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广州冼星海纪念馆----黄和平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3
参观广州万木草堂十一国庆节,南国广州阳光灿烂,鲜花怒放,红旗招展,喜气洋洋。
我们浏览了西关荔枝湾、越秀山、北京路以后,来到位于北京路附近的中山四路长兴里3号万木草堂参观。
1891年,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为了宣传其维新变法思想和培养变法人才,租借广东省邱氏子弟到省城应试的居住处的邱氏书室部分房舍作为讲学堂(长兴学舍),聚徒讲学,宣传改良主义思想,成为戊戌变法策源地。
万木草堂原为邱氏书室,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为三间三进、两天井、硬山顶的祠堂式建筑。
碌灰筒瓦,两边保留有部分灰塑,青砖墙石脚,砖木结构,面积约为660多平方米。
万木草堂主要讲授中国数千年来学术源流、历史政治沿革得失,旁及西方国家历史、政治,也注重体育和音乐。
万木草堂创办之初,康有为就主张“脱前人之窠臼,开独得之新理”。
草堂的命名,就含有培植万木、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的意思。
1891年3月,康有为撰写了《长兴学记》作为万木草堂学规,以《论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为纲,对学生施以德、智、体教育。
在德育方面,康有为提倡厉节、慎独、主静、养心、检摄威仪、敦行孝梯、崇尚任恤、同体饥溺等传统道德修养,其中的内容仍然没有脱离封建教育案臼,但他的目的则专在激励气节,发扬精神,从而发愤图强。
在智育方面,当时万木草堂开设四种课程:义理之学、经世之学、考据之学和词章之学。
义理之学,包括孔学、佛学、周秦诸子之学、宋明理学、泰西哲学等;经世之学,包括有政治原理学、中国政治沿革得失、万国政治沿革得失、政治应用学、群学等;考据之学,包括中国经学、史学、万国史学、地理学、数学、格致学等;文字之学(词章之学),包括中国词章学、外国语言文字学。
这些课程,虽然还是以传统的学术为主干,但与当时专学八股、帖括词章的传统学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体育方面,除规定上体育课之外,康有为又将体育与习礼结合起来,寓体育于礼仪音乐之中,并举行兵操和射击练习。
在弟子们的帮助下,康有为编著《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托古改制,宣传今文经说,鼓吹维新变法。
番禺冼星海纪念馆观后感60字
冼星海纪念馆坐落在风景秀丽的珠江口岸广州番禺区,占地面积为6300平方米。
其中展厅面积1800平方米,绿化面积2600平方米。
现有藏品两千余件。
里面珍藏着一些照片和一首首著名的曲子以及一些钢琴家弹奏过的乐谱等,都十分珍贵。
今天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参观了位于珠江南岸的冼星海纪念馆,感受着那份特殊的爱国主义教育气氛。
穿梭于馆内,只见两旁的墙上挂满了孙中山、毛泽东等人的照片。
而中间最显眼处是毛泽东同志手拿《义勇军进行曲》的雕像,他昂着头,眼睛注视着远方,右臂伸向前方高高举起,好似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
走近细看,会发现这幅雕像是由五块玻璃板组成的,外面是红色的,里面是黑色的,寓意就是代表了五族共和,从里到外,没有一点灰尘。
整个铜像简直就是完美极了!
来到了北京西郊纪念馆的门前,抬头仰望,你会惊奇地发现这座城楼的顶部呈波浪形状,设计者的构思可谓独具匠心啊!再往下俯瞰,下方不远处正是黄浦江,水流湍急,滔滔不绝。
一条长长的江岸犹如巨龙般蜿蜒盘旋,遥相呼应。
接下来又是一段非常雄伟壮观的城墙环绕着它,站在这里,仿佛自己已经置身与大海之中。
继续向前,映入眼帘的便是陈毅元帅亲笔题写的“海陆丰苏维埃政府旧址”几个醒目的大字。
穿过石桥后就能够清晰地看见广场,这时候,江岸边停泊着许多渔船,给原本寂静的城市增添了一丝生机勃勃的韵味。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游记我最近有幸参观了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旅行。
这个博物馆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是一座展示广东革命历史的重要场所。
进入展馆后,我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巨大的展厅,展厅内陈列着大量与广东革命有关的文物和图片。
我注意到这些展品中有许多是第一次对外展示的珍贵文物,让人感受到了广东革命的历史厚重感。
在展馆的第一个展区,我了解到广东在近代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里陈列着广东光复起义、黄花岗起义等革命事件的实物和历史资料。
通过观看展品,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广东人民在革命中的奋斗和牺牲,他们为了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接下来,我来到了另一个展区,这里展示了广东共产党的发展历程。
我看到了一些党员的照片,了解到他们在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同时,展区还展示了一些党的创始人和领导人的故居、工作场所等。
这些展品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广东共产党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在博物馆的另一个角落,我参观了一些关于广东抗日战争的展品。
这些展品展示了广东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事迹,以及他们为保卫国家安全和民族尊严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通过观看这些展品,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广东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
博物馆还展示了广东的发展历程和现代化建设成就。
我了解到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展馆中展示的一些现代化设施和科技成果让我对广东的发展充满了期待。
参观完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后,我对广东革命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通过这次参观,我不仅了解到了广东在近代历史中的重要地位,还深刻认识到了广东人民在革命中的英勇奋斗和无私奉献。
这次参观也让我对广东的发展更加期待,我相信广东在未来一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是一座珍贵的历史遗址,通过参观这个博物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广东革命历史,感受到广东人民的伟大和勇敢。
我相信,只有通过了解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
南沙冼星海纪念馆简介
南沙冼星海纪念馆坐落在广州市南沙区海滨路1号,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冼星海纪念馆建筑面积1550平方米,主体为三层半楼房,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第一层为大厅,面积500多平方米,是整个纪念馆的中心。
第二、三层为展厅和附属用房。
二楼设有音乐教室和音乐制作室,其中音乐教室有两个普通排房、一个管弦乐房和一个画室。
三楼设有歌咏教室、办公室、会议室以及一个大阶梯教室。
展厅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以图片为主的展室;第二部分主要是以实物为主的展室;第三部分主要是以音乐表演为主的展室。
馆内陈列有冼星海的生平事迹、故居简介、照片和生活用品等,是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9年1月,冼星海纪念馆被
广东省委宣传部命名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年5月被广州市委宣传部命名为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6月被
中宣部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2011年7月被广州市委宣
传部命名为广州市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基地。
—— 1 —1 —。
广州红色教育景点
广州的红色教育景点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
1. 广州起义纪念馆:位于黄埔区红砖厂路,是纪念广州起义的历史性场所。
2. 南越王宫博物馆:位于越秀区石室圣心大教堂旁,是重建的南越王宫遗址,展示了广州古代历史文化。
3. 广州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位于荔湾区西村田园公社,是中共三大召开地之一,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4. 广州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址:位于越秀区人民中路72号,
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广州市工委的办公地点,曾举行重要骨干会议。
5. 中山纪念堂:位于越秀区五羊新城中山四路,是纪念国父孙中山先生的建筑物,也是广州市政府的标志性建筑。
除了以上景点,广州还有许多红色教育基地和红色革命纪念馆,如中山大学孙中山纪念图书馆、广东省革命历史博物馆等,这些地方都存留着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有助于了解广州的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
寻踪冼星海黄和平毛主席高度称赞为“人民音乐家”冼星海(1905.6.13-1945.10.30),是广州市南沙区榄核镇湴湄村人。
1939年3月,由诗人光未然作词的《黄河大合唱》,经他谱曲,成了中华民族的千古绝唱。
在美丽的羊城广州,到处都有纪念伟大音乐家冼星海印象,有全国著名的星海音乐学院,有星海广场、星海公园、星海大道、星海剧院、星海中学、星海小学等。
那么,伟大音乐家冼星海的老家到底是什么样呢?一个阳光明媚的初冬,我们在南沙区有关领导的陪同下来到广州南沙榄核镇湴湄村冼星海故居参观游览。
广袤的甘蔗林中间三层楼湴湄村村委会办公楼,一楼是冼星海故里纪念馆。
我们带着十分崇敬的心情走进纪念馆,参观了冼星海事迹展览厅。
冼星海1905年6月13日出生于广州市南沙区榄核镇湴湄村,父亲冼喜泰,操打渔及航海业,36岁时被大海吞没了生命。
母亲:黄苏英,33岁生冼星海(遗腹子)。
1926年,冼星海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习音乐。
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师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斯。
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赴延安,后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
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5年10月因劳累和营养不良,他的肺病日益严重,病逝于莫斯科。
1938年底,冼星海到达延安,后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
1939年3月,由诗人光未然作词的《黄河大合唱》,经他谱曲,成了中华民族的千古绝唱。
这部作品分为《黄河颂》《保卫黄河》等9个乐章,歌颂了中国人民的斗争精神,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画面,塑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形象。
全曲气势磅礴,将时代精神、民族气魄与大众艺术形式紧密结合,成为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
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陕北公学礼堂公演。
5月11日,在庆祝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成立一周年晚会上,毛泽东等中央领导观看了由冼星海指挥演出的《黄河大合唱》后,连声称赞。
广州的红色景点的心得体会广州地处南方,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特别是红色文化,是全国著名的革命圣地。
在这里,有着许多深刻的红色文化印记,一些重要地标和零散的场所记录着广州革命的光辉历程。
下面,我来分享一下我个人游览这些红色景点的一些心得体会。
红砖厂文化园红砖厂文化园可以说是广州一处非常知名的红色旅游景点。
这个地方曾经是广州市委旧址,是中国共产党广东地下党组织工作机构的驻地,是支援东路军的基地,为广州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景区内,有着许多红色文物,如会议室、指挥部、保卫办公室、写字楼等,都是保留下来的历史遗迹。
当我第一次进入红砖厂文化园时,深深地被这里的历史韵味吸引了。
我可以在这儿看到许多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资料、展品和文物。
走在这里,仿佛能感受到广州革命的浓烈气息。
此外,景区内还有许多美丽的建筑和景点,拍起照非常美。
中山纪念堂中山纪念堂是纪念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建筑物,也是广州的地标之一。
作为广州最大的广场之一,这里是广州市的文化和政治活动中心,有许多重要的政治、文化、历史事件发生过。
纪念堂正中的孙中山铜像更是象征着革命精神和广州文化的最高荣誉。
当我走进中山纪念堂时,感觉非常肃穆。
漫步在青石恬静的大厅,可以感受到孙中山总理的伟大精神。
纪念堂的展示馆内,有许多珍贵的历史遗物,展出了孙中山先生的生平事迹、革命文物、以及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斗争的历程,给游客们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
黄花岗革命烈士陵园作为中国革命烈士的殉难地,黄花岗革命烈士陵园是一处非常值得敬仰的地方。
这里是广州市区内最大的公墓,是广州为革命先烈认真铭记历史的场所之一。
在这里,游客们可以看到无数烈士的纪念碑和墓碑,深深地感受到他们曾经为了革命事业所付出的艰辛和牺牲。
当我来到这个地方时,有一种无法言状的神圣感。
在黄花岗革命烈士陵园自上而下的十余层楼梯上,可以看到众多英雄烈士的名字和事迹,纪念碑旁和道路两旁、坟墓上都沾满了黄色的花朵和活力四溢的鲜花,使人们不禁感动起来。
参观冼星海故里观后感我有幸参观了冼星海故里观,在这个地方,我对这位伟大的革命家冼星海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他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表示敬佩。
冼星海故里观位于广东省潮州市,是一个专门展示冼星海生平事迹和纪念他的地方。
一进入冼星海故里观,我就被庄严肃穆的氛围所包围,仿佛回到了冼星海当年奋斗的岁月。
展厅里陈列着很多冼星海的照片和物品,还有一些与他有关的历史文件和文献。
通过这些展品,我更加了解冼星海的人生经历和他参与中国共产党的历程。
冼星海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也是著名的革命家和烈士。
他从小就对社会不公平现象有着强烈的不满,决心要改变中国的命运。
他曾在海外留学,广泛接触各种思想,他自己也逐渐形成了共产主义的信仰。
回国后,他积极参与革命活动,为推翻国民党政权而奋斗。
冼星海曾经担任过中共广东地方党组织的负责人,他领导了广东的一些工人运动和农民起义,为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通过参观冼星海故里观,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冼星海对中国革命的无私奉献和高尚品质。
他坚持不懈地为中国的独立和民主而奋斗,不顾个人得失,始终抱着为人民谋利益的信念。
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国的革命事业而努力,最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他的精神将一直激励着后人继续前进。
参观冼星海故里观,让我深入了解了这位伟大的革命家,也让我感受到了他的革命精神对我的启发。
我相信,在今天这个中国已经取得巨大发展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冼星海的奉献精神,为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观冼星海故里观让我收获颇丰,我深深地被他的事迹所打动,也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革命精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将永远怀念这次参观,并将冼星海的事迹铭记在心,时刻激励自己为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冼星海简介冼星海,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番禺榄核,出生于澳门,中国作曲家、钢琴家,《黄河大合唱》最广为人知。
曾任教于鲁迅艺术学院。
1905年生于澳门一个疍家船工的家庭。
[1]1911年随母亲到新加坡,靠母亲帮佣维持生计,进入养正学校读书,养正学校的老师区健夫,最先赏识冼星海的音乐秉赋,并选他进入学校军乐队,让他开始接触乐器和音乐训练。
当时的校长林耀翔,接受岭南大学专为华侨子弟返国升学所设的华侨学校校长,冼星海是他带往广州升学的20名养正学校学生之一。
1918年就读于岭南大学附属中学学习小提琴。
1926年于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修读音乐系。
1928年于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习小提琴和钢琴,并发表了着名的音乐短论《普遍的音乐》。
1929年到巴黎从师于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作曲家文森特·丹第和保罗·杜卡斯。
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在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学习。
留法期间,创作了《风》、《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十余首作品。
1935年回中国后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并为影片《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配乐。
抗战开始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后去武汉与张曙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
1935年至1938年间,创作《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莫提起》、《黄河之恋》、《热血》、《夜半歌声》、《顶硬上》、《拉犁歌》、《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
'1938年10月1日,与新婚不久的妻子钱韵玲,一同前往延安。
在延安任鲁艺音乐系主任,并在“女大”兼课。
期间创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
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赴苏联学习、工作。
在苏联期间写有交响曲《民族解放》、《神圣之战》,管弦乐组曲《满江红》,管弦乐《中国狂想曲》以及小提琴曲《郭治尔·比戴》等。
参观广州冼星海纪念馆
6月9日,星期六,南国广州阳光明媚,晴空万里。
我们兴高采烈来到广州番禺参观全国最大规模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纪
念馆。
冼星海(1905~1945),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中国作曲家。
曾用名黄训、孔宇。
祖籍广东番禺(现为南沙)。
1905年6月13日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的家庭,1918年入岭南大学附中学小提琴,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立艺专音乐系学习。
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小提琴和钢琴,并发表了著名的音乐短论《普遍的音乐》。
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从师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
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院。
在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学习。
留法期间,创作了《风》《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十余首作品,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
抗战开始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后去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
1935年至1938年间,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
1938年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女大”兼课。
教学之余,创作了不朽
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
1940年去苏联学习、工作,1945年10月30日卒于莫斯科。
2005年6月13日冼星海百年诞辰之际,广州市政府投入800万元建设星海纪念馆正式落成开馆。
占地3000平方米,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冼星海纪念馆。
纪念馆大门进去,树立着冼星海大型塑像,塑像后面墙壁毛主席手书“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几个大字金光闪闪。
纪念馆以冼星海不朽的音乐再现冼星海伟大的一生,在“星夜的大海”(1905年~1920年)、“为音乐艰苦奋斗”(1921年~1935年)、“为民族发出怒吼”(1935年~1938年)、“新音乐运动的旗帜”(1938年~1940年)、“魂系祖国”(1940年~1945年)、“时代的音乐巨人”等六项内容八大展区中,我们看到展出的很多星海日记、音乐作品,还通过触摸电子屏点播听到冼星海不同时期的音乐,基本涵盖了冼星海一生创作的200多首大众歌曲、4部大合唱、2部歌剧、2部交响乐、4部交响组曲、一部交响诗、一部管弦乐狂想曲等。
特别动人心弦的是《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游击军》、《到敌人后方去》等歌曲。
值得一提的是,每个展区都有一个“顶罩”把声音聚集在某一特定区域内,只要踏入该区域,便可听到动人的乐声,走出这一区域,就完全听不到声音。
冼星海纪念馆采用了目前全球最先进的聚焦音响技术,在八大展区听冼星海音乐作品,乐声却不互相混杂、互相干扰。
冼星海纪念馆内还使用了大量其他高科技设备,如:多媒体导览、多媒体触屏、语言导览机、红外遥感自动控制电视放映装置等,观众可从中查阅冼星海生平、年表、作品等资料。
纪念馆展出的复制品还有星海用过的小提琴、钢琴、生活用品、家具以及专门请北京国家博物馆专家复制的歌谱、日记等300多份手稿。
看着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听着美丽动人心魄的音乐,我们无比怀念伟大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2018-6-9 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