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表现、诊断与治疗指南》
- 格式:ppt
- 大小:751.00 KB
- 文档页数:15
咳嗽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有利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有害因子,但频繁剧烈的咳嗽对患者的工作、生活和社会活动造成严重的影响。
临床上咳嗽病因繁多且涉及面广,特别是胸部影像学检查无明显异常的慢性咳嗽患者,此类患者最易被临床医师所疏忽,很多患者长期被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炎”,大量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无效,或者因诊断不清而反复进行各种检查,不仅增加了患者痛苦,也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随着人们对咳嗽的关注,欧美国家近20年对咳嗽原因及其治疗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基本明确了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近年来先后制定了咳嗽相关的诊治指南。
我国近年也开展了有关咳嗽病因诊治的临床研究,并取得了初步结果。
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国急、慢性咳嗽的诊断和治疗,加强咳嗽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组织相关专家,参考国内、外有关咳嗽的临床研究结果,共同制定了《咳嗽的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以期对不同类型的咳嗽进行科学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
咳嗽的分类和原因咳嗽通常按时间分为3类:急性咳嗽、亚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
急性咳嗽时间<3周,亚急性咳嗽3~8周,慢性咳嗽≥8周。
一、急性咳嗽普通感冒是急性咳嗽最常见的病因,其他病因包括急性支气管炎、急性鼻窦炎、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等。
二、亚急性咳嗽最常见原因是感冒后咳嗽(又称感染后咳嗽)、细菌性鼻窦炎、哮喘等。
三、慢性咳嗽慢性咳嗽原因较多,通常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初查X线胸片有明确病变者,如肺炎、肺结核、肺癌等;另一类为X线胸片无明显异常,以咳嗽为主或惟一症状者,即通常所说的不明原因慢性咳嗽(简称慢性咳嗽)。
慢性咳嗽的常见原因为:咳嗽变异型哮喘(CVA)、鼻后滴流综合征(PNDs)、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和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这些原因占了呼吸内科门诊慢性咳嗽比例的70%~95%。
其他病因较少见,但涉及面广,如慢性支气管炎(ChB)、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内膜结核、变应性咳嗽(AC)、心理性咳嗽等。
【标准·方案·指南】中国儿童咳嗽诊断与治疗临床实践指南(2023基层版)咳嗽是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和就诊原因。
我国基层医疗机构限于诊疗技术和条件,对儿童咳嗽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认知普遍不全相同,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由此,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临床药理学组等联合制订“中国儿童咳嗽诊断与治疗临床实践指南(2023基层版)”,通过前期调研,充分征询基层医生的意见,针对儿童咳嗽评估、诊断、用药、转诊和健康教育等方面9个迫切关注的重要问题,形成17条循证推荐意见和建议,旨在指导基层医务工作者规范、科学地诊治儿童咳嗽,同步提升对儿童咳嗽的管理水平。
咳嗽是呼吸道对各种刺激的保护性生理反射,但剧烈或长期咳嗽不仅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也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相当的负担[1]。
无论在基层医疗机构还是上级医院呼吸专科,咳嗽均是儿童就诊的常见原因[2],据估计我国儿童慢性咳嗽患病率高于成人,约为7.67%[3]。
中华儿科杂志于2008、2013年分别推出了两版儿童慢性咳嗽诊治指南,2021年发表了基于循证方法制订的“中国儿童咳嗽诊断与治疗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以下简称“2021专业版指南”)[4, 5, 6],紧接又适时推出了“中国儿童咳嗽指南(2021患者版)”[7]。
多部指南的推广和应用有效提升了儿科医生对咳嗽相关疾病的诊疗水平,也促进了家长对咳嗽症状的认知和对咳嗽患儿的合理照护与共同决策,促成了医患沟通诊治疾病的新模式。
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医疗技术资源分布并不均衡,基层医生对咳嗽关注的问题与上级医院不全相同,为解决这一现实矛盾,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对儿童咳嗽的管理水平,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临床药理学组、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儿童呼吸专业委员会、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变态反应专委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历时1年联合制订“中国儿童咳嗽诊断与治疗临床实践指南(2023基层版)”(以下简称“本指南”)。
《咳嗽的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与实践《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修订介绍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 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赖克方咳嗽是内科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其病因复杂,极易被误诊误治。
特别是胸部影像学无明显异常的慢性咳嗽患者,更令临床医师倍感困惑。
随着人们对咳嗽的关注,我国近年来开展了有关咳嗽病因诊治的临床研究,并取得了初步结果。
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国急、慢性咳嗽的诊断和治疗,加强咳嗽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组织相关专家,参考国内、外有关咳嗽的临床研究结果,于2005年共同制定了《咳嗽的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
2005年版指南对临床实践起到了良好指导作用,实施三年来也收到众多专家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为进一步完善本指南,加入国内外咳嗽领域研究最新进展,2008年哮喘学组对其进行了修订,并将于2009年颁布。
主要修订意见如下:2009版指南由2005年版的7个专题及附件扩充为9个专题及附件。
新增了亚急性(病程3~8周)咳嗽的诊断和治疗、慢性咳嗽的经验治疗两个专题以及咳嗽的定义、祛痰治疗2部分内容,并在附件中增补了“咳嗽程度与疗效的评估”内容。
下面对这几个方面进行简单的阐述。
一、咳嗽的定义和分类中国指南的病因部分,包括定义、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具体)、治疗。
国内考虑到临床的应用,所以不包括发病机制这方面。
咳嗽的定义:是机体的防御反射,有利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有害因子,但频繁剧烈的咳嗽对患者的工作、生活和社会活动造成严重的影响。
咳嗽的分类:按时间分类: 急性 <3 周 ;亚急性 3-8周 ;慢性 ≧8周09年版本,在时间分类上除了慢性变成了>8周,而且为了有利于临床上的诊断和治疗,增加了按性质分类:干咳和湿咳。
二、病史与辅助检查1、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正确掌握指南,认识咳嗽的正确定义和分类十分重要。
2、相关辅助检查:(1)诱导痰检查(2)影像学检查(3)肺功能检查(4)纤维支气管镜检查(5)24h 食管pH 值监测:不能检测非酸性反流,非酸性反流需采用食管腔内阻抗或胆红素监测。
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它可以是许多不同疾病的表现,如感冒、流感、哮喘、肺炎等。
对于患者来说,咳嗽可能会引起不适和困扰,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咳嗽至关重要。
为了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咳嗽,国内外专家们对咳嗽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指南和标准。
本文将结合2021年最新的指南,对咳嗽的诊断和治疗进行解读。
一、咳嗽的定义及分类1. 咳嗽的定义咳嗽是在呼吸道受刺激时,由呼吸肌肉快速收缩产生的一种自发性反射性动作。
咳嗽可以帮助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和异物,是一种机体的自我保护反应。
2. 咳嗽的分类根据咳嗽的病程和性质,可以将咳嗽分为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两大类。
急性咳嗽通常由感染性疾病引起,持续时间不超过3周;慢性咳嗽持续时间超过8周,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疾病。
二、咳嗽的诊断流程1. 详细病史询问医生应该对患者的咳嗽症状进行详细的了解,包括咳嗽的起病时间、性质(干咳、咳痰、咳血等)、伴随症状(发热、咳痰、呼吸困难等)等。
还需要了解患者的个人史、家族史和工作生活史等。
2.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仔细的体格检查,可以观察到患者的呼吸频率、呼吸音、肺部听诊、心音及其他相关体征,帮助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类型。
3. 辅助检查辅助检查对于明确病因、评估病情和指导治疗非常重要。
常用的辅助检查包括胸部X线检查、肺功能检查、血气分析、CT检查、痰培养和病原学检查等。
三、咳嗽的治疗原则1. 对症治疗对急性咳嗽可以采取镇咳、祛痰、抗炎等对症治疗措施。
而对于慢性咳嗽,应根据不同病因进行定位治疗。
2. 病因治疗根据咳嗽的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是根治咳嗽的关键。
对于合并湿疹性皮肤炎的患者,首先要控制好湿疹性皮肤炎,才能治疗咳嗽。
对于合并喉咽部感染的患者,应当积极治疗喉咽部感染。
3.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芳龄、性别、病情轻重、合并症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如对于老年人和儿童,应根据他们的生理特点和耐受性选择药物,并注意避免过度使用抗生素。
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指南·规范栏目编辑:张凌电话:(010)58302828-6859美编:郭建刚2010年3月12日▲510182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赖克方《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09版)》解析背景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自2008年起对《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进行修订,并于2009年6月公布。
修订后的2009版《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仍然坚持“内容全面、重点突出、注重实用”的原则,基本保留原指南的结构与内容,只在局部作了调整与改动。
咳嗽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特别是慢性咳嗽大约占呼吸专科门诊的20%~30%,但临床误诊、误治率高,给患者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带来严重困扰。
为此,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于2005年制定并颁布了《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以下简称“2005版指南”)。
学会通过专业杂志、报刊、会议、网络等多种途径对指南进行推广宣传,并与美国、日本呼吸科领域的专家就指南内容进行了交流。
通过对指南的学习和应用,临床医师对咳嗽的病因分布与诊断的认识有很大提高。
国内一些单位还相继对慢性咳嗽进行了研究,开展了诱导痰细胞学检查。
有关慢性咳嗽研究的论著逐年增加。
在2005版指南的推广与应用过程中,一些同行亦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与意见。
为进一步完善指南,及时反映国内外咳嗽诊治方面的研究进展,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于2008年组织有关专家对2005版指南进行修订。
因为慢性咳嗽不仅涉及呼吸系统疾病,还与耳鼻咽喉、消化系统疾病等密切相关,本次指南修订特别邀请了耳鼻喉科、消化内科的专家参与,以提高2009版《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以下简称“2009版指南”)的专业性与权威性。
修订后的指南基本保留原指南的结构与内容,只在局部作了调整与改动。
以下简要介绍7个方面的内容。
2005版指南分7个部分另加1个附件。
2009版指南基本保留了原有的内容与结构,另外增加了“经验治疗”与“祛痰药物”2个部分,并将“亚急性咳嗽”作为一个部分单列,2009版指南总计有9个部分(表1)。
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制定咳嗽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有利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有害因子,但频繁剧烈的咳嗽对患者的工作、生活和社会活动造成严重的影响。
临床上咳嗽病因繁多且涉及面广,特别是胸部影像学检查无明显异常的慢性咳嗽患者,此类患者最易被临床医生所疏忽,很多患者长期被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炎”,大量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无效,或者因诊断不清而反复进行各种检查,不仅增加了患者痛苦,也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随着人们对咳嗽的关注,欧美国家近20年对咳嗽原因及其治疗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基本明确了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近年来先后制定了咳嗽相关的诊治指南。
我国近年也开展了有关咳嗽病因诊治的临床研究,并取得了初步结果。
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国急、慢性咳嗽的诊断和治疗,加强咳嗽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组织相关专家,参考国内、外有关咳嗽的临床研究结果,共同制定了《咳嗽的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以期对不同类型的咳嗽进行科学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
一、咳嗽的分类和原因咳嗽通常按时间分为3类:急性咳嗽、亚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
急性咳嗽时间<3周,亚急性咳嗽3~8周,慢性咳嗽≥8周。
1.急性咳嗽:普通感冒是急性咳嗽最常见的病因,其他病因包括急性支气管炎、急性鼻窦炎、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等。
2.亚急性咳嗽:最常见原因是感冒后咳嗽(又称感染后咳嗽)、细菌性鼻窦炎、哮喘等。
3.慢性咳嗽:慢性咳嗽原因较多,通常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初查X线胸片有明确病变者,如肺炎、肺结核、肺癌等。
另一类为X线胸片无明显异常,以咳嗽为主或惟一症状者,即通常所说的不明原因慢性咳嗽(简称慢性咳嗽)。
慢性咳嗽的常见原因为:咳嗽变异型哮喘(CVA)、鼻后滴流综合征(PNDs)、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和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这些原因占了呼吸内科门诊慢性咳嗽比例的70%~95%。
儿童咳嗽诊断与治疗临床实践指南(完整版)咳嗽是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和就诊原因。
我国基层医疗机构限于诊疗技术和条件,对儿童咳嗽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认知普遍不全相同,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由此,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临床药理学组等联合制订“中国儿童咳嗽诊断与治疗临床实践指南(2023基层版)”,通过前期调研,充分征询基层医生的意见,针对儿童咳嗽评估、诊断、用药、转诊和健康教育等方面9个迫切关注的重要问题,形成17条循证推荐意见和建议,旨在指导基层医务工作者规范、科学地诊治儿童咳嗽,同步提升对儿童咳嗽的管理水平。
二、术语解释1. 咳嗽病程:按照咳嗽持续时间,儿童咳嗽分为急性咳嗽(<2周)、迁延性咳嗽(2~4周)和慢性咳嗽(>4周)。
2. 咳嗽性质分类:根据无痰或有痰,将咳嗽分为干性咳嗽和湿性咳嗽。
3. 特异性慢性咳嗽:指可归因于潜在疾病(通常是肺部来源)的慢性咳嗽。
通过检查与评估,大部分慢性咳嗽可以识别出潜在病因。
4. 非特异性慢性咳嗽:指咳嗽为主要或唯一表现,经适当检查与评估后,仍然没有明确病因的慢性咳嗽。
三、指南重要临床问题及管理策略临床问题1:咳嗽患儿如何合理使用祛痰药和镇咳药?推荐意见1:不推荐咳嗽患儿常规使用祛痰药和镇咳药(1A)。
推荐意见2:建议对湿性咳嗽、痰液阻塞、咳痰费力、影响生活和学习时,可在权衡疗效与安全性后酌情选择适宜的祛痰药;对剧烈或频繁的干性咳嗽、影响生活和学习时,首要是明确病因,并可根据具体情况酌情短期使用镇咳药缓解症状(GPS)。
祛痰药和镇咳药在儿童咳嗽的治疗中使用普遍,基层临床实践中,祛痰药和镇咳药的广泛使用乃出自患儿家长的担忧以及对改善患儿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
咳嗽治疗中祛痰药和镇咳药的有效性缺乏严格的循证医学证据,临床上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用药现象。
祛痰药可分为黏液溶解剂、黏液动力促进剂、黏液调节剂、痰液清除剂,其机制包括降低黏液黏度、改善黏液清除动力学、减少气道分泌物产生、增加黏液量使痰液易于咳出。
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要点咳嗽是呼吸专科门诊和社区门诊患者最常见的症状,其中慢性咳嗽患者占三分之一以上。
由于咳嗽病因复杂且涉及面广,诊断不易明确,很多患者常反复进行各种检查或者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和镇咳药物,收效甚微并产生诸多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工作、研究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卫生经济负担。
咳嗽的定义、分类与流行病学方面,成人咳嗽通常按时间分为急性咳嗽、亚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
咳嗽按性质又可分为干咳与湿咳,建议以每天痰量大于10毫升作为湿咳的标准。
不同类型的咳嗽具有不同的病因分布特点。
由于环境以及遗传因素的差异,不同国家地区的慢性咳嗽患病率不尽相同。
频繁剧烈的咳嗽,特别是慢性咳嗽,对患者的工作、生活和社会活动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对患者和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
发病机制方面,咳嗽高敏感性是慢性咳嗽重要的临床与病理生理学特征,其机制与瞬时受体电位通路如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以及瞬时受体电位锚蛋白亚型1激活、气道炎症、神经通路及咳嗽中枢的易化有关。
在病史与实验室检查方面,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诊断检查是必不可少的。
诊断检查主要包括影像学检查、诱导痰细胞学检查、肺通气功能和气道反应性检查、FeNO检测、食管反流监测、变应原检测等。
其中,X线胸片为慢性咳嗽的常规检查,如发现明显病变,根据病变特征进一步选择相关检查。
对于初诊慢性咳嗽患者,不建议将胸部CT检查作为首选检查。
肺通气功能检查及支气管激发试验对慢性咳嗽的病因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有条件者应作为慢性咳嗽诊治的首选检测项目。
诱导痰细胞学检查是慢性咳嗽病因诊断和气道炎症评估重要的无创检查方法,安全性和耐受性较好,推荐作为慢性咳嗽的一线检查手段。
XXX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无创气道炎症检测技术,可作为气道炎症检测的初筛手段。
变应原皮试和血清IgE检查可用于检测患者是否存在特应质和确定变应原类型,有助于变应性疾病(如变应性鼻炎和变应性咳嗽)的诊断。
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制定咳嗽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有利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有害因子,但频繁剧烈的咳嗽对患者的工作、生活和社会活动造成严重的影响。
临床上咳嗽病因繁多且涉及面广,特别是胸部影像学检查无明显异常的慢性咳嗽患者,此类患者最易被临床医生所疏忽,很多患者长期被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炎”,大量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无效,或者因诊断不清而反复进行各种检查,不仅增加了患者痛苦,也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随着人们对咳嗽的关注,欧美国家近20年对咳嗽原因及其治疗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基本明确了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近年来先后制定了咳嗽相关的诊治指南。
我国近年也开展了有关咳嗽病因诊治的临床研究,并取得了初步结果。
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国急、慢性咳嗽的诊断和治疗,加强咳嗽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组织相关专家,参考国内、外有关咳嗽的临床研究结果,共同制定了《咳嗽的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以期对不同类型的咳嗽进行科学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
一、咳嗽的分类和原因咳嗽通常按时间分为3类:急性咳嗽、亚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
急性咳嗽时间<3周,亚急性咳嗽3~8周,慢性咳嗽≥8周。
1.急性咳嗽:普通感冒是急性咳嗽最常见的病因,其他病因包括急性支气管炎、急性鼻窦炎、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等。
2.亚急性咳嗽:最常见原因是感冒后咳嗽(又称感染后咳嗽)、细菌性鼻窦炎、哮喘等。
3.慢性咳嗽:慢性咳嗽原因较多,通常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初查X线胸片有明确病变者,如肺炎、肺结核、肺癌等。
另一类为X线胸片无明显异常,以咳嗽为主或惟一症状者,即通常所说的不明原因慢性咳嗽(简称慢性咳嗽)。
慢性咳嗽的常见原因为:咳嗽变异型哮喘(CVA)、鼻后滴流综合征(PNDs)、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和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这些原因占了呼吸内科门诊慢性咳嗽比例的7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