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_核反应堆的核物理基础(3)
- 格式:pdf
- 大小:2.19 MB
- 文档页数:76
核反应堆物理分析第一章核反应堆的核物理基础1、反应堆:能够实现可控、自续链式核反应的装置。
2、反应堆物理:研究反应堆内中子行为的科学。
有时称neutronics。
或:研究、设计反应堆使得裂变反应所产生的中子与俘获反应及泄露所损失的中子相平衡。
3、在反应堆物理中,除非对于能量非常低的中子,都将中子视为粒子,不考虑其波动性及中子的不稳定性。
4、反应堆内,按中子与原子核的相互作用方式可分为三大类:势散射、直接相互作用和复合核的形成;按中子与原子核的相互作用可分为两大类:散射和吸收。
5、σ :微观截面表示平均一个入射中子与一个靶核发生相互作用的几率大小的一种量度,6、宏观截面:表征一个中子与单位体积内所有原子核发生核反应的平均概率;表征一个中子在介质中穿行单位距离与核发生反应的概率。
单位:1/m7、平均自由程λ: 中子在介质中运动时,与原子核连续两次相互作用之间穿行的平均距离。
或:平均每飞行λ距离发生一次碰撞。
λ= 1/8、核反应率: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的中子与介质原子核发生作用的总次数(统计平均值)。
9、中子通量密度:表示1立方米内所有的中子在1秒钟内穿行距离的总和。
10、中子能谱分布:在核反应堆内,中子并不具有同一速度v或能量E,中子数关于能量E的分布称为中子能谱分布。
11、平均截面(等效截面):12、截面随中子能量的变化:一、微观吸收截面:①低能区(E<1eV)::中、重核在低能区有共振吸收现象②高能区(1eV<E<keV):重核:随着中子能量的增加,共振峰间距变小,共振峰开始重叠,以致不再能够分辨。
因此随E的变化,虽有一定起伏,但变得缓慢平滑了,而且数值甚小,一般只有几个靶。
轻核:一般要兆电子伏范围内才出现共振现象,且其共振峰宽而低。
二、微观散射截面:弹性散射截面σe :多数元素与较低能量中子的散射都是弹性的。
基本上为常数,截面值一般为几靶。
轻核、中等核:近似为常数;重核:在共振能区将出现共振弹性散射。
第一章核物理基础一.基本概念1.基态:能量最低的定态。
2.激发态:能量较高的定态。
3.元素:凡核内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称之为元素。
4.核素(nuclide) :凡原子核内质子数、中子数和核能态均相同的一类原子,称为一种核素。
§1 核射线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5. 同位素(isotope)凡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一类原子,彼此互称为同位素, 比如:1H、2H、3H互称为同位素,每种同位素也是一种核素。
同位素之间具有完全相同的核外电子结构,宏观化学性质和体内生物学行为。
6.同质异能素(isomer) 核内质子数和质量数均相同,但所处能量状态不同的核素。
如99Tc与99mTc;111In与111mIn等。
7. 放射性核素:指原子核不稳定,易自发地发生核内成分或能态的变化而转变为另一核素,同时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
放射性核素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和人工两大类。
8. 稳定性核素:一般不会自发地发生核内成分或能态的变化,或者发生几率极小。
已知的2700多种核素中,稳定性核素不足300种,其余为放射性核素。
二. 放射性核素的原子核不稳定因素只有两种力平衡原子核才是稳定的三.影响原子核平衡力的因素②中子质子比例不平衡。
§2 核衰变方式1.α衰变(alpha decay):指母核放出一个α粒子的过程。
发生条件:A>160 或Z>82实质:氦原子核通式:AZX→A-4Z-2Y+42He+Q实例:22688Ra →22286Rn+α+4.86Mevα特性:质量大,电荷多,射程短,穿透力弱,在空气中只能穿透几厘米,一张纸就可屏蔽,因而不适合作核医学显像用。
但α粒子对局部的电离作用强,对开展体内恶性组织的放射性核素治疗具有潜在的优势。
(2)β+衰变:指母核放出一个正电子的过程。
发生条件:发生在中子缺乏的核素,也可认为是质子过剩.发生β+ 衰变的核素都是人工放射性核素.实质:由核内产生的,向外发射的正电子。
第一章—核反应堆的核物理基础直接相互作用:入射中子直接与靶核内的某个核子碰撞,使其从核里发射出来,而中子却留在了靶核内的核反应。
中子的散射:散射是使中于慢化(即使中子的动能减小)的主要核反应过程。
非弹性散射:中子首先被靶核吸收而形成处于激发态的复合核,然后靶核通过放出中子并发射γ射线而返回基态。
弹性散射:分为共振弹性散射和势散射。
微观截面:一个中子和一个靶核发生反应的几率。
宏观截面:一个中子和单位体积靶核发生反应的几率。
平均自由程:中子在介质中运动时,与原子核连续两次相互作用之间穿行的平均距离叫作平均自由程。
核反应率:每秒每单位体积内的中子与介质原子核发生作用的总次数(统计平均值)。
中子通量密度:某点处中子密度与相应的中子速度的乘积,表示单位体积内所有中子在单位时间内穿行距离的总和。
多普勒效应:由于靶核的热运动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所以这时共振峰的宽度将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增加,同时峰值也逐渐减小,这种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或多普勒展宽。
瞬发中子和缓发中子:裂变中,99%以上的中子是在裂变的瞬间(约10-14s)发射出来的,把这些中子叫瞬发中子;裂变中子中,还有小于1%的中子是在裂变碎片衰变过程中发射出来的,把这些中子叫缓发中子。
第二章—中子慢化和慢化能谱慢化时间:裂变中子能量由裂变能慢化到热能所需要的平均时间。
扩散时间:无限介质内热中子在自产生至被俘获以前所经过的平均时间。
平均寿命:在反应堆动力学计算中往往需要用到快中子自裂变产生到慢化成为热中子,直至最后被俘获的平均时间,称为中子的平均寿命。
慢化密度:在r处每秒每单位体积内慢化到能量E以下的中子数。
分界能或缝合能:通常把某个分界能量E c以下的中子称为热中子,E c称为分界能或缝合能。
第三章—中子扩散理论中子角密度:在r处单位体积内和能量为E的单位能量间隔内,运动方向为 的单位立体角内的中子数目。
慢化长度:中子从慢化成为热中子处到被吸收为止在介质中运动所穿行的直线距离。
返回第一章核反应堆的核物理基础 (1)§1.1 基本概念 (1)§1.2 中子与原子核相互作用强度的量度 (7)§1.3 核裂变过程 (10)§1.4 热中子能谱与热中子平均截面 (14)§1.5 链式裂变反应 (16)第二章单速中子扩散理论第一章核反应堆的核物理基础§1.1基本概念1. 反应堆(reactor , nuclear reactor)能维持可控自持(续)核裂变链式反应的装置。
链式核反应(nuclear chain reaction):核反应产物之一能引起同类的反应,从而使该反应能链式地进行的核反应。
根据一次反应所直接引起的反应次数平均小于、等于或大于1,链式反应可分为次临界的、临界的或超临界的三种。
2. 反应堆物理(reactor physics)研究反应堆内中子行为的科学。
有时称neutronics。
或:研究、设计反应堆使得裂变反应所产生的中子与俘获反应及泄露所损失的中子相平衡。
中子行为扩散慢化中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核中子相互作用3. 原子核的特性(1)组成:玻尔模型。
Z :质子数 N :中子数 A :核子数 A=N+Z 符号:X AZ 同位素(Z 同,A 不同),化学性质相同,物理性质不同。
×=×=−−kgM kg M n P 2727106749543.1106726485.1质子(proton):稳定(T=×=−0)(106021892.119n p e C e 库仑1/2=1030 y )自由中子(free neutron):不稳定(T 1/2=10.6 min )→质子+电子+反中微子(anti neutrino) 原子质量单位(atom mass unit ):一个12C 中性原子处于基态的静止质量的1/12。
Mevkg amu 5.931106605655.1127=×=−在堆物理中不考虑自由中子的不稳定性。
第一章核反应堆的核物理基础(6学时)1.什么是核能?包括哪两种类型?核能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核能:原子核结构发生变化时释放出的能量,主要包括裂变能和聚变能。
优点:1)污染小:2)需要燃料少;3)重量轻、体积小、不需要空气,装一炉料可运行很长时间。
缺点:1)次锕系核素具有几百万年的半衰期,且具有毒性,需要妥善保存;2)裂变产物带有强的放射性,但在300年之内可以衰变到和天然易裂变核素处于同一放射性水平上;3)需要考虑排除剩余发热。
2.核反应堆的定义。
核反应堆可按哪些进行分类,可划分为哪些类型?属于哪种类型的核反应堆?核反应堆:一种能以可控方式产生自持链式裂变反应的装置。
核反应堆分类:3.原子核基本性质。
核素:具有确定质子数Z和核子数A的原子核。
同位素:质子数Z相同而中子数N不同的核素。
同量素:质量数A相同,而质子数Z和中子数N各不相同的核素.同中子数:只有中子数N相同的核素。
原子核能级:最低能量状态叫做基态,比基态高的能量状态称激发态.激发态是不稳定的,会自发跃迁到基态,并以放出射线的形式释放出多余的能量.核力的基本特点:1)核力的短程性2)核力的饱和性3)核力与电荷无关4.原子核的衰变。
包括:放射性同位素、核衰变、衰变常数、半衰期、平均寿命的定义;理解衰变常数的物理意义;核衰变的主要类型、反应式、衰变过程,穿透能力和电离能力。
放射性同位素:不稳定的同位素,会自发进行衰变,称为放射性同位素。
核衰变:有些元素的原子核是不稳定的,它能自发而有规律地改变其结构转变为另一种原子核,这种现象称为核衰变,也称放射性衰变。
衰变常数:它是单位时间内衰变几率的一种量度;物理意义是单位时间内的衰变几率,标志着衰变的快慢。
半衰期:原子核衰变一半所需的平均时间。
平均寿命:任一时刻存在的所有核的预期寿命的平均值。
衰变类型细分前后变化射线性质ααZ减少2,A减少4 电离本领强,穿透本领小ββ—Z增加1,A不变电离本领较弱,穿透本领较强β+ Z减少1,A不变电子俘获Z减少1,A不变γγ激发态向基态跃迁电离本领几乎没有,穿透能力很强5.结合能与原子核的稳定性。
核反应堆的物理基础和原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对于核能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核反应堆作为核能利用的重要方式之一,得以广泛应用。
那么什么是核反应堆?它的物理基础和原理是什么?本文将为您一一解答。
一、核反应堆的定义和种类核反应堆是利用核反应发生核能释放的装置,是核能利用的主要方式之一,广泛应用于电力、军事、医疗等领域。
根据核反应堆的设计和用途,可分为热中子反应堆、中子星反应堆、混合反应堆、钚核反应堆等。
热中子反应堆主要利用热中子引发核反应,一般采用铀-235作为燃料,主要用于发电和研究用途。
中子星反应堆利用快中子引发核反应,主要用于核武器等军事用途。
混合反应堆是将热中子反应堆和中子星反应堆相结合,利用多种燃料,是一种高效的核反应堆。
钚核反应堆主要利用钚-239作为燃料,可快速产生大量核能,主要用于核潜艇等军事用途。
二、核反应堆的物理基础核反应堆的反应过程涉及到原子核的结构以及物理学中的一些基本定理,下面将一一介绍。
1.核物理学核物理学是研究原子核结构、核反应以及核能释放等问题的学科。
它与相对论、量子力学等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核反应堆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裂变与聚变核反应堆的反应过程中,经常涉及到裂变和聚变。
裂变是指重核裂变成两个质量相对较小的核,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和中子。
聚变则是指两个轻核结合成一个重核,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和中子。
在核反应堆中,裂变是最常见的反应方式。
3.放射性衰变放射性衰变是放射性核发生自发衰变,释放出粒子和能量的过程。
放射性衰变是许多核反应堆反应链中的一环,不仅产生能量,还会产生一些高能粒子,对反应堆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核反应堆的原理核反应堆是利用核反应产生的热能来发电或作为其他用途,其原理主要包括核燃料、反应堆的物理结构和气冷或冷却剂的使用。
1.核燃料核燃料是核反应堆反应的基本物质,一般采用铀、钚等元素,也可以采用锆、铌等金属。
当放射性核素发生裂变时,会产生大量的热能,从而引发周围反应核素的裂变,形成一种连锁反应。
核反应堆物理基础一.核反应堆的核物理基础1.中子与原子核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的机理、中子吸收和中子散射2.中子截面和核反应率截面、自由程、中子通量密度、核反应率的概念宏观截面的计算,各类型截面随中子能量的变化规律3.共振现象与多普勒效应4.核裂变过程裂变能的释放、反应堆功率和中子通量密度之间的关系、裂变中子、裂变产物5.链式裂变反应临界条件、四因子模型二.中子慢化与慢化能谱1.中子的弹性散射过程弹性散射动力学、慢化剂的选择2.无限均匀介质的慢化能谱慢化方程、含氢无吸收介质的慢化谱3.热中子堆的近似能谱三.中子扩散理论1.单能中子扩散方程斐克定律、单能中子扩散方程2.非增殖介质扩散方程的解四.均匀反应堆的临界理论1.均匀裸堆的单群临界理论均匀裸堆的单群扩散方程、单群临界条件及临界时的中子通量密度分布2.双区反应堆的单群临界理论双区反应堆的单群扩散方程、临界条件及临界时的中子通量密度分布3.双群扩散方程五.非均匀反应堆1.栅格的非均匀效应六.反应性随时间的变化1.核燃料中铀-235的消耗、钚-239的积累2.氙-135中毒平衡氙中毒、最大氙中毒、功率瞬变过程中的氙中毒、氙震荡3.钐-149中毒4.燃耗深度与堆芯寿期5.核燃料的转换与增殖七.温度效应与反应性控制1.反应性温度效应反应性温度效应及其成因、堆芯内各种成分的反应性温度系数、温度反馈对反应堆安全的意义2.反应性控制的任务剩余反应性、控制棒价值、停堆深度3.压水堆的几种反应性控制方式八.核反应堆动力学1.反应堆周期2.点堆中子动力学方程3.反应性阶跃扰动情况下堆内中子通量随时间的瞬态变化反应性方程、瞬发临界条件核反应堆热工基础一、传热学基础1、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基本概念:导热,对流,热辐射,传热过程,传热系数2、导热基本定律基本概念:导热系数,热流密度,温差导热计算:导热基本定律(傅立叶定律),导热微分方程式,通过平壁的导热,通国圆筒壁的导热3、对流换热基本定律基本概念:对流换热系数,热流密度,温差,层流换热,紊流换热,强制对流换热,自然对流换热,雷诺数,格拉晓夫数,努谢尔特数,影响换热系数的因素对流换热计算:对流换热基本定律(牛顿冷却公式),对流换热系数,强制对流换热,自然对流换热,换热微分方程式4、凝结与沸腾换热基本概念:凝结换热现象,膜状凝结,珠状凝结,影响膜状凝结的因素沸腾换热,池式沸腾,管内沸腾,过冷沸腾,饱和沸腾,核态沸腾,过渡沸腾,膜态沸腾5、辐射换热基本概念:热辐射,辐射常数,吸收率,黑体辐射,灰体辐射辐射换热计算:辐射换热公式(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6、传热过程与换热器基本概念:传热过程分析,热阻,温差,换热器,间壁式换热器传热计算:传热方程式,传热量计算二、反应堆内热量的产生与输出1、堆内热源的产生堆芯内热源:(裂变碎片动能,裂变中子的动能),包括:燃料元件内释热,反应堆结构部件(燃料包壳,定位格架,控制棒导管)的释热,控制棒内的释热,慢化剂内的释热,堆芯内热源的空间分布:堆芯外结构部件的释热:(反射层,热屏蔽,压力容器)停堆后的释热:(剩余裂变功率,衰变功率),裂变产物的衰变,中子俘获产物的衰变2、燃料元件的径向导热热量传导路径:燃料元件芯块内的导热(有内热源),芯块表面到包壳内表面的传热(间隙热阻),包壳内表面到外表面的导热(无内热源)热量传导计算:燃料芯块内的温度分布,燃料热导率,燃料芯块与包壳之间的间隙热传导,包壳中的温度降3、燃料元件包壳外表面到冷却剂的传热元件壁面与冷却剂之间的对流换热过程:基本概念:单相流,多相流,两相流,强迫对流传热,自然对流传热,含汽量,空泡份额,滑速比,两相流的流型,泡状流,塞状流,环状流,雾状流,欠热沸腾起始点,汽泡脱离壁面起始点,沸腾传热,临界热流密度,沸腾传热特性曲线对流换热计算:对流换热公式,单相对流传热系数,强迫对流传热系数,自然对流传热系数,两相对流的传热系数,流动沸腾的传热系数,泡核沸腾的传热系数,过渡沸腾的传热系数,膜态沸腾的传热系数4、沿冷却剂通道的输热冷却剂将热量输送到堆外过程:输热量计算:5、燃料元件及冷却剂通道的轴向温度分布基本过程:轴向功率分布,径向传热温度计算:冷却剂温度分布,包壳外面温度分布,包壳内温度分布,燃料元件芯块表面温度分布,燃料元件中心温度分布三、流体动力学1、单相流的压降基本概念:提升压降,加速压降,摩擦压降,形阻压降,单相通道的流动压降,等温流动的摩擦系数(圆形通道,非圆形通道),加热或冷却下流动的摩擦系数,局部压降(截面突然扩大,截面突然缩小,弯管,接管,阀门)压降计算:提升压降,加速压降,摩擦压降,形阻压降,单相通道的流动压降,等温流动的摩擦系数(圆形通道,非圆形通道),加热或冷却下流动的摩擦系数,局部压降(截面突然扩大,截面突然缩小,弯管,接管,阀门)2、两相流的压降基本概念:均匀流模型,分离流模型,压降计算:两相面直通道的流动压降,提升压降,加速压降,摩擦压降,形阻压降,局部压降(截面突然扩大,截面突然缩小,弯管,接管,阀门,孔板)3、流量计算基本概念:封闭回路中的流量,强制循环,泵消耗功率,自然循环流量计算:封闭回路中的流量计算,强制循环流量,自然循环流量4、流量分配基本概念:并联通道,闭式通道,开式通道,影响流量分配的因素流量计算:并联闭式通道的流量分配计算,(压力分布,质量守恒方程,动量守恒方程,能量守恒方程)5、流动不稳定性基本概念:流动不稳定性,流动不稳定性的不利影响,水动力不稳定性,并联通道不稳定性,流型不稳定性,动力学不稳定性,热振荡四、反应堆稳态熱工设计1、压水堆熱工设计准则设计准则:2、热点因子基本概念:热点,热点因子,热流密度核热点因子,热流密度工程热点因子,降低热点因子的方法3、热通道因子基本概念:热通道,焓升核热通道因子,焓升工程热通道因子,焓升工程热通道分因子,降低焓升热通道因子的方法4、流动沸腾的临界热流密度基本概念:流动沸腾的热流密度,流动沸腾的临界热流密度,影响临界热流密度的因素临界热流密度计算:W-3公式5、最小烧毁比基本概念:偏离泡核沸腾比,最小烧毁比计算:偏离泡核沸腾比,最小烧毁比6、单通道模型反应堆输出熱工率,燃料元件传热面积,平均通道的冷却剂质量流速,平均通道的压降,反应堆进口温度或出口温度,热通道因子,热点因子,最大热流密度,最大线功率密度,堆芯平均功率密度,热通道的有效驱动压头,热通道冷却剂焓场,热通道内燃料元件温度场7、子通道模型分析方法:通道间质量,动量,热量的交换,通道划分,计算步骤8、蒸汽发生器内的传热一回路熱工参数:冷却剂工作压力,冷却剂的流量蒸汽发生器内热量的传输:冷却剂流量与工质流量之间的关系:。
1
第一章(3):
核反应堆的核物理基础
授课教师:杨章灿
2017年4月26日 AND 2017年4月28日
第一次随堂小测验(满分110) 2
¨ 平均分:54
¨ 最高分:110
¨ 最低分:10
(开卷:-50%, 迟到:-50%, 请假:-50%)
记住:本课程注重平时成绩,
占比会比较高
本节课主要内容
三个问题
¨ 共振现象与多普勒效应;
¨ 热中子平均截面;
¨ 热中子反应堆内的中子循环
4
一、(1)共振现象
U-235裂变截面与中子能量的关系
¨ 当中子能量很高时,铀-235等核燃料的裂变截面σf(E)很小;
¨ 当中子能量很低时,铀-235等核燃料的裂变截面σf(E)很大。
U-238吸收截面与中子能量的关系
¨ 中能区有许多窄而高的峰-共振峰(俘获截面很大)。
6.67ev处的第一共振峰,俘获截面高达2万巴.
由此可见
¨ 低能中子容易引起铀裂变;
¨ 铀裂变时放出的是高能中子,不容易再引起铀裂变; 为了增大下一代中子的裂变概率,宜将高能中子慢化为低能
中子。
¨ 中子从高能逐步慢化到低能的过程中,要通过中能区。
铀238的吸收截面曲线在中能区有许多窄而高
的峰-共振峰(俘获截面很大)。
6.67ev处的第一
共振峰,俘获截面高达2万巴.
¨ 核电站反应堆一般都采用低富集度的铀燃料,其中
含有大量的铀238, 故肯定有一部分中子在慢化过程
中要被铀238吸收。
关于共振的几个概念
¨ 存在共振峰的能量区间称为共振能区;
¨ 中子慢化过程中在共振能区被吸收的现象称为共振吸收;
¨ 铀238之类的具有一系列共振吸收峰的材料,称
为共振吸收剂。
¨ 能量较低处的共振峰是宽间距的、清晰可分辨的。
能量较高处的共振峰是密布连成一体的、不可分辨的。
¨ 在热中子反应堆里,可分辨共振起着主要作用.
¨ 在快中子反应堆里, 可分辨共振不重要, 但是对不可分辨共振需要仔细考虑.
WHY?
Answer 9
为什么会有共振吸收现象?
¨ 某些重原子核(例如铀239核)存在许多分立的能级(量子态),
¨ 如果某种能量的中子被吸入铀238核后、正好能使铀239核跃迁到某个激发态,那么这种能量的中子被铀238核吸收的概率就很大。
U-238在6.67eV处共振峰的原因
类比而得共振之名
¨ 力学上桥梁的共振:驱动力的频率正好等于桥梁固有频率时候,发生共振,振幅最大。
¨ 电波的频率正好等于收音机的谐振回路的频率时,发生共振,收到的信号最强。
¨ 中子能量恰好等于靶核激发到某个能级所需的能量时,被靶核俘获的概率最大,故也称为共振。
共振散射
¨ 除了共振俘获,散射也有共振现象。
即在某些能量处,散射截面很大。
¨ 此外,裂变也有共振现象。
¨ 在热中子反应堆中,铀238对中子的共振吸收和共振散射
(尤其是共振吸收)是最重要的,是我们讨论的重点。
共振散射:峰的形状的比较
散射共振峰
吸收共振峰
共振散射峰的形状不同于共振吸收峰。
有三种可行方法:
1.在
曲线上的共振峰附近,逐点给出 的截面值;
2. 用数学方法将上述数据拟合成公式
3. 根据物理原理,推导出描述共振峰的公式。
WHY )
()E γσ()E E γσ:如何描述共振?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引入能级宽度这个量的原因!
共振参数的测量
称为共振参数,可以通过实验来测量。
“ ” )
0 r n E γσΓΓΓ,,,,等
B-W公式是处理共振问题的重要工具
因为它是一个简单、而又较精确的表达式,
可以用来进行运算、推导、分析等工作。
24
一、(2)多普勒效应
什么是多普勒效应?
¨ 人在火车站台。
火车飞驰而来(或飞驰而去)时,人听的汽笛声频率与火车静止时不一样。
原因:声源在运动
(Doppler 雷达、 激光测速、宇宙膨胀引起的光谱线红移)
¨ 当原子核运动时,与原子核静止时相比,共振吸收截面有显著变化。
类比而取多普勒之名也。
反应堆物理中的多普勒效应
¨ 反应堆内温度升高,铀238的共振峰展宽、变矮。
这一现象称为共振的多普勒效应。
¨ 如下图,温度升高使得共振吸收截面从20000靶恩降低到7000靶恩。
Why?
Answer: 原子核热运动的影响
¨ 如果铀238核是静止的 ,那么用能量恰好等于 6. 67ev的单能中子去轰击,俘获截面就是,20000 b
¨ 实际上只要温度高于绝对零度,原子核总是在作热运动的。
¨ 实际上σ(E)中 的 E 应该是中子-靶核系统的总动能。
靶核运动时,中子与靶核的相对运动速度决定了截面的大小。
而靶核的热运动速度大小与温度有关。
多普勒效应:图解
¨ 共振吸收截面不但与中子能量(速度)有关,而且与靶核的能量(速度)有关,即与靶核物质的温度有关。
所以我们用σ(E,T)表示中子能量和介质温度对共振截面的影响。
峰为何展宽?
¨ 考虑铀238核的运动后,铀238核对能量为6.67ev 的中子的吸收截面有所减小,但是对能量在6.67ev附近的许多中子,吸收截面会有所增加。
这解释了共振峰展宽。
¨ 温度越高,核运动速度越大,更宽能量范围的中子有可能被共振吸收。
峰为何降低?
¨ 在下图上,温度为293K时,铀238核对能量为6.67ev的中子的俘获截面降为7000b,因为此时与能量为6.67ev 的中子发生反应的是一群运动速度并不一致的核, 中子与核之间的相对速度各不相同、中子-靶核系统的动能也不等于6.67ev,故俘获截面降低了, 7000b 是其平均值.
多普勒函数
33
称为多普勒函数,后者的数学表达式见拉马什教材,多普勒函数的值可以查表.其公式推导过程请参考
Lamarsh p46-49。
如何计算多普勒函数的值?是一个数值积分问题.有兴趣的同学不仿钻研一下。
x ψζ(,)
x χζ(,)
多普勒效应对反应堆安全的影响
¨ 堆温度升高,铀238吸收共振峰展宽,使得更多中子被共振吸收。
why?以后再讲。
¨ 多普勒效应对反应堆安全极为有利
堆功率上升--燃料温度上升--多普勒展宽
使得更多中子被共振吸收--裂变链式反应减慢--堆功率下降。
多普勒效应使反应堆具有固有安全性,非能动安全性
35
二、热中子能谱与热
中子平均截面
什么是热中子
¨ 定义:与周围介质处于热平衡状态的中子称为热中子
经过多次碰撞、交换能量,达到动态平衡 (回忆普物中的热学和分子运动论)
¨ 温度不同,热中子的能量也不同
E ~ kT
¨ 冷中子:实际上是低温下的热中子
热中子: T=293K时
T=293K (室温)时,热中子的最可几能量
E = kT = 0.0253ev
相应的中子速度为
v = 2200米/秒
所以教科书上给出的“2200米/秒 截面”是室温下热中子最可几能量对应的截面。
(
热中子能谱与Maxwell谱的差别
¨ 形成Maxwell谱的条件:无源、无吸收。
¨ 反应堆内的热中子能谱:
1/v …
故热中子能谱比Maxwell谱硬(要求的条件更高)。
热中子能谱与Maxwell谱的差别
经过能谱平均的截面数据
48
三、热中子反应堆内
的中子循环
热中子反应堆内的中子循环
¨ 什么是热中子反应堆?
主要依靠热中子裂变反应来维持链式反应的反应堆称为热中子反应堆。
¨ 种种误解
…
目前的核电站反应堆皆为热中子反应堆
¨ PWR 压水堆
¨ BWR 沸水堆
¨ CANDU 重水堆
¨ 石墨沸水堆(俄国)
¨ 气冷堆 (英国)
所用核燃料皆为低富集度铀或天然铀,因此堆芯中均有大量U-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