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诉讼标的理论概述
- 格式:pdf
- 大小:341.57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民事诉讼基本理论体系的建构、阐释与重塑[下](二)诉讼标的的理解和识别应当结合实体和程序诉讼标的虽然是诉讼法上的概念,但诉讼标的却内含着实体内容和程序内容,因而对诉讼标的的理解和识别应当从实体和程序相结合的角度来进行。
也就是说,诉讼标的是指当事人提出的要求法院予以裁判确定其某种民事实体法律地位或某种民事实体法律效果的请求(或声明)。
从实体的角度来看,诉讼标的的具体内容是请求获得民事实体法上的具体法律地位或效果,这种实体内容构成了当事人请求保护的实体范围和对象,离开了实体内容,诉讼标的就会成为一个不可捉摸的东西。
从程序的角度来看,诉讼标的是当事人向法院提出的裁判请求,这种请求是“诉讼上的请求”或曰“诉讼上的声明”,它与民法上的请求权根本不同,因而诉讼标的主要是诉讼法上的概念,它是决定法院审判的范围、判断某一案件是否属于再行起诉以及判定诉的合并、分离、追加和变更的根据。
对于诉讼标的概念,各理论学说虽然有不同的理解,但这一概念最起码或最狭义的含义,或者不同定义之间的最大公约数,就是指原告为了启动诉讼而提出的有关自己实体利益的主张,因此,无论怎样地限定或扩展诉讼标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个概念至少总是用来标识诉讼在实体方面的某些重要内容却是确定无疑的。
正是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有学者指出,诉讼标的是把握和了解诉讼中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一个关键语词。
[60] 由于诉讼标的内含着实体内容和程序内容,因此在对诉讼标的进行识别时,就应当从诉讼法和实体法相结合的角度进行,也就是说,应当将“诉的声明”与“原因事实(或称事实理由)”结合起来进行考察。
但这里所说的“原因事实”,并非是“二分肢说”所主张和解释的不受实体法加以评价的自然的历史事实或生活事实,而应当是与实体法相联系的具有法律意义的事实。
因此,当事人所提出的原因事实(事实理由),应当是与诉的声明密切相关的法律事实,其中既有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事实,也包括发生民事争议的事实,这种原因事实是实体法与诉讼法在诉讼标的识别标准上的纽带。
动、科技学术创新类竞赛和学生工作这四种模式,其内容对培养大学生成为有理想、善学习、讲道德、要自立、勇奋斗的人才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开展第二课堂的机制保障为了保障第二课堂的顺利开展,需要有一定的机制保障。
第一,需要学校的重视和支持。
这里的重视和支持包括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支持。
过分强调第一课堂,忽视第二课堂的陈旧观念应该被抛弃,要充分认识到第二课堂在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开展第二课堂过程中,对于经费投入不足、师资不健全、硬件设施不完备等问题,需要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和积极投入。
并且,在第二课堂的开展过程中,要积极吸收政府、社会和企业多方的力量,广泛开展大学生创业基地、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大学生职前岗位培训基地、校企合作产学研基地的建设,使大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培养才干,锻炼能力。
第二,对第二课堂进行学分管理、成绩评定和组织管理。
如依第二课堂活动类别、层次、规模、效果和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由学校有关部门、学院审核认定其分值。
学生毕业前,由学校根据统计累积分值的结果确定毕业生学分获取的情况,并以书面形式下发到各学院,由各学院教学院长和教学秘书负责对成绩和学分进行复核,确认无误后上报教务处以便进行毕业资格审查。
并且,学校要定期对第二课堂各项活动进行检查与总结,对成绩进行抽查复审,保证学生的参与度以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三,增强专业教师的指导工作。
部分高校的科技创新以及社团活动存在自发性的特点。
因此,需要鼓励专业教师参与、指导第二课堂活动,并在相应政策上有所体现。
例如,建立大学生(本科生)导师制,由青年教师担任导师,在选题、可行性研究及过程研究等方面给予指导;还可以在教师的课题中设立子课题,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这样可以保证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在较高的层次开展;并且鼓励具有专业特长的辅导员参加对学生科技、文艺等活动的指导,使学生的科技、文体活动能有的放矢的开展。
第四,建立一定的奖励机制。
论诉讼标的的识别标准作者:顾曦金琪斐来源:《法制博览》2016年第09期摘要:诉讼标的理论在民事诉讼理论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对于诉的变更、合并,既判力的客观范围的确定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我国民事诉讼领域,由于对诉讼标的定义和识别存在较大的争议,并没有为司法实践提供一个统一的识别标准,因此,重复起诉、重复审理的现象层出不穷,同时应当得到裁判的诉讼却又由于被法院认定为与前诉诉讼标的同一而被禁止起诉。
关键词:诉;诉讼标的;诉讼标的的识别中图分类号:D9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6)27-0079-02一、诉诉,是指当事人根据自己对法律的立即,按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向法院提出的解决民事争议,保护其实体法上的权利的请求。
简而言之,诉是司法解决纠纷的请求或者司法保护的请求。
[1]学界关于诉的要素存在二要素说和三要素说,二要素说认为诉的要素包括诉讼标的和诉的理由,三要素说认为诉的要素包括诉讼标的、诉的理由和当事人。
正确识别诉的要素有助于诉特定化,正确区分此诉与彼诉。
无论是二要素说还是三要素说均认为诉讼标的是诉的要素之一,而诉讼标的理论是民事最核心的问题之一,因为诉讼标的的正确识别影响着诉的合并、诉的变更的正确识别,影响着既判力客观范围的正确判断,影响着是否属于重复起诉的正确甄别。
因此,可以说诉讼标的理论对于整个民事诉讼至关重要,是整个民事诉讼的支柱。
二、学界现有“诉讼标的”理论概述(一)旧实体法说该说认为诉讼标的是原告在诉讼上所提出的一定的具体的实体法上的权利或者法律关系的主张。
该说以实体法所规定的请求权的多少来作为诉讼标的单复数的判断标准,原则上有多少个实体法上的请求权或者权利,即有多少个诉讼标的。
该说以当事人诉讼中主张的请求权作为诉讼标的,使得诉讼标的的确定变得容易,从而大大降低了重复起诉认定、客观的诉的合并、诉的变更与追加以及既判力客观范围的认定等的难度。
但是该说在请求权竞合的情况下遭遇到了最大的困境。
民事诉讼标的三**论述评关键词:民事诉讼/诉讼标的/旧实体法学说/诉讼法学说/新实体法学说内容提要:诉讼标的理论作为民事诉讼法学的根底理论,贯穿于民事诉讼的整个进程,它决定了法院和双方当事人诉讼活动的对象、诉讼标的的单复数、诉的变更与合并以及既判力的遮断*围。
大陆法系的各国学者围绕诉讼标的这一概念进展了旷日持久的争论与研究,主要分为:旧实体法学说、诉讼法学说和新实体法学说。
这三个学说各有利弊,至今在各大陆法系国家中没有达成一致认为。
民事诉讼的几**论,即民事诉讼价值理论、民事诉讼目的理论、诉权理论、诉讼标的理论和既判力理论,构成了民事诉讼法学的根底和框架。
诉讼标的理论虽不如价值论、目的论那样是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石和核心,但它贯穿于民事诉讼起诉至作出判决的整个进程。
它不仅是法院审理和裁判的对象,还是当事人双方诉讼活动的根底,并指导“一事不再理〞原则和既判力理论在理论上的形成及实务中的运用,而且是判别诉的合并、别离、追加和变更的依据。
在当代,“诉讼标的〞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诉讼理论上的简单、纯粹的概念,还是一个民事诉讼复杂且十分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不可回避、十分敏感和棘手的诉讼实践问题[1].日本著名学者伊滕真曾这样描述诉讼标的:“诉讼标的的概念,对于学习和研究民事诉讼法的学者来讲,就像一座必须经过的桥。
〞一、诉讼标的的概念由于英美法系是在日耳曼法的根底上开展起来的,以事实为出发点,所以一般认为英美法系并没有系统的诉讼标的理论[2].实际上,在英美法系中,当事人向法院提出的诉讼是抛开了具体的、实体上的权利的一定事实的集合。
因此,发生的案件事实本身就是诉讼的对象,至于对这些事实的法律评价〔法律关系〕不是诉讼的必备条件,也不是法院裁判的对象,当事人和法院可以任意变换对事实的法律评价而不构成诉的变更[3].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一句话,即“你给我事实,我给你权利〞。
而大陆法系是以成文法为主要渊源,以法规为出发点,所以诉讼标的理论只出现在大陆法系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