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业大学新增博士生指导教师名单
- 格式:doc
- 大小:109.50 KB
- 文档页数:4
环境学院青年教师起步支持计划(试行)为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新引进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团队合作精神、国际视野、实践能力等,使他们顺利通过“教学关、科研关和实践关”,尽快进入教师成长轨道,从而提升学院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特制定本计划。
一、培养对象。
2015年1月1日起正式入职的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新引进青年教师。
二、培养期限。
新引进青年教师培养期2年,从报到之日开始计算。
三、支持政策。
为了让新引进青年教师轻装上阵、潜心教学和研究,培养期内青年教师免除年终工作量考核要求,年终教学科研绩效考核奖(E2)参照学院平均水平发放,其承担的教学科研计酬业绩点均不作计算。
四、培养方式1.团队融入计划:发挥团队育人功能,按照“谁培养,谁负责”原则,为新引进青年教师确定指导教师(可根据不同培养任务和阶段,指定不同的指导教师),签订培养协议明确培养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帮助青年教师尽量融入相关学科方向、研究团队(所)。
2.教学能力提升计划:新引进青年教师培养期内免当量教学时数要求;但需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跟班听课、助课以及参加教学培训,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并申请加入相应的教学课程组。
3.实践能力提升计划:新引进青年教师需进入(挂职)行业相关的企业开展工程实践或到政府部门、科研院所等挂职锻炼,以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进对区域行业产业发展需求的了解,为凝练自身科研主攻方向奠定基础。
4.海外研修计划:鼓励新引进青年教师出国(出境)研修,从师国际一流导师、一流学科、一流学校,以了解学科现状和发展趋势,尽快提升学术水平和英文授课水平。
5.教育能力提升计划:鼓励新引进青年教师以学业导师、班主任等形式参与教学、科研、育人等工作,提升教育教学等能力。
五、具体考核要求1.积极落实团队融入计划,完成培养协议的任务要求,培养期内明确自身研究方向和团队方向。
2.积极参与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助课课程不少于2门;第一年需完成48学时的助课工作(不可以承担主讲课程)。
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研究生课程安排表专业:产业经济学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注:1、上课时间从2007年9月17日第一周开始,节假日按学校规定执行。
(研究生院网上选课时间为开学第一周,如选课冲突,请及时与研究生秘书联系)2、考试课程在计划课时外进行考试,考查课程可以在计划课时内的最后一次课进行。
3、已学过《经济学》的学生请选修《经济学原理Ⅰ》1班(王治平,博C204),未学过《经济学》的学生请选上2班(陈多长、博C403)4、日语周一下午6-8节(1班朝晖校区教1304,2班屏峰校区健B105)。
德语周五下午6-8节(朝晖校区教1304)。
5、请在导师指导下制定培养计划,严格按照个人培养计划进行网上选课。
培养计划一旦制订完成,原则上不得修改,如需退选或调整个人培养计划,请到研究生院主页的“研究生培养与学位授予表格”中下载《浙江工业大学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课程学习调整申请表》,经导师签字同意后交学院备案。
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研究生课程安排表专业:国际贸易学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注:1、上课时间从2007年9月17日第一周开始,节假日按学校规定执行。
(研究生院网上选课时间为开学第一周,如选课冲突,请及时与研究生秘书联系)2、考试课程在计划课时外进行考试,考查课程可以在计划课时内的最后一次课进行。
3、已学过《经济学》的学生请选修《经济学原理Ⅰ》1班(王治平,博C204),未学过《经济学》的学生请选上2班(陈多长、博C403)4、日语周一下午6-8节(1班朝晖校区教1304,2班屏峰校区健B105)。
德语周五下午6-8节(朝晖校区教1304)。
5、请在导师指导下制定培养计划,严格按照个人培养计划进行网上选课。
培养计划一旦制订完成,原则上不得修改,如需退选或调整个人培养计划,请到研究生院主页的“研究生培养与学位授予表格”中下载《浙江工业大学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课程学习调整申请表》,经导师签字同意后交学院备案。
钟卫鸿,浙江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学位点负责人,应用生物学系主任。
南京大学生物学硕士,浙江大学生物化工专业博士,美国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博士后,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访问学者。
中国微生物学会环境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人员,在微生物代谢工程、生物净化与生物转化和基因工程领域开展尼古丁和甲醛等微生物分解代谢工程、醌类和糖胺聚糖药物的微生物代谢工程等方面的长期研究,近年来开展了基于微生物基因组信息和基因编辑技术的微生物基因修饰方面的研究,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和省高校科研成果二等奖(2011)各1项,在Bioresource Technol,Biotechnol Bioeng,J Hazard Mater,Appl Microbiol Biotech,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等国内外刊物发表100余篇论文。
主编出版了《基因工程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实验指导》教材,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
主持国家基金面上项目和浙江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重点项目等10余项科研项目。
代表性论文1.Zhong Weihong,Wang Weijian,Kong Zhuoyi,Wu Bin,Zhong Li,Li Xuanzhen,Yu Ji,Zhang Fuming,Coenzyme Q(10)production directly from precursors by free and gel-entrapped Sphingomonas sp.ZUTE03in a water-organic solvent,two-phase conversion system,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2011,89(2):293-3022.Haichan Huang,Xiaobo Liu,Shencong Lv,Weihong Zhong,Fuming Zhang,Robert J. Linhardt,Recombinant Escherichia coli K5strain with the deletion of waaR gene decreases the molecular weight of the heparosan capsular polysaccharide,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2016,100(18):7877-78853.Guowei Su,Linhong Li,Haichan Huang,Ping Yu,Weihong Zhong,Fuming Zhang,Robert J. Linhardt,Production of a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production using recombinant glycuronidase,Carbohydrate Polymers,2015,134:151-1574.Huagui Liu,Houlong He,Changhe Cheng,Jinli Liu,Ming Shu,Yang Jiao,Feng Tao,Weihong Zhong,Diversity analysis of the bacterial community in tobacco waste extract during reconstituted tobacco process,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2015,99(1):469-476。
浙江工业大学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实施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实施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建立“本科生选拔、研究生培养、青年英才培育”的全链条、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吸引一批优秀学子攻读本校博士学位、引导学生立志投身学术研究,是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有力支撑。
第二条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厚实专业基础、较强创新能力、宽广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型人才。
第三条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采用“3+1+X”模式,将本科与研究生教育贯通培养,即以攻读博士学位为目标,选拔一批优秀本科生从本科第四年开始,实行本科到博士的一贯制培养。
第四条招生学院须成立由学院领导、学科/学位点负责人、本科专业负责人和博士研究生导师代表组成的学院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领导小组,按照学校的工作部署及要求,负责本学院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改革、学生培养和考核等工作。
第二章选拔工作第五条学校根据教育部下达的推免生名额,结合当年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由学校推免生遴选工作领导小组确定总名额。
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各招生学院的录取名额分配。
第六条选拔条件及选拔过程按照《浙江工业大学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本科生遴选办法(试行)》执行。
第三章学籍管理第七条入选本硕博一体化培养的学生,入选第一年为本科生,次年9月经资格审核合格后取得直接攻读博士研究生学籍,其学费、学籍等按照学校相应规定执行。
第八条入选本硕博一体化培养的学生,博士阶段原则上不得转专业。
第四章培养过程第九条拟接收本硕博一体化培养学生的第一导师应具备该生在博士入学年份的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招生资格。
第十条入选学生经过双向选择后确定其导师(组),实行全程导师(组)制,导师(组)全程负责该学生的培养指导与教育管理工作。
第十一条入选学生应当在入选后的首个学期开课前,根据导师(组)的指导,按照“一人一策”的原则,制订个人培养计划,经所在学院本科、研究生主管院长审核、签字后,报研究生院备案。
姓名:胡正珲工作部门:理学院性别:男技术职称:校聘教授最高学位:博士民族:汉籍贯:江西吉安联系方式:Email: zhenghui@电话:0571-主要研究方向:医学物理,生物医学图像处理简历:2015/11 -至今,浙江工业大学,理学院,教授2007/09 -2015/10:浙江大学,光电系,副研究员2008/08 -2010/08: 美国罗切斯特理工大学,计算与信息科学学院,博士后2005/09 –2007/09: 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系,博士后研究(情况)项目:1 脑血容积/血管造影成像辅助的脑功能影像精确数据同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5万2013/01-2016/122 BOLD信号的非线性分析:生物物理模型,生理学状态及脑功能激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万2008/01-2011/123 脑机协同视听觉信息处理与交互技术国家863项目20万2012/01-2015/124 多模态大脑磁共振影像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研究浙江省公益技术研究项目15万2013/01-2015/125 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大脑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研究浙江省钱江人才计划12万2009/01-2010/126 XXX,军委科技委保密项目48万发表的论文、专著、教材:1 Influence of Resting Venous Blood Volume Fraction on Dynamic Causal Modeling and System Identifiability Scientific Reports 2016 SCI,5.228 1,通讯作者2 Exploiting Complexity Information for Brain Activation Detection PLoS One 2016SCI,3.057 通讯作者3 Concurrent Bias Correction in Hemodynamic Data Assimilation Medical Image Analysis2012 SCI,4.248 1,通讯作者4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Activation State in Functional Brain Imaging Brain Topography2012 SCI,3.288 1,通讯作者5 Sensitivity Analysis for Biomedical Models 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 2010SCI,3.639 1,通讯作者6 Changes in Topological Organization of Functional PET Brain Network with Normal AgingPLoS One 2014 SCI,3.057 通讯作者7 An H‘ Strategy for Strain Estimation in Ultrasound Elastography Using BiomechanicalModeling Constraint PLoS One 2013 SCI,3.057 18 Exploiting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Imaging Improves Model Estimation of BOLD Signal PLoS One 2012 SCI,3.057 1,通讯作者科研成果及专利:发明专利5项研究生培养等教学情况:本科生课程“科技英语”,“数据科学导论”研究生课程“数字信号处理”指导硕士研究生十余名奖励和荣誉:2007年香港科技大学贡献奖香港科技大学2013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整合系统指导下的心脏图像分析”第三完成人浙江省科技厅2009 浙江省钱江人才计划2012年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dical Image Analysi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MIACA)组委会成员(Committee member),分会场主持人2011年ICIP分会报告2009年ISBI大会报告2006年ICIP,ICARCV分会报告PLoS One,Computational and Mathematical Methods in Medicine杂志专业审稿人浙江省数理医学会理事其它:。
浙江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注册城市规划师、高级工程师、博士
同济大学研究生新型城镇化研究会学术顾问
英国卡迪夫访问学者(2009)
毕业于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工学博士、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
任浙江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城市规划系教师、同济大学研究生新型城镇化研究会学术顾问、英国卡迪夫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学院访问学者。
长期从事城乡规划学的教学、科研与实践工作。
研究领域涉及城市规划与城市开发、小城镇发展研究,在《城市规划学刊》、《规划师》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曾获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奖、上海发展研究奖学金等科研奖励。
至今已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建设部研究项目、浙江省省级科研课题多项。
作为项目负责人,累计完成20余项多个层次和类型的规划项目,并曾获2013年度“上海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二等奖”、“上海援疆优秀规划设计(2010-2012)优秀奖”、“上海援疆优秀规划设计(2010-2012)优秀奖”。
参与指导学生获2016年第二届长三角地区高校乡
村规划教学方案竞赛三等奖、佳作奖、最佳创意奖。
浙江工业大学中层干部任前公示根据《浙江工业大学中层干部任前公示制实施办法》的规定,经校党委研究,决定将拟提任或调任重要岗位的22位同志予以公示,征求广大干部、群众的意见。
现就有关事项通告如下:1、反映问题的方式:在公示期限内,校内任何单位(部门)和个人均可通过书面、来电、来访、电子邮件的形式,向校党委组织部(地址:A区419室,电话:88320022,电子邮件zzb@)反映公示对象存在的问题。
2、要求:反映问题要本着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实事求是,真实准确。
以单位(部门)名义反映问题的应加盖公章,以个人名义反映问题的提倡署报本人真实姓名。
3、公示时间:从6月9日起到6月13日止。
浙江工业大学党委组织部2006年6月9日中层副职换岗人员名单:信息学院副院长:朱艺华经贸学院副院长:吴向明建工学院副院长:应四爱校园建设处副处长:俞剑龙中层副职连任人员名单:学校办公室副主任:方宜、周晓东、钱佩忠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副部长:钱国莲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学生处副处长:郑春晔(兼)、朱斌、黄新敏教务处副处长:施建青、陈煜、潘海涵科学研究处副处长:赵敏祥、陈红、孙毅研究生院(筹)副院长:蒋建华、方路平实验室与资产管理处副处长:汪勇胜、刘海飞人事处副处长:洪晓军校园建设处副处长:蒋英仙、丁志浩保卫处副处长:姜维兵、吴宗伟化材学院副院长:钟明强机电学院副院长:谢伟东、计时鸣信息学院副院长:姚明海经贸学院副院长:施放生物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孙培龙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副院长:石建敏、邱飞岳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黄会健、楼荷英药学院副院长:颜继忠软件学院、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杨东勇理学院副院长:周明华人文学院副院长:曹增节法学院副院长:于世忠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邢乐勤成教学院副院长:何桥(兼)、罗永彬国际学院副院长:申屠高雄(兼)、胡慧玲体育军训部副主任:骆红斌图书馆副馆长:叶祥满、张根彬健行学院副院长:王时铭。
姓名:朱俊威工作部门:信息处理与自动化研究所性别:男技术职称:讲师最高学位:博士民族:汉主要研究方向: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信息物理系统安全简历:2011.09-2016.07 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2016.09-至今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校聘副教授研究(情况)项目:(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27万),信息物理系统的分布式融合攻击辨识理论与方法研究,2019-2021,主持。
(2)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8万),网络环境下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故障估计方法研究,2018-2020, 主持。
发表的论文:(1)Jun-Wei Zhu, Guang-Hong Yang. Fault estimation for a class of nonlinear systems based on intermediate estimator, 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 2016, 61 (9): 2518-2524. (2)Jun-Wei Zhu, Guang-Hong Yang, Wen-An Zhang, Li Yu. Cooperative fault tolerant tracking control for multi-agent systems: an intermediate estimator-based approach, 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 2018, 48(10):2972-2980.(3)Jun-Wei Zhu, Guang-Hong Yang. Robust distributed fault estimation for a network of dynamical systems, IEEE Transactions on Control of Network Systems, 2018, 5(1):14-22.(4)Jun-Wei Zhu, Guang-Hong Yang. Fault accommodation for uncertain linear systems with measurement erro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bust and Nonlinear Control, 2017, 27 (10), 1841-1854.(5)Jun-Wei Zhu, Guang-Hong Yang. Adaptive sliding mode control for stochastic Markovian jumping systems with actuator faults, IET Control Theory & Applications, 2016, 10(6): 664-673. (6)Jun-Wei Zhu, Guang-Hong Yang. Fault tolerant control for linear systems with multiple faults and disturbances based on augmented intermediate estimator, IET Control Theory & Applications, 2017, 11 (2): 164-172.(7)Jun-Wei Zhu, Wen-An Zhang, Li Yu, Dan Zhang. Robust distributed tracking control for linear multi-agent systems based on distributed intermediate estimator, Journal of the Franklin Institute, 2018, 355 (1): 31-53.(8)Jun-Wei Zhu, Guang-Hong Yang, Wen-An Zhang, Li Yu. Cooperative tracking control for linear multi-agent systems with external disturbances under a directed graph,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2017, 48 (13): 2683-2691.(9)Jun-Wei Zhu, Guang-Hong Yang. Fault accommodation for linear systems with time varying dela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2017, 48 (2): 316-323.(10)Jun-Wei Zhu, Guang-Hong Yang. Robust H∞ dynamic output feedback synchronization for complex dynamical networks with disturbances, Neurocomputing, 2016, 175 (part A): 287-292.研究生培养等教学情况:主讲《计算机控制技术》、《系统辨识》等留学生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