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诗意的语文老师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3
赞美老师的作文富有诗意
《吾爱吾师》
哎呀呀,说起老师啊,那可真是让我又爱又佩服呀!
就说我们的语文老师吧,那真是像一个神奇的魔法师。
记得有一次上课,我们都有点无精打采的,毕竟大早上的嘛,大家都还没完全清醒过来呢。
但老师一进来,嘿,情况立马就不一样了。
老师就像有魔力一样,几句话一说,几个幽默的小故事一讲,一下子就把我们的注意力都给拉过来了。
当时老师站在讲台上,那神采飞扬的模样,那丰富有趣的表情,真的就如同阳光瞬间驱散了迷雾一般,让整个课堂都明亮起来了。
她讲课文的时候,那更是精彩极了。
原本那些干巴巴的文字,经过她那么一讲解,就仿佛活了起来,变成了一个个生动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
她会带着我们走进文章里的世界,去感受里面的喜怒哀乐。
她也总能找到那些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细节,然后像发现宝藏一样指给我们看,让我们恍然大悟,原来这里面还有这么多学问呢!
老师不仅课讲得好,对我们也是超级关心和爱护呀。
谁要是有点小情绪啦,或者学习上遇到困难啦,她都能第一时间发现,然后像妈妈一样耐心地
开导和帮助我们。
她就像是我们在知识海洋里航行的灯塔,始终为我们照亮前行的路。
所以呀,我真的特别特别喜欢我们的老师,她就是那最璀璨的星星,照亮了我们的成长之路。
嘿嘿,我爱我的老师,永远永远都会爱她呀!
这就是我心中了不起的老师,是不是特别棒呀!。
感受诗意语文——听王崧舟老师《长相思》有感作者:刘淑湘来源:《商情》2010年第16期[摘要]让学生在情境诵读中入情,在想象体验中融情,在拓展延伸中升情,这就是笔者感受到的诗意语文。
[关键词]《长相思》情境想象拓展在美丽的吉安举行的江西省小学语文教师“文学与教学”主题研讨会上,我有幸听了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执教的《长相思》。
这位“诗意语文”里的情感派大师,把我们带进了他营造的诗情画意般的世界中,形象地感受着那荡气回肠的读、直面心灵的想象和充满情感的写,让我进一步感受到了诗意语文的魅力。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他那诗情勃发、诗意盎然的课堂里,感受他的诗意,去体验他和孩子们在这篇课文中诗意栖居。
一、在情境诵读中入情以情带读,读中悟情是“情感派”阅读教学的立身之本。
“以情带读”的“情”,是融合了思想、体验、想象、灵性的情,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情,是求真、向善、爱美的情。
以情带读,带出的是饱含深情的读、是多元感悟的读、是个性飞扬的读、是融会贯通的读、是出神入化的读。
以情带读,还自然带出读的技巧、读的节奏、读的韵味、读的神。
诗意语文在阅读教学中更是高扬“读”这面大旗。
为了让学生能入情入境,王老师课堂一开始,他就用抑扬顿挫而有磁性的语言进行如诗如画的导语描述——同学们,当“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诗人王安石的内心生起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思乡之情;当“洛阳城里见秋风”的时候,诗人张籍的内心则涌东着“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思乡之情。
那么当夜深人静、风雪交加的时候,诗人纳兰性德又将流露一种怎样的思乡之情呢?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
在这番导语过后,学生读出的《长相思》都别有一番风味。
接下来王老师把“读”始终贯穿整个过程,其中有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也有老师一层层递进式的引读,还有学生在音乐的渲染下的一次次想象读,不仅读的形式多,量大,连读的要求也在不断加深,从最初的读得“字正腔圆”到“有板有眼”,从读得“正确”、“有节奏”到最后读出“味道”与“感觉”,学生通过这一层层的读,读出了纳兰性德征程孤独、思念、期盼、伤感的画面,也读出了故园安宁祥和的情景,更读出了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
腹有诗书气自华——做一个诗意的语文老师潘湖小学吴银宽自踏上三尺讲台后,我有幸听过几个专家名师的讲课,从薛法根老师的风趣幽默,到王文丽老师的从容睿智,从王崧舟老师的诗意体验,到陈金龙老师的真情率性,每每我都沉醉在那方字字珠玑、笔笔生花的小天地里,倾慕于他们能运筹帷幄、决胜课堂,让语文的课堂氤氲着一股诗意的芬芳。
我仰望这样的名师,倾慕这样的课堂,每次听完课后总有一股难以抑制的激动之情。
当我兴冲冲地在自己的课堂上“东施效颦”起来,却备受打击,原来简单的效仿是起不到效果的。
这种想要一蹴而就的想法,是多么可笑!名师之所以是名师,这座望高塔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堆砌而成的,他们的成功是由无数次的失败换来的,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见证,并不是朝夕之间即可学成的。
进而,我尝试着走近名师,在他们的字里行间探求真谛。
渐渐地,名师爱书、读书、写书的形象在我心中丰满起来。
他们的教育理想、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执着的课改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我,震撼着我,其中就有“小语界奇葩”窦桂梅老师。
窦老师每次上公开课都如同准备一顿飨宴,用心地准备各种食材,甚至连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都不放过。
她为了讲好课文《秋天的怀念》,把作者史铁生的全部著作都通读过,并电话访问了史铁生;为了讲好课文《圆明园的毁灭》,光是课前的阅读量就相当惊人,有吕厚龙的《告别圆明园》、樊美平的《透过圆明园的硝烟》、李钟琴的《由庚子国难看“愤青”的虚火》以及李大钊等人写的一些现代诗歌等。
名师之所以是名师,源于他们孜孜不倦的阅读,“涉猎百家,博采众长”。
窦桂梅老师就以她的读书经历告诉所有的语文老师一个再朴素不过的真理“要做一个好的语文老师,首先要做语文人,要播撒读书的种子,自己要先做读书人”。
有一个语文老师在他的博客中这样写道:“语文老师应该要求自己做一个‘五一居士’:有一肚子名篇佳作,一手好字,一张铁嘴,一笔好文章,一颗永远敏感而诗意的心。
而‘五一居士’最关键的是‘有一肚子名篇佳作’,这个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一切无从谈起。
王崧舟诗意语文读后感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JIEK MA on December 15th, 2012.王崧舟《诗意语文》读后感打开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王老师幽默的语言、深厚的文化底蕴、对语文教育的热爱之情令人叹服。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王老师对文本的孜孜不倦的深刻钻研。
在《诗意语文》一书中,曾亲聆王老师《枫桥夜泊》的教学。
这首诗我教过起码四五遍,但是总感觉没有进步,仅停留在对诗意的理解层面,无法把学生带到诗的意境中。
王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已经让我深深折服,再特意找来《枫桥夜泊》的课堂实录学习,再一次感到了强烈的震撼。
王老师从《涛声依旧》歌词入手引出钟声,写到200多年前清朝王士祯、500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800多年前宋朝有位诗人陆游一直到1200多年前的张继都写过这样的钟声。
寒山寺的钟声从一千多年前传来,穿越时空,撞击着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听课者的心灵。
的确,诗意的语文需要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
课堂上,王老师几句简单的点评,一段抒情的过渡语、一首补充阅读的小诗,一张总理日程表中,我们都能感受到他那阅读的广泛,知识面的宽广,因此而积累的深厚底蕴。
这决不是靠突击一两个晚上搜集一些资料所能达到的境地。
王老师曾经发出过这样的感言:在流转不息的生命之轮中,我为语文而来!是啊,诗意的语文需要教师平和的心态和神圣的使命感。
不为短期的效应,不为眼前的功利,为了花草树木整个的一生长远考虑,像春雨润物无声,奠定扎实的根基,让小苗健康快乐地成长,作为王老师的学生是幸福的,他们陶醉在学习中,语文学习成了他们内在的需要和生活的一部分。
王老师也是幸福的,因为他自己也这样感叹:“是语文滋润我粗糙的感觉,是语文放飞我稚嫩的幻想,是语文点燃我喷涌的激情,是语文唤醒我沉睡的智慧。
我平庸的生命,因语文而精彩!”孩童如花,而作为教学工作者,如果把自己从事的事业当作“倾听花开的声音”这样一件充满诗意的事情来做,那他的人生必定充满快乐和收获。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是我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的一本重要教材。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全新的教学理念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在教导我们学习语文的同时,更将我们带向一个新的思考方式,让我们对周围世界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诗意语文”这本书的核心理念是:语文是生命的表述,是情感的沟通,是文化的传承。
王崧舟老师认为,语文的学习不应该只是机械的背诵、死记硬背,而应该是激发我们对语言感受和思考的能力,让我们能够透彻地理解和运用语言,进而思考人生和世界的本质。
王崧舟老师的讲课风格带有浓郁的诗意,他不仅讲述了语文的知识点,更让我们感受到语文的美感和情感。
他论述了人类文化史上的经典作品,比如《诗经》、《水浒传》、《红楼梦》等等,从中分析生命的真谛、道理的智慧,引导我们走向深入思考的境地,不仅让我们学会了语文,还拓展了我们的文化广度和深度。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王崧舟老师强调“读、写、背、译”等四种基本技能的重要性。
他通过一些生动的案例告诉我们,做到这些基本技能是提高语文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同时也抛开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提倡以兴趣为主导、以个性为依托的教学方式,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更大的自由。
在“诗意语文”中,王崧舟老师还强调了语文教育的体验性教学,通过让学生亲身感受课堂内容,来提高学生对语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他鼓励学生多读书、多写作,多参与活动,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丰富思想和情感,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
总之,“诗意语文”这本书是一本非常珍贵的语文教材,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知识的启发,也让我们深入体验到语言之美和思想之深。
在我们的人生中,语文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学习“诗意语文”,我们将拥有更加独特的认知方式,更加成功地理解和应用语言,让我们的生命在语言中更加充实和精彩。
做一位灵魂有香气的语文老师在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老师,其中包括语文老师。
而我想象中的一位灵魂有香气的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个充满智慧和魅力的人。
下面就让我描述一下这位特别的老师。
这位老师身材高挑,气质出众。
她总是穿着简约而优雅的衣服,给人一种温暖而舒适的感觉。
当她走进教室的时候,总能吸引全班同学的目光。
这位老师有着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她将头发扎成一个简单的发髻,显得更加干练。
她的脸庞上总是洋溢着微笑,让人感到宽慰和亲切。
与其他老师不同的是,这位老师有着独特的香气。
当她走近你的时候,你会闻到一股淡淡的花香,仿佛置身于花丛之中。
这种香气让人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诗意的世界。
这位老师对每一位学生都充满耐心和关心。
无论你有什么问题,只要向她求助,她总是会仔细倾听,并提供最恰当的解答。
她总是以鼓励和赞美的语言来激励学生,让他们充满信心地面对学习。
在课堂上,这位老师总是引领学生探索知识的世界。
她热爱教学,充满着激情。
她生动有趣地讲解知识,总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她会用丰富的例子和实际生活中的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这位老师对作文写作有着特别的执着和热爱。
她会带领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有趣的写作练习,鼓励他们发挥创造力,表达自己的思想。
她相信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想法和表达方式,她会耐心地指导学生,帮助他们提高写作水平。
这位灵魂有香气的语文老师,不仅仅传授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她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和热爱生活的态度。
她相信语文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的表达和传承。
她通过教学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这位老师在课余时间也会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语言文化认知。
比如组织观看戏剧演出、参观博物馆等。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还能够拓宽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对文化的热爱。
这位灵魂有香气的语文老师是一位独特而魅力的人。
她的魅力不仅仅源于她的聪明才智和丰富的知识,更源于她的关心和耐心。
做一个温暖诗意的教师——第32个教师节有感张洪娟很多年前,学过海子的一首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如今,仍清楚地记得高一语文课上,刘老师当年激情讲课的情境。
恍惚间,仿佛高中时代,就在昨日。
亦如:昨天,我还是教室里坐着听课的同学;今天,已站在三尺讲台做了三年的教师。
大学四年在古城荆州就读,于历史名城学中文系,难免会落下些文人墨客的咬文嚼字、矫情毛病。
所有文体中,独钟情于诗歌。
在我眼里,诗歌的言简意赅,寓意无限,读来回味无穷。
记得大二那年,学习现代诗歌,在图书馆泡上整整一个礼拜,就为了读懂这首小诗。
这首诗歌写于海子山海关卧轨自杀那年,时光把海子永远定格在年轻帅气的25岁。
评论界都说“海子是忧郁的人,书写忧郁的诗。
”与我看来,海子早就做好告别尘世的打算,这句诗的上句“愿有情人终成眷属”,而他只愿“面朝大海”。
显然,“面朝大海”,尘世的幸福到底与海子无干;“春暖花开”,只是诗人临行前的赠品。
时隔多年,海子把美好的诗歌留给我,再次读来,竟悟出:心若向阳,无谓悲伤。
我愿意,做个温暖诗意的幸福的语文教师。
(一)喜欢你,仰慕你,追随你下午,骑自行车路过母校——育才高中,居然,偶遇我高中时代最欣赏、最喜欢、最仰慕的一位语文老师。
和你闲聊几句,问我新学校工作是否如意?分别时,你叮嘱我:“慢点骑车,注意安全!”短短几句,心间,暖流汹涌。
花痴病竟已犯,何弃疗!吕老师,是我高中入学前的语文老师。
还记得,那个暑假就在你的语文课上,被你深情的朗诵一首徐志摩《再别康桥》所征服。
也从那时起,真正的做了你的粉丝,真正的喜欢上了你。
你那俊朗帅气的脸庞,搭配一副金丝框眼镜,显得是那么的儒雅、有气质,这一切,足以俘获15岁小姑娘的心。
直到真正开学时,看到自己的名字被分在高一(5)班,当时的班主任刘老师,也是高中时代的语文老师。
没能做成你的学生,是我高中时代最缺憾的完美。
那时,这件事情,也足足让当时情窦初开的我郁闷了许久……后来,高一分班后,我选择学了文科,分到文科实验班,而你,教的是理科实验班。
第20卷2006年4月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ihezi University(Philos ophy and S ocial Science)Vol.20Apr.2006诗意的语文课堂呼唤诗意的语文教师新疆奎屯市第一高级中学 焦春焕 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的课程,语文的本性是诗意的,语文的活力、灵魂和生命都是诗意的。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首先应是一篇流淌着诗意的散文。
组成语文的材料是诗意的。
每篇文章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写作的人要反映大千世界中纷繁的客观事物,必然在观察、感受、思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鲜明态度,用文字真实地表达出来,就是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就是充满诗意的文章。
翻开课本,篇篇美文纷至沓来:柳永长歌《雨霖铃》,阵阵寒蝉,悠悠斜阳,浩浩烟波,好一幅凄恻婉转,柔肠百结的挥泪图;朱自清月下吟河塘,至纤至细,清流月瀑,宛若有灵。
这样的学习材料,充满诗情画意,体现出鲜明的抒情格调,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
这种熏陶不仅有利于语文学习本身,而且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展。
语文课的教学对象是富于诗意的。
十七、八岁的学生,个个朝气蓬勃,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他们富于幻想,敢于想象,心中都充满了对美好理想的憧憬,生活在他们眼里是五彩斑斓的。
他们年轻的心里渴望诗情画意的课堂。
诗意的教材和学生期望着的诗意课堂呼唤着诗意的老师。
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有责任、有义务不愧时代的寄托和学生的期望。
我们首先要加强自身修养,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
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我们要有丰富的感情世界。
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必须感悟作品中丰富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我们要真爱学生,真倾心于语文,被课文中优美的景物所陶醉、崇高的理想所鼓舞、精辟的见解所折服,以诗性之力扣击学生的心扉,在学生心灵深处弹奏,引起悦耳的共鸣。
我们要学会感动。
感动是挂在心之天空里一抹绚丽的彩虹;是盛开在心灵阳光上的一束红艳的玫瑰;是飞落在心之崖边的一条磅礴的瀑布。
做个有情味的语文老师发表时间:2017-10-20T13:38:56.530Z 来源:《高等教育》2016年12月作者:王丽娟[导读] 在长期平凡的工作中,努力保持我们自身昂扬的热情尤为重要。
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汀泗中学王丽娟要想上好一堂语文课,这个语文老师必须有“情”。
因为有情,世界才会那般美好;因为有情,文学才会那么动人;同样,因为有“情”,语文课堂才会充满快乐。
然而,做一个有“情味”的语文教师,靠的不是一日之功,而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重复教学和繁琐、单调的工作,加上繁重的家庭琐事和相对低下的工资收入很容易让我们心理失衡,产生职业倦怠。
因此,在长期平凡的工作中,努力保持我们自身昂扬的热情尤为重要。
结合自身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觉得做个有情味的语文老师能使语文课堂激情飞扬,充满活力,又能达到实际的效果。
如何做个有情味的语文老师?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要热爱生活,多读书,勤学习,做好知识的储备,培养高尚的情操,保持良好的心态。
我们不但要加强业务学习,还应博览群书,以净化心灵、开阔心胸。
工作之余还可与书画为友、与琴棋为伴、与诗词同行、与音乐共舞。
并学会反思自我,尤其是要养成经常反思人生,反思教学的习惯。
一个不懂得反思的人,绝对难以取得大的成就;唯有能够在反思中总结出经验教训的人,方能大步向前。
现在的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习了各方面的知识,有的甚至在某一方面比老师一点不逊色!要想在课堂上游刃有余、信心百倍,就必须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做好了知识的储备,才能有信心,不急躁。
事实上,也只有学识渊博的语文老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与敬佩。
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
”做一个充满激情和诗意的语文教师,应当从爱读书开始。
二、教师动情的语言能打开学生的心窗,激发出学生内心的情感和求知欲,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
许多优秀教师,他们的教学之所以能给学生、听课教师留下终生难忘的美好印象,除了丰富的知识外,纯熟、优美、情感味颇浓的语言是一个重要原因。
一个诗意的语文老师
桐木溪乡学校彭青菊语文是诗意的语文,一个语文教师也应该是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
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生命成长。
生命的基本要需要是物质与精神。
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我们满足不了孩子的物质需求,那么输入给孩子的精神就显得重要了。
孩子的精神从哪里来,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靠教师人格的影响和人性的发挥。
教师的崇高在于无私的奉献,在于爱心的流淌,在于对孩子的尊重。
“你是快乐的,我是幸福的。
”是一个教师永远追求的教育境界。
语文是富有感染力的学科,如果说一个语文教师,没有丰富的情感,没有优美的语言,没有应变的智慧,怎么能驾驭课堂,怎能让孩子喜欢语文。
一个好的老师应该让学生感到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包括你的外表,你的体态,你的眼神,你的笑脸,你的手势,你的语言……都能给学生心灵的震撼。
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必须有丰厚的文化内涵。
不说通晓天下事理,至少要了解文学、史政、科学、哲学等。
我听到过这样的语文课,课堂中,学生提出了很多疑问,教师采用的策略都是“学生问学生答”。
学生实在回答不了的,把问题留下,课后自己解决。
也许有人说,这恰恰是教师的高明,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而我认为不完全是。
课堂教学是对话的过程,教师该解答的要解答,该告诉的要告诉。
把一切问题推卸给学生,教师是不负责任的。
从另一
角度来看,不得不怀疑,这位教师也回答不了。
如果我们的教师都这样上课,那么我们的教师真是个“大老爷”了。
这个“大老爷”谁都能做。
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
艺术是技能与智慧的完美结合。
艺术包括处理教材的艺术、课堂设计的艺术、教学方法的艺术、处理问题的艺术,以及语言、板书、操作等艺术。
所谓艺术就不是大众化的,突出的是个性与新鲜。
譬如,同样课前导入,有的教师照本宣科,直扑主题。
而有的教师,总是从儿童的兴趣与认知出发,让儿童渐入佳境。
艺术是不断变化与创生的,一个方法艺术再好,但反复的运用,学生没有了新鲜的感觉,艺术也不能称为艺术了。
我读师范的时候,有一位校长在做报告的时候,很会用词,什么“天高云淡,秋高气爽……”我们起初感到校长很有文采,可是后来发现,每次报告都少不了这几句。
于是,成了我们笑谈时的话柄。
一个充满生机与乐趣的课堂,教师要有好“点子”,这“点子”就是艺术。
同样是组织教学活动,有的教师是简单照搬,甚至是反复操作一个模式。
而有的教师总能创设出富有个性组织形式。
又如阅读方式,如果总是一个模式:复习—导入—学字—读文—作业。
学语文就像走程序,学生还有什么兴趣可言。
所以艺术,是智慧与技能的结晶。
最后,祝愿我们都做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用你的智慧去点燃诗意的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