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尊严不容侵犯11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6
初一政治学会换位思考试题1.下列有关“幽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幽默是一种机智和友善B.幽默可以轻易的使人际关系润滑起来C.幽默是一种良好的个性品质D.幽默的人就是生活的中小丑【答案】D【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高雅情趣的认识。
根据教材知识,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是我们陶冶高雅生活情趣的重要条件,其中幽默可以给周围的人的带来快乐,是人际关系变得和谐、亲切、自然,是调节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幽默的人总能受到大家的欢迎。
所以错误的观点选D【考点】高雅的生活情趣2.在新的班集体里面,我得表现得凶些、厉害些,否则他们会欺负我。
()【答案】错【解析】在新的班集体里面,要积极融入新的班集体,需要团结同学,与同学和睦相处,不能想着与同学为敌,所以题干是错误的。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与同学相处。
3.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
这里的平等主要是指①人格上的平等②法律地位上的平等③收入上的平等④能力上的平等A.①②B.①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A【解析】根据教材知识,人与人之间平等的集中表现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的平等。
所以答案选A。
③④不是人与人平等的体现。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理解人与人平等的含义。
4.一位老师曾问过学生这样的问题:“知道为什么上帝给了我们两只耳朵,两只眼睛,却只给我们一张嘴巴吗?”老师问这样的问题,是希望学生明白A.人的生理特征B.上课要遵守纪律,不交头接耳C.要学会倾听D.要做到文明礼貌【答案】C【解析】材料中两只耳朵,两只眼睛,一张嘴巴,是强调我们要学会倾听,少说,因此本题选择C。
【考点】本题考查学会倾听。
5.做个有教养的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品质有①懂得礼节,能礼貌待人②胸怀宽广,强调个人优越③尊重别人,不背后揭短④不拘小节,不关注他人A.①③B.①②C.②④D.③④【答案】A【解析】题文中做个有教养的现代人,就要学会讲文明有礼貌,懂礼仪,所以答案选A。
②强调个人优越,是对他人的不尊重,不正确。
④不关注他人,是没有礼貌的表现,是不正确的。
宪法一、名词解释1、宪法规范:指调整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的各种规范的总和,具体来说是调整国家权力运行与人权保障的法律规范。
2、间接选举度:间接选举是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间接方式选举产生的制度。
间接选举主要适用于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同级军队人大代表的选举和特别行政区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指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在普选的基础上选派代表,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其他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人大常委会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人民代表大会向人民负责,并始终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
4、民族区域自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利,实现各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一种政治形式。
特点:1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实行的2民族区域自治必须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3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必须建立自治机关4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必须行使自治权5、不成文宪法:凡是以国家的一般法律,惯例或判例形成的宪法,被称为“不成文宪法”。
宪法的一类,与成文宪法相对。
是指在一个国家中宪法规范没有统一的法典化的体系,而是通过一系列被视为具有宪法效力的法律文件中所包含的法律规范加以体现的。
不成文宪法是与成文宪法相对应的概念,是指在一个国家中宪法规范是通过一系列被视为具有宪法效力的法律文件中所包含的法律规范加以体现的。
一般出现于宪法判例,惯例……6、宪政:就是实施宪法的民主政治,也就是用宪法这种根本大法的形式把已争得的民主事实确定下来,以便巩固这种民主事实,发展这种民主事实。
7、特别行政区:指在我国版图内,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专门设立的具有特殊的法律地位,实行特别的社会、经济制度,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区域8、政治权利:政治权利又称参政权或政治参加的权利、民主权利,是人们参与政治活动的一切权利和自由的总称。
人格尊严权人格尊严权是人格权中的核心权利何谓人格尊严权?立法和司法上并未有规定或解释,因为人格尊严本为抽象。
民法学理上,有认为人格尊严是具有伦理性品格的权利,是主体对自己尊重和被他人尊重的统一,是对个人价值主客观评价的结合。
也有认为人格尊严是一般人格权的内容之一,也是一般人格权的最重要内容,是指民事主体作为一个“人”所应有的最起码社会地位并且受到他人和社会的最基本尊重,是民事主体对自身价值的认识与其在社会上享有的最起码尊重的结合。
这几种认识基本一致认为人格尊严具有基本性和主客观价值复合性。
因此,判断自然人人格尊严是否受到侵害,不能仅考虑该自然人的主观自尊感受,更要从客观角度考虑其在通常社会范围内所享有的作为“人”之最基本尊重是否被贬损;如果是,则其人格尊严遭受侵害。
人格尊严权集中表现为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荣誉权。
宪法对其的规定《宪法》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人格尊严是指与人身有密切联系的名誉、姓名、肖像权不容侵犯的权利。
基本内容包括:(1)公民享有姓名权。
公民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法律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
(2)公民享有肖像权。
《民法通则》第100条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3)公民享有名誉权。
名誉权是公民要求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人格尊严给予尊重的权利。
(4)公民享有荣誉权。
公民因对社会有所贡献而得到的荣誉称号、奖章、奖品、奖金等,任何人不得非法剥夺。
(5)公民享有隐私权。
隐私是公民个人生活中不想为外界所知的事,他人不得非法探听、传播公民的隐私。
民事起诉流程民事起诉需要准备起诉状两份(案情简单的话可以直接到法院填写诉状)。
起诉状写明被告的基本情况、诉讼请求。
还需要准备身份证及复印件、欠条及复印件。
民事起诉基本流程是:一、当事人起诉,首先应提交起诉书,并按对方当事人人数提交相应份数的副本。
人格尊严名词解释
人格尊严是指每个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享有应受尊重和保护的权利。
这个概念强调每个人都应该被视为自主的、有尊严的个体,不受歧视、侮辱或虐待。
人格尊严是指个体在道德、伦理和法律上应当被视为平等、有尊严的存在。
这意味着每个人都有权利被尊重和受到保护,不受到任何形式的侵犯或剥夺。
从道德角度来看,人格尊严意味着每个人都应该被视为一个独特的、宝贵的存在,值得被尊重和珍视。
这包括尊重个体的自主权和自由意志,以及尊重个体的人格和尊严。
无论个体的社会地位、财富状况或其他特征如何,每个人都应该被平等对待,并且不应该受到任何形式的羞辱或侮辱。
从法律角度来看,人格尊严在许多国家的宪法和法律中都得到了保护。
这意味着法律禁止任何形式的歧视、虐待或侵犯个体的人格尊严。
这种保护包括对个人权利的保障,以及对侵犯人格尊严行为的惩罚。
总之,人格尊严是指每个人作为一个独立的、有尊严的存在,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的权利。
这是一个基本的道德和法律原则,旨
在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在社会中受到公平对待,并且不受到任何形式的侵犯或剥夺。
《积极维护人身权利》人格尊严,不容侵犯《积极维护人身权利:人格尊严,不容侵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格尊严如同空气一般,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至关重要。
它是我们作为人的核心价值之一,是我们内在精神世界的外在体现。
然而,现实中,人格尊严被侵犯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伤害。
因此,积极维护人身权利,捍卫人格尊严,成为了我们每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人格尊严究竟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它是指每个人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所应享有的受到尊重和保护的权利。
这包括了我们的名誉、荣誉、隐私、肖像等多个方面。
当我们的名誉受到诋毁,荣誉被无端剥夺,隐私被肆意泄露,肖像被未经许可使用时,我们的人格尊严就受到了侵犯。
先来说说名誉权。
名誉是对一个人的品德、声望、信用等方面的社会评价。
一个良好的名誉是我们在社会中立足的重要资本。
然而,有些人却出于嫉妒、恶意或者其他不良动机,故意散布虚假的信息,对他人的名誉进行损害。
比如,在网络上恶意造谣,污蔑他人的品行;在工作场所中,故意传播不实的谣言,破坏他人的声誉。
这些行为不仅会给受害者带来心理上的痛苦,还可能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生活和社交。
荣誉权同样不容忽视。
荣誉是对个人在特定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认可和表彰。
当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荣誉,这是我们应得的尊重和肯定。
但如果有人恶意剥夺或者诋毁我们的荣誉,那就是对我们人格尊严的极大伤害。
比如,在评选过程中,通过不正当手段使他人失去应得的荣誉;或者在获得荣誉后,被他人恶意诽谤,称其荣誉来路不正。
隐私,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一片净土。
它涵盖了我们个人的私密信息、私人活动和私人空间。
在如今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隐私泄露的问题日益严重。
比如,个人的电话号码、家庭住址、银行账号等信息被非法获取和贩卖;网络摄像头被黑客入侵,私人生活被曝光;甚至在一些公共场合,个人的私密行为被偷拍并传播。
这些都严重侵犯了我们的隐私权,让我们感到不安和恐惧。
肖像权也是人格尊严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六课《平等对待你我他》第三课时:《人格尊严不容侵犯》教学设计城关一中谢静【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课程标准要求:3.2知道公民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任何非法侵害他人人身权利的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学习目标:1、了解人格尊严的含义和包含的内容。
2、知道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的具体内容。
3、辨别侵犯人格尊严权的行为,能自觉尊重他人人格尊严。
4、在自己的尊严受到伤害时,懂得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掌握维权方法。
【教学重点】知道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了解人格尊严的具体内容和法律保护,掌握维护人格尊严的方法和途径【教学难点】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的途径。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全班展示、查缺补漏、强调重点、能力提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什么是人格尊严?人格尊严包括哪些权利?【教学流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绿领巾事件。
生:你怎么看待学校给差生佩戴绿领巾的行为。
(学校伤害学生自尊心,侵犯学生的人格尊严等)引入课题:人格尊严不容侵犯。
【自主学习,探索发现】课本P71-75.1、什么是人格尊严?人格尊严包括哪些权利?(人格尊严,指公民所具有的自尊心以及应当得到社会和他人最起码的尊重的权利。
人格尊严包括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隐私权等。
)2、九年级学生吴天是个网络爱好者,因违纪受到廖老师的严厉批评。
他怀恨在心,便多次在学校网站上发帖子,说廖老师随意体罚和辱骂学生,还乱收费,吴天父亲也向教育局打电话诋毁老师。
一时间学校师生议论纷纷,对廖老师的声誉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廖老师忍无可忍,将吴天父子告上法庭,法庭认为吴天父子侵犯了廖老师的人格尊严,责令吴天父子公开向廖老师道歉,恢复名誉,赔偿精神损失费5000元。
(1)吴天父子侵犯廖老师的 B 。
A肖像权 B名誉权 C隐私权 D姓名权(2)法院对吴天父子的判决说明了人格尊严不容侵犯。
【共同探究,明确概念】1、观看视频“小亮周末见闻”;(见闻一:照相馆在本人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把小亮舅舅和舅妈的结婚照贴在墙上用来招揽生意;见闻二:服装店老板和员工让小偷挂着牌子罚站;见闻三:王叔叔因为得罪单位领导而被取消了先进工作者的荣誉称号;见闻四:继父强迫小亮改名字和自己姓。
人格尊严的格言80句1. 人格尊严是每个人生命的核心。
2. 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保持人格的尊严。
3. 尊重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4. 守住人格尊严,就能耐得住诱惑。
5. 不要让他人的无礼行为侵犯自己的人格尊严。
6. 不要为了取悦他人而丧失自己的人格尊严。
7. 坚守人格底线,不做损害他人尊严的事情。
8.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尊严,互相尊重是最基本的原则。
9. 不要允许他人以任何方式侮辱自己的人格尊严。
10. 面对冲突时,坚持原则,不动摇自己的人格尊严。
11. 人格尊严是一种内在的力量,让我们在困难中坚持不懈。
12. 真正的人格尊严源于自己内心的认同和尊重。
13. 无论别人怎么看待我,我都要坚守自己的人格尊严。
14. 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5.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对自己保持坚定的人格尊严。
16. 不要为了追求短暂的快乐而放弃自己的人格尊严。
17. 人格尊严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
18. 无论贫富贵贱,每个人都有平等的人格尊严。
19. 坚持人格尊严,就是坚持自我原则和价值观。
20. 不要被权势和金钱冲昏头脑,坚守人格尊严才能走得更远。
21. 人格尊严是每个人的天赋权利,不容侵犯。
22. 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和价值的认可。
23. 乐观积极的态度是保持人格尊严的重要条件之一。
24. 守住自己的人格尊严,就是守住自己的尊严。
25. 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的人格尊严。
26. 公正和善良是维护人格尊严的基石。
27. 不要被他人的诋毁动摇自己的人格尊严。
28. 尊严是每个人最后的底线,不能妥协。
29. 人格尊严是每个人独有的魅力所在。
30. 不管现实多么残酷,都要正视自己的人格尊严。
31. 面对不公正的对待,要勇敢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32. 人格尊严不是取决于别人的评判,而是取决于自己的行为。
33. 不要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而损害他人的人格尊严。
34. 拥有人格尊严的人才能真正享受生命的美好。
八年级政治第六课第三节人格尊严不容侵犯导学案主备:审核:时间:学习目标:培养自尊心,自觉尊重他人,捍卫人格尊严用法律维护自己尊。
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的主要内容。
学习重点:维护人格尊严学习难点:维护人格尊严的主要内容学法指导:自主学习、讨论、举例、查阅资料自主学习:1人格平等是_________的重要内容,维护人格平等就要维护___________。
肖像,是公民身体特有的_________或_________写照,维护公民的肖像权,是维护公民_________的体现。
2每个公民都是社会中的人,其品德、声望、信誉等名誉会受到社会成员的评价,因此,公民的名誉或_________代表公民的_________。
3荣誉是国家、社会或组织给予公民的一种_________或_________。
侵犯公民的荣誉权是对公民_________的侵犯。
4公民的姓名是区别于其它公民的_________或_________。
姓名权是我国每个公民的一项重要的_________,任何人都有权决定、使用、改变自己的姓名,并维护自己的_____权。
5 在某外资企业,老板见几名女工正在聊天,便走到正在说话的一名女工面前“啪”的就是一记耳光。
事后有人告诉老板,那天正值机器大修,工人不上班,这几位女工是义务来车间搞卫生的。
第二天,老板交给被打耳光的女工一个信封,里面装有400元人民币。
一些小姐妹听说后,很羡慕这个女工,并说:“一耳光400元,辛辛苦苦要干一个月,每天给他打一下也合算。
”老板打女工的行为侵犯了女工的什么权利?这项权利包括哪些内容?我国法律是如何规定的?这些小姐妹的想法对吗?如果你是那位女工,你将如何处理这件事?一、人格尊严1、什么是人格尊严?人格尊严是指公民作为一个人应当受到他人最起码的尊重的权利,是不容他人侵犯的一种人身权。
2、人格尊严包括的内容有哪些?肖像权,姓名权,荣誉权,名誉权,隐私权........一、侵犯公民人格尊严的行为表现案例:我怎么上了商场海报?某广告公司曾为模特张欣拍摄了一组艺术照片。
这组照片经张欣授权后被刊登在一家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挂历上,该出版社付给她2000元的报酬。
后来,一家商场为了经营需要,在制作、散发宣传画报时,未经张欣同意,选用了上述照片中的一幅作为该画报的插图。
得知此事后,张欣将该商场起诉至法院。
法院经审理后判决:商场向张欣赔礼道歉,给付张欣肖像使用费1500元,赔偿原告有关经济损失325元,并承担案件受理费。
上述事例中,张欣被侵害的是什么权利?(肖像权)上述事例中,出版商和商场使用张欣照片的目的都是为了赢利,二者行为的区别在于什么?→出版社征得张欣同意刊发照片,是合法行为;商场未经她的同意擅自使用照片,是一种违法行为。
张欣起诉该商场的侵权行为,说明了什么?法院的判决说明了什么?→张欣利用法律武器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法律维护了公民的人格尊严。
法律链接:肖像——指自然人真实形象的再现,即“通过绘画、照相、雕刻、录像、电影等艺术形式使公民外貌在物质载体上再现的视觉形象。
肖像权——指公民对自己的肖像享有的制作、使用以及排斥他人侵害的权利。
《民法通则》第100条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丑化、故意损毁公民肖像,以肖像为目的进行人身攻击等,都属于侵犯公民肖像权的行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39条规定:以营利为目的,未经公民同意利用其肖像做广告、商标、装饰橱窗等,应当认定为侵犯公民肖像权的行为。
《民法通则》第120条规定了侵权人的法律责任:公民肖像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要求承担赔偿损失。
思考:1、侵犯肖像权的表现主要有哪些?A未经本人同意,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肖像,侵犯了公民的肖像权;B虽不以营利为目的,但恶意丑化、故意损毁公民肖像权和对公民肖像进行人身攻击,也是侵犯公民肖像权行为。
2、判断侵权与否的标准主要是什么?是否取得本人的同意3、未取得本人同意而使用肖像的行为一定是侵权吗?不是,为宣传报道、职务上的目的或公共利益无需本人同意,如通辑逃犯、寻人启事等4、并非以营利为目的,就可以随便使用别人的肖像吗?不可以,不以营利为目的,丑化、故意损毁公民肖像,以肖像进行人身攻击,都是侵权行为5、法律规定侵权人要承担哪些法律责任?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要求承担赔偿损失。
案例二:小维是九年级的住校生。
一天晚上,他趁值班老师不注意,偷偷跑到校外玩耍,后被值班老师找回。
学校领导和班主任老师非常生气,加之他在本学期的学习成绩急剧下滑,决定对其进行处罚。
第二天,在全校集会上,学校宣布给予小维警告处分,不能参加本年度的“三好学生”评比,并撤销其在八年级时获得的区级”三好学生“称号。
1、小维受到非法侵犯的人格尊严是什么?荣誉权2、假如你是小维,你会怎样对待这件事?小维应改正错误,认真反省,将有关情况告诉家长,找校领导协商,维护自己的荣誉权。
3、侵犯公民这项权利的表现有哪些?侵犯公民荣誉权的表现:非法剥夺公民的荣誉称号、荣誉证书和奖章;对获得荣誉称号的人进行挖苦、讽刺和打击知识连接:公民的荣誉权是指公民有获得并保持各种嘉奖的权利。
公民依法享有的荣誉包括各种荣誉称号、证书、勋章、奖章、奖状等。
公民的荣誉是公民在学习、生产、工作或战斗中表现突出,成绩卓著,立有功勋而获得光荣称号。
侵犯荣誉权主要表现为:非法剥夺公民的荣誉称号、荣誉证书和奖章;对获得荣誉称号的人进行挖苦、讽刺和打击。
案例三:看漫画,结合课本P72页关于九年级学生吴天的案例,思考一下问题1、从吴天及其父亲的行为看,他们主要侵犯了廖老师的什么权利?承担哪些法律责任?名誉权;赔礼道歉、恢复名誉、赔偿损失2、侵犯名誉权的主要表现是什么?侮辱、诽谤;无中生有,捏造事实,破坏他人名誉和人格3、有人说,网络世界是虚拟的、自由的,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不对。
不能在网上侮辱别人,说话不讲事实,否则就是侵犯名誉权的行为,情节严重则构成犯罪知识连接:所谓名誉,是指特定人所受到的由社会所作出的有关其品行、才能、功劳、成绩、职业、身份、声望、信誉等方面的评价的总和。
名誉权即一个人的名声。
公民的名誉代表公民的人格尊严。
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和人格尊严权。
公民的名誉代表公民的人格尊严,是人格尊严几种权利中最重要的权利,处罚也是最严重的.(诽谤罪)※:公民的荣誉权与名誉权有何区别?名誉是社会上一般人对某个公民的品德、声望、信誉等方面的评价,这是一种社会评价,不是组织授予的;而荣誉则是社会、国家或组织给予公民的一种美名或称号,一般通过表彰授予,是一种组织行为。
案例四:汤先生和仇小姐同在一家的销售部工作,平时关系较好。
汤先生正式向仇小姐求婚,不料被仇拒绝。
汤怀恨在心,冒充仇小姐的真实姓名在报纸上刊登征婚广告,并注明仇某的真实姓名和联系地址。
随后,仇小姐接二连三地接到多封求爱信,大为震惊和羞愧。
单位同事以为仇小姐感情不专一,对其看法有所改变。
仇小姐后到报社调查才发现是汤先生所为,一怒之下,以侵害名誉权为由,将汤先生告到法院,要求其停止侵害,赔礼道歉,消除影响,赔偿精神损失费1万元。
1、在上述事例中,汤先生侵犯了仇小姐的人格尊严是什么?姓名权(姓名权是自然人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姓名的权利。
)2、侵害姓名权的表现有哪些?(1)不使用他人姓名的行为;(应当使用他人姓名而不予使用)(2)干涉他人行使姓名权的行为;(3)非法使用他人姓名的权利(盗用、滥用)(4)姓名的故意混同行为案例五:刘某成立某信息咨询公司,非法从他人处购买约300余万公民的个人信息,提供寻人查址、跟踪背景调查、银行房产户籍调查等服务,并向客户收取高额费用。
刘某以涉嫌非法获得公民个人信息罪被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
1、刘某的行为侵犯了他人的什么权利?(隐私权)2、法律保护公民的这项权利有什么意义?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
维护了个人的人格独立和人格自由;维护了个人生活的自由和安宁,保护正常生活不受干扰,内心世界不被侵扰。
能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的安定。
知识连接:隐私:每个人都有一些不愿为别人所知、侵扰的秘密;总有许多与公共利益、群众利益无关的纯个人私事。
这些都属于隐私。
具体内容包括:私人信息(家庭住址、身体缺陷、婚恋情况、家庭关系、财产状况等),个人私事(日常生活、社会交往等),私人领域(住宅、个人行李、书包等)。
如果个人的私生活和个人信息与社会公共利益、社会政治生活有关,则不属于隐私,不受隐私权保护。
隐私权:指公民依法享有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保密的权利。
隐私权的真谛是对私生活的自由和安宁的保护;正常生活不受干扰,内心世界不被侵扰。
侵害隐私权的表现:(1)侵扰他人私生活、公开他人隐私的行为(2)监视、窥视他人私生活,以偷看日记、私拆信件等手段千方百计刺探他人的秘密(3)道听途说传播他人的隐私(4)非法利用他人的个人信息等。
这些侵害隐私权的行为,既是违反社会道德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
二、公民应如何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当我们的人格尊严受到非法侵害时,我们应该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我们可以采取与侵权人协商的方式,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2)若因此造成较大的精神痛苦,还有权要求精神损害赔偿;(3)如果与侵权人协商不成,就要采取请求司法保护(诉讼)的方式,让他们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情节严重的,还可以要求执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忍气吞声或者用非法手段进行报复都是不可取的。
小结:具体权利侵权的行为表现肖像权①、未经同意以赢利为目的使用公民肖像;②、不以赢利为目的,恶意使用公民肖像。
名誉权侮辱、诽谤;无中生有,捏造事实,破坏他人名誉和人格荣誉权①、非法剥夺公民的荣誉称号、荣誉证书和奖章;②、对获得荣誉称号的人进行挖苦、讽刺和打击姓名权①、不使用他人姓名的行为;②、干涉他人使用姓名的行为;③、非法使用他人姓名(盗用、冒用);④、姓名的故意混同行为;自悟自得: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自由结合,交流所得)达标测评:1、人格尊严集中体现在、、、、等方面。
2、姓名权是我国每个公民的一项重要的人格权,那么,姓名权的主要内容是。
3. 学生甲和学生乙因为一件小事而发生矛盾,于是,甲在大庭广众之下讽刺、嘲笑、挖苦乙,给乙造成很大伤害。
针对这种情况,乙的下列做法可取的是()。
A. 以同样的方式报复甲B. 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名誉权C. 忍气吞声,少找麻烦D. 将甲痛打一顿,出出气4. 班主任以萧军一次迟到为由,没收了他的“三好学生”证书,取消其“三好学生”荣誉称号。
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