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读音问题共16页
- 格式:ppt
- 大小:826.00 KB
- 文档页数:8
「语言基础常识」古书的读音问题古书是用文字记录下来的古代汉语的书面语。
由于汉字不是拼音文字,一般说来,只要了解字的意义,掌握古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的特点,我们就可以读懂古书,不像欧洲人学习用拉丁文写的著作,或俄罗斯人学习用古斯拉夫语写的著作,或印度人用梵文写的著作,必须从学习它们的语音入手,因为古拉丁文、古斯拉夫文和古梵文都是拼音文字。
而我们读古书,如在第一讲所讲,完全可以用自己习惯的现代汉语。
事情确实如此,但这不是说就不存在古书的读音问题。
从理论上说,任何语言都是有声语言,我们学习一种语言,只学习它的词汇和语法,不学习它的语音,这是很难想象的。
即使学习一种不用拼音文字的古代语言,不学它的语音,也是不完整的。
因为语言是个整体,它的内部要素语音、语法、词汇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之间都有密切的关系,许多词汇、语法的问题,需要联系语音,才能得到解决,才能理解透彻。
训诂学中所谓“音近义通”“因声求义”就反映了这种密切关系。
从实践上说,在学习古书中确实也存在一些读音的问题。
这里我们提出几个问题来谈谈。
首先是关于古代诗歌韵文的读音问题。
例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首诗的韵脚是“花、斜、家”,其中“斜”字,今天普通话读xié,与“花”“家”的主元音不同。
有的同志认为“斜”和“花”“家”在古代“平水韵”同属下平六麻韵,“斜”在这里应读xiá,才与“花”“家”押韵。
持这种主张的同志能认识到古今音的不同,这是好的。
但是这种改读字音的主张是不可取的。
也是不必要的。
因为由于古今音的不同,现代读古诗,碰到不押韵的地方很多,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一一加以改读。
例如李商隐的《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首五绝的韵脚是“原”和“昏”,在“平水韵”里属十三元,在中古是押韵的。
今天用普通话读,“原”的韵母是uan,“昏”的韵母是un,主要元音不同,也不相押了。
---------------------------------------------------------------最新资料推荐------------------------------------------------------古书中的特殊读音古书中的特殊读音一、古今字的读音 1、从语音角度来看,有一部分古字和今字的现代读音完全相同,例如:止趾,要腰,采採,匡筐,然燃、皃貌、竟境、坐座、反返、面偭、顷倾、取娶、昏婚、具俱、辟避、舆歟、象像、辰晨、舍捨、戚慼、涂塗等等。
这些字在现代没有读音上的纠葛,在诵读古书、遇到古字时,都可用这些古字的现代普通话读音,因此他们不存在特殊读音问题。
2、但是另有一部分古字和今字,他们的现代读音却不相同,例如:共供、岂恺、隶逮、它蛇、责债、莫暮、暴曝、两辆、立位、贾價、来徕、弟悌、知智、北背、被披、道導、说悦、卒猝、详佯、女汝、罷疲、信伸、冯慿、干岸等等。
这些字在现代有读音上的纠葛,在诵读古书、遇到古字时,一般的处理方法是:a 少数使用该字的现代普通话的读音,如:《说文解字》它字下: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
《论语季氏》: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这里的来的今字为徕。
1 / 8《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
这里干的今字为岸。
b 大多数则使用该古字的今字的现代普通话读音。
如:《左传僖公四年》: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
《诗经小雅鱼藻》:王在在镐,岂乐饮酒。
《论语卫灵公》:臧文仲其窃位者舆?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孟子滕文公上》: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
《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战国策燕策》: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这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在何种情况下取何种,完全是根据人们的习惯,不过为了照顾语意的理解,我们认为后者的处理方法为好。
由于后一种处理方法把古字读成不同于它现代普通话的读音(即今字的读音),因此对于这些古字来说,就形成了特殊的读音。
语文教学中的古文读音问题发表时间:2020-12-10T12:59:04.18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5期作者:郭亚莉[导读] 古往今来,研究古文读音的专家学者比比皆是。
对于古文读音问题的讨论历来都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那么对于语文教学中古文的读音问题,我们应该选择哪一种方法也没有确定的答案。
郭亚莉定边四中古往今来,研究古文读音的专家学者比比皆是。
对于古文读音问题的讨论历来都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那么对于语文教学中古文的读音问题,我们应该选择哪一种方法也没有确定的答案。
一、古文读音问题的现状语文教学中许多字的发音是有争议的,这种现象在古文中尤为明显,如果古文的读音不对很有可能造成断句理解上的难度。
因此要研究古文读音问题,就应先对古文读音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类。
(一)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读音的转变“蔓”字在《古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蔓生植物的茎以及蔓延滋生的意思,它只有唯一一个读音就是màn。
例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还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只有màn这一个读音。
但是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蔓字却有三个读音“蔓wàn”意思是植物成细条形状并且不能直立的细长茎,藤蔓、瓜蔓、顺蔓摸瓜等词中都读wàn;“蔓mán” 专指生长期为一年或者是两年的草本植物;还有更多出现在合成词中的“蔓màn”如“蔓草,蔓延”等。
(二)通假字的读音问题通假的意思是“通用、借代”,当古人写一个字的时,他们并没有按照标准写原始的字,而是使用了具有相同读音或相近读音的字来代替本字。
这种现象就被称为通假。
1、同音通假例如《木兰诗》中“对镜帖花黄”的“帖”是通假字读tiē通“贴”;《桃花源记》中“便要还家”中的“要”通“邀”字读音为yāo。
这些都是读音相同的通假。
2、音变通假例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句中的“说”通“悦”字,读音为yuè。
《陈涉世家》中“将军被坚执锐”的“被”通“披”读pī。
【高二学习指导】古文当中的读音问题一、古书读音的总原则用普通话的语音读文言文。
1、用古音读古文的观点历史上曾有过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古文是古人写的,不应当用后世的语音来读,应当用古时的语音来诵读。
清代的学者顾炎武就持这种观点,他说:“天之未丧斯文,必有圣人复起,举今日之音而还之淳古者。
”(见《音学五书?序》)主张学者们大力研究古音,然后让人们用正确的古音来读古文2、用方音来读古文的观点有人主张可以用方音来读古文,他们认为方音中残留着许多古音,如一些南方方言中有入声,有的有全浊声母,总体来看与古音比较接近,因此,在用古音读古文无法实现的情况下,认为用方音来读古文,能够读出古代的韵味,因此主张用方音来读古文。
3、用“叶音法”来读古诗文用叶音法读古代的诗文,的确能收到押韵和谐的效果,但这种读法从根本上来说也是错误的。
用后世的语音读古时的诗文,有些原来押韵的韵脚不押韵了,这是语音演变的结果,而叶音的做法,没有看到语音演变的现实,给人的感觉,好像前人写诗的时候这个韵脚就不押韵,当时也是临时更改其读音来押韵的。
叶音的结果,是造成汉字读音的极大混乱,让许多汉字又有了一些不该有的读音。
二、古音通假问题1、何为通假“通假”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用字现象,在这个概念中,“假”是借的意思,“通”指的是两个字在意义和用法上可以相沟通,即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字当另一个字来用,“通假”二字结合后的含义,就是通过借用的方式使二字相通,把借来的字当本字用。
说得科学一点,“通假”是古人写作时,没有按照汉字记词的规则来用字,临时用与该用的字音同或音近的另一个字,来表达所要表达的意义。
如:(1)《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2)《墨子·公输》:“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3)《史记·陈涉世家》:“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贺若弼才请军之次,有一个人不恐([恐]通[肯])。
是甚人,是即大([即大]通[绝代])名将是韩熊男,幼失其父,自训名号曰衾([衾]通[擒])虎,心生不分,越班走出:“臣启陛下,蹄觥小水,争福([福]通[伏])大海沧波;假饶蝼蚁成堆,傩([傩]通[难])能与天为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