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民事诉讼法概述
- 格式:pptx
- 大小:679.71 KB
- 文档页数:19
民事诉讼法概述第一节民事纠纷与民事诉讼一、民事纠纷(一)概念民事纠纷——又称民事争议,是指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以民事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纠纷。
如婚姻家庭冲突、债权债务冲突、损害赔偿冲突、合同冲突、海损事故冲突、货物买卖冲突、房屋租赁冲突、山田水利冲突、森林草原所有权归属冲突、著作权冲突、荣誉权冲突等等。
(二)民事纠纷的三个特点:1、纠纷主体之间法律地位的平等。
2、纠纷解决方式具有可选择性。
3、纠纷内容具有可处分性。
(三)民事纠纷的解决机制1、诉讼。
在现代社会的民事纠纷解决机制体系中,诉讼处于主导性地位,包括民事审判和民事执行两项内容。
2、非诉讼解决机制。
也称为诉讼外解决民事纠纷机制,是指民事纠纷的当事人通过和解、调解、仲裁等诉讼外途径解决纠纷的制度体系案例某日,甲路过乙家楼下,被乙家阳台上坠落的花盆砸伤,经鉴定,甲头部脑震荡,需住院治疗。
甲要求乙支付医疗费用,乙拒绝支付。
甲如何解决纠纷?本案中,甲、乙之间因侵权发生纠纷,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解决,如:1、自力救济——当事人自决。
即双方当事人平等协商自行解决民事权益争议。
2、社会救济。
(1)通过民间调解组织对双方当事人疏导教育调解解决。
(2)由仲裁机关仲裁解决。
3、公力救济——民事诉讼。
即诉诸国家审判机关由人民法院通过诉讼的形式,解决民事权益矛盾和冲突。
其中,民事诉讼手段是解决民事权益纷争的通用手段,也是重要手段,属于公力救济的范畴,他是国家运用国家强制力,依照法定程序和法律规定来解决民事纠纷,具有威慑力,所做的裁判具有最终确定纠纷当事人双方权利和义务的效力。
民事诉讼是国家处理民事冲突的最有效的也是最后的手段。
因此,国家往往要对诉讼的主体、程序、制度等作出严格的规定。
本案甲选择向某法院起诉,要求乙支付医疗费、护理费等费用及赔偿其他经济损失。
法院通知乙应诉。
开庭审理时,证人出庭向法庭陈述了有关甲被乙坠落的花盆砸伤的事实经过,鉴定人宣读了甲身体伤害程度的鉴定意见。
第一章民事诉讼法学概述本章重点:1.民事诉讼2.民事诉讼法本章难点:1.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的关系。
2.民事诉讼法学是专门研究民事诉讼实践和国内外民事诉讼理论的科学。
本章教学时数:二学时第一节民事冲突与民事诉讼一、民事冲突(一)民事冲突的概念所谓民事冲突是指民事主体基于各种原因对民事权益状态或民事权利归属的认识不一致所产生的矛盾。
民事冲突,有人又称作民事争议或民事纠纷。
如婚姻家庭冲突、著作权冲突、荣誉权冲突、债权债务冲突、损害赔偿冲突、合同冲突、海损事故冲突、货物买卖冲突、房屋租赁冲突、山田水利冲突、森林草原所有权归属冲突等等。
形成各种民事冲突的原因是相当复杂的。
有政治的原因也有经济的原因;有社会环境原因,也有人文个性的原因。
(二)民事冲突大体上有下列特点:1、民事冲突主体的平等性。
无论是公民之间或是法人之间产生的冲突,也无论是中、外公民或是中、外法人之间出现的矛盾,冲突主体始终置身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中,相互之间不存在命令服从上下隶属关系,在法律法规面前并无高低贵贱之分。
2、民事冲突内容的特定性。
平等主体之间产生的民事冲突,从质上说尚未激化为刑事犯罪,从度上说并非是无益之争而是民事权利义务之争。
这种权利义务之争可以高度概括为财产权利义务之争和人身权利义务之争。
3、民事冲突的可处分性。
民事冲突主体的平等性和内容的特定性,决定了主体对内容的可处分性。
基于不同的理由,主体可以行使权利,也可以让度权利。
4、民事冲突的可处理性。
既然是民事财产权利或人身权利义务之争,主体又享有处分的权能,因此,任何民事冲突都可以采用和平的方法处置,实践证明它们是可以平息和解决的。
二、解决民事冲突的途径在我国,解决民事冲突的方式有下列五种:(一)当事人自行协商和解。
当事人是民事冲突的主体,根据国家法律,他们对争议的事项享有充分的处分权能。
是否行使处分权能、何时行使处分权能以及以何种方式行使处分权能概由当事人自行决定。
(二)有关部门依职权处理。
什么是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是指规范民事诉讼行为的法律体系,旨在保护民事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它是我国法律体系中一项重要的法律法规,并且在我国民事司法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案例,全面地阐述什么是民事诉讼法及其相关要点。
一、民事诉讼法的概述民事诉讼法是我国民事司法活动的基本制度,是一部法律法规,它对人民法院审理民事纠纷案件的有关程序、组织和审判权,以及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的诉讼权利和义务进行了明确规定。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情况包括法的出台背景、立法目的、适用范围等等,这些内容能够为当事人提供法律依据,也为法院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二、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民事诉讼法在制定过程中遵循了一系列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也是民事诉讼法的灵魂。
例如,平等自愿原则要求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时,法官应根据法律平等对待诉讼当事人,确保他们在诉讼中享有平等的权利;公开公正原则要求民事案件的审理过程公开透明,确保当事人及社会公众对审判结果的监督,维护司法公正等。
这些基本原则的遵守,保障了民事诉讼活动的公平性和正义性。
三、民事诉讼的主体和程序民事诉讼的主体包括原告和被告,分别在诉讼中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而在民事诉讼的程序中,包括起诉、受理、调查、审理、判决或者裁定等环节。
这些程序的正常进行保证了民事诉讼案件的有序进行,保障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四、民事诉讼中的证据和证明在民事诉讼中,证据的作用至关重要。
同时,证据也是为了确保诉讼活动的真实性和公正性。
法律对证据的规定包括证据的种类、举证责任、证据的采信等等。
当事人在诉讼活动中应按照法律规定收集证据,并在诉讼中合理地运用证据,以证明其主张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五、民事诉讼中的救济措施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救济措施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例如,申请保全措施可以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申请财产保全措施可以解决债权纠纷中的实际问题等等。
这些救济措施的适用能够提供当事人诉讼中的保障,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第二章民事诉讼法与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本章主要内容:民事诉讼法概述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本章重点与难点民事诉讼法的效力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本章的学习方法案例分析,比较第一节民事诉讼法概述案例导入1、罗伯特是某国驻中国大使馆的外交人员。
他向中国人单伟涛购买了一组红木屏风。
双方付款成交后,单伟涛反悔,提出该屏风是自家祖传的宝物,售价太低,要求罗伯特加一倍价钱。
罗伯特不同意,单便向法院提起诉讼。
法院受理本案后通知罗伯特应诉,罗伯特说:“我是外国人,享有外交特权,中国人不能告我!”2、王晨是某化工厂技术改造科副科长。
1994年3月,该科的科长退休,工厂决定任命厂长办公室副主任罗英当技术改造科科长。
王晨不服气,认为自己学历高,又精通工厂技术改造的业务,而罗英既无学历又未做过技术改造工作,因此他向厂长提出应该由他担任技术改造科科长,早到拒绝。
王晨决定向法院提起诉讼,讨回公道。
思考:这两个案件是否会受到民事诉讼法的调整?我国民事诉讼法的效力如何?一、民事诉讼法的概念和性质(一)概念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调整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的行为和诉讼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性质1.公法2.部门法3.基本法4.程序法二、民事诉讼法的任务1.保障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2.保证人民法院正确行使审判权3.确认民事权利义务,制裁民事违法行为,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4.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三、民事诉讼法的效力是指民事诉讼法对什么人,对什么事,在什么空间范围和时间范围内有效。
(一)对人的效力即哪些人进行民事诉讼时应当遵守我国的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第四条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进行民事诉讼,必须遵守本法。
第二百三十七条对享有外交特权与豁免的外国人、外国组织或者国际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的规定办理。
(二)对事的效力主管范围(三)空间效力《民诉法》第4条(四)时间效力现行的《民诉法》于1991年4月9日颁布实施对《民诉法》的修正(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第二节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客体、内容✓法院✓检察院✓当事人✓诉讼代理人✓其他诉讼参与人✧法院:审判权✧检察院:抗诉权✧当事人:起诉权,诉讼权,撤诉权;遵守法庭纪律,履行判决等;✧诉讼代理人:代理权,阅卷权,调查取证权;不得超越授权范围,合法代理等;✧其他诉讼参与人:如实陈述,如实鉴定等;获得补偿权。
民事诉讼法概述民事诉讼法是指规范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体系,它确立了人民司法机关对民事纠纷的处理方式和程序。
民事诉讼法的实施,维护了公正公平的司法秩序,保护了个体的合法权益。
本文将以概述的形式介绍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主要程序和特点。
一、基本原则民事诉讼法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以确保司法公正和纠纷解决的效率:1. 平等原则:民事诉讼中,所有当事人在法律面前都应当平等受到对待,不分贵贱贫富。
2. 公开原则:民事诉讼过程应当公开进行,以维护司法的公开透明和对公众的监督。
3. 合法、公正审判原则:法院必须以法律为准绳,依法公正地裁决诉讼案件。
4. 确定原则:民事诉讼法强调确权和确定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以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5. 自愿原则:当事人有权自愿选择解决纠纷的方式,在没有违反法律规定的前提下进行调解、和解等。
二、主要程序民事诉讼法明确了一系列程序,确保民事纠纷能够得到有效解决:1. 起诉阶段:起诉是民事诉讼的第一步,起诉状应包含起诉请求、事实和理由等。
2. 立案阶段:法院根据起诉状的要求决定是否立案,并通知被告。
3. 举证阶段:在主审法官的主持下,诉讼当事人进行举证,包括提供证人证言、书证等。
4. 争议焦点确认阶段:为了明确纠纷的争议焦点,法院可以组织庭前会议或听证。
5. 审理阶段:法院依法进行审理,听取双方意见,进行辩论,并最终作出判决。
6. 上诉阶段:在适用法律程序下,当事人可以对一审判决不服,提起上诉。
7. 执行阶段:一旦判决生效,法院将执行裁定,并确保判决的实施。
三、特点民事诉讼法有一些明显的特点,这些特点包括:1. 民事诉讼法在程序上注重保障当事人的权益,强调公正公平的审判原则。
2. 民事诉讼法强调调解、和解等非诉讼解决方式的重要性,促进纠纷解决的高效性。
3. 民事诉讼法赋予法院广泛审判权,确保法院能够有效行使裁决权力。
4. 民事诉讼法鼓励创新,试行一些程序简化等改革,提高诉讼效率。
总结民事诉讼法是维护公正公平司法秩序的重要法律体系。
民事诉讼法解析民事诉讼法是我国民事司法活动的基本法律,为了保障市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民事诉讼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民事诉讼法的相关内容进行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遵守该法律。
一、诉讼的主体民事诉讼法规定,诉讼的主体分为原告和被告。
原告是提起诉讼的一方,被告是被诉讼的一方。
根据法律规定,原告应当具备诉讼主体资格,能够独立行使诉讼权利;被告应当具备被诉讼主体资格,能够独立承担诉讼义务。
二、诉讼的标的民事诉讼法规定,诉讼的标的是指司法机关根据诉讼请求所作出的判决、裁定和决定等具体内容。
诉讼标的可以是财产性案件,如要求返还、支付货款等;也可以是非财产性案件,如要求确认权利、解除合同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还对离婚、抚养、继承等特殊案件的诉讼标的进行了专门规定。
三、诉讼的原则民事诉讼法提出了一系列的诉讼原则,以确保诉讼活动的公正、公平进行。
其中包括:1.平等原则:诉讼双方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受到同等保护。
2.公开原则:一般情况下,民事诉讼应当公开进行,以保障当事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3.合法权益原则:法院只能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得违法侵犯他人的权益。
4.主动性原则:诉讼的主动权属于当事人,法院只是中立的裁决机关。
5.举证责任原则:民事诉讼中,诉讼双方各自承担举证责任,必须提供相应的证据来证明自己所主张的事实。
6.效益原则:民事诉讼应当追求效率和效果的统一,以减少时间和财力的浪费,实现合理的解决方案。
四、诉讼程序民事诉讼法对诉讼程序进行了详细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立案:原告向人民法院提出起诉申请,经法院审查符合法定条件后受理立案。
2.开庭审理:法院依法组织当事人进行辩论,听取证人证言,进行调查取证等程序。
3.判决宣告:法院根据事实和法律规定作出判决,宣告胜诉一方的权利或义务,并要求败诉一方履行判决。
4.上诉程序:当事人对一审判决不服,可以在规定的时限内向上级法院提起上诉,请求重新审理。
民事诉讼法学概述概念及基本特征民事诉讼法学是研究民事诉讼法的学科,主要研究民事诉讼的原则、制度和程序等相关内容。
民事诉讼是指为了解决民事纠纷而进行的司法行为,具有自愿性、平等性和公正性等基本特征。
法律地位与历史发展民事诉讼法学在法学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与刑事诉讼法学和行政诉讼法学等并列,构成了司法法学的三个重要分支学科。
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民事诉讼法学主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为基础,同时还包括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等。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民事诉讼法学中存在着一系列基本原则,包括平等自愿原则、公正公平原则、合法权益保护原则、原则性程序法等。
这些原则旨在确保民事诉讼过程的公正性和合法性,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民事诉讼程序的基本流程民事诉讼的程序一般包括立案、举证、质证、辩论、判决等环节。
当事人通过起诉书提起诉讼,法院根据规定的立案条件决定是否受理。
然后,当事人需要提供证据支持自己的主张,并进行质证和辩论等环节。
最终,法院依法作出判决或者裁定,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
诉讼主体与地位民事诉讼法学中的诉讼主体主要包括原告、被告和第三人。
原告是指提起诉讼的一方,被告是被诉讼的一方,第三人是与诉讼案件有利害关系的其他当事人。
每个诉讼主体在诉讼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权利义务。
民事诉讼法中的证据规则民事诉讼法学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证据规则。
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需要合法、充分地提供证据以支持自己的主张。
法院会根据法定证据和自由证据原则进行证据的鉴定和审查,并根据证据来作出最终判决。
司法救济与执行民事诉讼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司法救济来解决纠纷。
当事人可以请求法院做出适当的判决,以维护自己的权益。
在判决生效后,需要进行执行程序,确保判决得到有效执行。
民事诉讼改革与现代化建设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律环境的变化,民事诉讼法学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
近年来,我国通过推行司法改革、加强审判管理等措施,加快了民事诉讼的现代化建设,提高了司法效率和公正性。
民事诉讼法基本知识民事诉讼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它规定了民事诉讼程序、诉讼权利和义务等方面的内容。
对于每一个公民来说,了解民事诉讼法的基本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民事诉讼法的基本知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法律。
一、民事诉讼的概念和性质民事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之间因民事权益纠纷而向人民法院提起的法律程序。
它是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
二、民事诉讼的原则1. 平等原则:民事诉讼法确立了平等原则,即诉讼参与各方在法律面前地位平等,无论是自然人还是法人,都享有平等的诉讼权利和义务。
2. 公开原则:民事诉讼应当公开进行,保证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对案件信息的了解和监督,确保司法公正。
3. 适用法定程序原则:民事诉讼应当依照法律程序进行,严格依法办案,确保案件的公正、合法和效率。
4. 主动性原则:民事诉讼的主动权在于当事人,当事人有权提起诉讼、进行辩论、提供证据等。
三、民事诉讼的诉讼主体民事诉讼的诉讼主体包括原告、被告和第三人。
原告是指提起诉讼的一方,被告是指被诉讼的一方,第三人是指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其他主体。
四、民事诉讼的诉讼请求1. 诉讼请求的内容:诉讼请求是指当事人的主张或者诉讼目的。
当事人在提起诉讼时需要明确自己的诉讼请求。
2. 诉讼请求的种类:诉讼请求可以分为经济性诉讼请求和非经济性诉讼请求。
经济性诉讼请求主要针对财产权益的纠纷,而非经济性诉讼请求主要涉及人身权益的保护。
五、民事诉讼的证据1. 证据的种类:民事诉讼法规定了证据的种类,包括书证、物证、证人证言、鉴定意见、勘验、视听资料等。
2. 证据的举证责任:诉讼当事人应当承担举证责任,提供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诉讼请求。
六、民事诉讼的判决和执行1. 判决的形式:民事诉讼法规定了判决的形式,包括判决书、裁定书和调解书。
2. 判决的执行:判决生效后,当事人应当履行判决,如有不服可以提起上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