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章 心理危机干预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2.89 MB
- 文档页数:35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措施社会竞争激烈,学习和就业压力增大,加上身心疾病、感情波折和经济困难等因素,大学生心理危机时有发生,甚至出现自杀和违法犯罪等恶性事件。
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已经开始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概述1、心理危机干预的定义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对有心理危机的个体或群体的一种短期的帮助行为,其目的是及时对经历个人危机、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和将发生危险的对象提供支持和帮助,使之恢复心理平衡。
它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最突出的特点是及时性、迅速性,其有效的行动是成功的关键。
2、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现状自杀与心理危机问题,是我国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课题。
卫生部报告称,我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自杀死亡、200万人自杀未遂。
2003年,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发布数据显示:自杀,已成为15至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
自杀是高校学生非正常死亡的重要原因,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一个比较突出和敏感的问题。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具体措施1、知晓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诱因与特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诱因很多,蔺桂瑞教授将其归纳为八个方面。
第一,学生家庭父母关系不合、离异,造成学生的心理创伤。
第二,社会就业竞争激烈。
第三,不适应大学生活环境。
同宿舍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各有各的个性,不能相互容纳,由此发生矛盾冲突,日积月累,却又不敢表达,因为这些原因造成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最多。
第四,不适应大学学习环境。
某些学生上高中时,考大学的目标非常明确,上大学后,突然失去了目标,心中茫然,有一种失落感。
第五,恋爱与失恋问题。
第六,性行为问题。
一类学生是过于封闭自我,导致性压抑;另一类学生是过于开放,随便发生性关系,之后又非常后悔自责。
第七,就业观念滞后,就业期望值过高。
我们国家过去是精英教育,能上大学的就是人才。
现在大学扩招,教育已趋向普及化,大家都有受教育的机会。
可是一些学生和家长的观念却没有转变,非要找一个理想工作不可,求职期望值非常高,与现实不符。
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采取紧急应对的方法帮助危机者从心理上解除迫在眉睫的危机,使其症状得到立刻缓解和持久消失,心理功能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并获得新的应对技能,以预防将来心理危机的发生[1]。
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有二:一是避免自伤或伤及他人;二是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
心理危机干预适用于人格稳定和面临暂时困境或挫折的人,以及家庭、婚姻、儿童问题、蓄意自伤、自杀或意外伤害等情况[2]。
贝尔金等提出了三种基本的危机干预模式,即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和心理转变模式。
这三种模式为许多不同的危机干预策略和方法提供了基础。
平衡模式,其实应称为平衡/失衡模式。
危机中的人通常处于一种心理和情绪的失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原有的应付机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
平衡模式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重新获得危机前的平衡状态。
平衡模式最适合于早期干预,这时人们失去了对自己的控制,分不清解决问题的方向且不能作出适当的选择。
除非个人再获得了一些应付的能力,否则主要精力应集中在稳定病人心理和情绪方面。
在病人重新达到某种程度的稳定之前,不能采取也不应采取其他措施。
危机干预的认知模式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即危机根源于对围绕时间的事件和环境的错误思维,而不是事件本身或与事件和环境相关的事实。
这种模式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改变思维方式,特别是认识到自己认知中的非理性和自我否定的部分,获得理性,强化思维中的理性和自我强化的成分,从而获得对自身生活中危机的控制。
认知模式最适合已经稳定了危机,回到危机前均衡状态的求助者。
在埃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和贝克的认知系统疗法中,找到了这一程序的基本步骤。
社会转型模式认为,人是遗传天赋和学习特殊社会环境的产物。
因为人总是在变化、发展、成长的,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影响也总是在变化的,危机可能与内外(心理、社会或环境)困难有关。
危机干预的目的是与求助者合作,衡量与危机相关的内部和外部困难,并帮助他们选择替代其现有行为、态度和使用环境资源的方式。
心理危机干预名词解释心理学
心理危机干预指的是在临床领域采取行动以有效解决患者的心
理障碍和行为问题的过程。
它是一种重视患者主观与客观自我解决力的、复杂的心理学过程,涉及多种学科知识和多种心理服务技能,并着重于心理和行为改变。
心理治疗是指帮助客户重建他们的生活以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
它是一种系统的、科学的、有规律的心理调节过程,着重于帮助客户获得心理发展和改变,从而改善客户与其生活环境的关系。
心理教育是指在心理治疗过程中,通过教育客户、家庭、社区等,提高客户与其他人之间的交流及相互理解,促进客户对有关健康心理问题和生活环境的认知,从而帮助客户实现其心理健康的目标。
社区心理干预是指将心理治疗及心理教育应用于公众生活环境,在社会形态、文化背景及特定社会问题方面,采取针对性的行动来有效预防和解决某些心理问题及行为问题。
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健康促进活动,因其重视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以及不同层次社会的影响。
心理准备是指在心理治疗过程中,通过各种方法,协助客户开展开放、安全、有效的心理调节,以期达到客户心理健康的目标。
它是一种临床调节客户个体心理状况的技术,包括目标设定、叙述疗法、调适疗法、行为疗法和生活技能等,以改变客户“自我”的行为模式,从而达到客户心理发展和改变的目标。
一、相关概念二、危机干预的过程关于危机的说法,下列哪项不正确()三、“危机”出现的常见情况“危机”出现的常见情况包括( )?四、“危机”出现后的表现(二)一般表现焦虑和恐惧,警觉性增高,很小的刺激就成产生很大的反应,这种反应容易影响注意力和判断力,造成攻击力增强,或诱发过度反应,给躯体带来伤害。
(三)急性应激障碍( AST )包括意识障碍、幼稚行为、行为紊乱、片段的幻觉和妄想、情感爆发、木僵或亚木僵状态。
(四)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 )包括悲伤、“三无症状”、自责和自杀、思维和行为的抑制、睡眠障碍、躯体不适的表现、对创伤事件的不断回忆(闪回)、持续回避。
儿童青少年是灾难的脆弱人群, PTSD 发生率为 30%~50% 。
汶川 5.12 地震后,有几个现象值得注意。
第一个现象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可以提前发生(如半个月之内),也可以延迟发生。
第二个现象是持续回避的表现多样,而且和当地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可以是以英雄行为为主要表现的回避,也可以酗酒为主要表现的回避,也可以是以攻击别人为主要表现的回避。
第三个现象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可以集体发生,相互影响。
(五)生理心理障碍( PSD )包括害怕、痛哭无助、悲伤、罪恶感、愤怒、重复回忆、失望、希望、疲倦、肌肉酸痛、失眠、噩梦、注意力不集中、眩晕、心跳加快、呼吸困难、恶心、腹泻。
(六)远期表现包括人格改变、价值取向改变、情感反应模式改变、思维模式的改变、社会功能下降、终生的情感阴影和物质依赖的出现。
早期的干预对消除这些远期表现非常重要。
五、心理危机干预(一)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分期1 早期(心理危机干预时期—3月以内)2 后期(心理康复和重建时期—4月至3年的时期)(二)心理危机干预的人群划分1 一般人群:这类人群的主要表现是焦虑、恐惧和惊弓之鸟的表现,对于这类人群只需进行抚慰及提供有利于康复的条件,或者介入政府以及单位的管理2 高危群体:主要指有特殊反应的人群,需要综合心理干预及治疗3 患者:主要指发生急性应激障碍或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人群,这类人群需要医学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