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警示药品管理经验分享
- 格式:ppt
- 大小:12.85 MB
- 文档页数:7
高警示药品管理模式
在医药领域,一些药物被归类为高警示药品,这是因为它们具有较高的潜在风险和副作用。
这些药物通常需要特殊的管理模式,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高警示药品管理模式:
1. 严格的处方监控
高警示药品通常需要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开具处方。
在这种管理模式下,药品发放受到严格监控,确保患者只能根据医嘱使用这些药物,并避免滥用或误用的风险。
2. 专门的配药程序
针对高警示药品,医院和药房通常会建立专门的配药程序。
这包括严格的库存管理、药品存放位置的隔离和标识,以及特殊的发药流程。
这些措施有助于减少配药错误和混淆的风险。
3. 定期的患者监测
患者在使用高警示药品期间需要接受定期的监测和随访,以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这可能包括定期的血液检测、心电图监测、生命体征监测等。
通过定期监测,可以及时发现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4. 宣传和教育
针对高警示药品,医疗机构通常会开展相关宣传和教育活动,向患者和家属传达正确的用药知识和注意事项。
这有助于提高患者对药物的认识和理解,减少潜在的误用和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
5. 紧急反应准备
在管理高警示药品时,医疗机构需要建立完善的紧急反应准备机制,包括应对药物过敏反应、中毒和意外事故的应急处理流程。
医护人员需要接受相关的培训,以提高应对紧急事件的能力和效率。
结语
综上所述,高警示药品的管理模式需要综合考虑处方监控、配药程序、患者监测、宣传教育和紧急反应准备等方面。
这些管理措施的实施有助于提高高警示药品的合理使用率,减少对患者的潜在风险,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和疗效。
基于用药安全的高警示药品管理药师在高警示药品管理和使用中的作用:1高危险药品存放药架应标识醒目,设置必要的红色警示提示牌提示药学人员注意;2高危险药品使用前要进行充分安全性论证,有确切适应证时才能使用;3对含高危险药品处方要认真审核其合理性,调配发放实行双人复核,确保发放准确无误;4定期和临床医护人员沟通,加强高警示药品的不良反应监测,并定期总结汇总,及时反馈给临床医护人员;5新引进高危险药品要经过充分论证,引进后要及时将药品信息告知临床,促进临床合理应用;6患者是药品使用的最终环节,对使用高警示药品的患者实行用药教育;7临床药师可参与临床医师的日常查房,临床药师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根据患者的病程记录、各项实验室检查数据和以往的用药情况,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价,指导高警示药品的临床合理使用;8静脉配置中心,临床药师可借助这个平台,审核高警示药品的处方、配伍,提出好的用药建议来参与药物治疗;9静配中心配置的高警示药品在运输过程中配备防溢包;10临床药师可定期举行高警示药品使用管理的知识讲座,宣传高警示药品的合理应用、药品误用的风险及防范措施;11药剂科组织的每周1次对药库、门诊药房、住院药房、静脉配置中心、放射科、急诊中心、手术室、各住院病区的高警示药品的安全使用管理例行检查,不合格限期进行整改。
医师在高警示药品管理和使用中的作用:1医师处方申请使用高警示药品时,应做到适应症、给药途径明确,剂量具体,给药浓度、速度精细计算。
2遇有老人、儿童、肝肾功能不全等特殊人群,在使用高警示药品前应该进行充分的安全性论证分析,只有确认有确切的适应症状才能使用高警示药品。
3推行合理用药数据库构建和维护,医生开出每次剂量和给药频率、给药途径、计算机系统会自动计算,超剂量时电脑会出现警示框,请医生确认或修改处方。
4临床医生可根据患者病情个体化调整剂量,并做好有不良事件发生应急处置预案。
护师在高警示药品管理和使用中的作用:1各病区成立高警示药品管理小组,负责制定本病区高警示药品管理的制度、目录、管理模式、操作流程;负责高警示药品相关知识培训;负责高警示药品领取、保管、使用的督查,存在问题的整改与持续改进。
医院药房高警示药品管理及安全用药分析泰州市中医院江苏泰州 225300摘要:药品安全是影响病情恢复以及生命健康安全的重要因素,而医院药房在高警示药品的管理以及应用上还有不少问题,给用药安全带来了较大的威胁。
对此本文围绕高警示药品以及管理中的问题,并探索有效的安全用药对策,进而为高警示药品的安全用药提供重要保证。
关键词:医院药房;高警示药品管理;安全用药;分析通常情况下,药房高警示药品的管理大多比较严谨,主要就是高警示药品有一定的毒性,稍有不注意容易引起不良反应,对此做好高警示药品管理以及保证安全用药就显得十分重要。
西药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若没有正确使用药物,很容易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对此做好高警示药品管理和使用就显得十分重要,只有保证高警示药品的安全用药,才能避免出现不良反应,从而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保证。
1高警示药品概述高警示药品,指的是因使用不当给患者造成严重伤害或者死亡的一类药物,高警示药品的主要特点就是应用差错不常见,但一经出现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美国医疗安全协会经过研究和调查,对已发现的高警示药品清单进行了罗列,并且在持续更新中,在这份清单中,胰岛素、阿片类麻醉药、静脉用抗凝药、10%氯化钾或10%磷酸钾注射剂以及高于0.9%高浓度氯化钠注射液,属于名单上的前五位。
从高警示药品分类来看,吸入性全身麻醉剂、静脉用全身麻醉药、静脉用抗心率失常药物抗凝药、化疗药等就列为高警示药品[1]。
2医院药房高警示药品管理中的常见问题2.1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从药房高警示药品管理的现状来看,普遍存在缺乏完善高警示药品管理体系的问题,而且药房工作人员自身也没有较高的预判能力,导致无法及时发现药物存在的安全隐患。
在使用高警示药品期间,工作人员也没有严格的执行相应的使用条例,缺乏对药物处方的严格检查,没有熟练的掌握高警示药品的具有用法用量、注意事项以及适应症等,在对高警示药品清点以及交接期间也有一定的漏洞,从而埋下了安全用药隐患[2]。
高警示药品定义及管理专家共识
高警示药品是指那些具有潜在严重不良反应,特别是对于使用者可能导致严重
后果的药品。
对于这类药品,因其风险性高,需要特殊的管理和监控措施。
为了规范高警示药品的使用和管理,医药领域的专家们制定了一系列共识和标准,以确保患者安全和用药效果。
什么是高警示药品?
高警示药品主要包括那些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导致重大不良反应的药物,如肝脏
损伤、肾脏损伤、心血管系统损伤等。
这类药品通常会在药品说明书中标明“高警示”标识,提醒医务人员和患者注意风险。
高警示药品管理的重要性
对高警示药品的管理至关重要,因为这类药品的不良反应可能导致患者严重后
果甚至死亡。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需要充分了解高警示药品的风险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包括合理用药、严密监测和及时干预,以确保患者安全。
高警示药品管理专家共识
针对高警示药品的管理,医药领域的专家们制定了一系列共识和标准,以指导
临床实践和监管工作。
这些共识包括但不限于:
•高警示药品的定义和范围
•高警示药品的临床应用原则
•高警示药品的监测与评估
•高警示药品不良反应的处理与防范
•高警示药品使用的风险评估
通过专家共识的指导,医疗机构可以建立起科学、严谨的高警示药品管理体系,提升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水平。
结语
高警示药品的管理是医药领域必须重视的议题,只有严格遵守专家共识和标准,才能有效预防高警示药品可能带来的风险,并确保患者的健康与安全。
希望全社会能够加强对高警示药品管理的认识,共同致力于医疗安全和患者权益的保障。
高警示药品的使用与管理高警示药品是指那些使用时需要特别注意的药物,可能存在潜在的严重不良反应或药物相互作用的药品。
合理使用和管理高警示药品对于保障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高警示药品的特点、使用原则以及管理方法。
高警示药品的特点高警示药品通常具有以下特点:•潜在严重不良反应:部分高警示药品可能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如中毒、过敏反应等。
•药物相互作用:与其他药物或食物相互作用时可能会产生不良影响。
•使用限制:可能有使用限制,如禁忌证、特殊适应症等。
因此,在使用高警示药品时需谨慎对待,以确保患者安全。
高警示药品的使用原则1.严格遵医嘱使用:使用高警示药品前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按医嘱使用,严禁擅自增减药量或更改用药频次。
2.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如需同时使用其他药品,应遵医嘱,并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高警示药品,以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3.密切观察不良反应:使用高警示药品后如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或药师,并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4.注意禁忌症和特殊适应症:对于存在禁忌症或特殊适应症的高警示药品,患者和医生应慎重考虑是否使用。
高警示药品的管理方法1.定期复查和监测:在使用高警示药品期间,患者应定期复查相关指标,监测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
2.建立用药档案:对于长期使用的高警示药品,建立完整用药档案,包括药品名称、剂量、使用频次等信息,以便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3.药师介入:药师在高警示药品的使用中发挥重要作用,应提供患者用药指导,解答疑问,并定期跟进用药效果。
4.紧急处理预案:针对高警示药品可能引发的急性不良反应,患者及家属应掌握相应的紧急处理预案,以便在紧急情况下及时有效应对。
综上所述,高警示药品的使用与管理需要患者、医生和药师共同合作,遵循严格的原则和方法,以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通过正确的使用和管理,高警示药品的疗效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高警示药品的管理实践体会发布时间:2021-12-11T07:56:23.373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8月15期作者:袁宇[导读]袁宇(云南省肿瘤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云南昆明650118)摘要:随着医疗体系改革,针对高警示药品管理的,通过对所有的高警示药品进行分级类管理,并且由护理人员和监督人员对所有药品进行分类和规范化保存。
在高警示药品进行警示标记分类之后,对此类药物的用药安全隐患明显降低,并且用药所发生的不良事件也有所减少,对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起到显著性的帮助作用。
将高警示药品进行分级标识,并且确保药剂在各个门诊科室以及临床应用过程中得到安全有效的落实和应用,对这类药品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措施就需要进行改进。
关键词:高警示药品;管理;实践;体会引言:高警示药品是指药物本身毒性大,不良反应严重药理作用显著且迅速,使用不当极易发生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的药物。
高警示药品作为一种特殊类药品,由于毒副作用较大,误食后会迅速产生不良反应,导致人体内器官受损。
基于此,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组织医务、护理、药学等部门以及相关专家成立专门的高警示药品管理组织,以提高高警示药品管理质量为目标,具体负责高警示药品的遴选监督以及相关规章制度以及规范的制定。
而各个相关临床科室与药学部则成立对应的药品管理小组,负责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
一、实践方法对于高危警示类药品的管理实践方法,应当严格执行分类和储藏标准,其次将不同药品的管理分给不同的小组成员进行管理。
对这些药品进行标签贴识的等级划分,再根据不同药品的保存条件进行合理的保存,如需使用药品将向指定的管理药物人员进行汇报并出示相关证明药品的使用规范。
管理小组也应该对药品进行每日的监管和每月的检查,保证药品能够在合理有效的范围内进行合理的使用。
1.等级划分对于高警示药品进行分级和等级划分标识卡的制作,在我们国家对危险药品的管理过程之中,应该有相应的警示标志,对高危险药品进行统一划分,相应的管理人员应该对药品进行分级,可以分为ABC三个不同等级,A级最高,指使用频率高,一旦用药错误,患者死亡风险最高的药品;B级指使用频率高,用药错误会给患者造成严重伤害,伤害的风险等级较A级低;C级最低,指使用频率高,一旦用药错误,会给患者造成伤害,伤害的风险等级较B级低。
高警示药品使用及管理制度一、背景介绍高警示药品是指那些在使用过程中存在潜在危险性,不当使用容易引起严重后果或者不当使用可能导致严重疾病、残疾甚至死亡的药品。
针对这些高警示药品的使用及管理,相关部门需要建立切实可行的制度,加强管理和监督,以确保高警示药品的合理使用。
本文将从高警示药品的界定、管理制度的建立、落实及监督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二、高警示药品的界定高警示药品的界定需充分考虑其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及后果,并结合相关统计数据和临床经验进行科学论证。
通常,高警示药品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类药品:肝毒性药物、心脏毒性药物、神经毒性药物、致畸胚性药物、催生药物等。
这些药品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导致各种不良反应,甚至有可能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造成重大威胁。
三、高警示药品使用及管理制度的建立1.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政府部门应当根据高警示药品的特点和使用风险,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明确高警示药品的分类、使用条件、使用者资质等要求,规范高警示药品的合理使用和管理。
2. 完善配送及使用登记制度: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高警示药品的配送及使用登记制度,包括高警示药品的采购、存储、配送、使用情况等记录,确保高警示药品的使用得到严格监管。
3. 制定使用规范和操作流程:医疗机构应当结合高警示药品的特点,制定详细的使用规范和操作流程,明确高警示药品的使用范围、剂量、频次等,提高医务人员对高警示药品的使用管理水平。
4. 加强医护人员培训:医疗机构应当加强高警示药品的使用及管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高警示药品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减少因使用不当而造成的不良后果。
四、高警示药品使用及管理制度的落实1.强化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医疗机构应当建立高警示药品使用及管理工作组织,明确各岗位职责,建立内部审核、督导和评估机制,推动高警示药品使用及管理制度的全面落实。
2.加强信息化建设:医疗机构应当借助信息化技术,建立高警示药品的使用及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高警示药品的追溯和监控,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高警示药品临床使用管理办法为规范我院高警示药品临床应用,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高警示药品定义高警示药品定义:由于使用错误可能对病人造成严重伤害的药品,临床上一般指药理作用显著且迅速、易危害人体的药品,包括高浓度电解质、胰岛素、肌肉松弛药、细胞毒化药品及中药注射剂等。
二、高警示药品管理(一)高警示药品的贮存管理1、药剂科高警示药品的贮存和保管(1)高警示药品设置专门的药架,不得与其他药品混合存放。
(2)高警示药品存放药架应有醒目标识,提醒药学人员注意。
(3)高警示药品实行专人管理。
药房组长负责药房高警示药品的管理,指定专人负责上架高警示药品的养护、清点等工作。
(4)各药房需加强高警示药品的效期管理,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进行贮存、养护,做到“先进先出、近效期先用”,确保药品质量。
2、护理部高警示药品的贮存和保管(1)护理单元原则上不存放高警示药品(抢救药品除外)。
如确实需要,须专柜存放,并定期核查备用情况。
(2)高警示药品设置统一的警示标识。
(3)高警示药品实行专人管理,定期核对,严格交接。
(4)各护理单元需加强高警示药品的效期管理,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进行贮存、养护,做到“先进先出、近效期先用“,确保药品质量。
(二)高警示药品的调剂和发放药剂科负责高警示药品的调剂和发放。
调剂和发放实行双人复核制度,并严格做到“四查十对”,确保高警示药品调剂和发放准确无误。
(三)高警示药品的监督管理1、药剂科对高警示药品的监督管理(1)药剂科对高警示药品目录进行更新,并将新引进高警示药品信息及时告知相关科室和护理单元。
(2)药剂科定期对各药房及护理单元的高警示药品管理及使用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3)药师定期与临床医护人员沟通,重点加强高警示药品的不良反应监测,并定期汇总,及时反馈给临床医护人员。
(4)药剂科定期排查与高警示药品外观相似、发音相似的药品,按“相似药品管理制度”采取相应的措施。
高警示药品定义、管理目的及防范措施
定义:高警示药品,是指药理作用显着、迅速,如果使用不当可能对病人造成严重伤害或死亡的药品;
1995-1996年间,美国的医疗安全协会ISMP对最可能给患者带来伤害的药物进行了一项调査,共有161个医疗机构提交了研究期间发生的严重差错;结果表明,大多数致死或严重伤害的药品差错是由少数特定药物引起的;ISMP将这些若使用不当会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或死亡的药物称为“高警示药物”;
特点:出现的差错可能不常见,但一旦发生则后果非常严重;
目的:避免医疗差错的发生,减少不良反应,保障用药安全,落实用药管理;
防范措施:
1、参考ISMP的分类,结合我院实际用药情况,由药剂科、护理部及医务部共同制定本院高警示药品目录、管理制度及风险防范措施;定期对高警示药品目录进行更新,新引进高警示药品须经过充分论证,引进后及时将药品信息告知临床;
2、高警示药品在处方使用前要有安全性论证的证据,有确切适应症时才能开具处方使用;
3、警示措施:
1各调剂部门对高警示药品设置专门的存放区域,单独存放;
2高警示药品存放药架应醒目,并设置警示牌提醒药学人员注意;
3警示牌应醒目,可采用红底黑字标签;标签上加高警示药品字样;
4、药剂人员在调配高警示药品时,要严格审查处方,对不符合规定的高警示药品处方,拒绝调配;高警示药品的处方调配发放要实行双人复核,确保发放准确无误;
5、发药时做到单独发放,并用高警示药品专用盒子盛放;
6、高警示药品在使用时,严格执行给药的5R原则,核对病人姓名、床号、药品名称、药物剂量及给药途径等5项内容
7、药剂科定期检查本院的高警示药品管理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