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大事件_下旧城遗产保护_门_槛极化论_的_省略_化分析_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旧城
- 格式:pdf
- 大小:6.81 MB
- 文档页数:13
文化遗产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文化遗产学概说第一节什么是文化遗产学一、定义文化遗产学是一门研究文化遗产的界定、分类、价值评估与传承和保护方法的学问。
三、文化遗产学的视角和视文化遗产学的视角文化遗产学旨在解决以下三方面的问题:☐1、什么是文化遗产?☐2、为什么保护文化遗产?☐3、怎么保护文化遗产?传统学科并没有为我们提供这样一个判断文化遗产的标准与判断尺度,更没有人从理论的高度为我们的保护工作提供理论的依据和支持以及相应的行动准则。
而这一切,随着文化遗产学的问世,它会全面而系统地为我们提供一个答案或是一种说法。
当然这门学科还处在初创阶段,还不能回答我们所有的问题。
除具有独特视角外,文化遗产学还十分强调学理的可操作性。
文化遗产学的视野与历史学关注历史、建筑学关注建筑、环境学关注环境问题一样,文化遗产学也有着自己的独特视野。
这个视野,就是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保存或传承至今的、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与科学价值的一切文化遗产。
它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二节什么是文化遗产一、概念的提出及世界各国的积极响应在西方语言中,英语及意大利语“遗产”一词来自拉丁语,意指“父母留下的财产”。
这一内涵从它产生之日起,直至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前,都没有太大改变。
但到了20世纪下半叶,“遗产”一词的内涵在“父母留下的财产”、“祖先留下的财富”的基础上,又衍生出了“祖先留给全人类的共同文化财产”或“国家的文化财产”这样一些全新概念。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际知识合作委员会(CICI)和国际博物馆办事处(OIM)就已经考虑到通过国际合作来拯救“人类共同遗产”。
1965年美国白宫会议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高度,首先提出了设立“世界遗产信托基金”,共同保护“世界杰出的自然风景区和历史遗址”。
1970年美国又首度将这一理念写入当时的一部重要法案——《国家环境政策法》中。
1972年美国颁布《人类环境宣言》和同时发表《人类环境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应尽快缔结《保护世界文化及自然遗产公约》的建议。
广告与品牌研究视觉艺术175NEWS CULTURE CONSTRUCTION 新闻文化建设融合媒体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传播功能分析张 蕊 武钟山摘要:文化遗产保护是全球性行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是在全球化语境下对多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有效保护。
非遗影像进入传播市场,助推文化活态性、生产性保护,开始成为新议题。
本文通过对融合媒体时代影像传播功能的理论分析,以宁夏非遗影像传播实践为样本,探讨了非遗影像传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构融合媒体时代非遗影像传播功能系统的建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宁夏;影像传播;功能分析5G 时代的到来,带来了移动互联的融合媒体新视域。
与以往不同的是,移动互联技术带来了传播视野的整体性变革,传受关系、内容生产模式均在发生剧变。
在技术变迁的话语下,非遗通过影像进行传播的内容生产发生了变化,影像手段在非遗传播中的作用,开始从单一走向多元。
一、融合媒体时代的影像传播功能变革媒介融合是一个技术变迁带来的社会传播变迁过程。
在 3G、4G 和5G 迭代升级的技术革命逻辑中,融合的主体和路径均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1]。
在这一过程中,媒体技术革命是最早完成的,并最终撬动了媒介生态的整体性变迁。
移动终端的变革,从信息接受方式出发,让信息生产开始走向碎片化,各类“微”内容、短视频涌现。
因传播内容的碎片化,生产门槛降低,大量自媒体生产者登场,媒体话语释放。
这一始于技术革新的变革,勾连起整个社会信息流动方式的变迁。
过去只有电视台可以完成的影像传播,开始与Vlogger、UP 主分庭竞争。
影像传播内容生产同样走向碎片化,抖音、快手的崛起带来了大量的短视频生产,视频流媒体成为渠道传播主流,各类非遗传承人、传承品牌开始利用自媒体走向网络。
因此,利用影像传播手段进行非遗传播,必须要打破过去传统影像生产方式,打破过去从电视媒体到受众的单向传播模型,去探索适应于融合媒介生态的影像传播手段。
北大考古系研究生班复习题------博物馆学名词解释:1、博物馆一一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性(常见性)机构,向大众开放。
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
2、艺术博物馆一一为展示人类艺术创造力和审美情趣,提供欣赏、提高的条件,培养观众的审美情趣,满足民众的文化需求和自我充实、完善的愿望而建立的博物馆。
研究对象:艺术创作,艺术家,艺术史,艺术批评。
收藏标准:艺术价值,审美价值,欣赏价值。
3、科技博物馆一一为传播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科学知识,人与科学,人与自然而建立的博物馆。
研究对象:科技史,专题研究藏品:科学史料。
4、历史博物馆一一从历史角度收藏、研究、展示和组织教育活动的博物馆。
历史学研究,古器物研究,通过历史遗留的实物阐释历史发展,使观众了解历史(知识、过程及发展规律),了解历史与现实、未来的联系。
研究对象:揭示藏品的历史内涵,运用古代遗物研究历史发展。
证史,正史,补史。
收藏标准:历史价值,社会人文价值。
5、儿童博物馆一一19世纪出现。
它专为儿童的教育服务,它总体设计和展品的陈列都尽量做到了符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6、阿什摩林博物馆一一牛津大学四个博物馆之一。
世界博物馆史上第一个正式对公众开放的但收费的博物馆。
1963年开放。
藏品原约翰•崔生的收藏,1678年藏品归阿什摩林所有。
不久,阿什摩林将他本人的收藏全部捐赠给牛津大学。
以此藏品为基础建立了阿什摩林博物馆。
7、大英博物馆一一为英国的国立博物馆。
1759年,英国议会以建立博物馆为条件接受了斯隆爵士的8万余件收藏,1759年建馆向公众开放,之后,藏品不断增加。
该馆收藏有世界各国的精美艺术品,设有100多间陈列室,分为埃及、希腊、罗马、东方、西亚古器物等10多个门类展出。
大英博物馆是第一家国立博物馆,标志着真正国家行为的开始。
收藏成为社会的财富,促进了欧洲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8、卢浮宫博物馆一一世界著名的艺术博物馆。
名词解释1、遗产“遗产”一词从字面理解,是指留给后代的财产。
三个要素为需要完成代际传承,具有珍稀性,典型性和代表性。
遗产是地球自然演变和人类社会演变遗留下来的应当加以维护以保存其价值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遗产是自然进化和人类发展过程中积淀的精华,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
遗产分为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两大类型。
2、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从前人那里承袭而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是一种文化形态终结之后传承给后继文化先前文化的精华,包括物质的、精神的和心理的三个层面的内容。
遗产保护学界的文化遗产,还应该是珍稀性和经典性需要加以人为干预才能继续传承的物事。
遗产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混合遗产,文化遗产下面又分为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物质文化遗产下面分为可移动和不可移动的两种。
3、自然遗产自然遗产是地球自然演变遗留下来的遗存,可以是1构成代表地球现代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2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3独特、稀少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或者4尚存的珍稀或濒危动植物种的栖息地。
自然遗产下面可以分为生物遗产、地学遗产和自然景观。
4、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有形文化遗产”,是人类行为创造的物质遗留,如城镇、村落、宫殿、庙宇、陵墓、工厂、器物、艺术品等。
物质文化遗产是物质的、有形的、静态的。
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由其所具有的物质性,是以一定的形态(形式、形状)生存于一定的环境中。
它的“静态”文化内涵,是需要通过人的研究、挖掘、探索等取得认知。
5、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这些物质文化的过程以及人类各社群为了满足自己精神生活需要的具有社会性、凝固性和典型性的行为, 它是被各地区和社群视为其文化传统的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包括了口头传说、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传统工艺等。
江苏地域文化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江苏境内时间最早的人类是距今约___30万_______年的“南京猿人”,1993年在南京市东郊___汤山_____葫芦洞发现两块人类头骨化石。
2、汉代郡国并行,江苏分属于__扬州________、徐州刺史部和吴楚等诸侯国。
3、清代___徽派_______的学术思想对江苏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了__邗沟________,贯通了长江与淮河两大水系。
5、元代,棉纺织业突飞猛进发展___黄道婆________在其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6、春秋战国时期,以_苏州____为中心的冶铁技术已经成熟。
7、清政府在江南机器制造局附设的机器学堂是当时__江苏____的第一所新学。
8、公元前472年,越国在今南京城南长干里修筑“___越城_______”,表明南京建城已有2480多年的历史。
9、_张之洞___于1902创办的两江师范学堂(初名三江师范学堂),是我国最早的高师学校之一。
10、镇江西部有被地质界誉为“世界罕见,中国第一”的_彭公____山方解石晶洞。
11、苏州的城市标志是_虎丘_____,市树是香樟,市花是桂花。
12、宋、明、清三代__无锡________产生状元11人,宰相14人。
13、目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有____常州_____籍院士56名,人数位列全国第四。
14、日涉园,建于明万历年间,取__陶渊明__《归去来辞》中“园日涉以成趣”之语意。
15、被后世尊为“外科鼻祖”、“神医”的___华佗_______,还精通方药、诊断、针灸法。
16、新石器时代,江苏南部有环太湖地区的马家浜文化和南京地区的北阴阳营_文化,以及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
17、隋文帝统一中国后,江苏北部大致属__徐州_,淮河以南地区大致属于___扬州___。
18、明清以来,___南通_______一带生产的“通花”质量上乘,冠绝亚洲。
19、清康熙至嘉靖年间,___南京__丝织业全国首屈一指,被称为“云锦之乡”。
人类学知识: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化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它代表了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的传承。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许多文化遗产面临着被破坏和遗忘的危险。
因此,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化的关系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分析城市化对文化遗产的影响,并提出保护文化遗产的方法与对策。
城市化对文化遗产的影响1.城市化对文化遗产的破坏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大量的古老建筑被拆除,文化遗产的原貌遭到破坏。
许多城市规划中忽视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导致许多古迹和历史遗址被毁坏。
例如,中国许多古城墙、古建筑等都在城市化进程中被破坏。
2.城市化对文化遗产的遗忘城市化带来了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但也造成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遗忘。
许多古老的传统手艺、节日习俗等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逐渐失传,导致文化遗产的消失。
文化遗产保护在城市化中的重要性1.文化遗产是城市的灵魂文化遗产是城市的记忆,它承载着城市的历史、传统和文化。
保护文化遗产可以增强城市的文化底蕴,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使城市具有更强的文化吸引力。
2.文化遗产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可以维系城市与历史的联系,也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化遗产保护可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
保护文化遗产的方法与对策1.加强立法和规划政府需要加强对文化遗产的立法保护,并将文化遗产的保护纳入城市规划中。
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防止在城市化进程中受到破坏。
2.加强公众意识公众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
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开展文化遗产教育和宣传活动,增强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同时,也可以通过文化遗产旅游等方式,增加公众对文化遗产的关注与支持。
3.注重保护与利用的结合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保持原貌,更要注重保护与利用的结合。
可以通过修复古建筑、开发文化遗产旅游等方式,使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融入城市的发展之中。
[整理版]考古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第一节01.文化遗存指人类在社会活动中所遗留下来的遗迹和遗物;既包括人们加工过的实物,还包括未经加工但使用过的实物。
遗迹即不可搬动者,如宫殿、房基、矿井、城堡、坟墓、路土等;遗物为可搬动者,如各种生产生活用具或装饰品等。
02.考古地层学一群人定居于某地,在活动的过程中,必定会在天然的“生土”之上遗留下一些文化遗存和其他有机物。
天长地久,这些遗留物和自然力作用搬运来的其他物质,会形成一种颜色、质地不同于“生土”的“熟土”。
考古学中就将这种熟土称为文化层或文化堆积。
如果后人又在此居住,则会在原来的文化层上再堆积新的文化层,长此以往,文化层将越来越厚,层次也会越来越多。
按理,新的文化层总会迭压或破坏(打破)老的文化层,易言之,新的文化层的年代总是晚于老的文化层。
在考古发掘中根据这个原则,使用各种技术和手段把不同的文化层层次分辨出来,确定孰早孰晚。
03.考古类型学认识考古发掘所获的一群文化遗存,首先必须对其个体进行比较,进而认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最后才是整体;但不同类的东西不能进行比较。
考古类型学就是把用途、制法相同的文化遗存归成一类,并确定它们的标准型式(或称标型),然后按照型式的差异程度的递增或递减,排比出各类文化遗存的演变系列。
这个演变系列一般就是文化遗存在时间上的演变过程,从而体现出文化遗存个体的相对早晚时序以及源流关系。
进而认识整体的文化遗存。
04.考古学文化一群人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所创造并遗留下来的、具有自生特点的文化遗存群,即可甄别为一个考古学文化。
可以想见,这一群人很可能在血缘上同一血统,在经济上相互依存,具有包括精神文化在内的可辨认的统一文化,在意识上一般自我认同和排他。
而具有这4点特征的人们共同体,即可被认为是一个族的共同体。
因此,一个考古学文化的创造者与一个族的共同体有密切联系。
05.碳,14测年凡以碳水化合物为养料的生物机体中都含有碳-14同位素。
考古学通论的名词解释考古学是一门研究过去人类社会活动和文化遗产的学科。
它以考古实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掘、记录、分析和解释遗址、遗迹、文物等,揭示并重建过去的人类社会及其文化发展的过程。
考古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考察、发掘、勘测、清理、文物保存与保护等。
实地考察是通过对遗址地貌、环境、地质等的认真观察和记录,为后续的发掘工作提供依据。
发掘则是通过科学系统的方法,将遗址或遗迹中的文化层逐层开挖,获得有关人类活动和生活方式的物质证据。
勘测工作则是使用高科技手段,如航空遥感、地面雷达等,对地表和地下文化遗存进行非破坏性的探测与测绘。
清理工作是指对文物进行细致而耐心的清洁和保护处理,确保文物能够保存完整,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修复与修复。
文物保存与保护工作则是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保护文物免受自然环境和人为破坏的影响。
在考古学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需要进行分类和称呼遗址、文物等。
这就涉及到考古学通论中的一系列名词解释。
首先,遗址是考古学的基本研究单位。
遗址是指人类过去活动对地表留下或者隐藏在地下的文化遗存。
遗址的规模和类型千差万别,可以是一个简单的小坑洞,也可以是一个巨大的城市遗址。
其次,文物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文物是指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具有历史、文化和学术研究价值。
它包括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留下的实物,如陶器、青铜器、玉器、金属器、石器、贝壳器、动物骨骼、遗址建筑物等。
另外,文化层也是考古学中常用的术语。
文化层是指遗址中的一层土壤,其中包含了丰富的考古遗存。
每个文化层代表了一段特定的历史时期,通过对文化层的分析可以揭示社会发展、文化变迁的规律。
此外,考古学中还有一些涉及时间和年代划分的专业名词。
例如,年代学是考古学中用来确定文物或遗址年代的学科。
年代学主要依赖于各种各样的年代测定方法,如放射性碳、钾-氩、热释光等,以及其他历史文献和考古学发现的相互印证。
年代学的研究结果可以将文物和遗址进行精确的年代划分。
城乡规划原理-城市总体规划-第八节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单选题]1.()不是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条件。
[历年真题]A.历史建筑集中成片B.在所申报的历史文(江南博哥)化名城保护范围内有两个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C.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军事要地D.保存有大量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第七条中进一步明确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申报条件是:①保存文物特别丰富;②历史建筑集中成片;③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④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军事要地,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者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者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
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在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还应当有两个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
[单选题]2.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表述中,不准确的是()。
[历年真题] A.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以及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B.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C.实施保护工程必须确保文物的真实性,坚决禁止借保护文物之名行造假古董之实D.应把保护优秀的乡土建筑等文化遗产作为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把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保护纳入城乡规划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D项,《文物保护法》第十四条规定,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专门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保护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单选题]3.历史文化名城是()。
[历年真题]A.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并公布的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B.由国务院核定并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C.由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共同组成的D.由城市总体规划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所确定的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文物保护法》(2013年修订版)第十四条规定,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由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
“大事件”下旧城遗产保护“门、槛极化论”的文化分析---- 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旧城遗产保护研究张杰摘要:奥运会、世博会等“大事件”为当前旧城遗产保护开启了通向“再生”的大“门”,使得许多遗产得到了较好保护,同时也制造了一些遗产保护的“槛”,致使其毁灭,演绎出“大事件”下旧城遗产保护的“门、槛极化论”。
对此,本文基于文化人类学的视野,运用文化分析的相关方法,通过对“大事件”与遗产空间的辩证关系;权力、文化与空间之间的博弈;使用群体文化的盲点及其保护规划等层面的分析,揭示滋生“门、槛极化论”的根源:在“大事件”所引发的“快”而“强”的发展需求背景下,旧城遗产保护过程中内在文化特殊性的丢弃而致使遗产文化发展方向的迷失。
据此,进一步提出突破“门、槛极化论”的创新之道:寻找丢失的文化,探寻旧城遗产文化发展的航向,即针对“大事件”的特殊性,采用务实的技术手段挖掘遗产内在的文化,探寻遗产特殊性,并以保护遗产为前提,探索基于城市文化战略发展的旧城遗产复兴方向与途径。
关键词:大事件 门槛 遗产 保护1.引论:由北京大栅栏的改造到上海里弄的保护引发的联想1.1.北京大栅栏改造的“赞歌”与“挽歌”?为了迎接奥运会,北京市启动了大栅栏地区的保护与整治工程。
经过数年的改造,“大栅栏终于焕发了全新光彩”,呈现出“古典与时尚”融合的特色1。
但在这一片“赞歌”声中,却夹杂着诸如“令人失望、令人难过”、“变得有点没滋味儿了”、“感觉修得像影视基地”2等等质疑的“挽歌”。
与此同时,在“世界给我16天,我还世界5000年”的口号下,许多四合院被改造为“奥运人家”,什刹海周边、后海、南锣鼓巷等地块的胡同,被开辟为“胡同游”的场所,供游客参观或住宿。
31.2.上海里弄保护的“热潮”与“冷态”奥运会已经远去,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即将来临。
为了迎接世博会,上海里弄保护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上海地方政府启动了“全面保护里弄”的工程,但是,在保护的“热潮”下却时时发生一系列 “冷态”的事件,如被誉为犹太人的“诺亚方舟”的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内部分地块却因城市道路拓宽而遭受拆迁。
4在保护工程如火如荼开展过程中,里弄的使用群体的生活环境与质量并没有得到较大的改善,他们强烈要求拆迁的呼声却日渐高涨。
(如表1-1、2、图1-1、2)上海部分里弄使用群体要求拆迁情况表 表1-1里弄名称 里弄位置 建造时间 建筑类型 访谈人数 要求拆迁人数 要求拆迁占总人数的%志成坊 肇周路126弄 1926年 旧式里弄 8 8 100瑞华坊 合肥路127弄 1920年 新式里弄 15 15 100东顺阳里 顺昌路507弄 1932年 旧式里弄 9 9 1001资料来源:《北京大栅栏商业街改造融入古典与时尚》(N),载于《新闻晨报》,08年9月16日。
2资料来源:大众评点评,百度网络搜寻。
3资料来源:《给我16天还你5000年 奥运成旧城改造机遇》(N),载于《广州日报》,2008年07月30日。
4资料来源:阮仪三著,《努力保护犹太难民新遗迹》(N),载于《新民晚报》2009-2-13。
在杨浦区长阳路一线已划定的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内,为拓宽道路拆迁旧房时,发现了“二战”时期来沪犹太人开设的小咖啡馆的德文店招。
由于近60年来一直被封闭在装修饰板里面,油漆颜色还很鲜亮,真是给人们一个惊艳。
三瑞里惠民路419弄1932年新式石库门12 7 58.3梨园坊肇周路332弄1938年旧式里弄 5 5 100荣仁里徐家汇路76弄1928年旧式里弄7 7 100大新村顺昌路612弄1912年后旧式里弄11 9 81.8资料来源:笔者调研 单位:人图1-1、上海“诺亚方舟”-提篮桥动迁,东大名路综合改造工程21户居住在300多平方米的里弄内 马桶卫生设施仍然使用 建筑结构性老化严重住户自建的室内小加层 室外阳台加建 室外庭院搭建图1-2、上海里弄的居住状况上海合肥路乌风里地块里弄居民生活状况表 表1-2 项目 子项 调研情况居住人口情况总人数 2864人户数 约720户老年人口约800人 约200人外来人口 主要来自:四川、安徽、河南、贵州等地国有产权 约占总户数的1/3 集体产权约占总户数的1/3产权 私有产权约占总户数的1/3 有犯罪记录的人数约1000人 接受教育情况 大学学历约1/3月收情况 最低400-500元;最高1万元;平均2000元左右教师、工人、干部约占一半下岗工人480人 经济来源 就业情况 其他为无业人员、退休人员。
最大为103平方米最小为8平方米每户居住面积 普通为15-20平方米每户居住人数一般为3-4人 庭院、天井搭建一般为10平方米 居住情况 自行搭建室内加层一般为5-8平方米资料来源:笔者调研访谈,受访谈居民:窦益文 1.2.“大事件”下旧城遗产保护“门、槛极化论”据此,在城市迎接“大事件”过程中,旧城部分遗产得到了“急速”的“再生”,而另一部分遗产却因此而“死亡”了。
大事件为遗产保护开启了通向再生的大“门”,同时也制造了一系列促使遗产毁灭的事件,成为了遗产保护的“槛”,演绎出了“大事件”下旧城遗产保护的“门、槛极化论”。
面对这一极化论,及其论调所表达的诸如“活血化瘀”、“人房分离”的“新思路”5之类的保护方法,旧城遗产作为文化的载体,从文化的视角对此如何认识,其造成“极化论”的根源是什么,同时文化分析的方法给予怎样全新的视角与启发?2. “大事件”与文化分析2.1.“大事件”的概念与 “大事件”引发的旧城遗产保护新特征城市事件是指以城市为承办主体,承办一系列或具有区域性或国际影响;或具有文化、政治特性;或在一定时期内能导致人口汇聚为特征的活动。
城市事件包括单纯的政治性活动(如APEC)、经济性活动(如广交会、华交会)、各类大型文化活动(如电影节、旅游节)、综合性体育赛事(如奥运会、亚运会),以及特殊的城市盛会(如世博会)等。
6而城市大事件是城市事件中特性、影响力较强较大的事件,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大事件如2008年北京举办的奥运会,以及2010年上海即将举办的世博会。
旧城遗产保护在“大事件”的作用下,演绎出新的特征。
主要表现为:一,保护力度强、保护速度快。
在大事件的作用下,确定要保护的遗产,其保护的力度强,多由地方主要部门统一指挥,并得到了其他政府部门的鼎力协助。
据此,往往可以做到“一气呵成”,遗产在“急速”中得到“再生”。
二,资 5 “人房分离”的“新思路”是指在北京大栅栏改造中采用的一种方式,即老百姓全部搬出后,先将房子封闭保存起来,由文物专家鉴定以后,对有价值的保护、需修缮的修缮,需更新的更新,其他则全部拆除,以此加快更新速度。
6 引自于:王伟强、郭欣,《大事件影响下的城市更新》(J),载于《理想空间》18期,p39。
金、人力、物力投入大。
如北京为了迎接奥运会投入了10亿元,对44条胡同、1474个院落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修缮7。
三,外在效果突出、目标明确。
在诸如“迎接世博会”等既定明确目标的引发下,上海对一些里弄进行了外墙的粉刷“洗脸”。
洗脸后的里弄,面目“焕然一新”,效果明显。
(如图2-1)图2-1、上海里弄建筑遗产的“洗脸”2.2.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化分析关于文化流行着许多不同的定义。
其中,文化人类学认为,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的系统,既包括显型式样又包括隐型式样;它具有为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或是在一定时期中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
8文化分析则是人类学在研究文化及社会化问题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的方法与技术进行研究的一种手段。
9它包含了显露方面与隐含方面的分析。
显露方面即显型文化属于文字和事实所构成的规律之中,它可以经过耳濡目染的证实直接总结出来,既有内容又有结构。
对于上海旧城遗产里弄而言,其建筑物的外形则是里弄显型文化的表现方式之一,包括石库门、庭院、门窗及山墙雕饰等具有中西方建筑特色的细部及它们的组合。
隐含方面即隐型文化是一种二级抽象,是构成文化内容多重性的基础,是由纯粹的形式构成。
上海里弄作为上海近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它承载了特定历史阶段的文化信息,留下了城市的记忆。
一方面,历史上很多重要的人物和历史事件都和里弄有关,具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另一方面,存在着人们通过日常的生息劳作与建筑建立起来的唇齿相依的关系,是一种植根于具体时空中,长期使用的一种体验与感触,这些就是里弄的隐型文化。
因此,对于其隐型文化解读不光要解读建筑物本身,中西方建筑文化的交融及其里弄本身承载的一系列历史、故事与事件等等,还需要有一种时空的感悟与情感的联系,这些仅仅依靠建筑的外形是无法解读的。
(如图2-2、3) 其次,在当代文化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文化分析也是对现存社会发展与文化模式的一种批判性的评价。
因此,C·克鲁克洪认为我们现在生活于一个“人类学意义上的敏感的世界”。
107 引自于:奥运筹办成果惠及人民系列报道之三 北京胡同"洗脸"(N), 2007-11-29,竞报。
8引自于:(美)克莱德·克鲁克洪、W.H.凯利著,《文化的概念》(C),载于拉尔夫林顿编,《世界危机中人的科学》,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45年,P78-107。
9引自于:(美)克莱德·克鲁克洪等著,高佳、何红、何维凌译,《文化与个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p1。
10引自于:C.A.冯·皮尔森著,刘利圭、蒋国田译,《文化战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p5。
图2-2、上海里弄二战时为犹太人诊所 曾为上海八大望族之一的聂家花园 二战时为犹太人居住点 曾为日军司令部“那摩温”居所图2-3、里弄背后不为人知的经历3.“门、槛极化论”的文化分析3.1.“大事件”与旧城遗产空间辩证关系的缺失引发了极化论从文化的视角,旧城遗产是由特定的文化要素通过空间的选择、传播、拓殖、与一系列的结合等,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复合的产物。
在此过程中,特定的地域、人及其环境是塑造遗产的关键因子,并且遗产本身及其内在的文化也随着这些因子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这两者之间是个连续的双向的过程,是一种遗产文化空间的辩证法。
而“大事件”是通过城市的一系列不同文化的空间来承载与发生,这不管是北京的奥运会,还是上海的世博会,还是体现竞技精神的体育场馆空间,还是承载世俗文化的胡同、里弄等,因此,从该层面分析,旧城遗产空间跟其他城市文化空间一样是承载“大事件”发生的场所之一,“大事件”与遗产空间之间也是一种辩证的关系。
辩证法要求各方之间是一种相互制衡、约束的关系,即城市空间对“大事件”存在着一系列的限制。
但是,问题就在于“大事件”所带来的一系列城市大规模急速建设对旧城遗产空间限制的突破甚至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