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计划
- 格式:pdf
- 大小:195.77 KB
- 文档页数:6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简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以信息技术与计算技术的数学基础为研究对象的理科类专业。
该专业以“强基础、宽口径、重实际、创特色”为办学理念。
以数学为基础、信息为对象、计算机为工具,掌握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强化实际应用能力的养成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使学生成为新时代所需要的解决信息技术、科学与工程计算等实际问题的综合性素质较高的高级专门人才。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联系数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及信息、管理、经济、金融、社会和人文科学的一个重要桥梁。
毕业生可在政府机关、科技、教育以及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研究、教学;从事信息与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开发、维护;也可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据分析等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还可进一步攻读数学类、计算机及其应用类、金融以及经济管理类等方向的研究生。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是由数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渗透而成的数学类理科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掌握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具有较强的数值分析和软件开发能力,能解决信息技术和科学与工程计算中的实际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后具有自主学习意识和终生学习能力,并具备在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领域从事科学研究、解决复杂的工程实际问题及设计开发有关软件的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数值和统计分析能力。
三、毕业要求1.知识与技能: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备熟练应用计算机(包括语言、工具及专用软件)的技能进行算法设计和数值分析的能力,具备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开发和维护的能力,能够运用数学方法和自然科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通过数学类专业课程和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具备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理论、数值计算方法和计算机软件开发技能,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信息与计算科学系教学大纲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掌握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信息处理和计算科学领域。
3.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核心课程1.数学基础: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2.计算机科学:涵盖计算机编程、数据结构、算法分析、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构成和运行原理。
3.信息处理:涉及数据库系统、数据挖掘、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培养学生处理和分析大数据的能力。
三、实践教学1.实验室实践:学生将在实验室内完成实验任务,包括编程实践、算法实现、系统分析等。
2.课程设计:学生将分组完成实际项目,锻炼团队协作和项目管理能力。
3.实习实训: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或研究机构进行实习,增强实践经验和职业技能。
四、考核与评估1.平时成绩: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定。
2.考试成绩:通过期中、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3.实践成绩: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课程设计成果和实习表现进行评定。
五、教学资源1.教材与参考书: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材和参考书目,以帮助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课程内容。
2.在线资源:提供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源,包括电子课件、教学视频、在线题库等,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巩固知识。
3.教学团队:拥有一支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的教学团队,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
六、教学管理与支持1.教学管理: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确保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学生支持:提供全方位的学生支持服务,包括学习指导、心理咨询、职业规划等,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七、毕业要求学生需完成所有核心课程和实践教学任务,并通过相应的考核和评估,方可获得毕业资格。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竞赛,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培养计划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与计算机基础,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解决信息处理和科学与工程计算中的实际问题,能在科技、教育、信息产业、经济金融等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基础数学、计算数学、计算机软件和信息处理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主要方法;受到严格、系统的数学思维及计算机软件应用、设计与开发的训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2、具备熟练应用计算机(包括常用语言、工具及专用软件)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算法分析、算法设计和编程能力;3、了解某个应用领域,能运用所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解决科研、生产与管理中的某些实际课题;4、对信息与计算科学的理论、技术及应用的新发展有所了解,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软件开发能力。
三、专业方向与特色本专业设置计算数学、软件设计和经济金融三个专业方向;要求学生具有厚实的数学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灵活地应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年限:四年五、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六、主要课程简介1、课程编号:120101101-3课程名称:数学分析(Mathematical Analysis)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主要内容:实数集与函数,极限与连续性,导数与微分(包括微分中值定理、L'Hospital 法则、函数极值判定、Taylor公式等),积分(包括广义积分),级数(包括幂级数、Fourier 级数),多元函数微分学,重积分,含参变量积分,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
教材:数学分析(第三版),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编。
参考书目:数学分析学习指导书,吴良森等编;数学分析,刘玉连等编。
2、课程编号:120101102-2课程名称:高等代数(Advanced Algebra)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主要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多项式理论与线性代数两个部分。
浙江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导性教学计划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接受科学研究的训练,能解决科研单位、工程建设部门、商业公司、金融证券、软件行业、网络电信等诸多领域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信息处理和问题的高级人才。
毕业生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金融等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成绩优秀的学生可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培养要求
主要学习信息与计算科学的理论和基本方法,受到计算机和数学软件,数学建模等方面的基本训练。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的知识和能力:
1. 掌握数学分析、代数、几何及其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
2. 了解信息与计算科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
3. 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4. 熟练使用计算机输出(包括常用语言、工具及专用软件),具有基本的算法分析、设计能力和较强的编程能力,能运用
所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解决应用领域中的实际问题;
5. 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资料的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撰写论文,参加学术交流。
主要课程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复变函数常微分方程数值逼近数值代数算法语言概率论
特色课程
原版教材课程:科学计算数值代数
外语教学课程:科学计算数值代数
自学或讨论的课程:前沿数学专题讨论
研究型课程:微分方程数值解科学计算计算机图形学
计划学制四年
毕业最低学分160+4+2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浙江大学信息与计算数学专业课程设置一览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第四学年
短学期
选修课程一览。
信息与计算科学系教学大纲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信息与计算科学系教学大纲二、课程性质:必修课程三、课程学分:4学分五、授课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与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分析、信息利用和问题解决能力,为学生今后高级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教学内容:1. 信息与计算科学基础:信息的概念和特性、信息资源的获取、组织、传播与利用、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等。
2. 计算机科学基础: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与体系结构、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算法和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的原理与应用等。
3. 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数据科学的基本概念和技术、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等。
4. 软件工程与系统开发: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需求分析、软件设计与实现、软件测试与维护等。
5. 信息安全与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的概念与原则、网络安全的威胁与防范、加密技术与数字签名、网络攻击与防御等。
七、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结合实际案例分析、课外阅读与讨论、小组合作与项目实践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八、考核方式: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项目成果等。
期末考试包括笔试和实验考核,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和综合能力。
九、教材与参考书目:主教材:《信息与计算科学导论》,XXX主编,XXX出版社。
1. 《计算机科学基础》,XXX著,XXX出版社。
2. 《数据科学导论》,XXX著,XXX出版社。
3. 《软件工程导论》,XXX著,XXX出版社。
4. 《信息安全与网络安全》,XXX著,XXX出版社。
十、考核标准:学生需达到以下指标才能获得该课程的学分:1. 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与方法;2. 能够运用信息与计算科学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 具有一定的信息分析与综合利用能力;4. 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5. 具有扎实的信息安全意识和网络安全防范能力。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篇一: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简介课程代码:3112001131.课程名称:解析几何AnalyticGeometry总学时:64周学时:4学分:3开课学期:一修读对象:必修预修课程:无内容简介:《解析几何》是学科基础课程,是所有数学专业及应用数学专业的主要的基础课。
它是用代数的方法来研究几何图形性质的一门学科。
《解析几何》包括向量与坐标,轨迹与方程,平面与空间直线,柱面、锥面、旋转曲面与二次曲面,二次曲线的一般理论与二次曲面的一般理论等。
选用教材:吕林根,许子道,《解析几何》(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年。
参考书目:周建伟,《解析几何》,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年。
课程代码:311200214、311200314、311202216、3112022152.课程名称:数学分析Ⅰ-ⅣMathematicalAnalysisⅠ-Ⅳ总学时:334周学时:4,4,6,5学分:18开课学期:一,二,三,四修读对象:必修预修课程:无内容简介:《数学分析》是学科基础课程,是所有数学专业及应用数学专业第一基础课。
它提供了利用函数性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抽象思维能力,为学习其他学科奠定基础。
主要内容有:实数、函数、极限论,函数的连续性。
一元函数微分学,微分学基本定理。
一元微分学应用,实数完备性基本定理,闭区间上连续函数性质的证明,不定积分,定积分及应用,非正常积分。
数项级数,函数列与函数项级数,幂级数,付里叶级数,多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多元函数微分学。
隐函数定理及其应用,重积分,含参量非正常积分,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
选用教材: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数学分析》(第三版)(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参考书目:①陈纪修,《数学分析》(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年。
②刘玉琏,傅沛仁,《数学分析讲义》(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
课程代码:311202216、3112022153.课程名称:高等代数Ⅰ-ⅡAdvancedAlgebraⅠ-Ⅱ总学时:198周学时:6,5学分:11开课学期:二,三修读对象:必修预修课程:无内容简介:《高等代数》是学科基础课程。
新课标(2024)计算机科学导论教学计划1. 课程概述1.1 课程定位新课标(2024)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了解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趋势和应用领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科学及相关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掌握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 培养计算思维能力,学会用计算机科学的角度思考问题。
- 了解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趋势和应用领域。
- 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和编程能力。
2. 教学内容2.1 教学模块本课程分为以下五个模块:- 模块一:计算机科学基本概念- 模块二:计算思维与算法- 模块三:计算机硬件与软件- 模块四: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 模块五:计算机科学的应用领域及发展前景2.2 教学安排2.3 教学资源- 教材:《计算机科学导论》- 辅助材料:PPT、实验指导书、案例分析材料等- 网络资源:相关在线课程、论文、新闻等3. 教学评价3.1 评价方式本课程采用以下评价方式:- 平时成绩(30%):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实验等- 期中考试(30%):考查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期末考试(40%):包括书面考试和上机考试,考查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3.2 评价标准- 平时成绩: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按时完成作业和实验,表现良好- 期中考试:基础知识扎实,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期末考试:全面掌握课程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4. 教学保障4.1 师资保障本课程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计算机科学专业教师团队授课,保证教学质量。
4.2 设施保障学校提供必要的教学设施,如教室、实验室、计算机等,确保教学顺利进行。
4.3 学习支持为学生提供在线答疑、辅导等学习支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教学反馈与改进课程结束后,教师应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计算机教学计划(15篇)计算机教学计划1一、教学目标:结合学校工作计划,积极开展本科各项活动,计算机基础教学计划。
旨在提高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使学生掌握WINXP操作系统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学会使用word版面设计和文字编辑能力,能够使用excel 制作出电子表格文档,能够熟练进行数据的计算、排序和筛选。
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尤其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所必须的职业技能。
二、学生情况分析现任教的高一计算机学生中有少数没有使用过电脑的学生,他们和其他大部分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的基础相差较大。
而绝大多数同学接触过WINXP操作系统,但没学习使用过集成办公软件诸如WORD、excel等软件,对于计算机的.了解比较肤浅,认为计算机就是用于游戏、聊天的一种工具,对于计算机的认知还不够,对于学习计算机的方法一无所知。
表现在知识衔接不上,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
三、教材分析学生现在所使用的教材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结合职业高中学生特点而编写的《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基础》。
1、教材特点:教材实用性强,浅显易懂,图文并茂,是比较适合高一计算机学生的使用。
2、教材内容:《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基础》总共有六章,第一章为简单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第二章是因特网的基本应用,第三章为WINDOWS 操作的,第四章是分别为办公软件word文字编辑与电子表格EXCEL,第五章电子邮件的使用,第六重新对第一章进行补充详细说明。
3、重、难点:重点在于使学生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熟练使用WINDOWS的操作,以及word、excel的使用;难点在于对程度不一的学生,特别是从未操作过计算机的学生,要在短短几个课时中熟练掌握和运用,理论和操作两不误。
四、教学措施学生光有兴趣,不一定就能学好这门科学知识,要想使学生能系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计划采取以下措施:1、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进行引导,端正其学习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