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站场彭山中间站课程设计说明书
- 格式:docx
- 大小:100.27 KB
- 文档页数:94
铁路综合性货场设计说明书1 设计背景及任务本次课程设计旨在加深对铁路货运组织特别是关于货场与货运站的相关内容的理解.锻炼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根据实际情况完成一定程度的设计任务.并提高绘图能力。
1.1设计背景位于某市的A站由于近年货运量不断增加.原有货场已不能满足运量增长的需要.需另择一地新建货场。
地形条件不受限制.风向为西北向.要求该货场近期满足五年内货运量变化的需要。
1.2 运量资料根据现有运量预测.五年后该站货运量将达到192万吨.品类别货运量构成如下表所示:(单位:万吨)表1:各类货物运量构成表注:2.除特别说明外.均为整车货物。
2 运量及货场性质分析根据给定运量分析货场办理的货物品类构成情况.分析哪些是货场运量.哪些货物需要占用场库设备.从而分析货场的作业特点及货场性质.得出对场库设备、装卸机械及作业方法的要求。
2.1运量分析由于中转货物的落地比重为75%.因此在计算中转货物的年度运量时.应扣除坐车及过车货物的运量.只计算落地货物的运量。
而在专用线上的货物不经由场库设备保管.故在考虑年度货运量时也应把这部分运量扣除.因此:发送年运量:27+4+11+8+14+17=81(万吨)到达年运量:20+4+9+12+10=55(万吨)中转年运量:6*75%=4.5(万吨)总年运量:81+55+4.5=140.5(万吨)发送百分比:81/140.5=57.65%到达百分比:55/140.5=39.15%中转百分比:4.5/140.5=3.20%通过计算各类货物运量所占的百分比.从而为进一步确定对场库设备合适的装卸机械做准备。
由于中转货物所占的比重很小.因此可暂不考虑.只分析货物的到达和发送运量.具体计算如表2。
通过分析上表的数据可知.该货场主要是以整车成件货物为主.因此场库设备主要以仓库为主.需设置仓库、雨棚、站台、长大笨重货物堆货场、集装箱货物堆货场、散堆装货物堆货场等场地。
北京交通大学土建学院《铁路车站》课程设计任务书所在专业:课程名称:《铁路车站》指导教师:班级:学生姓名:学号:一、课程设计题目新建铁路中间站平面设计二、课程设计目的1、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提高理论教学效果。
2、学生能初步掌握中间站设计的各个环节,锻炼独立思考能力。
3、学生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软件绘制铁路车站的设计图。
三、课程设计基础条件与设计要求(一)基础条件某I级单线客货共线铁路新建中间站,路段设计速度为100km/h,侧向过岔速度允许值为45km/h,直向过岔速度取设计速度,车站设在平坡上,车站中心里程为AK500+000,换算列车对数为10对/天,远期到发线有效长为1050m,货物线有效长为140~210m。
需考虑超限货物列车及相关调车、装卸作业。
轨道采用60 kg/m钢轨,信号机采用高柱色灯信号机。
警冲标和信号机不考虑加宽值(注意:设计过程中所需查表内容在课程平台中自行下载)(二)设计要求1、撰写设计说明书一份,主要内容参见附录A,说明书中要阐述设计依据,给出计算过程,包含必要的图表;2、符合规范的中间车站设计CAD平面图一份,绘图比例1:2000,标注清晰,A3纸打印(参见教材中的例题图示)。
四、课程设计内容与学时安排(注意:答疑具体时间地点在课程平台中通知)1、布置站型及确定各项主要设施、设备(2学时)(1)确定车站布置图型;(2)确定客运设施;(3)确定到发线数量及布置位置;(4)确定货运设施;(5)确定牵出线数量及位置;(6)绘制车站平面布置示意图;(7)确定道岔辙叉号数、相邻道岔布置,填写道岔使用情况表;说明:以上内容可参见教材第二章、第五章、第六章相关章节内容,并根据设计基础资料合理选用,各项设计数据的选用应符合教材及设计资料中相关表格、规范的原则和要求。
道岔使用情况表如下图所示,填写时应按照道岔编号的顺序,先双号后单号填写。
道岔使用情况表相邻道岔布置应根据道岔号数、布置方式等因素,根据道岔配列部分内容确定相邻道岔间插入钢轨的最小长度,根据相邻道岔的基本轨始端轨缝中心至道岔中心距离、道岔中心至辙叉后跟轨缝中心距离,计算出相邻道岔的布置,计算书中应配图说明。
枢纽区段站课程设计阐明书**: ***学号: 3616专业: 交通运送班级: 10级交运7班学院: 交通运送与物流学院****: ***12月第一章绪论车站旳性质、设备及重要任务本站为区段站一、其设备为1.客运业务设备旅客站房、旅客站台、雨棚及横越线路设备。
2.货运业务设备货场及其有关设备(装卸线、存车线、货品站台、仓库、雨棚、堆放场及装卸机械)3.运转设备①供旅客列车使用旳运转设备——旅客列车到发线、客车车底停留线(必要时);②供货品列车使用旳运转设备——货品列车到发线、调车线、牵出线(有时设小能力驼峰)、机走线及机待线等。
二、其重要任务是:–为邻接旳铁路区段供应及整备机车或更换机车乘务组;–为无改编中转货品列车办理规定旳技术作业;–办理一定数量旳列车解编作业及客、货运业务;在设备条件具有时, 还进行机车、车辆旳检修业务。
第二章车站基本状况确定第一节站型选择区段站布置图旳选择必须适合一定旳车流数量、性质和特点及地形条件, 结合城镇规划等原因, 通过方案比较, 因地制宜选择合理旳图形, 以保证一定阶段内车站能力与运送需求相适应。
在选择过程中, 应力争到达每一阶段旳工程造价最省、运行支出至少、投资效果良好旳基本目旳。
1)根据上述区段站布置图旳分析原则, 可得到本站宜采用横列式布置图, 理由有如下几点:2)本站设计无地形条件限制, 不受地形影响;本区段站每日旅客列车队数相对较少, 故上下行客货列车旳到发进路交叉不是很严重;3.采用此布置图, 可使车站布置紧凑, 站坪长度短, 占地少, 设备集中, 投资少, 管理以便, 车站定员少;4、对于部分改编中转列车旳甩挂作业较为以便, 适应地形能力强, 有深入发展旳空间;第二节第三方向引入本站为枢纽区段站, 有A.B.C三个引入方向, 由于衔接方向引入不一样旳调车系统而引起旳, 因此在各衔接方向之间交流旳车流量一定期, 减少折角车流旳措施重要是寻求两系统间互换车流最小旳进站线路布置方案, 本站设计根据折角车流最小旳原则考虑引入方向(只计算旅客和直通货品列车由设计任务书中所给旳列流表, 进行折角车流旳计算:A—B车流量大小为:5+11+5+9=30A—C车流量大小为:3+5+3+7=18B—C车流量大小为:3+5=8根据以上各衔接方向旳车流量大小比较得知: 确定B—C为折角车流, 其引入端为本站右端, 如下图所示:第三节 编制D 站车流图和列流表 列流图第三章 车站设备配置第一节 客运设备配置 一、 站房位置旅客站房设在城镇同侧, 以以便旅客进出站。
单线中间站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单线中间站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在铁路交通运输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2. 学生能够描述单线中间站的设施布局、运行原理和调度流程。
3. 学生能够解释单线中间站在提高铁路运输效率、缓解拥堵方面的关键作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铁路线路中单线中间站的运行状况,并提出优化建议。
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一个合理的单线中间站调度方案,提高铁路运输效率。
3. 学生能够运用图表、文字等形式,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对单线中间站的理解和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铁路交通运输事业的兴趣,激发他们为我国铁路事业做贡献的意愿。
2.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观点,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铁路交通运输领域的专业知识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单线中间站的相关知识,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高年级阶段,具有一定的铁路交通运输基础知识,具备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应结合课本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进行评估和反馈,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1. 引言:铁路交通运输概述,单线中间站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 铁路交通运输概述,第三节 单线中间站的作用与意义。
2. 单线中间站的设施布局与运行原理:- 设施布局:站台、轨道、信号系统、调度中心等;- 运行原理:列车接发、调度策略、运行图编制等。
教材章节:第二章 铁路中间站设施与布局,第四节 单线中间站的运行原理。
3. 单线中间站的调度流程与优化:- 调度流程:列车运行计划、接发车作业、调度命令等;- 优化策略:提高运输效率、缓解拥堵、降低运营成本等。
铁路站场及枢纽课程设计项目概述铁路站场及枢纽是铁路运输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本课程设计将要求学生设计一个铁路站场及枢纽,并使用模拟软件进行仿真。
项目要求:•设计一个具有站前、车站、站后三个功能区的铁路站场•车站内包括至少两个站台,配备停靠、换乘和出发的功能•书写详细的站场设计规划书,包括选址、站场分布、轨道布置等•使用仿真软件进行仿真,验证设计的可行性•详细记录设计的过程和结果,形成完整的课程报告站场设计规划书站场选址本站场位于城市的东南部,紧邻市绕城高速公路,方便乘客前往。
通过与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相接即可实现与市区的快速连接。
功能区划分本站场将分为站前、车站、站后三个区域。
站前区是指以站场为中心,往外500米的范围,主要包括车站周边的道路、停车场、公交站等设施。
在本设计中,站前区包括:•候车厅:面积600平方米,可容纳500人等候候车,配备餐厅、商店等生活设施•停车场:面积4000平方米,可容纳200辆汽车和50辆自行车,配备充电设施和保安监控•公交站:面积200平方米,可容纳5辆公交车,方便乘客前往市区各个区域车站区车站区是指站场内的主体区域,包括停车轨道、站台、货物区和配套设施等。
在本设计中,车站区包括:•站台:共有两个站台,长度分别为400米和300米,宽度为5米,其中一个站台设置换乘功能•停车轨道:共有5条停车轨道,可容纳15节客车同时停靠,其中3条轨道为直通轨道,2条为缓冲轨道•货物区:货物区占地面积500平方米,用于装载和卸载货物,配备货物起重机和升降设备•配套设施:包括洗手间、安检口、售票处等站后区是指离开车站区域后,向外延伸的铁路轨道区。
在本设计中,站后区包括:•联络线:连接站站区和站后区的轨道,用于过路调车和列车编组等操作•立交桥: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由于铁路和高速公路的交叉,需要建造跨越高速公路的立交桥轨道布置及信号系统本站场的轨道布置包括停车轨道、联络线和立交桥等。
]2)确定车站各项设备的相互位置及数量;3)设计车站布置详图,并绘制比例尺平面图(1∶2000);4)用分析计算法计算车站通过能力;5)编写设计说明书。
1.3 初步分析1)从图1可知,D站的车流来源于A、B、C三个方向,必须考虑折角车流问题,即D站第三方向C的衔接位置问题。
2)从○2和○3给出的站坪长2200米和到发线有效长1050米的数据,并结合表2可确定本区段站的车站布置形式应当为单线横列式区段站。
表2 不同车站站坪长度车站种类车站布置形式远期到发线有效长度(m)1050 850 750 650 单线双线单线双线单线双线单线会让站、越行站横列式1450 1700 1250 1500 1150 1400 1050 中间站横列式1600 2000 1400 1800 1300 1700 1200区段站横列式2000 2500 1800 2300 1700 2200 1600 纵列式3500 4000 3100 3600 2900 3400 26003)由○4可知各衔接方向机车类型一致,结合○3中,限制坡度均为6‰,到发线有效长为1050米,可知在D站不需要变换牵引重量,无需增减轴作业,则不需要加挂补机。
4)根据○5可知,在D站需要定期对机车进行保养、维修,需要在D站设立站修所和机务段。
5)根据○8可以确定D站第三方向C的衔接位置、到发线的数量、牵出线的数量。
6)根据○8和○9的综合考虑可以确定机车走行线的数量,机车出入段线的数量。
2 车站基本布置图选择2.1 车站类型的确定设计车站为单线铁路区段站,按《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规范》(GB50091-2006)的有关规定,单线铁路区段站应选择横列式布置图型,在有多个方向接入且运量较大时,可以预留或采用纵列式图型。
设计车站衔接三个方向,运量适中,根据规定选用横列式布置图。
单线铁路中间站站场设计一、引言二、站场规划原则1.安全优先:站场设计应根据列车运行和交换的需求,确保列车的安全运行。
2.效率为主:站场设计要充分考虑列车的停靠、调度和交换运输等功能,以提高列车运行效率。
3.经济合理:站场的建设和运营成本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三、站场布局设计1.站场功能区划站场可分为列车准备区、调车区、货物装卸区等功能区。
列车准备区应设置站台和候车室等设施;调车区应设置调车线和调车台等设施;货物装卸区应设置货物站台和装卸设备等设施。
2.路线设置站场应根据列车的运行方向和停靠需求,设置进站线、停车线和出站线,以确保列车的安全进出站。
3.道岔布置站场的道岔布置应考虑调车操作的需要,设置进入调车区的道岔和出站的道岔等。
4.设施配置站场的设施配置要充分考虑列车运行的需求。
例如,设置站台的长度应满足列车的停靠需求;设置候车室的面积和设施应满足旅客乘坐的需求;设置货物站台和装卸设备要满足货物装卸的需求。
四、列车停车设计1.列车停车位置列车停车位置的设置应满足列车的停靠需求。
一般情况下,可以设置将进站线作为停车线,以减少设施造价。
2.停车线长度停车线的长度应根据列车的长度设计。
一般情况下,停车线的长度应超过列车长度的1.5倍,以确保列车完全停靠在停车线上。
3.停车线与站台的连接停车线与站台的连接可以通过设置缓冲区、地坑或者引导设施等方式来实现,以确保乘客安全进出列车。
五、调度操作设计1.调度信号系统站场的调度信号系统应满足列车进出站的调度操作需求。
可以采用信号塔、信号机等设备,以确保列车的安全运行。
2.调车操作设施站场的调车操作设施应满足对列车进行调车操作的需求。
如调车线、调车台、调车信号灯等。
六、安全防护设计1.图形标志和标牌设置站场的安全防护设计应包括图形标志和标牌设置,以提醒乘客和工作人员注意列车运行和安全。
2.防护设施设置站场的安全防护设计还应包括防护设施的设置,如安全护栏、防撞设施等,以确保人员和设施的安全。
铁路站场课程设计的要求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铁路站场的基本概念、组成及功能。
2. 学生能够了解铁路站场在交通运输中的作用,以及与国家经济发展的关系。
3. 学生能够掌握铁路站场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关键要素。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铁路站场的布局和设施配置,提出合理的优化方案。
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出符合实际需求的铁路站场方案,并展示其设计过程和成果。
3. 学生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和分析铁路站场相关资料,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铁路站场及交通运输事业的兴趣,激发他们投身相关领域的热情。
2. 培养学生关注国家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协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铁路站场设计原理与实践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铁路站场的基本知识,掌握设计方法和技能,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高年级阶段,已具备一定的铁路知识基础,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取得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实际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铁路站场基本概念:介绍铁路站场的定义、分类及功能,参考教材第二章第一节。
2. 铁路站场布局设计原则:讲解铁路站场布局设计的基本原则,如安全、高效、经济、环保等,参考教材第二章第二节。
3. 铁路站场设施及设备:分析铁路站场的主要设施和设备,包括站房、站台、轨道、信号系统等,参考教材第二章第三节。
4. 铁路站场设计方法与步骤:详细介绍铁路站场设计的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参考教材第三章。
5. 铁路站场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铁路站场案例,分析其设计理念和优缺点,参考教材第四章。
6. 铁路站场设计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设计符合实际需求的铁路站场方案,参考教材第五章。
铁路站场及枢纽课程设计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号:110127Z11
课程名称:铁路站场及枢纽课程设计/ Course Project of Railway Station and Terminal
课程类别:专业教育课程
学时/学分:1周/1
先修课程:铁路站场及枢纽等
适用专业:交通运输
教材、教学参考书:
1. 李海鹰.铁路站场及枢纽.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4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
本课程为交通运输专业必修课,是《铁路站场及枢纽》后续课程设计。
通过对区段站新建设计,使学生掌握站场设计的基本步骤、站场设计的技术条件,培养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运用所学各科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实践能力,提高计算机绘图的水平,为今后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或从事交通运输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1、绘制车站1:2000的比例尺平面图;
2、编写设计说明书(包含所有计算过程和设计的体会和存在问题的分析)。
四、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及教学设计
五、实践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通过为期一周的设计,熟练掌握Autocad或其他专业绘图软件的使用,对所学专业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尤其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计算通过能力需要和小组其他同学探讨、共同完成,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七、大纲主撰人:大纲审核人:。
铁路站场及枢纽课程设计铁路站场及枢纽课程设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铁路交通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因此,铁路站场及枢纽课程的设计变得至关重要。
这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铁路站场和枢纽的规划、设计和管理的能力,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铁路交通需求。
这门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1. 站场规划和设计:学生将学习如何规划和设计不同类型的铁路站场,包括客运站、货运站、中转站等。
他们将学习如何考虑人流、货流以及不同类型列车的需求,以最大化站场的效益和安全性。
2. 枢纽布局和设计:学生将学习如何规划和设计铁路枢纽,包括交通枢纽、物流枢纽等。
他们将学习如何考虑多种交通方式的连接,优化货物和乘客的流动,提高枢纽的运行效率。
3. 运营管理:学生将学习如何有效地管理铁路站场和枢纽的运营。
他们将学习如何制定运营计划、调度列车、管理人员和设备,并处理紧急情况和故障。
此外,他们还将学习如何应对日常运营中的挑战和问题。
4. 可持续发展:学生将学习如何设计和管理可持续的铁路站场和枢纽。
他们将学习如何考虑环保因素,并采取措施降低能耗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他们还将学习如何提高运输效率,减少拥堵和排放。
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这门课程还应包括实地考察和实验。
学生可以参观不同类型的铁路站场和枢纽,了解实际运营情况,并进行模拟实验,以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这门课程还可以与其他相关课程结合,如铁道工程、交通规划等。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铁路交通系统,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并提供更广阔的职业发展机会。
总之,铁路站场及枢纽课程设计应旨在培养学生对铁路交通规划、设计和管理的综合能力。
这门课程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经验,以满足未来铁路交通发展的需求。
火车站站场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火车站站场的功能布局、流线组织和空间设计的基本原理。
2. 使学生掌握火车站站场设计的相关规范和技术要求,如站台长度、宽度、高度等。
3. 引导学生了解火车站站场设计中所涉及的城市规划、交通工程和环境艺术等学科知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火车站站场设计案例的能力。
2. 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能够就火车站站场设计方案进行讨论和修改。
3.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如CAD、SketchUp等)进行火车站站场设计的初步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火车站站场设计工作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意识到火车站站场设计对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性。
3. 引导学生关注火车站站场设计中的绿色环保、人文关怀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既符合教学实际,又与教材内容紧密关联,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二、教学内容1. 火车站站场设计基本原理:介绍火车站站场的功能布局、流线组织、空间设计等基本概念和原理,对应教材第3章内容。
2. 火车站站场设计规范与技术要求:讲解火车站站场设计的相关规范、技术要求及安全标准,如站台长度、宽度、高度等,对应教材第4章内容。
3. 火车站站场设计案例分析:分析国内外典型火车站站场设计案例,总结成功经验和启示,对应教材第5章内容。
4. 火车站站场设计实践:指导学生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火车站站场设计,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对应教材第6章内容。
5. 团队协作与沟通表达: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设计方案展示,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能力,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1周:火车站站场设计基本原理学习;第2周:火车站站场设计规范与技术要求学习;第3周:国内外火车站站场设计案例分析;第4周:火车站站场设计实践,包括方案构思、草图绘制、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第5周:团队协作与沟通表达,设计方案讨论、修改和完善。
TONGJI UNIVERSITY《站场与枢纽》项目设计报告项目名称K站比例尺图成员学院(系)专业交通运输完成日期2010年12月19日第一章 原始资料分析及车站基本布置图选择 1. 列流图如下:乙甲10+20+4+310+20+4+310+20+4+310+20+4+32.确定车站配置图1)车站类型的确定 双线横列式2)区段站各项设备相互位置的确定机务段、货场、车辆段位于站对右,站修所位与站对并 第二章 各项设备的设计和计算 1. 各项设备数量的确定 1)到发线数量列车换算对数:10×0.5+20×1+4×2+3×2=39(对) 设置6条到发线 2)客运设备设计上、下行各1条到发线;由于一次上下车最大旅客数为600人,应设置地道 3)机车走行线机车线的数量及其设置位置,可参阅教科书。
每昼夜机车经过机车走行线的次数:20+4+3+20+4+3+2+2=58>36 应设置1条机车走行线 4)机待线在站对左位置,即无机务段一端,采用尽头式,有效长为45m 5)机车出入段线机车每昼夜出入段次数:10+20+4×2+3×2+10+20+4×2+3×2+2×2+2×2×2=100>60应设置出、入段线各1条 6)调车线上行、下行、本站作业车停留线、其它车辆停留线各1条 设置4条调车线 7)牵出线有调列车每昼夜经牵出线调车次数:4+3+4+3+4+3+4+3=28>7 设置2条牵出线:左右两端各1条 2. 咽喉设计1 )按照平行进路的要求设计道岔右端:列车到、列车发、调车[或列车到(发)、机车出段、调车]左端:列车到、列车发、机车出(入)段、调车[或列车到(发)、机车出段、调车]2)在满足平等进路要求的基础上,绘制详图,到发线、调车线符合要求 4)检查必要的平行作业是否得到保证,渡线道岔的布置有无多余,修改后计算坐标5)计算咽喉长度、到发线有效长和车站全长 ①确定线间距离车场间及牵出线与其相邻线间距为6.5m站内正线通行超限货物列车,通行超限货物列车的线路隔开布置,线间距未加宽②确定道岔辙叉号码及相邻道岔中心间的距离旅列+直通+区段+摘挂按书中要求确定各道岔号数查表确定相邻道岔中心间的距离③确定警冲标、出站信号机的位置查表确定警冲标至道岔中心的距离查表确定出站信号机的位置,考虑辙叉号码、线路间距、曲线半径、道岔的顺向或逆向、有无轨道绝缘及信号机的基本宽度(380mm)等因素④确定个别线路连接尺寸平行错移,查表求解坐标值⑤计算车站咽喉的长度左端:569.916m右端:500.436m⑦确定车站全长L 全=l左咽+l效+l右咽=569.916+500.436+850=1920.35<1950符合要求3. 车站比例尺平面图(比例尺1:1000)见附图(略去中部直线部分)第三章车站通过能力计算1. 车站通过能力计算(到发线、咽喉及车站最终通过能力) (1)到发线通过能力计算(利用率计算法)1)到发线固定使用方案3)计算到发线总占用时间T=n 中t 中+ n`中t`中+n 解t 解+n 机t 机+Σt 固+Σt 其他=2184任务书中没有提及部分改编中转货物列车,在此省去 4)计算到发线通过能力利用率K=(T-Σt 固)/(1440M-Σt 固)(1-r 空) K1=0.45 K2=0.635)计算到发线通过能力 N ⅰ=n ⅰ/K分别按方向别到发场别计算到发线Ⅱ的通过能力:11.1+33.3+33.3+11.1=88.8列全站到发线的通过能力:84.3+88.8=173.1列(2)车站咽喉通过能力的计算1)绘制咽喉区道岔分组图(详见附图)3)按方向别计算咽喉道岔组的通过能力A方向货物列车发车能力:N货发A=64.5+21.2=85.7N接=55.5+46.6=102.1列N发=34.5+24.4=58.9列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本次计算未对B端咽喉进行计算,但根据一般同类型车站的情况来看,咽喉区的受控点主要在机务段一端,因此,这样的求解方法是可以接受的,结果也是可以采信的。
枢纽区段站课程设计说明书目录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 ................................................................................................................................ 11 1. 车站的性质、设备及其主要任务车站的性质、设备及其主要任务 ................................................................................... .................................................................................. 11 2. 车站作业流程分析车站作业流程分析 ........................................................................................................... .......................................................................................................... 11 3. 车站作业及设备车站作业及设备............................................................................................................... .............................................................................................................. 33 车站作业车站作业........................................................................................................................... .......................................................................................................................... 33 车站设备车站设备........................................................................................................................... .......................................................................................................................... 33 第二章第二章 车站基本情况确定车站基本情况确定............................................................................................................. ............................................................................................................ 33 1、站型选择、站型选择............................................................................................................................. ............................................................................................................................ 33 2、第三方向的引入、第三方向的引入................................................................................................................. ................................................................................................................ 44 3、编制D 站车流图和列流表站车流图和列流表 ................................................................................................ ............................................................................................... 55 第三章第三章 区段站设备配置及数量计算区段站设备配置及数量计算........................................................................................... .......................................................................................... 66 1 客运设备配置客运设备配置 ....................................................................................................................... ...................................................................................................................... 66 2 货运设备配置货运设备配置 ....................................................................................................................... ...................................................................................................................... 77 3 机务设备配置机务设备配置 ...................................................................................................................... ...................................................................................................................... 77 4. 车辆设备车辆设备 ........................................................................................................................... .......................................................................................................................... 77 5. 运转设备运转设备 ........................................................................................................................... .......................................................................................................................... 88 第四章第四章 区段站线路配置及计算区段站线路配置及计算................................................................................................. ................................................................................................ 112 1 线间距线间距 ................................................................................................................................. ................................................................................................................................ 112 2道岔、渡线的布置道岔、渡线的布置.............................................................................................................. ............................................................................................................. 113 3线路有效长的计算线路有效长的计算.............................................................................................................. ............................................................................................................. 114 第五章第五章 通过能力计算通过能力计算................................................................................................................... .................................................................................................................. 115 1到发线使用方案到发线使用方案.................................................................................................................. ................................................................................................................. 115 2道岔分组方案及咽喉区道岔组占用时间道岔分组方案及咽喉区道岔组占用时间.......................................................................... ......................................................................... 115 3咽喉通过能力计算咽喉通过能力计算.............................................................................................................. ............................................................................................................. 220 4到发线通过能力计算到发线通过能力计算.......................................................................................................... ......................................................................................................... 221 5车站最终通过能力车站最终通过能力.............................................................................................................. ............................................................................................................. 223 第六章第六章 自我评价自我评价 ........................................................................................................................... .. (224)第一章 绪论1. 车站概述根据区段站在路网中的位置示意图可知,根据区段站在路网中的位置示意图可知,该站为衔接三个方向的有改编作业该站为衔接三个方向的有改编作业的区段站。
TONGJI UNIVERSITY《站场与枢纽》项目设计报告项目名称K 站比例尺图成员学院(系)专业交通运输完成日期2010年 12月 19 日第一章原始资料分析及车站基本布置图选择1.列流图如下:甲10+20+4+3 10+20+4+3 乙10+20+4+3 10+20+4+3旅列 +直通 +区段 +摘挂2.确定车站配置图1)车站类型的确定双线横列式2)区段站各项设备相互位置的确定机务段、货场、车辆段位于站对右,站修所位与站对并第二章各项设备的设计和计算1.各项设备数量的确定1)到发线数量列车换算对数: 10× +20×1+4×2+3×2=39( 对)设置 6条到发线2)客运设备设计上、下行各 1条到发线;由于一次上下车最大旅客数为600人,应设置地道3)机车走行线机车线的数量及其设置位置,可参阅教科书。
每昼夜机车经过机车走行线的次数: 20+4+3+20+4+3+2+2=58>36应设置 1条机车走行线4)机待线在站对左位置,即无机务段一端,采用尽头式,有效长为45m5)机车出入段线机车每昼夜出入段次数:10+20+4×2+3× 2+10+20+4×2+3× 2+2×2+2× 2×2=100>60应设置出、入段线各 1条上行、下行、本站作业车停留线、其它车辆停留线各1条设置 4条调车线7)牵出线有调列车每昼夜经牵出线调车次数:4+3+4+3+4+3+4+3=28>7设置 2 条牵出线:左右两端各 1 条2.咽喉设计1 ) 按照平行进路的要求设计道岔右端:列车到、列车发、调车[ 或列车到 ( 发 ) 、机车出段、调车 ]左端:列车到、列车发、机车出( 入) 段、调车 [ 或列车到 ( 发) 、机车出段、调车 ]2)在满足平等进路要求的基础上,绘制详图,到发线、调车线符合要求4)检查必要的平行作业是否得到保证,渡线道岔的布置有无多余,修改后计算坐标5)计算咽喉长度、到发线有效长和车站全长①确定线间距离车场间及牵出线与其相邻线间距为m站内正线通行超限货物列车,通行超限货物列车的线路隔开布置,线间距未加宽②确定道岔辙叉号码及相邻道岔中心间的距离按书中要求确定各道岔号数查表确定相邻道岔中心间的距离③确定警冲标、出站信号机的位置查表确定警冲标至道岔中心的距离查表确定出站信号机的位置,考虑辙叉号码、线路间距、曲线半径、道岔的顺向或逆向、有无轨道绝缘及信号机的基本宽度 (380 mm ) 等因素④确定个别线路连接尺寸平行错移,查表求解坐标值⑤计算车站咽喉的长度右端:⑥计算到发线有效长线路编运行方线路有效长控制点 x共各线路有效长各线路有效坐标号向左端右端计之差长1 2 3 4 5 6 7Ⅰ、 3 上行方0 850 向下行方0 850 向Ⅱ上行方1091 向下行方1088 向4、 5 上行方957 向下行方921 向7 上行方988 向下行方988 向8、 9 上行方889 向下行方889 向⑦确定车站全长3.车站比例尺平面图 ( 比例尺 1:1000)见附图 ( 略去中部直线部分 )第三章车站通过能力计算1.车站通过能力计算 ( 到发线、咽喉及车站最终通过能力 ) (1)到发线通过能力计算 ( 利用率计算法 )1)到发线固定使用方案线路固定用途一昼夜接 ( 发) 线路固定用途一昼夜接 ( 发)编号列车数编号列车数Ⅰ通过列车用接A到解区段 4Ⅱ通过列车用发A自编区段 483 接发 A至B旅客列车10 接B到解区段 4接发 B至A旅客列车10 发B自编区段 4 4 接发 A至B无改中转货 6 接A到解摘挂 3接发 B至A无改中转货 6 发A自编摘挂 395 接发 A至B无改中转货14 接B到解摘挂 3 7 接发 B至A无改中转货14 发B自编摘挂 3 2)计算各种列车占用到发线时间列车种类每次作业占用时间无调中转列车74部分改编中转列车89到达解体列车75自编出发列车81各项作业占用咽喉及到发线时间标准t (min)Tt 中技t ′中技t 解技t 编技客货客货占用时间30 4525 3078 5 6t 牵 t 转 t 待解 t 待发 t 机t 取送1215 30303货场机务段专用线10 5 103)计算到发线总占用时间T=n中 t 中+ n` 中t` 中+n解t 解 +n机 t 机 +Σt 固+Σt 其他 =2184任务书中没有提及部分改编中转货物列车,在此省去4)计算到发线通过能力利用率K=(T- Σt 固) /(1440M-Σt 固)(1-r空)K1=K2=5)计算到发线通过能力Nⅰ =nⅰ/K分别按方向别到发场别计算每次作业占用时间 (min) 场每昼夜别作业项目作业次数所需时间总时分其中固定作业(min) T 时分∑ t 固到接发 B至 A旅客列车10 42 420420 发接发 A至 B无调中转货物列车 6 74 444场接发 B至 A无调中转货物列车 6 74 444Ⅰ总计22 1308 420 到接 B到解区段,摘挂列车7 75 525发接 A到解区段,摘挂列车7 75 525Ⅱ发A自编区段,摘挂列车7 81 567总计28 2184 K1=(1308 - 420)/ (1440 ×2-420)=K2=(2184 – 0 )/ (1440 ×3- 0 )=列入到发线通过能力 ( 列 )计方算中向作业项目的到发场到发场计列车ⅠⅡ数到发场Ⅰ接 A 至 B 无调中转列20接车7车到发场Ⅱ接 A到解列车计20A到发场Ⅰ发 B 至 A 无调中转列方车 6 向发到发场Ⅱ发 B 至 A 无调中转列14 车7车到发场Ⅱ发 A自编列车计27 到发场Ⅰ接 B 至 A 无调中转列车 6 接到发场Ⅱ接 B 至 A 无调中转列14B 车7车方到发场Ⅱ接 B到解列车向计20 到发场Ⅰ发 A 至 B 无调中转列6 发车7 车计27到发线Ⅰ的通过能力: +++=列到发线Ⅱ的通过能力: +++=列全站到发线的通过能力:+=列(2)车站咽喉通过能力的计算1)绘制咽喉区道岔分组图 ( 详见附图 )2)计算咽喉道岔组占用时间次每咽喉区道岔组占用时间编号作业进路名称数次总1 3 5 7 9 11 13 15ⅠⅡⅢⅣⅤⅥ主要作业1 4 道接 A 至 B 无改中转车 6 8 48 48 48 482 4 道发 B 至 A 无改中转车 6 6 36 36 36 363 5 道接 A 至 B 无改中转车14 8 112 112 112 1124 7 道发 B 至 A 无改中转车14 6 84 84 84 845 8 道接 A 到解区段列车 4 8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6 8 道发 B 自编区段列车 4 6 24 24 24 (24) 24 247 9 道接 A 到解摘挂列车 3 8 24 24 24 (24) 24 (24) 24 (24) 248 9 道发 B 自编摘挂列车 3 6 18 18 18 (18) 18 189 4、 5 道本务机车经 6 道入段16 3 48 48 4810 4、 5 道本务机车经 6 道出段16 3 48 48 4811 7 道本务机车入段14 3 42 42 4212 7 道本务机车出段14 3 42 42 4213 8 道本务机车经 6 道入段 4 3 12 12 1214 8 道本务机车经 6 道出段 4 3 12 12 1215 8 道本务机车入段 4 3 12 12 1216 8 道本务机车出段 4 3 12 12 12 (12) 1217 9 道摘挂机车经 6 道入段 3 3 9 9 918 9 道摘挂机车经 6 道出段 3 3 9 9 919 9 道摘挂本务机车入段 3 3 9 9 920 9 道摘挂本务机车出段 3 3 9 9 9 (9) 921 9 道自编摘挂列车转线 6 15 90 90 90固定作业编号作业进路名称次每总咽喉区道岔组占用时间ⅠⅡⅢⅣⅤⅥ16 3 道接 A至 B旅客列车10 7 70 7017 4 道发 B至 A旅客列车10 5 50 50 50 5018 往货场送车 2 10 2019 向货场取车 2 10 20∑t 固70 50 50 50T 286 318 252 420 394 341 383 230 T- ∑ t 固216 268 252 370 344 341 383 230 K=(T-∑t固)________(1- γ空费 )(1440- ∑t 固 )3)按方向别计算咽喉道岔组的通过能力这里,只计算 A方向, A端咽喉受控A 端咽喉7 号9 号制咽计喉道岔组咽喉道岔组无调9 经由道岔组号接 A 方向组号K 有调7车接 A 无调1、 5、9 9 小计车方向有调1、 3、7、11、15 7 无调9发 A 方向发A 无调3、7、 9、13 7 有调7车车方向有调3、 7、11、15 7 小计A方向货物列车接车能力:N货接 A=+=A方向货物列车发车能力:N货发 A=+=(2)车站最终通过能力的计算作业列入计最终通到发场到发场受何方向和列车算中的过能力道岔组 7 道岔组 9Ⅱ控制种类列车数Ⅰ(列)无调20 到发场Ⅰ接A有调7 到发场Ⅱ方车向计13 到发场发到发场车7道岔组有调7计 27无调 20到发场接7到发场有调Ⅱ车B计27到发场 方到发场6向无调 Ⅰ发有调 7到发场Ⅱ车计 13到发场利用率 K全站最终通过能力: (B 端咽喉未计算 )N 接 =+=列N 发 =+=列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本次计算未对 B 端咽喉进行计算,但根据一般同类型车站的情况来看,咽喉区的受控点主要在机务段一端,因此, 这样的求解方法是可以接受的,结果也是可以采信的。
目:中间站设计
业:铁道运输
级:
名:
号:
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
导教师
语
绩
导教师(签章)
年月日
目录第一章绪论
1.1设计目的
1.2设计资料
第二章站型布置及确定主要设备
2.1 分析原图和设计资料要求
2.2 确定站型
2.3 确定客运设备
2.3.1 旅客站房布置
2.3.2 旅客站台布置
2.3.3 跨线设备
2.4 确定货运设备
2.4.1 仓库
2.4.2 货物站台
2.4.3 堆放场
2.5确定到发线数量及位置
2.6 货场平面计算
2.6.1货场布置图种类
2.6.2 中间站货场布置
2.6.3 彭山站货场平面计算
.7 确定牵出线数量及位置
.8 确定道岔辙叉号数
.9绘制车站平面示意图
第三章平面设计
3.1 确定设计线间距
.2确定车站信号机以及警冲标位置
.3 坐标计算
3.4 线路有效长
3.4.1 定义
3.4.2 线路有效长计算
.5 确定进站道岔中心里程与进站信号机位置.6 道岔数量确定
.7确定铺轨长度
第四章CAD绘制彭山站布置详图
1章绪论
.1设计目的
计的题目为中间站设计,即根据所给的中间站的经济技术条件以及周边环现有的车站布置图。
设计目的是为了使大家学会综合运用中间站的设计理论和方法;熟悉设计中的基本运算和有关规定;初步训练站场设计比例尺图的绘制,掌握基本的绘图技巧;建立设计中的竖向概念。
按照设计要求,找出原有设计中不合理和不优的地方进行更改。
从而达到课程设计的目的,即综合运用中间站的设计理论和方法;熟悉设计中的基本运算和有关规定;初步训练站场设计比例尺图的绘制,掌握基本的绘图技巧;建立设计中的竖向概念,搜集的资料分析原有设计图的优点与缺点找出不合理的地方,然后重新确定站型及主要设备的数量和布置方法来完成中间站的设计。
包括各类线路,各个道岔的号数和布置,信号机的布置,警冲标的布置,轨道绝缘的设置。
使新设计的中间站能够满足客货运量的要求已经车站各项作业的要求,最后用CAD绘制出车站的详图,独立完成中间站的设计工作。
.2设计资料
次课程设计为彭山站,车站中心坐标为成昆线K076K+884处。
上行方向衔接青龙场站,区间里程为11.172Km,下行方向衔接太和站,区间里程为8.522Km。
本站为新建单线Ⅱ级干线,在彭山县凤鸣镇新村路设中间站,预留站坪的平、纵断面资料见附件车站布置图;限制坡度6‰;到发线有效长850m;运输要求:车站作业量见附件;正线用高柱色灯信号机(基本宽度380 mm),站线用矮柱色灯信号机,并有轨道电路;本站除正线外,尚需一条到发线通行超限货物列车;货物线设计以附件图为基础进行设计。
2章站型布置及确定主要设备
.1 分析原图和设计资料的要求
.2 确定站型
2-2单线横列式中间站布置图
.3确定客运设备
.3.1旅客站房布置
客站台
车室
包房
2.3.3 跨线设备
站台间跨线设备一般有天桥、地道、平过道三种,中间站一般多采用平过道,本次彭山站设计快线设备采用平过道。
2.4 确定货运设备
间站的货运业务包括货物的承运、装卸、保管与交付作业。
为办理货物作业,应在中间站设置货场,货场的内应设置配线,包括装卸线、存车线、牵出线、轨道衡线等;场库设备,包括堆货场、货物站台、仓库、货棚等;装卸机械及检修设备;道路及排水设备;检斤设备;或常用具;房舍等。
2.4.1 仓库
中间站小型货场货物仓库宽度为9-12m,长度根据堆积货物的面积计算确定。
此外,仓库墙壁外侧至站台边沿的宽度,不小于3m。
2.4.2 货物站台
中间站货物站台一般高出柜面1.1m。
2.4.3 堆放场
用于堆放长大、散堆装和粗杂货物,距装卸线外侧在有装车时不小于2m,卸车时不小于1.5m。
完成货运作业,中间站应根据本站所办理的货物种类设置不同的货运设备,以达到节省投资的同时完成货运作业要求的目的。
此外,还包括叉车、龙门吊等。
2.5确定到发线数量及布置
.6 货场平面计算
.6.1 货场布置图种类
场配置图型包括尽头式、通过式和混合式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