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史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5
国际关系论文引言国际关系是研究各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学科。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国际事务的复杂化,国际关系研究变得愈发重要。
本篇论文将探讨国际关系的一些重要议题,并分析其对世界格局和各国发展的影响。
主体1. 国际关系的定义和演变国际关系作为学科从20世纪初开始形成并逐渐发展壮大。
最早的国际关系研究主要关注国家对抗、战争和平和,如现实主义理论。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关系的研究逐渐从国家之间的竞争转向了国家之间的合作和全球性议题,如全球治理、环境问题等。
如今,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关系的研究范围更加广泛,涉及经济、文化、安全、环境等多个领域。
2. 全球治理与国际合作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成为国际关系的重要议题。
全球治理是国际社会通过协商和合作解决全球性问题的一种机制。
例如,联合国作为国际组织的代表,起到促进和调解各国间合作的重要作用。
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在全球公共卫生、气候变化和贸易等领域得到了充分体现。
3. 两极格局和多极格局在国际关系中,国际体系的格局经历了从两极到多极的变化。
冷战时期,世界格局主要由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主导,形成了两极格局。
然而,冷战结束后,世界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
巴西、中国、印度等新兴大国的崛起使得世界变得更加多元化,并促进了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
4. 国际安全问题的挑战国际安全问题一直是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领域。
恐怖主义、核武扩散、网络安全等问题对世界和平和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
国际社会亟需加强合作,制定共同的安全政策和措施,以应对这些全球性挑战。
同时,各国的发展水平和利益不平衡也可能导致区域冲突和新的安全问题的出现。
5.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国际关系的重要议题。
全球贸易、跨国投资和国际合作对各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全球经济秩序的不平衡和不公正也成为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各国应该加强合作,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毕业论文文献分析大国竞争下的国际关系演变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国际关系也在不断演变。
毕业论文文献分析大国竞争下的国际关系演变,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复杂课题。
本文将通过文献分析的方式,探讨大国竞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以及国际关系在此背景下的演变趋势。
首先,大国竞争是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之间的利益纠葛日益复杂,大国之间的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
在政治领域,大国之间的地缘政治竞争、军事对抗等现象屡见不鲜;在经济领域,贸易战、科技竞争等问题也频繁出现;在文化领域,软实力的角逐成为大国竞争的新亮点。
这些竞争不仅影响着各国之间的关系,也对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其次,大国竞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大国之间的竞争加剧了国际关系中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给全球经济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其次,大国竞争也加剧了各国之间的分裂和对立,使得国际合作变得更加困难。
再次,大国竞争还可能导致地区冲突的升级和扩大,给地区和平与稳定带来威胁。
因此,如何有效化解大国竞争,维护国际关系的和平与稳定成为摆在各国面前的重要课题。
在这种背景下,国际关系也在不断演变。
一方面,各国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战略,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
另一方面,一些新兴大国崛起,对国际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大国之间的力量对比也在发生变化。
同时,国际社会对于多边主义和全球化的呼声日益高涨,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也在不断加深。
这些变化都在重新塑造着国际关系的格局和规则。
综上所述,大国竞争下的国际关系演变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课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来应对。
只有通过加强对话与合作,推动多边主义和全球治理,才能实现国际关系的和平与稳定。
希望未来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深入探讨大国竞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机制,为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国际秩序提供更多有益的启示。
中日关系李会良回顾中日关系历史,在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期,中日处于对立状态,1972年中日建交,恢复友好邦交关系,但在90年代冷战后,中日关系磨檫不断,逐步丛局部矛盾转化为现实的、多方面的磨檫。
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历史问题,日本没有正确的认识历史问题,对教科书的修改也让人不能接受,日本在历史问题上越走越远;日本始终有一部分人不敢正视侵略中国的那段不光彩历史,甚至有人公然为侵略历史翻案,美化起侵略罪行。
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和破坏了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
二是参拜靖国神社,这伤害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人民的感情;因为那里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灵位。
作为代表日本政府的首相,他去靖国神社参拜不同于一般日本民众,他伤害了战争受害国人民的感情,所以不是一般的内政问题。
三是领土磨檫,主要是钓鱼岛问题,日本右翼不断制造事端,把问题上升到军事、战略层面磨檫;1996年7月14日,日本右翼“日本青年社”成员7人乘船登上钓鱼岛,并在岛上设置灯塔。
97年5月7日日本政府规定,如果外国人无视日本政府的警告登上钓鱼岛,将被认为是非法入境,日本将用武力予以驱逐。
四是防卫磨檫,90年代初期日本制造“中国威胁论”,其目的是离间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并为其扩军找借口,在台湾问题上日本也在暗中采取行动支持“台独”。
可见,中日自古就有渊源在。
但这次日本地震,进而导致的核泄漏事件给了日本相当大的打击。
而在这次事件中我们应该吃什么样的态度看来尤为重要。
而政府和民众的反映却是不太一致。
在日本3·11大地震发生两个月之际,中国驻日大使程永华回顾本次中国对日本的援助称,中国对日本的援助可谓史无前例。
程永华从3个层面回顾了中国对日本的援助:首先从领导人层面,3月18日下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前往日本驻华使馆吊唁。
这不但在中日关系史上属首次,在中国外交史上也不多见。
4月12日,中国国家总理温家宝与日本首相菅直人通电话对灾害表示慰问。
并强调中方支持日方抗震救灾,愿同日方加强救灾和灾后重建等方面的合作。
国际关系论文国际关系是指不同国家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互作用和联系。
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国际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它的重要性也日益突显。
本文将就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现状以及未来展望进行剖析。
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国际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在国际关系的早期阶段,各国间形成了以征服和扩张为主要特征的关系。
接着便是冷战的形成和全球化的发展,这些都对国际关系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前,国际关系经历了由“国家主义”向“多边主义”转变的过程。
1.多极化趋势国际关系的多极化趋势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在全球经济和政治实力不断分化的背景下,各国的地位和影响力也在逐渐变化。
此外,全球化深入推进,也使得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程度增强,国际关系的多边化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2.多边主义在国际关系的发展中,多边主义成为一个重要的趋势。
随着各国间联系越来越紧密,通过多边合作,各国可以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保护普遍利益。
同时,多边主义体现了国际公正和多元的精神,符合人类社会前进的整体趋势。
3.联盟体制向合作体制转变在国际关系的发展过程中,传统的联盟体制已经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相反,各个国家越来越重视合作,而非使用军事同盟等方式来解决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联盟体制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加剧危机的升级。
国际关系的现状国际关系的实际发展情况中,各国间的同步性和异步性都较为明显。
各国之间的利益交错和矛盾冲突不断,导致很难统一意见。
同时,各个国家对于本国的利益都不会有任何妥协,因此国际问题的解决十分困难。
1.经济和贸易关系的变化当前,世界各国的经济体系和贸易关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以美国和中国之间的经济关系为例,由于两国之间的利益和战略差异,不断出现贸易争端和摩擦,这种贸易摩擦正在对全球经济体系产生负面影响。
2.地区冲突除了经济和贸易冲突外,地区冲突也是国际关系中的重要问题。
随着各国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一些地区逐渐成为冲突的热点。
例如,中东地区长期以来存在的矛盾,就是国际关系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论文第一篇: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论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以及对人类文明和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开始是德军入侵波兰以至西欧各国。
战争分五个阶段。
战争第一阶段(1939年9月1日至1941年6月21日),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国进犯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此全面爆发。
9月3日,英、法对德国宣战。
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加入反对英、法的战争。
1941年1—5月,不列颠帝国军队将意军逐出英属索马里、肯尼亚、苏丹、埃塞俄比亚、意属索马里,意大利舰队在地中海遭受很大损失。
德、意联军于3月31日转入进攻,4月下半月进抵利比亚、埃及边界。
在欧战同时,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也进一步扩大了。
日军向中国内地进攻,开始占领华南地区,侵占了法属印度支那北部。
战争第二阶段(1941年6月22日至1942年11月18日),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背信弃义地进犯苏联。
22日、24日,丘吉尔、罗斯福分别代表英国和美国政府发表声明和通过缔结协定,支持苏联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斗争。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袭击美国在太平洋的军事基地珍珠港,挑起了对美战争。
12月8日,美、英等一系列国家对日宣战;12月11日,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对美宣战。
法西斯德军统帅部经过广泛的准备,于1942年7月中,开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大的会战之一斯大林格勒会战。
从1942年上半年起,美国在太平洋的力量开始增加,日本舰队在珊瑚海海战和中途岛海战中受到了相当大的损失,于1942年底在太平洋转入防御。
日本帝国主义者被迫放弃了对苏作战的打算。
战争第三阶段(1942年11月19日至1943年12月31日),1942年11月19日,苏军在斯大林格勒附近开始反攻,合围和粉碎了敌军33万人的集团。
苏军夺取主动权后,于1942年冬、1943年春在北高加索、顿巴斯、列宁格勒附近和战场其他地区对敌实施了毁灭性突击,解放了战前居住过4000余万人口的大片国土。
欧元危机21世纪国际关系与热点问题论文(5篇)第一篇:欧元危机 21世纪国际关系与热点问题论文欧元危机——欧洲再分裂之状欧元的建立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之时,凯恩斯曾经提出了创设跨主权货币的大胆设想,不过这一方案很快因为美国的政治强势而胎死腹中。
1999年欧元开始启动,2002年欧元现金正式替代了欧元区内原有的国别货币。
跨主权货币从此由思想变成了实践,欧元很快成为除了美元最重要的国际货币。
2008年10月金融危机爆发之际,冰岛由于国家债务严重超负荷陷入国家破产状态,之后欧元区成员国由于各自负债比例过高,相继成为继冰岛国家破产之后的多米诺骨牌中的一张,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相继陷入国债危急中。
2009年10月20日浮出水面的希腊债务危机为欧元危机正式拉开了序幕。
2010年5月10日,欧盟27国财长被迫决定设立总额为7500亿欧元的救助机制,帮助可能陷入债务危机的欧元区成员国,防止危机继续蔓延。
就其现状而言,欧元区16个成员中,无一个国家的政府赤字目前在GDP的3%以内;它们的平均赤字在GDP的7%以上。
除希腊以外,爱尔兰、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的赤字和债务问题都很突出。
根据欧盟统计局1月31日公布数据显示,2011年1月份欧元区通胀率同比上升2.4%,不仅高于2010年12月份的2.2%,且通胀依然在增加,增幅更是创下27个月的新高。
该数据已超过欧洲央行设定的2%通胀警戒目标,进一步加大了欧洲央行政策制定者的调控压力。
欧盟统计局并未披露更详细的信息。
此前在召开1月份货币政策会议后,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曾警告,由于能源价格上涨,欧元区通胀短期上升的风险有所加剧。
他表示将“密切监视”通胀数据,同时表示希望到今年底欧元区通胀率仅出现“温和上升”。
而从1月底到2月3日,全球与能源紧密关联的石油在伦敦市场三月份的原油期货价上升至每桶103.22美元,纽约三月份期货价为每桶91.51美元,创三年来新高。
国际关系论文国际关系论文摘要:随着国际变化风起云涌,国际关系成为了众多专家学者研究重要课题。
而作为国际关系研究边缘地位的北欧,就安全、和平、福利、区域认同等各个研究领域,已经发展出了鲜明特色的研究方法和视觉,在国际上的影响快速扩张,为国际关系多元化研究做出了贡献。
但是从现状来看,北欧的国际关系研究还存在一些需要完善之处。
本文分析了北欧的国际关系特征,阐述了北欧国际关系的重要议题。
一、前言一直以来,丹麦、瑞典、芬兰以及挪威等国家共同组成的北欧,其发展特征以及议题都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问题。
时至今日,北欧国际关系研究仍然处于世界国际关系落后地位,但是各种专家学者对北欧各国安全、和平以及区域认同等已具备独特的研究方法与视角,并且以开放式姿态参与到国际学术交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逐渐增大。
二、北欧的国际关系特征虽然北欧的国际关系学者将美国主流学合作看的比较重,但是他们也并不甘愿成为其附属,努力的保持当地地区个性,通过自身特色发展给国际关系研究带来多元化。
因此,北欧的国际关系具有其独特特征,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权利不对称与多边主义对于北欧的国际关系研究,大都是将次国的行为体当做了研究对象,然而美国的国际关系研究且不同,它主要是强调权力与双边的对称关系,其研究的对象还是国家。
北欧一些研究者甚至还研究地方政府的政党制度化、微观外交以及政党外交。
让国际关系研究更具有广泛性。
(二)研究主体不同美国研究国际关系的是国际关系专家,但是北欧的国际关键研究主体却是政治学家。
其根源就在于北欧研究国际关系局限于政治学科框架之中,虽然有一些国家构建了国际政治研究,但是大学之中却没有建立国际政治体系,必将导致研究者项目、数量及硕士生、本科数量均在稳步提升。
但是相比而言,美国的国际关系研究者往往没看中国内的政治,而是将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分离开,研究政治体系的学者也不会关注外交政策,研究国际关系学者就不了解外交政治。
对于政治学科广泛及多样性形成的综合影响,北欧走在美国前。
国际关系论文(范文精选6篇)范文一论文题目:国际关系史视角探析战争的原因关键词: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理论战争原因斯蒂芬-范-埃弗拉在《战争的原因》一书中提出:"包括但丁、威廉-潘恩、圣皮埃尔神父、伊曼纽尔-康德、杰里米-边沁以及詹姆斯-密尔都曾在这方面(研究为什么出现战争)做过尝试不过令人悲哀的是,学者们在这个问题上取得的进展寥寥。
";斯蒂芬认为,这是由于前人们提出的种种假设和方法都不具备可操作性而导致的结果。
于是他写下了《战争的原因》一书,目的是提出具有指导性的假设,并由这些假设推导出相应的对策来应对可能发生的战争。
在该书中,他提出了"错误的乐观主义";"抢先行动的利益";"积累性的资源";等原因来解释为何发生战争。
他的理论很好地解释了为何在某些特定的时刻发生了战争①,但是却无法从根本上说清楚为何一个国家会对另一个国家发动战争。
按照中国人的说法,他的理论"可以治标,但不能治本";.如果日本正确地估计了中国的抵抗能力,日本就不会发动对中国的战争?如果日本意识到轰炸珍珠港并不能为日本带来抢跑利益,日本就会放弃对美国作战?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在纷繁复杂的各种因素中,到底什么才是导致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正如斯蒂芬所言,诸多先贤都对这一问题进行过探讨,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回顾。
一、现实主义对战争原因的解释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中,几乎所有的流派都有自己的对战争的解释。
但是追根溯源,从政治哲学的源头来看,现实主义者都或明或暗地指出人性使得战争成为必然。
霍布斯在《利维坦》中指出:"所以在人类的天性中我们便发现,有三种造成争斗的主要原因存在。
第一是竞争,第二是猜疑,第三是荣誉。
第一种原因使人为了求利,第二种原因使人为了求安全,第三种原因则使人为了求名誉而进行侵犯根据这一切,我们就可以显然看出,在没有一个共同权力使大家慑服的时候,人们便处在所谓的战争状态之下。
1648—1918欧洲军事的形成与发展摘要:“均势”思想是统领近代欧洲史的灵魂支柱。
它欧洲史上的大国所推崇和坚守,它曾带给欧洲百年的和平,留给欧洲工业革命得以迅速兴起的稳定的空间。
但它同时也被定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
“均势”到底为何物?它如何在欧洲得以萌芽、发展并统领几个世纪?1648—1918年间它又是在欧洲如何发展?本文将就如下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
正文:中世纪的欧洲一统的美梦幻灭后,遗留下一群实力相去不远的国家。
当这一群国家不得不互相打交道时,仅有两种可能的结果:要么是有一国变得异常强大,得益控制其它国家,最后形成帝国;要么是没有一国有足够的国力能够一统天下。
在后一种情形下,最具侵略性成员的言行会受到其他国家的联合抵制,取得一种权力的均衡。
1618至1648年,在欧洲进行的30年战争几乎把当时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倦了进去,各国先是为信仰而战,以后又抛开宗教了外衣,为各自的国家或准国家的利益而战。
交战双方从1643年起就开始和谈,直到1648年10月才签订了和约,史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包括几个方面:第一,它开创了用国际会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第二,实践了国家主权平等、国家领土和国家独立等原则;第三,它创立并确认了国际法中缔约国对条约必须遵守、违约国应被视为和平的破坏者、其他缔约国对违约国可以进行集体制裁的原则,;第四,它通过承认德意志各诸侯国的主权以几进一步确认了国家主权的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和独立性,使世俗的王权国家的统治体制得到加强;第五,它确立了国家之间常驻外交代表机关即外交使团的制度,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使欧洲各国之间形成了一种相对多极均势的状态。
法国、瑞典、奥地利、普鲁士、西班牙、英国、俄罗斯和意大利等国成为国际关系中的行为主体,各国的实力虽有差异,但基本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里,经过多次局部战争,欧洲各国的实力发生着消长变化。
题目:国家利益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2012级外国语学院英语十班赵莉雯
摘要:现当代国际关系复杂多变,造成各国关系的缓和跟紧张的原因有很多,但其根源还是国家利益决定的。
国家是国际政治的重要行为体,因此每个国家都会从自己的国家利益作为对外关系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总是千方百计最大限度的实现本国的国家利益。
本文将对中国与日本、美国的国家关系的变化等进行研究,进一步阐述国家利益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国家利益国际关系外交政策同盟
一、国家利益直接影响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威尔逊总统立刻号召他的同胞严守中立。
这一呼吁得到了普遍的赞成,因为绝大数美国人都不希望卷入这场战争。
德国无限制的潜艇战导致美国人员的和舰只的损失加速了美国的参战。
1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并没有参战,而是进行军工经济,从中获得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对之后的美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但是德国的潜艇战侵犯了美国的安全利益,从而加速了美国的参战。
2003年,美国伊拉克发动战争。
当时美国政府提出了三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消除萨达姆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减少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促进伊拉克和周围地区的民主。
其实国际上都清楚美国更主要的动机在于实现自身的国家利益。
伊拉克蕴藏石油量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沙特阿拉伯。
美国首先想通过在伊拉克建立亲美政权,然后控制伊拉克甚至中东的石油,促进美国军工的发展。
以此获得经济利益。
再次通过伊拉克战争对中东地区起到威慑作用,达到其政治利益。
二、国家利益对国家外交政策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方针与原则: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先后提出了三条方针,即“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2其中“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是因为当时中国依附于前苏联的社会主义阵营。
而当时的国际关系是两极对峙,美国与苏联的对抗。
因此美国坚持与中国人民为敌的立场,拒绝承认中国,并在经济上鼓励、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包围中国。
但是20世纪70 年代,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后,在对华关系方面采取了一次额放宽措施。
如:1971年3月15日,美国国务院宣布取消对于使用美国护照去中国旅行的一切限制;4月14日,尼克松宣布结束已存20年的禁制美中贸易的法令等。
这些措施所包含的信息,加上在这之前尼克松通过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和罗马尼亚总统齐奥赛斯库的渠道向中国传递的谋求美中接近的信息,得到了中国方面的积极响应。
3中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国防和外交上取的了突出的成就。
与亚非拉等地区的二十多个地区建立了外交关系,大大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1971年中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而这些都有利于提高中国的顾忌地位。
这样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综合国力不断增、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的国家,在当时两极格局下,和谁关系和好,都会打破两极格局的实力平衡的倾向。
这样,在美苏争霸中出于守势的美国为了牵制苏联,开始向中国伸出橄榄枝,来改善中美关系。
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关系缓和可以牵制和对付苏联。
苏联陈兵中苏边境,构成对中国安全的主要威胁,而美国在亚洲实行战略收缩和保守倾向很明显,已经不是中国主要威胁,可见改善中美关系对改善中国国际地位和对付苏联的威胁都是有利的。
中美两国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
这是促使中美关系改善的根本原因。
三、相同国家利益与同盟的确立
战后以来,由于战略利益的驱使,美国选择日本作为远东的核心盟国。
冷战后,助于国家利益的需要,美国加强了美日同盟关系。
4在二战中,西方列强和苏联不得不结成统一战线,以对付不共戴天的敌人的威胁。
就在希特勒入侵苏联的那一天,丘吉尔宣布:“苏联的危险就是.........我么恩的危险,也是美国的危险,正如苏联人为保家而战的事业是全世界自由的人们和自由的名族的事业一样。
”5战争临近结束时,这种共同的危险促成的合作开始动摇。
合作者们为了各自心目中的战后的国家利益越来越想牺牲团结。
因此,随着和平的到来,大同盟也因内部不和而走向分裂,并在两三年内便为时常像要变成热战的冷战所替代。
6国家利益的变化决定了国家之间的联盟和紧张。
四、小结
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利益的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由于各国都以本国利益为最高原则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因而形成了国家之间复杂的利益关系。
即国家之间既存在共同的利益,又存在对立的利益。
4高兰《冷战后美日同盟的强化与中美日关系的互动发展——从战略思想与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上海
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
5W. S. Churchill,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 Grand Alliance (Houghton Mifflin 出版社,1950),p.373
在共同利益的前提下,一个国家对本国国家利益的追求不仅不会损害另一个国家对其国家利益的追求,反而有利于另一个国家对其国家利益的追求,因而,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在利益对立的前提下,一个国家对本国利益的追求必然损害另一个国家的国家利益,因而,利益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如领土纠纷、资源分配、贸易争端。
因此,国际社会需要协调国家的利益,处理国家间的矛盾,以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