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菌和无菌操作技术
- 格式:pptx
- 大小:6.34 MB
- 文档页数:29
无菌技术【目的】1.无菌持物钳使用:取放和传递无菌物品。
2.无菌容器使用:用于盛放无菌物品并保持无菌状态。
3.无菌包使用:用无菌包布包裹无菌物品,以保持物品的无菌状态,供无菌操作用。
4.铺无菌盘:将无菌巾铺在清洁干燥的治疗盘内,形成无菌区,放置无菌物品,供治疗护理用。
5.取无菌溶液:保持溶液的无菌状态,供无菌操作使用。
6.戴无菌手套:在执行严格的医疗护理操作时确保无菌效果,保护患者和医护人员免受感染。
【用物准备】治疗盘、无菌持物钳及盛放容器、无菌容器(内盛棉球)、无菌包(内包治疗巾)、无菌治疗碗、无菌溶液、无菌手套、消毒液、棉签、启瓶器、弯盘、记录纸、笔。
【注意事项】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1.无菌持物钳使用(1)取远处物品时,连同容器一起移至操作处,就地使用。
(2)无菌持物钳不可夹取油纱布,不可用于换药及消毒皮肤,以防被污染。
污染后重新灭菌,无菌持物钳不能夹取非无菌物品。
(3)湿式使用法,无菌持物钳及浸泡容器需每周清洁、消毒2次,同时更换消毒液,使用频率较高的部门应每天清洁、灭菌。
2.无菌容器使用(l)手指不可触及无菌容器的内面及边缘。
(2)无菌容器应定期消毒灭菌,打开后有效使用时间为24小时。
3.无菌包使用(l)打开包布时,手只能接触包布四角的外面,不可触及包布内面,不可跨越无菌面。
包内物品未用完时,应按原折痕包好,系带横向扎好,并注明开包日期及时间,限24h内使用。
(2)如包内物品超过有效期、被污染或包布受潮,则须重新灭菌。
4.铺无菌盘(1)铺无菌盘区域须清洁干燥,无菌巾避免潮湿、污染。
(2)不可跨越无菌区。
(3)铺好的无菌盘尽早使用,有效期不超过4小时。
5.取无菌溶液(l)不可将物品伸入无菌溶液内蘸取溶液;倾倒液体时不可直接接触无菌溶液瓶口;己倒出的溶液不可再倒回瓶内,以免污染剩余溶液。
(2)已开启的溶液瓶内的溶液,24小时内有效。
6.戴无菌手套(1)注意修剪指甲以防刺破手套,迭择合适手掌大小的手套尺码。
无菌操作技术操作步骤无菌操作技术操作步骤无菌操作技术是在实验室研究、制药和医疗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项技术。
它的目的是确保实验或制造过程中的杂菌不会污染实验样品或生产产品。
无菌操作技术严格遵循一系列步骤和原则,以确保实验环境和操作器材的无菌状态。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无菌操作技术的几个关键步骤,并分享一些附加的实用建议。
1. 清洁工作区域清洁是无菌操作的基础。
在进行无菌操作之前,必须仔细清洁操作台面、实验器具和实验人员所需的材料。
使用消毒剂擦拭工作区域,确保杀灭表面上的细菌和其他微生物。
2. 穿戴无菌实验衣在进行无菌操作之前,所有从事实验的人员都必须穿戴无菌实验衣。
这包括无菌手套、无菌口罩、无菌帽子和无菌长袖护臂套。
这些装备旨在防止人员身上的细菌进入实验环境,同时也保护实验人员免受外界细菌的污染。
3. 灭菌操作器具接下来,必须对将用于实验的仪器、培养基瓶和其他耗材进行灭菌处理。
可以使用高压蒸汽灭菌器(如常见的高压锅)或自动灭菌器进行灭菌。
将操作器具放入灭菌器中,并按照灭菌器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确保灭菌器将物品完全灭菌。
4. 注意操作手法无菌操作要求操作者对手法非常细致和规范。
在操作过程中,操作者应注意以下几点:a. 尽量避免打开或触摸非无菌区域,避免将细菌带到无菌区域。
b. 打开培养基瓶或实验设备时,应尽量避免与瓶口或设备表面接触。
c. 仅在无菌操作台上进行实验。
台面上的防护膜会防止空气中的微生物进入试验样品。
d. 当操作液体时,注意快速且轻柔地移动容器,以减少空气中的微生物进入。
5. 使用 Bunsen 灯在无菌操作期间,使用 Bunsen 灯是常见的实践,旨在提供一个无菌操作区域。
燃烧 Bunsen 灯会产生上升的气流,将空气中的微生物带走,并创造出一片相对干净的无菌区域。
将 Bunsen 灯置于操作台一侧,并将黄色火焰保持在最适宜的高度。
6. 完成操作后的处理无菌操作完成后,需要对实验区域进行适当的处理。
无菌操作基本技术1. 实验进行前,无菌室及无菌操作台(laminar flow) 以紫外灯照射30-60 分钟灭菌,以70 %ethanol 擦拭无菌操作抬面,并开启无菌操作台风扇运转10 分钟后,才开始实验操作。
每次操作只处理一株细胞株,且即使培养基相同亦不共享培养基,以避免失误混淆或细胞间污染。
实验完毕后,将实验物品带出工作台,以70 % ethanol 擦拭无菌操作抬面。
操作间隔应让无菌操作台运转10 分钟以上后,再进行下一个细胞株之操作。
2. 无菌操作工作区域应保持清洁及宽敞,必要物品,例如试管架、吸管吸取器或吸管盒等可以暂时放置,其它实验用品用完即应移出,以利于气流之流通。
实验用品以70 % ethanol 擦拭后才带入无菌操作台内。
实验操作应在抬面之中央无菌区域,勿在边缘之非无菌区域操作。
3. 小心取用无菌之实验物品,避免造成污染。
勿碰触吸管尖头部或是容器瓶口,亦不要在打开之容器正上方操作实验。
容器打开后,以手夹住瓶盖并握住瓶身,倾斜约45°角取用,尽量勿将瓶盖盖口朝上放置桌面。
4. 工作人员应注意自身之安全,须穿戴实验衣及手套后才进行实验。
对于来自人类或是病毒感染之细胞株应特别小心操作,并选择适当等级之无菌操作台(至少Class II)。
操作过程中,应避免引起aerosol 之产生,小心毒性药品,例如DMSO 及TPA 等,并避免尖锐针头之伤害等。
5. 定期检测下列项目:5.1. CO2 钢瓶之CO2 压力5.2. CO2 培养箱之CO2 浓度、温度、及水盘是否有污染(水盘的水用无菌水,每周更换)。
5.3. 无菌操作台内之airflow 压力,定期更换紫外线灯管及HEPA 过滤膜,预滤网(300小时/预滤网,3000 小时/HEPA)。
6. 水槽可添加消毒剂(Zephrin 1:750),定期更换水槽的水。
实验用品1. 种类︰1.1. 细胞培养实验用品均为无菌,除了玻璃容器与pasteur pipet 外,其它均为塑料无菌制品。
无菌技术操作流程目的:避免污染污染无菌物品,无菌区域及无菌伤口,保持绝对无菌,防止感染交叉感染。
用物准备:治疗盘,无菌持物钳(镊),无菌罐,无菌包(包内根据需要准备),无菌溶液,无菌手套,注射盘,污物杯。
操作步骤:一、环境准备,戴好帽子,口罩,修剪指甲,洗手。
二、无菌持物钳(镊)使用;1、无菌持物钳(镊)盛放:无菌持物钳(镊)灭菌后,浸泡在盛有消毒溶液的泡镊筒内,钳轴节以上2-3cm或镊子长度的1/2应浸泡在消毒溶液中,一筒一钳(镊)。
2、使用无菌持物钳(镊):取出无菌持物钳(镊)时,钳(镊)前端要闭合,不可触及容器边缘及液面以上的容器内壁。
3、使用无菌持物钳(镊):使用时,持物钳(镊)前端稳向下,以免消毒液倒流污染钳(镊)端,用后立即放回容器中,打开轴关节,疑有污染需须重新灭菌后方能放入容器中。
三、无菌容器的使用:1、开启无菌容器盖,打开无菌容器时,盖面向上,放在稳妥的地方或拿在手中,手不可触及盖的内面及边缘。
不能在容器上面将盖翻转,以防尘埃落入容器内。
2、取出无菌物品:从无菌容器中取出物品时,需用无菌持物钳,持物钳不可触及容器的边缘。
物品取出后应立即盖好,避免手臂跨越无菌区。
3、取无菌溶液:a按需求准备无菌溶液。
b检查液体:查对药签,检查瓶盖有无松动,瓶体有无裂缝,溶液有无沉淀,浑浊,变色,絮状物等。
C开启瓶盖。
D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橡皮塞边缘向外拉出,不可触及瓶塞内面。
E倒溶液:溶液标签向上,倒出少许冲洗瓶口后再将所需溶液倒入无菌容器内,倒时瓶口离容器约10cm高。
F盖好瓶盖,碘伏消毒边缘一周后盖好,注明开瓶日期,时间并签名。
四、无菌包使用及铺无菌盘1、打开无菌包:将无菌包置于清洁,干燥,平坦处,取下指示胶带(如有带子,放于包的下面)。
捏住包的外角,依次打开,手不可触及包布内面,查看化学指示片是否变色。
2、取无菌物品:用无菌持物钳取出一块治疗巾,放在治疗盘内(保持内面无菌),按原折痕包好无菌包,注明开包日期,时间,开包24小时后不能再使用,若包内物品一次性取出,可将包拿在手中打开,另一手将包布四角抓住,将包内物品置于无菌治疗盘内。
无菌操作技术规程无菌技术作为预防医院感染的一项重要而基础的技术,医护人员必须正确熟练地掌握,在技术操作中严守操作规程,以确保患者安全,防止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一、无菌技术的概念和原则(一)无菌技术的概念1、无菌技术是指在执行医疗、护理技术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机体和保持无菌物品及无菌区域不被污染的操作技术。
2、无菌物品经过物理或化学方法灭菌后,未被污染的物品称无菌物品。
3、无菌区域经过灭菌处理而未被污染的区域,称无菌区域。
4、非无菌物品或区域未经灭菌或经灭菌后被污染的物品或区域,称非无菌物品或非无菌区域。
(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1、环境应清洁、宽敞,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前半小时,停止卫生处理,减少人员走动,以降低室内空气中的尘埃。
治疗室每日做好操作台表面、地面清洁后,进行空气消毒。
2、无菌操作前,工作人员衣帽穿戴整洁,帽子要把全部头发遮盖,口罩须遮住口鼻.,并修剪指甲、洗手,必要时穿无菌衣、戴无菌手套。
3、无菌物品必须存放于无菌包或无菌容器内,无菌包外注明物品名称、灭菌日期,并按有效期先后顺序排放,使用纺织品材料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一周为宜,医用一次性纸袋包装的无菌用品有效期宜为1月,使用一次性医用皱纹纸、一次性纸塑袋、医用无纺布、硬质容器包装的有效期宜为6个月。
无菌物品和非无菌物品应分别放置,并有明显标志。
无菌物品一经使用或过期、潮湿应重新进行灭菌处理。
4、进行无菌操作时,操作者身距无菌区20Cnb取无菌物品时须用无菌持物钳(镶),手臂应保持在腰部或治疗台面以上,不可触及无菌物品或跨越无菌区域,手不可接触无菌物品;取放无菌物品时,应面向无菌区,避免面对无菌区谈笑、咳嗽、打喷嚏;无菌物品取出后,不可过久暴露,若未使用,也不可放回无菌包或无菌容器内;疑有污染,应予更换并重新灭菌。
5、一套无菌物品只供一个患者使用,以防交叉感染。
二、无菌技术的操作流程1、选择清洁、干燥、宽阔的场所进行操作。
2、工作人员按要求着装,备齐用物,用物排放有序,符合无菌操作要求,查对无菌物品、灭菌日期及手套号。
无菌操作技术第一篇:无菌操作技术的定义和原理无菌操作技术,简称无菌技术,是指在无菌环境下进行的一系列操作方法。
它是现代微生物学和生物医学等领域必不可少的技术之一,特别是在制药、生物制品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因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它们能在各种环境中生存,并通过空气、物品、人员等途径进行传播,因此要想有效地控制微生物的传播和污染,必须采用无菌技术进行操作。
无菌技术的原理是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学手段,尽可能的将微生物污染源去除或消灭。
然后在无菌环境中进行操作,以确保所操作的样品和容器等物品不被新的微生物污染。
一般来说,无菌技术主要包括以下的操作步骤:1、物品的清洗:把操作所需的物品或器具放置在无菌过滤的水中清洗,以去除表面的污物和细菌。
2、灭菌处理:使用高温高压灭菌机、滤器或紫外线杀菌器等对物品进行灭菌处理,以杀灭在物品表面的细菌和病毒。
3、穿戴无菌制服:将所需的无菌制服穿戴干净,以降低人员对无菌环境的破坏。
4、工作台及器具无菌处理:将操作所需的操作台面、器具、试剂瓶、离心管等物品用70%的乙醇或其他无菌溶液进行清洁,保证操作区域的无菌性。
5、操作人员手部无菌处理:使用消毒液或洗手液洗手,穿戴手套,并保证手部的无菌性。
6、采集样本:使用经过无菌处理的工具,如针头、牙签等取样,保证样品的无菌性。
7、实验环境无菌清洁:对操作区域的环境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确保实验环境的无菌性。
总之,无菌技术的入门是要注意细节,从物品的清洗、灭菌处理,到工作台及器具无菌处理、操作人员手部无菌处理,再到采集样本和实验环境的无菌清洁,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特别关注,只有做到每一个细节的精细,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无菌操作。
第二篇:无菌采样技术的方法和操作步骤在临床医学、生物学等领域中,采集微生物样本是检测和诊断的重要环节。
无菌采样技术是指在无菌环境下采集微生物样本的方法。
它可以有效防止微生物的污染和人为干扰,确保采集到的样本符合检测和诊断的要求,因此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无菌技术一、目的:1、无菌持物钳:取用或者传递无菌敷料、器械等。
2、无菌容器:保持已经灭菌的物品处于无菌状态.3、取无菌溶液法:保持无菌溶液的无菌状态。
4、铺无菌盘法:将无菌巾铺在清洁干燥的治疗盘内,形成无菌区,放置无菌物品,以供实施治疗时使用。
5、戴无菌手套法:执行无菌操作或者接触无菌物品时戴无菌手套,以保护患者,预防感染。
6、使用无菌包法:用无菌包布包裹无菌物品用以保持物品的无菌状态,供无菌操作用。
二、用物:无菌溶液、无菌手套、无菌治疗碗包、无菌治疗巾包、无菌持物钳包、无菌敷料容器、消毒溶液、棉签、弯盘、治疗盘、另备小标签三、操作流程:评估环境(环境清洁、宽敞、光线充足、定期消毒,适合操作),操作前室内停止清扫,减少走动避免尘埃飞扬,操作台面清洁、干燥、平坦,物品布局合理(操作前用消毒毛巾擦拭治疗台面及治疗盘)——无菌操作前着装整洁,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必要时戴无菌手套及穿隔离衣)--检查用物(1、无菌溶液对光照射无浑浊、变色、无絮状物,瓶口无松动,瓶身无裂痕,在有效期内可以使用。
2、无菌手套包装完好、干燥、在有效期内,型号合适。
3、无菌治疗碗包无破损、无潮湿,消毒条码变色,在有效期内.4、无菌治疗巾包无破损、无潮湿,消毒条码变色,在有效期内。
5、无菌持物钳包无破损、无潮湿,消毒条码变色,在有效期内。
6、无菌敷料容器消毒条码变色,在有效期内.7、消毒溶液在有效期内。
8棉签在开包时间内,可以使用。
9、弯盘清洁干燥.9治疗盘清洁干燥。
10、另备小标签)——打开无菌持物钳包,取出无菌持物筒直立于桌面,将包布折好放于桌面下层,检查消毒试纸变色,弃于医疗垃圾桶,记录开包时间、日期并签名,将持物筒放于合适位置——打开无菌治疗巾包,打开存放无菌持物钳容器盖,手持无菌持物钳上1/3处,闭合钳断,垂直取出,关闭容器盖,保持钳端向下,在腰部以上视线范围内活动,用无菌持物钳打开内层包布,检查消毒试纸变色,取一块治疗巾置于治疗盘内,用后闭合持物钳钳端,快速垂直放回容器内,将包布折好放于桌面下层——铺无菌盘,双手捏住无菌治疗巾外面,轻轻抖开,双层平铺于治疗盘上,将上层呈扇形折于对侧,开口向外——打开无菌治疗碗外包布,用持物钳打开内包布,检查消毒试纸变色,用无菌持物钳夹取治疗碗放在治疗盘内,将包布折叠放妥于桌面下层——取出无菌敷料:去持物钳,打开无菌敷料容器盖,内面向上置于稳妥处或拿手中,用无菌持物钳在无菌容器内夹取无菌敷料防于治疗碗中——倒取无菌溶液前消毒瓶塞,待干后打开瓶塞,手持溶液瓶,瓶签朝下于掌心,倒出少量溶液旋转冲洗瓶口,再由原处倒出溶液致无菌容器中,倒好溶液后立即盖好瓶塞,再次消毒瓶塞——覆盖无菌盘,双手捏住扇形折叠的治疗巾外面,遮盖于物品上,对折上下层边缘,将开口处向上折叠两次,两侧边缘分别向下折叠一次,露出治疗盘边缘,在小标签上注明铺盘日期、时间、签全名,放于无菌盘左上方-—在无菌溶液瓶上注明开瓶日期、时间、用法并签名——将无菌盘置于治疗车上,携至病房——戴无菌手套:将无菌手套袋平放于治疗车上,打开外包装,两手同时掀开手套袋开口处,用一手拇指和食指同时捏住手套的反折面部位取出手套,将两手套拇指对准,先戴一只手,再以带好手套的手插入另一手套的反折面内面,戴好另一只手套,若操作者工作服为长袖,应将手套的翻边扣在工作服衣袖的外面,双手对合交叉检查是否漏气,调整手套位置——脱手套,戴手套的手捏住另一手套腕部的外面,翻转脱下,再将脱下手套的手伸入另一手套内捏住内面边缘,将手套翻转脱下,放入医疗垃圾桶内——洗手。
哪些技术是无菌操作方法无菌操作是一种用于处理和制备无菌条件下的实验样品或制造无菌产品的技术方法。
它可以有效地防止微生物的污染和传播,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产品的安全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无菌操作技术:1. 灭菌:灭菌是无菌操作的基础。
它是使实验室设备、培养基、介质等无菌的过程。
灭菌的方法包括高温灭菌、化学灭菌和辐射灭菌。
高温灭菌是通过加热到高温杀灭微生物,常用的方法有干热灭菌和湿热灭菌。
化学灭菌可以使用消毒剂如酒精、过氧化氢和醋酸进行杀灭微生物。
辐射灭菌则利用紫外线、X射线或γ射线辐射杀灭微生物。
2. 空气过滤:空气过滤是一种通过过滤器将空气中的微生物去除的无菌操作方法。
常见的过滤器有HEPA过滤器和微生物过滤器。
空气过滤可以应用于实验室环境中,以保持操作区域的洁净无菌,还可以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中,用于防止空气中的微生物污染。
3. 无菌技术柜:无菌技术柜是一种密闭且通过高效过滤器供给无菌气流的设备。
它可以提供无菌操作区域,有效阻止微生物的进入和传播。
无菌技术柜常用于微生物学实验室和制药工厂中,用于处理和制备无菌条件下的试样和产品。
4. 手部消毒:手部是微生物最容易滋生和传播的部位,因此手部消毒是无菌操作中非常重要的步骤。
手部消毒一般可以通过洗手液进行常规清洁,再用含酒精的手消毒剂进行消毒。
在无菌操作过程中,操作人员需要经常进行手部消毒,以保持无菌条件。
5. 工作台消毒:无菌操作中的工作台也需要进行定期的消毒。
消毒可以使用含有酒精或其他消毒剂的湿纸巾或棉球进行,以彻底清除表面的微生物污染。
6. 无菌培养:无菌培养是一种在无菌条件下进行细菌培养的技术。
它可以通过提供无菌的培养基和无菌的操作环境,使细菌在无菌状态下生长。
无菌培养常用于微生物学实验室中研究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特性。
7. 无菌包装:无菌操作在制造无菌产品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菌包装是将产品包装在无菌条件下,以防止微生物污染。
常见的无菌包装方法包括热灭菌包装和接触无菌包装。
无菌技术操作规范
一、在执行无菌操作时,明确物品的无菌区和非无菌区。
二、执行无菌操作前,先戴帽子、口罩、洗手、并将手擦干,注意空气和环境清洁。
三、夹取无菌物品、必须使用无菌持物钳。
四、进行无菌操作时、凡未经消毒的手、臂均不可直接接触无菌物品或超过无菌区取物。
操作者应与无菌区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免污染无菌区。
五、无菌物品必须保存在无菌包内、不可暴露在空气过久。
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应分别放置。
无菌包一经打开、即不能视为绝对无菌、应尽快使用、凡已取出的无菌物品虽未使用也不可再放回无菌容器内,超过24小时后必须重新灭菌,不得继续使用。
六、无菌包应按消毒日期顺序放置在固定柜橱内、并保持清洁干燥,与非无菌物分开放置,并每日检查无菌包是否过期,过期物品重新消毒灭菌。
七、无菌溶液应根据要求避光保存或冷藏。
八、消毒物品要有明显的标志,要写明消毒日期。
十、各种换药碗及器械等用后先去污,再按流程清洗灭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