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测量与评价简答题教学提纲
- 格式:doc
- 大小:65.50 KB
- 文档页数:26
《体育测量与评价》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课程编号: 406024学分:2总学时:36学时,其中:理论30-32学时;实验4-6学时。
适用专业:体育教育、社会体育、体育保健与康复。
先修课程:《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生物力学》、《体育统计学》等。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教学大纲依据教育部办公厅2004年9月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而制定的。
本门课程为专业必修主干课程,教学时数为36学时。
其考试是按照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育测量与评价》的要求进行的水平合格考试。
作为教育测量学一个分支的体育测量与评价是运用科学方法和手段,对体育范畴内各种事物的属性或特征进行测量与价值判断的一门应用学科。
体育测量与评价是体育教育专业一门基础理论课程。
其教学的着眼点在于解决本学科的理论问题的同时,注重解决有关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实际问题。
通过学习,可培养学生对体育问题的系统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体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设置本课程的任务是:(一)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认识问题的系统思维能力,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三)组织学生研究有关体育测量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问题,探讨提高中小学体育工作质量的途径。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一)使学生从理论上正确认识体育测量与评价在教育、体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在教学中要保持本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
注意理论联系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实际,着重从实际应用入手,运用实例来阐述一般原理和基本方法。
(三)在教学过程中密切关注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动向,把学校体育的发展动态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时介绍给学生。
(四)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着重解决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分析能力;依据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原理和方法对给定教材内容和条件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以及对教学设计进行具体分析的能力。
《体育测量与评价》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体育测量:体育测量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工具,对个体或群体在体育活动中的各种属性、特征和表现进行量化和评价的过程。
2. 运动能力测试:运动能力测试是指通过对运动员的生理、心理和技术等方面的能力进行测量和评估,以了解其在特定运动项目中的潜力和水平。
3. 心肺耐力测试:心肺耐力测试是指通过测量人体在持续有氧运动中的最大摄氧量、无氧阈值等指标,来评估其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功能和健康状况。
4. 技能评定:技能评定是指通过对运动员在特定运动项目中的技术动作、战术运用和比赛表现等方面的观察和分析,来评价其技术水平和竞技能力。
5. 体质健康测试:体质健康测试是指通过对个体的身体形态、生理功能、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测量和评估,来了解其身体健康状况和潜在风险。
二、填空题1. 在体育测量中,常用的测量方法包括直接测量法和______法。
答案:间接测量法2. 心肺耐力测试中,常用的指标包括最大摄氧量、______和乳酸阈值。
答案:无氧阈值3. 技能评定主要包括技术动作评定、______评定和比赛表现评定三个方面。
答案:战术运用4. 体质健康测试中,常用的身体形态测量指标包括身高、体重、______和体脂率等。
答案:胸围5. 在运动能力测试中,常用的生理指标包括心率、血压、______和血乳酸等。
答案:肺活量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种测量方法属于直接测量法?A. 肺活量测定B. 心电图C. 血压计D. 体重秤答案:D. 体重秤2. 下列哪种指标可以反映运动员的最大有氧代谢能力?A. 最大心率B. 无氧阈值C. 最大摄氧量D. 血乳酸浓度答案:C. 最大摄氧量3. 下列哪种技能评定方法主要用于篮球运动?A. 技术动作评定B. 战术运用评定C. 比赛表现评定D. 心理素质评定答案:B. 战术运用评定4. 下列哪种体质健康测试指标主要反映肌肉力量和耐力?A. 身高B. 体重C. 胸围D. 引体向上答案:D. 引体向上5. 下列哪种运动能力测试方法主要用于游泳运动?A. 立定跳远B. 跑步机测试C. 自行车功率计D. 潜水深度答案:C. 自行车功率计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指标可以用于评价运动员的心肺耐力?A. 最大摄氧量B. 无氧阈值C. 血乳酸浓度D. 心率恢复E. 基础代谢率答案:A、B、C、D2. 下列哪些因素可以影响运动员的技能评定结果?A. 技术动作规范性B. 战术意识和判断力C. 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D. 训练经验和比赛经验E. 个人兴趣和动机答案:A、B、C、D、E3. 下列哪些指标可以用于评价运动员的力量素质?A. 卧推重量B. 深蹲重量C. 立定跳远距离D. 引体向上次数E. 100米短跑时间答案:A、B、C、D4. 下列哪些指标可以用于评价运动员的速度素质?A. 100米短跑时间B. 立定跳远距离C. 投掷铅球距离D. 马拉松比赛时间E. 自行车功率计数值答案:A、B、C5. 下列哪些因素可以影响体质健康测试的结果?A. 年龄和性别B. 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C. 运动锻炼和训练水平D. 疾病和遗传因素E. 心理压力和情绪状态答案:A、B、C、D、E五、判断题1. 直接测量法比间接测量法更准确和可靠。
《体育测量与评价》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502313课程名称:体育测量与评价英文名称:Sports Measurement and Comment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0 实验学时:2学分:2适用对象: 体育教育专业先修课程:体育统计学执笔人:林琳审定人:姜大勇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一)课程性质体育测量与评价是运用科学方法和手段,对体育范畴内各种事物的属性或特征进行测量与价值判断的一门应用学科。
体育测量与评价是体育教育专业一门基础理论课程。
其教学的着眼点在于解决本学科的理论问题的同时,注重解决有关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实际问题。
通过学习,可培养学生对体育问题的系统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体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二)目的和任务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身体形态、机能、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的常用测量方法,并能进行一般的体育评价;培养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发育、发展和变化情况及体育教育的各主要环节进行定量描述与分析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一)本科程系应用学科,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环节,培养操作能力。
(二)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使学生明确教学计划的内容和要求,不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课堂教学中要积极进行启发式教学,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真贯彻知识教学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做到教书育人。
(四)加强调查研究,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深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关心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学生课堂作业、课堂笔记、课堂提问等形式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掌握教学效果,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三、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重点与难点重点:体育测量与评价的概念、研究对象与任务;体育测量与评价发展概况。
难点:体育测量与评价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教学要求了解体育测量与评价的概念、研究对象与任务;明确体育测量与评价发展概况。
“体育测量与评价”课程教学大纲教研室主任:田春兰执笔人:田春兰一、课程基本信息开课单位:体育科学学院课程名称:体育测量与评价课程编号:143406英文名称: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课程类型:专业方向限选课总学时:18 理论学时:18 实验学时:学分:1开设专业:体育舞蹈先修课程: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统计学二、课程任务目标(一)课程任务体育测量与评价是运用科学方法和手段,对体育范畴内各种事物的属性或特征进行测量与价值判断的一门应用学科,属于方法学范畴。
本课程是体育舞蹈专业专业方向限选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了解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常用方法,培养学生对体育问题的系统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从事体育测量与评价方面科学研究的能力,为学生在今后体育工作中能够运用科学化方法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1、使学生掌握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践;2、能够初步应用相关知识对体育测量与评价现今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3、运用自身体育测量与评价素养,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4、结合理论结合实践的启发性教学,提高学校体育工作的质量。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了解体育测量评价学科的性质、研究对象,理解体育评价的意义和功能,了解体育测量评价学科的发展概况。
【讲授内容】:1、了解体育测量评价学科的性质、研究对象,理解体育评价的意义和功能;2、了解体育测量评价学科的发展概况。
【教学重点】:体育测量评价学科的研究对象、意义和功能【教学难点】:体育测量评价学科的性质第二章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基础理论【教学目标】:理解测量与评价的概念,了解测量量表的种类及特性、评价的基本形式及类型,基本掌握测量的客观性、可靠性、有效性的概念及检验的基本方法,掌握常用评价量表和评价方法。
【讲授内容】:第一节体育测量的基础理论1、理解测量与体育测量的概念;2、了解测量量表的种类及特性;3、基本掌握测量的客观性、可靠性、有效性的概念及检验的基本方法,4、了解体育测验的编制与实施第二节体育评价的基础理论1、理解评价体育评价的概念、评价的基本形式及类型;2、掌握常用评价量表和评价方法。
教育测量与评价(简答题和名词解释)教育测量与评价(简答题部分)什么是表现性评价:⼀种性质的评定⽅法新型的更加直接的考察学⽣综合运⽤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的⽅法,在促进学⽣发展和改进教学⽅⾯有显著作⽤表现性评价 1优点:有助于测查学⽣综合运⽤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的能⼒尽可能得到发展激发学⽣的学习动机,为终⾝学习打基础注重知识技能的整合与综合运⽤复杂的任务表现教学性评价与教学活动有密切的联系2缺点:信度问题效度问题实⽤性问题耗时过多不能评价所有类型的学习⽬标⾼利害评使⽤表现性评价就要⼗分谨慎品德测试的意义:有利于学⽣思想上的⾃我教育和学校德育⼯作的顺利进⾏激励先进和鞭策后进有利于学⽣德育管理德育和⾏为科学研究的重要⼿段品德测评的类型:诊断性形成性总结性品德测评的基本要求:外显⾏为测评和道德认识测评相结合单项测评和整体测评相结合定向性测评和定量测评相结合测评指标体系确⽴的依据:社会的需要德育⼤纲德育结构学⽣年龄特征测评基本要求:重视指标体系的开放性教育性处理好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稳定性和发展性的关系统⼀性的灵活性的关系品德测评的⽅法、运⽤:定时考核(学⽣成绩测量)问卷测评(问卷或量表测试)项⽬评分(设置⼀些测试的项⽬,给予⼀定的分数,对学⽣的思想和⾏为表现进⾏测量)情景测验(设计情景,展开活动)社会关系测量(通过学⽣回答,来了解学⽣的⼈际关系)意向测评法(Q技术、和语义分析)⾏为观测法(有⽬的有计划的考察学⽣思想⾏为)教师评价的特点:是⼀个活动过程,⼀个特殊的连续活动,包括⼀系列的⽅法和步骤有⽬的有计划的活动过程根本⽬的在于形成价值判断,进⽽做出选择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是同⼀的教师评价的主体:⾏政部门、学校、教师参评(教育⾏政部门依法对教育⼈⼒⽀援进⾏管理对教师的考核⼈⼯作进⾏指导和督导有助于提⾼教师的信度与效度)学⽣参评(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直接承受着教师教学效能的影响)家长参评(家长是教育的投资⽅,间接的把学⽣的意见反馈给教师的有效⼿段)教师⾃评的意义:⿎励教师积极主动的进⼊评价⾓⾊增加教师评价的信度⾃我评价其实是教师⾃我反思、⾃我教育、激发内在动因的过程和⾃我提⾼的过程教育评价的模式:实证范式评价(⾏为⽬标评价操作主意模式)⼈⽂范式(发展性评价模式⾃主性评价模式团体性评价模式教师校本)教师评价程序:确定⽬的确定评价者制定指标体系确定评价⽅式评价过程的实施指标体系的构成:素质评价指标(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基础)职责评价指标(实施教育教学的关键)绩效评价指标(最终⽬标教师评价过程:教师⾃我评价和学校评价教师评价主要⼯具:⼯作评估报告(1⼯作评估报告表:教师个⼈资料评价专家资料⽬的评定签字2评估具体内容3观察、总结)教师评价案例:⽇本1教师与校长、教导主任会⾯,确定⾃⼰的教学⽬标、教学⽅向,并就完成程度做⾃我评价2教导主任做第⼀次评估,校长通过观摩教师授课进⾏最终评估3评估综合评估过程中参考家长和学⽣的意见。
体育测量学学科教案体育测试与评估的技巧与方法教案主题:体育测量学学科教案-体育测试与评估的技巧与方法引言:体育测试与评估是体育测量学的核心内容,它是通过科学手段来获取和分析体育指标的过程,为体育训练和教学提供科学依据。
本教案将重点介绍体育测试与评估的技巧与方法,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体育教育实践。
1. 确定测试目标在进行体育测试与评估之前,首先需要明确测试目标。
测试目标包括不同的方面,比如身体素质、运动能力、技术水平等。
通过明确测试目标,可以准确地选择测试项目和评估指标,为教学提供有针对性的数据。
2. 选择合适的测试项目根据测试目标,选择适合的测试项目也非常重要。
测试项目包括各种体育运动项目,如跑步、跳远、游泳等。
在选择测试项目时,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等因素,使测试项目更具有可行性和代表性。
3. 设计测试流程测试流程的设计是体育测试与评估的重要环节。
在设计测试流程时,需要确定测试的具体内容、测试方法和测试场地等。
同时,还需要考虑测试的时间、人员和设备等方面的因素,确保测试过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4. 功效测试与效果测试体育测试与评估可以分为功效测试和效果测试两个阶段。
功效测试主要用于评估个体的体能水平和运动能力,通过测试数据来反映训练效果。
效果测试则是对训练方案和教学方法进行评估,反映教学效果和改进措施。
5. 选择合适的评估指标评估指标是体育测试与评估的重要内容,它可以用来量化评估对象的状态和水平。
在选择评估指标时,需要考虑其科学性、可操作性和代表性。
常用的评估指标包括身体成分、肌肉力量、心肺功能等。
6. 分析和解释测试结果测试结果的分析和解释是体育测试与评估的关键环节。
通过对测试数据的分析,可以获得对测试对象的全面了解和细致判断。
在解释测试结果时,需要结合测试目标和评估指标来进行分析,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评估模型。
7. 制定训练和教学计划体育测试与评估的最终目标是为训练和教学提供科学依据。
体育测量与评价复习纲要绪论重点:人体测量学概念难点:人体测量与评价的内容一、概念1、人体测量学:它是一门通过对人体整体测量和局部测量来探讨人体的类型、特征、变异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人类学测定时期:1760—1880年,人体测量的重点只限于形态测量,故称之。
3、肌力测定时期1880~1915年,由于这个时期肌力的测定十分活跃,故称之。
4、循环机能测定时期:1900—1925年,多种心血管机能试验方法相继问世,故称之。
二、人体测量与评价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人体测量学(见上),阐明形态与机能能力及运动成绩之间的关系,阐明身体练习对形态结构及生理机能的影响等,以期使体育科学研究定量化。
三、人体测量与评价的内容1、理论部分:测量的可靠性、有效性,客观性检验、项目分析、测量尺度和评分评价表的制定与评价,人体生长发育的评价与预测。
2、测试部分: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的测定;身体成分、营养状况及成熟度的测定;疲劳的评定,心理素质的评定与规范化的具体操作方法。
四、人体测量发展概况1、人类学测定时期。
(.1 7 6 0一l 8 8 0年)1 8 3 5,比利时学者奎特莱特首次提上了“人体测量”概念。
2、肌力测定时期。
(1 8 8 0—1 9 1 5年)3、循环机能测定时期。
(1 9 0 0—1 9 2 5年)4、进入2 0世纪后,体育界人体测量的重点转向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的测定。
1 9 7 3年6月召开的国际运动人体测量技术研究会议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不是体格的测量,而是“运动人体测量”。
我国的人体测量工作,正向着多项指标的综合测量与综合评价的方向发展.第一章测量与评价概说重点;身体发育的评价难点;测量的期望第一节测量的期望一.概念1、测量;以某种标准化的尺度客观地计量事物属性的过程。
2、测量的可靠性:在受试者的机能能力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由同一个测试者对同一个对象重复进行相同内容的测量时,能够取得一致结果的程度.3、测量的有效性:测量的结果真实反映测量目的的程度。
一;功能;作用二;方法三;注意四;那些五分类六什么;影响七特点八;要求九如何十意义十一原则一;功能;作用一1. 体育评价的功能?答;1.导向功能 2.监督检查功能 3.激励功能 4筛选择优功能 5.诊断改进功能一标准量表百分位数量表回归量表累进量表他们的特点和实用的前提条件及作用? 答:1标准分量表是一标准差为单位划分评价等级或分数区间值的一种评价量表,使用他的前提条件是:原始资料必须服从正态分布或近似于正态分布.在体育运动中标准测量表通常被应用于运动能力评分2百分位数量表是以百分位数为单位划分评价等级或分数区间值的一种评价量表.它不仅适用于正态分布的资料也适合于非正态分布的资料.百分位数量表因其简单易懂,一般可用于生长发育的评价测量和群众性效果的评价.二;方法;二7 扁平足的简易测量方法答;使受试者脚踩滑石粉或清水立于黑板或水泥地上,将其留下的足迹沿第一跖骨侧与足跟侧画一切线,根据切线的空白区与足迹实区最窄处宽度比例来判定正常足的宽度比为2:1 较轻的扁平足为1:1 中度1:2 重度则足印无空白区二2 青少年运动员选材的测量方法有哪些/答;青少年选材测量方法是正确判断人体发育水平和运动潜能的一项全信息工作,如对骨龄,形态,机能,素质,专项能力,心理水平等。
并进行全面分析,作出正确判断二如何制作身体成分的测量方法答;身体成分测量主要是间接测量的皮褶厚度法和直接测量法。
现在多采用体质成分仪,皮褶厚度仪等。
4、简述效标的确定方法答:(1)专家法(2)总分法(3)正式比赛法5.心理健康测量的方法答;1自然观察评估法2作业量表法 3心理投射法4自量表法5心理试验法6自省法。
二6、以桡动脉为例简述用脉搏触摸法自己测量安静时心率的测量方法答:自己测量时,屈肘,双手交叠于胸前,掌心朝上,被测手在上,握秒表,测试手在下,用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腹扣在被测手桡动脉处。
感觉脉搏波动后,用秒表开始计时计数。
测试前,先连续测量三个10s的脉搏数,以判断是否处于相对安静状态。
1体育测量评价:是对体育范畴内身体综合能力及其有关因素进行测量与价值判断的一门应用科学。
2.体育测量测验是为了某种测量目的所进行的一系列测量构成的系统3.测量量表是指测量所获得数据属性的表述规则。
用以表示测量结果的数字符号的性质和类型3.测量的有效性:又称效度,是指所选择的测量手段在测量欲测属性时的准确性程度。
PWC170机能实验:指通过测试受试者在定量负荷心率为170次/分的稳定状态下,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率,然后根据功率大小评价心血管机能水平。
4.测量误差是指体育测量中,由于测量仪器精度、测量技术、测量方法与条件等限制,使得实测值与被测真值之间会有一定差距,出现各种测量误差在所难免5.测量的有效性是指测量的结果(成绩)真实地反映测量目的的程度5、测量量表:是指测量所获得数据属性的表述规则(反映表示测量结果的数字符号的性质和类型)。
6、测量误差:所谓测量误差,是指与测量目的的无关的变因产生效应,所引起的观测值与真值之间的差异。
7、测量的有效性:是指测量结果(成绩)真实反映测量目的的程度与欲测属性之间的一致性程度。
7等价可靠性:指在不同测量时间,对受试者实施难度相同而方法或题目不同的同质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8、内容有效性是指测量内容与拟测属性的一致性程度。
9、相合有效性是指运用一种测量手段所获得的测量结果与一个已被证明有效效标的相关程度。
9.成套测验:由多项指标来测量某个统一机能领域的测验。
9.测验客观性:间接衡量实验中测量误差大小的一种量度。
9.测量误差:指与测量目的的无关的变因产生效应,所引起的观察值与真值之间的变异。
10、体格测量是指对人体整体及各部位的长度、宽度、围度、量度所进行的测量。
11.体育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判断体育测量结果,并赋予其价值或意义的过程12、体育测量是指依照一定的法则,对体育领域中事物的属性或特征赋予数量的过程。
13、身体姿势是指身体各部分在空间的相对位置,也有学者定义为,姿势是指人的四肢、头、躯干的相对关系,它反映了人体骨骼、肌肉、内脏器官、神经系统等各组织器官的力学关系。
体育测量与评价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660412X10课程名称:体育测量与评价/Sports Survey and Assessment课程类别:选修课学时/学分:32学时/2学分先修课程:原则上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选课,以保证教学及学习的连续性适用专业:运动训练专业教材、教学参考书:1.《体育测量与评价》(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年出版2.《体育测量预评价》孙庆祝,郝文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7月3.《体育测量与评价》孙庆祝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体育测量与评价》是我国高等体育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系统地介绍了体育测量、评价方面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并结合我国高等体育教育改革的实际,介绍了运动训练、学校体育等方面的标准化测量方法及标准,同时介绍了许多应用性案例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1、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方法;2、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和参考书目;3、完成课堂教学内容,提交单元作业,实践教学中充分发挥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4、认真做好课程的复习,完成考试任务。
四、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及教学设计注:实践包括实验、上机等五、实践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通过《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体育测量与评价的一般原理,学习掌握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应用体育测量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体育具体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耐心、细致、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为今后从事运动、科研等工作打好良好基础。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根据课程类型、课程性质、课程内容及特点,确定适合的考核内容、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考核内容重点考核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考核方式采用多种形式(笔试、口试、答辩、测验、论文等)、多个阶段(平时测试、作业测评、课外阅读、社会实践、期末考核等)、多种类型(作品、课堂实训、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竞赛等)等全过程的考核;成绩评定加大过程考核及阶段性考核成绩比例(原则上七、大纲主撰人:大纲审核人:。
体育测量与评价课程教学大纲一、引言体育测量与评价是体育教学中重要的环节之一,通过对学生体育素质的量化评估,可以了解学生的运动能力、技巧水平和身体状况,为教师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提供依据。
本教学大纲旨在明确体育测量与评价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指导。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科学进行体育测量与评价的能力,了解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常用的体育测量工具和设备的使用方法;3.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培养他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身体素质进行评价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解读能力,将测量结果转化为针对个体的训练计划。
三、课程内容1. 体育测量基础知识1.1 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定义和重要性;1.2 体育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1.3 常用的体育测量指标和评价标准。
2. 体育测量工具和设备的使用2.1 器械类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2.2 无器械类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2.3 测量工具的维护和校准。
3. 体育测量实践3.1 体育测量实验的设计和操作;3.2 测量数据的收集和记录;3.3 数据分析和解读。
4. 体育评价与训练计划4.1 个体身体素质的评价方法;4.2 个体训练计划的制定;4.3 群体身体素质的评价方法;4.4 群体训练计划的制定。
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课堂讲授,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2. 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进行测量实验和数据处理;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4.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测量和评价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评估方式1. 课堂表现:包括参与度、讨论与合作能力等;2. 实践操作:包括测量实验的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等;3. 课程作业:包括理论题目、实验报告、数据分析等;4.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六、参考书目1. 《体育测量与评价学》杨文洪著2. 《体育测试与测量》李国华著3. 《运动生物力学》张健著七、教学资源1. 体育测量工具和设备;2. 计算机及相关软件;3. 实验室和场地设施;4. 互联网资源。
体育测量与评价1.体育测量评价:是对体育范畴内的现象(身体综合能力)及其有关因素进行测量与价值判断的一门应用学科,属于方法学范畴。
2.身体综合能力:包括身体形态,生理功能,身体素质或运动能力、心理素质、智力水平、专项技战术3.测量和评价的区别和联系:测量关心的是数量的多少,评价关心的是价值的高低;测量是一种纯客观的过程,评价带有主观性,是主观估计与客观测量的统一;测量是一种单一的活动,评价则是一种综合的活动。
作为一种活动的学校体育测量评价对象应包括体育活动中的一切现象和结果。
4.学校体育测量评价的对象为:(1)最重要的对象是每个学生(2)体育活动(3)体育计划(4)群体和学校整体/测量环境(5)社会的环境条件(6)体育体制5.体育测量评价研究的内容主要有理论、方法技术和实践三个部分6.体育测量评价的意义和功能(答案都只回答功能):(1)导向功能(2)监督检查功能(3)激励功能(4)筛选择优功能(5)诊断改进功能7.体育测量评价学科的发展概况:体育测量评价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即人类学测量时期、肌力测量时期、循环机能测量时期、运动能力综合性测量时期、标准化测量时期。
8.体育测量:是指依照一定的法则,对体育领域中事物的属性或特征赋予数量的过程。
9.测量的三要素:(1)待测属性或特征(2)法则(3)数字符号10.测量误差:是指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变因产生效应,所引起的观测值与真值之间的差异。
11.测量误差的种类?(1).测试者误差(2).受试者误差(3).指标误差12.客观性:指不同测试者对同一受试对象同时测量,通过测量结果的一致程度来衡量测试者误差大小13.影响客观性的因素?(1).测试者水平(2).测验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度(3).测量的指标特性(4).测量的尺度14.可靠性:指在受试者的机能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由同一测试者对同一受试对象进行相同内容的重复测量时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程度.15.影响可靠性的因素?(1).受试者个体差异及能力水平(2).重复测量间隔时间(3).受试者能力发挥水平16.有效性:指测量的结果真实地反映测量目的的程度17.有效性的种类:(1)内容的有效性(2)结构的有效性(3)相合有效性(4)预测有效性18.影响有效性的因素?(1).测量的可靠性(2).效标有效性(3).受试者总体特征(4).测量指标的数量19.体育测验编制的基本原则:(1)科学性原则(2).可比性原则(3)适用性原则(4).相关.独立性原则20.体育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判断体育测量结果,并赋予其价值或意义的过程。
第二章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基础理论教学目的与要求:1。
掌握体育评价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2。
了解体育评价的基本概念,体育评价的基本形式、类型以及常用的评价方法等。
重点难点:1.体育评价的基本概念;2. 体育评价的基本形式、类型以及常用的评价方法.教学方法:多媒体讲授法教学时数:2教学过程:第二章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基础理论第一节体育测量的基础理论五、测量“三性"之间的关系欲提高测量的科学性,客观性、可靠性和有效性都必须提高,三者缺一不可。
可靠性是有效性的一部分,可靠性高,有效性未必高,可靠性低,则有效性一定也低,可靠性是有效性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六、体育测验的编制与实施1、体育测验编制的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编制的测验或选择的测验方法必须符合测量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客观性。
可比性原则:是要求编制者按测量与评价的理论和测量的有关规定来编制规范化的测验。
适用性原则:测验的编制必须符合受试对象的实际情况,全面地考虑受试者的年龄、性别、形态、机能和运动能力、普通人和运动员等方面的特点。
相关、独立性原则:测验的相关性是指成套测验中各个测验与总体属性的相关关系。
测验的独立性是指成套测验中各个测验(指标)应具备的单一属性和独立性。
2、体育测验编制的基本程序a、确定测验目的:编制的测验首先要考虑的是测验的目的,即测验编制要解决什么问题。
是整个编制的核心,必须首先确立。
b、分析拟测属性和选择测验指标:拟测属性是测验编制者编制和使用测验而期望的一种测量结果,它是根据测验目的来确定的.c、预备测验:测验指标定下来之后,应从需要测量的对象中抽取较小的样本进行试验,这种试验称为预备试验。
d、科学性检验:科学性检验是指对测量进行“三性”――客观性、可靠性、有效性检验。
e、编写测验实施细则:是测验的说明书,它是测试者和受试者要共同遵守的一种测验准则。
测验目的,测验对象的年龄与性别,测验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客观性,测验的方法和要求,记录、评分的方法和要求,测验中要注意的问题和案例措施.f、实施正式测验3、测验编制的程序测验程序是指实施测验的先后次序,它是根据测验时间、测验项目、测验内容、测验人数、测验难易度和强度、测验条件(场地、设备)和测试人员等方面的情况而进行编排的。
体育测量与评价教案体育测量与评价教案一个好的教案有利于同学们更好的吸收知识,激发起他们的学习激情,下文是体育测量与评价教案,欢迎阅读。
体育测量与评价教案【1】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体育测量与评价的目的任务和研究对象,掌握体育测量与评价所能解决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对体育测量与评价有概括的了解,明确学习体育测量与评价的目的,端正学习态度。
教学内容:一、体育测量与评价的目的任务、研究对象;二、体育测量与评价所能解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体育测量与评价研究对象。
教学难点:体育测量与评价所能解决的实际问题。
教学班级:98(1)、98(2)教学过程第一节体育测量与评价的概念一、体育测量与评价体育测量与评价: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体育范畴内各种事物属性或特征进行测量与价值判断的一门应用学科。
测量:是前提,是基础。
体育测量与评价统计:是方法,是手段。
评价:是目的,是结果。
二、体育统计学体育统计学:是运用统计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数理统计方法来研究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和管理中的问题,探讨体育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三、体育测量体育测量(广义的):是指在体育运动中,以仪器或者其它测量手段,对人体各种属性特征进行定量化的过程。
体育测量(狭义的):是指以仪器或其它测量手段,直接对受试者测定其固有的各种指标。
如身高、体重、胸围等。
体育测量体育测验:是指受试者进行某种特定身心活动的条件下,以仪器或其它测量手段,测定其从事各种活动的能力(包括强度、时间、次数、得分等)。
四、评价评价:即价值的确定。
是通过对照某些标准来判断测量的结果,并赋予这种结果以一定意义和价值的`过程。
第二节体育测量与评价的研究对象体育测量与评价的研究对象是,体育范畴中各种信息的测量、处理、评价及反馈等理论和方法问题。
第三节体育测量与评价的主要内容1、体育测量的基础理论2、体育测量的科学性3、体育测验的编制与组织4、体育评价的基础理论5、人体形态测评6、身体机能测评7、身体素质测评8、学生体质测评9、体育成绩测评10、疲劳的测评第四节体育测量与评价发展概述一、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发展阶段: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发展阶段内容时间(年)1、体形测量 1860-18902、力量测量 1880-19103、心血管系统测量 1900-19254、运动能力测量 1900-19355、社交感知测量 1920-6、评价 1920-7、技术测验 1930-8、知识测验 1940-9、适应性测验 1940-二、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发展特点复习思考题:1、体育测量与评价的概念。
保定学院教学大纲体育系2012级体育教育专业2014级专接本课程名称:运动生物力学任课教师:陈龙浩2014年8月20日至2015年1月5日保定学院体育系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体育测量与评价》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体育测量与评价课程代码:108012118C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总学时:30学分:2适用专业:体育教育先修课程: 体育统计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1.课程性质:体育测量与评价是体育科学的学科之一,属综合性的应用学科。
它是在体育领域内对人的体质、身体的形态与机能、身体素质、运动技术等,以及其相关因素进行测量与价值判断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2.课程目的:本课程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体育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体育评价的基本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运动训练和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基础。
3.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有关测量的可靠性、有效性和客观性的理论知识,熟练掌握人体形态和身体素质的常用测量方法,并能根据测量数据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同时使学生初步了解从测量方法设计、数据采集到数据的分析和评价过程,使学生具备独立组织小规模体育测量的能力。
此外,学生还应掌握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量和评价方法,及国民体质监测的有关知识,为将来进行运动员训练水平评价及全民健身研究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一)理论部分第一章绪论1.教学内容一、体育测量评价学科概述二、体育测量评价学科的研究对象、意义和功能三、体育测量评价学科的发展概况2.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运动生物力学学科发展,了解运动生物力学学科的主要研究任务、重点研究领域和学科发展趋势。
第二章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基础理论1.教学内容第一节体育测量的基础理论一、体育测量的基本概念二、体育测验的客观性三、体育测验的可靠性四、体育测验的有效性五、测量“三性”之间的关系六、体育测验的编制和实施第二节体育评价的基础理论一、体育评价的基础知识二、体育评价量表及常用评价方法2.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运动生物力学学科发展的历史沿革;明确运动生物力学学科特性;了解学科的主要研究任务、重点研究领域和学科发展趋向;把握学科概貌。
体育测量与评价简答题一;功能;作用二;方法三;注意四;那些五分类六什么;影响七特点八;要求九如何十意义十一原则一;功能;作用一1. 体育评价的功能?答;1.导向功能 2.监督检查功能 3.激励功能 4筛选择优功能 5.诊断改进功能一标准量表百分位数量表回归量表累进量表他们的特点和实用的前提条件及作用?答:1标准分量表是一标准差为单位划分评价等级或分数区间值的一种评价量表,使用他的前提条件是:原始资料必须服从正态分布或近似于正态分布.在体育运动中标准测量表通常被应用于运动能力评分2百分位数量表是以百分位数为单位划分评价等级或分数区间值的一种评价量表.它不仅适用于正态分布的资料也适合于非正态分布的资料.百分位数量表因其简单易懂,一般可用于生长发育的评价测量和群众性效果的评价.二;方法;二7 扁平足的简易测量方法答;使受试者脚踩滑石粉或清水立于黑板或水泥地上,将其留下的足迹沿第一跖骨内侧与足跟内侧画一切线,根据切线内的空白区与足迹实区最窄处宽度比例来判定正常足的宽度比为2:1 较轻的扁平足为1:1 中度1:2 重度则足印无空白区二2 青少年运动员选材的测量方法有哪些/答;青少年选材测量方法是正确判断人体发育水平和运动潜能的一项全信息工作,如对骨龄,形态,机能,素质,专项能力,心理水平等。
并进行全面分析,作出正确判断二如何制作身体成分的测量方法答;身体成分测量主要是间接测量的皮褶厚度法和直接测量法。
现在多采用体质成分仪,皮褶厚度仪等。
4、简述效标的确定方法答:(1)专家法(2)总分法(3)正式比赛法5.心理健康测量的方法答;1自然观察评估法2作业量表法 3心理投射法4自陈量表法5心理试验法6自省法。
二6、以桡动脉为例简述用脉搏触摸法自己测量安静时心率的测量方法答:自己测量时,屈肘,双手交叠于胸前,掌心朝上,被测手在上,握秒表,测试手在下,用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腹扣在被测手桡动脉处。
感觉脉搏波动后,用秒表开始计时计数。
测试前,先连续测量三个10s的脉搏数,以判断是否处于相对安静状态。
当三次测量值相同或其中两次值相同并与另一次相差不超过一次时,可正是测量30S的脉搏数。
换算为一分钟脉搏数,记录单位为次/min。
二7、简述哈弗式台阶试验的测量方法答:令受试者有相对安静状态开始,以每分钟30次的节律连续登台阶150次,共持续5min.若中途不能以规定节律完成动作,即应令其停止动作,并记录完成登台阶运动的实际时间。
上下一次台阶的运动共有四个动作构成:由直立动作开始,将一足放在台阶上面,在台阶上成直立姿势,一足落于地面,还原成开始姿势。
每次上下台阶后,须伸直双腿,挺直躯干。
定量负荷一结束,便令受试者取坐位休息,并测量恢复期第2、3、4分钟前30s的脉率。
8、简述30s30次蹲起的测量方法答:令受试者静坐5min,然后测量15s相对稳定的脉率,再换算成1min脉率;以1s1次的节律坐30次蹲起(共30s),并测量运动后的15s即刻脉率,再换算成1min脉率;休息1min后再测15s脉率并换算成1min脉率。
简述几种闭气试验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答:1、安静状态下闭气试验:闭气时须用手捏住鼻孔,以防漏气。
2、定量负荷后的闭气试验:最好同时测定闭气结束之后的呼吸频率。
3、重复闭气试验:重复测定的闭气时间应逐次延长,延长的时间长短能反映呼吸循环系统的机能水平。
二3、根据测量过程的分解,谈谈误差的主要来源及控制方法?根据测量过程的分解,可以将总误差分解为测试者误差、受试者误差、指标误差三部分。
选拔专业阅历丰富、经验丰富的测试者来完成测量工作,提高测试人员的责任心、业务素质和测量技巧。
完善测量细则,细化评分标准,完善测量实施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问题。
在选取受试者群体时,要兼顾他们的水平差异(最好接近正态)。
在有些测量中,要对受试者进行必要的宣传鼓动,诱发其正确的动机和兴趣,使之事先对测量方法、要求有所了解,更好地配合测试。
二6、效标的确定方法?1)专家法:由数名专家,以5级分制或10级分制,分别对收试者的某种机能评分,最后求其平均值作为简练有效性的客观标准。
2)总分法:对同一测试对象,以不同的数种指标与方法测量同一个机能并求其总分作为检验的客观标准。
3)正式比赛法:以正式比赛的成绩作为检验的客观标准。
2什么是灵敏素质?常用的测量法有哪些?指人体在各种复杂的条件下,快速、准确、协调地完成改变身体姿势、运动方向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方法:往返跑、十字变向跑、反复侧跨步、10秒立卧撑、象限跳等。
二2身体成分测量的方法一般有哪些答; A直接测量法,主要用于尸体解剖分析人体脂肪含量。
B间接测量法水下称重法皮褶厚度法电阻抗法超声波法。
3、什么是“速度素质”?简述速度素质的分类及常用测量法。
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分类:1)位移速度:4秒冲刺跑,30—100半跑2)动作速度:坐姿快速踏足测验,两手快速敲击测验3)反应速度:反应时测验运动技术水平测量评价方法:专家鉴定法、电子信息采集法、生物力学测定法、设计法和简单观察法等5种。
运动技术测量包括两种基本方法:直观法和仪器设备法测验程序编排的三种方法:1、逐一测验编排法;2、连续测验编排法;3、循环测验编排法学校体育评价方法:一种是定性评价指标,不能直接量化称之模糊量,采用定性测量法(个人判断法、对人判定法、专家会议法、现场评定法、混合评判法)。
二是定量的可测的指标称之为确定量,宜采用定量测量法(算术平均值法、五分制加权平均值法、百分制加权平均值法)。
三是模糊综合评价法。
四是评价结果的处延判断(分值型--相对判断,等级型--绝对判断,描述型--个体内差判断)身体成分的见解测量法主要有哪些?水下秤重法,电阻抗法,超声波法,皮褶厚度法,核磁共振法。
三;注意三身体形态测量注意事项受试者须知:1.测量姿势2.着装3.测试前排便排尿测试者须知:1.一般测右侧肢体2.校正仪器并保证仪器的清洁3.掌握测量方法和测量点4.测量读数时视线与仪器上的标度垂直5.测量单位及取值6.尽量减少测量误差三11.简述速度测量的注意事项?答:不同属性的速度测验不能互相取代,2、位移速度的测验,要求受试者只穿运动鞋,不得穿钉鞋。
3注意安全措施,测验前应嘱受试者做好准备活动,以免受伤。
4、每次测验后测试者切忌回表、三8.简述制定和使用评价标准应注意的问题?答:制定评价标准的样本含量2、制定评价标准时,应充分考虑年龄特点3、制定评价标准时应充分考虑性别、地区和种族特点4、制定评价标准时必须注意形态特征的差异、5、制定多指标综合评价标准时应根据各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加权。
6、使用评价标准用注意它的适用范围。
四;那些;四3.体育测验编制的基本程序包括哪些?答;1.确定测验目的 2.分析拟测属性和选择测验指标 3.预备测验 4科学性试验 5.编写测验实施细则 6.实施正式测验四10.体育测验编制的基本原则包括有哪些答;1科学性原则2可比性原则3实用性原则4相关.独立性原则四5 人体形态测量一般长度、围度、宽度指的是哪些?答长度:身高坐高指距颈长上肢长上臂长前臂长手长下肢长小腿长 +足高小腿长跟腱长足长宽度:最大头宽颈宽肩宽胸宽胸厚骨盆宽手宽足宽围度:头围颈围胸围最小腰围上臂紧张围上臂放松围大腿围膝围小腿围踝围四1 身体素质耐力、灵敏测量有哪些?常规使用哪些方法?答;耐力分为一般耐力速度耐力力量耐力静力性耐力测试形式定量计时定时计量极限式一般耐力测试方法 1500m跑受试者站于起跑线后,听信号后立即站立式起跑,要求尽快完成1500m,测一次,记录受试者完成时间.速度耐力测试方法 400m跑受试者站于起跑线后,听到信号后立即站立式起跑。
要求尽快跑完所规定的距离。
测一次,记录受试者完成时间(秒)。
力量耐力测试方法俯卧撑受试者做俯卧撑知道力竭为止。
测一次,记录受试者完成的个数。
静力性耐力测量方法马步受试者做马步状,测验受试者保持正确姿势的时间。
灵敏灵敏测量像折回跑,十字变向等。
四何为身体素质?身体素质应包括哪些方面?答:1、身体素质也称身体适应性,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协调及平衡等机能能力的总称。
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
2、身体素质包括:速度、力量、耐力、柔韧性、灵敏性、协调性、平衡能力四9、1体格测量内容有哪些?2如何进行体格评价?1)是指对人体整体及各部位的长度、宽度、围度、量度所进行的测量。
2)在制定评价标准时,必须考虑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
对生长发育的儿童少年应按类别和年龄分别制定标准。
国外的一些评价标准不宜直接引用于对中国人进行评价,而且不是所有的指数对任何性别和年龄的被评价者都是越高越好。
因此,在评价时应做具体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何为测量可靠性?估价测量可靠性有哪些?答:测量的可靠性是指在相同条件下,对同一批测试者使用相同测量手段,重复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估价方法有:积差相关法,裂半法,方差分析法,斯皮尔曼—布朗公式。
五分类五7.请简单描述亚健康的概念及分类。
答;概念: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特殊状态。
分类:1.躯体亚健康状态 2.心理亚健康状态 3.人际交往亚健康状态 4.慢性疲劳综合征。
五8.运动技术水平的测量方法主要包括哪几类?答;1.专家评分法 2.技术动作设计法 3.仪器测量法。
五体育评价有哪几种类型?答:相对评价绝对评价进步度评价五10、简述力量素质测量的分类、测量形式、注意事项答:分类:(1)根据肌肉收缩的性质,力量可分为两类,即静力性力量和动力性力量(2)在运动训练实践中,从力量的训练特征来划分,一般将力量素质分为最大力量(绝对力量)、相对力量、速度力量和耐力力量。
测量形式:力量素质的测量一般分为绝对力量和相对力量两种测量形式。
注意事项:(1)在做负重测量时,要根据受试者的身体情况,选择适当的重量,避免负荷过重或负荷过轻而导致测量无效。
(2)测量前,受试者应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加强安全保护措施,要经常检查器械,以免受伤。
(3)在使用留针式仪器时,每次测试后切记指针回“0”。
每测100次校对一次仪器,误差不得超过±0.5kg。
五11、简述速度素质测量的分类、测量形式、注意事项答:分类:速度素质分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位移速度测验形式:速度素质的测量,通常采用固定距离计时、固定时间计距离或速率等方法来测量。
注意事项:(1)位移速度、动作速度及反应速度的测量不能互相取代。
(2)在测验位移速度时,要求受试者穿运动鞋,不得穿钉字鞋。
(3)在测验位移速度前,应让受试者做好准备活动,以免受伤。
(4)每次测验后,测验者切记回表。
五测量误差分哪几类?各有何特点?(1)、随机误差:在测量中由一些主观或客观偶然因素引起,又不易控制的测量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