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构成的基本形态要素:点》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63.50 KB
- 文档页数:3
平面构成(点)教材分析:本课题是三的构成中的平面构成,是色彩构成与立体构成的基础,其中“点”,是平面构成中的一个重点。
通过对点、线、面的学习,培养学生在二维空间中的表现能力。
从审美角度对平面上的点的结构、布局、形态的变化及形态的组合等形成因素进行创造性大伯设计,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目的:1、(知识)通过欣赏和分析初步了解平面构成中的点的特点、基本分类,并有一定的对平面构成中点的创造思路,认识点在美术语言中传递信息强大功能。
2、(技能)培养学生对平面构成的兴趣、创造能力和对生活中构成的感知力,初步对点在生活中的广阔运用这一概念的了解,并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用点来传递信息。
3、(情感)以培养学生在平面构成中的兴趣、创新能力、个性心理品质为目的,将教学内容有机转化为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使学生在联想和想象过程中,挖掘自己的创造能力,使学生在创新中获得知识、技能与乐趣。
教学重点:点的构成形式的理解教学难点:点在创新中巧妙的构思及创造思维启发教具准备:学生:铅笔、橡皮、尺子、A4纸、水彩笔老师:范画授课班级:七年级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过程:1、(引导阶段):(10分钟)平面构成是将不同的基本图形,按一定的规则在平面上组合成图案。
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点、线、面问;:在生活中对“点”这一概念,有没有观察过?在你身边的事物,哪一个属于“点”这一个范围?(天上的星星,月亮,太阳,………很多几何图形也是点,如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圆形……)让第二排同学说出一些几何图形作为点的形象,然后让第一排的同学很快的画出第二排同学说出的几何图形。
2、(重点讲述阶段):(25分钟)点的形象:越小的形体越能给人以点的感觉。
点:在构成中有大小,有位置,有面积。
点的构成形式:随机组合:不同大小、疏密的混合排列,成为一种散点式的构成形式。
平均:大小一致的点按一定的方向进行有规律飞排列,给人一种优点的移动而产生线的感觉。
平面构成优秀教案第一章: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1.1 平面构成的定义1.2 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1.3 平面构成的目的和意义第二章:点、线、面的基本概念及运用2.1 点的概念及运用2.2 线的概念及运用2.3 面的概念及运用第三章:平面构成的基本原则3.1 对称与均衡3.2 对比与统一3.3 重复与节奏第四章: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4.1 单独构成4.2 组合构成4.3 复合构成第五章:平面构成的创作方法与步骤5.1 观察与分析5.2 创意与构思5.3 绘制与制作第六章:平面构成的视觉元素与设计原则6.1 形状与形状设计6.2 色彩与色彩搭配6.3 质感与肌理6.4 空间与透视6.5 视觉引导与视线流程第七章:平面构成在视觉艺术中的应用7.1 平面设计中的应用7.2 广告设计中的应用7.3 包装设计中的应用7.4 插画与绘画中的应用7.5 摄影与影像处理中的应用第八章:平面构成的实践案例解析8.1 经典平面设计案例解析8.2 学生优秀作品案例解析8.3 实际项目案例解析第九章:平面构成的创新与拓展9.1 创新思维的培养9.2 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的融合9.3 跨界设计与多元表现9.4 技术与材料的探索与应用第十章:平面构成的评价与展示10.1 平面构成作品的评价标准10.2 作品展示与交流的重要性10.3 平面构成作品的展示方式与技巧10.4 平面构成作品的评价与反馈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难点解析:理解平面构成对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运用平面构成原理提升设计质量。
二、点、线、面的基本概念及运用难点解析:如何巧妙地运用点、线、面创造出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设计作品。
三、平面构成的基本原则难点解析:如何在具体设计项目中灵活运用这些原则,达到设计目标。
四、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难点解析:如何根据设计需求选择合适的构成形式,以及如何创新构成形式。
五、平面构成的创作方法与步骤难点解析: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以及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以平面构成为题的美术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原理和要素。
2. 培养学生对平面构成的审美意识和创新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平面构成原理进行创作,提高其美术素养和审美水平。
二、教学内容1. 平面构成的概念与意义2. 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点、线、面3. 平面构成的基本原理: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重复与变化4. 平面构成的形式:网格构成、圆形构成、三角形构成、方形构成等5. 平面构成的应用:海报设计、插画创作、字体设计等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经典平面构成作品,引发学生对平面构成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详细讲解平面构成的概念、基本要素和基本原理,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3. 实践:引导学生进行平面构成练习,运用基本原理和形式进行创作。
4. 互动:组织学生展示作品,互相评价,总结平面构成的技巧和心得。
5. 拓展:介绍平面构成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平面构成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运用平面构成原理进行创作的能力。
3. 学生在互动环节的参与度和表现。
五、教学资源1. 平面构成相关书籍和资料。
2. 平面构成作品展示图片。
3. 绘画工具和材料(如画纸、画笔、彩色铅笔等)。
4. 设计软件(如Photoshop、Illustrator等)。
六、教学活动1. 课堂讲解:通过PPT展示,详细讲解平面构成的概念、基本要素和基本原理。
2. 练习指导:分步骤指导学生进行平面构成练习,包括点、线、面的组合,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重复与变化的运用。
3. 创作辅导:引导学生运用平面构成原理进行个人创作,提供必要的技法支持和创意建议。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对各自的作品进行分析和讨论,分享创作心得。
5. 作品展示: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班级内部的评价和交流。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平面构成的理论知识,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
平面构成点线面教案
教案标题:平面构成点线面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点、线、面。
2. 能够辨别不同类型的点、线、面。
3. 能够运用点线面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几何图形构造和分析。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点线面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难点:运用点线面的知识进行几何图形的构造和分析。
三、教学准备:
1. 教学工具:黑板、彩色粉笔、几何工具、图片资料。
2. 教学资源:相关的教学视频、图片资料。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形是由什么构成的,引出点线面的概念。
2. 讲解:通过图示和实物,向学生介绍点线面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
3. 操作:让学生使用几何工具,自己尝试绘制点线面,加深对点线面的理解。
4. 拓展: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找出其中的点线面,并分析它们的特点和作用。
5. 总结:对点线面的知识进行总结,强调其在几何图形中的重要作用。
五、教学作业:
1. 练习册上相关练习。
2. 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点线面,并记录下来。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点线面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下节课需要通过更多的实例和练习,加深学生对点线面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平面构成-点线面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点的特征和表现力。
2.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线的种类、特征和表现力。
3.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面的种类、特征和表现力。
4. 培养学生对点、线、面的审美感知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点的特征和表现力点的定义和分类点的形状、大小、颜色、位置等属性点在平面构成中的作用和表现力2. 线的种类、特征和表现力线的定义和分类线的形状、方向、长度、粗细等属性线在平面构成中的作用和表现力3. 面的种类、特征和表现力面的定义和分类面的形状、大小、颜色、纹理等属性面在平面构成中的作用和表现力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点的特征和表现力、线的种类和特征、面的种类和特征。
2. 教学难点:点、线、面在平面构成中的应用和创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点的特征和表现力、线的种类和特征、面的种类和特征。
2. 示范法:展示优秀的点、线、面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说。
3.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创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点、线、面作品示例,PPT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画纸、画笔、彩色铅笔或马克笔。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优秀的点、线、面作品,引发学生对平面构成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2. 讲解要点:详细讲解点的特征和表现力、线的种类和特征、面的种类和特征。
3. 示范演示:教师展示创作过程,边讲解边示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和掌握点、线、面的创作方法。
4. 实践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七、课堂练习1. 点的设计练习:让学生运用点的特征和表现力,设计一组点的作品。
2. 线的设计练习:让学生运用线的种类和特征,设计一组线的作品。
3. 面的设计练习:让学生运用面的种类和特征,设计一组面的作品。
八、拓展与延伸1. 让学生探索点、线、面的组合方式,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
2. 引导学生将点、线、面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平面设计中,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平面构成教案一、课题:第二章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二、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在于通过对理论的学习,掌握平面构成的概念,以及在设计中的意义及应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更高层次的造型能力、审美判断力。
要求学生理解平面构成概念,了解平面构成在今后学习中的重要性。
要求培养学生练习点线面的构成,这也是学好其他专业的基础,并能灵活运用。
三、教学重点与措施:理解平面构成的概念,以及在设计中的意义及应用。
结合实例进行讲解,举例说明。
侧重培养学生利用点、线、面带来的视觉效果,构成点线面的最佳画面。
查阅资料,练习点线面的构成作业。
四、教学难点与措施:了解平面构成在今后学习中的重要性,讲解结合图片说明。
点、线、面的灵活应用及灵活理解。
查阅资料,练习点线面的构成作业。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理论指导与实践。
多媒体演示、举例分析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以点的形式存在的?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归纳,导入新课(二)讲授新课第二章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第一节点点在人们头脑中是一粒尘埃,一个分子。
一个标记点在几何学中不具有大小,只具有位置,即无长短也无宽度,是最小的单位;但在构成中,点是有大小、形状、位置和面积的。
点有一种跳跃感,能使人产生对球体的联想;点有一种生动感,能使人产生对植物种子的联想;点还能造成一种节奏感,类似音乐中的节拍或鼓点。
2-1-1 点与位置2-1-2 点与周围环境2-1-3 点的密集第二节线点移动的轨迹形成了线。
线在空间里是具长度和单位的细长物体,不具宽度和厚度;在数学上来说,线不具有面积,只有形态和位置;在构成中,线是有长短、宽度和面积的,当长度和宽度比例到了极限程度的时候就形成了线。
2-2-1 线的分类和特征2-2-2 线的不同方向运动在视觉上得到的印象2-2-3 线的排列2-2-4 线的组合第三节面面是线移动的轨迹,平面构成中不是点或线的都是面。
面由长度、宽度,但没有厚度。
点的密集或者扩大,线的聚集或者闭合都会产生出面。
《平面构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和组合方式。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对平面设计的基本技能。
3. 通过对平面构成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平面设计创作。
二、教学内容1. 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2. 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点、线、面)3. 平面构成的组合方式(重复、近似、对比、发射、特异)4. 平面构成的原则(对称、均衡、节奏、韵律)5. 平面构成的应用(字体设计、图案设计、海报设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基本元素、组合方式、原则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平面构成的组合方式、原则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基本元素、组合方式、原则及应用。
2. 演示法:展示平面设计作品,分析作品中的平面构成元素和组合方式。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实践,进行平面设计创作。
4. 互动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观念。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平面设计作品,引导学生了解平面构成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点、线、面)和组合方式(重复、近似、对比、发射、特异)。
3. 分析:分析平面构成的原则(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4. 实践:让学生动手实践,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平面设计创作。
5. 展示与评价:展示学生的作品,进行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创新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面构成在平面设计中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让学生完成一篇关于平面构成的设计作品,加深对平面构成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基本元素、组合方式、原则及应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评价方法:通过学生的设计作品、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3. 评价标准:(1)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能够正确运用基本元素和组合方式进行设计。
平面构成教案课程内容:平面构成——点线面教学目的:分析讲解设计中的基本要素——点、线、面的构成及形式规律问题,培养同学们掌握和运用视觉语言的基本能力,开拓视野,丰富思维技巧。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范例讲解教学要求:1、使学生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理论2、学生能够对平面构成三要素进行正确地分析和思考从广义上来看,“构成”其实体现的就是一种创造行为。
它在本质上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形成、造成:比如我们说眼镜由镜片和镜架构成的,或者我们说某个违法行为情节轻微,还没有构成犯罪。
那么,这里的构成就包含了形成、造成的意思;还有一个含义是结构:比如我们说研究所目前的人员构成不尽合理。
在这里,它就包含着结构的意思。
这个是从广义上来看的,那么,在艺术领域,构成应该如何来理解?它是指将一定的形态元素,按照视觉规律、力学原理、心理特性、审美法则进行的创造性的组合。
说得通俗一点,艺术中的构成,就是对于艺术形式的创造。
不管是在音乐、美术、舞蹈、戏剧还是影视艺术中,都存在着构成的形式。
其实,所有的这些构成行为都是对已知要素的重构,这些要素也都是作为构成的基础材料而存在的。
我们今天所要讲的点、线、面就是平面构成中最基本的三要素。
那么,也就是说,我们在进行设计的时候,是可以把这个点线面,当然还有形状、色彩等等作为设计表现时的基础材料。
再把这个构成说得简单一点,主要就是掌握两点:第一,基本要素是什么?第二,用什么样的形式来表现?至于这个表现的好坏就看你有没有创造性了,刚才定义中也一直都在强调这个创造性。
好了,下面我们就给今天所要讲的平面构成来下一个定义?平面构成就是在二维平面内创造一个理想的形态,或者是将一个既有形态按照一定法则进行分解、组合,从而构成一个新的理想形态的过程。
这样就很好理解了。
在平面构成中,有形态要素和构成要素两个方面。
最基本的形态要素就是件,将他们进行组合构成,就能够创造出各种不同的造型。
任何物体,不管是动物、植物还是人工造物等,这些具体的形态,都有它的外轮廓。
第九周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点的特征课时:一大节(2课时)章目: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教学目标:理解构成三要素的特征及三要素的构成规律,结合形式美法则,将三要素灵活应用于专业设计中。
教学重点:造型元素的特征及构成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大量的鉴赏及严格的分析过程,体验造型元素与视传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实训,点评。
组织教学清点学生人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课前提问:1.点的特征.2.线的特征.3.面的特征.导入新课构成设计中的点线面是一切造型要素中最基础的,它存在与任何造型设计中.对于一个设计着来说,点线面的构成是必不可少的.研究这些基本要素及构成原则,是我们研究其他视觉元素的起点,点线面通常被称之为"构成三要素".一.点的定义:在几何学中:点没有大小,没有形状,是只具有位置的无限小的抽象概念.(只有位置,没有面积)在平面构成中:"点是相对而言的",是绘画语言的最小单位,有任何的外形特征(圆方尖以及自由形等)二.点的视觉属性与情感表达圆点:单纯,饱满,光润,易运动,完整有灵气,柔顺方点:厚重坚实,静止稳定,冷静平衡,滞留感尖点:锐利,醒目,跳跃自由点:形象随意,自在,往往具有方向性,形成某种视觉动态,有线的因素在内(如标点符号,音符,笔画)实点:真实,肯定大点:简洁,单纯,缺少层次小点:丰富有光泽,琐碎,零落虚点:虚幻,飘渺三.点的特征1.点的线化:将点按一定的密度有秩序的排列起来,这些点看起来就会有线的感觉,同时点的特征就会减弱,由于点的各种大小和形状,就赋予了这些线条非常奇妙的造型表现力。
点在线的轨迹上排列疏松虚线感。
点在线的轨迹上排列致密实线感(越密线感越强)2.点的面化:无数的点不同方向密集排列,可构成面,点的特征就融入面中.可以产生神秘朦胧美感.点排列的疏松面就越虚淡点排列的致密面就越实在四.点的构成形式点细小,又具有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特征,其表现力是无限的,可创造出丰富的形态,不管是点构成线,点构成面或是点构成其他形态,点的构成都分为:等点构成,差点构成,网点构成.1.等点构成:由大小相等,形状相同的点构成画面.单纯质朴有趣,视知觉感强.2.差点构成:由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点构成画面,画面变化多,层次丰富,具有运动感和现代科技特征.3.网点构成:现代印刷技术的一种特殊的构成形式,分辨率.在平构中,可以将点放大,让点的形态在画面上显现出来,有张力,具有肌理感和理性特征的表现方法.五.点的错觉视觉与客观不相一致所产生的现象,由于点的排列位置,色彩明度以及环境条件的变化而产生的大小,远近,空间等感觉.大小的错觉(因环境对比产生大小的变化)同等大的两个圆点,上下并置,上边的圆感觉稍大。
平面构成点线面教案平面构成点线面教案——点线面构成一.教学目标认知与技能:理解平面构成的概念、意义、用途及方法。
过程与方法:按平面构成点线面的要求设计一种构成练习。
情感与态度:体会平面构成的形式美、秩序美。
二、教学重点主要掌握点线面构成形式的设计。
三、教学难点如何启发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平面构成的设计四、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分析法、合作法、演示法、评价法五、教具准备师:1.课件。
2.绘制平面构成范画生:准备铅笔、圆规、尺子、钩线笔第一章《点/线/面》1的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和掌握平面构成三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点的基本构成形式2。
能力目标:通过鉴赏及分析过程,掌握点在平面构成设计中的作用与意义3。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及平面构成的表现技能,从而塑造学生对艺术造型的基本功。
[课前准备] 检查同学学习工具及材料的准备情况[专业课程介绍]教师讲述:*建筑装饰设计专业的教学课程介绍--三大模块:第一模块---1.三大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2.素描、色彩、装饰图案设计、建筑艺术欣赏及硬笔书法等辅修课。
第二模块---第三模块---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现代设计思想和理念,富有想象力、创造力及艺术素养的室内外装饰设计人才和装饰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知识衔接]***构成概论构成---造型设计基础一、什么是构成二、三大构成形式---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平面构成]教学目录:第一章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点//线//面第二章设计中形式美的基本要素第三章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和骨骼第四章平面构成的九大形式[交代学习任务][学习内容]:*点/线/面之间的关系1、点的构成[学习重点和难点]:点的构成形式[学习目标]:运用掌握的点的基本构成方法进行初步设计,培养学生思维及表现能力。
[教学指导] 教师讲述:一、平面构成的三元素的关系通过特定的移动,点、线、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教师用细绳演示,学生进行观察并体会]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点/线/面,来自自然“师法自然”---是被看成我国传统有关艺术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二、点的构成[学生观察] ***点的众多形态点的形态1.规则的点 .不规则的点 ***点的6种构成形式点的构成示例图[作业练习]:点的构成设计要求:1)尺寸自定,画面整体协调,体现构成特点)做工精良,整洁作业参考资料[学生活动,作业辅导] 学生合作完成作业,教师巡回辅导并点拨[课堂小结][课后拓展练习]:**根据唐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图1 产品商标在广告中的的作用
图2 古代花鸟画
当空间中有两个同样大的点,各自占有其位置时,其张力作用就表现在连接这两点的视线。
在心理上产生吸引和连接的作用。
●--------------●
空间中的三点在三个方向平均散开时,其张力作用表现为一个三角形。
●-----------●
●
如果画面中的两点为不同大小时,观者的注意力,首先会集中在优势的一方,然后再向劣势的方向转移。
●●
图3等点构成
大小、形状不同的点的构成方式。
不但可以展示生动、各异的图形,而且给人以前进或后退、曲面或阴影以及其他复杂的具有三维化的立体感、纵深感、节奏感和韵律感。
图4差点构成
成
点作不同的排列和多种次序变化,产生明暗调子的构成方式。
带有机械性又有规则的网点构成的设计作品,图象清晰度虽然不高,
这恰好是设计者所追求的与众不同的表现特征,
图5 网点构成
点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急于求成,反而欲速不达。
所费的时间往往要多于遵循规律所用的时间。
)
1974年画的《查尔斯·布朗逊》,可谓与超级写实主义油画有
图 6 点绘技法作品。
《平面构成的基本形态要素:点》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课题——平面构成的基本形态要素:点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应使学生初步掌握构成的基本形态要素“点”的形态特征及分类,掌握“点”基本构成方法及技巧。
教学重点——“点”的形态特征和构成运用。
教学难点——“点”的构成运用。
教学内容及过程:
课前导入——
点线面在我们学习数学时就有所接触了。
那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从哪里可以发现“点、线、面”呢(提问)
是的,在我们生活中也有许多“点、线、面”,甚至他们的形态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点、线、面”,而是相互之间都有联系的。
今天我们主要来了解“点”
2.1“点”的形态特征及其设计应用
2.1.1点的众多形态(图例)
数学概念中的“点”是一个没有形状、大小,没有维度的抽象概念。
而在我们的造型艺术当中,“点”一般指“小”的形态元素,是指一个画面中面积较小的图形。
相对于线面来说,点是最小的构成单位,是设计中最小的元素。
但无论多小的点都有形状、大小,是一个具体形象。
因此,点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
点的多种形态——图例
比如星空、院子里散落的粮食、显微镜下的细胞等等。
造型艺术中的点没右固定形状,根据设计工具、运笔情况可以产生不同的样式。
点最基本的形态是圆点、方点、焦点及不规则的点。
我们应该善于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点。
(提问,从身边找出点元素。
)
2.1.2点的属性与表情
在设计作品中,点有两种形态“一是实点,即真实的、独立存在的、边缘线清晰且内部充实的点,一般表现为较为规则的几何形。
另一种为虚点,属于视觉映像点,依赖周边环境而存在(课本图6)。
单个的点使视觉重心。
当画面只有一个点时,观者的视线会集中到这个点上。
独立的点本身并没有上下左右的延伸(图例:课本图7);
多个点集中排列在一个方向上会产生线的效果(课本图10-12),点与点的距离越近,则线的感觉越强,反之则越弱。
点的面积扩大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面的特征(课本图13-14),或密集到一定数量时也可以产生。
不同形态的点给我们的感觉都不同,这样的特性我们叫点的表情。
在几何形态的点中,圆点给人饱和、运动、不安定的感觉;三角点给人紧张、尖锐的感觉;方形点则给人稳重、坚实的感觉。
2.1.3点的构成应用
1.有序构成——规律、相同、重复、排列;
2.点的自由构成——自由、非规律、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