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 农业地域类型素材 湘教版必修2
- 格式:doc
- 大小:88.50 KB
- 文档页数:4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1 农业区位因素学案湘教版必修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1 农业区位因素学案湘教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1 农业区位因素学案湘教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农业区位因素一、考点突破1。
识记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2. 理解不同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其发展变化。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
难点:不同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其发展变化.一、农业生产活动的概念及特点农业是人类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农业是直接从野生动植物的选育、训化、栽培、优化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与自然条件密切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含义农业生产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农业生产有明显的时间变化,必须按季节顺序安排,并有一定的周期成因①不同的生物,生长发育要求的自然条件不同;②世界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和国家政策差别很大①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着一定的规律,并且受自然因素的影响;②自然因素随季节而变化,并有一定的周期实践意义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农业生产要“因时制宜、抢季节、不违农时”实例南蔗北菜;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清明前后种瓜种豆;冬小麦秋季播种,次年夏季收获二、农业区位因素农业生产活动在一定的区域进行,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作为一种社会经济活动,农业生产又要受到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规律的制约.因此自然因素、技术经济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构成了农业的三大区位因素。
高中地理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练习2湘教版必修21 / 3科尔沁右翼前旗白城市洮南市大安县松原市通榆县高速公路图1---4 嫩江黑省松 龙 江花江长春市松 市古 内 治 蒙 自 区 地湿地洮南市白城市河 儿 白城市月亮湖水库松原市300mm400mm河流洮南市(121°38′--123°20′E ,45°02′--46°01′N )图1---1原 沁沙向海水库洮 科 尔年等降水量mm 图1--3北京济南长春白城沈阳济州岛主要交通线韩国图1--2mm/℃月第二节 农业区位因素——以吉林省洮南市特色农业为例 一、落户洮南的辣椒产业材料一:辣椒对水分条件要求严格,它既不耐旱也不耐涝,喜中性土壤,喜欢比较干爽的空气条件。
其幼苗喜肥沃土壤,黑钙土土壤结构好,肥力强,属中性土壤。
材料二:洮南市位于大兴安岭东麓,西南邻内蒙古科尔沁地区,平均海拔250-350米。
吉林省白城地区洮南市地理位置及相关信息图,如图1(-1-2-3-4)所示。
材料三:洮南处于半干旱地区,夏季主要受东南季风影响,该地夏季十年九旱;这里湖沼遍地,河流纵横,但湖沼水盐度过高,多数河流旱季经常断流。
材料四:辣椒产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韩国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其辣椒进口至少80%来自中国洮南。
活动1:请根据图文材料,找出影响洮南辣椒生产的区位(因素)条件。
高中地理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练习2湘教版必修2 2 / 3图1--3图1---4活动2:据材料,从气候(气温和降水、温差等)角度说明洮南盛产优质的辣椒的主要原因;活动3:该地辣椒生产经常要大量引水灌溉,据材料推断该地灌溉用水主要来源,并说明理由。
二、不断前进的洮南辣椒产业:材料五:20世纪70年代,洮南辣椒“福顺红”驰名海内外,免检出口至斯里兰卡等国。
90年代初,韩国主要从中国山东进口辣椒。
21世纪初该地从韩国引进“金塔”等产量高、抗病性强、红色素含量高、价格2倍于常规品种的品种。
陕西省蓝田县高中生物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湘教版必修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陕西省蓝田县高中生物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湘教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陕西省蓝田县高中生物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湘教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水稻种植业和大牧场放牧业的主要分布区。
2。
理解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区位因素和生产特点。
3。
理解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优势及努力措施。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科技兴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能力,但读图析图的能力有欠缺。
重点难点1。
了解水稻种植业和大牧场放牧业的主要分布区.2。
理解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区位因素和生产特点。
3.理解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优势及努力措施4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导入】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导入新课〕首先回顾上节课所学农业区位的选择知识,指出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影响着农业的区位选择,从而使世界上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农业地域类型。
本节课主要学习水稻种植业和大牧场放牧业.【讲授】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一、水稻种植业这一部分的重点有两个,即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区位因素和特点.水稻种植业主要位于亚洲,而中国的水稻产量和种植面积在世界上居首位,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结合我国的水稻生产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或借助于现代化教学手段从感性上认识水稻生产,从而分析出水稻生产的区位因素.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可结合我国的实际来分析,最后总结归纳出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投影〕“世界水稻种植业分布图”〔提出问题〕世界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请结合已知的气候知识,分析这些地区共同的气候条件.〔学生讨论〕〔归纳〕世界上的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学习目标】1、知道农业的概念和特点,掌握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以及会分析影响本地区的主要农业区位因素。
2、明确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会分析地区的所属农业地域类型。
【学习重点】1、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明确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会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产生影响2、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学习过程】一、农业区位因素【结构预习】1、什么是农业?农业生产有什么特点?农业是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它的主要特点是地域性(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季节性和周期性(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协作指导】1、阅读教材P59-62农业区位因素框题,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⑴我国的“明前龙井”茶,是浙江杭州龙井用每年清明前采摘的新茶精制而成,它以色香味俱佳而驰名世界。
日本茶道研究者曾将此茶种带回国精心栽培,但始终没有种好。
为什么?说明农业的生产区位与自然环境联系最为密切。
⑵为什么我国东北地区的耕作之地是一年一熟而海南岛的可以一年三熟呢?因为两地的热量条件不同,海南岛的年积温远远大于东北地区的年积温⑶天山山麓的绿洲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是什么?水源丰富,这里有较丰富的高山积雪和冰川融水⑷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当地人民发展基塘农业主要考虑的因素是什么?地市低洼,排水不畅,容易积水⑸荷兰的鲜花点缀世界许多大城市,中国北方的城市出现南方的水果,说明什么?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及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
扩大农产品销售的地域范围。
⑹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一些城市近郊地区的农田纷纷由种植粮食作物改种蔬菜、花卉等农产品,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了市场的需求量决定了农产品的规模和数量。
2、通过以上问题的分析回答,请你归纳总结影响农业生产与布局区位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影响农业生产与布局的区位因素有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科学技术因素(劳动力、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制度);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府政策)3、阅读教材P61阅读材料。
2018版高中地理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练习湘教版必修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版高中地理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练习湘教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版高中地理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练习湘教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基础夯实下图为中国农业综合开发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1~2题.1。
造成我国各地农业生产发展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A。
水源、土壤B。
劳动力、技术C.气候、地形D.市场、交通2.与①地区相比,③地区粮食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
A.机械化水平高B.土壤肥力高C。
水热资源丰富 D.人均耕地面积大答案 1.C 2.C解析第1题,从图上可以看出,我国各种农业生产基地的分布既有南北方向上的差异,又有东西方向上的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气候与地形。
第2题,①地区位于东北平原,③地区位于长江中游平原地区.机械化水平高、土壤肥力高、人均耕地面积大是①地区的优势,③地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资源比①地区丰富.图甲表示2000—2010年安徽省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变化,图乙表示2000年、2010年安徽省农作物播种面积结构.读图,完成第3~4题。
图甲图乙3。
2000—2010年,安徽省粮食产量总体呈上升态势的主要原因是( )。
①耕地面积增加②政策支持③农业劳动力增加④科技支撑A。
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4。
与2000年相比,2010年蔬菜瓜类播种面积变化较大,其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
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本节学习的重点是农业区位。
通过对农业区位的分析,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思维看待农业问题,明确自然、交通、技术、社会、政策等因素只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一般条件。
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还有深刻的原因,即这种地域分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每个地区除满足区内需要外,还能为区外提供大量商品性农产品才形成的。
由此可见,农业地域类型是不同地区利用各自的特有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间进行商品交换,是农业生产社会分工在地域上的具体体现。
由于本节内容多,概括性强,涉及面广,教学时要注意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可适当补充一些学生熟悉的典型案例。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分布和生产特色,从而深刻领会农业生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原则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2.世界主要的农业生产类型。
教学难点 1.2.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
教具准备学生:搜集当地的农作物品种及影响农作物分布的因素。
课时安排2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明确农业的概念,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2.明确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理解农业地域形成的深层原因及其发展变化,了解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影响本地区的主要农业区位因素及所属农业地域类型的方法。
2.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类农业生产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树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学过程第1课时导入新课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并思考问题:画面上的人们从事的是什么生产活动?这类生产活动有什么特点?课件展示:视频资料“三江平原的种植业、青藏高原的畜牧业”生(看录像,思考上述问题并作答)他们从事的都是农业生产活动。
有些是从事种植业,通过种植农作物获得产品;有些是从事畜牧养殖业,即通过放牧、养殖动物等来获得产品。
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课程标准: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课标解读:1.理解并掌握影响农业的自然因素、技术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2.掌握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形成条件、分布地区。
一、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情景导学]《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六》中记载,晏子使楚中有这样一段话:“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思考] (1)上述现象说明农业生产受什么因素的影响?(2)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农民更应关注哪一个?[提示] (1)自然条件的影响。
(2)自然条件方面的因素变化不大,社会经济方面的因素经常变化,特别是市场变化较大,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时应更多地关注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
[教材导学]1.自然条件2.农业技术经济因素3.农业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市场、交通运输和农产品消费状况等。
(1)市场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的价格。
(2)市场需求对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影响越来越大。
“主导因素”、“限制性因素”的区别(1)主导因素:指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因为该因素对农业的影响最大,没有这种因素(或条件),就不可能有该种农业在该区域的分布,如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是在特有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如果没有这种地势低洼的地形,而是地形平坦,当地的农业生产可能就是水稻种植业。
因此,地形是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的主导因素。
(2)限制性因素:农业生产需满足许多条件才能进行,如果一个地区其他条件都能满足,唯有一个条件不能满足,这个缺乏的条件就成为了该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如我国西北地区光照、热量等条件优越,但缺少水源,因此,水源就成为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
当限制性因素得到满足、改善,限制性因素就变成当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
二、农业地域类型[情景导学]在广袤的西北和辽阔的青藏高原上,你能见到青青的牧场,成群的牛羊;在沃野千里的北方地区,你能看到一望无垠的麦田;在小桥流水的江南,随处可见绿意盎然的稻田。
农业地域类型
一、种植园农业
在热带地区有许多特殊的植物资源,如:咖啡、可可、茶;香蕉、菠萝、芒果;橡胶、油棕、剑麻、烟草、棉花和黄麻,它们在世界的经济作物上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世界市场对这些产品需求量的增加,在热带地区出现了大规模、单一作物型的集约化农场——各种种植园。
种植园的发展与欧洲的殖民主义有紧密的联系。
当种植宗主国需要大量食品或某种热带产品时,就占据大片的土地,吸收当地大量的劳动力,实行集约化生产某种作物,如:英国人喜好饮茶,就在印度发展了大面积的茶园生产。
由于种植园的主人多是外国人,其所获得的大量利润被转移到国外,当地的经济却处于停滞落后状态。
如果遇到产品丰收,市场饱和,或西方市场经济处于衰退时期,对产品需要下降,就会严重影响种植园的经济效益。
多米尼加的烟草种植园
二、水稻农业
水稻农业是潮湿的热带和副热带地区一种独特类型的农业。
主要集中在亚洲,从日本开始,经朝鲜、中国的南部、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缅甸、孟加拉,一直到印度的恒河流域,以及斯里兰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家。
由于水稻在生长期间需要的水分多,所以需要土地平整、排灌方便。
在平原地区,水稻田多集中在河流两岸与三角洲地区;水源充足的丘陵地区,多依山势沿等高线建成层层梯田。
水稻农业是一种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精耕细作的集约农业,同时,水稻是单位面积产量很高的农业。
所以水稻农业地区也是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人口对土地的压力一般也大于其他地区。
三、谷物家畜农业
谷物家畜农业是一种种植旱作谷类与饲养家畜相结合的农业类型。
谷物家畜农业基本上也集中在亚洲,它包括中国东部的华北与东北,中南半岛的高原地区,印度的南部高原和西部地区;巴基斯坦、阿富汗以及西亚的两河流域的附近地区。
该农业地区,农作物中小麦占绝对优势:豆类作物中大豆占重要地位;经济作物有棉花、烟草、亚麻、大麻、甜菜。
由于气候干旱,降雨不稳定,为了保证产量稳定与增长,灌溉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四、地中海农业
地中海周边地区。
气候是夏季炎热而干燥,冬季农业开发历史悠久。
农作物以耐旱的品系为特征。
作物中,主要是小麦和大麦,其次是燕麦和玉米。
葡萄、木本作物油橄榄,以及无花果是该地区广为种植的经济作物。
饲养的牲畜有绵羊、山羊和猪。
所以耐旱的农作物、木本经济作物与饲养牲畜相结合是地中海地区农业的特征。
由于受欧洲工业发展,工业城市集中的影响,市场需要蔬菜、水果量大增,当地蔬菜、水果业的生产受到极大刺激,使地中海许多地区其传统的多样化农业已被专业化的商品性农业所替代,为市场提供商品的园艺农业占据重要地位。
五、市场园艺农业
市场园艺农业是为城市提供蔬菜、水果等商业性的农业。
有时也称为商品园艺业。
这种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与现代世界城市化的速度加快有关,为城市提供市民必需的食物。
从事商品园艺业的农民实行的是专业化、集约化生产蔬菜、水果、葡萄等,但不饲养牲畜。
他们有的只生产蔬菜,有的甚至只生产某一种专门用途的果品,以葡萄为例,甚至分食用葡萄、酿酒葡萄、制葡萄干的葡萄。
为了生产与市场需要相协调;农民组织起来与销售商共同商定生产计划。
六、商业乳品农业
与市场园艺业一样,商业乳品农业也是随着城市发展而产生的另一种商业性农业。
影响这种农业生产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市场的远近;二是饲料的供应。
商业乳品农业其产品是为城市而生产的;城市需要流质的牛奶;乳酪、黄油等各种乳制品,其中新鲜的流质牛乳特别重要。
因此,以生产牛奶为主的农场多分布在大城市的附近,以利用其距离近的优势。
从世界范围来说,商业乳品农业分布在美国与加拿大交界的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和中欧地区,以及澳大利亚的东南与新西兰等地。
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由于距欧美市场较远,乳品加工为制成品后运销国际市场。
在欧洲,商业性乳品农场现仍以家庭式农场为主。
七、商业牲畜育肥农业
商业牲畜育肥农业是指专门靠购买仔畜经过短期育肥,即可供市场肉食的商业性经营农场。
其饲养的牲畜是牛和猪。
随着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加,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食的需要大量增加,大大促进了专门育肥牲畜的农场的发展。
该类型农业分布在爱尔兰、英国等西欧国家以及俄罗斯,北美洲则从阿巴拉契亚山到密西西比河两岸。
八、商品谷物农业
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谷物农业;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
这种农业的分布区主要集中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
这些国家人口较少、工业发达,所以采取大规模的经营方式,每个农场所占的面积都相当大。
这种农业的特征是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生产的小麦是世界粮食市场上的主要谷物。
现在这种生产多以农场为生产单位,在美国这种农场的场主不在农场居住,就是农场雇佣的工人也是在适耕的劳动季节才来到农场。
这种农场由于经营的方式独特,生产效率高,被称为农业企业。
九、游牧业
游牧业是指靠放牧牲畜为生的一种自给性农业。
这种生产方式适于难以进行定居农业的干旱气候地区。
现在从事游牧的人数在世界上并不多,主要分布于北非、中东、中亚等地。
如:沙特阿拉伯的贝都印人,东非的马赛人都是世界著名的以游牧为生的民族。
游牧业的牧民们根据多年对当地的地理条件、牧草生长情况等因素的变化,依经验而迁移。
这样每个游牧部落或民族都有其放牧的一定范围。
由于各地气候与植被条件不同,所放牧的牲畜也有所不同。
在北非和中东,骆驼为其最重要的牲畜,其次是绵羊和山羊;在中亚以马为主;东非以牛为主。
在放牧的牲畜中,北极地区的牧民们放牧的则是驯鹿。
十、大牧场
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家和地区,有大面积的干旱和半干旱气
候区。
那里,植被稀疏,只能用于放牧牲畜,适于经营大牧场。
虽然这里放牧着大批的牲畜,可是它却与传统的游牧业有很大不同。
大牧场上的牲畜不是牧民的私有财产,而是牧主为出售而经营的一种商品。
放牧人不拖家带眷,而是受雇于牧主的个体劳动者,一般称为牛仔或牧童。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植被非常优越,加上距海港近,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大牧场,是世界牛肉的主要生产地。
在美国大牧场上放牧的牲畜也主要是牛;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的大牧场上,养羊占重要地位,羊毛的产量超过世界羊毛产量的一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