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货币制度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4
第二章货币与货币制度第一节货币的起源人类已有百余万年的历史,而货币的出现不过是几千年以前才开始的事情货币的出现是和交换联系在一起的物物交换古埃及的壁画中国古书的记载:神农氏的时候,“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通过媒介的交换畜牧、贝--司马迁《史记》古代货币起源说西方货币起源说主要有创造发明说、便于交换说、保存财富说。
创造发明说认为货币是由国家或先哲创造出来的。
便于交换说认为货币是为解决直接物物交换的困难而产生的。
保存财富说认为货币是为保存财富而产生的。
亚里士多德:“一地的居民有所依赖于别处居民的货物,人们于是从别处输入本地所缺的货物,而抵偿这些收入,他们也得输出自己多余的产品,于是作为中间媒介的钱币就应运而生了。
”古代货币起源说中国古代的货币起源说主要有两种观点:先王制币说与司马迁的货币起源说。
先王制币说认为货币是圣王先贤为解决民间交换困难而创造出来的。
《管子·国蓄》:先王为了进行统治而选定某些难得的、贵重的物品为货币司马迁的货币起源说认为货币是用来沟通产品交换的手段。
司马迁《史记》:“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行焉。
”马克思对货币起源的论证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劳动的私人性质决定了产品归私人所有,可是产品又不是或主要不是供生产者本人消费,而是供其他社会成员消费。
所以私人的产品必须纳入社会总产品中进行分配。
私人劳动顺利转化为社会劳动,只有通过商品交换实现价值不能自我表现,只有在两种商品相交换中,通过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这样,商品交换中价值必然要求价值表现,必须有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称为价值形式。
价值形式的发展简单的价值形式:1头羊=2把斧头扩大的价值形式:1头羊=2把斧头,或者一袋粮食,或者几捆烟叶等等一般价值形式:2把斧头80斤小麦=1头羊2匹布3克黄金货币的产生从扩大价值形式阶段过渡到一般价值形式阶段,说明为交换而生产的关系,也即商品生产关系,在经济生活中日益确立。
第2章货币制度第一篇:第2章货币制度第二章货币制度本章重要概念货币制度------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该国货币流通的结构、体系与组织形式。
它主要包括货币金属,货币单位,货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准备制度等。
铸币------是指国家铸造的具有一定形状、重量和成色(即贵金属的含量)并标明面值的金属货币。
本位币------本位币是一国的基本通货。
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本位币是指用货币金属按照国家规定的货币单位所铸成的铸币。
本位币是一种足值的铸币,并有其独特的铸造、发行与流通程序,其特点如下①自由铸造。
②无限法偿。
金银复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以金币和银币同时作为本位币,均可自由铸造,自由输出、输入,同为无限法偿的货币制度。
金银复本位制又分为平行本位制和双本位制。
金本位制------金本位制又称金单本位制,它是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
其形式有三种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无限法偿------即在货币收付中无论每次支付的金额多大,用本位币支付时,受款人不得拒绝接受,也即本位币具有无限的法定支付能力,即无限法偿。
有限法偿------有限法偿是指,货币在每一次支付行为中使用的数量受到限制,超过限额的部分,受款人可以拒绝接受。
格雷欣法则------即所谓“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
就是在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面额价值相同的通货同时流通的情况下,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所谓良币)必然会被人们熔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通货(所谓劣币)反而会充斥市场。
银行券------银行券是一种信用货币,它产生于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是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职能的银行证券。
国际货币制度------国际货币制度就是各国政府对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世界货币职能所确定的规则、措施和组织形式。
它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
②汇率制度的确定。
第二章货币制度2-1 货币制度基本构成2-2 货币制度的演变2-3 我国的货币制度2-1 货币制度基本构成一、货币制度的形成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指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体系和组织形式。
货币制度的形成以铸币的流通为前提铸币是指国家铸造的具有一定形状、重量和成色(即贵金属的含量),并标明面值的金属货币。
二、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内容)1.货币金属(币材)的确定即规定哪一种金属作货币材料货币制度的核心内容是确定什么币材作为本位币;“本位”是货币制度的一个术语,它表明以什么材料作为标准货币的币材。
选择什么样的金属作为本位币的币材,就会构成什么样的货币本位制。
2.货币单位的确定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规定每一货币单位所包含的货币金属重量和成色3.通货的铸造、发行与流通程序通货包括本位币和辅币⑴本位币,亦称主币本位币是一国的基本通货和国家法定的计价结算货币。
本位币特点:①本位币的面值与实际金属价值是一致的,是足值货币。
②本位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和超差兑换。
③本位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属于无限法偿币。
无限法偿是指法律规定的无限制偿付能力,即不论每次支付数额多大,不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支付的对方不得拒收。
⑵辅币辅币是本位币币值以下的小额通货,供日常零星交易和找零用。
辅币的特点:①辅币一般由贱金属铸造;②辅币的实际价值低于其名义价值,是非足值货币;③辅币可以与本位币自由兑换;④辅币实行限制铸造。
即不能自由铸造,只能国家铸造。
⑤辅币是有限法偿货币所谓有限法偿,是对辅币规定的,指在每一次支付行为中使用辅币的数量受到限制,超过限额的部分受款人有权拒收,但在法定限额内无权拒收。
思考:为何规定本位币可以自由铸造和无限法偿,而辅币实行限制铸造和有限法偿?①自由铸造的意义在于使铸币价值与其所包含的金属价值保持一致。
②规避“格雷欣法则”4.准备制度:一国货币稳定的基础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银行券的发行要以黄金作准备,所以,准备制度主要是建立国家的黄金储备。
第二章货币制度1.货币制度是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制度,完善的货币制度能够保证货币和货币流通的稳定,保障货币正常发挥各项职能。
依据货币制度作用的范围不同,货币制度包括国家货币制度、国际货币制度和区域性货币制度;根据货币的不同特性,货币制度分为金属货币制度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2.货币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规定货币材料、规定货币单位、规定流通中货币的种类、规定货币法定支付偿还能力、规定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程序、规定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等。
3.规定货币材料就是规定币材的性质,确定不同的货币材料就形成不同的货币制度。
但是哪种物品可以作为货币材料不是国家随心所欲指定的,而是对已经形成的客观现实在法律上加以肯定。
目前各国都实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对货币材料不再做明确规定。
4.货币单位是货币本身的计量单位,规定货币单位包括两方面:一是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二是规定货币单位的值。
在金属货币制度条件下,货币单位的值是每个货币单位包含的货币金属重量和成色;在信用货币尚未脱离金属货币制度条件下,货币单位的值是每个货币单位的含金量;在黄金非货币化后,确定货币单位的值表现为确定或维持本币的汇率。
5.规定流通中货币的种类主要指规定主币和辅币,主币是一国的基本通货和法定价格标准,辅币是主币的等分,是小面额货币,主要用于小额交易支付。
金属货币制度下主币是用国家规定的货币材料按照国家规定的货币单位铸造的货币,辅币用贱金属并由国家垄断铸造;信用货币制度下,主币和辅币的发行权都集中于中央银行或政府指定机构。
6.货币法定支付偿还能力分为无限法偿和有限法偿。
无限法偿指不论用于何种支付,不论支付数额有多大,对方均不得拒绝接受;有限法偿即在一次支付中有法定支付限额的限制,若超过限额,对方可以拒绝接受。
金属货币制度下,一般而言主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辅币则是有限法偿,在信用货币制度条件下,国家对各种货币形式支付能力的规定不是十分的明确和绝对。
第二章货币制度本章重要概念货币制度铸币本位币辅币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无限法偿有限法偿格雷欣法则银行券纸币准备金通货膨胀经常项目资本项目联系汇率制国际货币制度铸币平价黄金输出入点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协议》浮动汇制度特里芬难题欧元欧洲货币体系本章讨论四个问题。
一是货币制度的形成和构成要素,二是货币制度的演变,三是我国的货币制度,四是国际货币制度。
第一节货币制度的形成和构成要素一、货币制度的形成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该国货币的结构、货币的发行流通程序与组织体系形式。
它主要包括货币金属、货币单位、货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以及准备制度等。
现代的信用货币制度,包括货币单位的确定、通货的发行和流通程序以及有关信用货币流通和创造、准备金比例确定、其他信用工具的监管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随着金融业务的扩大和创新,货币制度的内容会不断扩大和更新。
1、货币制度的形成过程货币作为一种系统的制度,是在资本主经济制度产生之后形成的。
这些规定包括以下几今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以中央银行为统一和集中的货币发行体系,垄断货币发行;二是就货币单位作出相应的规定,以保征货币制度的稳定;三是就充当货币的金属作出规定。
西方国家政府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为克服币两流通混乱的状况,将已颁布的本位货币金属、货币单位、货币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发行准备等法令和条例集中起来制度化的过程,就是资本主又货币制度的形成过程。
2、金属铸币流通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世界各自先后出现了铸币流通。
所谓铸币是指国家铸造的具有一定形状、重量和成色(即贵金的含量)并检明面值的金属货币。
最初的金属铸币是富商大贾铸造发行的。
后来逐步演变为由国家统一铸造发行。
这一时期的铸币流通有以下几个特点:(1)材料价值较低。
前资本主义黄金还不是主要的货币材料。
(2)铸造分散,流通具有地方性。
(3)铸币不断变质。
二、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一般由以下四大要素构成:(主要指金属货币制度)1、货币金属。
2.1 货币的起源在商品经济萌芽和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商品交换和商品交易媒介——货币,无论是古代人或现代人,在生产活动或生活中都与货币息息相关,但对货币的本质、职能和作用,过去是一个谜,直至现在理性的认识和论述各有千秋,难免偏颇。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处处有货币,货币已经融入并影响经济运行和人民生活,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构成因素。
因此,学习、研究货币理论,必须把货币起源的追溯作为起点。
一、关于货币的起源,古今中外有种种学说。
(一)中国古代的货币起源说主要有两种观点:先王制币说与司马迁的货币起源说。
先王制币说认为货币是圣王先贤为解决民间交换困难而创造出来的。
司马迁的货币起源说认为货币是用来沟通产品交换的手段。
从公元前524年的周景王到唐朝、北宋的诸子百家,创建并坚持先王货币说,认为先王为了救民拯灾而创造出货币;后来司马迁认为货币是用来沟通产品交换的手段,即“维货之行,以通农商”,“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
(二)西方货币起源说主要有创造发明说、便于交换说、保存财富说。
创造发明说认为货币是由国家或先哲创造出来的。
便于交换说认为货币是为解决直接物物交换的困难而产生的。
保存财富说认为货币是为保存财富而产生的。
从古罗马法学家J.鲍鲁斯(公元二、三世纪)到法国经济学家N.奥雷司姆(1325-1382),他们认为社会苦于物物交换的困难和产生的纠纷与争议,从而由国家和先哲发明创造了货币,作为工具便于人民交换。
英国经济学家A.斯密(1723-1790)认为,货币是随着商品交换发展逐渐从诸货物中分离出来的,是为了解决相对价值太多而不易记忆、直接物物交换不便而产生的。
法国经济学家J.西斯蒙第(1773-1842)认为,货币本身不是财富,但随着财产的增加,人们要保存财富,交换财富,计算财富的量,便产生了对货币的需要,货币因此而成为保存财富的一种工具,认为货币是为保存财富而产生的,称之为保存财富说。
《金融学》复习思考题第二章货币制度●1.货币制度构成的基本要素是什么?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该国货币流通的结构、体系与组织形式。
它主要包括货币金属,货币单位,货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准备制度等。
⑴货币金属即规定哪一种金属作货币材料。
货币金属是整个货币制度的基础,确定不同的金属作货币材料,就构成不同的货币本位。
⑵货币单位即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及其所含的货币金属的重量,也称为价格标准。
⑶一个国家的通货,通常分为主币(即本位币)和辅币,它们各有不同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
⑷货币准备制度是为稳定货币设立的。
在实行金本位制的条件下,准备制度主要是建立国家的黄金储备,这种黄金储备保存在中央银行或国库。
目前,各国中央银行发行的信用货币虽然不能再兑换黄金,但仍然保留着发行准备制度。
各国准备制度不同,但归纳起来,作为发行准备金的有黄金、国家债券、商业票据、外汇等。
(第33-35页)●2.为什么说金银复本位制是一种不稳定的货币制度?⑴双本位制是金银复本位制的主要形式,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了金银的比价。
⑵用法律规定金银比价,这与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相矛盾,于是就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也称“格雷欣法则”。
所谓“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就是在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面额价值相同的通货同时流通的情况下,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所谓良币)必然会被人们熔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通货(所谓劣币)反而会充斥市场。
⑶因此,在金银复本位下,虽然法律上规定金银两种金属的铸币可以同时流通,但实际上,在某一时期内的市场上主要只有一种金属的铸币流通。
银贱则银币充斥市场,金贱则金币充斥市场,很难保持两种铸币同时并行流通。
所以说,金银复本位制是一种不稳定的货币制度。
(第36-38页)●3.典型的金本位制具有哪些特点?它在历史上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什么作用?为什么?⑴金币本位制是典型的金本位制,又称金单本位制,其主要特点是:①金币可以自由铸造和自由熔化,而其他铸币包括银铸币和铜镍币则限制铸造,从而保证了黄金在货币制度中处于主导地位。
②价值符号包括辅币和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为金币,使各种价值符号能够代表一定数量的黄金进行流通,以避免出现通货膨胀现象。
③黄金可以自由地输出入国境。
由于黄金可以在各国之间自由转移,从而保证了世界市场的统一和外汇汇率的相对稳定。
⑵金币本位制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的扩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因为它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货币制度。
这种货币制度使得货币的国内价值与国际价值相一致,外汇行市相对稳定,不会发生货币贬值现象。
(第38-39页)。
●4.为什么说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是残缺不全的金本位制?⑴金块本位制亦称“生金本位制”,是在一国国内不准铸造、不准流通金币,只发行代表一定金量的银行券(或纸币)来流通的制度。
实行金块本位制的国家,虽然不允许自由铸造金币,但允许黄金自由输出入,或外汇自由交易。
⑵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制”。
在这种制度下,国家并不铸造金铸币,也不允许公民自由铸造金铸币。
流通界没有金币流通,只有银行券在流通,银行券可以兑换外汇,外汇可以兑换黄金。
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实行的条件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和拥有大量用来平衡国际收支的黄金储备。
一旦国际收支失衡,大量黄金外流或黄金储备不敷支付时,这种虚弱的黄金本位制就难以维持。
所以,金汇兑本位制和金块本位制都是一种残缺不全的本位制。
(第39-40页)●5.信用货币制度具有哪些特点?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是以纸币为本位币,且纸币不能兑换黄金的货币制度,这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一种货币制度。
其基本特点是:⑴不兑现的信用货币一般是由中央银行发行的,并由国家法律赋予无限法偿的能力。
⑵货币不与任何金属保持等价关系,也不能兑换黄金。
⑶货币通过信用程序投入流通领域,货币流通是通过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调节。
⑷这种货币制度是一种管理货币制度。
一国中央银行或货币管理当局通过货币政策保持货币稳定和汇率稳定。
⑸货币流通的调节构成了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控制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货膨胀是不兑现的信用货币流通所特有的经济现象。
⑹流通中的货币不仅指现钞,银行存款也是通货。
随着银行转账结算制度的发展,存款通货的数量越来越大,现钞流通的数量越来越小。
(第40页)●6.为什么说不理解货币制度及其演变,就不能更好地理解当代金融?当代金融领域的重大课题,几乎都与货币制度由金属货币制度演变为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有关。
当代金融可以发挥调节宏观经济总量平衡、结构平衡、稳定物价、提高效益的功能。
这种功能产生的前提,是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的建立,而如何更好地实现上述功能,则是金融研究的中心课题。
因此可以说,不理解货币制度及其演变,就不能理解当代金融。
(第40-41页)。
●7.一国两制下香港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⑴港元为香港的法定货币。
港币的发行权属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中国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为港币发行的指定银行,港币的发行须有百分之百的准备金。
⑵香港货币单位为“元”,简称港元,用符号“HK$”表示。
⑶港元实行与美元联系的汇率制度,7.8港元兑换1美元。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外汇基金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管理和支配,主要用于调节港元汇价。
⑷香港特别行政区不实行外汇管制,港币可以自由兑换,外汇、黄金、证券、期货市场完全放开。
(第44-45页)●8.什么是国际货币制度?国际货币制度谋求解决的中心问题是什么?目前解决的状况如何?⑴国际货币制度即各国政府对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世界货币职能所确定的规则、措施和组织形式。
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
②汇率制度的确定。
③国际收支不平衡调节方式。
⑵国际货币制度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国际贸易和国际支付手段的发展。
具体体现在这一制度要提供足够的国际清偿力并保持国际储备资产的信心,以及保证国际收支的失衡能够得到有效而稳定的调节。
⑶国际货币制度经历了金币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本位制)以及当前的管理浮动汇率制的发展历程。
⑷目前,多元化的储备体系基本上摆脱了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基准货币国家与依附国家相互牵连的弊端,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特里芬难题"。
以主要货币汇率变动为主的多种汇率体系安排能够比较灵活地适应世界经济形势多变的状况。
在这种国际货币制度中,多种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并行,各种调节机制相互补充,而不是单单依靠哪一种调节手段,从而缓和了布雷顿森林体系条件下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失灵的困难,对世界经济的正常运转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当前国际储备多元化体系下,缺乏统一稳定的货币标准,国际清偿力的增长既没有金本位条件下的自发调节机制,又没有形成国际货币基金对其全面控制。
这些不稳定的因素,使外汇市场动荡混乱,汇率剧烈波动,加上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等方面的缺陷,对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产生消极影响。
(第45-50页)●9.试述国际货币制度改革及前景。
自20世纪60年代美元危机不断爆发以来,有关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建议与方案就层出不穷,而改革的方向主要集中在国际货币本位的确定和汇率制度的选择这两个方面,其中国际货币本位的改革又是最基本的。
⑴国际货币本位的改革有关国际货币本位改革的观点有四种:其一是恢复金本位理论,认为黄金是理想的国际储备资产和本位货币,能够提供一个稳定的自动的调节机制。
其二是恢复美元本位制,认为美元在国际支付或国际储备中依然占有绝对优势,推行美元本位的基础仍然存在。
其三是多种货币本位论,认为目前多元化的货币本位是世界趋于多中心、多极化形势的必然产物,没有必要进行改革。
其四是世界统一货币本位论,即建立世界性中央银行,发行世界统一货币。
以上四种国际货币本位观点,在理论和实际操作中都存在相当困难,当前以美元为中心的多元货币本位制仍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而未来的国际货币本位改革及演变的方向是朝世界统一的货币本位发展。
⑵国际汇率制度就汇率制度改革而言,在目前实行理论上的完全固定汇率制度或完全自由浮动汇率制度都是不可能的。
汇率制度改革的核心实际上是允许汇率波动的幅度。
汇率改革的最终目标还是在条件成熟时恢复某种形式的固定汇率制。
至于其发展的进程,一方面取决于各主要国家之间货币合作的密切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国际储备货币的发展状况。
(第50-51页)●10.试述欧洲货币一体化的演变发展过程。
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⑴欧共体早期的货币一体化。
这一时期从1958年欧共体诞生起至1979年欧洲货币体系成立之前止。
欧共体诞生之初,货币一体化并非各国政策协商的中心,仅作为经济一体化的必要组成部分而提出。
⑵欧洲货币体系的建立与运作。
这一时期自1979年欧洲货币体系成立至1989年《德洛尔报告》出台止。
1979年3月13日,欧洲货币体系正式成立。
其核心内容是实行一种可调整的内部固定汇率制。
⑶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的实现。
这一时期自1989年《德洛尔报告》的提出起延续至2001年货币联盟最终实现为止。
1)1989年4月,《欧洲共同体经济与货币联盟报告》(即《德洛尔报告》)获准实施。
《德洛尔报告》指出,经货联盟的实现应当分三个阶段完成,并且应具备以下三个前提条件①所有成员国的货币自由兑换;②资本市场完全自由化与金融市场一体化;③成员国之间实行固定汇率。
2)1991年12月,欧共体12国首脑达成《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即《马约》),决定以欧洲联盟取代欧共体,并正式确立建设欧洲经货联盟和政治联盟的目标。
此外,《马约》还提出了欧洲经货联盟分三阶段进行的具体时间表,规定了各国单一货币的五项趋同标准。
3)1995年12月,欧盟首脑会议通过《马德里决议》,将未来的欧洲单一货币正式定名为欧元,并确认经货联盟第三阶段于1999年1月1日准时启动。
4)1998年6月1日,欧洲中央银行正式成立,欧洲货币局在按时完成各项既定任务之后自行撤销。
5)1999年1月1日开始的欧洲经货联盟第三阶段中,欧元成为参加国的非现金交易的"货币",即以支票、信用卡、电子钱包、股票和债券等方式进行流通,各国货币同欧元的汇率被最终锁定下来,这些国家的货币职能也由欧洲中央银行统一接管。
6)自2002年1月1日起,欧元区11国将把总共700亿的现金欧元投入流通领域,在至当年6月30日止的半年时间里,欧元与各国的原货币同时流通。
到2002年7月1日欧元区内各国的货币已完全退出流通,欧元成为欧元区11国的唯一货币,欧洲单一货币宣告正式形成,欧洲的货币一体化进程就此顺利完成。
由此,一个以欧洲中央银行为决策中心,以各成员国中央银行为信息与执行机构的欧洲中央银行体系,作为欧洲货币联盟的全权管理机构而最终出现在国际货币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