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全册
- 格式:doc
- 大小:463.00 KB
- 文档页数:92
第一单元课时:第 1课时课题:小数的意义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材第2-6页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小数。
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会正确读写小数。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活动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学习小数知识的兴趣。
2、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实验操作法。
教学重点: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
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一、生活中的小数(事先布置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除了某些商品的价格用到小数外,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小数。
结合树上的例子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在每个情境中消失表示的是什么,由此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小数意义的兴趣。
二、小数的意义1、自学小数的意义2、小组交流3、汇报:出示正方形,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1;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01。
4、以1米为例结合具体的数量理解小数把一米长的线段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把这条线段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01米。
5、归纳小数的意义通过学生的讨论归纳出小数的意义。
三、小数部分的数位及读写:1、小数部分的数位及数位间的进率先复习整数部分的数位,再介绍小数部分的数位,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位是十分位;两位小数是百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二位是百分位;三位小数是千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三位是千分位。
新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小数的意义(一)学习目标:1.体会小数所表示的意思.理解小数的意义。
2.理解和掌握小数意义。
教学重点:通过练习.体会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所表示的含义。
教学难点:通过练习.体会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所表示的含义。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计数器.小黑板教法:小组合作交流法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课时:2课时学习过程:一.情景导入.呈现目标1.你的身高是多少?你会用小数来描述吗?2.你都在哪里见过小数?说一说.并写出几个你见过的小数来。
二.探究新知(自学后完成下面问题)1.把1元平均分成十份.其中一份用分数表示是()元.用小数表示是()元。
十分之三表示其中()份.用小数()表示。
2.把1元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一份用分数表示是()元.其中的37份用分数()表示.用小数()表示。
3. 1.11表示()元()角()分。
三.合作探究.当堂训练1. 用数表示下面各图中得涂色部分?(课本第2页第2题)2. 想一想填一填?(学生独立完成)3. 自己画一方格纸.并画出0.1.0.5.0.6?4.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小组交流.选代表汇报。
四.精讲点拨(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精讲。
)五.学习收获.自我总结:1.小组评价:你认为第几小组表现最棒.为什么?2.自我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以后我会在______________ 方面更加努力的。
小数的意义课后反思: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练习体会小数所表示的意思.理解小数的意义。
2.通过练习理解和掌握小数意义。
教学重点:通过练习.体会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所表示的含义。
教学难点:通过练习.体会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所表示的含义。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计数器.小黑板教法:小组合作交流法.练习法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练习法学习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
(小黑板出示)2角5分=()元 9分米=()米7分=()元 135克=()千克3元4角=()元 3分米2厘米=()分米二.自学后完成下面问题1.一个小数整数部分的最低位是()位.计数单位是().小数部分最高位是().计数单位是().这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
新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解方程(一)》教学设计授课者:稔山范和小学陈俊媚【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2、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重点】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难点】发现等式的性质,即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一)课件出示一下问题:师:上节课,我们通过等量关系式认识了方程。
1、说一说什么是方程?2、从下面的算式中找出方程。
33×3-n=20 130a+50=180 80-ym-9×2>10 2.67-b=0.24 x+2=10学生先自主思考判断,再全班汇报。
(二)师揭题:如果在方程x+2=10左右两边同时减去2,方程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解方程(一)】二、观察分析,探索新知。
(一)等式的性质。
1、出示天平图师: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生:天平的左边有一个5克砝码,右边有一个5克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在中间,说明天平平衡。
师:天平平衡说明了什么?生:天平两边的质量相等。
师:用一个数学算式怎么表示天平两边的情况?(5=5)课件出示:在天平的左边再放一个2克的砝码,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如何才能使天平恢复平衡?生:右边也放一个2克的砝码。
引导学生用一个数学算式来表示天平两边的情况。
(5+2=5+2)2、出示天平图师: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生:左边一个x克砝码,右边一个10克砝码,师:这时天平是平衡的。
说明了什么?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学生观察图片,列出等式。
(x =10)课件出示:如果左右两边都加上一个5克的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在中间,说明什么?生:天平是平衡的。
师:你能用等式来表示吗?引导学生列出等式。
(x+5 =10+5)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几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把你的发现和同伴分享一下。
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小结:(1)天平的两边都加上相同的质量,天平仍平衡。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三角形分类》教案(精选6篇)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三角形分类》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分类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种三角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在分类中体会分类标准的严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三角形的分类中感受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各种三角形纸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欢欢和笑笑给同学们发来请贴,邀请大家到数学王国做客.但路上有两道关卡,只有顺利通过才能得到通行证.第一关:准确地认出他们,并说出他们的特征.(课件出示锐角、直角和钝角)第二关:给他们取个形象又合适的名字.(出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二、探究新知:同学们顺利过关,来到了数学王国.它们非常好客,派了很多代表来迎接我们。
(课件出示各种三角形)1、哟,它们长得很相似的,找找它们有哪些共同点?2、有这么多共同点,老师眼都看花了,但定睛一看,还是有区别的,你们发现了吗?3、看着这些长得相似,但实际上大大小小、形状各异、零零乱乱的三角形,你想研究些什么?板书:三角形分类。
4、学生自由讨论,给三角形分类.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的研究成果?5、学生展示分类结果:从角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讲解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斜边。
从学具中找出直角三角形,说说你是怎么知道它是直角三角形的?从边分:等腰三角形和没有相等的边的三角形。
讲解:等腰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从你们的学具中找出等腰三角形,你怎么知道它是等腰三角形的?在等腰三角形中有没有三条边都相等的?(等边三角形)找出等边三角形并证明.三、实践应用1、画三角形。
选择你最喜欢的三角形画下来,并向同学们介绍你的三角形.2、猜三角形:出示一个直角出示一个钝角出示一个锐角(能不能正确猜出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3、填一填4、找一找:在孔雀图中找出你喜欢的三角形说一说。
四、总结,拓展在这节课的探秘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还想研究些什么?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三角形分类》教案篇2教学目标:1.让每位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经历给三角形分类的过程,认识并识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了解各种类型三角形的特点。
新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5篇新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教学内容:国土面积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活动,认识有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2.掌握数据改写的方法。
3.引导学生关注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点: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教学时师可以出示一组改写的实例,让学生比较、讨论同样的数据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以让学生体验到数据改写的必要性,体会数据单位的改写是为了数据记录的方便。
2.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并逐步引出一些各省市国土的面积,让学生读一读。
(1)将上面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2)如果要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样进行改写?(3)可能学生会改写成以“百”、“千”、或“万”作单位,只要学生能改写得正确,教师都应充分地肯定。
(4)将一些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据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这些数据改写中的基本特点,从中发现改写的基本方法。
3.对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在改写中逐步发现改写的方法。
二、实践练习。
第10页“练一练”中第1题,数据单位的改写是实际生活中记录方便的需要,可以多选择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而不要将数据单位的改写成为单纯的为改写而改写的局面。
练习本题时,先请学生说一说我国西部各省市的情况以及它们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具体的各地区土地面积,在学生读一读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改写成以“万”作单位。
收集一些西部地区的其他信息,以供学生间互相进行改写。
第2题,在练习“海洋资源”时,先让学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识,特别是我国海洋的区域等。
接着出示有关的数据,让学生读一读。
然后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在此基础上,学生会体会到这些数据改写成以“亿”作单位比较方便。
板书设计:大数的改写为了读数、写数方便,有时需要把整万、整亿数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9600000=960万10000000000=100亿新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2设计说明小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通过创设给希望小学买文具和书的情境提出问题,通过让学生解决问题体会到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单位:姓名:2020.2.28数学教学计划(四年级数学)学校姓名: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一、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已经从中年级迈向高年级,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较以前上升了一个层次,已经会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知识,为学好本册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小学第一学段的学习方法。
大部分学生学习常规好,喜欢学习数学,对所学知识掌握较好,并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但是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也就不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
二、教材分析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小数乘法、观察物体、认识方程、数据的表示和分析等教学内容。
1、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在三年级下册学习“元、角、分和小数”的基础上,扩展对小数的认识,把小数和分数初步联系起来,进一步了解小数的意义。
结合具体情景,学习小数加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二单元“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
通过分类活动,梳理已学过的一些图形;通过对三角形分类,了解各类三角形的特点;通过操作,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梯形的特征;会运用学过的图形设计一些简单的图案。
3、第三单元“小数乘法”。
结合具体情景,使学生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经历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运用小数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第四单元“观察物体”。
能辨认从高低、远近不同观察点拍摄到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通过实际观察,使学生体会到同一景物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画面不同;能辨认从不同位置拍摄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小数的意义(一)教学内容:小数的意义(一)第2—3页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结合人民币单位和长度单位,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及其十进制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并能进行互化。
2、过程与方法。
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小数的基础上,让学生积极进行操作来体会分数与小数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经历探索小数的意义的过程。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式学习、实际操作法。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事先布置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全班交流。
2、教师引入:在老师身上藏着一些小数呢~出示课件:体重48.5千克;身高1.57米;眼镜的厚度0.003米。
师提问:谁能来读一读这些小数,读小数时应注意什么,学生尝试读数,并思考。
3、再次出示题目,引导学生读有关小数的信息,写出小数。
教师并强调写小数时应注意什么。
4、师揭题:看来同学们既会读小数,又会写小数了,那这些小数各表示什么意义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具体感知小数的意义。
1、师引导并提问:1.11元是什么意思,1.11米是什么意思,请同学利用附页1,做一做,并进行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汇报。
(二)建立模型,体会小数的意义。
1、自学小数的意义。
2、小组交流3、汇报:出示正方形,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1;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01;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千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001。
4、以1米为例结合具体的数量理解小数把一米长的线段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把这条线段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01米;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000份,用分数表示千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 0.001米。
北师大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北师大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探索与实践,使学生加深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解,促进相关技能的形成,发展数学思维和实践能力,激发进一步学习分数,应用分数的兴趣。
2、通过评价与反思,使学生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运用知识理解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出客观的评价。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分数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进行实事求是的自我评价。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设计】一、探索与实践1、引入谈话。
师:今天我们继续应用分数的混合运算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整理与练习(2)。
2、完成“探索与实践”第5题。
(1)理解第(1)小题题意。
师追问: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先画线段图)(2)学生演示画法。
指名在实物投影上画出线段图。
(3)集体评价,列式计算。
(4)学生根据计算结果,画出长方形。
师追问:你准备怎样画?(5)理解第(2)小题题意。
(6)怎样求现在长方形的面积?学生独立计算,并求出现在长方形面积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3、完成“探索与实践”第6题。
(1)理解题意。
师追问:你准备画长宽是多少的长方形,小组讨论确定长方形。
(2)尝试练习画出现在长方形的长和宽及面积。
(3)算出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几分之几?(4)小组汇报交流。
比较上面两题的计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互相说,集体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探索与实践中加深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解。
]二、评价与反思1、理解每一条评价指标的意思。
2、学生逐条自我评价。
3、交流汇报。
让学生说说自己在这方面做得怎么样?有哪些成功的经验,还有哪些不足?[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评价与反思中能自我检讨,逐步提高能力。
]三、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感想?[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总结中收获知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板书设计(1)探索与实践(2)评价与反思教学反思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后进行教学的,相对来说无形之中降低了新知难度。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比大小》教课设计一、教课目标1.在详尽的情境中,让学生自主研究出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能正确地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大小序次摆列。
2.在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推理水平。
3.经过小数比较大小,使学生初步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二、教材解析教材创建了少年演讲竞赛的情境,设计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比较郑强和李明两个同学“谁的得分高”。
在比较和哪个数大时,学生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想法。
有的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能够得到 9.90 分比 9.87 分高,最后能够指引学生从数位来思虑,两个数的整数部分相同,就看十分位,十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因此9.87<9.90 。
第二个问题是比较三人的得分状况,张华的得分是 9.96 分,要比较郑强、李明、张华的成绩,就需将三个同学的得分按序次摆列起来,第一要让学生看清楚是按从大到小摆列还是小到大摆列,再让学生说一说是如何比的。
使学生领会到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大;整数部分相同就要看十分位,十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大;十分位上相同,就要看百分位,百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大。
第 3 个问题“王平可能是多少分呢?”是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小数的大小,确立其范围。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解析我校是一所乡镇小学,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只有很少量学生来自于乡镇企事业单位。
我校实行新课程改革已经是第四个年头,新的教材,新的理念,新的教课方法,使孩子们养成了优异的学习习惯,敢于提出问题,敢于相互怀疑,英勇推行小组合作交流,自主研究,自主学习。
学生开朗可爱,思想灵巧,敢说敢做,既有着农村孩子独有的朴素与直爽,又有着优异的合作和创新意识。
只若是切近孩子生活的实质的学习资料和内容,他们都会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教课过程。
(一)创建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看过歌手大奖赛吗?生:看过。
师:一场竞赛结束后,你最关怀的是什么?生 1:我最想知道谁得了第一。
第一单元《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本单元教材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小数意义的认识,后一部分是小数的加减法。
教材分析:小数的认识是在三年级下册学习“元、角、分和小数”及“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包括“小数的意义(一)”、“小数的意义(二)”、“小数的意义(三)”、“比大小”、“买菜”、“比身高”、“歌手大赛”等内容。
“小数的意义”把小数的认识范围扩大,不仅元、角、分以元为单位可以用小数表示,生活中很多事物都可以用小数表示。
扩展对小数意义的认识,把小数和分数初步联系起来,进一步了解小数的意义。
结合具体情景,学习小数加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买菜”、“比身高”、“歌手大赛”等内容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对小数的理解,学习如何比较小数的大小以及学会进行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会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2、通过直观模型和实际操作,体会十进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并能进行互化。
3、能正确读写小数,并能对小数大小进行比较。
4、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能进行两位小数的加减及其加减混合运算。
5、能运用小数加减预算的知识,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正确读写小数,并能对小数大小进行比较。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能进行两位小数的加减及其加减混合运算。
难点:体会十进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并能进行互化。
能运用小数加减运算的知识,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课时:小数的意义(一) 1课时小数的意义(二) 1课时小数的意义(三) 1课时小数的意义练习 1课时比大小 2课时买菜 1课时比身高 2课时歌手大赛 2课时练习一 2课时单元检测及小结 2课时小数的意义(一)(总第 1 课时)教学内容:北师大教材第2—3页小数的意义(一)教材分析: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以元、角、分为主的现实背景初步认识了小数,本节教材继续以元、角、分为模型,层层递进的提出了四个问题,让学生认识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并感受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以元、角、分为主的现实背景初步认识了小数,但对于小数的意义及与十进分数之间的关系还不了解,对小数的认识仅建立在对元、角、分的认识基础上,与生活联系较少。
教学目标:1、在认识小数现实模型(如元、角、分)的基础上,通过分数理解小数的意义,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结合寻找生活中的小数,体会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在认识小数现实模型(如元、角、分)的基础上,通过分数理解小数的意义,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教学准备:人民币(教学用)、PPT课件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小数的意义(一)1、1.11元是1元1角1分。
1.11米是1米1分米1厘米。
2、101可以表示为0.1 103可以表示为0.31001可以表示为0.01 10023可以表示为0.23教学反思:小数的意义(二)(总第 2 课时)教学内容:北师大教材第4—5页小数的意义(二)教材分析:在上节课学生借助分数直观图,即面积模型初步体会了小数与十进分数关系的基础上,本节课教科书创设了长度和质量两个测量活动情境,主要是借助测量活动中把较小的度量单位转化成较大的度量单位,体会小数的意义与实际应用。
学情分析:学生对小数的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对于长度和质量两个单位也不陌生,本课学习起来较轻松,不过要注意质量单位的转化。
教学目标:1、结合测量长度、质量等活动的具体情境,体会把较小的度量单位转化为较大的度量单位是产生小数的现实背景。
2、会用小数表示长度、质量等常见的量,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1、通过探索单位换算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2、把复名数转化为单名数。
教学准备:刻度尺、PPT课件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小数的意义(二)36厘米=0.36米 12克=0.012克 500克=0.5千克把长度、质量抢救无效较小单位的数改写成较大单位的数时,先把较小的数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然后现写成小数,并在后面加上要写成的较大单位的名称。
教学反思:小数的意义(三)(总第 3 课时)教学内容:北师大教材第6—8页小数的意义(三)教材分析:本节重点是通过拓展整数数位顺序表的途径理解小数的意义与小数的基本性质。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数位表,教材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结合实例,认识小数的十分位、百分位与千分位等数位上的计数单位与数字的意义;第二个问题是在数位顺序表上认识小数点所起的指示个位位置的作用,数位的计数单位;第三个问题是解释两个相信小数数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学情分析:学生对小数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于长度和质量等复名数单位和单名数单位之间的转换能基本掌握,对各个数位上的数字所表示的意思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些对学习本课知识,再次理解小数的意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小数数位顺序表,认识小数各个数位的计数单位及其进率关系。
2、理解并掌握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性质。
教学重难点: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2、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计数器、PPT课件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小数的意义(三)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2 2 . 2 2 2表示2个0.001表示2个一表示2个0.01表示2个十表示2个0.1教学反思:小数的意义练习(总第4课时)教学内容:北师大教材第2—8页小数的意义补充练习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小数部分的各数位名称及意义,熟练地读、写小数。
2、通过练习,进一步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并熟练地互化。
教学重点:熟练地读、写小数;进一步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并熟练地互化。
教学准备:小黑板及练习题。
比大小(总第5课时)教学内容:北师大教材第9-10页比大小教材分析:教材以运动会跳高和跳远比赛的情境为载体,安排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通过直观模型和小数意义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第二个问题是借助数位顺序表和数线比较小数的大小;第三个问题是概括小数比较大小的一般步骤方法。
三个问题侧重点不同,但又都围绕着小数的意义,其中两个小数的大小比较是基础。
学生分析:数的大小比较是数的认识的基本问题,本节课学习比较小数的大小。
而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对小数大小的比较较感兴趣,也容易掌握。
教学目标1、结合小数的意义,探索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2、会比较小数的大小,并能在数线上表示它们的位置。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1、探究并概括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兴。
2、有效地协调好同整数大小比较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比大小整数-----比位数,相同时,从高位比起小数-----比较整数部分,相同时,比较小数部分。
先比较十分位上的数,再比较……教学反思:比大小练习(总第6课时)教学内容:小数的大小比较练习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比较两个小数大小的方法,并能熟练的比较三个及以上小数的大小。
教学重、难点:熟练掌握比较三个及以上小数大小的方法。
买菜(总第7课时)教学内容:北师大教材第11、12页教材分析:学生已学习了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本节课主要学习一般意义下的两位小数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教材安排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估计所需钱数;第二个问题是运用已学的知识,用多种方法计算所需钱数;第三个问题是总结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通过三个问题的学习,层层递进,让学生掌握不进位和不退位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学生学习起来也较轻松。
学情分析:第一学段学生已经学习了如元、角、分的现实背景中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计算,对小数加减法的竖式方法已掌握,本节课主要学习一般意义下的两位小数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较易掌握。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解决简单的小数加减的实际问题,能结合具体情境对计算结果进行估计,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难点:1、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数位对齐”的算理。
教学准备:PPT课件板书设计:买菜1.25 3.66+ 2.41 - 1.253.66 2.41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先对齐各数的小数点,再按照整数加减法进行笔算。
教学反思:比身高(总第8课时)教学内容:北师大教材第13、14页教材分析: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的情况下,教材选取了一组数据设计了三个问题,让学生探索小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材设计的问题循序渐进,各有侧重,但都是围绕样品小数的意义探索算法。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本节课主要学习小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学生也有兴趣进行自主探究,教学中教师做好问题的启发和引导即可。
教学目标:1、结合问题情境,探索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的算法,能正确计算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逐步养成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
2、能运用本课所学习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减法教学,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的算法教学准备:PPT课件板书设计:比身高鹿妈妈高多少米?小黑高多少米?鹿爸爸比小花高多少米?2.4+1.7=4.1(米) 2.4-0.8=1.6(米) 6.0-2.4=3.6(米)2.4 2.4 6.0+ 1.7 - 0.8 -2.44.1 1.6 3.6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哪一位上没有数,可以把哪一位上看作0来计算,计算时按整数加、减法的法则来进行计算,计算结果如果还是小数,一般要去掉末尾的0。
教学反思:比身高练习(总第9课时)教学内容:北师大教材第15页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的算法,能正确计算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
2、能运用本课所学习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本课所学习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歌手大赛(总第10课时)教学内容:北师大教材第16、17页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学习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它是以小数加减法和整数混合运算为基础进行学习的。
教科书呈现了歌手大赛的情境,并安排了三个递进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用不同方法估算谁的总分高;第二个问题是通过计算高出的分数进而引出并探索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第三个问题是拓展解读不同的算法。
通过这三个问题的逐一解决,让学生掌握小数加减运算的法则,并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