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王昭君】李白《王昭君其一》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4
关于王昭君的诗关于王昭君的诗一、杜甫《咏怀古迹》之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塚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悲悯之情,溢于言表。
千古遗恨,萧瑟凄凉。
二、李白《王昭君》:「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颜。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拂净马鞍,流泪而去。
出了玉门关,就再也没有回头的日子了。
三、白居易《昭君词》:「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娥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可怜的昭君,还在盼著回来。
甚至天真地希望使者回报朝廷,现在的我,仍是当年模样。
四、吴雯《明妃》:「不把黄金买画工,进身羞与自谋同。
始知绝代佳人意,即有千秋国士风。
环佩几曾归夜月,琵琶惟许托宾鸿。
天心特为留青塚,春草年年似汉宫。
」这是我最欣赏的一首纪念王昭君的诗。
吴雯虽然是清初人,但他却把昭君的不幸遭遇刻画得淋漓尽致。
甚至直至今日,仍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那些「不把黄金买画工」的志士,会不会仍有被冷落的悲情和忧愤?五、王夫之《明妃曲》:「金殿葳蕤锁汉宫,单于谈笑借东风。
黄沙已作无归路,犹愿君王斩画工。
」由于汉元帝怒斩了画工毛延寿,所以王昭君仍抱天真的幻想。
六、王安石《明妃曲》:「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著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王安石的观点更为新颖,人生失意的事多著呢,何必枉杀毛延寿?七、欧阳修《明妃曲再和王介甫(王安石)》:「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汉计城已拙,女色难自夸。
」托长门之怨,立相知心之。
欧阳修对皇权的非议,超越了时代的局限。
八、唐.张仲素《王昭君》:「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
历代咏王昭君的诗歌赏析王昭君,名嫱,汉元帝时宫人。
据《西京杂记》记载:汉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
元帝后宫嫔妃宫人很多,不得常见,于是让画工图形,按图召幸。
宫人皆赂画工,昭君自恃容貌,独不肯与。
工人乃丑图之,遂不得见。
后匈奴入朝,求美人,呼韩邪来朝,帝以宫女五人赐之。
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
上按图以昭君行。
及去,召见昭君貌为后宫第一,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
帝见大惊,悔之,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故不复更人。
乃穷案其事,画工毛延寿弃市。
昭君嫁到匈奴。
生二子。
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
昭君上书汉成帝,想回故乡。
不料汉成帝竟下诏令其“从胡俗”。
而当时胡俗是“子烝其母”,她只好嫁呼韩邪的儿子雕陶莫皋,又生了儿女。
雕陶莫皋与王昭君过了十一年的夫妻生活而去世,王昭君在幽怨凄清绝望中死去,葬在大黑河南岸,墓地至今尚在,在今内蒙古包头西南五十里的黄河岸边,据说入秋以后塞外草色枯黄,惟王昭君墓上草色青葱一片,所以叫“青冢”。
王昭君是我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昭君出塞”的故事,一直在我国的文学作品中演绎着。
千百年来,咏王昭君其人其事的诗歌多如牛毛,数不胜数,但大多数诗歌的立意是抒写王昭君的离愁别恨、惋惜她的红颜薄命。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颜。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李白《王昭君》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其二李白的诗,对王昭君充满着惋惜、同情。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下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这是杜甫经过湖北秭归明妃村,感王昭君故事而作。
杜甫此诗集中地抒写她的怨恨。
`自矜骄艳色,不顾丹青人。
那知粉绘能相负,却使容华翻误身。
乐府诗文集:相和歌辞《王昭君二首》阅读王昭君二首唐代:李白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颊。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译文汉家秦地上空的明月,飘光流影照耀着明妃王昭君。
一日出嫁,登上玉关道,天涯一去不复归。
汉月还能够从东海升起,明妃西嫁,没有回归之日。
燕支山天地冻寒,好将雪花当作鲜花,蛾眉憔悴埋没胡沙之中。
就因为生前没有黄金,以至被画工画成为丑八怪,只有死后埋葬沙漠的青冢,使人悲叹。
王昭君拍拂着玉鞍,上马后啼哭污染面颊红装。
今日汉朝宫人,明天就成为胡人的妻妾。
注释这两首诗为“相和歌辞”。
相和歌是中国汉代在“街陌谣讴”基础上继承先秦楚声等传统而形成的一种音乐。
主要在官宦巨贾宴饮、娱乐等场合演奏,也用于宫廷的元旦朝会与宴饮、祀神乃至民间风俗活动等场合。
“相和歌”之名最早记载见于《晋书·乐志》:“相和,汉旧歌也。
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其特点是歌者自击节鼓与伴奏的管弦乐器相对应和,并由此而得名。
秦地:指原秦国所辖的地域。
此处指长安。
明妃:汉元帝宫人王嫱,字昭君,晋代避司马昭(文帝)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之为明妃。
玉关:即玉门关。
玉门关:汉武帝置。
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
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唐王维有“春风不度玉门关”(《送元二使安西》)。
燕支:指燕支山,汉初以前曾为匈奴所据。
山上生长一种燕支草,匈奴女子用来化妆,故名。
蛾眉:细长而弯的眉毛,多指美女。
胡沙:西方和北方的沙漠或风沙。
枉图画:昭君曾作为掖庭待诏,被选入汉元帝的后宫。
当时其他宫女为了早日博得恩宠,都用黄金*宫廷画师毛延寿,希望把自己画美,被皇上选中。
独有王昭君自恃貌美,不愿行贿,所以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上丧夫落泪痣。
昭君便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
青冢:即昭君墓。
王昭君古诗词(古诗《王昭君》)古诗《王昭君》昭君曲:行客何憔悴,形容阳关外。
丹朱难见寻,大漠远春气。
若能花下立,琴声进九重。
王侯皆臭骨,无人死社稷。
闻笳又断肠,汉歌谁敢和。
归期恨绝期,百年葬胡尘。
【注解】:行客:指王昭君。
形容:指王昭君身体样貌。
丹朱:红色的花朵。
九重:汉宫,指塞外如果有汉家故土一样的春天,王昭君在花下一弹琴便可以让声音传入汉宫,以形容王昭君本不想呆在匈奴,想离开的心情。
社稷:是王昭君的愤怒,王侯子弟们没有人敢于抵抗匈奴,竟然牺牲一个女性换取偏安。
闻笳,汉歌:形容匈奴只许王昭君听胡乐,不许她与别人唱汉歌,是强迫王昭君被异化,所以王昭君很不甘愿。
绝期:王昭君一直幻想汉天子能起兵横扫匈奴,让自己回到故土,结果年年空想,终于成为绝期。
(论):诗写王昭君去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地方,又不能离开,以抒发我不想呆在福州,又没有去处的困境。
诗词王昭君1、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出自唐·崔莺莺《答张生》2、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出自魏晋·陶渊明《移居二首》3、痴人何用疑,疑不解寻思。
——出自唐·寒山《诗三百三首》4、天风剪成片,疑作仙人衣。
——出自唐·王周《霞》5、疑怀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出自唐·孟郊《秋怀十五首》有关王昭君的诗王昭君唐。
李白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相和歌辞·王昭君唐。
骆宾王【乐府】敛容辞豹尾,缄怨度龙鳞。
金钿明汉月,玉箸染胡尘。
妆镜菱花暗,愁眉柳叶嚬。
惟有清笳曲,时闻芳树春。
王昭君辞魏晋。
石崇我本汉家子。
将适单于庭。
辞决未及终。
前驱已抗旌。
仆御涕流离。
辕马为悲鸣。
哀郁伤五内。
泣泪沾朱缨。
行行日已远。
乃造匈奴城。
延我于穹庐。
加我阏氏名。
殊类非所安。
虽贵非所荣。
父子见凌。
对之惭且惊。
杀身良未易。
默默以茍生。
关于王昭君的著名的诗
1、《王昭君》唐·胡令能
胡风似剑锼人骨,汉月如钩钓胃肠。
魂梦不知身在路,夜来犹自到昭阳。
2、《王昭君》唐·令狐楚
锦车天外去,毳幕雪中开。
魏阙苍龙远,萧关赤雁哀。
3、《王昭君》唐·上官仪
玉关春色晚,金河路几千。
琴悲桂条上,笛怨柳花前。
雾掩临妆月,风惊入鬓蝉。
缄书待还使,泪尽白云天。
4、《王昭君》南北朝·鲍照
既事转蓬远。
心随鴈路绝。
霜鞞旦夕惊。
边笳中夜咽。
5、《王昭君》唐·李商隐
毛延寿画欲通神,忍为黄金不顾人。
马上琵琶行万里,汉宫长有隔生春。
6、《王昭君》宋·连文凤
使者相随出汉宫,辞君上马去匆匆。
只因自恃好颜色,不把金钱买画工。
7、《王昭君》宋·文同
不惜将黄金,争头买颜色。
妾貌自可恃,谁能苦劳力。
诗解王昭君王昭君是中国历史上很特别的一个人物。
别的不说,光题咏她的诗篇就可以编本厚厚的集子。
后世歌咏王昭君的诗词,一般着眼于一个“怨”字,如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着眼于“怨”,这是出于平民情怀,一个女子,远离爹娘,被搜罗至深宫,已是一重不幸,远嫁胡塞,先后事两代单于,更是不幸,王昭君先嫁匈奴王呼韩邪单于,呼韩邪死后,她又嫁给呼韩邪前妻之子,这在中原的道德观念看来,殊为不堪。
后来,这平民情怀又被借来抒发庙堂的情怀,怨又有了新的延伸:第一个延伸是怨将士无能,男人无种,遂让女子做出牺牲,用温柔的身体代替刀枪盾牌去抵挡外族的锋簇。
金代王元节:环佩魂归青冢月,琵琶声断黑山秋。
汉家多少征西将,泉下相逢也合羞。
第二个延伸是抱怨君王身边的小人,大家把怨气撒到了宫廷画师毛延寿这里。
唐代李商隐:毛延寿画欲通神,忍为黄金不为人。
马上琵琶行万里,汉宫长有隔生春。
以上大致可归为“怨派”。
文章喜翻新,既然怨字这么火,就有人做翻案文章,著名的有王安石。
王安石有《明妃曲》二首,节录如下: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贵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王安石见识高远,非一般俗儒可以比拟。
他的两首诗立意高,翻案翻得有水平。
第一首,“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说得很科学,意态确实是难以入画的,拍个DV行不行?我看也够呛。
第二首“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贵在相知心。
”我以为说得极是,人家俩人感觉幸福,别人最好是闭嘴。
至于有人拿王昭君来羞辱军人,我以为大可不必。
首先,和亲是一种政治表态,起码是一种低成本解决争端的方式,对此不必苛责过多。
第二,王昭君远嫁不是在匈奴的高压下被迫的,而是在相对占有军事优势的情况下的一种羁縻手段。
从后果来看,此后汉匈四五十年再无战争。
《王昭君》唐诗原文及注释【作品介绍】《王昭君》的作者是李商隐,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40卷第158首。
【原文】王昭君作者:唐·李商隐毛延寿画欲通神,忍为黄金不顾人。
马上琵琶行万里,汉宫长有隔生春。
【注释】①《汉书·匈奴传》:竟宁元年,呼韩邪单于复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
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而归,号宁胡阏氏。
此托昭君以致慨,深疾如毛延寿之颠倒妍媸、蔽贤欺君者。
②《西京杂记》:“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
诸宫人皆赂画工,……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
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
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帝悔之,而名籍已定。
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
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
籍其家,资皆巨万。
画工有杜陵毛延寿,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
……同日弃市。
”③马上琵琶行万里石崇:《王明君辞序》:“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
”④汉宫长有隔生春:句谓其人已埋骨塞外,汉宫惟画图长留其生前之春风面而已。
【作者介绍】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
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至荥阳(今河南郑州)。
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
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
王昭君原文_翻译及赏析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汉元帝时期宫女,汉族,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
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
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传。
王昭君生平入宫王昭君出生于长江三峡中,一个叫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的地方普通的民家。
汉元帝建昭元年,征集天下美女进后宫,王昭君就被选入宫。
当时的皇帝汉元帝已经40多岁了,由于纵欲身体衰弱不堪。
王昭君虽然是锦衣玉食,住的是绮窗朱户,但不过是笼中之鸟,池中之鱼而已。
皇帝后宫佳丽三千,按理要轮到王昭君不知什么时候,而且即使轮到了又能怎样?王昭君可能也就这样湮没于后宫之中。
但是一件外交上的事情改变了王昭君的一生。
这事要先从汉朝时最大的敌人——匈奴说起。
汉宣帝时,匈奴发生内乱,五个单于分立,相互攻打不休。
其中有一个呼韩邪单于,被别的单于打败,逃到汉朝来,亲自朝见汉宣帝。
呼韩邪单于是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的单于,汉宣帝亲自到长安郊外去迎接他,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
呼韩邪单于在长安一住就是一个多月。
等到他回去的时候,汉宣帝派了两个将军带领一万人护送他到漠南。
这时候,匈奴正缺粮食,汉宣帝送去了三万四千石粮食。
呼韩邪单于非常感激。
西域各国看见汉朝对呼韩邪单于这么好,也都争先恐后的同汉朝打交道。
出塞汉宣帝驾崩后,他的儿子刘奭即位,也就是召王昭君入宫的汉元帝。
此时呼韩邪单于跟汉朝的关系已经很好了。
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一次到长安,这次他提出了和亲的要求。
“和亲”的建议原本是汉高祖时娄敬德提出的,当时的形势是匈奴强汉弱,吕后只有一女,不忍心将她远嫁番邦,因此和亲一直都是挑一个宗室的女儿假做公主嫁出去的。
不过这回,汉元帝决定挑一个宫女给他。
原因可能是汉元帝时已经汉强匈奴弱,没必要一定挑皇亲国戚的女儿,皇亲国戚的女儿们毕竟不多,宫女则多的是;再者,呼韩邪单于此时就在长安,让宗亲的女儿冒充公主,这么的大事情怎么可能瞒得过他。
描写王昭君最出名的诗哎呀,说起描写王昭君的诗,那可真是不少呢!就比如说杜甫的:“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 你看这诗里,把王昭君的身世和命运写得多凄惨啊!那“群山万壑赴荆门”,这气势多磅礴,就好像千军万马奔腾着涌向荆门,这不就暗示着王昭君的出身不凡吗?再看看李白的:“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 这写得多让人心疼啊!“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这不就像那月亮照常升起,可王昭君却一去不复返,难道不让人感慨万千吗?还有王安石的:“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 瞧瞧,“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这不就像我们远离家乡时,家人的那种牵挂和无奈吗?在这么多描写王昭君的诗里,每一首都像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把王昭君的美丽、哀怨和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
难道这些诗不让我们对王昭君的命运感到同情和惋惜吗?我觉得啊,这些诗不仅仅是在写王昭君,更是在借她的故事抒发诗人自己的情感和对世事的看法。
这就是诗歌的魅力所在,不是吗?。
李白为王昭君写的三首诗引言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李白被誉为“诗仙”,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而王昭君,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女之一。
李白为王昭君写下了三首脍炙人口的诗歌,这些诗歌不仅表达了李白对王昭君的深情,还展现了当时社会和情感的细腻描绘。
王昭君与李白的情感纠葛王昭君的背景王昭君,字君玉,是汉武帝时期的美女,因为她的美貌而闻名于世。
她出生于汉朝的陇西,是一个贫穷家庭的女孩。
然而,她的容貌天生丽质,被封为贵人后,她的美丽和高贵的身份使得她成为了宫廷中最被宠爱的女人之一。
李白对王昭君的情感李白是一位志向远大、奇思异想的诗人,他对王昭君的情感是一种追求纯粹爱情的体现。
他以诗歌表达了自己对王昭君的深情,同时也对女性的理想和思考进行了探索。
下面我们将一起来探讨李白为王昭君写的三首诗的内涵和情感。
诗歌1:《侍宴乐府》诗歌背景这首诗是李白在王昭君即将离开洛阳,前往中原的时候写的。
在洛阳的日子里,王昭君常常在皇帝和贵族的宴会上表演舞蹈,而李白也常常出现在这些场合中。
李白的思念之情在这首诗中,李白以自己的视角描绘了王昭君在宴会上的形象,他将王昭君比作仙女,形容她舞姿婀娜多姿。
李白的语言充满了深情和对王昭君的思念之情。
他写道:“无人知是荔枝来”,表达了他对王昭君的爱和思念将成为众人的独钟。
李白心中的王昭君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李白心中的王昭君是一个美丽、高贵、温柔而又伟大的女性形象。
他将她视为自己心中的女神,对她美丽的舞姿和高尚的品质赞美不已。
李白渴望与王昭君一同追寻自由的理想,并对她的离开感到非常的伤感和不舍。
诗歌2:《怨情》诗歌背景这首诗是李白在王昭君被迫前往匈奴的过程中写的。
王昭君的离开对李白来说是一次极大的打击,他对王昭君的离去充满了怨恨和无奈的情感。
李白的挣扎内心在这首诗中,李白把自己比作追求自由的孤鹰。
他表达了自己的无尽思念之情,同时也揭示了内心的挣扎和彷徨。
他写道:“人生自是有情痛,此恨无穷如胃肠”,表达了他对王昭君的思念之情将伴随着他一生的痛苦。
【李白和王昭君】李白《王昭君其一》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古诗《王昭君其一》
年代:唐
作者:李白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
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作品赏析
:
⑴这两首诗为“相和歌辞”。
相和歌是中国汉代在“街陌谣讴”基础上继承先秦楚声等传统而形成的一种音乐。
主要在官宦巨贾宴饮、娱乐等场合演奏,也用于宫廷的元旦朝会与宴饮、祀神乃至民间风俗活动等场合。
“相和歌”之名最早记载见于《晋书·乐志》:“相和,汉旧歌也。
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其特点是歌者自击节鼓与伴奏的管弦乐器相应和,并由此而得名。
⑵秦地:指原秦国所辖的地域。
此处指长安。
⑶明妃:汉元帝宫人王嫱,字昭君,晋代避司马昭(文帝)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之为明妃。
⑷玉关:即玉门关。
玉门关:汉武帝置。
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
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唐王维有“春风不度玉门关”(《送元二使安西》)。
⑸燕支:指燕支山,汉初以前曾为匈奴所据。
山上生长一种燕支草,匈奴女子用来化妆,故名。
⑹蛾眉:细长而弯的眉毛,多指美女。
胡沙:西方和北方的沙漠或风沙。
⑺枉图画:昭君曾作为掖庭待诏,被选入汉元帝的后宫。
当时其他宫女为了早日博得恩宠,都用黄金贿赂宫廷画师毛延寿,希望把自己画美,被皇上选中。
独有王昭君自恃貌美,不愿行贿,所以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上丧夫落泪痣。
昭君便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
:
汉家秦地上空的明月,飘光流影照耀着明妃王昭君。
一日出嫁,登上玉关道,天涯一去不复归。
汉月还可以从东海升起,明妃西嫁,没有回归之日。
燕支山天地冻寒,好将雪花当作鲜花,蛾眉憔悴埋没胡沙之中。
就因为生前没有黄金,以至被画工画成为丑八怪,只有死后埋葬沙漠的青冢,使人悲叹。
汉朝宫女王昭君远嫁匈奴单于呼韩邪的故事,因为故事精彩、寓意丰富,自汉代以来就在民间广泛流传,不仅赢得了老百姓的喜爱,也成为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经久不衰的一个创作题材。
千百年来,产生了许多动人的民间传说,而且以王昭君故事为题材创作的诗歌、小说、戏剧也多得数不清。
唐朝大诗人李白的《王昭君二首》,就是这方面有代表性的作品。
公元752、753年(唐天宝十一、二年)间,李白继幽州之行又有一次
漠北之行,他离开幽州南下魏郡又沿太行北上,入河东道,至云中郡,而后北行至单于都护府凭吊昭君墓,写下《王昭君二首》。
因为对于昭君出塞,李白满怀惋惜之情,所以诗歌通篇都弥漫着一种伤怀、伤感的气氛。
第一首诗一开头就用一个“月”字,来烘托昭君远嫁匈奴的伤感主题:中原汉家的月亮,那光华跟随着远嫁匈奴的昭君。
然而她一踏上通往玉门关的路,就如同去了天涯,永不回归。
“月”在这里既代表家乡的月亮,也代表故乡、故国。
然而一个小小的玉门关,竟会把这一切无情阻隔。
回望家乡那轮圆月,就要在眼前永久消失,这种生离死别的感觉,不能不让人平添几分惆怅。
接着诗人又以“月”字发出忧伤的慨叹:汉家的月亮到了明天又会从东海升起,但昭君西嫁,却是一去不返。
这种别离,让诗人既感到无奈,又感到无望,所以更加重了忧伤的思绪。
诗人又提到了燕支山,在诗人看来,匈奴那里的燕支山,终年酷寒,不生草木,只有落雪作花,所以诗人想象,昭君嫁到匈奴,就连曾经倾国倾城的美貌,也憔悴衰老,埋没在黄沙滚滚的塞外。
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却是汉代后宫的画师,昭君她生前没有黄金送给后宫的画师,死后也只留下一座青冢,令后人凭吊,扼腕叹息。
关于“枉图画”,有一个传说,昭君曾作为掖庭待诏,被选入汉元帝的后宫。
当时其他宫女为了早日博得恩宠,都用黄金贿赂宫廷画师毛延寿,希望把自己画美,被皇上选中。
独有王昭君自恃貌美,不愿行贿,所以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上丧夫落泪痣。
昭君便被贬入冷宫三
年,无缘面君。
把昭君所谓的“悲剧”和宫廷画师相联系,尽管有些牵强,却更能加深悲伤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