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年代尺复习历史
- 格式:ppt
- 大小:110.50 KB
- 文档页数:32
浅谈年代尺在初三历史复习课中的运用作者:韩宁宁来源:《新课程·中学》2019年第08期摘 要:初三历史复习中人物众多,事件繁杂,千头万绪,不少学生对于历史事件存在着“张冠李戴”的现象,教师可以利用年代尺在单元复习、主题复习中等多方面中进行运用,引导学生自行绘制年代尺,逐步建立“历史时序观念”。
根据深圳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从历史时期复习、主题复习、中外历史对比复习三个方面,通过课堂实际案例阐述年代尺在初三历史复习课中的运用。
关键词:年代尺;初三历史;复习《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中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是这样规定的:“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了解历史的时序,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中要培养学生建立核心思维即时空观念。
所谓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初三学生面临学业水平考试,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非常多,但是复习时间比较短,如何让学生短时间建立正确的时序观念显得尤为重要。
“时序性不仅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时序思维能力也是学生养成历史思维能力的核心”。
年代尺是记录历史年代所发生的大事,具有直观性的特点,一目了然,可以让学生对时空观念的体验更加明确。
笔者根据深圳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历史部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从历史时期复习、主题复习、中外历史对比复习三个方面阐述年代尺的应用。
一、历史时期复习依照不同的标准,形成了多种历史分期。
按照社会性质划分,有“五种社会形态说”,这是和目前的教材通用理论相吻合的。
按照历史上的重要朝代及事件,中国古代史又可以分为“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等。
在进行总复习的时候,笔者根据不同的时期及学生的掌握情况做了不同处理。
(一)小时段:整理单元线索在复习远古人类主题时间,对于零散的知识点“北京人”“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等知识点时。
年代尺——把握历史中考复习的黄金钥匙在初中阶段,历史学科存在学习的必要性,但同时这个阶段历史学科的重要性与语数外以及物理、化学相比依然相对较低,因此在中考复习时作为教师不仅需要考虑到历史学科复习的需求,同时历史学科的复习不能对学生造成过大的学习压力。
根据既往教学表现以及教学经验可知,学生在学习压力过大时,历史等重要性相对较低的学科必然成为首批被放弃的学科。
因此作为历史学科的教师,在中考复习时必须采用效率更高、执行需求更低的措施以及方法。
一、案例情境中国共产党成立专题以及辛亥革命意义以及价值专题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专题内容之一,但是我们在教学中遇到了较多的问题,最多的问题体现在两者之间存在关系较为复杂,由于初中阶段历史知识点的深度相对较浅,因此很多学生无法系统性理解辛亥革命以及中国共产党成立相关的知识点。
如班级中某个同学曾经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1912年孙中山先生已经建立了中华民国,我们还要组建共产党、建立新中国?按照课本的知识点,中华民国和新中国一样,不都是民主国家吗?虽然历史课本当中称中华民国时代的革命为旧民主主义革命,但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不是旧军阀的参与吗?解决军阀的问题后,为什么依然要推翻原本的国民政府,建立新中国呢?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明确,教学的主要难点在于采用更为简单的方法让学生理解。
二、案例问题对案例问题进行分析时,我们首先需要承认一个前提:以案例问题为例,案例当中的问题本身解决难度其实相对较低,但解释这个问题需要较长的时间,且学生的理解难度相对较高。
因此在问题分析时需要以这个前提为基础进行分析。
(1)案例问题覆盖的知识点相对较多且较为复杂,理解难度极高。
根据案例可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以及失败的根本性问题等均直接相关,与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相关知识点同样存在紧密的关联,此外学生的问题与旧民主主义革命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比研究同样存在关联,这些知识远远超过初中历史课程覆盖的范围,已经实现了初中历史知识的显著外延。
1 / 1 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年代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860-1895洋务运动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北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7—1937,国共十年对峙;1937—1945,国共第二次合作进行抗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46.6—1949.4国共三年内战) 1840- 1842 鸦片 战争 1842 《南 京条 约》 1911.10.10 武昌 起义 1856- 1860 第二次鸦片战 争 1895 《马 关条 约》 1905 中国 同盟 会成 立 1894- 1895 甲午 中日 战争 1900 八国 联军 侵华 战争 1898.6 -9月, 戊戌 变法 1901 《辛 丑条 约》 1921.7月, 中共一大 上海召开, 中国共产 党成立 1915 新文 化运 动开 始1935 .1月, 召开 遵义 会议 1927.4.12蒋介石发 动政变,同月建立南京国民政府1926国民 革命 军出 师北 伐 1912 中华 民国 成立 1927.8.1南昌起义。
9月,秋收起义。
10月 ,建立井冈 山革命根据地 1928 ,朱德 毛泽东 井冈山 会师 1919. 5.4五四爱国运动 1924年, 国民党一 大广州召 开,国民 党成立 1927.7.15汪精卫发 动政变, 第一次 国共合作 失败 1936.10月,红军 三大主力 会师,长征结束 1934. 10月 ,红军 开始 长征 1931 .9.18 九一 八事 变 1936.12.12 西安 事变 1937.12南京大屠杀三十万人以上,政府 迁往重庆 1945.4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
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
1937.7.7 卢沟桥事 变,全国 性抗战 开始 1945.8重庆谈判,10月10日,签订《双十协定》 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1949.4月,渡江战役。
23日,南京 解放,国民党政权垮台 1946.6国民党发动内战,人民解放战争开始 1948.9-1949.1,解放军发动三大战役。
巧用年代尺法的策略进行中考历史复习的研究发布时间:2021-04-09T15:36:54.480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1月作者:刘娟[导读] 中考历史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养,经常会在题目中设计一些考查学生分析能力和驾驭史实的能力。
教师可以在中考历史的复习课中,打破教材通史的体系,根据内容建立专题,便于学生串联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梳理历史的发展脉络。
水城区阿戛镇盐井中学贵州省六盘水市刘娟 553000摘要:中考历史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养,经常会在题目中设计一些考查学生分析能力和驾驭史实的能力。
教师可以在中考历史的复习课中,打破教材通史的体系,根据内容建立专题,便于学生串联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梳理历史的发展脉络。
年代尺的运用就是以时间轴线帮助学生梳理和记忆繁杂的历史知识,总结历史的发展规律,方便学生复习。
关键词:年代尺;中考历史;复习引言:初三历史知识多、任务重、时间紧,历史时间跨度大,很多学生在记忆历史知识时,常常出现记忆混淆的情况,导致在做题目时无法准确在大脑中提取信息,回答问题总是陷入张冠李戴的窘境,失分很可惜。
教师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年代尺来复习,可以使知识形成体系,让学生很快理清知识线索,方便学生掌握庞杂的历史知识,提高复习的效率。
一、理清历史的时间线索1、建立时间概念历史学科的最大特点就是知识前后具有时间发展的顺序性,无法随意更改事件的发生顺序,也无法任意增加某个历史时间段内发生的事件内容。
时间性决定了历史学科的学习特点,必须要沿时间发展的顺序,理解事件发生的前后关联,弄清事件发展的前因后果。
很多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最缺乏的就是时间的概念,总是以事件或人物为核心去记忆和理解历史知识,会发现学习效果并不好,做题的出错率很高。
历史的大事件在他们的脑海里是散状分布的一个个点,并没有按照时间轴串成一条线,这就使得教师教的很辛苦,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是成绩却十分不理想。
2、巧用年代尺年代尺是一个非常简便的工具,把古今中外任何一段时间内的历史,放在年代尺上进行比价和分析,都会系统地串联好知识,形成一张张知识的网络,而不是一个个分散的点,帮助学生克服历史学习的碎片化状态,形成自己的历史记忆轴线,帮助学生更好地达到历史复习的效果。
浅谈初三历史复习课中年代尺的运用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有这样一条要求:“了解历史的时序,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
” [1]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的时序性呢?借助年代尺来复习历史就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通过画年代尺的方式将中外历史进行纵横联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也会大大提高初三历史复习课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看法。
1 利用年代尺,理清历史发展脉络年代尺的一大特点就是可以将同一历史阶段或同一专题的历史事件列在一条线上,比较直观。
“把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历史浓缩在一条线上,犹如站在高处遥望,宏观的时间不再那么难以捉摸。
当你走进它,触碰每一个历史事物的时候,又可以‘瞻前顾后’、融会贯通,自然而然地建立起知识框架了。
”[2] 中考考试说明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历史知识,特别是材料题,它不可能只考查单一的知识点,一般都是把类似的事件、或相关联的事件糅合在一起,这就要求学生对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一定的掌握理解。
我们要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整合,概括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构建知识点之间的框架体系,使之清晰易懂。
比如,在初三历史复习课讲到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时,我在课堂上使用了年代尺(如下图),通过图示,学生能较快地理清资本主义从萌芽到确立制度,再到发展技术的这一过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 利用年代尺,探究历史时代特征采取画年代尺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对同一时期或相同类型的历史事件进行纵横比较,从而拓宽视野的广度和深度。
这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归类识记,进而进行比较归纳的能力,同时也做到学习历史中外贯通,注重关联,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
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更要加强中外历史的联系,把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大环境中去学习,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地学“活”历史,提高自身认识事物的能力。
八年级历史一二单元年代尺一、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 - 1901年)1. 1840年 - 1842年。
- 事件:鸦片战争。
- 背景。
-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需要广阔的市场和原料产地。
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在中英贸易中,英国处于贸易逆差地位,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中国禁烟运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 影响。
2. 1856 - 1860年。
- 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
- 背景。
- 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 过程与影响。
3. 1851 - 1864年。
- 事件:太平天国运动。
- 背景。
- 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
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清政府的腐败,加上自然灾害严重,广大农民生活困苦不堪。
- 影响。
4. 1894 - 1895年。
- 事件:甲午中日战争。
- 背景。
- 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开始对外侵略扩张,把目标指向朝鲜和中国。
- 影响。
5. 1900 - 1901年。
- 事件: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背景。
- 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义和团运动兴起,列强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其在华利益,组成八国联军侵华。
- 影响。
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19世纪60 - 1912年)1. 19世纪60 - 90年代。
- 事件:洋务运动。
- 背景。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 内容。
- 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如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企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还创办了新式学堂,如京师同文馆,派遣留学生等。
- 影响。
- 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年代尺一、史前时期至夏商周约170万年前:元谋人出现,标志着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活动。
约70万年前:北京人出现,开始使用火。
约1万年前:新石器时代开始,人类开始农耕和畜牧。
约2070年:禹建立夏朝,中国进入奴隶社会。
约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
约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实行分封制。
二、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开始,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诸侯争霸,孔子创立儒家思想。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战国七雄并立,百家争鸣,出现诸子百家。
三、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实行中央集权制。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秦朝灭亡。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公元8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
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曹丕建立魏国,三国时期开始。
公元265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史称西晋。
公元316年:西晋灭亡,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公元420年:刘裕建立南朝宋,南北朝时期开始。
公元589年:隋朝统一南北朝,结束分裂局面。
五、隋唐时期公元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实行科举制。
公元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前期:出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唐朝中期:发生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公元907年:唐朝灭亡,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六、宋元时期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公元1127年:金灭北宋,南宋建立。
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实行行省制。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结束元朝统治。
七、明清时期明朝前期:出现“永乐盛世”。
明朝中期:发生土木堡之变和嘉靖大倭寇。
明朝后期:发生东林党争和明末农民起义。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灭亡。
公元1644年:清朝建立,定都北京。
八、近代史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高三历史复习中巧用年代尺在高三历史复习的过程中,第一轮复习一般是按专题复习,第二轮复习则是在这个基础上按通史顺序进行复习的。
在考试内容的编排上,《考试说明》是按照“古代中国”“古代希腊、罗马”“近代世界”“近代中国”“现代世界”“现代中国”的顺序编写,既照顾到新课改在教学内容上的模块设置,又遵循了以时间为顺序的通史体例和考生的学习习惯,体现了对考生的人文关怀。
“历史时间”的考察仍是高考试卷的重点,因此,复习时可以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运用年代尺。
将通史与专题结合起来。
让学生对时间信息、历史事物的时序性、历史阶段特征有明确的认识。
具体做法是:适当打乱专题的结构和教材的顺序。
以时间为主线,以历史阶段为依托,运用年代尺,把《考试说明》要求的知识点按时序而不是按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模块。
一一对应到历史阶段中去,最后再归纳出本阶段的专题内容。
例如在开始第二轮复习时,学生对三本必修教材中的历史时间划分有了整体认识,中国史和世界史都是分成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三部分,然后用年代尺体现出来(如图1所示)。
例如,在复习“先秦时期”时,画出年代尺(如图2所示)。
先秦时期阶段特征:中华文明的开端必修一:政治宗法制分封制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必修二: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必修三:文化百家争鸣孔子、孟子、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这样把每一阶段的起止时间表示在年代尺上,学生学习时可一目了然,然后对照《考试说明》,把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有关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所有考点一一对应到年代尺中的各个阶段中去,这样不仅对先秦时期的历史有一个整体的概念。
又能强化第一轮复习中相关具体考点的认识定位。
又如中国近代史,指的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这段时期的历史。
其中,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分界点,把我国民主主义革命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大阶段。
旧民主主义可以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发展(又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两个阶段进行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可按时间分为中共成立和国民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四个阶段。
九年级历史第一单元年代尺
在制作九年级历史第一单元的年代尺时,需要首先确定该单元的主题和主要事件。
然后,根据事件发生的年份,将这些年份标记在一条线上,并按照时间顺序排列。
以下是一个示例的年代尺:
1. 约公元前475年:春秋战国时期开始
2. 约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
3. 约公元前206年:汉朝建立
4. 约公元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5. 约公元年:隋唐五代时期
6. 约公元年:宋元时期
7. 约公元年:明清时期
8. 约公元年:鸦片战争至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在制作年代尺时,可以标注一些重要的事件或人物,以帮助理解该时期的历史背景。
此外,可以使用不同的颜色或标记来区分不同的事件或时期,以使年代尺更加清晰和易于理解。
1 / 1 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年代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860-1895洋务运动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北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7—1937,国共十年对峙;1937—1945,国共第二次合作进行抗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46.6—1949.4国共三年内战) 1840- 1842 鸦片 战争 1842 《南 京条 约》 1911.10.10 武昌 起义 1856- 1860 第二次鸦片战 争 1895 《马 关条 约》 1905 中国 同盟 会成 立 1894- 1895 甲午 中日 战争 1900 八国 联军 侵华 战争 1898.6 -9月, 戊戌 变法 1901 《辛 丑条 约》 1921.7月, 中共一大 上海召开, 中国共产 党成立 1915 新文 化运 动开 始1935 .1月, 召开 遵义 会议 1927.4.12蒋介石发 动政变,同月建立南京国民政府1926国民 革命 军出 师北 伐 1912 中华 民国 成立 1927.8.1南昌起义.9月,秋收起义.10月 ,建立井冈 山革命根据地 1928 ,朱德 毛泽东 井冈山 会师 1919. 5.4五四爱国运动 1924年, 国民党一 大广州召 开,国民 党成立 1927.7.15汪精卫发 动政变, 第一次 国共合作 失败 1936.10月,红军 三大主力 会师,长征结束 1934. 10月 ,红军 开始 长征 1931 .9.18 九一 八事 变 1936.12.12 西安 事变 1937.12南京大屠杀三十万人以上,政府 迁往重庆 1945.4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 1937.7.7 卢沟桥事 变,全国 性抗战 开始 1945.8重庆谈判,10月10日,签订《双十协定》 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1949.4月,渡江战役.23日,南京 解放,国民党政权垮台 1946.6国民党发动内战,人民解放战争开始 1948.9-1949.1,解放军发动三大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