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都城的演变共28页
- 格式:ppt
- 大小:3.10 MB
- 文档页数:28
北京城的百年变迁发表于2014年4月10日10:37自1860年以来,北京多发战事,但古城均未遭到大的破坏,几次还幸免于战火。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
9月,北平更名为北京,10月,北京成为新中国的都城。
围绕行政中心区的设置、城墙的存废等问题,梁思成等专家展开激烈争论,最终却没能改变古城的命运。
1. 北京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元大都遵循了《周礼·考工记》提出的原则:“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北京逐渐形成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四重城墙环绕的格局。
图为明朝北京城格局图。
2. 元大都是当时举世闻名的大都市,元大都的建设包含有大规模的民居,胡同和四合院成为元大都的基本内涵。
四合院就分布在小街或胡同两侧。
图为清末北京的四合院和城墙。
摄影:山本赞七郎3. 清代北京城基本沿袭了明代的格局,对皇城内规制有所裁撤,将皇城内的大量内廷供奉机构改为民居,同时将内城的衙署、府第、仓库、草厂也改为民居。
将内城划作满城,内城成为八旗专属居住区,令汉人统统迁往外城居住。
图为1899年,即光绪廿五年的北京街景。
摄影:山本赞七郎。
4. 在城市建制上,明北京城突破了元代所遵循的“前朝后市”的定制,正阳门周围以及南至鲜鱼口、廊房胡同一带,形成了大商业区。
图为清末前门大街。
摄影:山本赞七郎。
5. 北京古城墙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始创于元代,建成于明代,主要用于军事防御。
古城墙呈“凸”字形,城墙周长24公里,墙基宽24米,墙高8米,全部为板筑的夯土墙。
图为清末北京城墙。
供图:华辰影像6. 正阳门城楼和箭楼、朝阳门箭楼于1903年修复。
图为修复后的正阳门箭楼,上面还挂上了钟表。
北京旧城有“内九外七皇城四”之说,指得是内城九门、外城七门以及皇城四门。
摄影:甘博7. 内城九门为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成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