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 格式:ppt
- 大小:3.64 MB
- 文档页数:26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宰相制度的废除◆明初沿袭元朝, 设中书省, 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二.内阁的出现◆明成祖,设置殿阁大学士,入文渊阁,随侍皇帝,内阁出现◆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职权的大小,票拟是否被采纳,均由皇帝决定。
三.军机处的设立◆明初仿明设内阁,置六部。
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权力置于内阁和六部之上◆康熙,设南书房,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互相制约,集权于皇帝◆雍正,为办理西北军务,在宫内设置军机处。
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皇帝一人裁决◆影响:提高行政效率,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前言:明初,宰相胡惟庸权倾朝野,恣意妄为,向皇权提出了极大挑战,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总结:明初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
明1368—1644 省—府—州—县清1636—1911宰相制度的废除有何利弊?◆利:对加强皇权有利,对防止权臣专权有利◆弊:造成皇权过于集中,在人治的封建时代,当皇帝无能或不理朝政时就会权力旁落,造成太监乱政。
内阁和军机处的职能,二者对加强皇权有何作用?◆明朝内阁是为减轻皇帝负担,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不是法定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内阁大臣有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但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有利于加强皇权。
◆清朝军机处是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中央机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皇帝对军政大事裁决,各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照皇帝旨意拟写称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使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军机处设立的时间及其影响时间:清雍正帝时期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
明朝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一、明朝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1、政治重视作用:明朝建立君主专制的措施之一是高度重视君主的政治作用,明朝重点讲求“以真宗为体”,把真宗列为万民之主,赋予其临时地位,因此,任何政治活动,无论大小,都要经过真宗的同意和批准。
2、统一司法权:明朝把司法权统一掌握在皇室,实行一体化管理,实施严格的审判制度,推行“纠罝田库制度”,以镇压和惩戒重犯。
3、实行礼制:明朝清朝均重视实行礼法,把宫廷的礼仪贯彻在全国的官吏和民间,将礼制树立为司法中的重要原则,周规范礼制,加强专制统治。
4、下令实施:明朝清朝拒绝任何一种势力抗拒的建议,凡是明朝的大学士、尚书都必须服从君主的下令,一切以君主的命令为准绳,权力在君主手中,下令必须执行。
5、维护国家威信:明朝清朝希望用国家政策维护和提升国家威信,加强对宗族的统治,维持英明的君主统治,以获得国家尊严和民众的支持。
6、军权绝对:明朝清朝都实行军队的绝对统治,军权绝对地归真宗所有;军队以军长元老为追随者,一再以君主的话为准绳,顶住民众问政,将诸军纳谏,不可背书,不可乱实,全心全意服从君主。
7、整合各类衙门:明朝加强君主专制主要是要让官吏把注意力放在真宗的命令上而不是朝野大政,当时明朝官府把朝野大政、端直巡视、推行纠罝田库等政策整合成一个衙门,统治朝野,一统各类衙门,使政治秩序更加完善。
8、加强宗教控制:明清实行礼崩乐坏、重庆宗教的政策,对寺庙进行监管,明朝清朝都把教会作为一种宗教,加强了教会的管理,严格执行宗教仪式,教会参与宗政事务,以稳定皇室的统治。
9、实施教育政策:明朝清朝准许民间建立学校,给官府成立府坛,要求官吏、士大夫以及将员对学问有所认识,明清也进行了重大改革,改革了校名院规、考试宁节、书章制度等。
10、建立政教合一体制:明朝清朝希望消除宗教控制下带来的乱政策,通过政教合一体制,强力实施宗政活动,使宗政活动更加权威,把宗教活动从普通民众的生活中彻底拔除,并以君主的权威和权力推行法律。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社会发展:从废除宰相到设立内阁,建立军机处,封建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封建社会晚期,衰落时期。
(二)宰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⑴根上上是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在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
⑵明太祖认为元朝的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⑶废除行中书省后,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宰相职权随之扩大。
(P16历史纵横)⑷宰相胡惟庸骄恣擅权,是其借口。
2、目的:为了巩固和稳定封建统治,加强皇权。
3、废除:(1)1376年,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部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秦朝的御史大夫,汉朝的刺史),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2)1380年,因丞相胡惟庸试图造反,被明太祖诛杀,同时废除中书省和丞相,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4、影响: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指导学生阅读P16资料回放)过渡:明太祖废丞相制,职分六部,隶属皇帝。
使秦汉以来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废除了,也改变了有史以来君主通过相职管理国家的历史,君主成为国家的行政首脑,极大地加强了皇权。
“宰相”之“宰”有主宰之意,“相”意指辅佐,宰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但权力过大会威胁君权,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造成深刻的君相矛盾,如今“废宰相,权分六部”,则可防止皇权旁落,加强君主权力,这是君相矛盾不可调和的表现和必然产物。
但如此一来,还有谁帮助皇帝日理万机呢?(二)内阁的出现(1)原因:不可无辅臣(2)创立与发展3. 特点:P17最后一段(3)特点:(1)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2)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4)认识:内阁是明代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只是对皇帝决策和处理国家政务起辅助作用,不可能对皇权起到专制的作用。
与西方的内阁比较,西方内阁是权利民主的象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并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三)君主专制制度的顶峰(1)原因(必然性):①经济根源:封建经济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统一;②政治根源:地主阶级需要借助强大的政权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及镇压人民反抗;③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高中历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知识点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1. 废除宰相制度(1)原因: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根本原因)②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导致皇权不稳。
③明太祖废元朝行中书省,在地方设三司,集地方权力于中央,使宰相职权扩大。
(历史纵横)④胡惟庸骄横擅权。
(直接原因)(2)经过:①1380年,明太祖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
②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③还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3)影响: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设立内阁(1)背景: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政务繁多,明太祖深感力不从心。
(2)过程:二、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1.背景: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
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的事,连皇帝也难以更改。
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2.措施:(1)南书房①时间:康熙帝时期②目的:为扩大皇权。
③职责:名义上是陪同皇帝读书写字、赋诗作画,实际上是参与机要事务,替皇帝起草谕旨。
④影响: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2)军机处①时间:雍正帝时期②目的:为办理西北军务。
③特点:a机构简单,有官无吏;b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c办事机密。
④职责:跪受笔录,拟写、传达皇帝旨意。
⑤影响:a提高了行政效率;b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c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小结:1.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兴废历程及认识(1)主要历程:①秦朝统一全国后,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宰相制度形成。
②汉武帝时,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③隋唐时期确立三省六部制,使相权一分为三,相互制约和监督。
④北宋时期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