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侵权赔偿基金制度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5
关于设立重大伤亡事故受害者补偿基金的建议一、引言在处理重大伤亡事故时,相应政府部门在”稳定压倒一切”的执法理念下,利用其掌握的公共资源”慷慨解囊”[1]。
政府部门的行为虽然解燃眉之急,但受害人往往不能得到及时,公平的赔偿金,另一方面因”政府买单”会造成纳税人承担企业责任。
因此,要有效解决类似事故赔偿问题可以参考美国911善后工作中建立的补偿基金制度,融入立法、司法因素,建立重大事故受害者补偿基金。
二、美国911受害补偿基金制度概况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国会通过《航空运输安全与系统稳定法》(atsssa)目的是以政府贷款的形式保护几乎瘫痪的航空业和美国经济,并稳定民众信心[2]。
该法规定了基金来自政府拨款和社会捐助,支付的顺序是先使用捐款再使用政府拨款。
1、911补偿基金的执行主体美国司法部任命”特别长官”(special master)负责基金执行,管理补偿项目,发布所有关于基金管理的程序和实体规则,雇佣并监督受理请求的官员以及其他管理人员。
特别长官对司法部负责,并在《航空运输安全与系统稳定法》制定后90日内会同司法部长公布行政规章、听证程序以及实施情况。
2、申请911补偿基金步骤《航空运输安全与系统稳定法》对基金申请和审查做了细致的规定,并在各个环节设定时限。
该基金面向”911”死亡或受伤者的亲属支付的补偿金,申请人可以上网或书面登记,只需提供姓名、地址和邮件等简单信息。
一个月后申请人提交证明,经审核后主管部门将会让申请人填写申请表。
特别长官在申请提出120天内进行审查,做出决定,并按照侵权行为的赔偿标准和赔偿计算方式进行结算,书面通知申请人。
该决定是终局的,不再接受司法审查。
特别长官做出赔偿决定的20日内支付补偿金[2]。
设立补偿基金是希望受害者通过基金渠道寻求救济,而避免诉讼。
因此申请一旦提出,申请人就放弃了诉讼方式求偿[3]。
3、基金特点911基金的设立在崇尚诉讼的美国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尝试,它提供给受害者两种选择:一是接受基金赔偿,放弃对航空公司等相关企业的诉讼;二是不接受基金赔偿,直接诉讼。
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随着全球知识产权侵权案例数量的增长,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不断完善,惩罚性赔偿制度也随之不断加强,以确保知识产权持有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完全保护和赔偿。
以下将探讨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现状和发展,同时介绍一些我们可以学习的案例。
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现状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可以追溯到1887年美国的著作权法。
在全球范围内,知识产权法律各不相同,但都存在惩罚性赔偿制度。
惩罚性赔偿制度是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一种强制性保护,并可以有效扼制侵权行为的发生。
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知识产权的惩罚性赔偿制度也随着法律和经济发展得到不断完善和实施。
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国家,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一直在努力营造一个稳定、健全、透明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包括完善惩罚性赔偿制度。
2019年,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完善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若干规定》是中国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最新发展,规定了更加严格的处罚标准和惩罚性赔偿数额的计算方法。
欧盟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也积极推动一体化进程。
欧盟的《知识产权执法指令》规定了各欧盟成员国应为知识产权侵权提供适当和有效的补救措施,并要求成员国应有惩罚性的赔偿制度。
美国则是发展最早、最成熟的知识产权制度之一。
美国法律体系中包括了严格的惩罚性赔偿制度,知识产权持有人可以通过诉讼获得远超实际损失的赔偿。
案例1:高价电影盗版行为的惩罚性赔偿美国电影公司Twentieth Century Fox Film Corporation曾将清华大学四名学生告上法庭,指控他们利用校园网络非法下载了《X战警2》,并通过国内网站进行盗版传播。
2010年,这些学生被判赔偿207万美元的巨额惩罚性赔偿,创下了中国知识产权侵权案例的金额记录。
案例2:欧美共有的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2019年,欧洲专利局与欧洲特许专利代表院联合发布了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欧盟各成员国的特许专利案件数量增长迅速,而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实施成为特许专利持有人维护自己的专利权益的重要方式之一。
缺陷食品大规模侵权损害救济机制探析[摘要]不断被爆出的食品安全问题使公众“谈食色变”,然而随着市场不断扩大,商品流通的速度加快,缺陷食品的侵害范围更广。
《侵权责任法》、《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责任法》等法律,没有对缺陷食品大规模侵权这种特殊复杂的情况作明确的规定,其救济方法也相当有限。
国外一些国家采取了多种方式解决此类问题,国内应采用以行政指导为主要手段的救济机制。
[关键词]缺陷食品;大规模侵权;救济机制一、研究背景面对食品安全危机,面对因缺陷食品身体遭受损害的众多消费者,笔者尝试对此类缺陷食品大规模侵权损害救济机制的探索,为维护公众的权益,改善食品行业的现状,救济受害者的利益提供更可行、更有效的路径。
二、缺陷食品大规模侵权的特殊性(一)缺陷食品的界定认定缺陷的标准分为一般标准和法定标准。
一般标准即人们有权期望的安全性,是一个诚信善意之人在正常情况下所应具备的安全性的期望。
而法定标准则是指国家和行业制定的保障安全、人体健康的专门标准。
①笔者认为,不安全食品的认定一般由法律规定,缺陷食品的范围较之更为宽泛,更多的采用一般标准认定。
法定标准大多参照国家对食品规定的标准和行业标准;一般标准主要以“不合理的危险”为依据。
所以,将本文的讨论对象确定为缺陷食品。
(二)大规模侵权的界定缺陷食品大规模侵权属于缺陷产品造成的大规模侵权,以往学者在此类中重点探讨药品造成的大规模侵权,因为与食品相比,药品的损害后果更严重,对被侵权人的保护更为迫切。
但食品与人们的生活关系更为密切,涉及的范围更大,同时,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尖锐,对由缺陷食品造成的大规模侵权的探讨也实为必要。
笔者认为,大规模侵权的特定主要有:1.受害人的广泛性。
2.损害后果的严重性和潜伏性。
3.受害人举证困难。
4.损害赔偿的复杂性。
三、缺陷食品大规模侵权的救济机制(一)责任保险制度美国的责任保险主要分为个人和商业两大类,个人保险的保险标的主要有个人房屋及住宅、个人汽车及其责任;商业保险主要是针对企业投保的险种,及以商业为目的的有关商业责任保险,如企业投保的综合责任保险、产品责任保险、董事及管理人责任保险、职业责任保险、建造商投保的建造工程责任保险、石油公司投保的第三者综合责任保险等。
《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快速发展,知识产权问题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知识产权,包括专利、商标、著作权等,是创新和创造力的保护工具,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日益猖獗,给权利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声誉损害。
为了有效遏制侵权行为,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惩罚性赔偿制度应运而生。
本文将对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理论基础、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二、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理论基础惩罚性赔偿制度起源于英美法系,其核心思想是通过让侵权人承担超过实际损失的赔偿责任,以惩罚其侵权行为并起到预防作用。
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则是将这一思想应用于知识产权领域,通过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惩罚力度,达到保护知识产权的目的。
三、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实施现状目前,我国已在《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法律中规定了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
然而,由于立法和司法实践的差异,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赔偿金额的计算标准不统一、侵权行为的认定标准模糊等。
这些问题使得知识产权权利人在维权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
四、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一)问题1. 赔偿金额计算标准不统一:由于立法和司法实践的差异,导致赔偿金额的计算标准不统一,使得同一类型的侵权行为在不同案件中获得的赔偿金额差异较大。
2. 侵权行为认定标准模糊:由于法律规定的模糊性,导致侵权行为的认定标准不清晰,使得一些明显的侵权行为难以被及时发现和打击。
3. 执行难度大:由于取证难、诉讼成本高等原因,使得权利人在维权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导致惩罚性赔偿制度难以得到有效执行。
(二)原因1. 立法不完善:我国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立法尚不完善,缺乏统一、明确的法律规定。
2. 司法实践不统一:由于不同地区、不同法院的司法实践存在差异,导致同一类型的案件在不同地区、不同法院获得的判决结果不一致。
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随着知识产权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使用知识产权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然而,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侵权行为依然存在。
为了更好地保护知识产权,许多国家都采取了惩罚性赔偿制度,以加强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并为知识产权拥有者提供更有效的保护机制。
惩罚性赔偿是一种追加到正常赔偿之上的赔偿方式,其目的是惩罚侵权者,同时向受害方提供更多的赔偿。
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实施,对于打击侵权行为、保护知识产权拥有者的利益、鼓励技术和文化创新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目前,中国已经在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下面列举一些案例。
1. 小米侵犯专利被判赔偿360万2016年,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判决小米公司侵犯上海雷勃科技公司一项专利,判决小米公司赔偿360万元人民币的赔偿金。
这是中国首例应用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知识产权案例。
2. 中石油预付卡侵权赔偿22.5万元2017年,广州市黄埔区人民法院判决中石油公司侵犯深圳科发源公司的商标权,判决中石油公司赔偿22.5万元人民币惩罚性赔偿金。
3. 苹果公司侵犯高通专利,赔偿13亿美元2019年,美国联邦法院裁定苹果公司在其iPhone智能手机上的处理器芯片中侵犯了高通公司的三项专利,判决苹果公司赔偿13亿美元的惩罚性赔偿金。
综上所述,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惩罚性赔偿制度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技术和文化创新的不断推进,知识产权保护的意义将越来越重要。
因此,相关机构和团体应该积极探索和研究相关制度,建立更加健全和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在中国,惩罚性赔偿制度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认可,但是现实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侵权行为者往往抱有侥幸心理,觉得即使被发现侵权也只需要支付普通的赔偿金。
因此,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威慑力和实际效果有待提高。
除此之外,如何科学合理地计算惩罚性赔偿金额,也是需要研究的问题之一。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一些专业机构和研究团体目前正在积极开展相关研究。
delsnz@ 关于侵权责任法的体会及问题一、问题的提出随着工业发展和科技进步,人类在享受工业化和信息化带来的丰富成果的同时,不得不面对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风险和不幸,在此背景下,大规模侵权事件开始出现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大规模侵权是指基于一个不法行为或者多个具有同质性的事由对多个个体以及社会公共利益造成损害的侵害行为。
相较于传统侵权,大规模侵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受害人具有多数性;二是侵权行为具有“同质性”;三是因果关系的不确定性。
虽然大规模侵权明显不同于传统侵权,但基于其既可能发生在无过错责任领域,也可能发生在过错责任领域,所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法律规则中,大规模侵权都不被作为一个单独的侵权类型,更没有专门性或者体系性的法律规则。
大规模侵权涉及受害人人数众多,损害后果严重,在造成个人财产和人身损害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大规模侵权不仅仅是一个社会现象,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法律问题,因此研究大规模侵权的救济机制显得尤为必要。
二、大规模侵权的内涵界定及性质分析德国著名侵权法专家克里斯蒂安•冯•巴尔认为:大规模侵权并非法律概念,而是涉及大量受害人的权利和法益的损害行为,它包括道路交通事故、客运交通事故、环境侵权、瑕疵产品造成的大规模侵权、大型活动中发生的事故。
1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朱岩在《大规模侵权实体法问题初探》中认为:大规模侵权就是指基于一个不法行为或者多个具有同质性的事由,如瑕疵产品,给大量的受害人造成人身损害、财产损害或者同时造成上述两种损害的侵权行为。
2从构成要件上来看,大规模侵权的单个侵权行为与传统侵权责任法规定的侵权行为并没有根本不同。
大规模侵权可能发生于产品责任领域,也可能发生于环境污染、证券欺诈等领域。
大规模侵权造成的损害不仅仅限于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害,精神性损害也在其中。
大规模侵权的突出特点即为受害人人数众多,造成侵权的法律事实具有相同或者具有“同质性”。
因此,本文认为,大规模侵权是指基于同一不法事实或者具有“同质性”的产品或服务,给大量的受害人造成人身损害、财产损害和精神性损害的侵权行为。
大规模侵权能否成为一个单独的侵权类型,学者们莫衷一是。
有学者主张,大规模侵权应当成为新型的特殊侵权类型,理由如下:1.现有一般侵权和特殊侵权的分类无法涵盖大规模侵权,大规模侵权在一般侵权领域和特殊侵权领域都可1参见[德]克里斯蒂安•冯•巴尔:《大规模侵权损害责任法的改革》,贺栩栩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第1-2页。
2参见朱岩:《大规模侵权的实体法问题初探》,载于《法律适用》2006年第10期,第10页。
能发生。
2.大规模侵权纳入特殊侵权行为类型可以使我国侵权行为分类更加立体化,可以从受害人数量、归责要件、救济难度等方面丰富特殊侵权行为。
3.有助于在实体法层面加强对大规模侵权的法律规制,为受害人的救济提供充分保障。
3但也有学者认为,大规模侵权并不能成为一种新型的特殊侵权类型。
因为在我国侵权法理论中,一般侵权行为类型和特殊侵权行为类型并不是大规模侵权事件的分野,任何领域都可能发生大规模侵权。
目前国内外没有一个国家将大规模侵权作为一种单独侵权类型,更没有单独或者体系化的大规模侵权立法。
大规模侵权只是表现为一个或多个侵权行为的发生而使众多受害人的权利或法益遭受侵害,其可能发生在过错责任领域,也可能发生在无过错责任领域。
如果把大规模侵权作为新型的特殊侵权类型,无疑会使得现有的一般侵权、特殊侵权的分类更加复杂。
大规模侵权之所以需要在其救济机制方面作出专门的研究,不是因为其为特殊的侵权类型,而是因为其特性导致受害人的损害赔偿面临诸多困难,单一的民事诉讼途径不足以支持受害人的救济,因此有必要引入社会化的损害分担方式,构建出一整套的大规模侵权救济制度。
三、我国大规模侵权赔偿基金制度的缺陷大规模侵权损害救济基金是指“专项用于救济和赔偿大规模侵权事件的被侵权人人身、财产损失的基金,具有传统民法上财团法人的一般属性。
”大规模侵权损害救济基金是世界目前上盛行的应对大规模侵权事件的技术性方案,美国“911赔偿基金”,德国的“残障儿童救助基金会”都是其行之有效的例证。
在“三鹿奶粉事件”中,我国首次尝试了医疗赔偿基金的做法,为如何应对大规模侵权事件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但值得深思的是,由于没有专门法律法规支撑损害救济基金的适用,其是否能够在已发生的大规模侵权事件以及以后可能发生的类似大规模侵权事件得到有效适用?救济基金的运作管理如何进行完善,以避免救济赔偿基金成为“谜基金”?(一)大规模侵权损害救济基金缺乏立法支撑任何一项制度的实施都离不开法律的保障。
基于大规模侵权事件的特殊性,有必要对其救济做出专门的制度设计,大规模侵权损害救济基金被认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但我们必须要对损害救济基金的设立、运作制定法律依据。
早在1974年,新西兰就通过颁布《事故赔偿法》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以救济赔偿基金体系替代传统侵权诉讼途径救济的制度体系,这种制度以程序化、标准化和宽覆盖的特征,成为新西兰有效应对大规模侵权事件的救济途径。
4美国1980年制定的《综合环境反应、赔偿和责任法》,成为超级基金制度沿用至今的重要保障。
3参见朱岩:《大规模侵权的实体法问题初探》,载于《法律适用》2006年第10期,第10页。
4See Colleen M. Flood, New Zealand’s No-Fault Accident Compensation Scheme; Paradise or Panacea?, Heath Law Review(V ol. 8) ,1999, p. 3.我国“三鹿奶粉事件”中,医疗赔偿基金由于缺乏立法支撑,不可避免带有行政主导救济的痕迹,可能会影响到社会公正。
同时,作为一种有效的大规模侵权事件救济途径,救济基金能否在以后的类似事件中得到适用也是未知之数。
因此,设立一整套法律法规支持大规模侵权损害救济基金制度的构建,明确基金的主体地位和基本制度,并处理好救济基金与民事诉讼救济的关系,成为我国救济基金应对大规模侵权事件的迫切需要。
(二)大规模侵权损害救济基金资金筹集渠道单一大规模侵权损害救济基金是为了对大量的受害人受到的损害进行赔偿,所以充足的资金是其正常运作发挥作用的前提。
但在具体的大规模侵权事件中,由于受害人数量多、损失巨大,加害人所应付的赔偿额往往特别巨大,因此,开发多样化的筹集渠道对大规模侵权损害救济基金制度发挥预期作用显得尤为必要。
在美国的投资者赔偿基金制度中,SIPC 通过向会员收取年费及利息收入来筹措资金,目前自有资金规模达10 亿美元,另有银团提供的 10 亿美元额度可供使用,同时,SIPC 还可通过 SEC向美国财政部动用 10 亿美元的借款额度,资金比较充裕。
5而在我国“三鹿奶粉事件”中,医疗赔偿基金仅仅来自于22家乳制品制造责任企业,数额总计2亿元,这些资金用以我国总计30余万受害婴儿的赔偿,不免显得单薄。
可见,资金筹集渠道单一,救济基金规模较小也是我国大规模侵权损害救济基金正常运作的困境之一。
四、我国大规模侵权赔偿基金制度的完善(一)完善大规模侵权损害救济基金的运作管理制度大规模侵权损害救济基金的作用是对受害人的损失进行赔偿,涉及利益巨大,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因此有必要设定专门的大规模侵权损害救济基金设立机关。
救济基金可基于专门立法授权设立,也可以基于行政命令、国际指令、集团诉讼、集体协商或者单方提议而设立。
6依照国际上的通行做法,一般由政府作为救济基金的主导者和设立者。
如美国,依据《综合环境反应、赔偿和责任法》设立的救济基金由美国政府设立,同时该法授权美国环保局负责救济基金的运作管理,以政府的公信力作为救济基金制度有效适用的坚强后盾。
7我国大规模侵权损害救济基金从法律性质来说属于财团法人,应当由政府或者法院牵头设立,接受各方面的资金投入。
同时,大规模侵权损害救济基金设立机关应当指定管理人管理基金,在指定救济基金管理人时,应当征询侵权人、被5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国外及港台地区投资者赔偿制度研究》,/fortune/200 7/0614/article_11833_1.htm,2012年3月15日访问。
6See Francis E. McGovern, The What and Why of Claims Resolution Facilities, 57 Stan. L. Rev. 2005, P. 1361.7参见鄢斌:《环境污染损害赔偿责任的承担——以超级基金制度为核心》,载于《环境经济》2009年第 6 期,第67页。
侵权人代表以及当地人民法院的意见。
政府官员、法官、执业律师、会计师以及从事相关专业教学与研究的专家可以被指定为损害救济基金管理人,红十字会等慈善机构和其他非营利性组织也可以被指定为损害救济基金管理人。
8救济基金管理人应当向设立机关负责,妥善筹集并发放救济基金之款项,及时对救济基金的管理、使用情况公开,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二)建立大规模侵权损害救济基金资金筹集的多元化渠道在建立大规模侵权损害救济基金的过程中,应当拓展基金资金来源渠道,以保证救济基金效用的有效发挥。
我国大规模侵权损害救济基金资金来源应当包括以下三个渠道:一是大规模侵权事件中侵权人的出资。
由于其是大规模侵权事件的责任承担者,依法对受害人负有赔偿责任,因此,大规模侵权事件侵权人的出资应当为我国救济基金资金的主要来源,这也符合自负其责的原则。
二是各级人民政府的专项拨款以及大规模侵权事件发生后的紧急拨款。
政府作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提供者,对大规模侵权事件的发生不免需要承担监管不当的责任,同时其也对人民的人身、财产利益以及社会公共利益负有保障责任,由其为大规模侵权损害救济基金注资,能有效保障受害人的救济。
三是社会爱心人士及慈善机构的捐助。
大规模侵权事件发生后,面对大量受害人的重大损害,社会爱心人士以及慈善机构也可能积极捐助,为救济基金充实资金来源。
在救济基金的管理上,可以有条件的允许一定比例的基金资金的市场化运作,通过投资获得收益,以支付基金的管理和运作费用。
但毕竟大规模侵权事件本质上是私法上的侵权行为,政府从维护稳定、利益平衡等公益目的出发承担相应责任,并不能因此抹杀大规模侵权事件的法律实质。
9大规模侵权事件的赔偿责任理应由侵权人承担,如果侵权人具有负担赔偿资金的能力,则不应考虑动用财政拨款和社会捐助的资金。
(三)明确大规模侵权损害救济基金与民事诉讼救济制度的适用关系大规模侵权损害救济基金作为损害的社会化负担方式,具有民事诉讼救济制度的替代性作用,受害人诉讼救济权利的放弃是救济基金制度启动、顺利运作及达到其设立目的的前提。
因此,构建大规模侵权的多元化救济机制,需要明确救济基金制度和民事诉讼救济制度的适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