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红楼梦》中小小人物——傻大姐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5
红楼梦小人物深度剖析(实用版)目录1.红楼梦小人物的特点2.焦大的人物分析3.妙玉的人物分析4.贾宝玉的人物分析5.红楼梦人物关系图正文一、红楼梦小人物的特点《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形象著称。
然而,除了这些中心人物外,书中还描绘了许多小人物,他们虽然出场次数不多,但个个形象鲜明,具有独特的性格特点。
这些小人物可分为几类:一类是贾府的奴仆,如焦大、紫鹃等;一类是王、薛、史等家族的人物,如妙玉、史湘云等;还有一类是与贾府关系密切的官场人物,如贾雨村等。
这些小人物形象的刻画,不仅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众生相,还对中心人物的性格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衬托作用。
二、焦大的人物分析焦大是贾府的资深奴仆,他出场次数不多,但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焦大性格刚烈,忠诚可靠,他从小跟随贾家祖辈走南闯北,为贾家立下了汗马功劳。
尽管地位低下,但他始终忠于贾家,甚至不顾自己的生死。
在贾府败落后,他仍然坚守在贾府,不离不弃。
通过对焦大的描绘,作者展示了封建社会中奴仆对主子的忠诚,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观念和人性的复杂性。
三、妙玉的人物分析妙玉是《红楼梦》中一个特殊的小人物,她虽然不是贾府的小姐,但却占有重要的地位。
妙玉是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重要人物,她聪明伶俐,富有才情,但又孤芳自赏,性格独立。
她与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的关系错综复杂,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增色不少。
通过对妙玉的描绘,作者展示了一个不同于世俗女子的形象,也体现了当时女性的坚韧和才情。
四、贾宝玉的人物分析贾宝玉是《红楼梦》的中心人物,他出生富贵,却因叛逆性格而走上了与家族背道而驰的道路。
贾宝玉痛恨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腐朽,鄙视功名利禄,追求真挚的感情。
他对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的感情纠葛,展现了他矛盾重重的内心世界。
贾宝玉的形象刻画,反映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深刻反思和对人性的探讨。
五、红楼梦人物关系图《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聪明人、傻子、奴才在《红楼梦》里,这三种人也有。
较为典型的,譬如:何谓聪明人?“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这就是宝姑娘的聪明处。
还有很多小聪明人,若葫芦庙里的门子,被人当作暗箭使的秋桐,爱啃油炸觉骨头下酒的夏金桂,舌头上能跑出马来的小红等等。
至于专会撒泼的赵姨娘呢?连小聪明都算不上,到头来只是为众人一笑,她的儿子在这方面就比她强。
至于王熙凤和贾雨村这一对“奸雄”“奸雌”呢,一个是没读书,一个是书读的太多,离聪明的化境总觉得隔上那么一层。
不过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防,那就是整天躲在屋子里专搞些阴谋诡计的赦老,诸位不要被他那个“偏心”的笑话瞒过,此人可谓聪明中的暗器。
宝玉可谓聪明人乎?此乃聪明人中的“痴儿”也。
这种“百无一用”的聪明,往往在林妹妹的嘴里,妙玉的洁癖上,探春的经世大论,湘云的丈夫气中皆有生动体现。
可惜的是涉世未深,但又恐一涉世故,如宝玉的一颗珠子,竟幻出三样来。
作者不忍之处,所以才有了一座大观园。
至于迎春乃聪明中的懦弱人也,惜春乃聪明中的明白人也,贾母乃聪明中的糊涂人也,刘姥姥乃聪明中的解意人也,王夫人乃聪明中的深沉人也,薛姨妈乃聪明中的温厚人也,张道士可谓聪明中的和善人也,王一贴可谓聪明中的世故人也。
而“红楼三尤”,虽知聪明为何物,但终究由不得自家聪明出头。
袭人和晴雯宝玉可谓聪明人乎?一个看似傻子实为聪明人也,一个看似聪明实为傻子也。
而荣宁二府的哥哥弟弟中反以酒囊饭袋为最多,如贾蓉的一味油滑,贾芸的一味奉承,贾珍的一味粗豪,贾琏的一味肆淫,魑魅魍魉,一团乌烟瘴气。
至于那个有些光彩夺目的柳湘莲,说穿了不过绣花枕头一个。
再来说说傻子。
傻大姐头脑混沌,竟不识“妖精打架”为何物?此乃我们通常所说的“缺心眼”,“少根弦”,到底还是比《金瓶梅》那位被潘金莲打得“杀猪叫”的秋菊还是要幸运许多。
作者也正由于她的傻,故把“抄检大观园”、“黛玉魂归”这两大关目的钥匙,紧紧揣在她手上。
如果无傻大姐,就无“大观园风流云散”,大观园能不散么?我们能不毕业能不走上社会么?看似偶然,实为必然。
1、薛宝钗的人物特征:(1)她容貌漂亮,举止娴雅,是当时正统淑女的典范。
(2)她恪守妇道,但也对当时的社会抱有一种强烈的批评精神。
(3)她稳重慷慨,八面玲珑。
她对不同的人自有一套不同的“社交”方式:对贾母、王夫人这样的“权威人物”,她尊重顺从;对大观园的其他姐妹,她表现出的是“宝姐姐”的稳重和宽容;对下人,她又显得平易近人,不端架子。
随和,大度;有才华;冷、无情,但“任是无情也动人”。
2、贾宝玉的人物特征:(1)他是一个又奇又俗的人物。
(2)构成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叛逆。
他行为“僻静而乖张”,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
(3)他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
(4)他痛恨“八股”,辱骂读书做官的人是“国贼禄蠹”,懒于与他们接触拜会。
(5)他是封建君主制度的“逆子逆臣”。
3、王熙凤的人物特征:(1)王熙凤的阴毒可谓人人皆知,作为荣府“总管”,她弄权作势,两面三刀。
(2)她容貌俊美,性格泼辣;(3)她精明能干,要强逞能;(4)权诈机变,心狠手辣;(5)机智幽默,善于奉承;(6)贪财好利,妒忌成性;4、林黛玉的人物特征:(1)她是一个才华横溢而性格孤傲的女子,“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则是她的`写照。
(2)她从小失去双亲,寄居在荣国府,虽然贾母对她疼爱有加,但由于清高自尊的个性,她常生“寄人篱下”的伤感。
(3)她多愁善感,往往为别人不注意的小事而悲哀流泪。
正如小说中所描写的“黛玉葬花”一幕,就突出了这一点。
花开花谢本来就是自然景象,但她却由此而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聚散无常。
(4)她为落花叹息,她把宝玉引为知己,同看《西厢记》,把人生的希翼都寄托在宝玉身上。
她深爱着宝玉,但又感到很难如愿。
于是,她因想争取自己的位置但又多次失败而顾影自怜,暗泣于无人之处。
(5)她的内心世界似难捉摸,但也往往将其显露于外。
若宝玉“得罪”了她,她便生气,泪水涟涟,甚至为他而生病。
表面上这样,其实内心仍是挂念着他,借口去看他。
在《红楼梦》中,有许多小人物,他们虽然出场时间较短,但他们的性格和命运却令人深思。
以下是对其中两位小人物的深度剖析:1. 小红小红是贾府二管家林之孝的女儿,本名“红玉”,因为“玉”字犯了宝玉名讳,便改名为“小红”。
她初为宝玉房中的三等丫头,每日只做一些烧水喂雀的工作,不得近身服侍宝玉。
她不论容貌还是能力都不差,可是夹在一群伶牙俐齿的丫头中,似乎永无出头之日。
然而,小红并没有放弃。
当她有机会接触宝玉时,她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口才成功引起了宝玉的注意。
在宝玉与她交谈的过程中,小红不仅展现了自己的才华,还展现了自己的独立思想和反抗精神。
小红的命运虽然坎坷,但她却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人定胜天”的道理。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身处困境,也要保持信心和勇气,用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命运。
2. 晴雯晴雯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角色,被誉为“黛玉的影子”。
她是大观园中公认的美人儿,长着“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象林妹妹”。
然而,也正是因为她的美丽,使她自恃过高,得意忘形地忘了自己的身份。
晴雯的性格也颇受争议。
她言语尖刻,掐尖要强,但这也事出有因。
她在面对不公和不平时,会毫不犹豫地站出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益。
她的灵巧也是众所周知的,多少能工巧匠都无法织补的雀金裘,她在病中就从容地补好了。
连贾母都说“这些丫头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她”,甚至于百般厌恶她的王夫人都不得不承认“他比人强”。
然而,晴雯的命运却是悲惨的。
她因为自己的美丽和才华而自恃过高,追求着一种不切实际的平等。
在封建等级制度森严的荣国府中,她的这种反叛精神必将遭到统治阶级的镇压。
晴雯最终被逐出了大观园,不久就病死在姑舅表哥家。
她的命运虽然令人惋惜,但也提醒我们,在追求自由和平等的过程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方向。
总之,《红楼梦》中的小红和晴雯虽然都是小人物,但他们的故事却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小红用自己的努力证明了“人定胜天”的道理,而晴雯则提醒我们要追求自由和平等的过程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方向。
《红楼梦》里的小人物作者:陈丽莉来源:《醒狮国学》2018年第06期二十岁的时候初读《红楼梦》,看到的是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三十岁的时候再读《红楼梦》,看到的是悲欢离合与人情冷暖;现在四十岁,三读《红楼梦》,看到的则是人生感悟与处世哲学。
再读《红楼梦》,忽觉小人物身上亦有人生智慧,像一面镜子,照见人生百态,遂挑拣些小人物议一议,首议的是一个无名无姓的门子,在书中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出场。
想必给官老爷侍茶捧衣八九年,门子耳濡目染也精通了人情世故,长了一些见识。
他对本省大族名宦如数家珍,对薛蟠、冯渊的背景一清二楚,对拐子、英莲的来历心知肚明,对案件的前因后果也是了然于胸。
瞧瞧,福尔摩斯也不过如此吧。
曹公虽然没有明说,我们也不难猜出这门子也是相当有野心的,一门心思想谋个更轻省更有油水的差事。
对薛蟠倚财仗势打死冯渊一案,他肯定也向先前的应天府大老爷溜须拍马献过计谋。
然而那大老爷并不是四大家族阵营里的,既明哲保身不得罪,又独善其身不巴结,把一个人命关天的案子竟然无限期地拖了下去。
正在门子郁郁不得志之际,贾雨村来了。
贾雨村怎么这么巧就授了金陵应天府呢?贾、史、王、薛是四大家族,连络有亲,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杀人偿命,天经地义,薛蟠触犯律法,就应伏法。
然而薛蟠的舅舅是京营节度使王子腾,姨夫是工部员外郎贾政,那可都是官场呼风唤雨的大人物。
这都快两个月了,冯家仆人还没完没了的击鼓上告。
夜长梦多,既然应天府主事官员办不明白,那就换成自己人!于是神通广大的贾、王二公便启用贾雨村,把他安插到应天府。
说白了,贾雨村就是四大家族的一枚棋子,他走马上任的目的就是让作恶多端的薛蟠逃脱律法制裁的。
门子多少看明白了这里的门道,而且深谙官场之黑幕,知道贾雨村初來乍到,有些见不得人的勾当不方便亲自出面,需要有个心腹鞍前马后跑跑腿。
可一个地位卑贱的门子怎么能和高高在上的大老爷说上话呢?擅长钻营的门子还真刹费苦心好好筹划了一番。
《红楼梦》傻大姐的人物评析作者:张景哲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35期“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首的《红楼梦》,以其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同时,《红楼梦》也是一部讴歌女性的经典文学著作,其对女性的描写和赞美,远远地超越了以往任何一部古代小说。
在《红楼梦》中,故事的主线当然是令人心碎又令人心醉的宝黛爱情故事,但众多地位不如人的丫鬟也让人魂牵梦萦,她们为主人公的命运和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在《红楼梦》宁荣两府的近百名丫鬟中,有漂亮伶俐、脾气火辣的晴雯,有细心稳重、温柔贤慧的袭人,有善于协调、处事周全的平儿,有漂亮聪慧、善解人意的紫鹃,有贤惠能干、誓死不屈的鸳鸯,有胆大刚烈、敢爱敢恨的司棋……尽管丫鬟们也有高低之分,但这些女儿们都是“水做的骨肉”,或聪明伶俐,或温柔善良,或胆大能干,或善解人意,可谓是争芳斗艳、各有千秋。
在众多的丫鬟中,有一个人绝对是个例外,她就是贾母房内的粗使丫头——傻大姐。
傻大姐这个人物形象在《红楼梦》中绝对是与众不同的存在,可以说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她相貌不佳,又傻里傻气,不要说贵族小姐她难望其项背,就是在丫环仆女当中,她也只能列入下而又下者之列。
她在全书中只有出现过两次,描写她的文字总共只有一千五百多字。
然而,她却绝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
在她身上同样体现了作者苦心经营的匠心,她的形象同样闪烁着灼灼的艺术光华。
一、荣府为何有一个傻大姐?傻大姐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书中第七十三回是这样写的:原来这傻大姐年方十四五岁,是新挑上来的与贾母这边提水桶扫院子专作粗活的一个丫头。
只因他生得体肥面阔,两只大脚作粗活简捷爽利,且心性愚顽,一无知识,行事出言,常在規矩之外。
概括起来,她就是一个又丑又傻的小丫头。
作为四大家族之首的贾家荣国府,是一个诗礼簪缨的大家族,具有极其显赫高贵的社会地位,府里的公子小姐一个个书香贵气,这就必然要求服侍他们的丫鬟们也要具有较高的素质。
不可小瞧的傻大姐《红楼梦》里除了描写宝玉、黛玉、宝钗、探春、湘云等公子小姐,贾母、贾政、王夫人、凤姐等老爷太太,鸳鸯、袭人、平儿等大丫鬟之外,还描写了一些小人物,如醉金刚倪二、焦大、金钏儿、秋桐等等。
可别小瞧这些小人物,小泥鳅往往也能掀起大浪来,比如老太太屋里的傻大姐,大观园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都是因她而起的。
“这傻大姐年方十四五岁,是新挑上来给贾母这边专做粗活的。
因她生的体肥面阔,两只大脚,做粗活很爽利简捷,且心性愚顽,一无知识,出言可以发笑。
贾母喜欢,便起名为‘傻大姐’。
”(第73回《痴丫头误拾绣春囊,懦小姐不问累金凤》)在第73回里,傻大姐因为无事,便入园内来玩耍。
正在山石背后掏促织玩,忽然看见一个五彩“绣香囊”,“上面绣的并非花鸟等物,一面却是两个人赤条条的相抱,一面是几个字。
”傻大姐不知这是春意,心下打量:“敢是两个妖精打架?不然就是两口子打架呢?”正要拿去给贾母看,正好碰上了邢夫人,被邢夫人要去了。
如果傻大姐不傻,捡到绣香囊后,一定会藏起来,或销毁掉,绝对不会拿给邢夫人看,后来抄检大观园及一系列的事就不会发生了。
然而傻大姐就是傻,她不小心捡了个绣香囊,引出多少是是非非来。
王夫人命人抄检大观园,先在惜春的丫头入画箱中寻出一大包银锞子、一副玉带版子并一包男人的靴袜等物。
虽是贾珍赏入画哥哥的,但私自传递实属不该。
惜春觉得丢脸,死活不要入画了,让尤氏将入画带走,或打或杀或卖,她一概不管了。
接着,又在迎春的丫头司棋箱中搜出一双男子的绵袜并一双缎鞋,还有一个小包袱,里面是一个同心如意,并一个字帖儿。
司棋和表弟潘又安的私情被发现,虽然迎春不忍分离,到底司棋还是被周瑞家的带走了。
后来迎春寻了短见。
(第92回《评女传巧姐慕贤良,玩母珠贾政参聚散》)等过了中秋,王夫人着重处理宝玉屋里的人了。
先是将晴雯从病床上拉起来,撵出大观园。
晴雯又病又气,没过多久就死在外面。
又把四儿家的人叫来,将四儿领出去配人。
然后又将芳官并上年姑娘们分的唱戏女孩子们撵出,由各人的干娘领回,自行聘嫁。
《红楼梦》人物分析及艺术特色作者:杨洋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21期摘要:作为文坛上的一部明清小说,即使在中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中,也掩盖不了它独特的光芒。
《红楼梦》的伟大不仅仅在于它将人物性格细腻的一一解剖,更为重要的是在一个庞大的社会背景下曹雪芹将结构和布局设计的如此精妙,起于言情,终于言情,但不止于言情。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它不仅写出了爱情,也将封建大家族的保守和可悲描写得淋漓尽致,在人物性格描写和写作艺术特色发挥到了极致,使《红楼梦》成为了一座不可企及的高峰,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关键词:人物性格;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史湘云;艺术特色;悲剧爱情作者简介:杨洋(1993-),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学位:本科生,专业: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1-0-02《红楼梦》中有大量的人物,而我今天却想着重选取其中的四位来进行点评,因为这四位我认为整部书其实就是在写他们,他们就是整部书的浓缩,他们分别是: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史湘云。
一、林黛玉:有情有义,有才情,纯洁,天真,不畏强权,敏感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绝对一位不同的女性形象,正是因为她的到来才引发了之后一系列的种种,才有了后来惊天地,泣鬼神的宝黛之爱情,才有了后来黛玉葬花的绝妙风景,才有了大观园里难得的才情和诗情。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给予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她,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便是林黛玉的真实写照。
她才思敏捷,清丽脱俗,是一位以秋水为神玉为骨的清纯诗人。
虽然寄人篱下使其脆弱敏感,娇柔孤傲,但是林黛玉的内心却有着难得的纯真。
总是一如清冽的泉水,哪怕外面再波澜不止,风波不断。
喧嚣吵闹都进不了她的耳朵,她的心里,只在她自己的心中独守那一份寂寞和孤傲。
在这个封建大家族中,只有宝玉才是她的知己,且是唯一,在寄人篱下的日子里,坚持着那份超凡脱俗,全身散发着冰清玉洁的光芒,而正是因为这种光芒才吸引了贾宝玉,两人心心相印,让林黛玉在这个冰冷,封建,黑恶,肮脏的大家庭中,寻找到了一丝安慰和慰藉。
《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个别人物形象分析(3)《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个别人物形象分析着薛宝钗悲剧的开始。
王熙凤王熙凤也是一个极有争议的人物,喜她泼辣及决断的人,奉之若神,厌她恶毒及品性的人,鄙之如鞋。
她短短的一生,却享受了别人几辈子也享不了的荣华,但也承受了别人几辈子也经历不了的侮辱。
如果说《红楼梦》中的“情”的线索是以贾宝玉为核心的,那么“政”的线索便是以王熙凤为核心的。
王熙凤是金陵十二钗之一,虽为女子,却精明能干,因此她高居于贾府几百口人的管家宝座之上,在贾氏家族的荣、宁二府中具有十足的影响力。
王熙凤美丽、聪明,出身与金陵四大家族之一的王府,嫁到贾府后,成了贾府的实权总管家。
王熙凤能说会道,见风使舵,她快人快语,如风似火,讲起话来声如银铃,干净利落,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极富感染力。
她最高的能力是她懂得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在《红楼梦》第三回中,曹雪芹以林黛玉的耳目见闻,最充分地表现出了王熙凤的性格。
“这些人个个敛声屏气”忽听得后院一声笑语:“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只可怜我这妹妹命苦,怎么姑妈偏去世了!”可是贾母一句:“我才好了,你倒又来了。
”让王熙凤转悲为喜:“正是,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了老祖宗。
”其察言观色,见风使舵的能力可见一斑。
她人虽圆滑,但敢想敢干,有谋略,有胆识,她“自幼假充男儿教养”,从小就养成了“玩笑着就有杀代决断”的泼天大胆。
由于在特殊环境里养成了这种性格,就“越发历越老成”了。
她是个“脂粉堆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项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
她脸酸心硬,残忍阴毒,极度贪婪。
她说过:“我是从来不怕阴司地狱报应的,什么狠心的事都干得出。
”贾瑞垂涎她的美色,虽然这种纨绔子弟死有余辜,但她“毒设相思局”让我们看到她的残酷,弄权铁槛寺,为之于两银子贿赂,逼张家女子和守备之子双双自尽,害死尤三姐及腹中胎儿。
到最后“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王熙凤身为治家的主子,她如果没有手段,就被别人讥为无能,而如果手段太强,又被别人说太狠毒。
试析《红楼梦》傻大姐小人物分析作者:高红莲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33期摘要:浑然天成《红楼梦》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多达四百余人,仅出场的就有一百多个,"傻大姐"就是其中一个小小人物,作者对这一人物形象的描写仅有一千五百来字,可谓惜墨如金,读者对她的印象也如同过眼烟云,即使浏览一下后人的评论之作,也难寻专为这一小小人物着墨费神的文字。
然而"傻大姐"与其他诸多小人物一样,是必不可少、至关重要、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关键词:"傻大姐"小人物《红楼梦》有名有姓的人物中,仅出场的就有一百多,大部分是生活在封建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读者对于这些小人物无不投以关注的目光,袭人、平儿、鸳鸯……然而又有多少人曾留心注目过只出场过两次、作者为之惜墨如金的小小人物“傻大姐”呢?既便浏览一下后人的评论之作,又有多少专门为这一小人物着墨费神的呢?那么,是否因为这一形象在《红楼梦》中可有可无、无关紧要?是否这一人物个性特征不够鲜明?拙文对此试作探究。
傻大姐?《红楼梦》的读者无人不知:“傻大姐”并非一个人的名姓,只能算作一个人的绰号或代号而已。
那么“傻大姐”姓什名谁?是何身世?又从何而来?无从考证。
我们只能从作者寥寥数语中得知:“原来傻大姐年方十四岁,是新挑上来给贾母专做粗活的。
因她生的休肥面阔,两只大脚,做粗活很爽利简捷。
且心性愚顽,一无所知,出言可发笑,贾母喜欢,便起名为‘傻大姐’。
”仅此而已。
然而既使在“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的贾府里历代为奴的“家生子”,或是贾府象买牲口、购置家具一样从外边买来甚至抢来的,不论是原有的,还是后取的,也都名姓俱全,甚至有许多家奴的名字听来还极是优雅动听,如:琥珀、入画、紫娟、茜雪、鸳鸯……更有“袭人”一名则出自“芳气袭人是酒香”的诗句;“香菱”一名,“秋日菱香”之意。
细想之,这些身分低贱的奴婢们,倒还有享有一个美名的福气。
而傻大姐呢,连这一点福气和缘分也没有,尽管她的名字是贾府中最高统治者贾母出于“喜欢”才为她取的!表面看来,贾母似乎怀着对傻大姐的爱怜,但比较一下“袭人”、“香菱”这两个名字也是其主子所起,毕竟还给人带来些许艺术美的享受,而“傻大姐”这个名字,读来却会使读者感到心酸,因为其中实则饱含着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猫儿狗儿般的爱怜、对手中玩物的一时欢爱,而决非对大写的“人”的爱!同样是贾府的奴仆,同样处于被奴役、受盘剥的地位,而奴仆之间却又有着若隐若现的“等级”差别――有的可以亲近封建主子,受其恩惠,有的却只能避而远之;有的是做细活儿、轻活儿,有的只配干些粗活儿、累活儿。
万万想不到,《红楼梦》里的傻大姐,竟和乾隆有关?“踢馆函”扔在“中国红学会”已第311天;“约战函”扔在“北京曹雪芹学会”已第253天。
《红楼梦》里的那个傻大姐,生得体肥面阔,两只大脚,做起粗活来却是很麻利。
无奈却天生一脸呆相,出言便让人发笑。
不过呆人也有呆福,贾母看了倒也喜欢,便起名“傻大姐”,收在房里当了个粗使小丫头,专干提水扫院子之类的粗活。
一日,傻大姐进大观园玩,意外捡到一个春囊。
看见绣的是两个人赤条条的相抱在一起,于是傻大姐一脸笑嘻嘻,心想:“敢是两个妖精打架?不然必是两口子相打。
”恰被邢夫人撞见,吓得邢夫人赶紧没收了春囊。
傻大姐这一脸呆相,令人忍不住噗哧一声笑了。
不过,你千万别以为傻大姐真的很傻很天真,因为这不过是《红楼梦》的作者在恶搞,他在借题谩骂乾隆的生母。
先从另一件大清宫闱秘史说起。
它涉及乾隆帝的出身,以及他生母的传闻。
1922年4月2日,胡适受国务总理熊希龄邀约,来到双清别墅茶叙。
闲聊间,熊希龄讲了一个从“老宫役”口中打听到的乾隆生母的传闻。
后来胡适将熊希龄部分谈话内容详细记入日记中,这个传说也因《胡适之日记》而流传甚广。
我们来看看当时胡适的日记是怎么写的:……乾隆帝的生母来历颇不明,故向来有乾隆为海盐陈氏子的传说。
熊先生在热河时,见行宫内东宫(俗称太子园-原注:后同)之前,有矮屋,上盖茅草。
此为雍正帝为太子时所居,忽有此不伦不类之茅屋,遂引起熊先生的注意,但宫内无人能说此事者。
最后寻得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宫役,能说此事:“乾隆帝之生母为南方人,诨名傻大姐,随其家人到热河营业(热河有南方各种工匠,如油漆、红木之类)。
时方选秀女,临时缺一名,遂把她列入充数。
后来太子(雍正帝)病重,傻大姐在侍女之列,服侍最勤,四十余日衣不解带,太子感其德,病愈后遂和她有关系,她后来在一个茅棚内生一子,即乾隆帝也。
后来乾隆帝就在产生之地作此茅屋,留作纪念。
”此事无从考证了,但乾隆帝实在像一个傻大姐的儿子。
红楼梦之王熙凤的聪明才智王熙凤是《红楼梦》中一个备受争议的角色,她聪明才智出众,被人们称为“聪明伶俐”的代表。
她以其机智的头脑和独到的见解在故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围绕王熙凤的聪明才智展开论述,分析她在红楼梦中的表现。
王熙凤作为贾母的亲孙女,自小受到了严格的家教。
她聪明灵巧,聪慧过人,善于观察和思考。
这种优势使得她在家族中,尤其是贾府中展现出了独特的才智。
首先,王熙凤在经济上显示出她的聪明才智。
她通过巧妙地运用贾府的资源,开办珠宝店,以增加家族的收入。
她利用自己对市场的洞察力,聪明地选择商品,赢得了琏二爷的支持。
她还善于利用政治手段,与官员建立联系,以确保自己的商业利益。
这种商业头脑的聪明才智在当时的社会中并不常见,使她在家族中崭露头角。
其次,王熙凤在家庭管理中展现出了她的聪明才智。
她有着良好的组织能力和决策能力,能够合理安排贾府的日常事务。
她善于照顾家族成员的需要,维护家族的利益。
她能够巧妙地处理家族内部的矛盾和纷争,平衡各方利益,以维持家族的稳定。
她的智慧和能力使她成为贾府的核心人物,备受赞誉。
此外,王熙凤的聪明才智还在人际关系中得到了展现。
她善于观察和分析他人的行为,能够准确判断一个人的性格和动机。
她具备出色的口才和辩论能力,能够为自己的观点辩护,击败对手。
她和黛玉之间的争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王熙凤通过言辞之间的斗争,不仅展示了她的聪明才智,还显示出了她的勇气和果断。
然而,王熙凤的聪明才智并不总是为人称道。
她的聪明才智使她有时显得过于自负,甚至有些狡猾。
她不择手段地追求权力和利益,不顾他人的感受和利益。
这种行为使她在贾府中积累了一定的敌对势力,也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
她的聪明才智给她带来了一定的优势,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综上所述,王熙凤是《红楼梦》中一个具备聪明才智的角色。
她在经济、家庭管理和人际关系中的表现显示出她的才智和智慧。
然而,她的优势也使她陷入了许多纠纷和争议之中。
对红楼梦的理解一、贾宝玉是一体两面的,或曰有两个灵魂。
一个是神瑛侍者,一个是补天弃石。
神瑛下凡历劫是为了提升段位,神仙境界的拔高。
石头下凡却是为了“享一享这荣华富贵”。
两种目的却集于贾宝玉一身,这是不是也是人虽两个,实为一身?很有点儿悖论的味道。
那些缈远的遐思,通灵的慧悟,真挚的爱情都源自灵河岸边,三生石畔。
那看宝姐姐的白胳膊,和袭人的偷试,金钏的暧昧都来自石头的“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享受几年”的初心。
木石前盟、金玉良缘似乎都跟这块弃石有关。
但木石前盟的石是灵河岸边三生石,是绛珠仙草和神瑛侍者的仙界所在。
而金玉良缘的玉却是幻化成美玉的那块弃石。
它戴在贾宝玉身上,是薛家努力想用金锁配的戴玉的。
二、末世的腐朽、堕落是全方位的。
几千年的累积造就的文化之殇,文明之疾,已积重难返,万马齐喑。
世俗人性的底色就是乌眼鸡式的窝里斗。
生在这样的尘世里也是一种悲哀,又无处可逃。
安身立命又是不能改变的人生主题。
面对这纷纭人间,又能以怎样的姿态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从某种角度讲,黛玉和宝钗就是两种人生处世的姿态。
或如宝钗做艳压群芳的牡丹,从容圆滑,机心重重,立于不败之地,雍容的走过人间。
或如黛玉的离世之姿,林下之风,精神清醒、独立,永远的在水一方。
偶然的牵扯人间,也看透一切,哪怕没有逃离尘网的办法,也依然有冰清玉洁的芳心。
三、传统文化的这种复杂性造就了幽微的人性。
人是守分从始适应这种氛围,还是个性自由凛然有傲骨有意无意的呈现一种对抗。
入了这种氛围,人就机心算计附体,陷入人情世故的周旋里,慢慢丢了自己,成了文化打造的工具人。
宝钗就是传统和商人思维熏陶的“完美”,体贴,周到,温柔敦厚,会做人达到了标准的极限。
大家都会被文化浸染,很难突破,也就必然不执意反感她,甚至会认同她,此所谓人之常情。
黛玉的林下之风,孤标傲世,文化中的“异端”和清流,和周围相融的地方太少,也就少共鸣和共情。
但宝钗的这种集大成的路子,却包容感化了黛玉。
体现了作者复杂的哲思和美学精神以及对世态人性认知的深邃和无奈。
红楼梦前五十五回读后感5篇红楼梦前五十五回读后感篇1明清时期的经济由于闭关锁国从最顶端逐渐的走向衰败。
而《红楼梦》中的薛王贾林四大家族便见证了由繁华走向衰落,甚至家破人亡的全过程。
林黛玉,是因为母亲病逝。
她的外祖母(即贾母)听闻此事,心中对黛玉产生了可怜又疼爱之情,想将黛玉接到自己身边,给她一些依靠和安慰。
黛玉在贾母的千呼万唤之后才离开父亲来到了贾府。
黛玉的母亲曾告诫她在贾府中的生活,要多加留心。
所以黛玉在贾府中的生活可堪称为步步惊心。
黛玉刚开始对宝玉是不愿靠近,怕这个一直受宠的宝玉会为自己添麻烦。
但后来两个人相知相熟之后,特别是在吟诗作曲中更成为了知己。
黛玉,柔弱,身体又多病,在贾府中也没有多少地位,而且要小心处事,只怕惹恼了谁的女子,最终在大家(除宝玉外)的欺骗下,在宝玉成亲当晚病逝,无声无息地离开这本不属于她的世界。
贾宝玉,一出生便含着一块玉,这就是贾母宠他的原因之一。
宝玉的性格叛逆,总是喜欢与女子呆在一起吟诗作对,宝玉最初见黛玉时是先看都没看就去换了衣服,但等见到黛玉后,就非常的喜欢与黛玉在一起。
当两人都明白对方的爱慕之情后,宝玉又送了黛玉他旧时的手帕,意喻着对黛玉承诺只对她一个人好,可惜最后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宝玉和宝钗成了亲,也知道林妹妹已经不在了。
之后他便一直失魂落魄,直到家中有变故,才恢复了。
但在宝钗的又一次刺激下,宝玉又变得失魂落魄,直到他看破红尘,当了和尚。
宝钗,一个一心想坐贾母位置的人。
在黛玉生病时,给黛玉送去补品和问候,是为了让黛玉对她的戒心放下。
最终,贾府败落,她想继承贾母的那种地位已不复存在,况且宝玉出家当了和尚,她只能成为一个寡妇。
通过对林黛玉,贾宝玉和薛宝钗的三位主角的人物塑造,可看出当时的封建专制是多么的残酷。
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也达到了一个最顶峰,使得薛王贾林这些大家族一样走向衰落,而平民百姓更是苦。
正可谓:国富,百姓苦;国亡,百姓苦。
红楼梦前五十五回读后感篇2曾经对于《红楼梦》的认识始终停留在"大皆不过谈爱情",也曾为了宝之悲,黛之惨而愕腕叹息。
试析《红楼梦》中小小人物——傻大姐摘要:浑然天成《红楼梦》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多达四百余人,仅出场的就有一百多个,“傻大姐”就是其中一个小小人物,作者对这一人物形象的描写仅有一千五百来字,可谓惜墨如金,读者对她的印象也如同过眼烟云,即使浏览一下后人的评论之作,也难寻专为这一小小人物着墨费神的文字。
然而“傻大姐”与其他诸多小人物一样,是必不可少、至关重要、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关键词:“傻大姐” 小小人物个性鲜明艺术形象大凡读过《红楼梦》的人,无不为曹雪芹塑造出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的高超本领而折服。
曹雪芹用生花妙笔,在读者面前树立起了大大小小四百多个血肉丰富、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这些艺术形象不仅充实了我国古典文学宝库,而且也丰富了世界艺术画廊,从而使一部《红楼梦》成为千古流芳、誉满全球的不朽之作。
《红楼梦》有名有姓的人物中,仅出场的就有一百多,大部分是生活在封建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读者对于这些小人物无不投以关注的目光,袭人、平儿、鸳鸯……然而又有多少人曾留心注目过只出场过两次、作者为之惜墨如金的小小人物“傻大姐”呢?既便浏览一下后人的评论之作,又有多少专门为这一小人物着墨费神的呢?那么,是否因为这一形象在《红楼梦》中可有可无、无关紧要?是否这一人物个性特征不够鲜明?拙文对此试作探究。
傻大姐?《红楼梦》的读者无人不知:“傻大姐”并非一个人的名姓,只能算作一个人的绰号或代号而已。
那么“傻大姐”姓什名谁?是何身世?又从何而来?无从考证。
我们只能从作者寥寥数语中得知:“原来傻大姐年方十四岁,是新挑上来给贾母专做粗活的。
因她生的休肥面阔,两只大脚,做粗活很爽利简捷。
且心性愚顽,一无所知,出言可发笑,贾母喜欢,便起名为‘傻大姐’。
”仅此而已。
然而既使在“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的贾府里历代为奴的“家生子”,或是贾府象买牲口、购置家具一样从外边买来甚至抢来的,不论是原有的,还是后取的,也都名姓俱全,甚至有许多家奴的名字听来还极是优雅动听,如:琥珀、入画、紫娟、茜雪、鸳鸯……更有“袭人”一名则出自“芳气袭人是酒香”的诗句;“香菱”一名,“秋日菱香”之意。
论《红楼梦》中的恶仆形象【内容摘要】《红楼梦》中,作者不但刻画了众多老爷、太太、公子、小姐等上等人的形象,还不惜笔墨刻画了许多形形色色下等人——“奴仆”的形象。
“奴仆”是封建社会的产物。
他们卑微、低贱,往往受主人剥削、压迫、役使而没有人身自由。
在奴仆这个群体中不乏忠心耿耿者,但也不乏奸佞之人,他们或搬弄是非,或为非作歹,或恃强凌弱。
这些小人物,在《红楼梦》里虽然是一闪而过,但就是在这些小人物生动形象的表现中,我们看到了人生的多面,看到了清朝时期多层次的社会生活画面。
通过对众恶仆“作恶”的描写,既“尖锐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的复杂关系,又尖锐地体现了封建阶级腐朽本质。
【关键词】红楼梦;小说;恶仆形象;论文“《红楼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奇葩。
”①《红楼梦》是一个永远说不完的话题,是难以穷尽的宝藏。
”②“《红楼梦》通过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由盛到衰的描写,鲜明摹画出封建社会的末世之相,发出了所谓‘盛世悲音’。
”③当贾家兴盛时,饫甘餍肥,妻妾成群,丫鬟奴仆如云;当家庭败落时,也是穷困潦倒,弄得个“树倒猢狲散”。
据统计,《红楼梦》里共写了四百四十八个人物,其中不仅浓墨重彩描写了贾母、贾政、宝玉等众多上等人的形象,还不惜笔墨刻画了焦大、袭人、平儿、鸳鸯等形形色色下等人——“奴仆”的形象。
“奴仆”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旧社会里在主人家从事杂役的人。
他们卑微、低贱,往往受主人剥削、压迫、役使而没有人身自由。
“奴仆”是封建社会的产物。
封建贵族“蓄奴”是一定历史时期特定的社会现象。
在贾府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里,奴仆这个群体中不乏忠心耿耿者,像舍命救主的焦大,像原甄家仆人后投奔到贾府勇斗蟊贼的包勇……但也不乏奸佞小人,他们或搬弄是非,或为非作歹,或为虎作伥……小说的不少篇章里就有着他们丑陋的身影。
如果说那些封建主子是一群腐败人的话,那这些恶奴则是一群丑陋的人。
一、恶仆之众生相。
小说里写恶仆的篇章虽然不多,但他们在作品中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少了他们,作品也许会黯然失色,正是有了他们,才让《红楼梦》的人物长廊显得更加丰富多彩。
红楼梦傻大姐捡到绣春囊,背后有何深层次意义?傻大姐捡到绣春囊,好在被邢夫人给截获。
尴尬不尴尬?如果不是傻大姐捡到,不是邢夫人截获,还会有后面的抄检大观园么?抄检大观园的结局惨烈。
晴雯惨死,四儿、芳官等小戏子、司棋等都被撵走。
始作俑者就是“绣春囊”。
绣春囊体现的是贾家深入骨髓的糜烂。
连最应该纯净的大观园都被污秽,贾府沉疴积重难返,该是严重到什么程度!绣春囊是脏的。
傻大姐是净的。
他们的“邂逅”,堪称曹雪芹的神来之笔。
如果不是傻大姐捡到绣春囊,一定不会有如此的戏剧冲突!有人说是不是也不会悲剧?倒并不以为然。
贾府的问题,迟早会爆发。
绣春囊只是导火索,没有绣春囊,一定还有别的。
(第七十三回)邢夫人在王夫人处坐了一回,也就往园内散散心来。
刚至园门前,只见贾母房内的小丫头子名唤傻大姐的笑嘻嘻走来,手内拿着个花红柳绿的东西,低头一壁瞧着,一壁只管走,不防迎头撞见邢夫人,抬头看见,方才站住。
邢夫人因说:“这痴丫头,又得了个什么狗不识儿这么欢喜?拿来我瞧瞧。
”傻大姐只有十四五岁,智力发育迟缓,却并不是真的痴傻。
她笑口常开,手脚麻利,贾母以下人人都很喜欢她。
《红楼梦》有百样人,林黛玉、薛宝钗等钟灵毓秀是一种,刘姥姥粗鄙市侩是一种,傻大姐无知无识又是一种。
林黛玉等人先荣后悲,薄命女儿令人叹息。
刘姥姥老来贫却又有转机,讲的是人性光辉。
傻大姐呢?痴傻天真,无知无识,却很快乐。
其实傻大姐这个人物是要与贾雨村对照来认识。
贾雨村者,真“愚蠢”也!他汲汲营营钻营复职,代表世人钻营的功利心。
扬州城外,贾雨村巧遇“智通寺”又聋又哑的老和尚。
“智通”者,聪明人也。
“智通”贾雨村,对应的就是傻大姐这等“智不通”之人。
“聪明人”贾雨村真的“智通”么?其实那个又聋又哑只知煮粥的老和尚就是他(们)的翻版。
再钻营也不过为了一口吃食,又何必呢?所以,智通寺门前的对联是“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讽刺的就是“聪明人”。
反观傻大姐,智不通最快乐。
试析《红楼梦》中小小人物——傻大姐摘要:浑然天成《红楼梦》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多达四百余人,仅出场的就有一百多个,“傻大姐”就是其中一个小小人物,作者对这一人物形象的描写仅有一千五百来字,可谓惜墨如金,读者对她的印象也如同过眼烟云,即使浏览一下后人的评论之作,也难寻专为这一小小人物着墨费神的文字。
然而“傻大姐”与其他诸多小人物一样,是必不可少、至关重要、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关键词:“傻大姐” 小小人物个性鲜明艺术形象大凡读过《红楼梦》的人,无不为曹雪芹塑造出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的高超本领而折服。
曹雪芹用生花妙笔,在读者面前树立起了大大小小四百多个血肉丰富、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这些艺术形象不仅充实了我国古典文学宝库,而且也丰富了世界艺术画廊,从而使一部《红楼梦》成为千古流芳、誉满全球的不朽之作。
《红楼梦》有名有姓的人物中,仅出场的就有一百多,大部分是生活在封建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读者对于这些小人物无不投以关注的目光,袭人、平儿、鸳鸯……然而又有多少人曾留心注目过只出场过两次、作者为之惜墨如金的小小人物“傻大姐”呢?既便浏览一下后人的评论之作,又有多少专门为这一小人物着墨费神的呢?那么,是否因为这一形象在《红楼梦》中可有可无、无关紧要?是否这一人物个性特征不够鲜明?拙文对此试作探究。
傻大姐?《红楼梦》的读者无人不知:“傻大姐”并非一个人的名姓,只能算作一个人的绰号或代号而已。
那么“傻大姐”姓什名谁?是何身世?又从何而来?无从考证。
我们只能从作者寥寥数语中得知:“原来傻大姐年方十四岁,是新挑上来给贾母专做粗活的。
因她生的休肥面阔,两只大脚,做粗活很爽利简捷。
且心性愚顽,一无所知,出言可发笑,贾母喜欢,便起名为‘傻大姐’。
”仅此而已。
然而既使在“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的贾府里历代为奴的“家生子”,或是贾府象买牲口、购置家具一样从外边买来甚至抢来的,不论是原有的,还是后取的,也都名姓俱全,甚至有许多家奴的名字听来还极是优雅动听,如:琥珀、入画、紫娟、茜雪、鸳鸯……更有“袭人”一名则出自“芳气袭人是酒香”的诗句;“香菱”一名,“秋日菱香”之意。
细想之,这些身分低贱的奴婢们,倒还有享有一个美名的福气。
而傻大姐呢,连这一点福气和缘分也没有,尽管她的名字是贾府中最高统治者贾母出于“喜欢”才为她取的!表面看来,贾母似乎怀着对傻大姐的爱怜,但比较一下“袭人”、“香菱”这两个名字也是其主子所起,毕竟还给人带来些许艺术美的享受,而“傻大姐”这个名字,读来却会使读者感到心酸,因为其中实则饱含着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猫儿狗儿般的爱怜、对手中玩物的一时欢爱,而决非对大写的“人”的爱!同样是贾府的奴仆,同样处于被奴役、受盘剥的地位,而奴仆之间却又有着若隐若现的“等级”差别——有的可以亲近封建主子,受其恩惠,有的却只能避而远之;有的是做细活儿、轻活儿,有的只配干些粗活儿、累活儿。
傻大姐属于后者中的一个,大观园中的贵人她难望其项背,只能出入于下之又下之列,干些粗活脏活累活,甚至连享有一个正当的名字的权力都没有。
由此可见,“傻大姐”这个“名字”不正清楚地告诉读者:这个年方十四岁的小姑娘,是挣扎在中国封建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中的小而又小的人物吗!傻(?)大姐历代封建贵族挑选、容纳女仆,既要求她们能为主子们曲尽忠心,又要求她们有美貌佳姿,尤其前一要求更高,贾府当然毫不例外。
袭人之所以被王夫人赏识,而选为宝玉的侍妾,平儿之所以能成为贾府管家二奶奶王熙风的“总钥匙”,鸳鸯之所以能成为贾母日常生活离不开的左膀右臂,皆因为具备了这样的双重条件。
而连王熙风都承认所有丫环加起来也不如她美的晴霁,虽然一度得以在宝玉身边做些杂活,但最终也未能逃脱被逐、进而含恨离世的凄惨下场,其原因就在于她那自尊不卑、疾恶如仇、貌视权贵反抗性格。
那么傻大姐又具备了什么条件才被“挑”了上来呢?若论外貌,她非但不美,反之很丑;首先是“两只大脚”,在那个妇女裹足缠脚时代,一个女孩子竟长着一双大脚,不仅会被视为不守法循规的叛逆,而且也不符合当时以“三寸金莲”为美的审美观。
还有,她那虽是“浓眉大眼”但又“体肥面阔”的相貌、体态,又怎谈得上以美而取悦于封建主子呢?在那个挑选奴才的社会,一个女子的美貌,是“向上攀高”的本钱,原在宝玉处做粗活,连为宝玉端茶倒水的资格都没有的丫环小红,不就是因为她三分姿色而不断引人注意,又兼口齿伶俐,为人乖巧,才攀上了王熙风这根高枝儿了吗?而傻大姐被“挑”了“上来”既非因她美貌、俊俏,也非因口齿伶俐,也谈不上为主子曲尽忠心,她所能做到的就是“做粗活很爽利简捷”,仅此一点就足以说明她非但不傻,而且手脚麻利,利索能干。
加之她“心性愚顽,一无知识”,更未能察觉到自己所处的被压迫、受歧视的地位,因而也就没有形成象晴霁、芳官司那样的反抗精神、顽强性格,还未磨就出屡利的斗争锋芒,这在贾府的封建统治者看来,当然求之不得,因为这样的奴仆是绝对不会威胁他们的统治、触犯他们的利益的,根本无须提防。
另外,她“出言可以发笑”的憨态,又成为封建统治者们的取笑材料。
正因如此,尽管傻大姐并不具备上述两个条件,仍可为贾府的统治者所容。
其实,她之所以搏得贾母的那种“喜欢”,与刘姥姥被王熙凤当作玩物取乐又有何不同呢?刘姥姥只因能取悦于贾母才由被逐者转而被“敬”为“座上宾”;傻大姐则由于既能侍奉封建主子又无损于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利益才被“挑”了“上来”,并“有幸”被贾母赐“名”!不难看出:傻大姐并不傻!假如她真的傻,又怎么会被“挑上来”侍候贾府中地位最高的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贾母呢?假如她真的傻,她的活又怎么做得“很爽利简捷”呢?假如她真的傻,又怎么会讨得贾母的“喜欢”呢?尽管这种“喜欢”并非出于平等。
这个“傻”字,只不过更为充分地表明她是贾府统治者手中最低级的一件可以随手抛弃的小小玩物的代名词罢了!傻大姐!曹雪芹对傻大姐的描写可谓惜墨如金——傻大姐一笑、一哭两次出场,第一次出场,便拉响了一场“抄检大观园”的导火索, 因为她拾到一个五彩绣香囊后,竟然“竟然不认得是春意儿”,还以为那上面“敢是两个妖精打架”,傻笑间偏偏碰上了邢夫人,于是爆发了一场使荣国府内两大权力中心矛盾尖锐化的闹剧。
从此,大观院内不再有了“争联即诗”的欢声笑语。
而后,大观园的主人们也都先后走向自己悲剧命运的归宿.以至于大观园成为满目萧索的废园。
傻大姐第二次出场,则传递了一个“宝钗出闺成大礼”信息,因为当她得知“老太太和太太、二奶奶”要给宝玉娶宝钗,给“林妹妹说婆婆家”的密谋后,直言不讳地对袭人说:“咱们明儿更热闹了,又是宝姑娘,又是宝二奶奶,这可怎么叫啊?”因此被另一个丫环打了一个嘴巴,她便躲到避静处痛哭,偏巧碰上了林黛玉,她不但不接受挨打的教训,反将实情透露给了黛玉,向这个最不该知道一个黑暗内幕的人揭穿了王熙凤等人合谋的“掉包计”。
她哪里知道,由于宝黛这一对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的爱情是与本阶级的利益根本对立的,因而也就不可能得到贾府大大小小的统治者们的允许;她哪里知道,“上头的话”,就是不允许奴仆们将贾母、王夫人、王熙风一伙巧设的计谋——以“掉包计”的卑鄙手段欺骗宝黛这一对敢于反对功名利禄、仕途经济,大胆追求婚姻自主、个性解放的同道,是封建统治势力无情地置黛玉于死地,使得“苦绛珠魂归离恨天”!她是因“不遵上头的话”而挨了打!她的离场,完成了推动情节发展的最后一个高潮……总之,傻大姐一笑一哭两次出场告诉我们:她是一个“坐卧不避,嬉笑无心”、活泼可爱,但又不谙世事、处于混沌世界中的尚未启蒙的女孩子,是个单纯朴实、正直善良、胸怀坦荡的女孩子。
然而,在经历这一喜一悲两件事之后,特别是挨了一巴掌之后,这个平日里“出言可能发笑”的姑娘,竟独自躲在山石后“呜呜咽咽”地哭;这个一向“心性愚顽、一无知识”的“傻大姐”竟让林黛玉“评评这个道理”,之后读者再也没有看到她的“芳姿倩影”。
然而从她满腹冤屈的哭声中,我们不是可以听到傻大姐对自己为何处于此受欺凌,受歧视的低贱地位而发出的质问吗?不是可以听到她对不合理的封建制度发出的血泪控诉吗?这个一向被人视为“傻”大姐的姑娘终于开始觉醒了!有谁会矢口否认:迟早有那么一天,傻大姐不会象晴霁、芳官那样为争取自己做人的权力而奋起斗争呢!她虽然傻乎乎的离开了读者的视线,却久久地留在读者的记忆里。
傻大姐——“傻大姐”在《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之中,虽为“无名小卒”,却并非“无关大局”,当曹雪芹用巨大的腕力反映出统治力量要把一个热烘烘的贾府逼于萧条、衰败之途时,临时安置了一个转变形势的小机关——“傻大姐”,让这个愚顽无知,单纯憨朴的女孩子来担当起拾得绣香襄这一重要职务,从而成为抄拣大观园的导火索,成为传递“宝钗出闺成大礼”信息的媒介。
正是由于傻大姐可以在“无事时,便入园内来玩耍”的特殊身份,才有可能到常人罕至的山石背后捉促织,从而拾到绣香囊,这才使小人物之间的矛盾迅速激化,从夏婆子干涉藕官为亡友烧纸钱,到柳叶渚边春燕莺儿被嗔叱,这日积月累的,“怨隙”与“仇恨”更加推向表面化,直到大观园被抄,这种被奴役者内部的保守力量与新生力量的斗争达到了最高潮;正是由于傻大姐拣到了绣香襄,才暴露出贾府封建主子之间有权派与无权派之间勾心半角的矛盾。
可见傻大姐这个次而又次,小而又小的人物,在作者笔下看似漫不经心、文字简约,但实则精心勾勒,使其举手投足、一笑一哭都极富鲜明的个性特征。
她的两次出场,不仅是故事情节的连结点,更是推动情节迅速发展、变化的前奏,引出了重大的矛盾冲突,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千均之作用,成为小说全篇结构的小小的然而是不可或缺的小机钮。
作者正如一个技艺高明的台球手,巧妙地击中“傻大姐”这个“球”使之接连不断地碰动了盘中所有的球,这使我们自然地联想到“曹操遇蒋干——倒霉”的典故……百川汇海,涓滴归流,曹雪芹对傻大姐这一艺术形象的处理,不仅有着一定的思想意义,在整部巨著的结构安排上,更是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枢纽作用。
误拾绣香囊和透露掉包计信息这两个亦喜亦悲事件的巧合,构成了《红楼梦》悲剧发展最撼动人心的高潮,这两个情节一脉相通,使傻大姐这一形象更富有立体感与浑然天成的艺术美。
“傻大姐”这一小小人物,在作者的生花妙笔之下,与其他诸多小人物一样,可谓是个必不可少、至关重要、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参考文献:[1] 王雨.《傻大姐评说》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第十六卷1996年第二版.作者姓名:王蕙, 女, 生于1952年,江苏省常熟市人,副教授,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工作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