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概论 第一章导论 第二节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 格式:pptx
- 大小:228.71 KB
- 文档页数:6
国际贸易概论笔记汇总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国际贸易研究的对象与方法一、国际贸易的含义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地区)之间的商品、服务的交换活动。
这种交换活动,从一个国家(地区)的角度看,称为该国(地区)的对外贸易;从世界范围看,世界各国(地区)对外贸易的总和构成了国际贸易,也称世界贸易。
国际贸易的两层范畴:狭义的国际贸易仅指国际间有形商品(货物商品)的交换,即传统意义上的国际贸易。
广义的国际贸易既包括有形商品交换,也包括无形商品及各类服务如金融、旅游、运输等的交换。
这也是现代意义上的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产生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经济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用以交换的剩余产品的出现;社会分工的出现和扩大。
政治条件:国家实体的出现。
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
人类社会只有到了奴隶社会才同时具备了这两个条件。
二、国际贸易的研究对象因为国际贸易研究的是商品、服务在不同关税区之间的交换活动,所以与这种交换活动相关的内容都可成为国际贸易的研究对象。
国际贸易的具体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国际贸易的历史与现状(二)国际贸易理论(三)国际贸易的政策与措施(四)与国际贸易有关的各种理论与现实问题(涉及到国际投资、国际金融等方面的一些问题)(五)国际贸易的协调机制(六)国际贸易的组织形式与手段三、国际贸易课程的研究方法(一)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二)遵循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原则(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国际贸易学科的学习目的:(一)科学探索:理解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基础等问题,以满足我们对于社会科学知识的渴望在国际贸易中获利,有些可以直接表现出来,有些需要借助理论分析及抽象推理去观察、认识贸易的基础和模式。
(二)认识现实经济活动:掌握一种开放经济之分析方法与框架,借以观察、理解、判断我们所处时代的国际贸易发展趋势,提出或设计增加我们民族、企业以及我们自己在内的大众福利的贸易战略与政策。
(三)职业准备:为我们从事具体的国际贸易实践活动,为就业创造条件。
第一章导论,主讲范爱军教授(博导)重点难点:1、国际贸易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国际贸易的各种基本槪念。
3、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相比有何特点?4、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知识点:1.出口依存度: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贸易额占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2.间接贸易: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没有直接发生贸易关系,而是通过第三国买卖商品的行为。
3.转口贸易:是间接贸易的主要表现形式。
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方进行贸易,对第三国来讲,属转口贸易。
即使有些商品是直接从生产国运到消费国去的,但只要两国之间并未直接发生贸易关系,而是由第三国商人分别与生产国和消费国发生的贸易关系,这种活动仍然属于转口贸易.4.贸易条件指数: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比率。
第二章国际贸易的历史与现状,主讲范爱军教授(博导)讲授重点难点:1、国际贸易发展的历史。
2、当代国际贸易的新特点。
知识点:1.国际贸易产生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是经济条件,即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发展,能提供交换用的剩余产品;第二是政治条件,即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人类发展到奴隶社会之后,才同时具备了这两个条件。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的国际贸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是指16世纪至18世纪中叶的资本原始积累和工场手工业大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的国际贸易既表现出了开拓性,也表现岀了掠夺性。
3.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的国际贸易:这一时期欧洲主要国家先后发生了产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确立。
大机器工业的建立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迅猛提髙,社会产品快速增加,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4.当代国际贸易的新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朿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中,虽然还不断爆发地区性的局部战争,但总体上看,世界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左的和平与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