他说,自然界存在对某种元素比较敏感的作物,但“敏感”是个中性词,准确的意思是说作物对这个元素的反应更明显。
并不表明这个元素对作物是有害的,必须禁止施用的。
他举例说:“Bsensitivecrop”就翻译成“对硼敏感的作物”,而同样单词和句法的“Clsensitivecrop”则被翻译成“忌氯作物”。
将“敏感”换成“禁止、忌讳、避免”意思的“忌”,字面意思就是作物不能含氯,不能施用含氯肥料。
这是完全错误的,翻译之误贻害无穷。
首先,“敏感”的题中之义是“慎用”,而“忌用”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慎用”指的是不合理施用可能会造成负面影响,必须注意正确用法。
只有对作物有毒有害的物质才要“忌用”。
研究氯离子在土壤环境中的扩散规律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土壤是植物根系的生长基质,其中含有各种离子和物质对植物生长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其中,氯离子作为一种常见的离子,也在土壤中存在广泛的分布。
那么,氯离子在土壤环境中具有哪些扩散规律,又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怎样的影响呢?一、氯离子在土壤环境中扩散的规律氯离子在土壤环境中的扩散规律主要受到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土壤物理性质、植物根系的生长和氯离子本身的物化性质。
土壤的物理性质包括土壤的结构、质地、孔隙度、空气和水分的含量等。
其中,土壤的质地对氯离子扩散的影响最为显著。
通常来说,土壤颗粒越小,孔隙度越大,氯离子扩散的速度就越快。
此外,土壤的含水量也会影响氯离子的扩散速度。
当土壤含水量增加时,氯离子会随着水分产生对流、对流扩散和分子扩散,从而加速扩散速度。
植物根系的生长也会对氯离子的扩散产生一定的影响。
根系的存在会造成土壤的局部压缩,从而对氯离子扩散形成阻碍。
此外,植物根系还可以通过吸收、固定氯离子,从而影响氯离子的扩散速度。
氯离子本身的物化性质也会对其在土壤环境中的扩散产生影响。
氯离子的离子半径较小,电荷比较大,因此在土壤环境中会比较容易被吸附在土壤颗粒表面,从而形成固定态。
此外,氯离子在土壤环境中的主要形态之一为氯化物,其水溶性较高,在土壤水分含量较高时,氯离子会随着水分被带走,从而加速其扩散速度。
二、氯离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在土壤环境中,氯离子对植物生长有着复杂的影响。
一方面,氯离子对植物生长有着必要的作用。
氯离子是植物体内Cl-的来源,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重要影响。
此外,氯离子还可以作为盐分调节剂,维持植物细胞的渗透压平衡。
另一方面,氯离子对植物生长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高浓度的氯离子会对植物产生毒性影响,导致一些植物生长缓慢或死亡。
研究表明,氯离子的毒性主要表现在减缓植物光合作用速率、改变植物离子吸收和分配、影响植物养分吸收能力和植物生长激素的代谢等方面。
为氯正名——含氯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现状和误区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作物营养与施肥研究室张承林教授在专题报告中分析了目前我国水溶肥行业发展的诸多限制因素,其中之一就是所谓的“忌氯作物”的认识之误。
他认为“忌氯作物”这个叫法本身就是翻译不准确造成的错误概念。
从植物营养学的基本理论看,氯是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
但从在植物体内的含量看,氯已经达到中量至大量元素的水平。
在这么高含量时,作物是正常生长的。
所以自然界是不存在“忌氯作物“的,现在该是正本清源的时候了。
他说:对“忌氯作物”这个概念他也经历了从相信到怀疑,到最终否定的漫长过程。
他说读大学时教科书上说到“忌氯作物”他是深信不疑的。
后来在科研试验及生产实践中发现,马铃薯、葡萄、柑桔、甘蔗、西瓜、浆果类(如草莓)等诸多被认为是典型“忌氯”的作物,在施用了一定数量的含氯肥料后并没有出现影响生长及品质的现象。
他开始怀疑这个概念的正确性。
在以色列考察他发现以色列田间的作物基本都用含氯肥料(温室种植的一般不用),进而发现国外是没有“忌氯作物”一说的(他们叫“氯敏感作物)。
那么这个概念到底是从哪里冒出来的?他查阅了国外植物营养学的一些经典书籍,最终认为是翻译之误误导了行业数十年。
他说,自然界存在对某种元素比较敏感的作物,但“敏感”是个中性词,准确的意思是说作物对这个元素的反应更明显。
并不表明这个元素对作物是有害的,必须禁止施用的。
他举例说:“Bsensitivecrop”就翻译成“对硼敏感的作物”,而同样单词和句法的“Clsensitivecrop”则被翻译成“忌氯作物”。
将“敏感”换成“禁止、忌讳、避免”意思的“忌”,字面意思就是作物不能含氯,不能施用含氯肥料。
这是完全错误的,翻译之误贻害无穷。
首先,“敏感”的题中之义是“慎用”,而“忌用”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慎用”指的是不合理施用可能会造成负面影响,必须注意正确用法。
只有对作物有毒有害的物质才要“忌用”。
含氯肥料本身具有溶解快、全水溶、价格低等突出的优点,但“忌氯作物”概念一出就像无形的紧箍咒,极大限制了含氯肥料的应用范围。
离子色谱法测定植物中的氯离子试验(一)摘要采用离子色谱法对植物中的氯离子的测定进行研究,并与国标法进行对比。
试验以抑制型离子色谱仪为测定手段,以浓度为20mmoL/L,流速为1.0mL/min 的KOH为淋洗液,建立了离子色谱法在6min内测定植物中的氯离子。
得到结果与国标法对比无显著差异,加标回收率超过90%。
关键词离子色谱法;植物;氯离子;测定DetermingChlorineIoninPlantswithIonChromatographyCHEN Gui-luanHUANG Yi-fan(Research Center of Analysis and Testing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Nanning Guangxi 530022)AbstractIn this paper,ion chromatography was used to determinate chlorine ion in plant and was compared with the national standard. In the experiment,using the inhibit ion chromatography for determination means and concentration of 20mmoL/L,a flow rate of 1.0mL/min KOH for the eluent,a method of determining chlorine ion in plant by ion chromatography in 6min was established. The result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compared with GB methods. The recovery rate was above 90%.Key wordsion chromatography;plant;chlorine ion;determination氯是植物第16个必需营养元素[1]。
《植物营养学》教学⼤纲《植物营养学》教学⼤纲课程名称:植物营养学课程类型:范围选修课学时:32学时,2学分。
适⽤对象: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专业本科先修课程:普通化学,分析化学及有机化学;植物学;⽣物化学;植物⽣理学;⼟壤学⼀、课程的性质、⽬的与任务以及对先开课程的要求营养物质是植物⽣长发育的物质基础。
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是与⽣物、农学、资源、环境等学科有关的⼀门交叉学科,主要任务是阐明植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具体过程,以及体内营养物质运输、分配和能量转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养分管理⼿段为植物提供充⾜的养分,创造良好的营养环境,或通过改良植物遗传特性的⼿段调节植物体的代谢,提⾼植物营养效率,从⽽达到明显提⾼作物产量和改善产品品质的⽬的。
植物营养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的⼀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也是在学习了化学、植物学、⽣物化学、植物⽣理学、⼟壤学等课程之后所开设的⼀门⾻⼲专业课。
⼆、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所学的基本理论--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转运,各种营养元素的⽣理功能,营养元素的⼟壤营养规律。
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向,培养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教学重点:植物⽣长发育所必须的营养元素及其⽣理作⽤;根系吸收养分及养分在体内的转移与运输等机理;环境条件对根系吸收养分的影响;根际概念及其在植物营养上的意义;植物对养分胁迫的适应机制及其利⽤。
教学难点: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和运转机理;植物对养分胁迫的适应机制;植物的营养特性及其遗传;作物缺乏各种营养元素的外观诊断;⼟壤养分的⽣物有效性。
三、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植物营养学是理论性⽐较强的⼀门课程,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重要的专业课,农学、果树、蔬菜、植保、环境科学等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主要讲授植物营养的基本原理,为学⽣能进⼀步学好肥料学、养分资源管理与利⽤、植物营养研究法、作物栽培学等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植物体内镍的含量与分布植物体内镍的含量一般在0.05-5.0ug/g之间。
根据植物对镍的累积程度不同,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为镍超累积型,主要是野生植物镍含量超过1000mg/kg;第二类为镍积累型,其中包括野生的和栽培的植物,紫草科、十字花科、豆科和石竹科等。
植物主要吸收离子态镍(Ni2+),其次吸收络合态镍(如Ni-EDTA和Ni-DTPA)。
植物体内镍的运输较为迅速。
在木质部中镍可与有机酸或多种肽形成螯合物。
镍累积型植物根系吸收的的镍主要积累在地上部,而非累积型植物根系中含镍量高于地上部。
二、镍的营养功能(一)有利于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二)催化尿素降解:镍是脲酶的金属辅基,脲酶是催化尿素水解为氨和二氧化碳的酶。
植物体内存在着生成尿素的各种途径,包括老组织中含氮化合物的降解和生殖生长期中含氮降解产物的重新分配等。
镍参与催化尿素降解具有普遍的生理生化意义。
(三)防治某些病害低浓度的镍可促进紫花苜蓿叶片中过氧化物酶和抗坏血酸氧化酶的活性,达到促进有害微生物分泌毒素降解,从而增强作物的抗病能力。
三、植物对镍的需求豆科植物和葫芦科植物对镍的需求最为明显,这些植物的氮代谢中都有脲酶参加。
过量的镍对植物也有毒,且症状多变,生长迟缓,叶片失绿、变形;有斑点、条纹,果实变小、着色早等。
镍中毒表现的失绿症可能是由于诱发缺铁和缺锌所致。
一、硼的特点1、硼不是酶的组成,不以酶的方式参与营养生理作用。
2、硼对植物具有特殊的营养功能。
3、硼酸盐很象磷酸盐,能和糖、醇和有机酸中的OH-反应形成硼酸酯。
硼酸是很弱的酸。
二、植物体内硼的含量和分布植物体内硼的含量变幅为2mg/kg-100mg/kg。
一般双子叶植物的需硼量比单子叶植物高。
植物体内硼的分布规律是:繁殖器官高于营养器官;叶片高于枝条,枝条高于根系。
硼比较集中的分布在子房、柱头等器官中。
硼常牢固地结合在细胞壁结构中,在植物体内相对来说几乎是不移动的。
三、硼的营养功能(一)促进体内碳水化合物的运输和代谢硼能促进糖的运输的原因是:(1)合成含氮碱基的尿嘧啶需要硼,而UDPG是蔗糖合成的前体。
二章本章复习题:1。
影响植物体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因素主要是和 . 2。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判断标准可概括为性、性和性。
3.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有种,其中称为植物营养三要素或肥料三要素.4.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间的相互关系表现为和5. 植物的有益元素中,对于水稻、对于甜菜、对于豆科作物、对于茶树均是有益的。
三章1、截获定义:是指植物根系在生长过程中直接接触养分而使养分转移至根表的过程。
2、质流定义:是指由于水分吸收形成的水流而引起养分离子向根表迁移的过程。
影响因素:与蒸腾作用呈正相关与离子在土壤溶液中的溶解度呈正相关3、问题:植物的大量矿质元素各通过什么途径迁移到根系表面?1。
截获:钙、镁 (少部分) 2. 质流:氮 (硝态氮)、钙、镁、硫 3. 扩散:氮、磷、钾4、质外体和共质体的概念对于植物的吸收和运输而言,植物体可以分为二部分:(1)质外体(Apoplast)--指细胞原生质膜以外的空间,包括细胞壁、细胞间隙和木质部导管。
(2). 共质体(Symplast)--指原生质膜以内的物质和空间,包括原生质体、内膜系统及胞间连丝等。
(3)胞间连丝:相邻细胞之间的原生质丝,是细胞之间物质运输的主要通道.5、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因素一、介质中养分浓度二、温度三、光照四、水分五、通气状况六、介质反应七、离子理化性状和根的代谢作用八、离子间的相互作用九、苗龄和生育阶段(植物营养的阶段性)6、被动吸收定义:膜外养分顺浓度梯度 (分子)或电化学势梯度 (离子)、不需消耗代谢能量而自发地(即没有选择性地)进入原生质膜的过程。
7、主动吸收定义:膜外养分逆浓度梯度 (分子) 或电化学势梯度(离子)、需要消耗代谢能量、有选择性地进入原生质膜内的过程。
机理(2)离子泵假说(Hodges,1973)①离子泵(ion's bump):是位于植物细胞原生质膜上的ATP酶,它能逆电化学势将某种离子“泵入"细胞内,同时将另一种离子“泵出”细胞外。
各种矿质元素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及缺乏症(1)氮主要以NH4+和NO3-吸收,也吸收尿素和氨基酸等小分子含氮有机物。
占植物干重的1%~3%。
作用:1.构成蛋白质的主要成分(占16~18%)。
2.核酸和构成生物膜的磷脂都含有氮。
3.是几种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物质的成分:叶绿素、吲哚乙酸、细胞分裂素、维生素(B1、B2、B6、PP等)。
因此,氮是构成生命的物质基础,在植物生命活动中占有首要地位,被称为生命元素。
植物缺氮时,蛋白质合成过程下降,细胞的分裂和伸长受到限制,叶绿素含量降低,导致植株矮小瘦弱,叶小色淡,其老叶易变黄干枯。
(由于氮素在植物体内可以移动并可被再次利用,缺乏氮素时幼叶可以向老叶吸收氮素。
)由于营养生长差,缺氮植物花少,子粒不饱满,产量十分低。
氮素过量(小麦),大量的糖类用于合成蛋白质、叶绿素等,使得构成细胞壁的纤维素、果胶等大量减少,细胞个大壁薄,易受病虫侵害;茎部机械组织不发达,易倒伏。
相反,叶菜作物多施氮肥,茎叶鲜嫩多汁,食之可口。
氮素是施肥的三大要素之一。
(2)磷磷通常以H2PO4-和HPO42- 的形式被植物吸收。
这种氧化态的磷被吸收以后,就直接与其他有机物结合形成磷脂、核酸、辅酶和ATP等。
磷的主要生理作用:1、磷是细胞质和细胞核的组成成分—磷脂,核酸和核蛋白等。
2、磷在植物的代谢中起重要作用,如磷参与组成的NAD、NADP、FAD、FMN、CoA、ATP 等参与光合、呼吸作用及糖、脂肪和氮代谢等。
3、植物细胞液中含有一定的磷酸盐,可构成缓冲体系,在细胞渗透势的维持中起一定作用。
当植物缺磷时,蛋白质合成受阻,影响细胞分裂,植株生长缓慢,植株矮小,分枝、分蘖减少,叶色暗绿或紫红。
磷可以被再利用。
缺磷的症状首先表现在老叶。
磷缺乏的可能性仅次于氮。
磷肥过多时,叶片部位会产生小焦斑,还会妨碍水稻等对Si的吸收,也易导致缺Zn 。
(3)硫硫以硫酸根(SO42-)的形式被植物吸收。
硫的生理作用:1、含硫氨基酸几乎是所有蛋白质的构成成分,所以硫参与原生质的构成2、含硫氨基酸半胱氨酸—胱氨酸系统能影响细胞中的氧化还原过程3、硫是CoA、硫胺素等的构成成分,与糖类、蛋白质、脂肪的代谢有密切的关系。
氯在植物中的作用摘要:氯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矿质营养元素,并且也是植物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本文从氯在植物体内的含量、吸收、积累和分布,植物对氯的需要及氯对植物的生长效应,氯在植物体内的营养功能和植物缺氯与氯害的特征等这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刻而全面的分析。
关键词: 氯;植物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土壤和植物中也都含有氯,氯易于被植物吸收,在短距离和长距离运输中它的移动性都很高。
在植物体内,氯主要以游离态阴离子的形式存在或松散结合在交换位点上。
在长期的农业活动中,人们不自觉地通过有机或无机肥料给庄稼施氯,但是植物是否需要氯的问题,却长期悬而未决,直到1954年,Broyer等[1](P528)才证实了氯是高等植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
1植物体内的氯的含量氯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矿质营养元素,它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在7种必需的微量元素中,植物含氯量最高。
例如,番茄的含氯量是钼的几千倍。
许多植物体内氯的含量很高,含氯10%的植物并不少见。
大多数作物的生长过程中无明显的缺氯症状,然而氯对许多作物有生长效应。
实践证明,某些作物施用氯化钾的产量常优于施用硫酸钾的产量。
在植物体内中,氯以离子(clˉ)态存在,流动性很强。
植物吸收clˉ的速度主要取决于介质中的氮的浓度(Sehmalfuss和Reinike,1960),Elzam 和 Eptein(1965)的研究表明,植物吸收clˉ受代谢的影响,其中对温度的变化和代谢抑制剂尤为敏感。
2植物对氯的吸收、积累与分布植物体内clˉ的吸收根据Gerson和Poole(1972)的报道,植物对氯的吸收属逆化学梯度的主动吸收过程。
由于光合磷酸化作用中所形成的ATP,可提供主动吸收所需的能量,所以光照有利于氯的吸收(Barke,1968;McDonald,1975)。
Stelzer等人(1975)认为,氯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可能以共质体途径为主。
植物根系能大量吸收氯,无论在田间还是在水培条件下,烟草对氯的吸收和积累都随供给量的增加而增加;对菜豆进行水培试验也发现,植物对氯的积累,既决定于营养液中的浓度,也决定于试验持续的时间。
肥料中氯离子含量等级快速检测方法研究摘要:土壤有机碳含量是表征土壤理化性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土壤肥力、农作物产量都与其息息相关。
氯作为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元素,主要以Cl-的形式存在于土壤与植物中,自然界中存在的氯离子基本上可以满足作物的需求。
从营养功能来看,氯对植株生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参与调节植株的气孔运动、参与光合作用、维持细胞渗透压,而且可以增强植株抗病性和抗逆性并维持植株正常生长。
长期施用含氯化肥会导致土壤中氯含量增加,而且土壤中的氯易随水流失,会加剧某些伴随离子的淋失,导致土壤养分供应能力降低。
在一些干旱地区的土壤中,氯的迁移速率很慢,因而容易累积。
土壤或水体中的Cl-易被植株吸收,并分布于各个营养器官,使植物体内氯含量过高,引发毒害现象,一些耐氯力弱的植株甚至死亡。
关键词:肥料;氯离子含量;检测引言20世纪80—90年代我国针对主要农作物已经构建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体系,复合肥料、复混肥料的开发利用逐步形成气候,全国涌现出了一大批万吨级的复合(混)肥料企业,带动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及之后的植物营养与资源研究所(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前身,以下简称研究所)当时就认定了专用肥料的开发是推动学科发展、支撑植物营养的重要抓手,一批专家直接参与了与复合(混)肥料企业的合作,在肥料配方、生产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
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对外交往的深入,所内专家们前瞻性地意识到开发缓控释肥料产品和技术,能更好地适应机械化、省力化施肥和提高化肥利用率的需要,这必将是未来的大方向,于是从1991年开始,研究所即启动了缓控释肥料的研发并坚持至今。
32年来,在缓控释肥料方面开发过沸石包衣肥料、聚烯烃树脂包膜肥料、聚氨酯包膜肥料、脲醛复合肥料、棒状复合肥料以及基于缓控释肥料复配的专用配方肥料,其中有代表性的、在市场上比较有影响的是前3种肥料。
1氯与其他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氯与部分离子之间存在促进与拮抗作用,当植物吸收大量氯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植物对氮、磷、钾、钙、镁、硫、锌、锰、铁等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
柑橘缺氯柑橘树的生长、发育和结果都需要各种必需的营养元素,这些元素直接涉及到植物有机物质的组成,对柑橘的品质有很大的影响。
缺乏某些元素通常会表现出规律的症状来提醒种植者。
下面讲解柑橘缺氯的症状与措施。
1、氯对柑橘影响柑橘树中的各种元素在柑橘树中起着一定的生理作用。
它的功能不能被其他元素所取代,没有任何一种元素,它就不能正常生长和发展。
当柑桔缺氯时,叶尖枯萎,叶片失去绿色,整个叶片逐渐死亡。
根系生长异常,表现为根薄而短,侧根少,果实不结实。
叶片细胞增殖速率下降,叶片生长明显缓慢,叶面积变小,叶脉间出现黄化现象。
事实上,过量的氯是一个生产问题。
当土壤中氯化物含量过高时,对部分作物有害,常发生中毒,主要表现为叶片边缘烧伤、叶片变黄脱落等。
氯的危害一般不会达到症状的程度,但会抑制作物的生长,影响产量。
对某些作物来说,施用氯肥会影响产品质量,如氯会降低马铃薯作物的淀粉含量等。
尤其是柑橘,氯不仅是柑橘必需的营养成分,而且氯的含量过高,会降低柑橘的品质。
在柑橘类植物中过量积累氯离子会干扰柑橘碳水化合物的代谢活性。
2、柑橘缺氯众所周知,氯又是柑橘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柑橘类的氯同样会对柑橘的品质产生影响。
氯参与光合作用和气孔调节,激活膜上的ATP酶,对细胞的伸长起重要作用;调节细胞渗透压,对这种渗透压的调节作用有利于增强柑橘的抵抗力;适量的氯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和转化。
可以增强柑橘的抗病性,特别是对强化茎腐病、黑根病、根腐病等抗性有一定的作用。
在柑橘类中含有0.3%~0.5%的氯是最理想的,可以使柑橘类的手感变得柔和。
土壤pH保持在5.7-6.0之间,可以减少对氯的吸收。
氯在植物体内的分布特征是茎叶中氯含量较多,果实中氯含量较少。
因此,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将含氯肥料作为追肥,否则就会超过柑橘类中的氯离子的含量,对柑橘类的品质产生影响。
以上就是柑橘缺氯与氯害症状的区分,仅供大家参考了解。
一般来说,农田中没有氯的危害,但植物在苗期对氯很敏感,容易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