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学实验报告①—⑤
- 格式:doc
- 大小:1.15 MB
- 文档页数:20
《计量经济学》课程实践报告1系部:经济与管理系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任课教师:李祖辉老师年级班级: 2013级 2班组员:舒冠、张淑琴、梁湘、冯冬雪税收收入影响因素分析—基于Eviews模型的经济计量分析一、意义1960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基本处于高速增长之中。
经济增长的高速发展,势必会影响国家财政政策和国家福利水平。
而税收作为国家财政收入中最主要的部分对这些政策的实施也会有很大的影响。
近些年来,国家的税收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税收收入水平,税收同时也反作用于经济。
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要求与经济紧密关联的税收符合其发展的要求,即政府筹集的税收收入应尽可能的满足其实现职能的需求,同时又不至于损害经济的发展。
影响未来的需求,我们需要研究影响中国税收收入的主要原因,分析中央和地方税收收入增长的数量规律,从结构上对税收收入的影响做一个很好的了解,对于预测中国税收未来的增长趋势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综述影响税收收入的因素有很多,如经济发展水平、税收制度的设计、政府职能范围等。
李卫刚认为,影响税收增长的因素是多元的,主要有经济增长、税制结构、税收征管水平和价格因素;孙玉栋认为,影响税收收入增长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增长、物价、税收政策调整和税收征管等几个方面;安体富认为,税收收入主要受价格、经济结构的变动、经济效应的变动、税收政策、财税制度、税收征管和税款虚收的影响。
以上学者都说明税收收入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同时都认为经济因素的重要性,但他们多集中于对税收收入影响因素的全面分析,因而对经济性影响因素分析得不够详细。
而郭庆旺认为,税收收入的经济增长弹性是 1.536,经济增长对税收增长的贡献十分明显。
国家税务总局科研所的研究结论为:在正常的经济运行状况下,经济税源提供的收入应占税收总额的70%~80%或以上;而最为直接的、显著的影响税收增长的因素是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而且物价水平对税收收入增长的影响强于GDP的影响。
计量经济学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实验课程名称:计量经济学实验案例1:近年来,中国旅游业⼀直保持⾼速发展,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益显现。
中国的旅游业分为国内旅游和⼊境旅游两⼤市场,⼊境旅游外汇收⼊年均增长22.6%,与此同时国内旅游也迅速增长。
改⾰开放20多年来,特别是进⼊90年代后,中国的国内旅游收⼊年均增长14.4%,远⾼于同期GDP 9.76%的增长率。
为了规划中国未来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定量地分析影响中国旅游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解题过程:⾸先,通过Eviews,得出回归模型:Y=-274.377+0.013X2+5.438X3+3.272X4+12.986X5-563.108X6tc=-0.208 t2=1.031 t3=3.940 t4=3.465 t5=3.108 t6=-1.753R^2=0.995 F=173.354 DW=2.311从估计结果来看,模型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
因为在OLS下,R^2^2与F值较⼤,⽽各参数估计量的t检验值较⼩,说明各解释变量对Y的联合线性作⽤显著,但各个解释变量存在共线性从⽽使得它们对Y的独⽴作⽤不能分辨,故t检验不显著。
应⽤Eviews,写下命令:cor X2 X3 X4 X5 X6。
得到相关系数矩阵。
可以从中看出五个经济变量之间两两简单相关系数⼤都在0.80以上,甚⾄有的在0.96以上。
表明模型存在着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从⽽为了消除多重共线性,这⾥采⽤逐步回归法。
第⼀步,⽤每个解释变量分别对被解释变量做简单回归。
得:Y=-3462+0.0842X2 t=8.666 R^2=0.903 F=75Y=-2934+9.052X3 t=13 R^2=0.956 F=173Y=640+11.667X4 t=5.196 R^2=0.771 F=27Y=-2265+34.332X5 t=6.46 R^2=0.839 F=42Y=-10897+2014X6 t=8.749 R^2=0.905 F=77根据R^2统计量的⼤⼩排序,可见重要程度依次为X3, X6, X2, X5, X4。
目录(一) 研究背景 (2)(二) 理论来源 (2)(三) 模型设定 (2)(四) 数据处理 (2)1. 数据来源 (2)2. 解释变量的设置 (3)(五) 先验预期 (3)1.经验预期 (3)2.散点图分析 (3)(六) 参数估计 (4)(七) 显著性检验 (5)(八) 正态性检验 (5)(九) MWD检验 (5)(十) 相关系数 (7)(十一)虚拟变量 (7)(十二)异方差检验、修正 (8)1. 图形检验 (8)2.格莱泽检验 (9)3.帕克检验 (10)4.异方差的修正加权最小二乘法 (10)5.异方差修正后的检验 (11)(十三)自相关检验 (11)1. 图形法 (11)2.德宾-沃森d检验 (12)(十四)最终结果 (12)(一)研究背景中国是一个大国,幅员辽阔,历史上自然地形成了一个极端不平衡发展的格局。
而1978年开始的改革,政府采取了由东向西梯度推进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使已经存在的地区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不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包括社会发展不平衡,尤其是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因此关注中国教育发展的地区不平衡性非常迫切。
不仅是因为教育的重要性,还因为当前我国需要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的进程,使其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理论来源刘红梅.中国各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差异的实证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3.7(三)模型设定⏹Y i=B1+B2X2i+B3X3i+B4X4i+B5X2i 2+B6X4i2+ui⏹Y——地区教育水平,用平均受教育年限表示,(年)⏹X2——学生平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万元/人)⏹X3——人均GDP,(万元/人)⏹X4——平均生师比(四)数据处理1.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官网,选取2014年的数据:1)各省GDP2)各地区总人口3)各地区每十万人拥有的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比较数据4)地区在校总学生数5)各地区教育财政投入6)地区每十万总专任教师数2.解释变量的设置:⏹X2=地区预算内教育经费/地区在校总学生数=学生平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万元/人)⏹X3=地区总GDP/地区总人口=人均GDP(万元/人)⏹X4=地区每十万人口各级学校平均在校生数的和/地区每十万人口总专任教师数=平均生师比其中:P为各地区每十万人拥有的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比较数T为教育年限1,6,9,12,16(五)先验预期1.经验预期: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跟学生平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人均GDP呈正相关关系,跟平均生师比呈负相关关系。
计量经济学实验报告:马艺菡学号:4班级:9141070302任课教师:静文实验题目简单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一实验目的与要求目的: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可能有很多,比如国生产总值,经济增长,零售物价指数,居民收入,消费等。
为研究国生产总值对财政收入是否有影响,二者有何关系。
要求:为研究国生产总值变动与财政收入关系,需要做具体分析。
二实验容根据1978-1997年中国国生产总值X和财政收入Y数据,运用EV软件,做简单线性回归分析,包括模型设定,模型检验,模型检验,得出回归结果。
三实验过程:(实践过程,实践所有参数与指标,理论依据说明等)简单线性回归分析,包括模型设定,估计参数,模型检验,模型应用。
(一)模型设定为研究中国国生产总值对财政收入是否有影响,根据1978-1997年中国国生产总值X和财政收入Y,如图11978-1997年中国国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单位:亿元)1996 66850.5 7407.991997 73452.5 8651.14根据以上数据作财政收入Y 和国生产总值X的散点图,如图2从散点图可以看出,财政收入Y和国生产总值X大体呈现为线性关系,所以建立的计量经济模型为以下线性模型:(二)估计参数1、双击“Eviews”,进入主页。
输入数据:点击主菜单中的File/Open/EV Workfile—Excel—GDP.xls;2、在EV主页界面点击“Quick”菜单,点击“Estimate Equation”,出现“Equation Specification”对话框,选择OLS估计,输入““y c x”,点击“OK”。
即出现回归结果图3;参数估计结果为:Y=857.8375+0.100036iX(67.12578)(0.002172)t=(12.77955)(46.04910)2r=0.991583F=2120.520S.E.=208.5553DW=0.864 0323、在“Equation”框中,点击“Resids”,出现回归结果的图形(图4):剩余值(Residual)、实际值(actual),拟合值(fitted)4、.(三)模型检验1.经济意义检验回归模型为:Y=857.8375+0.100036*X(其中Y为财政收入,iX为国生产总值;)所估计的参数=0.100036,说明国生产总值每增加1亿元,财政收入平均增加0.100036亿元。
多重共线性模型的检验和处理实验目的:掌握多重共线性模型的检验和处理方法。
实验要求:了解辅助回归检验,解释变量相关系数检验等。
试验用软件:Eviews实验原理:解释变量相关系数检验和辅助回归检验等。
实验内容:1、实验用样本数据:理论上认为影响能源消费需求总量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产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能源转换技术等因素。
为此,收集了中国能源消费总量Y (万吨标准煤)、国内生产总值(亿元)X1(代表经济发展水平)、国民总收入(亿元)X2(代表收入水平)、工业增加值(亿元)X3、建筑业增加值(亿元)X4、交通运输邮电业增加值(亿元)X5(代表产业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人均生活电力消费(千瓦小时)X6(代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能源加工转换效率(%)X7(代表能源转换技术)等在1985-2002年期间的统计数据,具体如下: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4、2000年版,中国统计出版社。
实验要求:(1)建立对数线性多元回归模型(2)如果决定用表中全部变量作为解释变量,你预料会遇到多重共线性的问题吗?为什么?(3)如果有多重共线性,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明确你的假设并说明全部计算。
2、实验步骤:建立对数线性多元回归模型设模型的函数形式为:Y=β+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β6X6+β7X7+u运用OLS估计方法对上式中的参数进行估计,EViews过程如下1、参数估计:(1)点击“File/New/Workfile”,屏幕上出现Workfile Range对话框,在Start date里键入1985,在End date里键入2002,点击OK后屏幕出现“Workfile对话框(子窗口)”。
(2)方法一:在Objects菜单中点击New objects,在New objects选择Group,并在Name for Objects定义文件名,点击OK出现数据编辑窗口,,按顺序键入数据。
计量经济学实验报告计量经济学实验基于EViews的中国能源消费影响因素分析学院:班级:学号:姓名:基于EViews的中国能源消费影响因素分析⼀、背景资料能⽤消费是引是指⽣产和⽣活所消耗的能源。
能源消费按⼈平均的占有量是衡量⼀个国家经济发展和⼈民⽣活⽔平的重要标志。
能源是⽀持经济增长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产要素。
能源消费量的不断增长,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
我国能源⼯业的迅速发展和改⾰开放政策的实施,促使能源产品特别是⽯油作为⼀种国际性的特殊商品进⼊世界能源市场。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的增长,我国能源的供需⽭盾⽇益紧张。
同时,煤炭、⽯油等常规能源的⼤量使⽤和核能的发展,⼜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和⽣态平衡的破坏。
可以看出,它不仅是⼀个重⼤的技术、经济问题,⽽且以成为⼀个严重的政治问题。
在20世纪的最后⼆⼗年⾥,中国国内⽣产总值(GDP)翻了两番,但是能源消费仅翻了⼀番,平均的能源消费弹性仅为0.5左右。
然⽽⾃2002年进⼊新⼀轮的⾼速增长周期后,中国能源强度却不断上升,经济发展开始频频受到能源瓶颈问题的困扰。
鉴于此,研究能源问题不仅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更具有很⼤的现实意义。
由于我国⽬前⾯临的所谓“能源危机”,主要是由于需求过⼤引起的,⽽我国作为世界上最⼤的发展中国家,⼈⼝众多,所需能源不可能完全依赖进⼝,所以,研究能源的需求显得更加重要。
⼆、影响因素设定根据西⽅经济学消费需求理论可知,影响消费需求的因素有:商品的价格、消费者收⼊⽔平、相关商品的价格、商品供给、消费者偏好以及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预期等。
对于相关商品价格的替代效应,我们认为其只存在能源品种内部之间,⽽消费者偏好及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预期数据差别较⼤,不容易进⾏搜集整理在此暂不涉及。
另外,发展经济学认为,来⾃知识、⼈⼒资本的积累⽔平所体现的技术进步不仅可以带动劳动产出的增长,⽽且会通过外部效应可以提⾼劳动⼒、⾃然资源、物质资本与⽣产要素的⽣产效率,消除其中收益递减的内在联系,带来递增的规模收益。
篇一:计量经济学实验报告 (1)计量经济学实验基于eviews的中国能源消费影响因素分析学院:班级:学号:姓名:基于e views的中国能源消费影响因素分析一、背景资料能源消费是指生产和生活所消耗的能源。
能源消费按人平均的占有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
能源是支持经济增长的重要物质基础和生产要素。
能源消费量的不断增长,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
我国能源工业的迅速发展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促使能源产品特别是石油作为一种国际性的特殊商品进入世界能源市场。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我国能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紧张。
同时,煤炭、石油等常规能源的大量使用和核能的发展,又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
可以看出,它不仅是一个重大的技术、经济问题,而且以成为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
在20世纪的最后二十年里,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翻了两番,但是能源消费仅翻了一番,平均的能源消费弹性仅为0.5左右。
然而自2002年进入新一轮的高速增长周期后,中国能源强度却不断上升,经济发展开始频频受到能源瓶颈问题的困扰。
鉴于此,研究能源问题不仅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更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由于我国目前面临的所谓“能源危机”,主要是由于需求过大引起的,而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所需能源不可能完全依赖进口,所以,研究能源的需求显得更加重要。
二、影响因素设定根据西方经济学消费需求理论可知,影响消费需求的因素有:商品的价格、消费者收入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商品供给、消费者偏好以及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预期等。
对于相关商品价格的替代效应,我们认为其只存在能源品种内部之间,而消费者偏好及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预期数据差别较大,不容易进行搜集整理在此暂不涉及。
另外,发展经济学认为,来自知识、人力资本的积累水平所体现的技术进步不仅可以带动劳动产出的增长,而且会通过外部效应可以提高劳动力、自然资源、物质资本与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消除其中收益递减的内在联系,带来递增的规模收益。
实验报告课程名称:计量经济学实验项目:我国国内资金利用研究学生姓名:曾健超学号:200973250131班级:0901班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指导教师:刘潭秋2011 年 06 月计量经济学实验报告实验时间:2011年6月24日实验地点:一教10楼实验目的:使用Eviews软件,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我国的资金来源的研究分析。
实验原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经济持续显著的增长,经济发展一片大好。
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需要资本的不断注入,所以我对我们国家的近15年的资金利用做了一个研究。
随着资金的源源不断的涌入,我们国家的资金构成大致分成五个部分,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
这五个部分基本上构成了我国资金来源的全部,我选取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的15个年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资金是经济发展的血液,对我国的资金来源的构成做一个研究十分必要。
在这个实验中,选取国家预算内资金为被解释变量Y,解释变量为国内贷款X1利用外资X2,自筹资金X3,其他资金X4,对我国的资金利用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做一个细致的研究。
一、计量经济学模型:根据变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假定回归模型为:Y=β0+β1X1+β2X2+β3X3+β4X4+U其中Y表示我国的国家内预算资金,X1、X2、X3、X4分别代表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资金,其他资金, 0表示在不变的情况下,资金利用的固定部分,β1β2、β3、β4、分别代表我国资金利用的各部分的权数,U 代表随机误差项。
由式子可知,我国资金利用的后面四个部分每增长1个百分点,国家预算内资金会如何变化。
二、验证方法选择:多元线性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初步估计与分析、异方差检验、序列相关检验、多重共线性检验三、实验步骤:1、基本假设:设国家预算内资金为被解释变量Y,解释变量为国内贷款X1,国外资金X2,自筹资金X3,其他资金X4,U是随机干扰项,代表所有的影响因素。
经济与政法学院 计量经济学实验报告班级:国贸 1312 班姓名:纪方方学号:2013104208经济与政法学院实验课程 实验名称计量经济学 异方差性检验与修订实验目的和内容1.利用 SPSS 计算 OLS 估计量 2.对模型估计结果进行检验。
(举例如上)实验步骤1. 构建 X 年全国 31 个省份的税收函数模型, 被解释变量为人均消费支出 y, 解释变量为 从事农业经营的纯收入,其它来源纯收入等。
2. 将数据导入 SPSS 中 3. 求解参数估计值。
4. 根据模型估计结果检验估计效果和拟合图形。
实验成果(系统化研究结果的说明和研究过程介绍,纸张不够可以加页)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中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主要由人均纯收入来决定。
农村人均纯收入纯收入除从 事农业经营收入外,还包括从事其他产业的经营性收入以及工资性收入、财政收入和转 移支付收入等。
在改革开放的早期,农村居民从事农业经营的收入占到了其纯收入的一 个不小的部分,但其他来源收入可能会在不同的地区差异较大。
为了考察从事农业经营 的收入和其他收入对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长的影响,可使用如下双对数模型:ln Y 0 1 ln X1 2 ln X 2 其中,Y 表示农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X1 表示从事农业经营的纯收入,X2 表示其他来源 的纯收入。
2经济与政法学院地区人均消费支出 Y从事农业经营的纯 收入 X1其他来源纯收入 X2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3552.1 2050.9 1429.8 1221.60 1554.60 1786.30 1661.70 1604.50 4753.20 2374.70 3479.20 1412.40 2503.10 1720.00 1905.00 1375.60 1649.20 1990.30 2703.36 1550.62 1357.43 1475.16 1497.52 1098.39 1336.25 1123.71 1331.03579.10 1314.60 928.80 609.80 1492.80 1254.30 1634.60 1684.10 652.50 1177.60 985.80 1013.10 1053.00 1027.80 1293.00 1083.80 1352.00 908.20 1242.90 1068.80 1386.70 883.20 919.30 764.00 889.40 589.60 614.804446.40 2633.10 1674.80 1346.20 480.50 1303.60 547.60 596.20 5218.40 2607.20 3596.60 1006.90 2327.70 1203.80 1511.60 1014.10 1000.10 1391.30 2526.90 875.60 839.80 1088.00 1067.70 647.80 644.30 814.40 876.003经济与政法学院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1127.37 1330.45 1388.79 1350.23621.60 803.80 859.60 1300.10887.00 753.50 963.40 410.30二、估计参数 假定所建模型及随机扰动项 u i 满足古典假定,可以用 OLS 法估计其参数。
计量经济学实验报告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学生姓名·······学号 6011211324所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业农林经济管理班级 15-3班指导教师······塔里木大学教务处制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基于多重共线性、异方差后的自相关、协整检验)一、研究的目的要求:财政收入,是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
财政收入表现为政府部门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个财政年度)所取得的货币收入。
财政收入是衡量一国政府财力的重要指标,政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范围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财政收入的充裕状况。
财政是同国家的产生和存在相联系,国家为了维持自身的存在和发挥职能,必须消耗一定的社会产品。
但是,国家本身通常不直接从事生产活动,因而必须凭借自身拥有的政治权力,强制性地征收一部分社会产品,以满足各方面支出的需要。
这种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它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的分配。
2013年中国政府已成为全球第二富裕的政府,所以来研究财政的影响因素是很有必要的,为更好的掌握我国的财政收入具有重要的作用,更好地服务社会,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二、模型的设定及其估计:经分析,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很多,主要的因素有国民总收入(X1)、税收收入(X2)、能源消费总量(X3)、预算外财政收入(X4),因此,可设定如下的计量经济模型:Y t=β0+β1X1+β2X2+β3X3+β4X4+ t其中Yt为第t年财政收入(亿元),X1表示国民总收入(亿元),X2表示税收收入(亿元),X3表示能源消费总量(亿元),X4表示预算外财政收入(亿元)。
下面是在中国统计年鉴上收集到的数据,经整理后得到1978-2011年的统计数据,如下所示:1978-2011年中国财政收入及其相关数据年份财政收入(Y)/亿元国民总收入(X1)/亿元税收收入(X2)/亿元能源消费总量(X3)/亿元预算外财政收入(X4)/亿元1978 1132.260 3645.2 519.2800 57144.00 347.1100 1979 1146.400 4062.6 537.8200 58588.00 452.8500 1980 1159.930 4545.6 571.7000 60275.00 557.4000 1981 1175.800 4889.5 629.8900 59447.00 601.7000 1982 1212.300 5330.5 700.0200 62067.00 802.7400 1983 1367.000 5985.6 775.5900 66040.00 967.6800 1984 1642.900 7243.8 947.3500 70904.00 1188.480 1985 2004.820 9040.7 2040.790 76682.00 1530.030 1986 2122.000 10274.4 2090.730 80850.00 1737.310 1987 2199.400 12050.6 2140.360 86632.00 2028.8001988 2357.200 15036.8 2390.470 92997.00 2360.770 1989 2664.900 17000.9 2727.400 96934.00 2658.830 1990 2937.100 18718.3 2821.860 98703.00 2708.640 1991 3149.480 21826.2 2990.170 103783.0 3243.300 1992 3483.370 26937.3 3296.910 109170.0 3854.920 1993 4348.950 35260.0 4255.300 115993.0 1432.540 1994 5218.100 48108.5 5126.880 122737.0 1862.530 1995 6242.200 59810.5 6038.040 131176.0 2406.500 1996 7407.990 70142.5 6909.820 138948.0 3893.340 1997 8651.140 78060.9 8234.040 137798.0 2826.000 1998 9875.950 83024.3 9262.800 132214.0 3082.290 1999 11444.08 88479.2 10682.58 133831.0 3385.170 2000 13395.23 98000.5 12581.51 138553.0 3826.430 2001 16386.04 108068.2 15301.38 143199.0 4300.000 2002 18903.64 119095.7 17636.45 151797.0 4479.000 2003 21715.25 134977.0 20017.31 174990.0 4566.800 2004 26396.47 159453.6 24165.68 203227.0 4699.180 2005 31649.29 183617.4 28778.54 224682.0 5544.160 2006 38760.20 215904.4 34804.35 246270.0 6407.880 2007 51321.78 266422.0 45621.97 265583.0 6820.320 2008 61330.35 316030.3 54219.62 285000.0 6617.25 2009 68518.30 340320.0 59521.59 306647.0 6414.65 2010 83101.51 399759.5 73210.79 324939.0 5794.42 2011 103874.43 472115.0 89738.39 348002.0 6725.26根据以上数据,我们作出了Y、X1、X2、X3、X4之间的线性图,如图所示:中国财政收入及其相关数据图形100,000200,000300,000400,000500,0001980198519901995200020052010Y X1X2X3X4从图中可以看出有两条线交汇了,它们是国民总收入(X1)与能源消费总量(X3),这说明我国能源消费总量逐年增长速度大于国民总收入的增长速度,在过去的经济增长中是以高能耗获取经济的增长,未来应该逐步改变这种经济发展模式。
利用Eviews 软件,生成Y t 、X1、X2、X3、X4等数据,采用这些数据对模型进行OLS 回归,回归结果如下:该模型:不仅X1、X3、X4系数的反,这表明很可能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计算各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各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较高,表明各解释变量间确实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三、修正多重共线性:采用逐步回归法检验和解决多重供线性问题。
分别作Y 对X1、X2、X3、X4的一元回归,结果如下:变量X1 X2 X3 X4参数估计值0.207041 1.143530 0.301382 10.62109t 统计量42.93776 226.4499 18.74354 8.2391262R0.9829 0.999376 0.916519 0.6796262R0.9824 0.999357 0.913910 0.669614其中,加入X2的方程2R最大,以X2为基础,顺次加入其他变量逐步回归。
结果如下所示:变量变量X2 X1 X3 X4 2R X2,X11.341726(45.44130)-0.036406(-6.753837)0.999731X2,X31.227453(112.4950)-0.023980(-7.985675)0.999783X2,X41.177142(199.4187)-0.453223(-6.817074)0.999734999806.0999829.022==RR可决系数很高,F统计量值为42446.10,明显显著。
但是当05.0=α时,045.2)534()(025.02/=-=-tkntα经比较,新加入的变量的系数的符号与实际不符合,我们可确定该模型不是很好,因此重新设置模型:lny=β0+β1X2+βt ln X t,回归结果如下:结合前面相关系数,最终选择了X4,剔除了X1、X3,所以最后修正后的结果为:lny = 1.1680+ (3.2700e-05)*X2 + 0.9152*lnX4t= (1.384070 ) (7.930959) (8.094245)2R=0.924541 2R =0.919673 F=189.9105 DW=0.383477这说明,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当税收收入每增加1元,平均说来财政收入增加(3.2700e-05)亿元,当预算外财政收入每增长1%,平均说来财政收入会增长0.9152%。
这就实现了减轻多重共线性的目的。
四、异方差的检验:(一)问题的提出和模型设定:根据以上的结果,计量经济模型估计结果为:lny = 1.1680+ 3.2700e-05*X2 + 0.9152*lnX4t= (1.384070 ) (7.930959) (8.094245) 2R=0.924541 2R =0.919673 F=189.9105 (二)检验模型的异方差:1、图形法1)生成残差平方序列:2)绘制e t2对X2、lnx4的散点图:.0.1.2.3.4.520,00040,00060,00080,000100,000X2E 2.0.1.2.3.4.55.56.06.57.07.58.08.59.0LNX4E 2由以上散点图可以看出,残差平方e t 2对解释变量X2、lnx4的散点图,基本上是成增大的趋势,因此,模型很可能存在异方差。
但是否确实存在异方差还应通过更进一步的检验。
2、Goldfeld-Quanadt 检验1)对变量取值排序(按递增)2)构造子样本区间,建立回归模型。
样本n=34,删除中间1/4的观测值,即大约8个观测值,余下部分平均分得两个样本区间:1978-1990和1999-2011,它们的样本个数均是13个,即n1=n2=13。
用Eviews软件的OLS方法求得如下结果:样本区间为1978-1990的回归结果样本区间为1999-2011的回归结果3)求F统计量值用上面两组回归结果中的残差平方和的数据求得:F=∑∑ee 2122=024533.0079214.0=3.2288754)判断在ɑ=0.05下,分子分母的自由度都为10查F 分布表得临界值F 05.0(10,10)=2.98,因为F=3.228875>F 05.0(10,10)=2.98 ,所以拒绝原假设,表明模型确实存在异方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