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提纲3】
- 格式:docx
- 大小:91.31 KB
- 文档页数:2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中世纪】中世纪是欧洲(主要是西欧)历史上的一个时代:指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到东罗马帝国灭亡(公元1453年)的这段时期。
另有说法认为中世纪结束于文艺复兴时期。
“中世纪”一词是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
中国相对应的时期是南北朝到明朝。
一、中古时期西欧文明的特征及历史影响1.中古时期西欧文明的特征:(1)多元的社会结构,天主教会、封建领主与自治城市鼎立,农奴经济、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并存,天主教神学、日耳曼文化、希腊罗马文化、民族国家文化以及人文精神共处。
(2)政治体制:封君封臣制①背景:自然经济和社会动荡的产物(性质);8世纪逐渐与封土联系在一起。
②权利与义务:封君:授予土地者,当封臣受到攻击时,封君必须保护。
封臣:领取土地者。
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
③影响:国王或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造成王权衰落。
【比较封君封臣制度与西周分封制】(3)经济形态:庄园与农奴制度:①经济:以自然经济为主,自给自足;②在政治:拥有自己的法庭,维持社会秩序;庄园是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政治单位。
(4)封建王权逐渐形成:①英格兰国王在与贵族的斗争中强化王权,到15世纪晚期都铎王朝建立后,英格兰逐渐形成较为强大的王权;②英法百年战争,法兰西民族意识增强。
国王借助通婚和征服等手段,击败各地封建主。
到15世纪晚期,法兰西基本完成统一,王权得到强化;③15世纪末,在抗击阿拉伯人的过程中,西班牙和葡萄牙王权加强,完成统一。
【民族国家】民族国家是指欧洲近代以来,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独立运动建立起来的,以一个或几个民族为国民主体的国家。
拥有共同的认同感(历史、文化、语言、习俗、艺术、宗教或新体制等)。
(4)中古西欧城市兴起(10-11世纪):城市的“自治”和市民的“自由”成为中古时期西欧城市发展的突出特点,虽然城市自治政府并不能完全排斥领主的权力,但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2024秋季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时空观念: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中古时期欧洲(约5世纪至15世纪)的主要历史阶段和地理特征。
1.2 史料实证:通过分析历史文献和图片资料,学生能够辨别并解释中古欧洲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经济模式等方面的变化及其原因。
1.3 历史解释: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中古欧洲封建制度、基督教影响、城市兴起等现象的历史意义。
1.4 家国情怀:增强学生对世界历史多样性的认识,理解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碰撞,培养全球视野和开放包容的心态。
二、导入教师行为:•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中古欧洲城堡与教堂并存的风景画,配以悠扬的古典音乐,营造历史氛围。
•提问:“这幅画让我们联想到哪个时期?你认为这一时期欧洲社会的特点是什么?”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图片,聆听音乐,思考并举手回答教师的问题,分享自己的初步印象和想法。
过程点评:•通过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刺激,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为后续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学生的回答反映了他们对中世纪欧洲的初步认知,为课堂讨论提供了起点。
三、教学过程教师行为:•封建制度:讲解封建制度的形成、特点及对欧洲社会的影响,展示封建领主与农奴关系的示意图。
•基督教影响:分析基督教在中古欧洲的传播、教义对民众生活的影响,以及教会权力与世俗权力的关系,播放一段关于中世纪教堂生活的短片。
•城市兴起:探讨城市复兴的背景、原因及意义,通过地图展示城市分布,讨论城市对封建制度的冲击。
•互动环节:分组讨论“中世纪欧洲哪些发明或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每组选派代表分享。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记录关键点,参与讨论,积极思考并回答教师提问。
•在分组讨论中,学生查阅资料,相互交流观点,形成小组意见。
过程点评:•教师通过清晰的讲解与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中古欧洲的历史脉络。
分组讨论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还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表达能力。
(3)中古时期的欧洲【基础知识】知识点一西欧封建社会1.政治特征——封君封臣制:概况(1)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
授予土地者为,领取土地者为。
(2)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影响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局面2.经济特征——庄园与农奴制度:(1)地位: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
(2)概况:①由领主直接经营,由农奴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
②是农民从领主处领有的土地,分为农奴份地和自由农份地,自耕自收。
③庄园中的自由农民,也要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
3.庄园秩序的维护:领主或其管家主持的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
知识点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1.中古西欧的王权:(1)封建制初期:,王权软弱。
但是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
(2)中古中后期——王权加强。
①原因:社会环境稳定,。
②西欧主要王权国家。
a.英国:到15世纪晚期建立后,英格兰逐渐形成了较为强大的王权。
b.法国:法兰西国王击败各地,逐步扩大王室领地,到15世纪晚期,基本完成了法兰西的统一,王权得到强化。
c.西班牙和葡萄牙:15世纪末,在半岛形成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国家。
2.中古西欧的城市:(1)城市的兴起。
①随着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稳定,获得一定发展。
②逐渐复兴和繁荣。
10—11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
(2)城市争取自治权。
①一些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赢得一定程度的。
②自治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
3.中古西欧的教会:(1)教会的经济特权:教会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
(2)教会的等级制度。
①教会是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
②教会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知识点三拜占庭与俄罗斯1.拜占庭帝国的兴衰:(1)扩张。
①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逐渐演变为。
②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拜占庭一度扩张,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一、西欧封建社会1.产生:在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建立的一系列王国的基础上,西欧封建社会产生了。
2.基本特征: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
3.封君封臣制度(1)背景: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8世纪后逐渐与封土联系在一起。
(2)内容①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
②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
由于土地被层层分封,各级封建主都是土地事实上的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经济等各种权力。
(3)影响①国王或皇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
②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提示:封君封臣制度的特点封建主和附庸之间,逐级保护和负责;双向权利和义务;层级间相对独立;契约意识;没有形成中央集权,易导致分裂割据。
4.庄园庄园特点:经济上,相对封闭,自给自足。
政治上,以领主为中心,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政治集团。
(1)地位: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
(2)特点①耕地构成:由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组成。
②经营方式:领主自营地由领主直接经营,由农奴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农民份地则自耕自收。
③劳动者:农奴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上,需要自备工具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
自由农民也要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
④剥削方式:劳役地租为主,收取租税。
⑤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
提示:中世纪西欧庄园中的农民与中国封建杜会的农民有哪些异同?(1)相同点:①都是独立的小生产者,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财产。
②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③都受到封建主的剥削。
(2)不同点:①西欧庄园中的农民主要以劳役的方式受领主剥削;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主要以实物地租的形式向地主交租。
②西欧农民的土地权利受到庄园法庭的保护,佃户可以利用庄园法庭维护自己的权益,领主与佃户之间存在契约关系;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几乎没有土地,对地主的依附性极强。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在世界历史上,5-15世纪一般称为“中古时期”。
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产生了西欧封建社会。
一西欧封建社会西欧封建社会的特征: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
1、封君封臣制:内容: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为其服兵役。
各级封建主都是事实上的土地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经济等权力。
同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特点:以封土为基础,契约为纽带,层层分封;等级森严,依次主臣关系,控制力有限。
2、庄园①性质: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
②特点:自给自足※耕地:由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组成。
※义务:农奴需要自备工具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自由农需要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
两者都需要向领主缴纳租税。
※庄园法庭:领主或其管家主持的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秩序。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1、王权的加强英格兰、法兰西、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大约15世纪后期形成国家统一或王权加强。
2城市:兴起时间:10-11世纪原因:欧洲社会走向稳定,农业得到发展,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
城市自治途径:谈判,金钱赎买,武装暴动城市兴起的影响:经济: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打破了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商品货币关系渗透到农村,推动了庄园的瓦解。
阶级:城市市民阶层不断发展壮大,支持王权强化和国家统一思想文化:一些城市兴办大学,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新的市民文化逐渐形成,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础。
2.教会政治上:教权高于王权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思想上:控制精神生活三、(东欧)拜占庭与俄罗斯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定都君士坦丁堡;《查士丁尼法典》;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灭亡。
俄罗斯,9世纪发端,13世纪被蒙古征服,伊凡四世统治,17世纪末,疆域地跨欧亚。
世界历史上5——15世纪一般被称为“中古时期”,本单元我们将通过对中古时期欧亚美非四个洲的不同文明的学习,了解中古时期不同地区国家、民族、宗教、社会的变化,体会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重点:西欧封建社会的产生与发展知识点:一、西欧封建社会(1)形成背景:日耳曼民族大迁移,西罗马帝国灭亡(2)基本特征:A 政治:封君封臣制度产生条件: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8世纪后与封土联系在一起内容: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
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
由于土地被层层分封,各级封建主都是土地实际上的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经济等各种权力。
特点:①等级森严,层层分封;②以契约为纽带;③地方领主相对独立; 影响:国王和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形成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
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B经济:庄园和农奴制度特点:自给自足(封闭性强)书上的图地位: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庄园内部土地经营权及权利义务划分:农奴制和奴隶制区别: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1.中古西欧的王权兴起(1)王权的地位:封君封臣制度造成了王权的衰弱,也孕育着统一的力量。
作为国家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国王被视为最高的领主,法理上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
(2)王权的强大①法国:从11世纪开始,法国国王逐步扩大王室领地,到15世纪,击败各地封建主,基本完成了法兰西的统一②英国:自11世纪中后期逐步形成比较强大的王权③西班牙和葡萄牙国家形成(3)影响: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中古西欧的城市(城市自治兴起)(1)原因:随着欧洲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耕地面积增加,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
(2)特点: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以工商业作为谋生手段(3)城市自治斗争:手段: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影响:1政治:支持王权,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材分析本课一共三个子目,分别是“西欧封建社会”、“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拜占庭与俄罗斯”。
第一目讲述了以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为核心特征的欧洲封建社会。
封君与封臣的相互关系实质体现了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而庄园作为基本农业经济组织则是欧洲社会的经济基础。
第二目讲述欧洲王权的发展、基督教会的强大、城市的兴起与大学的兴起,这一时期法兰西基本统一、英国开始逐渐发展出相对规律的“议会”、西班牙与葡萄牙国家也最终形成;最后一目表现中古时期欧洲两大主要帝国的成长:“拜占庭帝国的法律成就”与“俄罗斯沙皇制的逐渐成熟”。
中古欧洲的历史构建起古代世界进入近代世界的桥梁,承接了古典与近代的文明。
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对中古时期西欧主要的封建国家形成和国家发展内容的学习,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培养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2.学生通过文本阅读,了解中古时期欧洲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基督教的统治,感受中世纪基督教的显赫经济与精神力量,培养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3.学生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洲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的变化状况,认识这一时期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进一步理解欧洲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初步具有世界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古西欧的政治、经济、思想特点;城市兴起的影响。
教学难点:西欧庄园制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关于欧洲中世纪评价的两个材料中古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
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早期在欧美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中古时期的欧洲文明是由不同区域构成的多中心的区域文明它的形成具有断裂和整合的特征。
中世纪的欧洲文明是由基督宗教这个各区域文明的同质、核心元素和各区域的异质元素组成。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一、西欧封建社会1.产生:在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建立的一系列王国的基础上,西欧封建社会产生了。
2.基本特征: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
3.封君封臣制度(1)背景: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8世纪后逐渐与封土联系在一起。
(2)内容①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
②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
由于土地被层层分封,各级封建主都是土地事实上的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经济等各种权力。
(3)影响①国王或皇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
②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提示:封君封臣制度的特点封建主和附庸之间,逐级保护和负责;双向权利和义务;层级间相对独立;契约意识;没有形成中央集权,易导致分裂割据。
4.庄园庄园特点:经济上,相对封闭,自给自足。
政治上,以领主为中心,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政治集团。
(1)地位: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
(2)特点①耕地构成:由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组成。
②经营方式:领主自营地由领主直接经营,由农奴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农民份地则自耕自收。
③劳动者:农奴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上,需要自备工具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
自由农民也要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
④剥削方式:劳役地租为主,收取租税。
⑤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
提示:中世纪西欧庄园中的农民与中国封建杜会的农民有哪些异同?(1)相同点:①都是独立的小生产者,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财产。
②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③都受到封建主的剥削。
(2)不同点:①西欧庄园中的农民主要以劳役的方式受领主剥削;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主要以实物地租的形式向地主交租。
②西欧农民的土地权利受到庄园法庭的保护,佃户可以利用庄园法庭维护自己的权益,领主与佃户之间存在契约关系;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几乎没有土地,对地主的依附性极强。
(新)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的第二单元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是世界史的中古时期内容。
其要点包括两个:一是要求学生“"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二是要求学生“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城文明的多元面貌”。
本单元包括三课内容: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
它们之间大的逻辑关系是:欧亚大陆是古代农耕文明的中心区城。
欧洲和亚洲文明各有自己的特点:非洲和美洲相对孤立,但非洲受阿拉伯文明影响较深,美洲则完全独立发展起自己的文明,并且创建了独特的国家制度。
欧洲部分,西欧是重点;亚洲部分,阿拉伯文明影响较大:美洲的农业生产与随后的两课联系密切,应作为重点处理。
本单元比较具体地展现了中古世界区域文明发展的多元面貌。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内容要求:1.16 中古世界的多元面貌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文明地区的多元面貌。
二、说教材分析本课立意在于揭示西欧封建社会的产生、发展和一般特征,并通过与东欧的拜占庭帝国和俄罗斯的比较,说明即使在欧洲内部,历史的发展也存在相当大的不同,彰显中古时期世界文明发展的多元特性。
本课包括三个子目:第一子目是“西欧封建社会”,第二子目是“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第三子日是“拜占庭与俄罗斯”。
三个子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是:遵循历史思维,首先说明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即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随后说明西欧封建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趋势一城市的兴起和王权的加强。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一、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1.封君封臣制度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8世纪后逐渐与封土联系在一起;2.封君封臣制度的基本特征是:⑴封君与封臣结成主从关系;⑵层层分封,建立起金字塔般的封建等级制度;3.封君封臣制度是西欧封建社会早期的典型政治风貌。
它一方面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另一方面,使西欧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4.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耕地由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组成。
对农民和农奴份地,封建领主主要采取劳役地租的剥削方式。
领主或其管家还主持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
5.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地位显赫。
在经济上,教会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在政治上,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并凌驾于世俗王权之上);在思想上,它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西欧封建社会的新变化1.15世纪晚期,都铎王朝建立(1485年)后,英格兰逐渐形成了较为强大的王权;法兰西国王则借助通婚和征服等手段,击败各地封建主,逐步扩大王室领地,基本完成了法兰西的统一,王权得到强化;15世纪末,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国家。
2.10—11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
一些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3.西欧城市自治,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一些城市兴办大学(如巴黎大学、牛津和剑桥大学),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城市还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
三、(东欧)拜占庭与俄罗斯(一)拜占庭1.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罗马帝国东部逐渐演变为拜占庭帝国。
帝国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2.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期间编订的《查士丁尼法典》,剔除了法律中那些矛盾和过时的内容,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它与同时或稍后编纂的《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称《罗马民法大全》。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一、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1.封君封臣制度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8世纪后逐渐与封土联系在一起;
2.封君封臣制度的基本特征是:⑴封君与封臣结成主从关系;⑵层层分封,建立起金字塔般的封建等级制度;
3.封君封臣制度是西欧封建社会早期的典型政治风貌。
它一方面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另一方面,使西欧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4.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耕地由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组成。
对农民和农奴份地,封建领主主要采取劳役地租的剥削方式。
领主或其管家还主持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
5.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地位显赫。
在经济上,教会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在政治上,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并凌驾于世俗王权之上);在思想上,它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西欧封建社会的新变化
1.15世纪晚期,都铎王朝建立(1485年)后,英格兰逐渐形成了较为强大的王权;法兰西国王则借助通婚和征服等手段,击败各地封建主,逐步扩大王室领地,基本完成了法兰西的统一,王权得到强化;15世纪末,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国家。
2.10—11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
一些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
3.西欧城市自治,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一些城市兴办大学(如巴黎大学、牛津和剑桥大学),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城市还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
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
三、(东欧)拜占庭与俄罗斯
(一)拜占庭
1.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罗马帝国东部逐渐演变为拜占庭帝国。
帝国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2.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期间编订的《查士丁尼法典》,剔除了法律中那些矛盾和过时的内容,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它与同时或稍后编纂的《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称《罗马民法大全》。
(二)俄罗斯
1.俄罗斯发端于9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
2.1547年,莫斯科公国大公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俄罗斯国家由此诞生)。
他颁布新法典,改组中央机关,镇压大贵族,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为俄罗斯继续扩张奠定基础。
到17世纪末,俄罗斯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