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念.共48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6.67 MB
- 文档页数:48
刑事诉讼法1.刑事诉讼法基本理念(1)惩罚犯罪与与保障人权相结合(2)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并重(3)控审分离、控辩平等对抗和审判中立(4)公正优先,追求效率2.刑事诉讼法制定目的、根据、任务(1)目的:1、保证刑法的正确实施2、惩罚犯罪,保护人民3、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秩序(2)根据:宪法,宪法中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是刑诉的直接根据(3)任务:1、保证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正确应用法律,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2、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积极同犯罪行为做斗争3、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3.中国刑诉法历史发展1、《永徽律》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封建刑律2、1979年制定《刑事诉讼法》,1996年3月5日审议修正草案,3月17日通过,1997年1月1日颁布执行3、现行刑诉法:于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通过,2013年1月1日起执行4.修改后增加的内容:(书P56)加入“尊重人权”在第2条。
4.公检法(专门机构)的性质、职责、地位、审判组织(1)性质:①公安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是国家侦查机关,代表国家行使侦查权②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代表国家依法行使检察权,并严格依照刑事诉讼法第十八条规定的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的案件的范围行使侦查权③人民法院是国家审判机关,代表国家依法行使审判权(2)职责:公安机关:对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人民检察院:检察、批准逮捕、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的案件的侦查、提起公诉人民法院:审判(3)地位:①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和互相制约②人民法院上下级之间是监督关系,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上下级之间是领导关系(4)审判组织:5.当事人概念当事人:是指与案件事实和诉讼结果有切身利害关系,在诉讼中分别处于控诉或者辩护地位的主要诉讼当事人。
刑诉基本原理一、刑诉法基本概述国家机关法律关系主体当事人诉讼参与人其他诉讼参与人1、概念指国家制定的或认可的调整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2、渊源①宪法;②刑事诉讼法典:1979年7月1日通过,1996年3月17日一修,2012年3月14日二修;③有关法律、司法解释、行政法规、规章、规定;④有关国际公约和条约(保留条款除外);3、刑诉与刑法的关系①刑法是实体法,解决的是犯罪与刑罚的问题;②刑诉法是程序法,解决以何种程序追究刑事责任的问题;刑诉法具有保障刑法正确适用的工具价值,也有自己的独立价值,与刑事实体法相辅相成;二、刑事诉讼法制定目的与任务(一)制定目的保证刑法正确实施,惩罚犯罪,保护人民、保障国家、社会公共安全,维护社会秩序;(二)任务1、首要任务:正确用法律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人不受追究;2、重要任务:教育公民遵守法律,与犯罪做斗争;3、根本任务:维护法制、尊重和保障人权(新增)、保护各种合法权利;三、刑事诉讼的基本理念(一)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两种冲突时,原则上保障人权应当优先;(二)实体公证和程序公证1、实体公证是指结果公正,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2、程序公证指的是过程公证,诉讼参与人充分有效地参与诉讼,程序规定得到遵守,程序违法得到救济;坚持并重原则,冲突时,程序公正优先;(三)诉讼效率和司法公正两大价值目标,公正是首要价值目标,“公正优先,兼顾效率”;四、刑事诉讼的基本范畴(一)刑事诉讼主体1、国家专门机关公安、检察院、法院、国安、军队保卫部门、监狱、海关走私侦查机关;2、诉讼参与人包括诉讼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①诉讼当事人:直接影响诉讼进程并与诉讼结果有直接厉害关系的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害人、自诉人、附带民事诉讼中的原告人和被告人;②其他诉讼参与人:协助国家专门机关和诉讼当事人进行诉讼活动的人;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辩护人、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员;(二)刑事诉讼职能1、控诉职能侦查机关、检察机关、自诉人和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2、辩护职能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辩护人;3、审判职能法院(三)刑事诉讼结构审判中立、控辩平等、控辩积极对抗、诉审分离、审判本位主义;控诉方辩护方(四)刑事诉讼阶段公诉:立案、侦查、起诉、审判、执行;自诉:审判、执行;刑事诉讼中的专门机关公、检、法、国安、军队保卫、监狱、海关走私侦查部门一、公安机关1、性质:行政机关、国家治安保卫机关、人民政府组成部分;2、组织体系:上下级领导与被领导关系;3、职权:(1)立案权、撤销案件权(不须检察院批准)、移送审查起诉;(2)侦查权:决定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和拘留、执行检察院批捕或法院的逮捕、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强制措施;(3)执行权:拘役、剥夺政治权利;对检察院作出的不批捕、不起诉决定可复议,意见不接受,可提请上一级检察院复核;二、人民检察院1、性质法律监督机关、公诉机关、司法机关;2、组织体系最高检、省检、市检、县(区)检、专门人民检察院;上下级为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上级可侦查下级管辖的案件,上级可将本级管辖案件移交下级管,下级可将管辖案件请求上级侦查;3、职权(1)立案、侦查权;、(2)公诉权;(3)法律监督权;(4)批准或决定逮捕权;(其他侦查机关必须报请检察院批捕)三、人民法院1、性质唯一审判机关;2、组织体系最高法、高法、中法、基层法院;专门法院:军事法院、铁路运输法院和海事法院(无刑案审判权);3、职权(1)是否开庭,自诉案件是否受理;(2)对被告人采取强制措施;(3)执行死刑(立即执行);刑事诉讼中的参与人分为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一、当事人(一)概述1、指与案件结果有直接利害关系,对诉讼进程有直接影响的人;2、范围(1)被害人;(2)自诉人;(3)犯罪嫌疑人;(4)被告人;(5)附带民事诉讼中的原告人和被告人;(二)被害人1、仅指公诉案件中的被害人;2、被害人诉讼权利(1)申请复议权:对公安机关不立案决定不服。
第三节刑事诉讼的基本理念一、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惩罚犯罪指通过刑事诉讼活动,在准确、及时查明案件事实真相的基础上,对构成犯罪的被告人公正适用刑法,以抑制犯罪,以及通过刑事程序本身的作用来抑制犯罪。
即运用刑事实体法和刑事程序法来抑制犯罪。
保障人权指:(1)无辜的人不受追究;(2)有罪的人受到公正处罚;(罚当其罪,不能罚轻于其罪,也不能罚重于其罪,这是司法实践中考量司法公正的重要指标。
)(3)诉讼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和行使。
二、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诉讼公正包含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两个方面。
实体公正即结果公正,具体要求有:(1)据以定罪量刑的犯罪事实应当证据确实充分;(2)正确适用刑法,准确认定犯罪嫌疑人是否犯罪及其罪名;(3)按照罪行相适应原则,依法适度判定刑罚;(4)对于错误处理的案件,采取救济方法纠正、补偿。
程序公正即过程公正,具体要求有:(1)严格遵守刑事诉讼法的规定;(2)认真保障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特别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被害人的诉讼权利;(3)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其他非法手段取证;(4)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5)保障诉讼程序的公开性和透明度;(6)依法定期限办案、结案。
考生应当重点记忆。
实体公正即结果公正;程序公正即过程公正。
三、诉讼效率诉讼效率是指诉讼中所投入的司法资源(包括人力、财力、物力)与案件处理数量的比例。
第四节刑事诉讼的基本范畴一、刑事诉讼目的※刑事诉讼目的是指国家制定刑事诉讼法和进行刑事诉讼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结果。
可以区分为根本目的与直接目的。
根本目的并非刑诉法所特有,国家制定的所有法律都是这个目的,即,通过制定刑诉法和实施刑诉活动想要达到维护社会秩序之目的。
直接目的表现为两方面:(1)通过刑事诉讼活动,对构成犯罪的被告人适用刑法,惩罚犯罪,实现国家刑罚权;(2)在刑事诉讼活动中,保障人权,使诉讼参与人的合法诉讼权利不受侵犯,特别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被害人的诉讼权利。
根本目的与直接目的的关系:刑事诉讼根本目的的实现有赖于直接目的的实现。
刑事诉讼法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一、法治原则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也是刑事诉讼中最重要的基本原则之一、法治原则要求在刑事诉讼中必须依法办案,以法为准绳,实现公平正义。
这意味着刑事诉讼必须遵循宪法和相关法律的规定,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确保法律适用的统一性和权威性。
二、公正原则公正是刑事诉讼中最核心的基本原则之一、公正原则要求刑事审判必须公开、公正、公平。
公正原则旨在保证刑事诉讼过程中各方当事人的平等地位和权利,防止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不正当行为的发生。
三、平等原则平等原则是刑事诉讼法法最基本的基本原则之一、平等原则要求在刑事诉讼中,无论性别、种族、宗教、职业、社会地位等差异都不应成为处理案件时的决定性因素,确保当事人在法院面前享有平等的权利。
四、人权保障原则人权保障原则是刑事诉讼法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它要求在刑事诉讼中,要充分尊重和保护被告人的人权,包括自由、尊严、财产权等。
法院在刑事审判过程中要确保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不得发生非法拘禁、非人道审讯和酷刑等侵犯人权的行为。
五、合法证据原则合法证据原则是刑事诉讼法中的一项基本原则,要求法官在判决案件时只能依据合法获得的证据作出决定。
刑事诉讼中,证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所有证据都可以成为法院审理案件的依据,只有符合法律规定的合法证据才能作为判决的依据。
六、罪刑法定原则罪刑法定原则是刑事诉讼法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刑事诉讼中最核心的原则之一、罪刑法定原则要求在刑事诉讼中,被告人只能被以法律规定的罪名所追究,刑罚只能依法适用。
刑事诉讼中,不能因为个人主观判断或政治因素等而对被告人进行任意扩大定罪,确保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七、疑罪从无原则疑罪从无原则是刑事诉讼法中的一项重要原则,要求在刑事诉讼中对被告人保持疑罪态度,只有在充分的证据面前才能作出有罪的判决。
证明被告人无罪是指法院在审理刑事案件时,应采用有力的证据来否定被告人的犯罪行为,确保被告人不因未完全证明罪行而遭受不必要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