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戊戌变法》教案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403.50 KB
- 文档页数:4
教案《戊戌变法》教学设计方案第七课戊戌变法重点:康梁的维新思想、戊戌变法及评价难点: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戊戌变法的评价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的综合法;教学用具: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的表现,侵略的加深引起了中国社会怎样的变化?”由此,导入“戊戌变法的背景”。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在学生回答,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所引起的中国社会变化后,教师进行总结:二、康、梁的维新思想指导学生采用烈纪年表的方法,将基本史实理清。
在理清史实后,重点讲述《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在理清史实后,重点讲述《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讲《新学伪经考》,先通过阅读注解,明确“新学”“伪经”作为历史名词的概念。
随之强调,康有为是以维护孔子的名义进行的,以考据辨伪的方式,通过指斥封建统治阶级奉为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理论基础)的古文为伪造之作,这就从根本上推翻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的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根据。
让学生分组分析、讨论:康有为为什么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思想?在学生分析讨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根源、康有为的思想根源、社会现状等方面思考这一问题。
同时,教师应指出: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是由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形成的。
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显示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强大的优势。
伴随着侵略势力的深入,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政治学说和制度传入中国,这一切都是客观存在,必然反映到康有为的头脑中。
而其思想的主体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所以,康有为主张的仅是清朝封建统治下的变法,而反对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
三、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主要是指导学生阅读本节教材相关的小字内容,并根据此内容归纳论战中双方的对立观点,制成表格。
对照论战的三个问题,启发学生认识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
作用: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初中历史戊戌变法优质教案
1. 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
2. 了解戊戌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3. 能够分析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政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1. 戊戌变法的内容和意义;
2. 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 学会分析戊戌变法的原因和后果。
三、教学难点:
1. 让学生理解戊戌变法的意义和影响;
2. 帮助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理解戊戌变法的原因和后果。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
2. 学习:讲解戊戌变法的内容和影响,让学生理解其重要性和影响。
3. 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戊戌变法的原因和后果,并展示自己的观点。
4. 小结:回顾戊戌变法的内容和影响,帮助学生总结和理解。
五、作业:
1. 请同学们写一篇关于戊戌变法的小议论文,分析其意义和影响;
2. 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并能够分析其内容和影响。
同时,通过分组讨论和小结,提高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下节课应继续深入讲解戊戌变法的影响和后果,引导学生深入探讨。
《戊戌变法》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从中找到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也是一部先进的中国人民不断探索救国道路的历史。
甲午惨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破产。
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严重。
此时,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曾做过怎样的努力?二、新课学习(一)公车上书教师:19世纪末,中国又步入一个“乱世之秋”。
随着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在什么背景下兴起的。
学生:社会方面: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学生:经济方面: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学生:思想方面: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
(多媒体展示)教师:我们来共同探讨什么是公车上书?学生:“公车上书”意即“举子上书”。
汉朝时,政府用车马接送被征举的读书人,以示礼遇,后来人们就用“公车”作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
由于康、梁等是举人,这次上书就叫做“公车上书”。
教师:自读课文找出公车上书的时间、原因、发起人及影响学生:时间:1895年春学生:原因:签订《马关条约》学生:发起人:康有为、梁启超学生:内容:拒和、迁都、练兵、变法学生:影响: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多媒体展示)多媒体展示公车上书的代表人物思考:公车上书有没有成功?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公车上书”没有成功。
作用:标志着维新思想由书生议政,舆论宣传发展成为社会请愿、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课标要求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教材分析《戊戌变法》一课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的第6课。
近代化是指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过程。
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一个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
戊戌变法上接洋务运动,下启辛亥革命,是近代化探索中重要的一步。
戊戌变法是在《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亡国灭种威胁之际,由康有为、梁启超等为首的维新派掀起的一场变法图强的运动。
变法时间虽短,最后也以失败告终,但却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从爱国救亡方面来讲,谭嗣同等人以实际行动激励了国人的民族和爱国意识;维新志士通过学会、报刊、学堂等传播西方变革思想,启发了当时很多的知识分子,戊戌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反映了历史变革的趋势。
这些都大大推动了近代化的进程。
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八年级学生,经过初中一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和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对戊戌变法有一些浅显的认知。
但在思维能力上,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戊戌变法的影响有一定困难,不少同学对谭嗣同的殉难存在误解。
基于以上学情,在课程的重点内容上,我尽量减少理论性的陈述,辅之以图片和生动的材料,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探究问题,感悟历史,从而攻克知识难点,提高学生认知水平。
学习目标1.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的主要活动;2.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3.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设计思路本课主要学习两部分内容:康有为与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两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连,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百日维新则是这一运动的高潮。
为了更加清晰了解戊戌变法这一历史事件,本课整合为:戊戌变法的背景、经过、结果和影响。
同时,补充大量的图片资料、人物扫描、相关史事等辅助材料,学生讨论、分析并能最终认识到戊戌变法也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戊戌变法人教版八年级历史课堂教案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公车上书的时间和主张;识记维新派创办的报刊及宣传的维新思想;理解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康、梁的理论学说和维新活动的分析,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和评价光绪盟帝颁布的一系列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变法的历史意义以及变法失败的原因,让学生初步学习辩证地、全面地认识历史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
让学生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重点: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时局图》:戊戌变法前所面临的政治局面。
现在我们做一个假设:我们都生活于19世纪末这个动荡的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谈一谈你的看法想法。
请2-3位学生回答。
(随机让学生回答)(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和大家一样,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不同形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6课:戊戌变法。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展示康有为、梁启超的照片。
2.教师提问:康、梁二人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后有何反应?维新变法拉开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学生回答:公车上书。
(展示课件)教师介绍:1895年春,乙未科进士正在北京考完会试,等待发榜。
《马关条约》内割让台湾及辽东,赔款二万万两的突然消息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
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
4月22日,康有为、梁启超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
2.7戊戌变法【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
掌握戊戌变法的时间、人物、原因、经过、变法内容。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总结康、梁的主要活动;通过讨论“戊戌变法的意义”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分析法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鸦片战争,中国国门被打开,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的半殖民地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
作为有见识的中国人,地主阶级从事的洋务运动失败了,作为资产阶级,兴起了革命派和维新派,他们登上历史舞台,假如你是当时的资产阶级中的一员,你会成为革命者还是改革者?如果是革命者,该如何革命?如果是维新者,又如何改革?让我们看看历史人物在当时的条件下,是如何让改革的吧。
二、自主学习,生成问题:1. 公车上书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什么是公车上书?有何意义?2. 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的主要维新活动。
3. 变法内容有哪些?4. 戊戌变法的结果如何?5.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是什么?三、针对问题,有效点拨:1.(1)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
(2)经过: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1300多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这次事件史称“公车上书”。
(3)结果:康、梁的这次上书,由于顽固派的阻挠没有传到皇帝手中,对清政府触动也不大,但却轰动了全国。
戊戌变法八年级历史教案戊戌变法八年级历史教案戊戌变法八年级历史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和戊戌六君子等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和总结康、梁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2)通过讨论“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1)通过本节课,使学生认识到戊戌变法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发动的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活动,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中华民族利益的,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从而对戊戌变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21教育网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奔走呼号,宣传变法,投身改革,要求维新变法。
应该学习他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他们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处理方法:运用多媒体投影、图片等直观手段,从康、梁的活动入手,讲清公车上书的情况。
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方法掌握“百日维新”的内容。
法的内容:哪些触及顽固派利益,哪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分析支持维新变法的人有哪些,搞清维新变法运动的社会基础,引导学生从力量对比、策略得失等方面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理解变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分组学导,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渗透点:(1)用不同形式总结本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训练学生根据史实,掌握论从史出的分析方法。
教学设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卫星接收的教学资源,中央电教资源库资源。
(3)光盘。
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学:(1)小组内学生分工收集,处理有关资料。
(2)学生预习本课,做小报、结构图,分角色表演来总结本课。
(3)结合本课内容进行自我教育。
二、新课讲授:出示图片《黄海激战》,出示视频《马关条约》。
初中历史八年级《戊戌变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戊戌变法的基本史实,认识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2、了解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活动,理解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变法、改革的重要性,激发为民族振兴、祖国富强而努力学习的决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历史意义。
难点: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学方法1、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主要人物的活动。
2、通过小组讨论、课堂交流等方式,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3、结合现代中国的国情,认识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公车上书”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了解维新变法的背景。
2、请学生讲述“戊戌变法”的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二、新课学习1、戊戌变法的背景(1)清朝的衰落:介绍清朝末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分析衰落的原因。
(2)民族危机的加深:介绍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历史事件,说明民族危机的严重程度。
(3)维新思想的兴起:介绍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主要思想,说明变法图强的必要性。
2、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影响(1)政治方面:改革官制,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废除科举制度,改试策论等。
这些措施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有利于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
(2)经济方面: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改革财政制度,编制国家预算等。
这些措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中国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3)军事方面:训练新式军队,加强国防建设。
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维护国家安全。
3、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教训(1)原因:顽固派的激烈反对;维新派缺乏政治经验,操之过急;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等。
(2)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要充分考虑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要采取正确的斗争策略;要依靠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等。
4、课堂小结:本课讲述了戊戌变法这一重要历史事件,通过学习我们可以认识到变法、改革的重要性,以及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艰辛与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