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IT运维服务指标体系
- 格式:docx
- 大小:145.03 KB
- 文档页数:60
it运维服务管理指标IT运维服务管理指标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IT运维服务管理在企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保障系统稳定运行,还是提供优质的技术支持,IT运维服务管理都需要有一套科学有效的指标体系来衡量和评估。
本文将从不同的维度介绍IT运维服务管理的指标,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和优化IT运维服务。
一、服务可用性指标服务可用性是衡量IT运维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反映了系统或服务在一定时间内可正常使用的能力。
常用的服务可用性指标包括:1.1 系统可靠性:反映系统在一段时间内的故障次数和故障恢复时间。
例如,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和平均故障恢复时间(MTTR)。
1.2 服务可用性率:反映系统或服务在一段时间内可用的比例。
例如,99.9%的可用性表示系统每年最多只有8小时的停机时间。
1.3 服务质量指标:反映系统或服务在提供服务过程中的性能表现,如响应时间、吞吐量等。
二、问题管理指标问题管理是IT运维服务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到对故障、变更和事件等问题的有效管理和解决。
以下是常用的问题管理指标:2.1 问题解决率:反映问题解决的效率和质量。
通常以问题解决的平均时间和解决率来衡量。
2.2 问题重复率:反映同一问题在一段时间内的重复发生情况。
较高的问题重复率可能意味着解决问题的根本原因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2.3 问题溢出率:反映无法解决的问题数量。
较高的问题溢出率可能意味着团队的能力不足或问题管理流程不完善。
三、变更管理指标变更管理是IT运维服务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它涉及到对系统和服务的变更进行规范、控制和评估。
以下是常用的变更管理指标:3.1 变更成功率:反映变更实施的成功率和质量。
通常以变更成功的比例来衡量。
3.2 变更失败率:反映变更实施的失败率和原因。
较高的变更失败率可能意味着变更管理流程不完善或变更实施缺乏规范。
3.3 变更影响度:反映变更对系统和服务的影响程度。
较高的变更影响度可能意味着变更实施风险较大,需要更加谨慎评估和控制。
it运维管理体系指标IT运维管理体系指标是衡量企业IT运维管理绩效的重要标准,它可以帮助企业评估自身的运维管理水平,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本文将从IT运维管理体系指标的定义、分类和重要性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IT运维管理体系指标的定义IT运维管理体系指标是指用于评估和衡量企业IT运维管理绩效的一系列指标。
它可以反映企业在IT运维管理方面的优势和劣势,帮助企业发现问题并制定改进措施。
IT运维管理体系指标通常包括运维效率、运维质量、运维成本等多个方面的指标。
二、IT运维管理体系指标的分类1. 运维效率指标运维效率指标反映了企业IT运维团队的工作效率。
常见的运维效率指标包括平均故障修复时间、平均故障修复率、平均故障处理效率等。
通过监控这些指标,企业可以评估运维团队的响应速度和处理效率,及时发现并解决故障。
2. 运维质量指标运维质量指标衡量了企业IT运维服务的质量水平。
常见的运维质量指标包括故障发生率、故障再发生率、用户满意度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企业评估运维服务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从而提升用户满意度。
3. 运维成本指标运维成本指标反映了企业IT运维管理的经济效益。
常见的运维成本指标包括每台设备的平均运维成本、每个故障的平均处理成本等。
通过监控这些指标,企业可以评估运维管理的经济效益,合理控制运维成本。
三、IT运维管理体系指标的重要性1. 评估绩效IT运维管理体系指标可以帮助企业评估自身的运维管理绩效,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通过监控和分析指标数据,企业可以了解自身在运维效率、运维质量和运维成本等方面的表现,及时调整运维策略,提升绩效。
2. 改进管理IT运维管理体系指标可以帮助企业发现问题和短板,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通过对指标数据的分析,企业可以识别出导致运维效率低下、运维质量不高和运维成本过高的原因,从而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提升运维管理水平。
3. 提升用户满意度IT运维管理体系指标中的运维质量指标可以帮助企业评估运维服务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进而提升用户满意度。
ITSM运维服务体系介绍ITSM(IT Service Management,IT服务管理)是指通过规范和集成各种IT服务管理过程,以提高IT服务质量、降低IT服务成本、提升IT部门效率和响应能力的一种管理方式。
ITSM运维服务体系是在ITSM理念指导下建立的一套完善的IT运维服务管理体系。
本文将从ITSM运维服务体系的概念、原则、架构和实施过程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ITSM运维服务体系的概念及原则ITSM运维服务体系是指在ITSM理念的引领下,通过规范和集成各种IT运维服务管理流程和工具,构建了一个完整的IT运维服务体系。
它包括了服务战略、服务设计、服务过渡、服务运营和持续改进等环节,以确保IT运维服务的稳定性、高效性和质量。
1.用户至上:将用户需求放在首位,为用户提供满足其业务需求的稳定、高效的IT运维服务。
2.过程导向:通过规范和标准化各个IT运维服务管理流程,确保服务质量和可靠性。
3.持续改进:通过监控、评估和优化IT运维服务,不断提升运维服务质量和水平。
4.可测量性:通过设定衡量指标和指标体系,对运维服务进行定量评估和监控。
二、ITSM运维服务体系的架构1.服务战略:这个环节主要关注IT运维服务的规划和战略目标的制定,包括明确服务目标、制定服务策略、评估服务需求和制定服务策略等。
2.服务设计:在这个环节中,主要进行IT运维服务的详细设计和开发,包括制定服务架构、定义服务流程、确定服务级别协议(SLA)和设计服务目录等。
3.服务过渡:这个环节主要关注将新的或变更的IT运维服务交付给用户,并确保用户顺利使用,包括服务测试、培训和变更控制等。
4.服务运营:在这个环节中,主要进行IT运维服务的实施和运营,包括服务请求管理、事件管理、问题管理和变更管理等。
5.持续改进: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不断的监控和评估IT运维服务的性能和效果,以便对运维服务进行优化和改进,包括制定改进计划、实施改进行动和评估改进效果等。
it运维考核指标IT运维考核指标IT运维是指企业或组织在日常运营中对信息技术系统进行监控、维护、修复和优化的过程。
对于一个运维团队来说,评估运维工作的效果和质量非常重要。
为了确保IT运维的高效、稳定和安全,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
一、故障处理能力故障处理是IT运维工作中最基本的任务之一。
考核指标应包括故障响应时间、故障处理时间、故障解决率等。
故障响应时间是指从故障发生到运维人员开始处理的时间,应尽量缩短。
故障处理时间是指从运维人员开始处理故障到故障解决的时间,应尽量减少。
故障解决率是指成功解决故障的比例,应保持较高水平。
二、系统稳定性系统稳定性是衡量IT运维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
考核指标可以包括系统可用性、系统崩溃次数等。
系统可用性是指系统能够正常运行的时间占总时间的比例,应保持较高水平。
系统崩溃次数是指系统在一段时间内发生故障导致无法正常运行的次数,应尽量减少。
三、安全性能安全性是IT运维工作中的核心要求之一。
考核指标可以包括信息安全漏洞的发现和修复时间、系统安全事件的响应时间等。
信息安全漏洞的发现和修复时间是指运维人员发现安全漏洞后及时进行修复的时间,应尽量缩短。
系统安全事件的响应时间是指运维人员在发生安全事件后开始处理的时间,应尽量缩短,确保安全事件不会扩大。
四、效率与优化IT运维的目标是提高系统的效率和性能。
考核指标可以包括系统资源利用率、系统响应时间等。
系统资源利用率是指系统使用的硬件资源、网络资源等的利用率,应确保合理使用资源,提高系统效率。
系统响应时间是指系统处理用户请求的时间,应尽量缩短,提高用户体验。
五、团队合作与沟通IT运维工作需要团队合作和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
考核指标可以包括团队协作效果、沟通响应时间等。
团队协作效果是指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效果,应确保团队协作顺畅高效。
沟通响应时间是指团队成员之间沟通交流的效率,应尽量缩短,确保沟通不延误工作。
六、知识与技能更新IT运维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考核指标应包括团队成员的知识学习和技能提升。
运维服务指标体系1.系统稳定性:系统稳定性是运维服务的基础,可以通过以下指标来评估:系统可用性、系统故障次数、系统恢复时间、系统性能指标等。
这些指标可以通过监控和日志数据来统计和计算,用以衡量系统稳定性的优劣程度。
2.故障处理:故障处理是运维服务中重要的工作内容,应对故障的速度和效果直接影响着系统的稳定性。
可以通过以下指标来评估故障处理能力:故障响应时间、故障修复时间、故障分析和解决率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评估运维团队的应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变更管理:变更管理是运维服务中的关键环节,对于系统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
可以通过以下指标来评估变更管理的质量:变更执行成功率、变更计划执行时间、变更后故障率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衡量变更管理的效果和变更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4.巡检和预防:定期巡检和预防性维护是运维服务中的重要工作内容。
可以通过以下指标来评估巡检和预防的质量:巡检频率、巡检异常发现率、漏洞修复时间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衡量巡检和预防对系统安全和稳定性的贡献。
5.客户满意度:客户满意度是评估运维服务的重要指标,反映了客户对运维服务的认可和满意程度。
可以通过客户反馈、调查问卷等方式来获取客户满意度数据,用以评估和改善运维服务的质量。
综上所述,运维服务指标体系是评估运维服务质量的重要工具,可以从系统稳定性、故障处理、变更管理、巡检和预防、客户满意度等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和设计,以全面衡量和评价运维服务的能力和质量。
通过合理制定和运用指标体系,可以帮助企业实现高效稳定的运维运营,提升系统的可用性和用户体验。
企业IT运维服务指标体系目录1概述 (1)2术语和定义 (1)3指标体系表 (2)4指标模板 (4)5附则 (4)附录A 指标要求及计算公式 (5)I公司IT运维服务指标体系1概述1.1编制目的为推动公司IT运维服务的“一体化、规范化”管理,实现管控模式的转变,确保公司IT战略目标落地,构建科学统一的IT运维指标体系,特制定本指标体系。
1.2适用范围本指标体系适用于公司总部、各分子公司以及各分子公司下属单位。
1.3编制原则IT运维服务指标体系应当涵盖促进企业IT运维服务成功的关键因素,并进行定量的测量与分析。
1.4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Q/CSG11801.2-2008 公司信息分类和编码第2分册:公共信息分类和编码GB/T24405.1信息技术服务管理第1部分:规范GB/T24405.2信息技术服务管理第2部分:实践规则GB/T16680-1996 软件文档管理指南2术语和定义2.1指标是指对特定对象的目标进行衡量的单位和方法。
2.2KPI全称为关键绩效指标,是指为了衡量特定对象的关键成功因素而设定的衡量单位和方法。
2.3决策层本文所指的决策层是指对IT运维、服务战略进行决策的群体。
2.4管理层本文所指的管理层是指对日常IT运维、服务进行管理并提出决策建议的群体。
2.5执行层本文所指的执行层是指日常IT运维、服务过程中执行具体运维或服务任务的群体。
2.6周期指对指标进行分析的间隔时间,周期分七种:日、周、月、季度、半年、年、投运至今。
MTBF 计算周期默认为自投运累计至今,其他指标计算周期默认为月。
2.7权重指该指标在同类指标中的比重。
3指标体系表3.1运行指标3.2服务指标4指标模板5附则5.1本指标体系由公司信息部负责解释。
5.2本指标体系自2012年1月1日起执行。
附录A 指标要求及计算公式A.1 运行指标A.1.1 网络安全运行状况A.1.1.1 关键网络安全设备MTBFA.1.1.1.1 关键路由器MTBFA.1.1.1.1.1 单台路由器指标注:中断时长通过累加计算,同一采集周期内发生下列一种或多种情况,中断时长累加一次采集周期。
1) SNMP协议采集设备的当前正常运行时间(UPTIME)值小于上一次采集值;2) SNMP/SSH采集设备引擎/模块状态异常;3) 通过Ping测试,Ping超时或失败。
A.1.1.1.2 关键交换机MTBFA.1.1.1.2.1 单台交换机MTBF注:中断时长通过累加计算,同一采集周期内发生下列一种或多种情况,中断时长累加一次采集周期。
1) SNMP协议采集设备的当前正常运行时间(UPTIME)值小于上一次采集值;2) SNMP/SSH采集设备引擎/模块状态异常;3) 通过Ping测试,Ping超时或失败。
A.1.1.1.3 关键负载均衡设备MTBFA.1.1.1.3.1 单台负载均衡设备MTBF注:中断时长通过累加计算,同一采集周期内发生下列一种或多种情况,中断时长累加一次采集周期。
1) SNMP协议采集设备的当前正常运行时间(UPTIME)值小于上一次采集值;2) SNMP/SSH采集设备引擎/模块状态异常;3) 通过Ping测试,Ping超时或失败。
A.1.1.1.4 关键防火墙MTBFA.1.1.1.4.1 单台防火墙MTBF注:中断时长通过累加计算,同一采集周期内发生下列一种或多种情况,中断时长累加一次采集周期。
1) SNMP协议采集设备的当前正常运行时间(UPTIME)值小于上一次采集值;2) SNMP/SSH采集设备引擎/模块状态异常;3) 通过Ping测试,Ping超时或失败。
A.1.1.1.5 关键IPS/IDS MTBFA.1.1.1.5.1 单台IPS/IDS MTBF注:中断时长通过累加计算,同一采集周期内发生下列一种或多种情况,中断时长累加一次采集周期。
1) SNMP协议采集设备的当前正常运行时间(UPTIME)值小于上一次采集值;2) SNMP/SSH采集设备引擎/模块状态异常;3) 通过Ping测试,Ping超时或失败。
A.1.1.2 关键网络安全设备平均可用率A.1.1.2.1 关键路由器可用率A.1.1.2.1.1 单台路由器可用率注:中断时长通过累加计算,同一采集周期内发生下列一种或多种情况,中断时长累加一次采集周期。
1) SNMP协议采集设备的当前正常运行时间(UPTIME)值小于上一次采集值;2) SNMP/SSH采集设备引擎/模块状态异常;3) 通过Ping测试,Ping超时或失败。
A.1.1.2.2 关键交换机可用率A.1.1.2.2.1 单台交换机可用率注:中断时长通过累加计算,同一采集周期内发生下列一种或多种情况,中断时长累加一次采集周期。
1) SNMP协议采集设备的当前正常运行时间(UPTIME)值小于上一次采集值;2) SNMP/SSH采集设备引擎/模块状态异常;3) 通过Ping测试,Ping超时或失败。
A.1.1.2.3 关键负载均衡设备可用率A.1.1.2.3.1 单台负载均衡设备可用率注:中断时长通过累加计算,同一采集周期内发生下列一种或多种情况,中断时长累加一次采集周期。
1) SNMP协议采集设备的当前正常运行时间(UPTIME)值小于上一次采集值;2) SNMP/SSH采集设备引擎/模块状态异常;3) 通过Ping测试,Ping超时或失败。
A.1.1.2.4 关键防火墙可用率A.1.1.2.4.1 单台防火墙可用率注:中断时长通过累加计算,同一采集周期内发生下列一种或多种情况,中断时长累加一次采集周期。
1) SNMP协议采集设备的当前正常运行时间(UPTIME)值小于上一次采集值;2) SNMP/SSH采集设备引擎/模块状态异常;3) 通过Ping测试,Ping超时或失败。
A.1.1.2.5 关键IPS/IDS 可用率A.1.1.2.5.1 单台IPS/IDS可用率注:中断时长通过累加计算,同一采集周期内发生下列一种或多种情况,中断时长累加一次采集周期。
1) SNMP协议采集设备的当前正常运行时间(UPTIME)值小于上一次采集值;2) SNMP/SSH采集设备引擎/模块状态异常;3) 通过Ping测试,Ping超时或失败。
A.1.1.3 关键网络安全设备平均运行率A.1.1.3.1 关键路由器运行率A.1.1.3.1.1 单台路由器运行率注:中断时长通过累加计算,同一采集周期内发生下列一种或多种情况,中断时长累加一次采集周期。
1) SNMP协议采集设备的当前正常运行时间(UPTIME)值小于上一次采集值;2) SNMP/SSH采集设备引擎/模块状态异常;3) 通过Ping测试,Ping超时或失败。
A.1.1.3.2 关键交换机运行率A.1.1.3.2.1 单台交换机运行率注:中断时长通过累加计算,同一采集周期内发生下列一种或多种情况,中断时长累加一次采集周期。
1) SNMP协议采集设备的当前正常运行时间(UPTIME)值小于上一次采集值;2) SNMP/SSH采集设备引擎/模块状态异常;3) 通过Ping测试,Ping超时或失败。
A.1.1.3.3 关键负载均衡设备运行率A.1.1.3.3.1 单台负载均衡设备运行率注:中断时长通过累加计算,同一采集周期内发生下列一种或多种情况,中断时长累加一次采集周期。
1) SNMP协议采集设备的当前正常运行时间(UPTIME)值小于上一次采集值;2) SNMP/SSH采集设备引擎/模块状态异常;3) 通过Ping测试,Ping超时或失败。
A.1.1.3.4 关键防火墙运行率A.1.1.3.4.1 单台防火墙运行率注:中断时长通过累加计算,同一采集周期内发生下列一种或多种情况,中断时长累加一次采集周期。
1) SNMP协议采集设备的当前正常运行时间(UPTIME)值小于上一次采集值;2) SNMP/SSH采集设备引擎/模块状态异常;3) 通过Ping测试,Ping超时或失败。
A.1.1.3.5 关键IPS/IDS 运行率A.1.1.3.5.1 单台IPS/IDS运行率注:中断时长通过累加计算,同一采集周期内发生下列一种或多种情况,中断时长累加一次采集周期。
1) SNMP协议采集设备的当前正常运行时间(UPTIME)值小于上一次采集值;2) SNMP/SSH采集设备引擎/模块状态异常;3) 通过Ping测试,Ping超时或失败。
A.1.1.4 信息网络设备平均可用率A.1.1.4.1 局域网核心层网络设备可用率A.1.1.4.2 局域网汇聚层网络设备可用率A.1.1.4.3 综合数据网互联网络设备可用率A.1.1.4.4 互联网出口网络设备可用率A.1.1.5 信息网络设备平均运行率A.1.1.5.1 局域网核心层网络设备运行率A.1.1.5.2 局域网汇聚层网络设备运行率A.1.1.5.3 综合数据网互联网络设备运行率A.1.1.5.4 互联网出口网络设备运行率A.1.1.6 信息网络可用率A.1.1.7 信息网络运行率A.1.1.8 网络安全事件告警数A.1.1.8.1 状态类安全事件累计数A.1.1.8.2 网络攻击类安全事件累计数A.1.1.8.3 用户行为类安全事件累计数A.1.1.8.4 有害程序类安全事件累计数A.1.1.8.5 其他类安全事件累计数A.1.2 应用系统运行状况A.1.2.1 关键应用系统MTBFA.1.2.1.1 单个应用系统的MTBF注:1) 中断时长通过累加计算,故障通过用户模拟体验(如访问首页)探测,若响应时间超过阈值,中断时长累加一次采集周期。
A.1.2.2 关键应用系统平均可用率A.1.2.2.1 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可用率注:1) 中断时长通过累加计算,故障通过用户模拟体验(如访问首页)探测,若响应时间超过阈值,中断时长累加一次采集周期。
A.1.2.2.2 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可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