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8
摘要:分析了在国家实施种业新政和深化种业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农业科研单位面临的新的挑战和机遇,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为例,研究提出了科研单位育种竞争力提升的路径与对策,包括将商业化育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积极提升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能力和挖掘在非主要农作物育种领域的研发潜力等。
关键词:种业新政;商业化育种;基础性研究;育种竞争力2011年4月,被业内称之为种业新政的《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正式出台,确立了农作物种业作为“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地位,提出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
2013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发布,强调深化种业体制改革,突出以企业为主体,推动育种人才、技术、资源依法向企业流动,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1-2]。
国家对现代农作物育种体系进行战略布局,对科研育种的功能主体新形势下农业科研单位育种竞争力提升的探索与实践——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为例周明月 刘 钦 孙洪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南京210014)基金项目:2012年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探索性研究项目[CX(12)5094]通信作者:孙洪武假冒伪劣种子的违法行为,有效的规范种子市场秩序,积极维护农户的权益。
3.4 企业要加强核心竞争力,提高服务意识 随着农户商品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增强,选购玉米种子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产品的价格和质量,还要综合考虑售后服务和技术指导等客户需求。
未来种子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之间的竞争。
企业自身一方面要加强科研创新,提高品种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服务意识,积极满足农户的合理要求。
对待品种在种植过程中的问题,企业要积极处理,找明原因,积极维护农户的权益,树立在农户中的信誉。
总之,在市场经济大潮下,我国的玉米种子产业想要获得质变性的发展,必须要打破固有的传统模式,减少行政干预,增加市场调节,加快品种创新,增强品种保护,净化市场环境,重塑品牌形象。
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教育中心模式研究——以南京农业大学与江苏省农科院的合作为例作者:董维春,刘晓光,宋力沁,詹群来源:《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4年第2期董维春,刘晓光,宋力沁,詹群(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210095)摘要: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是发挥双方资源优势,促进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深度融合的有效举措。
本文根据对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科院研究生教育中心的调查,分析其建设成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提供组织和制度借鉴。
关健词: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研究生教育中心中图分类号: G643文献标识码: A收稿日期:2013-07-05作者简介:董维春(1964—),男,江苏兴化人,南京农业大学校长助理,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教授.刘晓光(1980—),男,河南项城人,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宋力沁(1975—),女,江西南昌人,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生詹群(1989—),女,湖北黄冈人,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生基金项目:2011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科研院所与高等学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体制机制研究”(编号:2011ZDIXM030)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主要阵地。
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近年来逐步扩大,学位结构日趋多样,全日制专业学位等应用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也迅速发展。
以高校为主体的传统培养模式,在新形势下面临教育资源短缺、培养目标不适应社会需求、课程与教学手段落后等诸多问题,研究生培养质量受到来自各方的质疑。
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各省市各行业科学研究院等机构经过多轮体制改革调整,资源优化程度逐步提高,在内外部环境的综合作用下,建立在科学研究基本职能基础上的人才培养工作日渐增多。
通过组织和管理创新有效发挥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优势,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探索新形势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任务日趋紧迫。
交流探讨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3年第4期农业科研院所人才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石 峰(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辽宁阜新 123000)摘要:我国农业科研院所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而农业科研人才是农业科研院所的核心资源。
农业科研人才在管理上存在市级及以下院所引进人才困难、人员结构不合理、缺乏激励措施等问题,通过争取政策、改善人才结构、增加激励措施等办法,促进人才管理的合理性。
关键词:农业科研院所;人才管理;对策0 引言国家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都离不开人才,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国家未来的科技实力和国际地位。
我国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是高学历的知识分子相对集中的地方,拥有巨大的人才优势。
尤其国家属、省属科研院所是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的核心机构,在国家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
自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对科技创新日益重视,科研经费投入的金额不断提高。
各级农业科研院所也开始大规模地引进人才,使得农业科研院所形成了一支基础学历高、年龄结构相对年轻、自身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
农业科研院所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支柱力量,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
具有专业农业知识的科研人才是农业科研院所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农业科研院所要想发展进步,就应该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人才管理已成为制约农业科研院所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问题。
本文对农业科研院所人才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对策[2]。
1 农业科研院所人才管理存在的问题1.1 市级及以下的农业科研院所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农业科学研究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工作的地点一般都是在田间地头,一些实验的基地还坐落在非常偏僻的农村。
这使得除了广东、浙江、江苏等经济非常发达的省份外,其他省的非省会城市的农业科研院所,在人才引进上存在一些困难。
如“985”、“211”之类的大学研究生因为工资待遇、生活环境、教育质量相对大城市低,不愿意来工作生活。
陈 ?.农林类高等院校科研经费管理包干制问题探讨[J].江苏农业科学,2023,51(12):249-254.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23.12.034农林类高等院校科研经费管理包干制问题探讨陈 ?(南京林业大学科技处,江苏南京210037) 摘要:农林类高等院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重要使命,对推行“包干制”管理模式起到关键作用。
随着我国农林类高等院校科研经费数的逐年增长,为了更加科学、高效地服务科研工作,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表明国家对探索未知科学研究规律的尊重和重视基础研究科研创新的决心。
近年来,随着国家科研经费“放管服”改革的持续推进,高校在科研经费管理的改革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配套措施的不及时、不到位,使得“包干制”项目经费管理的落实较缓慢。
农林类高校作为大农口基础研究的主阵地,科研经费“包干制”的实施有利于促进高校的科技创新,有益于完善高校现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但显然也会给现行的预算制项目管理模式带来不小的挑战。
在分析科研经费“包干制”的内容和意义的基础上,对农林类高等院校包干制经费管理试点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一些管理工作建议,以期为科研经费“包干制”的实施管理提供参考,进而促进农林类高校科研工作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科研经费;包干制;科研管理;农林类高等院校;经费管理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3)12-0249-05收稿日期:2022-07-22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编号:2021SJA0120)。
作者简介:陈 ?(1988—),女,江苏南京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纵向科研项目管理、科研统计等科技管理工作。
E-mail:chenzhekjc@njfu.edu.cn。
在“放管服”背景下,农林类高等院校作为大农口基础科学研究与创新的主力军,积极推进科研经费改革对提升我国科学研究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农业部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09.10.19•【文号】农办科[2009]63号•【施行日期】2009.10.1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农业科技正文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农业部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农办科〔2009〕63号)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为规范和加强我部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的项目管理工作,根据财政部《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财教〔2006〕288号)及中央财政项目资金管理有关规定,我部制定了《农业部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二〇〇九年十月十九日农业部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科技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56号)和财政部《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财教〔2006〕288号),为规范和加强农业部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的项目管理工作,提高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实施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农业部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以下简称项目)是指中央财政设立的“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安排的由农业部所属科研机构承担的研究项目。
第三条项目的支持对象为农业部所属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三院)所属的非营利科研机构(含院本级,以下简称研究所)。
第四条项目重点支持研究所开展符合公益职能定位,代表学科发展方向,体现前瞻布局的自主选题研究工作。
具体包括:(一)学科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大,能保持或提升研究所持续发展能力的储备性研究。
(二)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发展前沿,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学术思想新颖、交叉领域学科新生长点的创新性研究。
文章编号:1001-8611(2021)02-0081-05科技创新团队梯队建设的模型方法应用研究——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某研究所为例李健姜华珏沙琴(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南京210095)摘要:文章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某研究所五个不同类型的创新团队为例,通过冰山模型分析得出,该所团队在后备人才中缺乏“浅水区”青年人才;通过金字塔模型分析发现,该所团队存在人才力量分布不均、人才培养模式差距较大等问题;通过运用线性模型相关的数据分析法,推出纵向因素中的年龄层次,横向因素中的籍贯、毕业院校及出国访问次数,与成果产出呈显著线性相关。
结合各团队的人才部分成果产出指标,得出团队的年轻化、学缘结构的多样性在创新团队人才梯队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对该所创新团队提出相应的人才梯度建设对策建议。
关键词:创新团队;梯队建设;冰山模型;金字塔模型;线性模型Application Research on Model Method of Echelon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eam,Taking an Institute of Jiang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as an ExampleLi Jian Jiang Huajue Sha Qin(Jiang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Nanjing,210095China)Abstract:Five different types of innovation teams in a research institute of Jiang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were taken as an example.The result showed the team lacked young talents in the "shallow water area"of the team through the Iceberg Model analyzing.By Pyramid Model analyzing,the results showed there were some problems existed in the team,such as uneven talents distribution and large gapsin talent training models.Data analysis of the Linear Model showed the age level in vertical factors,the birthplace,the number of graduated colleges and overseas visits in horizontal factors were significantly linear correlated with the research output,bined with the partial research output of the talents of each team,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youth of the team and the diversity of the academic structure played a major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alent innovation team.Some suggestions for echelon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were presented for this type of agricultur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team.Key Words:Innovation team;Echelon construction;Iceberg Model;Pyramid Model;Linear Model 中图分类号:G316文献标识码:ADOI :10.16849/J .CNKI .ISSN1001-8611.2021.02.020收稿日期:2021-01-12作者简介:李健(1985-),女,硕士,助理研究员。
江苏省省级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更新工程管理办法(修订讨论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更新工程(以下简称三新工程)是我省实施科技创新与人才强农战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的一项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计划。
其主要目标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集成转化,实现农业重大技术推广全覆盖,通过科技进步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提升我省农业产业科技竞争力。
第二条农业新品种更新工程旨在建立现代种源农业育繁推技术体系,建立农业种源创新与育繁中心,提高全省农业品种创新能力、规模繁育能力,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推进育繁推一体化。
农业新技术更新工程旨在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扩大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覆盖面,加快农业技术成果集成创新与展示示范,推进农业高新技术普及化。
农业新模式更新工程旨在探索并推广农业种养、生态循环新模式,探索农业技术推广新方法,实现高效模式多元化。
第三条三新工程资金是政府用于引导和扶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农业技术集成示范推广环节。
项目管理遵循公开申请、科学评审、专款专用、绩效评估的原则,为加强三新工程组织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四条省里成立三新工程协调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办公室),挂靠在省农业委员会。
领导小组由省政府办公厅、农业委员会、财政厅、省海洋与渔业局、省农机局、省林业局等部门组成。
办公室主要职责是:定期向领导小组汇报实施进展情况和重大事项,会同省有关部门发布年度项目指南、组织项目申报与评审、下达年度项目计划,开展项目检查、绩效评估、验收等项目日常管理工作。
办公室建立定期会商制度,重大事项报领导小组审定。
第五条省农口有关部门根据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分别组织本行业三新工程项目申报、立项与实施监管。
省财政厅负责省级三新工程资金筹集及资金使用监管。
第六条为提高三新工程决策的科学性,领导小组聘任省内外农业科研、教学、推广、经营管理等行业专家组建省级三新工程专家咨询委员会,为三新工程实施提供决策咨询。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意见》教技〔〕号为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要求,充分发挥高校在自身科研管理与监督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提高科研管理水平,推动高校科技体制改革,促进高校科研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一、完善科研管理体系,增强科学管理能力.强化学校管理责任。
学校是科研项目管理的责任主体,应认真履行法人责任。
要转变观念,扭转科研项目管理“重争取、轻管理”的倾向,以保障科研活动健康顺利开展作为科研管理与监督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申请立项和过程管理并重、服务支撑与管理监督并重的原则,建立健全过程管理制度,完善涵盖校、院(系)、项目负责人的分级管理体制;监督项目严格执行国家管理规定,提供相应支撑服务,组织开展科研管理工作的指导、宣传、培训,加强对各级行政领导科研管理绩效考核。
各高校主要负责人要将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列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切实做好统筹协调。
.强化管理部门职责与协同。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是一项政策性、系统性强的工作,涉及校内多部门。
学校要统筹领导,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形成多部门协同、分级管理的机制,明确学校科研、财务、人事、资产、档案、纪检监察和审计等职能部门和院(系)以及项目负责人的权责,强化院(系、所)和国家认定的各类研究机构(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等二级单位管理,加强分工与合作,将责任落到实处,形成“统一领导、协同合作、责任到人”的管理机制。
.严格规范项目负责人的责权。
项目负责人对科研项目实施负有直接责任,要按照国家各级各类科技计划和经费管理的有关规定和项目合同(任务书)要求开展科学研究和使用经费,对项目实施全过程进行科学规范管理。
要确保项目研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经费支出的真实性和规范性,并对科研成果的真实性承担相应责任,自觉接受国家有关部门和学校的监督和检查。
附件:江苏农牧科技**学院科研、教学成果奖励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调动广大教职工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升我院科研水平,促进学院科研工作持续健康发展,依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参照相关高校做法,结合我院科研工作实际,经院长办公会讨论,党委会研究通过,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奖励对象(一)学院在职教职工,含二级院系(部)或单位自聘人员。
(二)成果是指有“江苏农牧科技**学院”署名的科研成果。
学院下属单位,如畜牧科技园、中药科技园、重点实验室、苏姜种猪有限公司、水禽基因库、丰达水禽育种场、宠物繁育中心、各类工程技术中心、公共服务平台等组织或机构取得的各类成果奖项,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奖励范围(一)获奖科研成果。
指由各级人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相关学会颁发的获奖成果。
(二)教学质量工程建设。
指取得省级及其以上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品牌特色专业、精品教材、教学资源库、在线开放共享课程、实训基地(平台)等。
(三)论文论著。
指在正式出版物发表的论文、书籍等。
(四)专利与应用技术成果。
指以学院为所有权人获得(授权)的专利、软件著作权、新兽药证书、新品种证书;以学院为第一起草单位主持编写,经正式颁布后的国际标准、行业标准和省、市级地方标准等技术成果。
(五)科研项目(课题)立项。
指各级各类有到帐经费的纵向、横向及专项建设项目。
第二章获奖科研成果奖励第四条根据获奖证书,我院及下属单位为第一完成单位(部门)的,按100%计算;为第二完成单位的,按50%计算;为第三完成单位的,按25%计算。
同一奖项中,我院或下属部门有几个单位(部门)同时参与的,以最靠前单位(部门)计算,不重复奖励。
国家一级学会成果参照市厅级奖励,国家二级及省级学会成果参照市厅级论文、报告类政府奖奖励。
第五条奖励标准(单位:万元)(一)科学研究类(二)教育教学类(三)专利成果注:同一专利申报国内和国外,就高计算。
(四)行业、地方标准(五)国家新(兽)药(六)国家新品种(配套系)第三章论文、论著奖励第六条《论文》即专业学术论文和教育教学研究论文,不包括文艺作品、通讯报道、简介类文稿、访谈录、读者来信、各种书籍的前言、序、结语等。
地市级农科院所科研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建议摘要通过分析地市级农科院所科研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地市农科院所管理工作建议,包括管理信息化建设、科研全程化管理、人事制度建设、档案管理、成果管理、条件建设等内容。
关键词地市农科院所;科研管理;现状;建议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9)21-0330-02在我国现行的科技体制下,地市级农科院所是农业科研的一支重要力量,是一级处于国内农业科研最基层,集应用性研究、开发性研究与服务性研究等于一体的非营利性科研机构。
承担着当地的农业科学研究、科学普及、农民培训和信息咨询服务等任务,是当地农业科学研究、示范和推广的主力军,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繁荣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近几年来的市场化运作,地市级农科院所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与筛选,并发生了显著的优胜劣汰变化,其中发展较好的科研院所其科研、开发和科技服务等都进入了良性循环,并且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很足;而把握得不够好的科研院所则举步维艰,甚至面临着生存危机。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科研管理工作的好坏就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1地市级农科院所科研管理工作现状我国现有地市级农科院(所)649家,其中涉及种植业的单位326家,在体制隶属上分别为省农科院或地方政府,其中大部分属地方政府。
经过20多年的改革,特别是自2000年《关于深化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实施后,地市级农科院所科研管理机制和体系逐步完善,科技资源进一步优化,科研工作的运行和管理逐渐向规范、有序、高效的方向发展。
地市农科院所通过调整科研方向、优化学科设置及明确岗位职责,运转效率大大提高。
在人事制度上已较普遍地实行了院(所)长负责制、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等管理机制,有效地激发了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精神和工作积极性,并取得了一大批与区域生态特征相适应的科研成果,为区域优势农产品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已成为区域性农业科研、技术服务、成果转化中心。
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现状及对策摘要根据工作实践,分析了铁岭市农业科学院科研管理的现状,简要介绍了在目前我国体制下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在加强农业科研项目管理、优化人才和成果激励机制、农业科技成果管理等方面比较成功的做法,并提出了进一步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的对策。
关键词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现状;机制;对策农业科研管理工作是农业科学研究中重要的组织环节,是管理学与农业科研、农业经济有机结合的调控系统,是科研发展的关键所在,是农业科研能够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之一[1-2]。
向管理要项目、要成果、要效益、要人才是每个农业科研管理者面对的重要问题。
结合铁岭市农业科学院的科研管理比较成功的做法,对进一步开展科研管理提出看法与建议,以供参考。
1 科研管理工作现状铁岭市农业科学院建院50多年来,主要开展了大豆、玉米、水稻、小麦、高粱、谷子等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及品种资源、高产栽培、土肥、植保、蔬菜、果树、花卉和农业生物技术等方面研究,先后承担国家“948”项目,国家科技攻关、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国家产业技术体系项目和省科技攻关等各级各类项目。
现为国家专用玉米原原种扩繁基地、国家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基地、国家玉米水稻新品种展示基地、辽宁省大豆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大豆、玉米、水稻3个综合试验站。
本着“科研立院、创新强院”的原则,从1965年至今一直主持辽宁省大豆育种攻关项目,是辽宁省仅有的2家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主持省级攻关项目的单位;1991年玉米、水稻,2002年花生也先后进入了省科技攻关队伍,开始承担省科技攻关任务。
“十五”以来,大豆、水稻、玉米还相继纳入国家级科研攻关和产业体系建设当中,并开始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和体系建设项目。
铁岭市农业科学院建院(所)54年来各项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共承担国家、省、市项目520项,取得科研成果238项,审定(备案)品种150个,获奖成果126项,其中获国家级奖励3项,部省级奖励59项,厅市级奖励64项,累计创社会效益210亿元。
MODERN BUSINESS现代商业126公益性科技型事业单位横向科研经费管理研究申海军江苏省气象局财务核算中心 江苏南京 210008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气象为经济社会建设发展、防灾减灾趋利避害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气象部门利用部门专业优势,与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电力、环境、能源、旅游、体育等气象高影响行业以及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研合作,横向科研项目及其经费呈逐年增长趋势,为提升气象科技发展水平注入了勃勃生机和活力。
与此同时,气象部门横向科研经费管理中的问题也不断凸显。
加强气象部门横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研究,促进横向科研工作健康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气象部门横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按照财政科研项目管理要求,气象部门为纵向科研项目经费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和办法。
但对于接受企业、社会组织等单位委托的横向科研项目,只是要求将经费纳入单位统一管理,按照合同约定或单位管理规定统筹安排使用,并未出台专门的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
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来看,横向科研经费管理还存在粗放、松散、随意等不规范问题。
(一)横向科研项目合同签订不严谨长期以来,为扩大气象部门影响力,体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存在价值,各级气象部门主动与气象相关行业对接,积极拓展衍生服务领域。
鼓励和支持气象业务科技工作者参与横向科研项目竞争,争取更多的横向科研项目经费。
无论单位负责人,还是气象科技工作者本身,往往关注更多的是横向科研项目带来的经济利益,而对项目潜在风险缺少事前必要的评估和控制。
与纵向科研项目不同的是,横向科研项目大多以合同形式取得,合同是一种市场契约行为,合同双方都有明确的权利和义务,风险与收益并存。
气象部门属于行政事业单位,经费基本都是由财政保障,普遍缺少市场风险意识。
事实上,科研项目合同履行中还是存在诸多风险。
一是可能存在对技术研发能力估计过高,承接项目后却没有能力完成科研任务;二是由于科研人员因本职工作牵制,可能存在时间精力不够,无法按照合同约定时间提交科研成果。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对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0099号提案的答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公布日期】2022.06.06•【字号】苏农提复〔2022〕100号•【施行日期】2022.06.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对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0099号提案的答复苏农提复〔2022〕100号农工党江苏省委:贵委提出的关于加强我省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及管控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近年来,全省农业农村部门高度重视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持续开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严格落实安全利用管控措施,积极探索和研究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治理修复技术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顺利完成国家下达我省的“十三五”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目标任务。
一、试点开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治理修复2016年“土十条”实施以来,我省依据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及加密调查等结果,启动“江苏省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安全利用与修复试点示范项目”。
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核心,根据耕地土壤受污染状况,选择超标点位较集中、农产品质量存在安全风险的区域,依据土壤类型、污染种类,组织开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修复试点示范工作。
组织从事土壤污染防治研究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业的相关专家参与了试点工作,既有的农田污染防治科研成果在试点示范项目区得到较好应用与转化。
经过3-5年的土壤治理修复试点示范,各地探索集成了一批可复制、易推广的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治理修复技术模式,为耕地分类管控、全面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打下了较好基础。
二、加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技术人才支撑为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进一步提升我省耕地土壤科学治污、精准防污水平,省农业农村厅、省生态环境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江苏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技术指导的通知》等文件,全面部署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横向科研项目管理,根据《中华
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项目管理提升
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发〔〕号)、江苏省《关于深
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苏发〔〕
号)以及江苏省科技厅、财政厅《关于进一步深化省级科研
经费和项目管理改革的试点方案》(苏科计发〔〕号)等文
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横向科研项目(以下简称“横向项目”)
是指以市场委托方式从相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取得的非政
府计划安排的科研项目,包括联合研究、委托研究、科技攻
关、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开发与成果转让等。由政府
有关部门立项,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要求院开具税
务发票的科研项目,属于横向项目。
第三条 横向项目按照合同制管理,实行项目负责人负
责制。科研人员承担的横向项目在业绩考核、岗位聘用、职
称评定活动中与相应纵向项目同等对待,具体认定如下:
单个项目到账经费万元及以上或一年内累计到账万元
及以上等同于一项国家级项目;单个项目到账经费万元及以
上或一年内累计到账万元及以上等同于一项省部级项目;单
个项目到账经费万元及以上或一年内累计到账万元及以上
等同于一项市级项目。实际到账经费由科研管理部门、财务
管理部门认定。
第四条 横向项目应坚持诚信、互利、公正、自愿的原
则,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得损害院声誉和利益。
涉及国家安全或重大经济利益需要保密的技术进入技术市
场,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章 项目管理
第五条 科研管理部门负责横向项目的管理与审批,未
经审批或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的
名义对外承接横向项目。
第六条 财务管理部门负责横向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与
会计核算,及时办理经费入账和收支核算工作,指导项目负
责人按照合同和相关法规使用经费。
第七条 研究所(中心)是横向项目的业务管理单位。
横向合同签订前,研究所(中心)应对合同条款逐条审定,
重点对技术条款、经费支付及使用条款、验收要求、知识产
权权属以及违约责任、纠纷解决方式等进行核查。研究所(中
心)应当根据项目实际需要,合理配置资源,为横向项目的
执行提供条件保障,督促项目负责人遵守有关规定,按照合
同的约定开展研究工作,承担项目具体管理和经费监管责
任。
第八条 项目负责人应为院在岗职工,是横向项目具体
实施的第一负责人,对横向项目的争取、实施、经费支出、
结题验收及知识产权保护等环节与过程承担全部责任。项目
负责人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维护院合法权益,按照国家法律
法规和院有关文件,开展科学研究并规范使用经费,仔细履
行合同。
第九条 横向项目合同(以下简称“合同”)签订程序:
(一)项目负责人草拟合同文本。涉及境外自然人、法
人和其他组织的各类合同,须提交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的中、
外文合同文本。
(二)研究所(中心)负责对合同进行初审。初审内容
包括但不限于:项目实施方案的可行性;项目组成员是否具
备完成项目的条件和能力;本单位是否可提供项目实施所需
场地、设备及人员等条件;外协科研事项是否必要且可行;
项目成果归属和权益分配是否合理等。
(三)科研管理部门负责对合同复核审查。复核审查内
容包括但不限于:合同主体资格是否合法;合同条款是否完
整;合同内容是否合法;合同双方权利和义务是否对等;结
题方式是否明确约定;知识产权归属是否合理;违约责任、
争议解决办法、管辖约定是否清晰等。
第十条 合同的内容由项目负责人和项目委托方共同约
定,一般包括以下条款:
(一)项目名称;
(二)合同的内容、范围和要求;
(三)履行的计划、进度、期限、地点和方式;
(四)技术情报和资料的保密;
(五)风险责任的承担;
(六)技术成果的归属和收益的分成办法;
(七)验收标准和方法;
(八)价款、报酬或者使用费及其支付方式;
(九)违约金或者损失赔偿的计算方法;
(十)解决争议的方法。
第十一条 项目经费较少的科研团队,鼓励将横向项目
经费用在科研上。合同涉及院科技成果转化时,应符合院成
果转化收益管理办法相关规定。
第十二条 合同中原则上不得约定使用院其他无形资
产,包括但不限于在产品、产品包装或广告等中出现“江苏省
农业科学院监制、研制”、“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专利、科研产品”
等内容,以及使用院名、院标识和主要建筑物图形等。
第十三条 合同文本总数为对方所需份数外加院所需三
份(项目负责人、研究所(中心)、科研管理部门各执一份),
科研管理部门对存档合同及项目信息保密,非经项目负责人
同意,一律不准借阅或外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