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结合核心素养进行法制渗透
- 格式:pdf
- 大小:1.10 MB
- 文档页数:1
八年级历史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法制建设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掌握相关法律法规的名称和主要内容,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我国法制建设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2. 第二课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 第三课时:刑法、民法和行政法简介4. 第四课时:历史案例分析与法制教育5. 第五课时:学生法制教育的实践与感悟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回答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合作意识等。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历史案例的分析能力及对法制观念的运用情况。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我国法制建设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宪法:详细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过程、主要内容和地位,使学生了解宪法的基本原则和精神。
3. 介绍刑法、民法和行政法:概述刑法、民法和行政法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作用,让学生了解我国法律体系的基本构成。
4. 分析历史案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
六、教学拓展为了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法律知识问答、观看法治教育影片、组织模拟法庭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核心素养”渗透研究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养教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
素养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面发展各种能力,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情感态度等各方面的培养,而不仅仅只是注重知识的灌输。
在历史学科中,怎样将“核心素养”渗透到初中历史教学中,成为当前历史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一、初中历史教学的核心素养1. 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具有历史学科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技能,包括对历史事件的梳理、联系、整合能力,对历史事实的分析、评价、归纳能力等。
初中学生应当具有对历史事件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能够通过历史文献和资料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价,形成自己的历史观点和看法。
2. 历史知识运用能力历史知识运用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合理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形成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
初中学生应当能够在生活实践中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分析评价。
3. 历史情感态度历史情感态度是指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形成对历史的热爱和尊重,使学生能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初中历史教育应当通过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浓厚兴趣。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历史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设计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对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的兴趣。
在讲述中华古代帝王时期的历史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设计角色扮演、讲故事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帝王的权力与荣耀,从而引发学生对历史的浓厚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老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发展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历史案例分析、历史问题探讨、历史知识应用等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形成对历史事件的逻辑推理和历史观点的表达能力,使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展示历史图片、观看历史视频等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产生情感共鸣。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法制教育渗透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及教师的法定责任,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基础工作,是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必然要求,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培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合格公民的重要举措。
国家《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将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作为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
要求“中小学法制教育要以有机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为主”,“将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到先关学科教学中”。
在历史科的教学中,经常可以渗透进相关的法制教育,它不仅是对历史课的延伸,同时也是对教学内容有益的补充,对学生的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一、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在初一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这一课中,我就渗透了公民隐私权和人身自由权的法制教育。
本课的重点之一是厂卫特务机关的设立,其中我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朱元璋时期的开国文臣宋濂曾经在自己的家中与客人饮酒,第二天,朱元璋问:昨天喝酒了吗?在座的宾客是哪些人?吃了什么食物?宋濂一一将事实回答。
朱元璋笑着说:“好啊,你没有欺骗我。
”说完拿出一张图,上面清楚的标明宋濂请的客人的座次及面前的酒菜,将宋濂吓出一身冷汗。
就这个例子,我问了学生这样几个问题:“朱元璋是怎样知道宋濂请客的情形的?”学生很容易回答出是锦衣卫的监视。
接着我又问:“锦衣卫的活动放在今天你们能接受吗?为什么?”“不能,因为我们不愿被人监视。
”“那么,锦衣卫的活动触犯了我们的什么权利?”“隐私权、人身自由权……”。
很自然的法制教育就渗透进教学中,接着我又总结道:“在这样的环境下,所有人的一举一动都掌握在皇帝手中,这难道不就是君权的加强吗?”学生顿时对这个问题有了深刻的理解。
二、有利于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历史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的渗透有助于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在初一历史下册“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的讲课中,我让学生观察“元朝的疆域图”,然后指出图中的“万里石塘”问大家:“同学们知道元朝所说的万里石塘指的是今天的什么地方吗?”有同学指出是今天的南沙群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渗透【摘要】初中历史课堂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场所。
通过引导学生培养历史思维,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历史事件的独特认识和分析能力。
将核心素养融入教学内容,可以促使学生在历史学科中获得更深刻的理解和体验。
通过案例分析展示素养在课堂中的应用,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素养对于历史学习的重要性。
评价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
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的价值和意义。
初中历史课堂离不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通过学习历史,不仅可以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综合素养。
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在历史学科中的素养水平,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历史思维、教学内容、案例分析、评价学生水平、知识应用、综合素养。
1. 引言1.1 初中历史课堂的重要性历史课程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和价值观念。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理解历史对今天的影响,从而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和判断力。
历史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历史学科要求学生具备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分析和评价,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思维深度。
历史课程也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历史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其中蕴含着无尽的故事和智慧,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从而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浓厚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初中历史课堂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核心素养。
通过系统的历史学习,学生可以提升自身综合素养,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定义和意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中所具备的核心能力和素养。
这些核心素养包括历史思维能力、历史知识掌握能力、历史研究技能、历史价值判断能力等。
八年级历史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法制建设的基本历程。
2. 培养学生热爱法律、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良好习惯。
3. 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地遵纪守法。
二、教学内容1. 我国法制建设的基本历程。
2. 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中的重要作用。
3. 学生应遵守的法律规定和校规校纪。
三、教学重点1. 我国法制建设的重要事件和成果。
2. 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3. 学生应遵守的法律规定和校规校纪。
四、教学难点1. 我国法制建设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2. 法律的具体规定和实际运用。
3. 学生对法律规定和校规校纪的遵守。
五、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我国法制建设的基本历程和法律的作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法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法律规定和校规校纪。
六、教学准备1. 教材:八年级历史课本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我国法制建设的历史资料、法律案例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我国法制建设的基本历程,引起学生兴趣。
2. 讲解教材:详细讲解历史课本中关于法制建设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发展。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法律案例,分析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中的重要作用。
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法律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
5. 总结提升: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法律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法律规定和校规校纪。
八、课堂练习1. 请列举我国法制建设中的两个重要事件。
2. 请简述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中的作用。
3. 请谈谈你对遵守法律规定和校规校纪的认识。
九、课后作业1. 深入了解我国法制建设的历史,选取一个感兴趣的方面进行研究,下节课分享。
2. 结合生活实际,思考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写一篇短文,不少于300字。
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法制渗透问题当今社会是法制社会,每个人都必须懂法、知法、守法、用法。
青少年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更应如此。
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做好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工作,是实现依法治国方略的根本所在。
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当充分挖掘学科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适度渗透法制教育。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笔者在历史教学中对渗透法制教育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
一、利用课本内容渗透法制在“夏商奴隶制王朝”(《中国历史》第一册第4课)中,提到了夏朝的刑法,这是学生初次接触“法”的概念。
教学中围绕“奴隶主阶级为什么要制定刑法”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认识“法不是从来就有的,是随着阶级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是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工具。
”在“大河流域的亚非古国”(《世界历史》第一册第3课)中讲到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教学中可引用法典条文,如“奴隶可以被任意杀死,凶手只需赔偿奴隶主财产损失,无须偿命”,“如果理发师不经奴隶主许可,就把不属于他的奴隶标志剃掉,那理发师的手应砍掉”等,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法典的强烈阶级属性”,加深对法的本质理解。
在“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中国历史》第一册第13课)中讲到,秦始皇制定了严酷的刑法,人民动不动就受到刑法的处治,可以引导学生认识“法”在封建社会里是地主阶级统治和剥削农民的有力工具。
通过这些具体的历史法制讲述,使学生形成一种观念: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从而使学生懂得,我们当前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力保障,是维护广大人民利益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二、联系生活实际渗透法制“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在渗透法制教育的过程中,从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和已有知识储备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营造法制氛围,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
如何在中学历史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摘要】在中学历史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发展与变迁,讲解历史事件中的法律意义,组织法制教育实践活动,开展讨论和辩论,以及结合历史教学内容设置法律知识点等方式。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提高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他们的法制意识和法治观念,为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通过历史课堂渗透法制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思考法律在历史中的作用和意义,使他们更深入地了解法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和机遇。
【关键词】关键词:法制教育、中学历史课堂、历史案例、法律发展、法制意识、实践活动、辩论、法律知识、全面提高、法治观念、学生成长。
1. 引言1.1 了解法制教育的重要性法制教育是培养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提升他们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中学历史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历史是法律发展和演变的镜像,通过历史案例可以让学生了解法律是如何在不同时期产生、发展和变迁的。
了解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观念和规范意识。
1.2 历史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必要性在中学历史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历史课程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价值观和社会意识的重要渠道,通过历史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发展、人类文明和国家治理。
而法制教育则是培养学生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自觉地遵守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将法制教育融入历史课堂中,可以使学生在了解历史事件的深入思考法律在其中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历史案例的讲解,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时期的法律发展和变迁,从而增强他们对法律的认识。
讲解历史事件中的法律意义,可以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让他们明白法律对社会的重要性。
组织法制教育实践活动也是中学历史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有效方式。
让学生亲身体验法律的约束和保护,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法律的作用,同时增强法治观念。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作者:叶斌来源:《师道·教研》2015年第10期培养中学生的法律意识,进行法制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一、联系与历史教材有关的法制内容来渗透法制教育中学历史教材中的内容可以联系到法制的知识点很多,只要教师认真研读,就不难发现。
例如,教学《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教学农村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可指导学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教学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时,可指导学生学习《反分裂国家法》;教学“一国两制”构想时,可指导学生学习香港、澳门《基本法》;教学中国教育发展时,可指导学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
因此,只要教师能够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关的法制因素,把历史知识和法制教育巧妙地结合,对学生因势利导,就能够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掌握法制内容,使历史教学与法制教育相互统一,相互融合。
二、现实生活中关联与法律相关的历史,培养法制观念1. 教学《祖国统一大业》这一课时,可以联系到本乡土的叶剑英元帅,他在1981年发表了著名的《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这一重要谈话进一步提出实现祖国统一的几项具体政策。
谈话除了能够理解“一国两制”的含义以外,还能联系到《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这两项基本法的内容就包括了叶剑英谈话的内涵所在,从而加深学生对基本法的理解。
2. 教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时,可指导学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针对当前农村极个别家长不愿送子女入学特别是女孩入学的问题,教师向学生指出这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相关规定:第十一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必须使适龄的子女或者被监护人按时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法制渗透实践途径探究法制渗透是指将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贯彻到学生的日常行为和思维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过程。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合理利用教材内容和教学手段,可以有效地实现法制渗透,将法制观念融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一、搜集与法制相关的资料教师可以积极搜集与法制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用以丰富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历史上的刑罚制度,引导学生反思不当刑罚对人权的侵害,理解现代法制的重要性。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研究一些历史事件的背景和经过,分析相关法律对事件的影响和制约,让学生深入理解法律对社会的作用。
二、教学案例分析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与法制相关的典型案例来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探索案例中的法制问题。
在讲解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时,教师可以以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为例,引导学生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让学生反思专制统治对社会的危害,并与现代法治制度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法制的理解。
三、模拟法庭活动模拟法庭是一种辅助法制渗透的有效方式。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充当法官、检察官、辩护律师等角色,通过对实际案例进行审理,培养学生的辩证和法律意识。
在模拟法庭活动中,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同学进行辩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思辨能力。
四、课堂讨论与辩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辩论。
教师可以将一些与法制相关的问题或观点提供给学生进行辩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全面性地思考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讨论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法治与社会的关系进行讨论,让学生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和约束力。
五、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法院、警察局等法律机构,让学生近距离接触法律行业,了解法治的运行机制。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法制教育活动,通过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感受到法律对社会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实践途径,可以有效地将法制渗透到初中历史教学中。
初中历史教案法制渗透
教学内容:法制渗透是指法律制度在社会生活中的贯彻实施过程,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了解法制渗透的概念、作用以及实施方式,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治观念。
教学目标:
1. 了解法制渗透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法制渗透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3. 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治观念。
教学重点:
1. 法制渗透的概念和作用;
2. 法制渗透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教学难点:
1. 学生理解法制渗透的概念和作用;
2. 学生掌握法制渗透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教学准备:课件、教案、教学用具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法制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法制渗透的重要性和作用。
二、讲解:
1. 讲解法制渗透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法制渗透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三、讨论:
组织学生讨论法制渗透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加强法制渗透。
四、案例分析:
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制渗透的重要性和实施方式。
五、总结:
总结法制渗透的概念、作用和具体表现,强调学生应当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培养健康的法律意识。
六、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让学生总结本课内容,或者撰写一篇关于法制渗透的文章。
教学结束。
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I翻教育I
历史教学中结合核心素养进行法制渗透
文/龙小琴
摘要:历史教学中进行单纯的法制渗透教育,显得枯燥无味,学生难以真正地高效学习。
原因包括法制知识本身涉及 内容较多、抽象难以理解;学生心理不成熟,缺乏家国情怀,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实际生活的局限 等。
因此,我们应当遵循学生心理规律和学校教育规律,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发展学生核心 素养体系与法制渗透教育相结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情怀,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学习 能力;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幸福教育中主动接受法制教育,并逐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历史教学核心素养法制渗透
历史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有机适度地渗透相关法制知识和法治理念的教育,可以增强学生法制意识、公民意识,激发学生法制情感,培养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习惯和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法制素养和学科的核心素养;还可以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
这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也是新课程的要求。
在贵州省《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指导下,提出“尊重教学、科学导入,分量适中、目标恰当,有机统一、一箭双雕”的渗透基本原则,“素养是教化的结果,是自身努力、环境影响的结果,由训练和实践而习得的思想、品性、知识、技巧和能力。
其中,尤其能促进人生命成长、人生发展,可提升、可进阶的就是核心素养。
”那么,法制渗透与核心素养这两者,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高效结合?
―、切入点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默契配合
表面上法制渗透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没有太大的关联,其实二者是可以真正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的。
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有视频等多媒体资源、P P T课件、学生的小组合作等。
例如在讲到人民版必修一《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这一课时,运用最新影视资源《人民的名义》传播法制正能量,认识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法制建设的艰辛与曲折,要加强自身的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坚守道德和法律。
再如,在讲到《“蒸汽”的力量》这一课时,本人充分整合、利用教学资源,自然的渗透法制与核心素养。
通过视频“孟加拉国制衣厂现状:工作条件恶劣,普遍雇佣童工”和“英国工业革命”等资源,让学生从道德情感上、心理上来学习,从中既体验到工业的成果,又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八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通过学有所获环节,学生提出疑惑、分享收获,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
二、 落脚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不仅需要知识与技能的习得,更需要习得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并内化为优秀的品格,外化为崇高的行为。
这是一种“情动一体验一理解一内化”的过程。
历史课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和法制渗透的教育。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以立德树人为基础、法制教育为桥梁,陶冶学生的情操,升华学生的素养。
例如,讲到必修一《鸦片战争》这一课时,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悟鸦片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毒品鸦片摧残中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然后联系现实生活,渗透相关法制知识。
其中吸毒人员中青少年占大多数,毒品泛滥严重威胁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为了打击犯罪活动,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珍惜生命,远离毒品。
三、 着力点学生的团结与合作
将课堂教学外延拓展,提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双向乃至多向沟通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竞争意识,学生在活动中鮮活起来;学生有社会意识与社会责任,勇于承担责任,使学生成为具有人文素养的合格公民,更好地适应社会。
例如,举办历史法制知识竞赛,历史法制知识的黑板报,有效地结合法制知识与历史素养;举办班级历史法制知识讨论会,让学生搜集、整理感兴趣的历史资料,包括野史,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历史人物的介绍、历史故事的演讲,将活动交给学生;组织学生剪报、集邮,将优秀作品进行展出,并设置相应的奖励机制,鼓励学生,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学生参观区县禁毒管理所、历史博物馆、历史纪念馆和历史文化遗址。
这种鼓励学生参与、合作与竞争的方法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支撑点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邓小平同志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多十倍,多二十倍,以便能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挑选最重要的来讲。
”因此,要学习历史学科通史,如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等;认真学习历史古典名著,如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关注学科最新研究动态,如《中国史研究动态》、《世界史研究动态》等。
五、关注点学生的共性与个性
教学中存在“马太效应”。
因此,教师的爱要由偏爱转化成博爱,不但要给学生“锦上添花”,而且多给学生“雪中送炭”,尤其是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要加以引导、帮扶、鼓励。
通过教师情感、语言和行动的感染,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集体的温暖,鼓励学生自尊、自信、自强。
无论学困生的基础有多差,教师都要平和,耐心。
为学生设立鼓励的标志,随时随地的让他们找到学习成就感,增强学习的动力。
综上所迷,我们应当遵循学生心理规律和学校教育规律;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与法制渗透教育相结合;把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变成自觉的教学行动和自然的教学习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情怀;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学习能力;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幸福教育中主动接受法制教育,并逐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沮曙
参考文献:
[1] 翟俊鸿.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法制教育的渗透[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33).
[2] 刘忠文.浅析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重要性[J].商情,2014,(24).
(作者单位: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二中学)
232祖国2018.6.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