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考语文 议论文(阅读)复习练习(无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67.01 KB
- 文档页数:4
广东中考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①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报告指出,在被调查的294个城市中,石家庄市居民的幸福感排名第一。
那么,幸福感是什么?幸福从哪里来呢?②尼采说过:“一切幸福感都有两个共同之处:充溢的情感和高涨的精神。
一个处在幸福之中的人就像是一条在水中的鱼,觉得无拘无束,可以尽情跳跃。
”可见,幸福感对个人的生活状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样的生活水平,有的人会觉得甜蜜、幸福;而有的人却会感到失落、痛苦。
③作为社会心理体系的一个部分,幸福指数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等。
怎样让幸福来敲门呢?把握好以下几点尤为重要:④第一,心理参照系。
人们常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其实反映的就是心理参照系不同而产生的心理感觉差异。
大到整个社会,小到社区、家庭,心理参照系处处存在,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指数。
就整个社会而言,开放型社会和相对封闭的社会,其心理参照系必然不同。
例如,在一个封闭社会中,由于缺乏与其他社会的比照,尽管这个社会的物质发展水平不高,但由于心理守常和习惯定势的作用,其成员便可能知足常乐,表现出不低的幸福感;而处在开放的社会,由于受到发达社会的各种冲击,开始有了外在参照,其成员的幸福感便可能呈现下降之势,因为此时他们原有的自尊受到了挫伤。
⑤第二,本体安全感。
本体安全感是指人们对外在世界的信任感。
人们对外在世界的信任感,既是个体安全感的基础,也是个体抵御焦虑并产生主观幸福感的基础。
本体安全感是获得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⑥第三,成就动机程度。
所谓成就动机,就是人们对自己成功程度抱有的期望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志向。
志向能够通过不懈努力实现,我们说那是理想;如果志向成为现实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那么,我们只能称其为幻想。
人们如果意识到自己获得的成就高于预期目标,便会产生强烈的幸福感;如果感到自己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就不会有幸福感。
虽说每个人都应该有崇高理想,有远大抱负,但随着时间推移,当你发觉自己的目标似乎很难达成,甚至严重影响了你对生活的感受和信心时,那就要反思一下,是否该调整奋斗目标或者是行为模式了。
广东中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训练之议论文阅读训练检测(含答案)广东中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训练之议论文阅读训练检测班级:姓名:得分:(一)(10分)“饱学”,不应远去陈原①最近,有一项调查显示,只有不足一成的人还自认为读书很多。
更多的人不仅读书不多,而且恐怕也已经不拿读书多当作什么值得夸耀的事了。
②读书很多的人,叫做饱学之士,在汉语中曾经有不少美好的形容,比如博学之儒、学富五车、腹笥丰赡等等,这样的词汇,如今日见稀少。
稀少的原因不但是饱学之士已经成为稀有物种,而且词汇本身是否还受社会钟爱也值得怀疑。
当VIP、身价、富豪、点击率成为社会的评价标准和追捧目标时,谁还会在乎“饱读”呢?③“饱读”需要社会的支撑。
过去的那些个年代,文盲虽然占很大的比例,但崇尚读书是社会风气,一个人或许目不识丁,却能对读书心存一份温情与敬意。
白居易的诗“老妪能解”,不仅仅是他的诗通俗易懂,更在于。
今天是个文盲与饱学之士同样稀少的时代,人人都能阅读,为什么却不以“饱读”为荣呢?其实,只要你比较一下,在机场候机楼里的大众座椅中埋首阅读受人尊敬,还是昂首挺胸走进贵宾休息室更受注目?是挤在地铁车厢里捧一本书有意义,还是开辆宝马更具吸引力?你就可以看出个大概。
④“饱读”是做学问的基石。
读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你能知道这是遍阅隋唐史料、反复考证的结果;读黄仁宇的明史研究著述,你可以发现这是仔细翻阅《明实录》后的一份厚重心得。
通读“前四史”是从前文人读书的基本,没有这样的根基就别做什么学问。
可是现实中,发表文章的数量、每年出书的数字才是成功的标准,而这些的背后与“饱读”又多半无关,涉嫌抄袭还是一大景观。
⑤“饱读”讲究的是潜心,“饱读”追求的是境界,这只是对个人而言,但对社会来讲,应该提倡和鼓励人们更多地阅读。
因为,只有“饱读”才有后劲,只有“饱读”才能创新和发展。
⑥无论采取什么样的阅读方式,阅读内容是第一位的,但如今的网络在线阅读和手机阅读的内容最多的是信息和娱乐。
广东中考论述文阅读精选题及答案广东中考论述文精选阅读原文艺术境界之真,不等于实录、实描、实写。
实录是史家的事,实描是匠人的事,实写是记者的事。
然而即便是史学著述、新闻写作,面对真实的人物和事件,也得有一定的选择与取舍。
艺术境界之所以需要真,乃是基于这样的审美实际:唯有真情实境,才能引人;唯有真情实感,才能动人。
鉴赏者只有在信以为真的心绪的引领下,才乐于进入艺术审美的过程。
看画,看戏,看小说,尽管观众读者明知这是画的,编的,造出来的,可他们会主动地进行虚实真假的心理转换:以虚为实,以假为真。
可见,艺术创作的基点在于,不是胡编乱造,而是以生活真实为依凭进行艺术真实的再创造。
由真而假,由假而真,出发点是真,落脚点在真,“真”的品格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铸炼与提高。
只有懂得艺术真实的这种真正底蕴,才能理解艺术境界之真的领域的广与阔——夸能显真。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谁说这不是情感之真?“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能讲这不是景物之真?“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这佳人之美的真实感难道你会怀疑?艺术实践表明,夸张的美学功能,有如一面以艺术灵性为涂饰的、形制特殊的放大镜,最能突出人、物之真,情、景之真,让人于夸张的境界之中体悟艺术更高层次的真实感。
幻中有真。
比如我国著名的幻想小说《西游记》,通篇以虚幻的境界来敷演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似人似佛,亦鬼亦魔,上天入地,惊险离奇,然愈幻而愈觉其真。
尤其孙悟空的形象,他叱咤风云、驱邪去恶的智慧与本领,已经成为体现我们民族心灵理想的最佳典型之一。
这是荒诞化、玄妙化、魔幻化了的人生境界。
似乎作者在巧施艺术的魔法,以期读者能于幻境之中更深刻的体悟世事之真、理想之真。
借用艺术家的话来形容,就是“寓真于诞,寓实于玄”(刘熙载)。
梦亦存真。
人道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梦确乎是一位艺术家,具有再现与重塑人生境界的本领。
昔日美好的形象留存于梦境中,永葆青春的情韵。
议论文阅读精编【一】2012年深圳中考题(9分)中国人的“忍”⑴“忍”字头上一把刀。
每个耳聪目明的中国人或许都听过这句话。
⑵孔夫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孟夫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圣人们强调,为人做事,万般皆需忍受、忍耐。
⑶中国人因忍字而得以百炼成钢的数不胜数,因逞强好胜而走麦城的也不少。
唐代高宗时,张公艺不仅位九世同堂,人生如此圆满,引得皇帝也羡慕,遂问其秘诀,张公艺在纸上写下“一百个忍字”。
高宗喟叹,原来如此。
大家耳熟能详的韩信,他早年能忍胯下之辱,终成大业,真个是“无度不丈夫”;后来却张扬高调,浑然忘记了“忍”字,颇有些“庸人得志”,最后横死吕后之手也就不冤。
⑷“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为了遥想中的绚烂未来,人们忍受着当下的种种不堪,人们夸赞着“忍”,绝口不想提心中暗暗怀想的他日之收获;若百忍后仍不能得道,自然也会有诸多温润的慰藉理由。
⑸英国哲学家罗素在其《论中国人的性格》一文中说,“中国人的性格的另一最大特点,是喜欢妥协,易屈服于公众舆论。
”封建社会官场中的“见风使舵”,生活细节的“防患于未然”,平头百姓们普遍存在的谨小慎微、办事圆滑等特点,皆可在各怀心事的“忍”字上找到源头。
罗素由是感叹,“没有什么能比中国人的忍耐性更令欧洲人吃惊的了”。
⑹一个忍字,两副面孔。
一面是温和下的良善,一面是摇摆中的功利;有些人得道,有些人中毒。
鲁迅笔下的冷漠看客,便是一“忍”成痴,浑浑噩噩,麻木不仁,无异于行尸走肉。
忽然明白了鲁迅的可贵,只因他在崇尚忍耐的国度,居然可以从来不忍。
⑺“忍”字头上一把刀---“每临大事有静气”为了一个远大的目标,暂时的隐忍蛰伏自是上策,然刀为利器,久忍终恐伤人。
⑻忍该忍之事,说当说之话,为比为之事。
(选自《青年文摘》2012年第12期) 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2.选文第三段除了举例论证外,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它有何作用?(3分)3.第二段结尾处的“忍受”、“忍耐”两个词语是否重复累赘?为什么?(2分)4.“忍”是一柄双刃剑。
议论文阅读一、(2018•江苏连云港)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1—5题。
文化需要相互凝视①当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赢得万千瞩目的时候,一个文化中国的形象似乎仍不清晰,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偏见和不平等现象时有发生。
一位美国汉学家翻译了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找到美国一家出版社。
出版社认为小说写得确实不错,但恐怕不卖钱,建议将书名改为《上海小姐》,可以考虑出版。
这显然是一种不平等!要是换一个同样优秀的英语作家,出版社就不会轻易要求他把作品的名字改掉。
②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如何做到相互平等地凝视与对话,并且保持自己的尊严,是我们经常需要面对的问题。
③一味的迎合偏见,只能扩大偏见,我们应当鲜明地说出我们的观点。
在一次中美文学论坛上,一位知名的美国教授在演讲中说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语气不无轻慢。
在现场提问环节,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坦诚陈述了她的批评和看法,那位教授也由此意识到自己的轻率和偏颇。
这种争论之后的和解,让双方都有收获。
那天论坛结束时大家都舍不得离开,最后是一位美国汉学家主动走到大厅弹奏钢琴,让琴声作为这次交流的结束。
④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处于弱势,原因很多。
首先我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远比对方对我们的了解要多得多。
还有历史原因,一边是中国屈辱的近代史,一边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文明迅速勃兴形成的优越感。
也有技术原因,汉语太美太难掌握,世界上精通现代汉语的学者相对还太少,这造成了交流的障碍。
另外由于文化的差异,有些西方学者也容易从某种印象出发作出主观的判断。
这样的现实,并非一日形成。
⑤文化相互凝视可以使双方找到并感受人类共通的良知、道德和美。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的文化取向之间常会有一些误解,但绝大多数不是恶意。
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充满惊异和好奇,但普通外国民众对中国、特别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真正的活力知之甚少。
中国应该向世界打开自己,特别是最能触动人心灵的文学、文化的交往,这种沟通不是为了让人们变得相同,而是为了理性平等地认识、欣赏并尊重彼此的不同。
记叙文阅读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阅读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先生的课堂杨文清①灰布衫、灰围巾,耳根夹半支烟——先生背着手,大步流星地走上讲台,随手将教材丢向讲桌,黑框眼镜后面那机智的目光像探照灯扫视着课堂上一张张年轻的脸。
②先生的面容瘦削,小平头硬戳戳的,散发凛然之气——活脱脱的鲁迅形象。
先生收回视线,转身面向黑板,极潇洒地草书:荷塘月色。
末了,意犹未尽,歪头欣赏自己的板书,好像很满意,这才郑重地点了点头,重又面对学生讲道:“这节课,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③我们这些面黄肌瘦、衣衫不整、来自偏远乡村的学生们,就是从那堂课开始懂得了什么是文学欣赏,深切体会到汉语的优美。
时隔三十余年,先生也已作古,但他的形象仍活在学生们心中。
④先生配合课文布置作文“我的家乡”。
对于我们来说,这样的题目在小学、初中不知写过多少遍,已经驾轻就熟。
我在作文中用心描绘夏日的稻田、荷香、澄澈的月光,叙说勤劳的父辈秋日里的收获和冰天雪地时挖莲藕的辛劳。
大概是因内容鲜活、想象力丰富,先生在课堂上大为夸奖,认为我的作文写得好,有真情实感。
这份鼓励,激起了我对文学浓厚的兴趣。
⑤然而,临近毕业那年,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之下,原本就瘦弱的我病倒了,在医院住了三个月。
待我走出医院大门时,已经是腊月二十九。
落下的课程太多,时间又太短,亲人们着实为我担忧。
迷茫之际,我想到了先生。
那时,先生在另一所中学任校长。
⑥正月初一,我带上莲藕、大米等土特产,骑车二十公里路去找先生求助。
天寒地冻,好不容易赶到先生家,却吃了闭门羹——先生到邻村走亲戚了。
我哪肯就此死心,费了好大的劲儿找寻到先生的亲戚家。
当先生看见狼狈不堪的我时,先吃了一惊,接着埋怨道:“这么冷的天,这么冷的天!这娃……上炕,上炕。
”硬是将我劝上火炕,和先生的亲戚一同吃菜喝酒。
那顿饭吃得我浑身不自在,头顶冒虚汗。
议论文阅读课型:练习低姿态进入①你见过打太极拳吗?无论是陈氏还是杨氏,无论是“四十八式”还是“七十二式”,或弓或曲,轻灵沉稳,势断意连,讲究的是外柔内刚,刚柔相济,天人合一。
②你一定欣赏过不少世界名曲,至少经常听流行歌曲。
你是否发现,很少有歌曲是以高音起奏的,几乎每一首歌曲的过门都是舒缓的低音。
只有用低音切入,才会带来歌曲的跌宕起伏、荡气回肠。
③你观摩过中国山水写意画的作画过程吗?当宣纸铺好,构思了然于胸。
几乎没有几个画家会先泼重墨。
他们大都先施底色,由浅入深,深浅结合。
中国画讲究的是气韵生动,是韵味,是内涵,是层次。
同时他们还不忘“留白”,“留白天地宽”、“留白留余韵”。
④以上这些似乎都说明一个道理:做事情最好低姿态进入,循序渐进,这样才能打好基础,蓄足势头,把事做好。
⑤做人也同理。
勾践若抱住“越王”身份不放,只想当年风光,全无卧薪尝胆、当牛做马的低姿态,是不会灭夫差、平吴国、成霸业的。
三国的刘备若无“三顾茅庐”的求贤之举和平时礼贤下士的谦恭姿态,是不会成鼎足大业的。
⑥人的一生要经历千门万坎,千曲百折,所面临的事情不见得件件称心如意.不会件件量身定做。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调整我们的姿态、心态,否则就可能碰壁。
学会低姿态,该低时就低,绝非懦弱和畏缩,而是人生大智慧,是修身、正身、处世不可缺少的修养和风度。
⑦亚里士多德说:“高标准的目标和低姿态的言行的和谐统一是造就厚重而辉煌人生的必备条件。
”看来低姿态当为生存之态,当为人生常态。
唯有“低”才会看得真切,看得生动具体,才可能领悟事物的真谛。
低姿态进入并恰当地保持才可能实现所期望的高的结果。
7、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8、选文第①~③段以打太极拳、欣赏歌曲、观摩作画开头,有什么好处?9、选文第⑤段画线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10、选文第⑦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11、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第⑥段划曲线的一段话给你的启示。
两个朋友·莫泊桑巴黎被普鲁士军队包围了。
议论文阅读
课型:练习
低姿态进入
①你见过打太极拳吗?无论是陈氏还是杨氏,无论是“四十八式”还是“七十二式”,或弓或曲,轻灵沉稳,势断意连,讲究的是外柔内刚,刚柔相济,天人合一。
②你一定欣赏过不少世界名曲,至少经常听流行歌曲。
你是否发现,很少有歌曲是以高音起奏的,几乎每一首歌曲的过门都是舒缓的低音。
只有用低音切入,才会带来歌曲的跌宕起伏、荡气回肠。
③你观摩过中国山水写意画的作画过程吗?当宣纸铺好,构思了然于胸。
几乎没有几个画家会先泼重墨。
他们大都先施底色,由浅入深,深浅结合。
中国画讲究的是气韵生动,是韵味,是内涵,是层次。
同时他们还不忘“留白”,“留白天地宽”、“留白留余韵”。
④以上这些似乎都说明一个道理:做事情最好低姿态进入,循序渐进,这样才能打好基础,蓄足势头,把事做好。
⑤做人也同理。
勾践若抱住“越王”身份不放,只想当年风光,全无卧薪尝胆、当牛做马的低姿态,是不会灭夫差、平吴国、成霸业的。
三国的刘备若无“三顾茅庐”的求贤之举和平时礼贤下士的谦恭姿态,是不会成鼎足大业的。
⑥人的一生要经历千门万坎,千曲百折,所面临的事情不见得件件称心如意.不会件件量身定做。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调整我们的姿态、心态,否则就可能碰壁。
学会低姿态,该低时就低,绝非懦弱和畏缩,而是人生大智慧,是修身、正身、处世不可缺少的修养和风度。
⑦亚里士多德说:“高标准的目标和低姿态的言行的和谐统一是造就厚重而辉煌人生的必备条件。
”看来低姿态当为生存之态,当为人生常态。
唯有“低”才会看得真切,看得生动具体,才可能领悟事物的真谛。
低姿态进入并恰当地保持才可能实现所期望的高的结
果。
7、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8、选文第①~③段以打太极拳、欣赏歌曲、观摩作画开头,有什么好处?
9、选文第⑤段画线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10、选文第⑦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1、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第⑥段划曲线的一段话给你的启示。
两个朋友·莫泊桑
巴黎被普鲁士军队包围了。
各处的屋顶上看不见什么鸟雀,水沟里的老鼠也稀少了。
这一天上午,钟表修理师莫利梭先生和针线杂货店老板索瓦日先生两位钓友在大街上碰了
面。
他们进了一家小咖啡馆一块儿喝苦艾酒。
出来的时候,他们都很有醉意了。
天气是暖的,天空蔚蓝而晴朗,一阵和风拂得他们脸有点儿痒。
“钓鱼去?想起来真有意思!”“不过到什么地方去钓?”
“到我们那个沙洲上去。
我们法国兵的前哨在哥隆白村附近。
我认识杜木兰团长,他一定会不费事地让我们过去的。
”莫利梭高兴得发抖了:“好。
算我一个。
”于是他们分了手,各自回家去取他们的渔具。
一小时以后,他们到了那位团长办公的别墅里。
随后,他们带着一张通行证又上路了。
不久,他们穿过了前哨,穿过了那个荒芜了的哥隆白村,后来就到了塞纳河的小葡萄园的边上了。
时候大约是11点钟。
对面,阿让德衣镇像是死了一样。
麦芽山和沙诺山的高峰俯临四周的一切。
索瓦日指着那些山顶低声慢气地说:“普鲁士人就在那山顶! ”
莫利梭口吃地说:“倘若我们撞见了他们怎么办? ”索瓦日带着巴黎人惯有的嘲讽态度回答道:“我们可以送一份炸鱼给他们吧。
”
他们弯着腰,张着眼睛,侧着耳朵,在地上爬着走,利用一些矮树掩护了自己。
来到河岸,四周静悄悄的。
他们觉得放心了,就动手钓鱼。
在他们对面是荒凉的马郎德洲,从前在洲上开饭馆的那所小房子现在关闭了,像是已经许多年无人理睬了。
索瓦日钓到第一条鲈鱼,随后他们时不时地举起钓竿。
他们郑重地把这些鱼放在一个浸在水里的网袋里。
一阵甜美的快乐透过他们的心,世上人每逢找到了一件久已被人剥夺的嗜好,这种快乐就抓住了他们。
晴朗的日光,在他们的背上洒下了它的暖气。
他们不去思虑什么了,不知道世上其他的事了,他们只知道钓鱼。
瓦雷良山的炮声响起来了。
索瓦日耸着双肩说:“他们现在又动手了。
”
莫利梭正闷闷地瞧着他钓丝上的浮子不住地往下沉,忽然这个性子温和的人发起火来了,愤愤地说:“像这样自相残杀,真是太蠢了。
”
索瓦日回答道:“真不如畜生。
”
后来他们开始安安静静讨论起来,辨明战争上的大问题,结果都承认人是永远不会自由的。
“这就是人生!”索瓦日高声喊着。
“您不如说这就是死亡吧。
”莫利梭带着笑容回答。
不过他们都张皇地吃了一惊,明显地觉得他们后面有人走动。
转过来一望,看见四个黑洞洞的枪口。
两根钓竿从他们手里滑下来,落到河里去了。
几秒钟之内,他们都被捉住了,绑好了,抬走了,扔进一只小船里,渡到了对面的那个沙洲上。
在那所他们以为已无人理睬的房子后面,站着二十来个士兵。
一个小兵在军官的脚跟前,放下了那只由他小心翼翼地带回来的满是鲜鱼的网袋。
那个普鲁士军官微笑着:“喂,先生们,你们很好地钓了一回鱼吧?我想你们两个人都是被派来侦探我们的奸细。
我捉了你们,就要枪毙你们。
不过你们既然从前哨走得出来,自然知道回去的口令,把口令给我吧,我赦免你们。
”
两个面无人色的朋友靠着站在一处,四只手因为一阵轻微的神经震动都在那里发抖,
他们一声也不响。
那军官接着说:“谁也不会知道这件事,你们可以平安地走回去。
这桩秘密就随着你们消失了。
倘若你们不答应,那就非死不可,并且立刻就死。
你们去选择吧。
”
他们依然一动不动,没有开口。
那普鲁士军官始终是宁静的,伸手指着河里继续又说:“你们想想吧,五分钟之后你们就要到水底下去了。
五分钟之后!你们应当都有父母妻小吧!”
瓦雷良山的炮声始终没有停止。
两个钓鱼的人依然站着没有说话。
那个普鲁士军官发了命令。
随后来了12个兵士,站在相距二十来步远的地方。
军官接着说:“我限你们一分钟,多一秒钟都不行。
”
随后,他突然站起来,伸出胳膊挽着莫利梭,把他引到了远一点的地方,低声说:“快点,那个口令呢?你那个伙伴什么也不会知道的,我可以装做不忍心的样子。
”
莫利梭一个字也不回答。
那普鲁士人随后又引开了索瓦日,并且对他提出了同样的问题。
索瓦日没有回答。
他们又靠紧着站在一起了,依然没有开口。
军官发了命令。
兵士们都托起了他们的枪。
这时候,莫利梭的眼光偶然落在那只盛满了鲈鱼的网袋上面,那东西依然放在野草里,离他不过几步。
一道目光使得那一堆还能够跳动的鱼闪出反光。
于是一阵悲伤教他心酸了,尽管极力镇定自己,眼眶里已经满是眼泪。
他口吃地说:“永别了,索瓦日先生。
”
索瓦日回答道:“永别了,莫利梭先生。
”
他们互相握过了手,不由自主地浑身发抖了。
军官喊道:“放!”
12枝枪合做一声响了。
随后,那些士兵把他们俩抬到了河边,扔进了水里。
一点儿血浮起来了。
瓦雷良山的炮声并没有停息。
那位神色始终泰然的军官忽然望见了野草里那只盛满了鲈鱼的网袋,他笑了,喊道:“威廉,来!趁这些鱼还活着,赶快给我炸一炸,味道一定很鲜。
”
2.请简要分析画线句“瓦雷良山的炮声响起来了”在文中的作用。
(4分)
3.. “他们又靠紧着站在一起了,依然没有开口”反映了他们怎样的品格?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4.. 请结合上下文展开想象,把莫利梭先生“眼眶里已经满是眼泪”时的心理活动写下来。
5.小说最后一段对军官的描写,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