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导案
- 格式:doc
- 大小:263.00 KB
- 文档页数:20
教案授课教师:景丽职称:主管护师第二节心肺脑复苏一、基础生命支持概念:在心脏骤停病人发病现场进行的徒手心肺复苏技术,即CPCR中的第一个阶段的ABC三步。
又称初期处理或现场急救。
目的:向心、脑及全身重要器官供氧,延长机体耐受临床死亡时间(指心跳、呼吸停止,机体完全缺血,但尚存在心肺复苏机会的一段时间,通常约4分钟)。
步骤:包括心跳、呼吸停止的判定,畅通气道(A:airway),人工呼吸(B:breathing),建立有效循环(C:circulation)和转运等环节,2010版心肺复苏指南中把过去的ABC改为CAB.(一)判断并启动EMSS1、判断病人反应:在判定事发地点易于就地抢救后,快速判断。
要轻拍重喊,不可用力摇晃病人(以免加重骨折等损伤,如果病人有头颈部创伤或怀疑有颈部损伤,切勿轻易搬动,以免造成进一步损伤,对脊髓损伤的病人不适当的搬动可能造成截瘫),检查要在10秒以内完成。
2、检查循环体征:检查颈动脉搏动,时间不要超过10秒(5-10秒之间)。
1岁以上的病人检查颈动脉,1岁以下的婴儿检查肱动脉。
3、启动EMSS:一旦判定病人意识丧失,无论能否肯定有无循环,急救人员都应立即实施心肺复苏,同时立即呼救。
(二)开始复苏时病人体位复苏体位:病人平卧在平地或硬板上,如果病人面朝下时,应将病人整体翻转,即头、肩、躯干同时转动,避免躯干扭曲,头、颈部应与躯干保持在同一个轴面上。
将双上肢放置于身体两侧。
(三)循环支持(C)1、心前区捶击:在人工胸外心脏按压前,予以迅速心前区捶击,可通过机械-电转换产生低能电流而终止异位心律的折返通路,心室颤动转为较稳定的节律。
但心前区捶击只能刺激有反应的心脏,对心室停顿无效,也不具有胸外心脏按压推动血流的作用,故心前区捶击对心脏骤停无脉者而一时又电除颤器可供立即除颤时可考虑使用。
(1)方法:右手松握空心拳,小鱼际肌侧朝向病人胸壁,以距离20-25cm 高度,垂直向下捶击心前区,即胸骨下段。
《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相关知识,包括急救技术、护理操作、病情观察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急救技能和护理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在紧急情况下应对危重症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本次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急危重症护理的基本概念、常见急危重症的护理方法、急救技术、护理操作等方面的知识。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由于学生对于生命安全和健康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加强生命教育和价值观教育。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案例分析法:通过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急危重症护理的实际情况,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
3. 情境模拟法:通过模拟真实情境,让学生亲身实践急救技术和护理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 多媒体展示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形象生动地展示急危重症护理的知识和技能。
四、教学环节设计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真实案例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出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概念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授:介绍急危重症护理的基本概念、常见急危重症的护理方法、急救技术、护理操作等方面的知识。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急危重症护理中常见的难点和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4. 情境模拟:组织学生进行情境模拟,亲身实践急救技术和护理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5. 总结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评价,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五、教学反思与改进1. 教学效果:通过本次教学,学生是否掌握了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相关知识,是否提高了急救技能和护理操作能力,是否树立了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2. 不足之处:本次教学中还存在哪些不足之处,如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等,需要加以改进和完善。
《急危重症护理学》计划教案教案标题: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目标:1.了解急危重症的定义、分类和常见疾病。
2.熟悉急危重症患者的评估和监护技术。
3.掌握急危重症护理的基本操作和护理技巧。
4.培养学生的护理团队合作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教学内容:1.急危重症的定义和分类。
2.常见的急危重症疾病,如心肌梗死、脑卒中、外伤等。
3.急危重症患者的评估和监护技术,包括生命体征监测、动脉导管插管、中心静脉导管插管等。
4.急危重症护理的基本操作,如心肺复苏、气管插管、人工呼吸机操作等。
5.急危重症护理的护理技巧,如药物计量、输入输出监测等。
6.护理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和急危重症患者的应急处理能力的提高。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介绍急危重症的定义、分类和常见疾病。
2.示范法:通过模拟患者情况,演示急危重症患者的评估和监护技术的操作。
3.实践法:让学生参与到实际护理操作中,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4.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和分享在护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导入:介绍急危重症的定义和分类,引发学生对急危重症护理的兴趣。
2.讲授:详细介绍常见的急危重症疾病,如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包括其病理生理过程和护理要点。
3.示范:通过视频或幻灯片演示监护技术的操作流程和要点。
4.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复习,布置学生课后阅读相关文献。
第二课时:1.复习:学生回答第一课时课后阅读的问题,巩固和复习所学内容。
2.讲授:介绍急危重症患者的评估技术,包括生命体征监测、动脉导管插管等操作流程和要点。
3.讨论:学生小组讨论,分享实际护理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4.练习:学生分组进行评估技术的模拟操作,互相观摩和点评。
5.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复习,布置学生课后任务。
第三课时:1.复习:学生回答第二课时课后任务的问题,巩固和复习所学内容。
2.讲授:详细介绍急危重症护理的基本操作,如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等技术操作要点。
最新急危重症护理学教案急危重症护理是护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是应对急性和危重疾病的高级护理技术。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急危重症护理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和拓展。
本教案旨在介绍最新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提高护理人员在急危重症护理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一、教学目标:1.了解最新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知识。
2.掌握最新急危重症护理的评估方法和操作技能。
3.熟悉最新急危重症护理中的常见护理问题和处理方法。
4.提升护理人员处理急危重症护理的能力和水平。
二、教学内容:1.急危重症护理的概念和分类。
2.最新急危重症护理的评估方法和指标。
3.最新急危重症护理的操作技能和护理措施。
4.最新急危重症护理中的常见护理问题和处理方法。
5.最新急危重症护理的团队合作和协调。
三、教学手段:1.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介绍最新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2.临床演示:通过护理人员模拟临床操作,展示最新急危重症护理的操作技能。
3.病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病例,讨论最新急危重症护理的评估和处理方法。
4.小组讨论:组织学员进行小组讨论,分享经验和疑难问题,促进互相学习和交流。
四、教学流程:1.概念和分类的讲解:介绍急危重症护理的概念、分类和相关特点。
2.评估方法和指标的讲解:详细介绍最新急危重症护理的评估方法和指标。
3.操作技能和护理措施的演示:通过实操演示,展示最新急危重症护理的操作技能和护理措施。
4.护理问题和处理方法的分析:结合真实病例,分析最新急危重症护理中的常见问题和处理方法。
5.团队合作和协调的讲解:介绍最新急危重症护理中的团队合作和协调,强调护理团队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知识测试:通过小测验,检测学员对最新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技能演示评估:通过实操演示,评估学员对最新急危重症护理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
3.病例分析讨论:通过学员的病例分析和讨论,评估学员在最新急危重症护理中的问题分析和处理能力。
《急危重症护理》教学教案章节一:急危重症护理概述教学目标:1. 理解急危重症护理的定义和重要性。
2. 掌握急危重症患者的特点和护理原则。
3. 了解急危重症护理的流程和团队合作。
教学内容:1. 急危重症护理的定义和重要性。
2. 急危重症患者的特点和护理原则。
3. 急危重症护理的流程和团队合作。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急危重症护理的定义和重要性,急危重症患者的特点和护理原则。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急危重症护理的案例,讨论护理流程和团队合作。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急危重症护理的定义和重要性的理解。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急危重症护理流程和团队合作的掌握。
章节二:急救技能教学目标:1. 掌握急救技能的基本操作。
2. 学会判断和处理紧急情况。
3. 熟悉急救设备的应用。
教学内容:1. 急救技能的基本操作,如心肺复苏、止血、搬运等。
2. 判断和处理紧急情况的方法和原则。
3. 急救设备的应用,如自动体外除颤器、呼吸机等。
教学方法:1. 演示法:演示急救技能的基本操作和急救设备的应用。
2. 实践操作法:学生分组练习急救技能,教师指导并及时纠正错误。
教学评估:1. 操作考核:评估学生对急救技能的掌握程度。
2. 模拟紧急情况:检查学生判断和处理紧急情况的能力。
章节三:循环系统急症护理教学目标:1. 了解循环系统急症的特点和护理原则。
2. 掌握循环系统急症的诊断和治疗。
3. 学会处理循环系统急症患者的紧急情况。
教学内容:1. 循环系统急症的特点和护理原则。
2. 循环系统急症的诊断和治疗,如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
3. 处理循环系统急症患者的紧急情况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循环系统急症的特点和护理原则,循环系统急症的诊断和治疗。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循环系统急症护理的案例,讨论处理紧急情况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循环系统急症的特点和护理原则的理解。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循环系统急症诊断和治疗的掌握。
课程一般信息急危重症护理学教课方案文案课程名称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种类必修课《急危重症护理学》主编:张波、桂莉使用教材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二五”规划教材, 2013 年 11 月第 3 版。
教课对象护理学专业本科生讲课形式讲堂讲解讲课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讲课老师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今世护理学的一门重要年青的新兴学科,以挽课程简介学时救患者生命,提高急救成功率,促使患者痊愈为目的,以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急危重症患者急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应用学科。
在专业课程系统中处于重要地点。
总合拟 36 个学时,此中理论学时26 个学时,实践学时12 个学时教课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急危重症护理基本知识和主要特色2.掌握常有急、危、重症辨别和救护原则3.掌握现场救护和途中救护技术4.掌握各样急、危、重症的救护技术和操作技术;5.熟习危大病监护技术。
【能力目标】1.经过本教材的学习特别是第一单元急危重症护理学总论,有助于学生适应现代护剪发展的需要,成立整体护理观点和科学的思想方式.2.经过本教材的学习特别是第二单元急诊护理,培育学生对基础护理知识以及各专科理论知识的综合掌握,使学生系统掌握急救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常用急救护理技术及各样临床常有急危重症的急救护理知识,熟习急救护理的工作范围与特点,为此后从事和发展急救护理工作确立基础。
学情剖析3.经过本教材的学习特别是第三单元危重症护理,使学生熟习危重患者的系统功能监测以及营养支持。
4.经过本教材的学习特别是第四单元常用救护技术,加强学生急诊、急救意识,掌握急诊知识和急救技术,熟习机械通气和急危重症血液净化治疗的作用。
【感情态度目标】1.经过学习,加深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培育热爱急危重症护理学专业、不停进步、勤苦学习的精神,对常用急救技术和国内外新进展等知识有所认识和提高。
2.经过实践操作,培育谨慎务实、谨小慎微的工作态度,养成正确的护理行为意识,为临床急救护理工作确立基础。
《急危重症护理》课程教学大纲(供护理、助产专业参考使用)一、课程任务《急危重症护理》是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它重点介绍了院前急救、急诊科救护、ICU监护和灾难救护的相关理论和急救、监护技能。
其任务让学生掌握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对危重症病人快速评估、正确决策和果断实施的急救能力,能肩负起运用多学科知识、多团队协作挽救生命、减轻痛苦的神圣使命。
二、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能阐述急救生命链的概念和环节、心肺脑复苏的概念、多发伤的病理生理改变、急性中毒的救治原则、ICU的感染控制、灾难救护的组织和特点等。
2.能理解并遵守院前急救的原则和工作内容、急诊室的护理工作质量要求、ICU的监护内容和监护分级、灾难救护中护士的角色和任务等。
3.能说出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概念和三个环节、院前急救的特点、急诊科的设置和布局、ICU的设置要求、灾难救护系统等。
技能目标:1.能独立操作现场心肺复苏和AED的使用;2.能独立完成气道异物梗阻的判断、有效的拍背、海氏手法;3.能配合团队完成创伤病人的检伤分类、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4.能独立完成淹溺、电击伤、中暑、毒蛇咬伤病人的急救;5.能在5分钟内运用各种方法快速准确评估病人病情,熟练使用多功能监护仪;6.能配合完成各种维持气道通畅的方法;7.能理解并配合完成各种呼吸支持的方法;8.能理解并配合完成各种循环支持的实施;9.能配合完成常见中毒患者病人的急救;10.能理解并初步完成危重症病人血流动力学的监测和护理;11.能理解并初步完成危重症病人呼吸系统功能的监测和护理;12.能独立完成危重症病人“三管”的护理;13.能理解并初步完成危重症病人神经系统功能的监测和护理;14.能理解并初步完成危重症病人消化系统功能的监测和危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15.能理解并初步完成危重症病人肾功能和体液平衡的监测和护理。
职业道德和素质1.在言行举止上能体现“生命至上”、“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的理念,对生命心存敬畏;2.通过模拟教学和临床实习能理解并展示“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识;3.通过模拟教学和临床实习初步具备能沉着应对危重症病人的抢救,有良好的心理素质;4.通过模拟教学和临床实习理解并表现出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急危重症护理》课程教案课题:院前急救教学目的:1.识记紧急呼救、现场评估、检伤分类的内容和方法。
2.识记现场和途中救护的措施和要点。
3.理解检伤分类和现场救护的原则和意义。
4.理解途中运转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5.学会应用伤情评估和检伤分类的常用方法。
6.学会应用急救技能现场救护院前常见疾病。
课型:新授课课时:本章6个项目,安排6个课时。
教学重点:认识现场呼救、现场评估、检伤分类、现场救护、伤病员转运以及途中救护的重要性;掌握现场呼救的内容和方法;熟悉有关急救通讯系统的相关知识;掌握伤情评估的方法;掌握常用检伤分类的方法;掌握各种院前急救的现场救护的重点;了解我国院外转运的现状及困难;掌握途中救护实施前的物品及伤病员准备。
教学难点:能写出重要概念的外文缩略语及中文意译;掌握伤情评估的流程;能为伤病员佩戴正确的标志;能有效实施各种院前现场救护措施;了解我国院外转运使用的工具及相关法律,常用的设备和药物;掌握途中救护的一般治疗和成批伤救护。
教学过程:1.教学形式:讲授课,教学组织采用课堂整体讲授和分组演示。
2.教学媒体: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媒体技术。
作业处理:完成每章后的思考题。
板书设计:药物,防治感染。
⑨对中毒的伤病员,及时注射解毒药物或给予排毒素药物处理。
2.现场救护的程序①根据现场伤病员情况,应协助医生对伤病员的伤情或病情进行初步评估,要求迅速、准确。
②立即实施最紧急的急救措施,如对气道梗阻的伤病员清理呼吸道,开放气道,对心搏骤停的伤病员立即实施心肺复苏术,必要时可在现场实施紧急手术,尽可能稳定伤情或病情。
③稳定伤病员的情绪,减轻或消除强烈刺激对其造成的心理反应。
对于创伤而言,急救5项技术是重点,它们分别为有效的通气、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
二、常见的急症症状、体征及处理(一)休克1.判断要点引起休克的病因各有不同,但其病理生理变化大致相同,临床表现相似,主要为:①反应迟钝,意识异常,神志模糊和昏迷。
急危重症护理学教案教案标题: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目标:1.掌握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2.了解常见的急危重症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3.掌握急危重症护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4.培养学生对急危重症患者护理的能力和责任感。
5.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1.急危重症护理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a.急危重症护理的概念和历史发展b.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c.急危重症护理学的专科特点2.常见急危重症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a.心脏急危重症: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b.呼吸系统急危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支气管哮喘、肺栓塞等c.中枢神经系统急危重症:脑卒中、颅脑损伤、癫痫等d.多器官功能衰竭:脓毒症、休克等3.急危重症护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a.急危重症护理的目标和任务b.生命体征监测与评估c.重症患者的气道管理与机械通气d.血流动力学监测与支持e.营养支持和内外科护理措施f.急危重症护理中的感染预防与抗生素应用g.急危重症患者的疼痛管理与精神护理教学方法:1.授课讲解:通过讲解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急危重症护理的重要性和应用。
2.案例分析:以常见急危重症疾病为案例,引导学生分析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并设计相应的护理措施。
3.临床实习:安排学生到临床科室进行实习,与临床护士一起参与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工作,提高护理实践能力。
4.讨论研究:开展小组讨论或研究项目,让学生深入了解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前沿知识和研究进展。
教学评估:1.课堂提问:通过提问学生对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进行回答,检查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
2.案例分析报告:要求学生撰写指定的急危重症疾病的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疾病护理的理解和护理措施的设计能力。
3.实习评估:通过导师或临床辅导员的评估,考察学生在临床实习中的表现和护理技能。
教学参考资料:1.《急危重症护理学》(第4版),陈建平,人民卫生出版社,2024年。
急危重症护理学教案.成都大学教案学院(部):医护学院系(教研室):外科教研室授课老师:李夏卉职称:助教课程名称总学分:2学分课程类别急危重症护理学总学时:24学时其中:讲课12学时实践12学时必修课()选修课(√)公共课()学科课()专业课(√)实践课()全校任选课()授课对象2023级护理专科考核方式考查课程。
课堂参加10%,作业+操作考查30%,笔试70%教学基本目的和要求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同学达到:把握急救助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学问与护理基本操作;初步学会对各科紧急重症病人的初步应急处理和搭配抢救;按操作规程,正的确施急救助理技术;在面对急危重症患者时,能适时无误地做出判定和救助;对常用急救技术和国内外新进展等学问有所了解。
教学重点: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分诊技术;现场救助四大技术——止血、包扎、搬运、固定;心肺脑复苏;监测;创伤;中暑溺水电击,急性中毒。
教学难点:分诊技术;中暑溺水电击,急性中毒。
周秀华主编《急危重症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版)教材、孙菁主编《急重症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参考书钟清玲主编《急危重症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英中文)注:此页针对课程整体内容进行填写精选范本.成都大学教案总学时第1、2学时授课内容第一章绪论了解急诊护理学的起源及进展,急诊护理学的范畴。
把握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构成。
急诊护理学的范畴。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定义。
(含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佑襄助手段、师生互动、时间调配、板书设计等)用多媒体课件()讲授。
课堂提问。
第一节概述一、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进展(20)二、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范畴(10)教学目的和要求重点难点教学安排第二节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一、建立、健全急救组织,形成急救网络(15)二、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管理(25)课堂讨论:为什么需要急救医疗服务体系?(20)思索题、课后作业名词解释:、院前急救。
选择题(精品课)周秀华主编《急危重症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版)重要孙菁主编《急重症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参考资料钟清玲主编《急危重症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英中文)课后自我总结分析备注注:此页针对实在授课内容填写(对本章节的课堂教学需增补说明的内容)精选范本.成都大学教案总学时第3、4学时授课内容第二章院外急救把握院外急救的概念,现场急救的原则。
1. 使学生掌握急危重症学的基本概念、特点及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急救意识和急救技能。
3. 增强学生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能力,提高救治成功率。
教学对象:护理专业学生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一、第一课时1. 知识点讲解(1)急危重症学的概念、特点及重要性(2)急危重症患者的分类与评估(3)常见急危重症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2.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学生听讲、记录(2)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二、第二课时1. 技能培训(1)心肺复苏(CPR)(2)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使用(3)创伤急救基本技能2.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示范,学生模仿(2)练习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练习一、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介绍急危重症学的基本概念,强调其在临床护理中的重要性。
2. 讲解知识点:讲解急危重症学的概念、特点及重要性,急危重症患者的分类与评估,常见急危重症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3.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提高学生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能力。
二、第二课时1. 技能培训(1)心肺复苏(CPR):讲解CPR的步骤、注意事项,并示范操作。
(2)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使用:讲解AED的使用方法,并示范操作。
(3)创伤急救基本技能:讲解创伤急救的基本原则和技能,如止血、包扎、固定等。
2. 学生实际操作练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CPR、AED使用和创伤急救基本技能的操作练习。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如提问、讨论等。
2. 知识掌握情况:通过提问、案例分析等方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技能操作水平:通过实际操作练习,评估学生的急救技能水平。
教学总结: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和技能培训,使学生掌握了急危重症学的基本知识和急救技能,提高了学生的急救意识和护理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教学效果。
《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大纲第一章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教学目标】1.掌握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定义;2.了解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发展历史、国内外急危重症护士培训及资质认证。
【重点、难点】1.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含义;2.分析我国急危重症护士资质认证的趋势。
【教学时数】理论1学时,实践0学时【教学内容】1.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1)国际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2)我国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建立与发展。
2.急危重症护士培训及其资质认证(1)国内外急危重症护士培训;(2)国内外急危重症护士资质认证。
【教学方法】讲授法、学导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第二章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与管理【教学目标】1.掌握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定义;院前急救的定义、任务;医院急诊科救治的定义、任务;ICU的任务;2.熟悉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的特点;院前急救组织的标准;院前急救的运转模式;医院急诊科救治的运转模式;ICU的运转模式;3.了解我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发展。
【重点、难点】1.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2.结合我国社会实际,谈谈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管理。
【教学时数】理论1学时,实践0学时【教学内容】1.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2.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管理。
(1)院前急救(2)医院急诊科救治(3)重症监护【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第三章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教学目标】1.掌握急诊科抢救室设置的原则;急诊留观制度;急救绿色通道的定义、管理;急诊护理工作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具体目标及措施;2.熟悉急诊科的设置主要为预检分诊处、急诊诊断室、急诊抢救室、急诊监护室、观察室及辅助检查室六个部门;急诊科的总体布局、通讯、信息设备、急诊科仪器设备及药品管理;急诊护理应急预案;急诊护理工作质量管理的组织实施;3.了解急诊科的组织结构;急诊科工作质量要求、人员编制与管理、急诊科的主要制度;急诊绿色通道的收治范围;三级医院急诊科质量管理评价指标参考值。
《急危重症护理》教学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急危重症护理的定义、范围和重要性。
掌握急危重症护理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1.2 教学目标理解急危重症护理的概念和特点。
掌握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流程和注意事项。
1.3 教学方法讲授:介绍急危重症护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讨论急危重症护理的应对策略。
1.4 教学内容急危重症护理的定义和范围。
急危重症护理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流程和注意事项。
1.5 作业与评估课堂参与: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性和理解能力。
第二章:急救护理2.1 教学目标掌握急救护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熟悉急救护理的流程和注意事项。
2.2 教学方法讲授:介绍急救护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技能培训:进行急救护理的实践操作培训。
2.3 教学内容急救护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急救护理的流程和注意事项。
2.4 作业与评估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急救护理的知识和技能。
技能考核:评估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掌握情况。
第三章: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3.1 教学目标掌握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知识和技能。
熟悉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流程和注意事项。
3.2 教学方法讲授:介绍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知识和技能。
案例分析:分析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案例,讨论护理策略。
3.3 教学内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知识和技能。
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流程和注意事项。
3.4 作业与评估课堂参与: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性和理解能力。
第四章:急性循环衰竭患者的护理4.1 教学目标掌握急性循环衰竭患者的护理知识和技能。
熟悉急性循环衰竭患者的护理流程和注意事项。
4.2 教学方法讲授:介绍急性循环衰竭患者的护理知识和技能。
案例分析:分析急性循环衰竭患者的案例,讨论护理策略。
4.3 教学内容急性循环衰竭患者的护理知识和技能。
急性循环衰竭患者的护理流程和注意事项。
4.4 作业与评估课堂参与: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性和理解能力。
第五章:急性中毒患者的护理5.1 教学目标掌握急性中毒患者的护理知识和技能。
急危重症护理学知识点总结以及教案第一章:绪论1.1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定义和发展1.2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重要性和任务1.3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专业组织和认证1.4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基本原则和目标第二章:急危重症患者的评估与监测2.1 患者的初步评估和评估2.2 监测方法和设备的使用2.3 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和解读2.4 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观察和报警处理第三章: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技术3.1 气道管理和呼吸支持技术3.2 循环支持和血管通道建立3.3 急性疼痛管理和疼痛评估3.4 患者的营养支持和代谢管理第四章:急危重症患者的常见疾病护理4.1 心跳呼吸骤停和紧急复苏4.2 急性呼吸衰竭和呼吸支持4.3 急性心脏骤停和心脏急救4.4 严重创伤和创伤护理第五章:急危重症患者的心理护理和社会支持5.1 急危重症患者的心理状态和需求5.2 心理护理技巧和沟通方法5.3 患者家属的支持和护理5.4 急危重症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第六章:急危重症患者的药物治疗6.1 急危重症患者药物治疗的特殊性6.2 常用药物的作用机制和护理要点6.3 药物治疗监测和不良反应的处理6.4 药物过敏和紧急药物过敏反应的护理第七章:感染控制与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7.1 急危重症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和预防策略7.2 常见感染病的护理和治疗要点7.3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监控7.4 感染控制措施在急危重症护理中的应用第八章:急危重症护理的质量管理8.1 急危重症护理质量的重要性8.2 护理质量指标和评价体系8.3 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和步骤8.4 患者安全和护理风险管理第九章:急危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和代谢管理9.1 急危重症患者营养评估和营养需求9.2 营养支持和代谢管理的护理措施9.3 营养支持和代谢管理的并发症护理9.4 营养支持和代谢管理的监测和调整第十章:急危重症护理的持续专业发展和教育10.1 持续专业发展的意义和目标10.2 继续教育和学术研究的资源和方法10.3 临床教学和模拟培训的应用10.4 急危重症护理领域的最新发展和趋势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急危重症患者的评估与监测难点解析:准确、迅速地评估患者的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生命危险状况。
大学急重症护理教案大学急重症护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急重症患者的情况评估和护理方法;2. 学习各种急重症病情的特点及其护理处理;3. 掌握相关仪器设备的使用,如ECG监测仪器、呼吸机等;4. 培养学生的协同合作和应急处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急重症患者的病情评估(1)对生命体征的监测,包括心率、呼吸、血压、体温等;(2)对意识、瞳孔等神经系统的评估;(3)对肺部、心脏、肝肾等各系统的评估。
2. 急性心肌梗塞急诊护理(1)了解心肌梗塞的病情特点;(2)掌握ECG检查方法,了解心肌梗塞的ECG诊断;(3)掌握紧急抢救措施,如立即行溶栓治疗、给予血管扩张剂等;(4)掌握后续护理方法,包括心理疏导、药物治疗、预防二次发作等。
3. 呼吸衰竭的急救处理(1)了解呼吸衰竭的病情特点,掌握诊断方法;(2)掌握呼吸机使用,进行呼吸支持;(3)掌握氧疗的相关操作;(4)掌握支护疗法,如镇静、咳痰、胸部物理治疗等。
4. 中枢神经系统突发病的急救处理(1)了解中枢神经系统突发病的病情特点,如脑出血、脑梗死等;(2)掌握紧急抢救措施,如给予神经保护剂、降压降脑压等;(3)掌握后续护理方法,包括对神经系统的护理、预防并发症等。
5. 严重感染的急救处理(1)了解严重感染的病情特点;(2)掌握抗感染治疗,如采用抗生素等药物;(3)掌握血流动力学支持的相关方法,如液体复苏、利尿、补充电解质等;(4)掌握对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6. 休克的紧急抢救处理(1)了解休克的病情特点,掌握诊断方法;(2)掌握血流动力学支持的相关方法,如液体复苏、心脏支持药、利尿、补充电解质等;(3)掌握休克抢救的时间节点及疏导患者家属等方法。
三、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模拟操作、小组讨论、多媒体课件讲解等。
四、评价方法:学生出勤、参与课堂讨论、模拟操作评分、结合本学期学习成果设计策略、教案设计等。
五、教学资源:ECG监测仪器、呼吸机、模拟人体模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