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底筋膜炎解析
- 格式:docx
- 大小:454.62 KB
- 文档页数:3
足底筋膜炎中医诊断标准
足底筋膜炎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中医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足底疼痛
足底疼痛是足底筋膜炎的主要症状,通常表现为足底中部或足跟部位疼痛,尤其是在早晨起床后或长时间休息后站立时。
疼痛可能会在行走或跑步时加剧,但通常不会在坐下或躺下后发生。
2.筋膜紧张
筋膜紧张是足底筋膜炎的重要体征之一。
在中医诊断中,医生会观察患者的筋膜是否紧张,这可以通过触诊和视觉检查来确认。
医生会轻轻按压患者的足底筋膜,观察是否有压痛和硬结。
3.淤血肿胀
由于足底筋膜炎导致气血不畅,因此可能会出现淤血肿胀。
在中医诊断中,医生会观察患者的足底是否有淤血斑、颜色是否变暗,以及是否有水肿现象。
这些症状可能表明患者的足底筋膜有炎症。
4.功能受限
功能受限是足底筋膜炎的另一个常见症状。
患者可能会感到站立、行走或跑步时脚底疼痛,导致活动能力受限。
中医诊断中,医生会询问患者是否有这些症状,并观察患者的步态和姿势,以判断是否存在功能受限。
5.舌诊和脉诊
舌诊和脉诊是中医诊断的特色方法,可用于足底筋膜炎的诊断。
在舌诊中,医生会观察患者的舌头颜色、形状和舌苔,以了解患者的体质和气血状况。
在脉诊中,医生会轻轻按住患者的寸口脉,观察脉象变化,以判断患者的气血状况和身体状况。
根据以上几个方面的症状和体征,中医可以对足底筋膜炎进行诊断。
患者可以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来缓解疼痛和恢复功能。
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适当的锻炼也有助于预防足底筋膜炎的发生。
足底筋膜炎(脚跟疼痛)
定义:
足底筋膜初期发炎。
筋膜过度伸展导致过度收缩和炎症。
伤痕组织的发展是筋膜较无伸缩性,而引起来自足部其他部分进一步收缩。
症状:
当从休息状态中站起,患者内侧跟骨区域附近会显现出隐隐作痛到急剧疼痛现象,且在承受重量初期期间会持续。
疼痛在造成下床时会较为严重。
因足底筋膜在那时候较无伸缩性。
生物力学病因:
过度距下关节外翻,降低弓形结构,延长足部并施加收缩力在足底筋膜。
经一段时间后,这些收缩力导致筋膜和周围组织发炎,造成足弓和脚跟疼痛。
这可能导致踵骨隆起的骨质增生-一般称为“足跟骨刺”-在脚跟正中央产生剧痛。
若脚在步态推进阶段期间不能再脚踝层背曲(dorsiflex),则紧张的小腿肌肉肯尼个增加足底筋膜疼痛。
这导致脚在中跗骨关节的背曲(dorsiflexing),而反过来施加额外张力与足底筋膜。
治疗:
生物力学足底筋膜炎可藉由修正异常足部力学获得物理上最好的治疗。
用足益健矫正器设计来控制过度外翻,透过绞盘(windlass)机制,可协助足弓上升,并使足底筋膜紧张减少。
手术必要性很低且应该尽可能避免。
额外治疗:
冰敷法:(20分钟。
每天数次)、抗炎药物、电疗物理疗法等。
运动:
足底筋膜伸展、脚趾抬高、小腿肌肉伸展。
足底筋膜炎为慢性运动伤害的一种,临床上患有足底筋膜炎的患者往往合并有足部生物力学异常的问题(扁平足、外翻足、高弓足、踇外翻等)。
从人体生物力学的观点看来,足部距下关节过度外翻会造成足弓塌陷,连带拉扯足底筋膜,造成筋膜发炎。
足底筋膜炎是跑者最常见的病症,虽然不是大病,但也不可小觑。
尤其高弓足的患者,因为足底筋膜比一般人紧绷、缺乏吸震的效果,经年累积也会因足底肌肉筋膜疲乏而疼痛发炎,甚至引起跟骨骨刺。
足底筋膜炎的病因不仅仅来自跑步,它包括生活中方方面面的问题:1、因受伤或是鞋具不当而引发足部结构异常;2、足部关节韧带松弛,活动量过大;3、身体过重造成足部关节负荷加重;4、足跟肌腱过紧、过短;5、足跟脂肪垫因年龄增长而退化;6、长时间站立、行走、穿高跟鞋、高弓足、扁平足等;7、其他疾病造成足部骨骼变形。
医生和治疗师一般会通过以下这些测试和检查,明确是否患者足底筋膜炎:观察足部力线:医生通常会让患者站立和行走,观察足部活动的姿势。
观察重点在于足弓,是否存在高弓足、扁平足、过度旋前或过度旋后等。
触诊:通过触摸足底、足弓部来确定是否有疼痛,疼痛的部位等。
如果疼痛出现在足底跟部或足弓部,常可提示为足底筋膜炎。
足部活动度:通常认为患者足底筋膜炎的脚,踝关节活动度会一定程度下降。
医生让患者背伸踝关节(脚背往上抬),如果与对侧对比,活动度下降,表明小腿后群腓肠肌紧张,此时如果足底部疼痛,提示足底筋膜发炎。
影像学检查:许多足底筋膜炎的患者,通过B超检查可以发现足底筋膜水肿、增厚;X线可以发现骨刺,也是一种辅助评价方法。
MRI检查有助于发现是否存在筋膜等软组织水肿。
【科普:生物力线异常】如果足部有过度外翻或者过度旋前畸形,则容易导致足部肌肉、肌腱疲劳,易发该症。
外翻畸形的足底过度平伸,容易牵拉足底筋膜,使之处于持续紧张的状态。
反复牵拉,将导致筋膜过度劳损以致发炎,引起疼痛。
这种情况,可以寻求专业的运动创伤医生或足病专家,进行生物力学评估,量足定做适合您足底的矫形鞋垫,进行足部力线的矫正。
足底筋膜炎的病因和治疗方法解析一、足底筋膜炎的病因解析足底筋膜炎是指足底处于过度负荷时,导致足底筋膜发生慢性炎症反应的一种常见疾病。
它主要表现为足底剧烈的疼痛和僵硬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行走和日常生活。
但是,我们对于足底筋膜炎的具体成因和诱因还不十分清楚。
下面将详细探讨足底筋膜炎的主要病因。
1. 运动过度:当人们长时间进行高强度运动或者经常从事跑步、跳跃等高冲击性运动时,会使得足部承受过多的压力。
这样的频繁运动往往导致了足底筋膜损伤和发生慢性炎症。
2. 鞋履不当:穿着不合适的鞋子也是引起足底筋膜炎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穿着过紧、过松或者没有提供充分支撑和缓震功能的鞋子,都会加重足底筋膜的负担并导致炎症的发生。
3. 足部结构异常:一些人在先天上就存在足部结构异常或者患有其他足部疾病,如扁平足、高弓足等。
这些异常可能会增加足底筋膜受压的程度,从而引发炎症反应。
4.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会经历退变过程,包括足底筋膜。
老年人由于肌肉力量下降、韧带弹性减退等原因,更容易患上足底筋膜炎。
5. 其他因素:除了上述几点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可能导致足底筋膜炎的发生。
例如长时间站立工作、超重或肥胖、代谢性疾病(如痛风)以及某些药物的使用等都可能成为诱发因子。
二、足底筋膜炎的治疗方法解析当我们遭受到了足底筋膜炎的困扰时,适当的治疗方法会有效缓解疼痛,促进康复。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足底筋膜炎治疗方法。
1. 休息与保护:首先,对于已经患有足底筋膜炎的患者来说,充分休息是最基本和重要的。
避免高冲击性运动和长时间站立或走路可以减轻足底筋膜受压的程度,帮助其发生自然愈合。
2. 热敷和冷敷:在足底筋膜炎早期或急性发作时,使用热敷可以帮助舒缓肌肉紧张和促进血液循环;而在后期或慢性阶段,则可采用冷敷来减轻局部的疼痛和消肿效果。
3.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在足底筋膜炎的恢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按摩、牵引、电流治疗、超声波等技术都能够改善血液循环、纾解肌肉紧张并加速新陈代谢。
足底筋膜炎的症状文章目录*一、足底筋膜炎的症状*二、足底筋膜炎的并发症*三、足底筋膜炎的饮食注意事项1. 足底筋膜炎吃什么好2. 足底筋膜炎不能吃什么足底筋膜炎的症状患者承载重量时足跟疼痛,疼痛通常持续数月至数年,尤其是晨起或长时间不活动后。
足底筋膜炎最常见的症状就是脚跟的疼痛与不适。
一般而言,疼痛在早晨下床时的第一步最为明显,这主要是因为经过一个晚上的休息,足底筋膜不再负重,会处在较为缩短的状态。
因而当早晨下床踩地时,会对足底筋膜产生较大较快的牵拉,进而引起疼痛。
但在行走一段时间后,足底筋膜会变得较松,因而症状会缓解。
但若过度行走,足底筋膜被牵拉的次数渐增,症状又会再现。
压痛点常在足底近足跟处,有时压痛较剧烈,且持续存在。
导致的疼痛特点为搏动性、灼热、刺痛性。
足底筋膜炎的并发症本病可在病损处发生关节挛缩和功能障碍。
也可发生胸腔积液、心包积液、多关节滑膜炎、蛋白尿等。
还可伴发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周期性粒细胞减少症、白血病等。
足底筋膜炎的饮食注意事项1、足底筋膜炎吃什么好可多吃富含组氨酸、精氨酸、核酸和胶原的食物,如动物血、蛋、鱼、虾、豆类制品、土豆、牛肉、鸡肉等。
多吃富含维生素A、B族及维生素C的食物,如橘子、苹果、西红柿等水果蔬菜。
加强营养,多食蛋白质和维生素含量高的膳食,可吃鸡肉、瘦肉、虾、牛奶、豆腐、豆类等。
预防感染可吃针鱼、泥鳅、鲥鱼、金针菜、油菜、芋艿、绿豆、赤豆、马兰头等。
2、足底筋膜炎不能吃什么要少食牛奶、羊奶等奶类和花生、巧克力、小米、干酪、奶糖等含酪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的食物,因其能产生致关节炎的介质前列腺素、白三烯、酪氨酸激酶自身抗体及抗牛奶IgE抗体等,易致过敏而引起关节炎加重、复发或恶化。
少食肥肉、高动物脂肪和高胆固醇食物,因其产生的酮体、酸类、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和炎症介质等,可抑制T淋巴细胞功能,易引起和加重关节疼痛、肿胀、骨质脱钙疏松与关节破坏。
少食甜食,因其糖类易致过敏,可加重关节滑膜炎的发展,易引起关节肿胀和疼痛加重。
足底筋膜炎解析在美国,每年有一百万人(1000人中有3.8个)被诊断为足底筋膜炎的患者求助医生。
在中国,因人的穿鞋习惯、运动习惯等因素,足底筋膜炎的发生率可能会更高。
通常,这些疼痛问题很少得到重视,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
下面对足底筋膜炎的病因及治疗做简要分析:足底筋膜炎的内在风险因素体重指数升高大龄踝关节背伸活动度减少足部畸形跟腱紧张足底筋膜炎的位置及足部重量分布图足底筋膜炎所致足底疼痛常见位置分布图Plantar Fasciitis: Tap 3 Areas of Pain足底筋膜炎的治疗方法常见的治疗方法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理疗,以冲击波治疗为主,辅以冷热疗;另一类是运动治疗,辅以肌效内贴布。
冲击波疗法在足底筋膜炎方面的应用最早在2000年被中国FDA批准,近年来很多文献证实放射状冲击波在足底筋膜炎方面的应用效果良好,例如北京积水潭医院冲击波治疗室发表于《中国运动医学杂志》上的放散状冲击波应用于足底筋膜炎的文章指出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76.9%和100%。
运动疗法主要是下肢伸展和肌力训练、足底自我放松,配合肌效内贴布进行力学矫正及本体感觉输入。
Plantar FasciitisRehabilitation ExercisesSitlin^g planter f日sci日Slar*dirwi calf slretchFrozen can rollflich Hies stjretcri足底筋膜炎的预防与宣教穿合脚的鞋子,避免足部受到长时间挤压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规律性进行足部运动,保持足部肌肉和软组织的活性参考文献:1. LEAGUE,AC:Curre nt con cept review:pla ntar fasciitis.Foot An kleIn t,29:358-366,2008.2. 《放射状聚焦装冲击波治疗足底筋膜炎疗效比较》,Chin J Sports Med,June2012,Vol.31,NO.63.4.5.3. (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足底筋膜炎相关解剖、流行病学、病因、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鉴别及自我康复训练足底筋膜炎为慢性运动伤害的一种,占足部疾病的40%,在临床上叫跖筋膜炎。
患有足底筋膜炎患者合并有足部生物力学异常问题(扁平足、外翻足、高弓足、踇指外翻等)。
从人体生物力学的观点看来,足部距下关节过度外翻会造成足弓低下扁平,连带拉扯足底筋膜,造成筋膜发炎。
流行病学足底筋膜炎高发人群:40-60岁之间中老年人群83%患者是25-65岁有工作的成年人大约有三分之一的病例中出现双侧女性患病率要高于男性足底筋膜炎导致的足跟痛平均发作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影响高达10%-15%的人口;有11%-15%的足部症状需要专业医疗康复,大约90%病例通过保守治疗获得成功。
解剖足底筋膜是筋膜,不是肌肉。
足底筋膜是位于足底脂肪层深面带状结缔组织,也叫跖筋膜,被两条浅沟分为三部分:中央带、外侧带、内侧带,其中内侧带较薄,外侧带较厚,中间带最厚,坚韧致密,也称为足底腱膜。
足底筋膜呈长三角形,尖向后附着于跟骨结节,底向前分裂为五束,止于各趾的趾腱鞘,但彼此借横纤维相连,附着于跖趾关节囊和趾腱鞘。
·筋膜炎是局部组织发生退行性改变,如胶原退变、胶原纤维排列紊乱、粘液基质紊乱、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钙化等病理现象,跖筋膜是覆盖足底结构的深入皮下组织与足跟脂肪垫的筋膜,其中央部起自跟骨结节内侧突远端,远端与屈肌腱鞘混合。
外侧束附着于跟骨结节外侧突近端。
当行走负重期间,足底筋膜会变紧,在足底筋膜产生的张力增加负重足的稳定性,最大限度的减少肌肉活动。
病因1. 慢性劳损或炎症。
跖筋膜在足跟内侧粗隆附着处反复受到牵拉,筋膜出现劳损或慢性炎症。
2. 神经卡压。
支配屈小趾肌的神经受到卡压而引起疼痛。
3. 滑膜炎。
跟骨下滑膜炎引起肿痛。
4. 退行性病变。
如足底脂肪垫萎缩,承重缓冲力减弱;约50%跖筋膜炎患者有跟骨刺,但与疼痛无直接关系。
危险因素1、过度训练(尤其是中、长跑突然加量)2、跑步鞋不合脚3、在坚硬的表面上跑步4、平足(扁平足或踝关节旋前)踝关节背屈受限(如,由于跟腱缩短)高弓足长时间行走或站立在坚硬的表面上肥胖异常的部位通常在跟骨结节内侧突的足底筋膜起点附近。
足底筋膜炎的病因和治疗方法解析足底筋膜炎是一种常见的足部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足底强烈的疼痛感。
本文将深入探讨足底筋膜炎的成因以及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
一、足底筋膜炎的成因足底筋膜连接了脚后跟和脚趾之间,起到支撑、保护足部结构的作用。
当这根结构受到过度使用或受伤时,就会导致足底筋膜发生纤维组织的损伤和退行性改变,形成所谓的“足底筋膜炎”。
以下是常见的引发该情况的原因:1. 运动过度:长时间进行高强度运动,如跑步、篮球等,容易使足底筋膜承受过度负荷。
2. 错误姿势:走路或站立时用力不当、姿势不正确也可加重对足底筋膜的压力。
3. 平板足或高弓足:这些异常的足部结构会使足底筋膜承受不正常的负荷,增加患病风险。
4. 脚踝肌肉萎缩:这可能是因为长时间穿着高跟鞋或者长期站立等原因导致的,使足底筋膜所受力分布不平衡。
二、治疗方法针对足底筋膜炎的治疗方法有很多,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且有效的方法:1. 休息和冰敷患者应该尽量避免参与强度较大的运动活动,给予足内外孤立并减轻压力。
冰敷是每天都可以做到有效舒缓疼痛和减轻局部炎症反应的方法。
2.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通常包括超声波、电刺激和按摩技术。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肌肉紧张,并帮助恢复和修复受损组织。
3. 伸展锻炼正确而适当地进行足底筋膜伸展锻炼可以有效缓解疼痛并恢复足部功能。
例如,可以通过将脚掌抬起并撑住几秒钟来伸展足底筋膜。
4. 矫形器和鞋垫矫形器和鞋垫的使用可以通过提供额外的支持和缓冲来改善足部姿势,减轻足底筋膜所承受的压力。
5. 药物治疗医生可能会建议局部使用抗炎药以减轻炎症反应。
有时候也会推荐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
6. 注射治疗当其他治疗方法无效时,医生可能会通过注射激素或其他药物直接到达受损区域,以缓解疼痛和降低炎性反应。
7. 手术治疗(最后手段)手术通常只在保守治疗无效且影响生活质量较大的情况下考虑,手术方式因个体差异而异。
总结: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配合医生的指导,并且及时就诊以避免情况恶化。
足底筋膜炎中医诊断标准
足底筋膜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足部疾病,属于中医学的“足经
络病症”。
中医诊断足底筋膜炎主要根据以下几个方面的症状
和体征:
1. 症状特点:患者主诉足底疼痛,特别是早晨起床时疼痛明显,逐渐好转之后会再次恶化。
疼痛可向脚背方向放射,疼痛程度会随活动增加。
2. 舌质:舌质可能呈红绛色或稍红,苔薄白或黄腻。
3. 脉象:脉象可能为细数或弦滑。
综上所述,以上是中医诊断足底筋膜炎的一些主要症状和体征。
然而,中医诊断主要以辨病辩证为主,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脉象以及舌质等综合判断,最终得出诊断。
这些诊断标准应由专业中医医师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
因此,如果有足底筋膜炎的疑虑,建议就诊中医师进行详细的个案分析和诊断。
中医骨伤科足底筋膜炎的中医调养足底筋膜炎是一种常见的足部疾病,给患者带来了不少痛苦和困扰。
在中医骨伤科领域,对于足底筋膜炎有着独特的调养方法,这些方法基于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旨在从根本上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一、认识足底筋膜炎足底筋膜是连接脚跟与脚趾的一层坚韧的纤维组织,它起着支撑足弓、吸收震荡和提供动力的作用。
当足底筋膜受到过度的牵拉、磨损或损伤时,就可能引发炎症,导致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的主要症状包括足跟疼痛,尤其是早晨起床后的第一步或长时间休息后站立行走时疼痛明显。
疼痛通常在活动后会有所缓解,但过度活动后又会加重。
此外,还可能伴有足底的肿胀、压痛等症状。
二、中医对足底筋膜炎的认识在中医理论中,足底筋膜炎属于“痹症”的范畴。
中医认为,其发病与肝肾亏虚、气血不足、风寒湿邪侵袭、经络瘀阻等因素有关。
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则筋骨失养,容易导致筋膜炎的发生。
气血不足则筋脉失于濡养,运行不畅,也会影响筋膜的正常功能。
风寒湿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凝滞,不通则痛。
而经络瘀阻则进一步加重了气血的运行障碍,导致疼痛持续存在。
三、中医调养方法1、中药调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中医会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调理。
对于肝肾亏虚者,常用的方剂有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以滋补肝肾、强筋健骨。
气血不足者,可选用八珍汤、归脾汤等,以益气养血、通络止痛。
风寒湿邪侵袭者,常用独活寄生汤、蠲痹汤等,以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2、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治疗足底筋膜炎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针刺足底及相关穴位,如涌泉、太溪、昆仑、照海等,可以调节经络气血,疏通经络,缓解疼痛。
艾灸则具有温通经络、散寒止痛的作用,对于寒邪凝滞型的足底筋膜炎有较好的疗效。
3、推拿按摩专业的推拿按摩手法可以放松足底肌肉和筋膜,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
按摩时,重点按压痛点及相关穴位,如足底的涌泉穴、足跟部的阿是穴等,力度适中,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宜。
4、中药熏洗将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作用的中药如红花、艾叶、伸筋草、透骨草等煎煮后,进行足部熏洗,可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肿胀。
临床足底筋膜炎体征、症状、风险因子、诊断、影像检查及治疗要点足底筋膜炎是一种支持足弓的结缔组织疾病,它导致足跟和足底疼痛。
以前足底筋膜炎被认为是插在脚跟骨附近的筋膜在发炎。
英文字尾巴的「itis」意指是发炎的意思。
但是,最新研究揭晓,原因在于组织因受创而改变引起退化,而非跟发炎有关。
基于目前的了解,更精准的来说足底筋膜插入端点的附近长期退化的状况,而非过度发炎所引起。
体征和症状当发生足底筋膜炎时,疼痛通常是尖锐的,通常是单侧的(70%的病例)。
长时间休息后,脚后跟承受的重量会使脚后跟疼痛加剧。
通常在一天的第一步或休息一段时间后疼痛最严重。
通过弯曲脚和脚趾朝向胫骨经常引起疼痛。
疼痛通常逐渐发作,并且在约三分之一的病例中影响双脚。
如果在足底筋膜炎的情况下足底筋膜继续过度使用,足底筋膜就会破裂。
足底筋膜破裂的典型体征和症状包括咔哒声或啪啪声,明显的局部肿胀和足底的急性疼痛。
风险因子目前没有单一的因素被认为足以造成足底筋膜炎。
疼痛通常由跟骨内侧结节足底筋膜起源处的胶原变性(有时被称为“慢性炎症”)引起。
这种变性类似于缺血性慢性坏死,其特征在于胶原连续性的丧失,地结缔组织基质和血管的增加,通常在肌腱炎的急性炎症中可见纤维母细胞而不是炎症细胞。
退化的原因是跖腱膜重复微撕裂并且超出自我修复能力。
足底筋膜是增厚的纤维性腱膜,其起源于跟骨的内侧结节并向前延伸纵向足弓。
足底筋膜的功能是提供纵向弓的静态支撑和动态减震。
患有pes planus(低弓或扁平足)或pes cavus(高弓)的个体发生足底筋膜炎的风险增加。
其他解剖学风险包括过度内旋,腿长度差异,胫骨外侧过度扭转和股骨前倾过度。
功能性危险因素包括腓肠肌,比目鱼肌,跟腱和内在足肌的紧张和无力。
但是,过度使用是运动员足底筋膜炎最常见的原因。
有负重活动增加的病史是常见的,特别是那些涉及跑步的病史,这会引起筋膜的微创伤并超过身体的恢复能力。
老年人也会出现筋膜炎,在这些患者中,这个问题通常更具生物力学特性,通常与内在肌肉力量差和力量衰减不良相关,这是由于身体的愈合能力降低所致。
足底筋膜炎文章目录*一、足底筋膜炎的概述*二、足底筋膜炎的典型症状*三、足底筋膜炎的病因病机*四、足底筋膜炎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五、足底筋膜炎的并发症*六、足底筋膜炎的防治方案足底筋膜炎的概述1、定义足底筋膜炎是足底的肌腱或者筋膜发生无菌性炎症所致。
最常见症状是脚跟的疼痛与不适,压痛点常在足底近足跟处,有时压痛较剧烈,且持续存在。
晨起时疼痛感觉明显,行走过度时疼痛感加剧,严重患者甚至站立休息时也有疼痛感。
足底筋膜炎是运动引起的慢性损伤,过度训练也可导致跟骨疼痛,有时放射到足掌前面,这种疾病可影响所有年龄段的成人。
2、别称脚底筋膜炎3、发病部位足跟4、传染性无传染性5、高发人群成人6、科室骨科足底筋膜炎的典型症状1、足底筋膜炎的典型症状足底筋膜炎最常见的症状就是脚跟的疼痛与不适。
一般而言,疼痛在早晨下床时的第一步最为明显,这主要是因为经过一个晚上的休息,足底筋膜不再负重,会处在较为缩短的状态。
因而当早晨下床踩地时,会对足底筋膜产生较大较快的牵拉,进而引起疼痛。
但在行走一段时间后,足底筋膜会变得较松,因而症状会缓解。
但若过度行走,足底筋膜被牵拉的次数渐增,症状又会再现。
压痛点常在足底近足跟处,有时压痛较剧烈,且持续存在。
导致的疼痛特点为搏动性、灼热、刺痛性。
2、足底筋膜炎的分类无足底筋膜炎的病因病机由于超负荷压力的长期作用,造成足底筋膜的急性或慢性损伤,是引起疼痛的主要原因。
最常见的原因是经常长时间走路包括登山健身、徒步旅行、逛商店等活动,连续走上几天,就很容易引起足底的慢性损伤,从而导致足底筋膜炎。
另外从结构上有导致足底筋膜不正常拉力之因素,例如扁平足、高弓足、足跟肌腱过短等,长期下来可能因行走时姿势着力不当,引起腰、髋、膝、踝等部位的疼痛。
足底筋膜炎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1、X线检查可显示足跟部软组织钙化或跟骨前部产生骨赘,即跟骨骨刺。
有无跟骨骨刺的发现,对足底筋膜炎的诊断没有帮助。
2、骨扫描可显示跟骨的钙摄取增加。
工伤足底筋膜炎足底筋膜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职业病,尤其是对于那些长时间站立或走动的人来说,更容易患上这种疾病。
工伤足底筋膜炎指的是在工作场所受到损伤导致足底筋膜发炎,从而引发疼痛和不适的状况。
工伤足底筋膜炎是由于长时间站立或走动引起的足底筋膜过度使用而导致,主要表现为足底疼痛,特别是在第一步行走时尤为明显。
当人们站立或走动时,足底筋膜会承受来自身体重量和地面反作用力的压力。
如果这种压力过大或过频繁,就会导致足底筋膜出现过度使用的症状,从而引起发炎和疼痛。
工伤足底筋膜炎的主要原因是长时间站立或走动,特别是在硬地面上,如水泥地或石质地面。
一些职业工种比如销售员、服务员、厨师等,都非常容易患上这种疾病。
此外,穿着不合适的鞋子,如高跟鞋或穿着过旧的鞋子也会增加患病的风险。
对于工伤足底筋膜炎的治疗,首先需要暂停或减少对足部的使用,以减轻症状。
可以使用冰敷或热敷的方式来缓解疼痛和减轻肌肉的紧张。
物理治疗也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如按摩、牵引、拉伸等,可以有效缓解足底筋膜炎的症状。
除了治疗,预防也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选择适合工作环境的鞋子,特别是需要长时间站立或走动的人群。
鞋子必须舒适、有足底支撑和良好的缓冲效果。
其次,注意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性地站立或走动,可以适当休息或换个姿势以减轻足底的压力。
此外,也可以适量运动来增强足底肌肉的力量,减少足底筋膜受损的风险。
总的来说,工伤足底筋膜炎是一种常见的职业病,对于长时间站立或走动的人来说,要格外注意。
及时治疗和合理预防是关键,可以通过物理治疗、休息、合适的鞋子等方式来减轻和预防疼痛。
在职业生涯中也应该注意保护足底健康,避免患上这种疾病。
足底筋膜炎足底筋膜的解剖学足底筋膜通常是指足底的深筋膜,又称足底腱膜,它是一层较厚的,呈珍珠白色的结缔组织,内有纤维紧密附着于皮肤。
足底筋膜中心部位最厚,附着于跟骨结节的内侧突,在远端分为5根细支,延伸至各趾。
足底筋膜可为足弓纵弓,提供有力的支撑。
足底筋膜炎的流行病学足底筋膜炎是成人足痛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据估计,美国每年约有100万的患者,因该疾病就医。
一般人群中,该疾病的高发年龄为40岁到60岁,而在跑步者中,其发病的高峰年龄明显提前。
其中,高达1/3的病例,为双侧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的病因学其病因很可能为多因素。
足底筋膜炎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肥胖、长时间站立或者跳跃、平足、踝关节背伸受限等。
虽然跟骨骨刺常常与足底筋膜炎共存,但目前尚不清楚跟骨骨刺是否是引起足底筋膜炎的原因,也不清楚跟骨骨刺是否是足底筋膜炎炎性反应所导致的。
足底筋膜炎的病理学其病例切片可见的纤维组织变性到成纤维细胞增生等一系列病理变化,可能伴或不伴有慢性炎症的表现足底筋膜炎的临床表现病史特点足底筋膜炎的特征性病史为,起步时加重的足跟疼痛,加上明确的局部压痛点,患者常常自述在早晨起床,或者静止一段时间后的第一步时,出现足后跟的疼痛加重。
这种疼痛通常会伴随着,活动量的逐渐增加而减轻,但长时间的负重一天结束时,又可能再次增加。
体格检查以下的方式可以最好地引出压痛,检查者用一只手使患者足趾背伸,从而绷紧足底筋膜,然后用另一只手的拇指或者食指,沿着足底筋膜,从足跟向前慢慢地触诊,找到分散的压痛点以后,可对其进行标注,以便随后可能进行注射治疗实验室检查对于诊断足底筋膜炎,没有太大的帮助,如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等,炎性指标的检查结果,一般是正常的,除非同时存在炎性疾病影像学诊断足底筋膜炎不需要X线检查,但如果症状在初始治疗后,仍然持续存在,则可以需要它来排除其他的一些病因如果患者对治疗无效可采用MRI对软组织进行评估足底筋膜炎的MRI特征为足底筋膜增厚T2相高信号足部的超声检查也可能有助于检出足底筋膜增厚跟骨附着处低回声,筋膜和周围组织之间边界模糊,然而超声对于足底筋膜炎的诊断并没有经过证实,因此我们不做常规的推荐治疗初步治疗措施是从保守治疗开始,包括缓解疼痛的措施,更换鞋子或改变运动习惯等第1 休息和冰敷可初步缓解疼痛第2 足部筋膜和腓肠肌牵伸运动第3 避免穿平底鞋和赤足行走第4 使用硅胶足跟垫内托,如足弓支撑或足跟杯垫第5 减少诱发或加重病情的体力活动,如过度跑步、跳舞或跳跃第6 可以使用2到3个星期非甾体类抗炎药第7 封闭对于采用初步治疗措施后症状无充分改善的患者,可考虑采用下列疗法第1 塑形的鞋内托矫形器第2 夜间夹板第3 石膏制动第4 体外冲击波疗法外科手术治疗仅用于难治性的病例,通过上述方法,绝大多数足底筋膜炎患者的病情,可以得到改善外科手术通常被认为是最后一种治疗手段。
足底筋膜炎解析
在美国,每年有一百万人(1000人中有3.8个)被诊断为足底筋膜炎的患者求助医生。
在中国,因人的穿鞋习惯、运动习惯等因素,足底筋膜炎的发生率可能会更高。
通常,这些疼痛问题很少得到重视,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
下面对足底筋膜炎的病因及治疗做简要分析:
足底筋膜炎的内在风险因素
体重指数升高
大龄
踝关节背伸活动度减少
足部畸形
跟腱紧张
足底筋膜炎的位置及足部重量分布图
足底筋膜炎所致足底疼痛常见位置分布图
足底筋膜炎的治疗方法
常见的治疗方法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理疗,以冲击波治疗为主,辅以冷热疗;另一类是运动治疗,辅以肌效内贴布。
冲击波疗法在足底筋膜炎方面的应用最早在2000年被中国FDA批准,近年来很多文献证实放射状冲击波在足底筋膜炎方面的应用效果良好,例如北京积水潭医院冲击波治疗室发表于《中国运动医学杂志》上的放散状冲击波应用于足底筋膜炎的文章指出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76.9%和100%。
运动疗法主要是下肢伸展和肌力训练、足底自我放松,配合肌效内贴布进行力学矫正及本体感觉输入。
足底筋膜炎的预防与宣教
穿合脚的鞋子,避免足部受到长时间挤压
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
规律性进行足部运动,保持足部肌肉和软组织的活性
参考文献:
1.LEAGUE,AC:Current concept review:plantar fasciitis.Foot Ankle
Int,29:358-366,2008.
2.《放射状聚焦装冲击波治疗足底筋膜炎疗效比较》,Chin J Sports Med,June
2012,Vol.31,NO.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