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复习导学案18.杨修之死
- 格式:doc
- 大小:60.00 KB
- 文档页数:4
《杨修之死》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杨修之死》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1导言《杨修之死》是一篇流传于中国古代的传奇故事。
故事讲述了为了逃避惩罚而躲入山中的杨修遇到了一对夫妇。
夫妇为了让杨修安心留宿,特意透露了自己并非凡人的身份。
可是,杨修并没有听从夫妇的劝告,而是用来自于自己嘴巴里的毒言攻击了夫妇。
随后,夫妇离开杨修,而唤起了神力的夫妇为杨修的咒语所伤。
最终,夫妇惊恐的离开了这个世界,而杨修也因此身亡。
在这篇故事中,我们不仅仅可以看到人性的复杂性,也可以大致了解中国文学成文的背景。
一、文学内容与背景1、源于古代传说《杨修之死》是中国古代传说故事,成文后被极度流传。
故事中的人物各自扮演着对应的角色,而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又与中国古代多元化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
2、情节设定深入人心故事主角杨修的性格复杂,自负、傲慢、忌妒、无礼等恶习在社会中大为普及。
只不过在故事中,杨修遵循了这样一种自私的执念,就是要把自己保全。
因此,他的心态转换不可避免地让人反思:该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和苦难。
3、寓意毕生《杨修之死》的寓意毕生。
故事中夫妇曾劝过杨修,他们说出的话语富含诱人深思的含义和抽象性的社会性质。
杨修原本可以借此改变自己局势,而他偏偏不去夕阳的诱惑,反而固守自己内心的执念,迎来暴风雨的结束。
4、离经叛道的故事此类故事也许不符合主流文化规定,但是它们更能吸引读者。
中国传说中,有关人物的记录并不完全正确,因为在这些故事中,编者采用的不是“合理”而是“符号性”表述。
二、文学价值分析1、文学语言体现艺术感染力故事寓意长久,文学语言体现了艺术的感染力。
作者以精炼简洁的文字写出了人间百态、永恒的道理,让读者对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对孝敬家庭、尊重他人,保护环境和促进和谐的出现有更深刻的理解和领悟。
2、具有思想性的文学传达故事内容形式独特,透露了中国古代时期一种宏大的文化主题:人的自然状态。
由于情色习惯的树立和似是而非的来历,故事遗产有利于推广高端文化。
《杨修之死》导学案试用稿(曾传华编制)【学习目标】1、掌握故事内容,分析人物性格。
2、学习通过设置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3、分析杨修被杀的真正原因,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重点:分析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征。
难点:分析杨修的死因。
【导学过程】(一)知识链接1.作者和《三国演义》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
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
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
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
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理想──仁政。
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鲜明对比,互相衬托,以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
2.有关背景与情节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杨修之死》即后半回“曹阿瞒兵退斜谷”的主要内容。
原回目是从战争发展的进程着眼,反映三国交战情况,曹操遣大军去蜀,兵败;蜀兵渡汉水,曹操退守阳平关,再败;复兵退斜谷,此时,曹操心中进退犹豫不决,课文节选由此开始。
3.曹操立太子的经过建安二十一年(216)夏五月,汉献帝封曹操为魏王,过了一年又五个月,到二十二年冬十月才立曹丕为魏太子。
为什么会拖了这么久呢?《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里如下一段话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每进见难问,〔植〕应声而对,特见宠爱。
建安十六年,封平原侯。
十九年,徙封临菑侯。
太祖(曹操)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杨修等为之羽翼。
九年级语文《杨修之死》教案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法,拓展知识视野。
(3)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2)学习杨修的聪明才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 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法,拓展知识视野。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杨修之死》的相关资料,如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等。
2. 学生准备课文《杨修之死》的文本,提前预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杨修之死》的作者和作品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杨修的历史背景和评价。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学生通过讨论,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点评。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5. 练习与拓展(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提供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悟。
六、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以及其命运的原因。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回答问题等方面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九年级语文《杨修之死》教案导学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分析杨修的人物形象,了解他的才华和命运。
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运用阅读技巧,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阅读积极性。
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背景和历史时期的人物,培养人文关怀。
通过对杨修命运的思考,引导学生珍惜自己的才华和机遇。
第二章:课文内容概述2.1 课文背景介绍:简要介绍课文《杨修之死》的历史背景,包括作者、时代和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了解杨修的生活年代和所处的政治环境。
2.2 课文情节梳理:概括课文的主要情节,包括杨修的才华展现、曹操的猜忌和杨修的遭遇。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要事件和转折点。
2.3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杨修的人物形象,包括他的聪明才智、傲慢自信和命运的坎坷。
引导学生思考杨修的性格特点和与他相关的人物关系。
第三章:课文重点词汇和句子解析3.1 重点词汇解释:列出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包括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词汇的含义。
3.2 重点句子解析:选取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分析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和表达的效果。
第四章:课堂活动与互动4.1 自主学习活动:安排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思考。
学生通过阅读,完成相关练习题目,巩固学习内容。
4.2 合作探讨活动:分组进行合作探讨,让学生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思维能力。
第五章:课后作业与拓展5.1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包括阅读理解、词汇填空和作文等。
作业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5.2 拓展阅读推荐:推荐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如其他文学作品或相关的历史资料。
18《杨修之死》导学案九(11)班何佩莲一、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脉络, 概括事件特点。
2、探究杨修的死因,分析概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3、感受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丰富自己的个性。
二、课前导学案1、作品、作者介绍《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
罗贯中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等,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书中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仁政。
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他广泛搜集相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创作了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
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抨击,提出了自己鲜明的政治理想——仁政。
这个观点形成了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
2、背景介绍《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3、积累与运用(1)、文学常识积累罗贯中的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
它和曹雪芹的、施耐庵的、吴承恩的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著”。
(2)、给加点字注音庖.官 ( ) 鸡肋.( ) 夏侯惇.( ) 禀.请( )恃.才放旷( ) 食讫.( ) 心恶.之( ) 曹丕.( )大簏.( ) 伺.察( ) 谮.害( ) 麾.军( )高阜.处( ) 绰.刀( )三、课堂导学案情节篇整理感知课文内容,疏通故事情节,回答下列的问题:1、杨修是因为什么事而死的?2、本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用小标题概括出来。
九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第五单元第十八课 杨修之死(一)【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自读文本,搜集、整理文言词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
3、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体验学习】朗读交流一、自由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庖.官( ) 夏侯惇.( ) 主簿.( ) 恃.才放旷( ) 麾.军( ) 分食讫.( ) 大簏.( ) 伺.察之( )谮.害( ) 弃弓绰.刀( ) 三、解释下列词语。
庖官: 班师: 号令:恃才放旷:分食讫:佯:谮害:麾: 诈: 绰:新知探究探究一:阅读链接材料,根据小说文体知识划分文章结构层次,并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小说主要情节。
探究二: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七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并分别写出对每一次犯忌,曹探究三:(1(2)曹操在历史上被称为“古来第一奸雄”,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分析曹操性格特征。
综合提升你认为本文中曹操的形象和你在历史上学的曹操一致吗?你是如何理解的?请你在课外搜集一些有关曹操的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曹操的看法。
【当堂检测】一、字词积累。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庖.()官分食讫.()佯.()惊问谮.()害麾.()军绰.()刀恃.()才放旷2、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适.庖官进鸡汤②数犯曹操之忌.③人皆不晓.其意④丕如.其言⑤植然.其言⑥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二、试以下边两件事为例,讨论曹操的性格。
1.曹操既杀杨修,佯怒夏侯,亦欲斩之。
众官告免。
操乃叱退夏侯,下令来日进兵。
……操带伤归寨: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却门牙两个,急令医士调治。
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
2.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代,帝自捉刀立床头。
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学后反思】收获了:不足的方面:【知识链接】小说文体知识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5.2 杨修之死导学目标1、反复阅读课文,把握文意。
2、理清文章脉络,概括典型事件;多角度地分析人物的性格;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件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探究杨修死因;辩证看待历史人物。
4、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探究杨修死因;辩证看待历史人物。
课型现代文略读课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环节教学内容任务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见性问题及解决对策备习备习内容:1.朗读课文。
2.辨明字音并抄写3遍:课后练中“读一读,写一写”3.词义理解:谮.害、佯.惊问、径.来告操操.方麾军。
4.形近字比较:肋胁;簿薄5.查阅相关资料掌握《三国演义》的主要知识。
6、补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备习检测内容:1.给加点的字注音。
庖.官()、夏侯惇.()、恃.()才放旷.()、讫.()、簏()、谮.害()、绰.刀()、麾.()2、给下列形近字组词。
肋()簿()胁()薄()3.解词:谮.害:佯.惊问:径.来告操:操方麾.军:4.作者常识填空。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小说。
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
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他名本,字贯中,号,是中国章回小说的。
5.背景介绍:事情发生在魏、蜀汉中之战的最后阶段。
蜀兵据险固守,魏不得进,魏军主帅曹操深感进退两难。
魏行军主簿杨修恰恰在此关头从军中以“鸡肋”为夜间口令这件事上,推知曹操已有退兵之意,未经请示,便教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又向夏侯说明“鸡肋”一语的含意,夏侯服膺杨修的“先知”,也赶紧收拾行装。
顷刻间,军心大乱。
据此,曹操以“造言乱军”的罪名诛杀杨修可谓堂堂正正,无可指责──此人实在是罪有应得。
问题:平翘舌、声调易错字:庖官、惇、谮害、讫习惯性误读的字:对策:辨析,强调。
问题:学生对形近字:“肋与胁”“薄与簿”易混淆。
九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第五单元第十八课杨修之死(二)【学习目标】1、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搜集、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
2、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体验学习】朗读交流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并举例分析。
(如第二自然段为杨修的语言描写)。
新知探究探究一:关于杨修之死的原因,有下面几种分析,你同意哪一种?还有不同观点吗?试作说明。
1、杨修卖弄聪明,违反了军纪,所以被杀。
2、曹操忌妒杨修的聪明才智,所以杀了他。
3、杨修多次揭穿曹操的心事,令他恼怒,所以被杀。
4、杨修插手曹家兄弟的继位之争,又欺骗过曹操,所以被杀。
探究二:从记叙顺序上来讲,课文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探究三:在文章结尾,曹操强行进兵,结果遭败,写这个情节与杨修之死有什么联系?综合提升杨修之死及其原因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
【当堂检测】1、杨修被杀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2、曹操在文中的性格是什么?请用五个词语概括。
3、杨修在文中的性格是什么?请用四个词语概括。
【学后反思】收获了:不足的方面:【知识链接】《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汉末至晋统一的一百年间历史,描述了统治集团内部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对当时动乱的社会状况有所反映,塑造了刘备、诸葛亮、曹操、周瑜、关羽、张飞等众多的人物,表现出鲜明的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和儒家的仁政思想。
同时也谴责了雄豪混战及暴君的苛政,寄托了人民渴求明君仁政、社会安定的愿望。
曹操,即魏武帝。
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人。
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
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九年级语文《杨修之死》教案导学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3. 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4.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杨修之死》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杨修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3. 探讨课文中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第二章:课前准备与预习2.1 课前准备1. 让学生阅读课文《杨修之死》,熟悉课文内容。
2. 准备相关的文学背景资料,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3. 设计好课堂问题和讨论题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2 预习任务1. 让学生预习课文,注意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 让学生思考杨修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准备在课堂上分享。
3. 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课文作者的其他作品和文学风格。
第三章:课堂导入与新课讲解3.1 课堂导入1. 通过引入杨修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杨修之死的意义和影响。
3.2 新课讲解1. 分段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每个部分的意义和作用。
2. 分析杨修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
第四章:课堂讨论与互动4.1 课堂讨论1.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杨修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的理解。
2.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深入探讨课文中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4.2 互动环节1. 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一些相关的任务和活动。
第五章:课后作业与拓展5.1 课后作业1. 让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和讨论,完成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目。
2.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杨修之死的读后感,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5.2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展示和分享,让学生展示自己对课文作者其他作品的研究和理解。
2.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如写一篇关于杨修的故事或小说。
第六章:教学评估与反馈6.1 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观察和学生的参与度,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18《杨修之死》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2、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3、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学习过程前置作业1、对照注释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故事。
2、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课堂探究1、概括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点。
2、曹操杀杨修,是否杀得有理?关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
你持何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3、细读课文,理解探究,完成下列表格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1)庖官( ) (2)食讫( ) (3)佯惊( ) (4)伺查( )(5)谮害( ) (6)诈败( ) (7)麾军( ) (8)绰刀( )2.你认为本文中曹操的形象和你在历史上学的曹操一致吗?你是如何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课文中反映的作者认识来看,杨修之死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4.你认为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方面是值得你去学习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阅读材料,说说杨修和纪晓岚的做法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