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超论
- 格式:docx
- 大小:28.76 KB
- 文档页数:3
竺可桢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关于地理学的主要观点:1.地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综合性科学;2.地理学研究的是地球表面,即研究地球外壳的发生、发展、分布和各组成部分间的相互转化与相互制约;3.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两大分支,都很重要;4.地理学家必须对地理学的全部内容有一定了解,对其某一部门要有深入的研究.;5.中国丰富的历史资料是研究地理学的宝库,要十分重视历史自然地理的研究;6.研究地理学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特别是自然辩证法。
林超地理学家,综合自然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的开拓者关于地理学的主要观点:林超最早提出综合自然地理学的概念,并带领一批人发展这门科学,探讨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作用和地位,因此被公认为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奠基人。
林超认为,我国地理界以前重人文轻自然,后又重自然轻经济甚至取消人文,都背离了地理学综合研究的宗旨,于学科的发展不利。
所以他不断大声疾呼发展综合地理学。
在他主编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开篇中写到:“地理学将是一门既有坚实的基本理论、应用理论的基础性科学,又是一门与生产实践进一步紧密联系的应用性科学。
21世纪的地理学将是一门在理论化和数量化基础上进一步综合化、生态化、社会化的理论与应用并重的两栖科学”。
目前,各国科学家倡导建立的“地球系统科学”、“地理科学”,正与林超的主张一致,并经各条蹊径成为事实。
黄秉维地理学家,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的奠基者关于地理学的主要观点:黄秉维长期从事地貌和自然区划的研究,开拓了热量和水分平衡、化学地理和生物地理群落等自然地理3个方向;先后组织了水土保持、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热量与水分平衡的大规模研究,倡议开展陆地地球系统科学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新方向。
胡焕庸地理学家,中国现代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关于地理学的主要观点:胡焕庸引进西方近代地理学理论和方法,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我国人口问题和农业问题。
《语⽤学⼗⼆讲》参考⽂献,共10页[217]何⾃然,2007,《语⽤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18]何⾃然、陈新仁,2004,《当代语⽤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19]何⾃然、何雪林,2003,“模因论与社会语⽤”,《现代外语》,第2期。
[220]何⾃然、段开诚,1988,“汉英翻译中的语⽤对⽐研究”,《现代外语》,第3期。
[221]何⾃然、李捷、李东杰(译),2009,《英语语⽤学》,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22]何⾃然、吴亚欣,2004,“关联理论是⼀种因错⽽‘对’的理论吗?”,《现代外语》,第1期。
[223]洪岗,2000,“语际语语⽤学研究”,《杭州教育学院学报》,第3期。
[224]胡⽂仲,1995,“跨⽂化交际研究如何起步?”,《外语与外语教学》,第1期。
[225]胡⽂仲,1992,“⽂化教学与⽂化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
[226]胡⽂仲、⾼⼀虹,1997,《外语教学与⽂化》,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27]姜占好,2004,“中澳⼤学⽣英语道歉策略的对⽐研究”,《外语研究》,第2期。
[228]蒋骁华,2003,《符号学翻译研究:⽂学语⾔的理据及其再造》,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E229]靳义增,2009,《中国⽂法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30]李海辉,2003,“《假定意义:⼀般会话含意理论》评介”,《现代外语》,第1期。
[231]李怀奎、李怀宏,2004,“景观标识名称汉译英的语⽤等效研究”,《上海科技翻译》,第1期。
[232]李捷,2006,“汉语反问句加强‘施为⽤意’浅析”,《外语教学》,第2期。
[233]李捷,2008a,“国内语⽤学研究的多元化发展”,《外语教学与研究》,第6期。
[234]李捷,2008b,“模因论视域中的⾔语幽默”,《外语学刊》,第1期。
[235]李梦⽣,2004,《左传译注(第⼀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加快解放思想推进工作创新确保圆满完成年度民政工作各项任务——林超局长在全市民政工作年中分析会上的讲话(2008年8月6日)同志们:这次民政工作年中分析会,是在全市民政系统干部职工团结奋战,有序、有力、有效支援抗震救灾取得重大成效,正以喜悦的心情、昂扬的斗志迎接奥运、巩固成果、再创佳绩的形势下召开的。
会议主题是:认真贯彻市委十届七次全会和全省民政工作年中分析会精神,总结工作、分析形势、部署任务、明确目标,加快推进年度民政工作的落实。
这次会议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采取网上学习的形式,由各地分别组织学习领会市委十届七次全会、市政府第一次全体(扩大)会和省民政工作年中分析会精神,紧密联系实际,谋划下半年民政工作;第二阶段,采取大会形式,集中组织参观学习和交流。
昨天下午,我们实地参观了南通市民政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普遍反映大开眼界、大有收益。
刚才,12个市(县)、区民政局长分别交流已经做、正在做或打算做的最具特色工作,主题比较集中、特色比较鲜明、思考比较成熟。
虽然交流的内容只是一个侧面,但涵盖民政工作基本体系和主要职能,达到了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的目的。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结合前一阶段组织的民政工作分片调研,讲三点意见。
一、上半年全市民政工作在新的起点上扎实推进上半年,全市民政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系统干部职工辛勤努力下,积极适应新形势,勇于应对新挑战,着力解放思想、开动脑筋、群策群力、攻坚克难,各项工作在新的起点上扎实推进:困难群众生活水平有新提高,城乡社区建设有新进展,慈善募集总量有新突破,社会组织管理有新提升,福利事业社会化有新收获,应急抗灾救灾能力有新巩固,民政机关自身建设有新加强,充分发挥民政部门在改善民生、服务社会、构建和谐中的基础性作用。
着力做好9个方面的工作:(一)不断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上半年,市政府出台一系列加强社会救助、改善困难群众生活的政策规定,从制度上提高社会救助工作整体水平。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研究综述摘要以地域单元作为重要层次,同时深入探讨人地关系、综合讨论人和自然关系是综合自然区划的重要内容。
建国近60年来,对中国自然区的划分也提出过各类方案,而随着社会发展,单一地对自然或者某一部门进行的区划已经不能满足现实需要。
因此,本文通过阅读大量综合自然区划相关文献,阐述了综合自然区划的定义、目的以及划分原则,并对各类典型区划方案展开分析,得出各区划方案的特点。
对综合区划发展研究历史进行分析,并做出评述、归纳,得出其发展动向和趋势。
关键词综合地理区划方案原则PS: 学弟学妹们,若要当作业上交记得修改哦~~~(*^__^*)0引言综合自然区划能全面地反映自然界的地域分异,每个被划分出来的区域,有其各自的自然特征、发展历史及开发利用方向。
对其内容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人们认识和查明自然地理综合体的地域分异规律和结构特征,还可为拟订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建设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综合自然区划是根据地理自然综合体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将地域加以划分,进而按区划单位来认识自然综合体的发生、发展与分布规律[1]348。
建国以来,我国地理学家对中国综合自然地理环境采用区划的方法进行的研究,并曾提出过各类概念。
如:林超于1954 年提出的“中国自然地理区划”,黄秉维于1958年提出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以及赵松乔于1983年提出“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等。
本文将通过阅读《中国综合自然区划(草案)》、《中国自然地理纲要》等各类相关文献,对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方法和区划方案作一概述。
1区划目的、原则及方法1.1区划目的近百年来,区划研究的目标有较大变化[2]410。
20 世纪50 年代,研究目的是为农业生产服务[2]411,同时也要为教育、科学以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不同等级的分区,各有不同重点服务的对象[3]126。
20 世纪80年代以后, 为改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服务的呼声日益高涨[2]411。
因为随着人类活动能力的加强,自然生态系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类的干扰,如何改善生态环境并使之与经济发展想适应,进而达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对当前的生态环境状况要有一个宏观的了解,并且区分不同区域的主要环节问题,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环节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可续依据,生态区划就是以此为目的[4]1。
第28卷,第6期2011年12月15日国土资源科技管理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Management of Land and Resources Vol.28,No.6Dec.15,2011 doi:10.3969/j.issn.1009-4210.2011.06.015收稿日期:2011-06-16;改回日期:2011-09-15作者简介:林 超(1987—),男,硕士研究生,从事土地管理形势与政策研究。
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用地 跨部门协调机制探析林 超1,马智民1,张 毅2(1.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西安 710054;2.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872)摘 要:为建立重点工程项目跨部门协调机制做出新的尝试,为以后进一步的土地审批制度改革和《土地管理法》修订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等方法,从现行“条块分割”行政体制、协调手段缺失、缺乏行政协助制度三方面剖析了重点工程项目跨部门协调机制不顺畅的深层次原因,借鉴其他国家和领域行政协助制度、部门间协调机制等先进管理经验,探索建立合理、科学的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新型跨部门协调机制。
关键词:重点工程项目;土地审批;跨部门协调中图分类号:F29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210(2011)06-077-05 重点工程项目包括国家重点项目(国务院或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审批、核准的项目)和省级重点项目(省级人民政府或省级人民政府投资主管部门确定的项目)。
这些项目为提高基础设施水平,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现行土地审批制度成型于20世纪90年代,已不能适应当前的现实需求,造成国家和省级重点工程项目成为土地违法违规的“重灾区”。
2010年开展的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发现国家和省级重点工程项目违法用地22 026.67hm2(33.04万亩),其中耕地10 013.33hm2(15.02万亩),分别占全国违法用地面积和违法占用耕地面积的45.05%和54.72%。
导医服务在门诊患者跌倒的护理干预效果分析林超发布时间:2023-06-14T03:50:32.811Z 来源:《健康世界》2023年7期作者:林超[导读] 目的:评价对门诊患者进行导医服务护理的应用效果。
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四川绵阳 621000摘要:目的:评价对门诊患者进行导医服务护理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门诊患者10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导医服务护理,对比组间患者的跌倒知识知晓情况及护理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知识知晓情况及护理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通过对门诊患者进行导医服务护理,能够提高患者对跌倒的了解,降低跌倒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关键词:导医服务;跌倒知识知晓率;护理满意度随着年龄的增长,预防跌倒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课题。
身体和健康状况的改变,有时甚至是用于治疗医疗状况的药物,都可能增加跌倒几率。
据统计,跌倒是老年人受伤的一大主要原因,跌倒有可能导致老年患者出现重伤,后果严重。
本文通过对门诊患者进行导医服务护理,旨在探究其对跌倒知识知晓情况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选取2021年1月到2022年7月门诊患者患者10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50例,平均年龄(64.42±2.37)岁,观察组患者50例,平均年龄(63.52±2.47)岁。
纳入标准:①患者生命体征正常;②不存在其他合并症;排除标准:①患者年龄不低于60周岁;②患者及家属不配合研究者。
1.2方法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导医服务护理,具体内容为:导医人员应对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包括患者使用的处方药,非处方药补充剂或随身携带的药品等,检查患者携带的药品是否存在可能增加患者风险的副作用和相互作用。
为了预防跌倒,医务人员应考虑戒断使患者感到疲倦或影响您思考的药物,例如镇静剂、抗组胺药和某些抗抑郁药并使患者叙述过往曾经跌倒的情况,导医人员对其进行记录,写下细节,包括何时、何地以及如何跌倒。
1、唐长孺《清谈与清议》、《魏晋才性论的政治意义》、《魏晋玄学之形成及其发展》、《读〈抱朴子〉推论南北学风的异同》,载《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出版社1955年版2、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3、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载《鲁迅全集》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版4、《才性与玄理》,牟宗三著,台湾学生书局1983年版5、《正始玄学》,王葆玹著,齐鲁书社1987年版6、《魏晋玄学和文学》,孔繁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7、《魏晋三大思潮论稿》,田文棠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8、《魏晋玄学史》,许杭生等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9、《理学·佛学·玄学》,汤用彤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10、《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罗宗强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11、、《何晏王弼玄学新探》余敦康著,齐鲁书社1991年版12、《三国两晋玄佛道简论》,许抗生著,齐鲁书社1991年版13、《魏晋玄谈》,孔繁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14、《中国文化的清流》,王晓毅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15、《六朝思想史》孙述圻著,南京出版社1992年版16、《魏晋清谈》,唐翼明著,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2年版。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17、《魏晋风度—中古文人生活行为的文化意蕴》,宁稼雨著,东方出版社1992年版18、《魏晋玄学与六朝文学》,陈顺智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19、《魏晋玄学与文学思想》,卢盛江著,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20、《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21、《魏晋的自然主义》,容肇祖著,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22、《士与中国文化》,余英时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23、《魏晋思想论》,刘大杰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24、《魏晋清谈思想初论》,贺昌群著,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25、《中古文学史论》,王瑶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版26、《东汉三国时期的谈论》,刘季高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27、《儒道会通与正始玄学》,高晨阳著,齐鲁书社2000年版28、《郭象与魏晋玄学(增订本)》,汤一介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29、《魏晋玄学人格美研究》,高华平著,巴蜀书社2000年版30、《魏晋玄学新论》,徐斌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31、《魏晋玄学论稿》,汤用彤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32、《中古文人生活研究》,范子烨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33、《魏晋玄学与中国文学》,卢盛江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34、《从魏晋玄学到初唐重玄学》,强昱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35、《玄思风流——清谈名流与魏晋兴亡》,周满江、吴全兰著,济南出版社2002年版36、《道家文化研究》第19辑《玄学与重玄学专号》,陈鼓应主编,三联书店2002年版37、《儒释道与魏晋玄学形成》,王晓毅著,中华书局2003年版38、《东晋玄言诗派研究》,陈顺智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39、《玄学与魏晋社会》,李建中、高华平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40、《魏晋玄学伦理思想研究》,许建良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41、《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罗宗强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42、《有无之辨:魏晋玄学本体思想再解读》,康中乾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43、《魏晋玄学伦理思想研究》,许建良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44、《六朝经学与玄学》,田汉云著,南京出版社2003年版45、《玄学与魏晋文学》,皮元珍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46、《魏晋玄学与文学》,唐翼明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47、《玄学与长江文化》,马良怀、徐华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48、《中国思想史》,葛兆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49、余敦康《魏晋玄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50、余敦康《何晏王弼玄学新探》,方志出版社2007年版《魏晋玄学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魏晋清谈基本书目:正史:《汉书.儒林传》、《后汉书.儒林传》(上、下)《后汉书.党锢传》、《隋书.经籍志》等(中华书局标点本);子、集部: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楼宇烈:《王弼集校注》(中华书局)陈伯君:《阮籍集校注》(中华书局)戴明扬:《嵇康集校注》(人民文学)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杨伯峻:《列子集释》(中华书局)徐幹:《中论》(四部丛刊初编)刘卲:《人物志》(四部丛刊初编)《弘明集》、《广弘明集》、汤用彤:《高僧传校注》(中华书局)现代专书: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章太炎:《五朝学》、《学变》刘师培:《论古今学风变迁与政俗之关系》蒙文通:《经史抉原》(巴蜀书社)钱穆:《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中华书局)汤用彤:《汤用彤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理学·佛学·玄学》(北大出版社)、《魏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华书局)陈寅格:《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吕思勉:《吕思勉读史札记》上册(上海古籍)容肇祖:《魏晋自然主义》(东方出版社)贺昌群:《魏晋清谈思想初论》(上海古籍)范寿康:《魏晋之清谈》(商务印书馆1936年)缪钺:《清谈与魏晋政治》、《何晏王弼事辑》(《缪钺全集》第一卷上)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余敦康:《魏晋玄学史》(北大出版社)、《中国哲学论集》(辽宁大学出版社)、《王弼何晏玄学新探》(齐鲁书社)王葆玹:《正始玄学》(齐鲁书社)王晓毅:《王弼评传》、《郭象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儒释道与魏晋玄学形成》(中华书局)陈苏镇:《汉代政治与〈春秋〉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庄耀郎:《郭象哲学》(台湾学生书局)康中乾《有无之辨――魏晋玄学本体思想再解读》(人民出版社)另:何启民:《魏晋思想与谈风》(台湾学生书局)。
地理手抄报 ___及内容素材地理手抄报 ___及内容素材地理 ___大全,地理这一门学科是一门需要我们好好的一门学科,毕竟与我们所生存的地球息息相关,能够让我们从更深入的地方来了解我们的地球。
1 地理手抄报 ___大全:中国地理学家(1)古代地理学家中国古代地理学家众多,体现在旅游、方志、建筑、测量测绘、天文学等多个方面。
例如:郦道元、沈括、徐霞客、张衡、一行、南宫说、郭守敬、裴秀、徐光启、乐史、罗洪先、贾耽、朱思本、晏谟、王士性、何秋涛、严如煜、顾炎武、徐继畲、杨守敬、于钦等等。
另外有一些人物,也对古代地理学发展产生了重大作用,例如:张骞父子、班超父子、法显(晋代高僧)、玄奘(唐代高僧)、郑和等。
(2)近代地理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发展迅速,涌现出一批著名地理学家。
20世纪的100年,是中国地理学从型向科学型转变的100年,是中国地理学从表象描述为主向深层认识为主的100年,也是中国地理学更加融入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的100年。
原《地理知识》部从1986年起,开辟了“ ___地理学家专访”栏目,采访和记录我国老一辈地理学家的治学之道和所从事的事业。
xx年,学苑出版社将部分内容出版了《中国现代地理学家的足迹》(刘纪远主编)。
该书列举了中国老一辈地理学家的平生事迹,包括:20世纪我国第一位地理学家——张相文我国地理学界的表率——竺可桢教授刍议竺可桢成功之路——以他的代表作为例征途处处乐无垠——自然地理学家林超教授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的奠基者——黄秉维院士的道路与奉献第三次冲锋——访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雪后青松更苍劲——访人文地理学家李旭旦教授情满山海——中科院院士地理学泰斗任美锷的三个第一流——访区域地理学家李春芬教授献身地理科学坚持理论研究——访经济地理学家曹廷藩教授无止境的实践与探索——记中国国情研究专家周立三院士业精于勤锲而不舍——访地图制图学家曾世英教授开创中国地理学史研究的新篇章——访地理学史专家 ___组教授中国现代冰川学的开拓者——访冰川学家施雅风院士从沿革地理学向历史地理学的飞跃——访现代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教授足迹——访北京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院士中国新生代古地理研究的带头人——访古地理学家周廷儒院士在地理学上默默耕耘——记自然地理学家罗开富教授一位地理学家的求索——访遥感地理学家陈述彭院士为了中国地理学的腾飞——访经济地理学家吴传钧院士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访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院士为发展我国 ___地理学作贡献——访 ___地理学家鲍觉民教授经艰险跋涉考察边疆地理——访边疆地理学家严德一教授溯源而进——访地理学理论与实践专家沈玉昌教授良师益友——记地貌学家王乃梁教授甘苦一夕谈——访著名地理学家高泳源教授从学者到所长——访气候学家左大康教授我国环境科学研究的先行者——记环境学家刘培桐教授沼泽学领域里探索——访沼 ___黄锡畴教授愿作沙漠科学事业的铺路石——记沙漠学家朱震达教授献身环境科学的战士——访环境学家章申院士2地理手抄报 ___大全:外国地理学家斐迪南·麦哲伦(全名费迪南德·麦哲伦,葡萄牙语:Ferno de Magalhes;西班牙语Fernando de Magallanes)他为西班牙 ___效力探险。
探究高中数学导数的解题方法林超良(泉州实验中学ꎬ福建泉州362000)摘㊀要:导数是高中数学学习的一大难点ꎬ总结出导数压轴题型并提出解题策略ꎬ可以提升学生运用导数解题的效率.文章中从六个典型的导数例题入手ꎬ对题目的特点进行分析ꎬ提炼出常用的思想方法ꎬ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一定的帮助.关键词:高中数学ꎻ导数ꎻ解题方法中图分类号:G632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0333(2024)04-0013-03收稿日期:2023-11-05作者简介:林超良(1984.4-)ꎬ男ꎬ福建省泉州人ꎬ本科ꎬ中学一级教师ꎬ从事高中数学教学研究.㊀㊀导数是高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ꎬ也是高考数学的命题重点ꎬ对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比较高[1].熟练掌握导数解题方法ꎬ可以完善学生的知识框架㊁提高应用能力㊁培养自主探究习惯[2].本文以不同类型的数学导数题为例ꎬ探究㊁分析导数的解题方法ꎬ更好地发挥导数在高中数学解题中的作用.1求切线方程导数的几何意义是 切点处导数等于切线斜率 .这一特征是求解函数切线方程的基础.求切线ꎬ需要两个要素.其一ꎬ切点坐标ꎻ其二ꎬ切线斜率.例1㊀已知函数f(x)=2sinx-xcosx-xꎬfᶄ(x)为f(x)的导数.求曲线y=f(x)在点A(0ꎬf(0))处的切线方程.分析㊀这道题的知识点是求在曲线上一点处的切线方程(斜率).先求出导函数ꎬ由k=fᶄ(0)得到切线斜率ꎬ再根据点A坐标即可得到切线方程.由题意fᶄ(x)=cosx+xsinx-1ꎬ所以fᶄ(0)=0ꎬ即切线的斜率k=0ꎬ且f(0)=0ꎬ所以曲线y=f(x)在点A(0ꎬf(0))处的切线方程为y=0.在解决切线方程的过程中ꎬ要注意以下几点:(1)已知切点ꎬ求曲线的切线方程:已知切点(x0ꎬy0)ꎬ求出切点处的切线斜率fᶄ(x0)ꎻ(2)过曲线上一点ꎬ求切线方程:过已知曲线上一点求切线方程ꎬ应注意到曲线上这一点ꎬ分为是切点和不是切点两种情况.(3)过曲线外一点ꎬ求切线方程:这种情况和过曲线上一点求切线方程 相似ꎬ都是先设出切点坐标ꎬ再进行切线方程的求解.2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在利用导数法判断函数单调性时ꎬ一般流程如下:首先求出函数的定义域ꎬ之后对函数求导ꎬ接着判断导函数的正负ꎬ最后通过导函数的正负ꎬ得出单调区间.例2㊀已知函数f(x)=xlnx-ax2ꎬfᶄ(x)为f(x)的导数ꎬ讨论fᶄ(x)的单调性.分析㊀利用导数讨论函数的单调性ꎬ通常归结为求含参不等式的解集问题.含参一元二次不等式问题着重考查分类讨论思想ꎬ是高考命题中的重点和热点问题ꎬ而对含有参数的不等式问题ꎬ需要注意依据参数取值对不等式解集的影响进行分类讨31论[3]ꎬ解题时需要关注定义域及分类讨论的标准.设g(x)=fᶄ(x)=lnx-2ax+1ꎬ对g(x)求导ꎬ分aɤ0和a>0讨论即可.g(x)的定义域为(0ꎬ+ɕ)ꎬgᶄ(x)=1x-2a.当aɤ0时ꎬgᶄ(x)>0ꎬg(x)在(0ꎬ+ɕ)上单调递增ꎻ当a>0时ꎬ令gᶄ(x)=0ꎬ得x=12a.若xɪ(0ꎬ12a)ꎬ则gᶄ(x)>0ꎬg(x)单调递增ꎻ若xɪ(12aꎬ+ɕ)ꎬ则gᶄ(x)<0ꎬg(x)单调递减.综上ꎬ当aɤ0时ꎬfᶄ(x)在(0ꎬ+ɕ)上单调递增ꎻ当a>0时ꎬfᶄ(x)在区间(0ꎬ12a)上单调递增ꎬ在区间(12aꎬ+ɕ)上单调递减.3求函数的极值㊁最值函数极值和值域问题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所在ꎬ考试大纲强调:重点考查利用导数的方法研究函数的单调性㊁极大(小)值㊁最大(小)值ꎬ研究方程和不等式.解决极值和最值的主要流程是:(1)确定函数的定义域ꎻ(2)求导数f(x)ꎻ(3)解方程fᶄ(x)=0ꎬ求出函数定义域内的所有根ꎻ(4)列表检验fᶄ(x)在fᶄ(x)=0的根x0左右两侧值的符号ꎬ如果左正右负ꎬ那么f(x)在x0处取极大值ꎬ如果左负右正ꎬ那么f(x)在x0处取极小值.例3㊀已知f(x)=13x3+32x2+2xꎬfᶄ(x)是f(x)的导数ꎬ求f(x)的极值.分析㊀这道题的知识点是求已知函数的极值.求出函数的导数ꎬ进而求出函数的单调区间ꎬ从而结合极值的概念即可求出结果.因为fᶄ(x)=x2+3x+2=(x+1)(x+2)ꎬ令fᶄ(x)=0ꎬ得x1=-1ꎬx2=-2ꎬ当x变化时ꎬfᶄ(x)ꎬf(x)的变化见表1:表1㊀x变化时ꎬfᶄ(x)ꎬf(x)的变化表x(-ɕꎬ-2)-2(-2ꎬ-1)-1(-1ꎬ+ɕ)fᶄ(x)+0-0+f(x)↗极大值↘极小值↗㊀㊀由表1可知ꎬ函数f(x)的极大值为f(-2)=-23ꎬ极小值为f(-1)=-56.4研究函数的图象一般而言ꎬ作函数图象有以下流程:先求出函数的定义域ꎬ接着判断函数的周期性和奇偶性ꎬ求出函数的零点㊁函数与y轴的交点等特殊点ꎬ之后确定函数的单调区间和极值点ꎬ最后根据上述结论精细绘制函数的大致图象.例4㊀函数f(x)=xsinx+cosx的导数fᶄ(x)的部分图象大致为(㊀㊀).图1㊀例4题图分析㊀根据已知ꎬ利用函数的求导公式以及函数的奇偶性㊁函数值进行排除.因为f(x)=xsinx+cosxꎬ所以fᶄ(x)=sinx+xcosx-sinx=xcosx.令g(x)=fᶄ(x)=xcosxꎬxɪRꎬ则g(-x)=-xcosx=-g(x)ꎬ所以函数g(x)=xcosx是奇函数ꎬAꎬC错误ꎻ又g(π)=πcosπ=-π<0ꎬB错误.故选D.导数作为解决函数的一个重要工具ꎬ其主要目的就是判断并确定函数的单调区间ꎬ进而得出函数 41增减的大致情况ꎬ再依据函数的性质解决实践问题ꎬ才能更好地理解以后的放缩问题.5求参数取值范围解决参数取值范围问题可以根据导函数确定函数的单调性和极(最)值ꎬ大致绘制函数图象的趋势ꎬ再运用数形结合分析问题(或结合图象特征分析零点的位置)转化为关于参数的不等式组ꎬ通过解不等式组求出参数的取值范围.例5㊀已知函数f(x)的导数fᶄ(x)=a(x+1) (x-a)ꎬ若f(x)在x=-1处取到极大值ꎬ则a的取值范围是多少?分析㊀这道题分a=0ꎬa>0和a<0三种情况ꎬ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性质与极值的定义即可判断.由题意当a=0时不成立ꎬ当aʂ0时fᶄ(x)有两个零点x=-1与x=a.①当a>0时ꎬfᶄ(x)开口向上ꎬ且-1<aꎬ故当xɪ(-ɕꎬ-1)时ꎬfᶄ(x)>0ꎬxɪ(-1ꎬa)时fᶄ(x) <0ꎬ所以f(x)在x=-1处取到极大值ꎻ②当a<0时ꎬfᶄ(x)开口向下.当a=-1时ꎬfᶄ(x)ɤ0ꎬf(x)单调递减ꎬf(x)无极大值ꎻ当a<-1时ꎬ在区间xɪ(aꎬ-1)上fᶄ(x)>0ꎬxɪ(-1ꎬ+ɕ)上fᶄ(x)<0ꎬ故f(x)在x=-1处取到极大值ꎻ当-1<a<0时ꎬ在区间xɪ(-ɕꎬ-1)上fᶄ(x)<0ꎬxɪ(-1ꎬa)上fᶄ(x)>0ꎬ故f(x)在x=-1处取到极小值.综上有a>0或a<-1.6解不等式利用导数证明不等式通常有如下流程:首先ꎬ构造新函数F(x)ꎬ接着通过导数解析函数F(x)的单调区间ꎬ最后通过判断定义域内F(x)与0的大小关系来证明不等式.这类题目重点在于灵活准确地构造函数ꎬ再利用函数解不等式.例6㊀已知函数f(x)的导数为fᶄ(x)ꎬ且(x+1)f(x)+xfᶄ(x)ȡ0对xɪ[0ꎬ+ɕ)恒成立ꎬ则下列不等式一定成立的是(㊀㊀).A.f(1)>2ef(2)㊀㊀㊀B.3f(2)>2ef(3)C.2f(1)<ef(2)D.2f(2)<3ef(3)分析㊀这道题的考点为用导数判断或证明已知函数的单调性.设g(x)=xexf(x)ꎬ则gᶄ(x)=ex[(x+1)f(x)+xfᶄ(x)]ȡ0ꎬ所以函数g(x)单调递增.g(2)=2e2f(2)>g(1)=ef(1)ꎬ即f(1)<2ef(2)ꎬ故AꎬC错误ꎻg(2)=2e2f(2)<g(3)=3e3f(3)ꎬ即2f(2)<3ef(3).故选D.从上述解题步骤可看出ꎬ构造新函数是利用导数证明不等式最重要的环节ꎬ之后在相应区间上判断单调性ꎬ最后形成结论.事实上ꎬ解题过程中常会综合用到多种方法ꎬ教师应指导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ꎬ树立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ꎬ能够把复杂问题简单化.7结束语综上可知ꎬ导数涵盖了多元化的逻辑思维ꎬ可以丰富学生的解题思路ꎬ解答题目更便捷ꎬ促进学习效率提升.若要使导数的价值和作用发挥至最大ꎬ学生必须深入理解导数知识点ꎬ熟练掌握导数基础知识和变换形式ꎬ在不断练习中巩固技能ꎬ切实做到活学活用ꎬ提升解题效率.参考文献:[1]纪定春ꎬ周思波ꎬ蒋红珠.对2017年文科卷Ⅱ导数压轴题的思路探析[J].数理化学习ꎬ2021(06):14-17.[2]教育部考试中心.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理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ꎬ2018.[3]叶土生ꎬ吴小五.利用导数研究参数取值范围方法赏析[J].中学数学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版)ꎬ2021(11):27-29.[责任编辑:李㊀璟]51。
林超伦讲解实战口译笔记要点
笔记是高级口译的关键。
使用笔记,是为了补充大脑短期记忆和耐久力的不足,以保证译文的精确度,并保证其不受讲话人持续时间的影响。
如果完全依赖记忆,又没有异常的天赋,即使精力充沛的年青人,也不能胜任高级口译对精确度和耐久力的要求。
实际例子,我在工作中多次碰到过。
高级口译员没有不靠笔记的。
但是,高级口译使用的笔记与一般的概念,风马牛不相及。
请注意,每个人的记忆,思维,和反应都有各自的特点。
没有必要全部照搬我的方法。
最好用的笔记方式是你自己发展出来的,适合自己的系统。
我的介绍是为了给你开个头,起个指点方向,打开思路的作用。
比如,笔记越简单,记录就越迅速。
但笔记简单了,对短期记忆的要求就相对提高了。
所以,笔记多少为最佳,因人而易,需要摸索出适合于自己的平衡。
要点是:
1. 少写多划。
划线条比写文字快。
线条形象,相当于翻译的"半成品",有助译员眼看笔记,口出译文。
两种情况下应该尽量用线条:
表示动作和动态的词句。
比如,以上升的斜线代表"发展","增加","进步","进一步";以下降的斜线代表"减少","下降","恶化"等等。
表示因果或前后关系的词句。
比如,用一条线代表"因为/所以","…之后","在…之前",以体现出上下前后之间的关联关系。
2. 少字多意。
养成一个词的笔记不超过一个字的习惯。
中文里有大量的词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组成。
只要看到其中一个,你的短期记忆就应该能够补齐其余的字。
不必多写。
比如,"中国"最多写个"中"。
"北京"最多写个"北"。
英文词也同理处理。
"politics" 最多写"poli","government"最多写"gov",等等。
另外,需要培养以笔记与记忆互动;看到一个字能说出几个字,甚至一串词的能力。
在有上下文的情况下,这不难。
比如,谈中国的近况,听到"改革,开放"记一个"改"字,不难从短期记忆中说出原文。
听到"British Prime Minister Tony Blair",记"PM",也同样能说出原文。
3. 少线多指。
通用一小组线条/标记。
否则在自己本来熟悉的中英文之外,又编出一套自己不熟悉的文码使用,会导致需要想一想用哪个符号的情况,适得其反。
4. 少横多竖。
采取从上往下的阶梯结构记录,尽量少用通常书写时的横向记录。
阶梯结构形象地体现出上下文的逻辑结构,简化了译员的思维过程,方便出译文。
5. 快速书写。
必须发展自己的汉字快速书写系统。
口译笔记完全是自己看,而且只需要几分钟之内能看懂就行。
很多汉字笔划减少后,并不影响确认。
我这里讲的不是潦草,而是除了实际口译经常不得不潦草之外,花一些时间,把练习中或口译工作中常用的字琢磨一下,看看可以怎样减少笔划,或理顺笔划,一笔成字。
6. 明确结束。
口译中,讲话人说一段,停下来让译员译一段,然后再继续。
这样,上一段话和下一段话之间,必须有明确的界限。
上一次的结束点,就成了下一次翻译的开始点。
其重要性在于,如果笔记是从本子的1/3处开始的,下一段话可能写了2-3页,翻回来口译时,眼光无法确定这页上面哪一条线,或符号是这次翻译内容的开始点。
所以需要标明。
我刚入门时学的是每次讲话人结束时划一道线。
后来发现,从讲话人收口,到我作为译员不得不开口的那段时间非常宝贵,经常被用来补充笔记,舍不得用来划结束线。
后来,我就干脆把这道手续推迟到我说完译文。
由于从我说完,到讲话人再开始这段时间在我掌握之内,所以我说完时,顺手划一道线,再示意讲话人继续讲。
另外,我觉得划线不够清楚,所以现在改为一个圆圈再一横线。
最后,讲一下所需装备。
建议你使用带有活页圈的笔记本,见下列照片。
有活页圈才能来回翻倒方便。
笔记本大小以自己感觉舒服为准。
我喜欢用英国制的A5开。
躺在我的巴掌上不大不小,刚刚好。
只是英国这些为速记设计的本子印有横杆。
空白页更为理想。
持笔记本的手势见下列照片。
记完一页,翻过去一页。
讲话人收口后,一把抓地全部翻回来,落眼处正是这个段子的开头。
然后,译一页,翻过去一页。
这段译完后,把翻过去的几页一把压在手掌中。
这等于是用手掌把已经翻完的,和下一段的笔记清楚分开。
这点很重要。
否则,很容易出现讲话人收口后,你来回翻找本段首页的难堪局面。
如果是坐在桌前,笔记本放在桌面上,也是记完一页,翻过去一页。
也千万不要忘记在讲话人开口说下一段之前,把已经翻完的笔记页压到笔记本下。
笔,我建议用按压式的。
这样,一手持本,另一手随时都可以掏出笔来,一按就开始记。
如果是旋转开盖的笔,则需要两只手操作。
如果笔套不紧的,还时不时要掉,很分心。
我长年惯带两支笔,多次免遭墨水用尽之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