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课堂用
- 格式:ppt
- 大小:4.47 MB
- 文档页数:89
本次课堂教学分享,我们将会介绍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教授《归去来兮辞》的过程和探索。
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的意义和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教学前的准备在教学开始前,我们需要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准备。
我们需要对《归去来兮辞》的背景及其意义进行了解和介绍。
当学生了解该篇诗歌的意义和文化背景后,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该篇诗歌。
我们需要规划出针对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经过分析,我们认为该篇诗歌难度较高,因此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方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
二、教学方法1.讲解诗歌文字我们可以通过讲解诗歌的文字并引导学生去理解和解读诗歌。
我们可以先把整首诗歌读给学生听,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去理解诗歌的词汇和句子结构。
我们可以将每个词汇和每个句子进行分析和解释,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阅读译文我们可以让学生阅读该诗歌的英文翻译版本,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文化背景。
通过比较中英文的不同之处,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英文的翻译意义。
同时,学生也可以自己尝试翻译这个诗歌,以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
3.图像展示除了文字之外,我们也可以采用图像展示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境和文化背景。
例如,《归去来兮辞》中涉及的“巴人”、“楚怀王”等内容,可以通过图片展示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绘图的方式来对诗歌的情境和文化背景进行理解和表达。
4.创意编排我们可以利用创意编排来使学生更好地吸收和运用所学知识。
例如,在讲解完诗歌文字和情境之后,我们可以分组让学生自己编排一个小剧场,模拟情境和讲述故事,以此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通过以上四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运用,我们可以促进学生对《归去来兮辞》的理解和欣赏,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学案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学案精选2篇(一)学案: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一、课前导入1. 请学生回顾一下《诗经》中的《归去来兮辞》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
2.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这首诗的篇幅虽然很短,但是通过这首诗,作者传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和思考?二、课堂探究1. 合作小组讨论-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读《归去来兮辞》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表现。
2. 全班分享- 让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分享他们对《归去来兮辞》这首诗的解读,并讨论其他同学对他们解读的看法。
- 教师可以在分享的过程中给予呼应和点评。
3. 教师讲解-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内容进行点评和总结,指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归去来兮辞》这首诗的意义和价值。
- 教师可以介绍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例如《诗经》中的其他篇章,以增加学生对诗歌整体的理解。
4. 个人思考- 让学生个人思考以下问题并用书面形式回答:a. 你认为《归去来兮辞》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b. 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思考?c. 你有没有类似的情感和思考?请写下来并简要解释。
5. 小组讨论和分享- 让学生根据个人思考的答案组成小组,进行讨论和分享。
- 引导学生尝试从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出发,思考并表达对这首诗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课后拓展1. 综合学生的讨论和思考,教师可以进行相关的拓展探究,例如与其他诗歌进行比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
2. 阅读相关文化背景资料,了解《诗经》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3. 借助互联网等资源,了解《诗经》中其他经典篇章的内容和意义。
4. 教师鼓励学生进行一些创作活动,例如写一篇与《归去来兮辞》相呼应的故事、写一篇诗歌扩写或创作等。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学案精选2篇(二)教案来源: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教材版本:人教版(必修1)教案类型:阅读课教案教案时长: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故都的秋》的背景和作者介绍。
归去来兮辞教案(7篇)《归去来兮辞教案(7篇)》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1篇归去来兮辞教案教学目的① 感受并体会本文潇洒脱俗而富于人情味的特点。
②反复吟咏,自然成诵,感悟到本文言语之妙。
③重点弄清下边词语的意思并加以积累:役、奚、谏、觞、策、憩、岫、景、盘桓、畴、棹、窈窕、行、曷、期、聊。
教学设想古评家曰:《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自然率直文字”,“观其词义,潇洒夷旷,无一点风尘俗态”;又曰:“一种旷情逸致,令人反复吟咏,翩然欲仙。
”自读此文,要反复体味,多朗读、吟咏,在读中体察作者的情感,感受言语的质地、芳香,深入言语肌里。
不为背而背,进入情境,自然成诵,把注意力集中到本文的言语本身,感受言语的精妙,而不仅仅停留在字句意义的解释,方为佳境。
内化言语,实现言语积淀,通过积淀言语,领悟作者心灵的搏动。
教学步骤与内容一、自由朗读两遍。
一些不能读准的字音,对照注解,在文中注上音;不懂的词义,对照注释,弄清意思,重点把握上面提及的字词;但不拘泥词句的翻译,不必读一句译一句,把它当作现代文朗读一样,只在不能通畅处才看注解,把注意力集中到文句的特点,并注意文句所构筑的形象,为再读作铺垫。
点拨。
(一)作者及本文背景。
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但到渊明时,家境衰落。
29岁那年,开始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
此后又做过几任参军一类的小官,每次任职时间都很短。
十几年中,经济状况每况愈下,39岁那年,不得不亲自参加农业劳动,但“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
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后来,在亲友的劝告下,再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彭泽令便辞官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
本文作于决意归隐而尚未成行之际,为想象田园生活而得。
(非课文注解所言作于辞官之初)陶渊明为什么不愿意做官?一则是因为他不愿受官场役使。
他任彭泽令时,郡里派了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
归去来兮辞(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归去来兮辞》。
(2)理解《归去来兮辞》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
(3)分析《归去来兮辞》的诗歌形式、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归去来兮辞》。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选择,珍惜时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归去来兮辞》。
(2)理解《归去来兮辞》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
(3)分析《归去来兮辞》的诗歌形式、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把握《归去来兮辞》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2)深入理解诗人情感,体会诗歌意境。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手段,营造有利于诗歌学习的氛围。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活力。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共同探讨诗歌的内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典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展示陶渊明的图片,简要介绍其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归去来兮辞》,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归去来兮辞》的诗歌形式、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解析:(1)深入剖析《归去来兮辞》的意境和主题。
(2)讲解诗歌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分享自己学习诗歌的心得体会。
(2)教师总结,引导学生珍惜时光,正确面对人生选择。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归去来兮辞》。
2. 结合课文,深入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归去来兮辞》。
(2)了解作者陶渊明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3)分析并掌握文中使用的抒情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升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归去来兮辞》。
(2)分析诗中的抒情手法和表现手法。
(3)了解作者陶渊明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抒情手法和表现手法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陶渊明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字词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抒情手法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自然、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熟读并背诵课文。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归去来兮辞》。
2. 分析诗中的抒情手法和表现手法,写一篇短文。
3. 深入了解陶渊明的生平,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归去来兮辞》的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中抒情手法和表现手法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陶渊明生平的了解程度。
4.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诗中描绘的田园风光,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情境。
2. 互动式教学:采用问答、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归去来兮辞教案【优秀9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9篇归去来兮辞教案,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设想:美国的格兰特·威金斯认为:课堂最好的设计应该是“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的逆向思考。
在现实的教学中,许多教师从输入端开始思考教学,即从固定的教材、擅长的教法,以及常见的活动开始思考教学,而不是从输出端开始思考教学,即从预期结果开始思考教学。
换句话说,大多数教师都只关注自己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
教师以知识体系的'传授为逻辑起点,较少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对知识进行打包、压缩,学生的自我学习需求几乎没有启动的情况下,直接“喂给”学生。
其实我们首先要思考为了达到学习目标,学生需要什么。
这就需要教师之前了解学情,而学生启动模式下的阅读课堂就是在了解学生有哪些问题的基础上,将解决这些问题作为课堂重点具体落实,这正是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的本质所在。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想我的教学设计必须是基于学情的。
在上课前,要求学生充分预学课文,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不理解、有质疑的地方,由小组长挑选2个有代表性问题在组内组织讨论并用PPT记录达成的共识,做好交流准备。
我的课堂启动也是在快速梳理文本后由学生的问题开启课堂。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文言文实词虚词以及骈散结合表达情感的方式。
能力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和改写活动,增强学生语言审美情趣。
2、通过讨论探究学会辩证看待陶渊明的情感,增强学生思维品质。
情感目标1、理解陶渊明归隐思想产生原因及其受儒家、道家影响的复杂性2、培养积极向上的人文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问路”的实质内涵以及陶渊明思想的复杂性。
难点:理解陶渊明思想产生的复杂原因以及辩证看待其思想。
教学方法:诵读、改写、讨论教学过程:一、梳理与感知师:刚才我们听的歌曲名字叫《归去来》,是《神雕侠侣》主题曲,电视剧中的杨过和小龙女最后归隐,退出江湖。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一、《归去来兮辞》是作者要脱离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书,可以看成是陶潜的思想总纲。
领悟了本文,有助于正确理解陶潜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学生积淀一定的人文关怀。
二、《归去来兮辞》是魏晋文学的重要篇章,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决归隐田园的思想引起许多文人学士的共鸣,具有超时代意义。
其为守卫自己的精神家园所做的种种努力,在现今仍有不可磨灭的借鉴意义。
【学生分析】一、学生在初中时曾经学过陶潜的《桃花源记》,对其人其事及其思想情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可以此作为突破口。
二、学生已初步具备思辩的能力,都有主动探究的天性,都潜藏着“自我实现的创造力”(马斯洛),可以据此作为解读本文的钥匙。
三、学生对古代文化名人的精神世界有一种较高层次的文化需求,也有与他人平等交流的渴望,本教材的内容安排能在教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这一心理。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利用辞的体例和押韵的特点朗读并背诵全文,培养学生的古诗文的语感能力。
2.在诵读中感受陶潜的归隐情结,体悟作者情感,并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3.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辩能力和批判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五读法:在五读的过程中由浅入深地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每一读要完成一项教学任务。
2.对话法:创设问题情境和良好氛围,进行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
3.探究法:对照序言、文本和注释资料,对本文的写作时间进行浅层次的探究式学习。
三、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以一种“同情的理解”态度对待陶潜在本文中的情感取向。
2.引导学生用现代观念审视本文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感受陶潜的人文精神,进而砥砺自我人生修养。
3.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奠定精神的底子。
【教学重点】1.诵读诗歌的要领、方法引导及其能力培养。
2.解读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及其意义探讨。
公开课《归去来兮辞》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归去来兮辞》,使学生掌握诗的基本内容和文学特点,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文内涵,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与热爱,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追求真实生活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2. 诗中意象、情感和哲理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生僻字词的理解。
2. 古代文化背景的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2.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诗文情感的共鸣。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陶渊明及《归去来兮辞》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的韵律美,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
3. 课堂讲解:讲解诗文中的生僻字词、意象和表达技巧,分析诗文情感和哲理。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诗文情感,感受作者对归隐生活的热爱。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特点和意义。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教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
2. 评价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方式进行。
3. 评价学生对诗文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通过写作、朗读等方式进行。
七、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陶渊明的其他诗作,如《桃花源记》、《饮酒》等,进一步了解其文学风格和思想内容。
2. 引导学生关注当代文学中对归隐生活的描写,对比分析不代的文学特点。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归去来兮辞》文本及相关注释。
2. 参考书目:关于陶渊明及其作品的学术论文、评论等。
《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下面是漂亮的给家人们找到的《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精选6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篇一《归去来兮辞》教学实录师:请大家把书翻到104页。
上星期我要求大家对照课文的注解将全文仔细地读两遍,划记好弄不懂的字词句,以便今天上课时提出来,下面哪位同学先说说自己的不懂之处?(无人应答)师:没有同学举手提问,就意味着都读懂了,那我就检查一下。
陈华,我想请你将“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翻译一遍。
生:认识到误入歧途没有多远,感觉今天是这样而昨天不是。
师:请坐。
前面的翻译比较准确,后面一句有点问题。
“觉今是而昨非”的意思是察觉到今天的做法是正确的而以前的做法是错误的。
我们看前面,作者说自己今天回去,是辞官回去,所以说今天做法正确是指回家归隐是正确的,以前出去做官是错误的。
师:张玲,我想请你翻译“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生(较吃力):既然……既然幽深曲折的样子……寻找山谷,也就曲折的经过小丘。
(该生翻译比较吃力,中间停顿了好一阵子)师:请坐。
翻译比较勉强,对照书上的翻译,要灵活处理。
我们一起看,这里的“既”“亦”是连词,“既去探寻幽深曲折的山谷,有经过了崎岖的山丘”。
看来大家对课文上没有详细注解的句子还是不太会翻译。
以后一定要把课文的注释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好,下面我想请大家把全文齐读一遍。
归去来兮,预备起!(生读)师:恩,读完了。
但是我总感觉大家读得少了点味道,我们读诗词文章的时候要读出自己,要从作者的文章中找到共鸣,只有找到共鸣了,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文章的情感,才能明白作者要表达的情思。
这回我想请大家当回老师,我来当回学生。
大家听听我是怎么读的,你认为我哪些地方读得不好,不到位,大家可以指出来。
归去来兮辞教案一、教案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应能够:1.理解并掌握诗歌《归去来兮辞》的基本内容。
2.掌握辞章的特点,同时了解辞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能够运用适当的表达方式,朗读诗歌并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二、教学重点1.掌握《归去来兮辞》的基本内容。
2.了解辞章的特点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难点1.理解辞章的意义和作用。
2.运用适当的表达方式朗读诗歌。
四、教学准备1.诗歌《归去来兮辞》的文本材料。
2.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1. 导入 (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古诗词的背景、作者的简介等方式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2. 诗歌赏析 (15分钟)教师可以将《归去来兮辞》的诗歌内容逐句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每个词句的含义,并让学生自己感悟和表达自己的理解。
3. 探究辞章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20分钟)教师可以结合辞章的定义、特点以及辞章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来向学生介绍辞章的概念和起源,并让学生了解辞章在文学史上的作用。
4. 辞章的运用 (20分钟)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相关的辞章运用活动,让学生通过模仿古代辞章的写作方式,或者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创作属于自己的辞章。
5. 作业布置 (5分钟)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辞章的小论文,或者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朗读和解读。
六、教学反思本课主要围绕诗歌《归去来兮辞》展开,通过诗歌赏析和辞章的介绍,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同时,通过辞章的运用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通过引入一些有趣的故事和生活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