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丝黑穗病综合防治措施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5
玉米丝黑穗病发生与有效防治措施玉米丝黑穗病发生与有效防治措施玉米丝黑穗病是一种常见的玉米病害,严重影响着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为了有效地防治这种病害,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它的发生原因以及可行的防治措施。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玉米丝黑穗病的深度和广度,分析其发生机理,并提供一些有效的防治措施。
通过这篇文章,你将能够全面理解玉米丝黑穗病的特点,以及如何采取措施来遏制其发展。
一、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原因1. 天气条件:玉米丝黑穗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其发生与大气温度和湿度相关。
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和传播,从而促使病害的爆发。
2. 环境因素:农田土壤的酸碱度、湿度和通风情况等也会对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起到一定的影响。
酸性土壤、高湿度以及通风不良的环境会增加病害的发生风险。
二、玉米丝黑穗病的症状特点1. 苗期症状:玉米丝黑穗病在苗期主要表现为玉米叶片上出现小的黑色斑点,随着病害的发展,斑点逐渐扩大,并且会因病原菌的侵染而导致叶片枯黄、干枯甚至死亡。
2. 成熟期症状:在玉米成熟期,受感染的玉米穗会出现黑色、干枯和扭曲的症状,丝也会变成黑色。
这些症状不仅严重影响了玉米的产量和外观,还降低了玉米的品质。
三、有效的防治措施1. 种植抗病品种:选用抗玉米丝黑穗病的品种是预防病害的有效手段之一。
抗病品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传播,减少病害的发生。
2. 合理施肥:适度施用有机肥和矿质肥,补充玉米生长所需的养分,增强玉米的抵抗力,降低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3. 病害监测与防治:定期巡视玉米田,查找患病植株,及时追踪病情变化。
一旦发现受感染的植株,应立即将其移除并销毁,以防止病害的扩散。
4. 环境调控:保持适宜的土壤酸碱度、湿度和通风情况,促进玉米植株的健康生长,降低病害的发生风险。
5. 农药防治:在必要时可以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防治,但要注意选择安全、有效的农药,遵循使用说明,并在使用后适当的时间内进行农产品安全期控制。
玉米丝黑穗病防治玉米丝黑穗病防治玉米丝黑穗病防治【1】摘要:玉米丝黑穗病又称乌米、哑玉米,在华北、东北、华中、西南、华南和西北地区普遍发生。
20世纪80年代,玉米丝黑穗病已基本得到控制,但仍是玉米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
关键词:玉米丝黑穗病防治一、危害症状玉米丝黑穗病是一种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表现症状的一种疾病,危害性及其的强,是属于典型的土壤传播系统侵染性病害,并且发病率很高,一旦发病往往全株颗粒无收,它的主要危害对象是雌穗和雄穗,它在不同的时期所表现的症状是不同的,在苗期发病时的幼苗分蘖增多,而且在这一时期的幼苗会呈丛生型,玉米的株苗会变小,叶子的颜色会呈现出暗绿色,甚至在部分叶片上会出现与叶脉对齐,并且会与带有斑色的幼苗心叶卷在一起,而在成株时得了黑穗病的株苗会变短,这个时候玉米株苗的果实处会被一个黑色的苞所取代,里面是黑色呈现出粉末状的细小颗粒。
在玉米苗长出玉米穗后,苗期表现出这样的症状,比如会在一部分的叶子上出现一些带有颜色的斑;而有一些则会出现上下的茎粗细不一;还有一些则是两种症状都会出现。
在传粉期一旦雄穗染病,那么则会使整个株苗的花穗被破坏,表现的症状变为黑色,这样会大大影响花穗的传粉;有的被破坏后,雄花会变成黑粉。
一旦下部膨大而且花的顶部较尖,那么这个株苗一定是雌穗染病,整个果穗在这个时候都会变成一团黑褐色粉末状,并且还会伴有很多的烟气,还会出现一种黑色的丝状体,其中的一部分会慢慢长大,而另一部分则会慢慢变小,然后变为一种绿色的枝状物;其中一部分的苞叶会变的很小,然后会产生畸形,这种情况下的黑色粉末很少。
会染到叶片上。
二、发病原因真菌病是造成玉米丝黑穗病的主要凶手,在玉米播种以后,在土壤、粪肥和种子里的冬孢子,这种冬孢子就是一种真菌,它会在一定的、适合它生长的温度和湿度的条件下慢慢生长,然后会从其内部产生一种叫做侵入丝的物质,这种侵入丝便会直接进入幼芽分生组织,然后经过时间的累计,慢慢的氧化分解,最后就形成了黑穗。
论玉米丝黑穗病防治玉米(学名:Zea mays L.)是人类的主食之一,而黑穗病是玉米上的一种常见病害,它给玉米产量和质量带来了不利影响。
黑穗病的发生会导致玉米受害部位出现黄色斑点和暗褐色的病斑,直至干枯,进而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因此,对玉米丝黑穗病防治进行研究和探讨,有助于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水平。
本文将探讨黑穗病的发生机理、危害以及防治方法,旨在为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黑穗病的发生机理黑穗病主要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
黑穗病菌在植株内经过一段时间的潜伏期之后,在春季或夏季出现初次感染,在玉米花序的基部长出黑色的霉病菌丝体,进一步形成黑色霉斑,最终会使花序变黑而萎缩死亡。
黑穗病菌在处理和存储期间也会在种子上生长并形成枯萎菌体,使种子在收穫后久保存时容易发生霉变和腐烂。
黑穗病病原菌在寄主上的侵染,主要是通过微小伤口入侵(如春季霜冻后、高温干旱和玉米病虫害损伤等引起的棵芽伤口)和气孔侵入(如孕穗期气温骤降和湿度增大时,玉米气孔开放明显,病菌可侵入导致病害发生)。
另外,黑穗病发生与环境因素有关。
土壤中病原体密度、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和玉米品种等都是影响黑穗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二、黑穗病对玉米的危害黑穗病危害玉米的主要表现为降低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土壤中的病原体数量越多,感染的范围就越广,进而病害发展的速度也会加快,导致玉米叶片枯萎、茎杆变薄、粒芯变形及重量下降等。
此外,由于黑穗病会影响到种子的生长,种子的质量也会降低。
这不仅会影响到玉米的市场价值,还会影响到种植者的经济收益。
三、黑穗病的防治方法1. 环境治理法为了预防黑穗病的发生,必须注意维护玉米周围的环境,确保生态环境的优良。
比如常规施肥、浇水、正确排水等措施,保证土壤环境的湿度、通气性和温度合适,以降低黑穗病的发生率。
此外,定期检查保管、清理收获残留物,避免一些有害胞外菌体的产生,同时还要注意维护或改良土壤结构,为干旱季节提供适当的灌溉水源。
植物保护学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第9期玉米丝黑穗病1919年在我国东北首次报道[1],近些年随着玉米播种面积增加,连作增多,加之品种抗性不高等原因,该病有不断加重的趋势。
该病主要通过土壤带菌传染,到穗期才出现典型症状,种植感病品种和连作是高发的主要原因。
1发病症状玉米丝黑穗病是典型的系统侵染病害,病原从苗期开始侵入,直至穗期才出现典型症状[2]。
但也有些病株在生长前期即表现种种异常,节间缩短,矮缩丛生,茎秆下粗上细,叶色暗绿。
还有叶片出现黄条斑、顶叶扭曲等症状。
苗期和生长期症状多变而不稳定,不能作为可靠确诊依据。
症状较明显是在玉米抽雄后,病株果穗基部较粗,顶端小,一般不吐花丝。
整个果穗除苞叶外变成一个黑包,苞叶完整,果穗内部充满黑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冬孢子,内部黑粉不外露。
后期苞叶才破裂,露出黑粉,但黑粉多成块,不易飞散,黑粉间夹有丝状的玉米维管束残余。
雄穗发病有2种症状,雄穗上单个小穗变为菌瘿,此时花器畸形,不形成雄蕊,颖片因受刺激而变为叶状,雄花基部膨大,内藏黑粉。
整个雄穗变成一个大菌瘿,外面包裹白色薄膜,薄膜破裂后,黑粉外露,常粘结成块[3-4]。
2发病条件病原菌为丝孢堆黑粉菌[Sporisorium reilianum (Knhn )Clint.]属担子菌。
病部黑粉为其冬孢子,直径9~14μm ,萌发适温27~31℃,缺氧不易萌发。
主要以冬孢子散落在土壤中越冬,有些混入粪肥或附在种子表面越冬。
冬孢子在土壤中可存活2~3年,结块冬孢子存活时间更长。
通过牲畜消化道,或沤肥而未经腐熟,冬孢子不完全死亡。
用冬孢子拌种,发病率很低,但这却是远距离传播的初侵染菌源。
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经性结合产生侵染丝侵入玉米,土壤偏干利于侵入,玉米在三叶期以前为病菌侵入时期。
土壤菌量、玉米品种抗性和三叶期前持续时间是发病数量的主要因素,即便第1年田间病株只有1%,连续种植不抗病品种3年,可使病害发生率达到25%~100%。
精 品JINGPIN浅论玉米丝黑穗病的安全防控技术■刘建斌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辽宁义县 121100摘 要:本文对北方玉米产区普遍发生的玉米丝黑穗病的症状、发病机制和科学的防控措施进行了阐述与论证,可以为生产实践提供技术指导。
关键词:玉米丝;黑穗病;安全防控;技术引言玉米的丝黑穗病又称乌米,在我国大部分玉米主产地区都有普遍发生。
此病自l9l9年在中国东北首次报道以来,扩展蔓延很快,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从中国来看,以北方春玉米区、西南丘陵山地玉米区和西北玉米区发病较重。
-般年份发病率在2%~8%,个别地块达60%~70%,严重影响着玉米的产量和品质的提高。
1.玉米丝黑穗病的危害症状玉米丝黑穗病的典型病症是雄性花器变形,雄花基部膨大,内为-包黑粉,不能形成雄穗。
雌穗受害时果穗变短,基部粗大,除苞叶外,整个果穗为-包黑粉和散乱的丝状物,严重影响玉米产量。
1.l玉米丝黑穗病的苗期症状玉米丝黑穗病是属于苗期侵入的系统侵染性病害。
-般在穗期表现典型症状,主要危害雌穗和雄穗。
受害严重的植株,在苗期可表现各种症状。
幼苗分蘖增多呈丛生形,植株明显矮化,节间缩短,叶片颜色暗绿挺直,农民称此病状是:“个头矮、叶子密、下边粗、上边细、叶子暗、颜色绿、身子还是带弯的。
有的品种叶片上出现与叶脉平行的黄白色条斑,有的幼苗心叶紧紧卷在-起弯曲呈鞭状。
1.2玉米丝黑穗病的成株期症状玉米成株期病穗上的症状可分为两种类型,即黑穗和变态畸形穗。
①黑穗,黑穗病的果穗除了苞叶外,整个果穗变成-个黑粉包,其内混有丝状的寄主维管束组织,故名为丝黑穗病。
受害果穗较短,基部粗,顶端尖,近似球形,不吐花丝。
②变态畸形穗,是由于雄穗受病菌侵染花器变形而不形成雄蕊,其颖片因受病菌刺激而呈多叶状。
雌穗颖片也可能因病菌刺激而过度生长成管状长刺,呈刺猬头状,长刺的基部略粗,顶端稍细,中央空松,长短不-,由穗基部向上丛生,整个果穗呈畸形。
2.玉米丝黑穗病的传播途径玉米丝黑穗病的病原菌为孢堆黑粉,该菌主要以冬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有些则混入粪肥或粘附在种子表面越冬。
玉米丝黑穗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摘要】防治玉米丝黑穗病应从选育和应用抗病品种,减少初侵染来源,加强苗期栽培管理和药剂处理等综合防治措施着手。
【关键词】玉米丝黑穗病;抗病品种;减少侵染;苗期管理;药剂处理
玉米丝黑穗病是我国春玉米产区重要病害,在东北、华北和华中、华南、西南、西北的山区普遍发生。
目前全国各玉米产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一般年份发病率在2%~8%,个别重病地块可达60%-70%。
—病穗全部为黑粉,造成损失很大。
玉米丝黑穗病,俗称乌米、灰包、黑疸。
许多地区常将丝黑穗病与玉米黑粉病混同一起,统称“乌米”和“灰包”,但两种病实际上是由不同病菌所产生的不同病害,应加以区别。
1.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主要危害果穗和雄穗。
多数病株果穗较短;基部粗,顶端尖,近球形,不吐花丝,除苞叶外,整个果穗变成一个黑粉包。
后期有些苞叶破裂,散出黑粉。
黑粉一般粘结成块,内部杂有丝状物,因此称丝黑穗病。
也有少数病株,受害的整个果穗畸形,呈刺猬头状。
大多数病雄穗仍保持原来的穗形,仅个别小穗受害变成黑粉包,也有个别整个雄穗受害变成一个大黑包。
危害严重的幼苗可表现出症状,如矮化型:节间短,全株矮小,上粗下细,如笋状,向一侧弯曲,叶片簇生,暗绿色,叶片带有黄白色条斑,抽出雌雄穗为黑穗;矮化丛生型:病株明显矮化,节间缩短,叶片丛生,
整个植株粗短繁茂,果穗增多。
一般每个腋芽都长出黑穗;多分蘖型:病株分蘖多,每个分蘖茎上均形成黑穗,且大部顶生。
但不是所有病株都有这些典型症状,常因玉米抗病性的强弱,土壤病菌量的多少及土壤环境是否有利于发病而变化,有时苗期发病症状又与病毒病、生理病害等的症状相混淆,所以只能作为早期诊断的参考。
在诊断玉米丝黑穗病时,要注意与黑粉病区别。
丝黑穗病只危害果穗和雄花序,而黑粉病则危害玉米的各个部位。
两种病害虽然共同都产生大量黑粉,但在丝黑穗病的黑粉中有丝状物,外观不呈瘤状,黑粉病瘤内没有丝状物,受害部位产生肿瘤。
2.病原
病原菌为丝胞堆黑粉菌[sporisorium reil—
ianum(kuhn)langdon et full,异名sphacelotheca reiliana (ktihn)clinton,ustilago reiliana ktihn,sporosporium reil — ianum(kahn)mc alp3,黑穗里形成的黑粉是病菌的冬孢子。
冬孢子黄褐或赤褐色,球形或近球形,直径9~14微米,表面有细刺。
冬孢子间有时混有不孕细胞,表面光滑,近无色,球形或近球形,直径7~16微米。
冬孢子未成熟前集合成孢子球,成熟后分散。
冬孢子萌发产生具3个分隔的先菌丝,侧生担孢子。
担孢子又可芽生次生担孢子。
担孢子无色,单胞,椭圆形,直径7~15微米。
病菌发育的温度范围为13~36℃,以28℃为最适宜。
冬孢子在110℃的干热下处理30分钟,或在65℃热水处理30分钟即死亡。
冬孢子ph 4.5~10萌发率较高。
丝黑穗病菌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玉米上的丝黑穗病菌不能侵染高梁,高梁上的丝黑穗病菌虽可,侵染玉米,但侵染力极低,两者是不同的变种。
3.发病规律
病菌以冬孢子散落在土壤中,混入粪肥里或沾在种子表面越冬。
冬孢子在土壤里可存活3年左右。
在土壤中结块的冬孢子比分散的存活时间长,用病株残体或病土沤粪未经腐熟,用病秸秆喂牛或用“乌米”喂猪均会造成粪肥带菌,而施用这些带菌的粪肥可引起田间发病。
种子表面带菌虽然数量不多,但仍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
玉米播种发芽,冬孢子同时萌发产生担孢子,经性结合产生侵染丝而侵人玉米。
侵入时期和部位,从玉米种子萌发开始到5叶期,甚至更长时期都可侵染,但最适侵染时期是从种子萌发开始到1叶期,特别是幼芽期最易侵染。
侵染部位不仅限于胚芽鞘,也可从根颈以下部位及根部侵入。
病菌侵人后,蔓延在生长锥的基部分生组织中,花芽开始分化时,菌丝向上蔓延进入花蕾原始体。
有时生长锥生长较快,病菌蔓延较慢,未能进入雄花序,而只在果穗上发病。
丝黑穗病以土壤传病为主,只有苗期的初侵染,而无再侵染,因此,品种抗病性弱,发病率高。
土壤中菌量多,发病重。
播种出苗期环境因素对病害发生的轻重有密切关系。
4.防治
防治玉米丝黑穗病应从选育和应用抗病品种,减少初侵染来源,
加强苗期栽培管理和药剂处理等综合防治措施着手。
4.1选育和应用抗病品种
选育抗当地主要病害的自交系,尽可能以高抗的自交系为亲本,配制丰产抗病的杂交种。
大力推广抗病丰产.良种,尽快压缩淘汰感病品种。
4.2减少初侵来源
4.2.1轮作倒茬
轮作倒茬和合理布局品种是减少田间菌源的有效措施。
对病重地块要实行3年轮作,轮作地块有困难,进行2年或1年轮作也好。
病重地块应种植高抗品种。
4.2.2拔除病株
一是苗期铲除:根据病苗典型症状,拔除病株是减少菌源的根本措施,于定苗前结合田间管理,及时铲除病苗和可疑苗。
二是中期铲除:病苗于喇叭口期,症状明显时,就地砍除。
三是后期割除:玉米抽穗后黑粉菌孢子尚未成熟散落前,及时割除病穗带出田外深埋,同时将病株就地砍倒放于田间,防效很好。
4.2.3施用净肥
尽量不用病株病穗做饲料或积肥,如用时要经过充分发酵腐熟,避免粪肥带菌。
4.3加强苗期管理
促进快出苗,出壮苗,增强抗病力。
选用优质种子,精心贮放,充分晾晒,可提高种子发芽势。
根据地势、土质墒情、品种生育期
的抗病性,结合茬口和地块发病轻重,因地制宜灵活掌握播期;提高整地质量和播种技术,土壤要翻耙压连续作业,以蓄水保墒,提高地温,播种深浅一致,覆土厚浅适宜;幼苗扒土晒根是一项重要的防病增产措施。
4.4药剂处理种子
用杀菌剂、种衣剂处理种子可兼治丝黑穗病和地下害虫,增产作用明显,用种子重量0.2%~0.3%的三唑类药剂或25%的粉锈宁和羟锈宁可湿性粉,与粘着剂稀玉米糊拌匀,然后进行拌种,晾干后立即播种。
拌药种子不可闷种或贮藏后播种,否则易发生药害。
药剂用胶悬剂的效果更好,不用另加粘着剂。
大面积防治的效果可达60%-70%左右。
但防病效果受土壤墒情的影响较大。
土壤墒情好,防病效果高。
但墒情过高,如大雨积水或连雨不息,时间过长,会引起药害,干种子受药害尤重。
幼芽受药害主要表现在中胚轴生长严重受抑制;不能出土。
低温影响幼苗生长,可以加重药害的发生。
在厚覆土的情况下,再加上遇雨板结,更会造成幼苗出土的困难。
受药害的幼苗往往不能出土或比未拌种的幼苗晚出土10矢左右,形成缺苗或苗弱。
但在经常出现春旱的北方春玉米区;低温多雨年份比较少,因此药害并不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