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姓氏的起源
- 格式:doc
- 大小:67.00 KB
- 文档页数:4
历社学院历史文化节图片展之中华百家姓氏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楮卫蒋沈韩杨朱秦尤许何吕施张孔曹严华金魏陶姜1、姓氏由来在上古时代,姓和氏不是一码事。
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
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一姓氏文化。
可以说中华万姓同根,根在伏羲氏,而羲皇故都淮阳,正是中华姓氏最初的发源之地,滥觞之地。
《三坟》曰:“伏羲氏,燧人子也,因风而生,故为风姓”,因此“风”为中华第一姓。
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
考其来历,大致可归纳为以下类别:1、在父系社会开始后,因为第一代的男性得姓始祖的父亲没有被记载,所以因其母所生之象而创姓。
传说上古时代神农氏的母亲叫女登,第一代男性得姓始祖,用女字旁来纪念生育自己的女神,如:姚、姬、姜等。
(详细讲解姜:图为姜的姓氏图腾,“姜”乃会意字,取美女之意。
---《说文解字》姜字从羊从女。
“羊”意为“驯顺”。
“羊”与“女”联合起来表示“驯顺的女子”。
本义:驯顺的女子,在古代姜与美德一样。
植物的“姜”(一种调味品),原与“姜”无关。
姚:图为姚的姓氏图腾,相传舜生于桃墟,得姚姓,实是夸父氏女系祖先的姓。
姚氏图腾释义:姚姓因“桃”图腾得姓。
“兆”者为桃,炎帝氏夸父支从猴(举父)为图腾,以桃木为邓木,以桃棓为权杖,在桃林寨(灵宝)步天逐日,以阳平为桃都,以大桃木为日晷天竿。
天竿日影(日景)运行作“S”形,,即“兆”的“儿”,四季各有天地交午,记作“×”符,与“儿”合文作“兆”。
)2、以古国名或封地为姓。
虞、夏、商朝都有个汪芒国,汪芒的后代乃姓汪;造父被周武王封到赵城,他的后代便姓赵;周公旦的儿子被封到邢国为邢侯,他的后代便姓邢。
(详细讲解汪氏图腾:汪是汪芒氏的族称,汪芒氏就是防风氏与句芒氏的合婚族。
汪姓图腾由水、灵台、鸟和防风氏的猪四部分组成。
汪代表句芒的汤谷设立大山天齐建木观测日月历度。
赵:图为赵氏图腾,由高大的巨人奔走的人形和在供案上供奉“肖”的图形组成,肖是玄鸟燕子(偃、赢)的象形因为秦(赢)姓的祖先受封于伯赵氏的旧地,他曾为周幽王驾车有功,赐地在赵,其后世以赵为姓氏)3、以官职为姓。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课文一、姓氏的起源。
1. 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
- 在母系氏族社会,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所以很多古老的姓氏都带有女字旁,如姬、姜、姒、嬴等。
这些姓氏反映了当时女性在社会中的主导地位。
例如,姬姓是黄帝的姓,黄帝是华夏民族的始祖之一,许多姓氏都是由姬姓衍生而来的。
2. 以国名为姓。
- 周朝实行分封制,许多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名称。
当这些诸侯国灭亡后,国民就以国名为姓。
齐、鲁、宋、卫等姓。
齐国是周朝的重要诸侯国,齐国灭亡后,其后人有的就以齐为姓。
3. 以官职为姓。
- 古代有各种官职,当官职世袭或者后人以祖先的官职为荣耀时,就以官职为姓。
像司马,在古代是掌管军事的官职,司马相如就是姓司马。
司徒是管理土地和民众教化的官职,后人也有以司徒为姓的。
4. 以居住地为姓。
- 如果一个家族居住在某个地方,就可能以这个地方的名称为姓。
东门、西门、东郭、南郭等姓。
居住在城东门附近的人可能就姓东门,这种姓氏反映了家族的居住方位。
5. 以祖先的字或名为姓。
- 孔子名丘,字仲尼,他的后代有以孔为姓的。
另外,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等,都是以祖先的字为姓的家族。
6. 少数民族改姓。
- 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少数民族的姓氏也逐渐汉化。
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政策,鲜卑族的很多姓氏都改成了汉姓。
如拓跋氏改为元氏,独孤氏改为刘氏等。
这一举措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丰富了汉族姓氏的来源。
二、姓氏的文化内涵。
1. 家族传承的标志。
- 姓氏是家族传承的重要标志,它将同宗同族的人联系在一起。
通过姓氏,人们可以追溯自己的家族渊源,了解家族的迁徙历程和发展脉络。
在一些家族的族谱中,详细记载了家族成员的姓名、辈分、出生年月、生平事迹等信息,这些族谱是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2. 反映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
- 姓氏的分布和传承反映了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
在中国古代,姓氏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
一些名门望族的姓氏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地位,他们往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家族传统。
中华姓氏源流一、姓氏的由来“鸿蒙初辟原无姓,打破顽空须悟空。
”“姓”对人类来说,并非是与生俱来的。
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有关。
在生产力水平和文明程度十分低下的原始社会,每一个氏族都以某种崇拜物作为本氏族供奉的神物与标志,此即图腾,后来就发展为用来区分身份、地位等的姓氏。
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那时是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初期。
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
各姓氏互相通婚,同姓氏族内禁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亲为姓。
中国的许多古代姓氏都是女字旁,这说明我们祖先曾经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
姓的出现是原始人类逐步摆脱蒙昧状态的一个标志。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姓改为从父,氏反为女子家族之用。
所以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
后来在战国时期姓与氏合而为一,统称为姓氏。
姓的产生是作为共同血缘关系的识别。
《白虎通〃姓名》称:“人所以为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
故纪世别类,使生相爱,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者,皆为重人伦也。
”而氏则是部落、氏族的标志,是用来区别贵贱的。
宋〃郑樵《通志〃氏族略序》说:“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故有同姓、异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东周末年,随着奴隶制度的崩溃,姓与氏开始混合使用,姓氏成为表明家族来历的标志,正如郑樵所说:“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郡望)明贵贱。
”封建社会时期,人有贵贱之分,到了近代,姓氏才无贵贱之别。
二、姓氏的源头中国人的姓氏的总源头可以追溯至炎黄时代,中国的姓氏基本上都来源于当时的后代。
具体来说总源有三:黄帝族、炎帝族、东夷族。
黄帝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为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号轩辕氏,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与炎帝共同被后世尊为“人文始祖”。
《百家姓》前世今生(一)《百家姓》,是一篇关于中文姓氏的文章。
按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
采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字的认识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这也是能够流传千百年的一个重要因素。
赵【姓氏起源】赵姓最初源于嬴姓,形成于西周,他的祖先是伯益,伯益为颛顼帝裔孙,被舜赐姓为嬴。
伯益的十三世孙造父,由于他善于驾车,后来成为了周穆王的车御。
传说造父曾选了8匹千里马献给周穆王。
周穆王是个特别爱玩的君王,时常坐着造父驾驶的马车四处打猎、游玩。
有一次,穆王西行至昆仑山,西王母在瑶池设宴招待他,这时在江淮一带的徐偃王乘机率众造反,穆王闻讯,坐着造父驾驶的由8匹千里马牵引的马车,一天一夜就从千里之外赶了回来,打乱了徐偃王的步骤,平息了叛乱。
周穆王论功行赏,以造父有首功,就把赵城(今山西赵城县西南)封给造父作食邑(封地)。
造父的后代即以封地为姓,就是赵氏,奉造父为赵姓始祖。
【全国的分布】战国时赵姓主要在山西及河北等一些地区发展。
秦朝后,逐渐发展到了甘肃、河南、陕西、山东等地区;汉以后,赵姓人向福建、四川、江苏、江西等地迁移;赵姓南迁始于三国之时,由涿郡赵匡胤建立的北宋,使赵姓人口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由赵构建立的南宋,使得赵氏在江南地区得到了大举发展繁衍;与此同时,北方的赵姓也在东北地区得到了播迁;到了清代,福建、广东地区的赵姓陆续有人迁居到台湾,后来有很多人移居到了欧美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姓氏名人】赵武灵王:名雍,战国时赵国的第六位国君,改革赵军传统装束,实行“胡服骑射”,这样大大提高了赵军战斗力,使赵国成为战国后期一度能与秦国抗衡的军事强国。
赵云:字子龙,三国时常山(今河北正定)人,三国时蜀名将,勇武果敢,刘备曾赞誉他一身是胆。
封永昌亭侯,累迁镇军将军,卒谥顺平。
赵匡胤:宋朝第一代皇帝,即宋太祖。
948年,他投后汉枢密使郭威幕下,屡立战功。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站在这里,为大家演讲关于《百家姓》的精彩内容。
百家姓,是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姓氏文化,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精髓。
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百家姓的世界,感受中华民族的辉煌。
一、百家姓的起源百家姓起源于我国古代,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
当时,各国为了加强民族团结,提倡同姓联姻,逐渐形成了百家姓。
到了宋代,罗贯中的《百家姓》问世,收录了当时流行的四百多个姓氏,成为后世流传的版本。
二、百家姓的特点1.历史悠久:百家姓是我国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
2.内容丰富:百家姓中涵盖了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姓氏,包括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平民百姓等。
3.地域广泛:百家姓不仅反映了我国各地的姓氏分布,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迁徙历程。
4.寓意深刻:许多姓氏都有独特的寓意,如赵姓象征高贵、钱姓象征富有、孙姓象征子孙满堂等。
三、百家姓中的名人1.赵姓:赵匡胤,北宋开国皇帝,建立宋朝。
2.钱姓:钱镠,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王。
3.孙姓:孙中山,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4.李姓:李白,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
5.周姓:周恩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6.吴姓:吴起,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
7.郑姓:郑和,明代著名航海家、外交家。
8.王姓: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四、百家姓的传承与发展1.姓氏传承:百家姓的传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要珍惜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2.姓氏研究:对百家姓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地理、民俗等方面,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3.姓氏文化创新: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不断挖掘百家姓的内涵,将其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推动姓氏文化创新发展。
五、结语百家姓,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丰富文化。
让我们共同传承和弘扬百家姓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谢谢大家!。
中国人姓氏的来源一、“姓”和“氏”最初有别“姓”产出于母系氏族社会,是同一个女性祖先的家族共同所有的符号标记;“氏”是从姓中衍生的分支,出现于父系氏族社会。
南宋郑樵《通志》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一般来说,天子有姓而无氏,诸侯、卿大夫有姓有氏,平民、奴隶只有名,无姓氏。
随着历史发展,到了周代,姓和氏开始混淆;战国时,姓和氏走向融合;秦汉时期,姓氏合二为一,而且平民也开始有姓。
二、关于姓氏的9种来源1.以动物为姓,如龙、凤、牛、马等。
2.以封国封地为姓,如齐、鲁、吴、楚等。
3.以官职为姓,如司马、上官、侯、帅、尉等。
4.以职业为姓,如做陶器的姓“陶”,管仓库的姓“仓”,做买卖的姓“贾”等。
5.以出生地和居住地特征为姓氏,如东郭、西门、杨、柳,李等。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姓林。
7.以祖先爵位或谥号为姓,如庄、康、武、恒等。
8.以次第为姓氏,即家族中兄弟排行或亲属辈分等为姓,如家族叔孙、季孙、第二、第五等。
9.以母系氏族时的部落为姓,其姓多有“女”字部首,如姜、姬、姒等。
三、姓氏祖先是伏羲氏相传中国第一位有姓氏的人是伏羲氏,据载他“因风而生,故为风姓”。
伏羲氏被称作“三皇之首”,又是“人文始祖”。
上古时期,人们群居杂婚无法避免近亲结婚。
伏羲氏早早发现这个问题,于是“正姓氏,通媒妁,制嫁娶”,还规定了同姓不婚。
四、最早混言姓氏的人是司马迁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后人记述了,从上古至秦汉姓氏合一的演变过程,对先秦人物,书中清楚写着其何姓何氏,而对战国末期后的人物,则姓氏混称。
如秦始皇为“姓赵氏”,汉高祖“姓刘氏”。
五、一入佛门本无姓你可知“僧不言姓”为何故?原来是因为僧人从出家时起,便不再用俗家姓名,而用师父赐予的法名。
姓则为“释迦牟尼佛”的“释”,统称“释氏”。
六、柴米油盐酱醋茶也是姓柴姓:源自江姓,山东、湖北等省尤多此姓。
米姓:源自芈姓,书法家米芾自称是先秦时楚国后裔,后改为同音字米,多分布在湖南、山西等。
关于中国姓氏的起源和演变中国的姓氏经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从最早的图腾姓氏,到现在的百家姓,许多姓氏都经历了不尽相同的变化,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中国姓氏的起源和演变,欢迎阅读! 中国姓氏的起源和演变一、以氏族图腾为姓原始社会的人们把某种动物、植物或物体当作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相信它们能够保护自己,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
图腾是氏族的象征,它具有区分群体、团结群体、密切血缘关系的作用,因而成为了本氏族的徽号和标志,直至后来演化成氏族全体成员的姓氏。
原始人将图腾视为自己的祖先,也被视作氏族始祖的名号,以始祖名号为姓氏是古人广为遵循的方法。
现在的马、牛、羊、熊、鹿、龙、凤、山、水、花、叶等姓,都与古代的图腾信仰有关。
二、以封地住地为姓①以封国为姓这一类姓氏起源很早,夏朝实行分封制,因而以封赏国为姓氏的现象也随之产生,并流传至今。
周文王的第三子管叔鲜封于管国,周武王次子唐叔虞封于晋国,即以国为氏,管叔鲜和唐叔虞分别成了管、晋二姓的开氏始祖。
鲁姓是周公(姓姬名旦)之子伯禽的后人。
周成王封伯禽在鲁地,所以后人便以鲁为姓氏。
战国时的纵横家鲁仲连,三国时的吴国名臣鲁肃都是伯禽的后人。
曹姓是周武王兄弟叔铎的后人,苏铎被分封于曹国(今山东省定陶县附近),其后人以曹为姓氏。
以国为姓的还有卫、韩、祝、吕、杞、雷、薛、杨、魏、秦、楚、宋、郑等。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等,都成为了今天的姓。
②以封邑为姓邑,又叫采邑,是一国君主分封给贵族的田地。
这些贵族的后裔有的便以邑名为姓。
以这种方式取得的姓在汉族姓里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例如,周代统治者虽然姓姬,但周文王之子季载受封的采邑叫冉(湖北荆口),所以季载的后人便以冉为姓氏。
周昭王之子的采邑在翁(广东翁源)这个地方,其后人就以翁为姓。
梁文王之子在卜梁(山西河曲)这块采邑生活,后代便以卜梁为姓。
楚武王之子食采邑于屈地(湖北子秭),因此就以屈为姓氏,诗人屈原就是其后裔。
知识百科-《姓氏起源》-【李】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
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
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
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
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
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
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
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
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
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知识百科-《姓氏起源》-【黄】
黄姓为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其主根在古黄国(今河南信阳地区潢川县),黄姓起源有三支。
1、出自嬴姓。
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是"帝颛顼之苗裔",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
传说伯益的后裔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嬴姓十四氏。
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
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
公元前648年,黄被楚灭。
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就是黄氏。
2、出自金天氏之后。
台骀是上古时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后世尊为汾水之神。
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了。
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
3、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的蛮族。
《新唐书》中有"邕管(在广西境内)蛮有黄姓。
唐黄少卿、少高、少温是也。
"其实,此支黄氏乃是黄国遗民的后裔。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非常荣幸能够和大家分享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姓氏——百家姓。
“百家姓”,顾名思义,是指我国历史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姓氏。
它起源于宋代,由南宋学者王明清所著。
百家姓中收录了当时社会地位较高的四百多个姓氏,涵盖了我国各民族、各地区、各阶层的人物。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百家姓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星空。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百家姓的历史渊源。
据史料记载,我国姓氏起源较早,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出现了姓氏。
姓氏的产生,一方面是为了区分氏族,便于人们交往;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纪念祖先,传承家族血脉。
随着时间的推移,姓氏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姓氏文化。
在百家姓中,有一些姓氏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例如,黄帝是我国古代的一位伟大的首领,他的姓氏为“姬”,被誉为“华夏民族之祖”。
此外,还有炎帝、蚩尤等古代传说中的英雄人物,他们的姓氏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可以说,百家姓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缩影,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辉煌过去。
接下来,让我们共同探讨百家姓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首先,百家姓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
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各民族、各地区、各阶层的人们共同生活、繁衍生息,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姓氏文化。
百家姓中收录的姓氏,既有汉族的姓氏,也有少数民族的姓氏,如蒙古族、回族、藏族等。
这些姓氏的并存,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
其次,百家姓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在百家姓中,有许多姓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例如,孔子、孟子、老子等古代圣贤,他们的姓氏在我国历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这些姓氏所代表的文化传统,如儒家、道家、法家等,对我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百家姓中还收录了许多英雄豪杰、文人墨客的姓氏,如岳飞、文天祥、杜甫等。
他们的故事和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再次,百家姓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家族观念。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中,家族观念占据着重要地位。
知识百科-《姓氏起源》-【谢】
1、谢姓出自姜姓,是炎帝后裔申伯的后代。
相传炎帝居于姜水畔,便以姜为姓。
至商代有后裔孤竹君的长子伯夷与叔齐一起投奔到周。
到周后反对武王伐商,武王灭商后他们又逃到首阳山,因不食周栗而死,他们的后裔仍留在商朝。
成王继位后封伯夷的后裔为申侯,称申伯,是申氏的始祖。
厉王时娶申伯之女为妃,生字为宣王,宣王继位后,封母舅申伯于谢国,后来这仪家失去了爵位,公元前668年楚国灭掉申国。
其子孙按当时的习惯以新都之邑名为姓,称谢氏。
望出陈留、会稽,史称谢氏正宗。
是为河南谢氏。
2、出自任姓,为黄帝之后。
相传黄帝之子25宗。
得其姓者14人,为12姓,其中第7姓为任姓。
任姓有10个小车,其中第一为谢国,因周宣王时使召公营谢邑,以赐申伯,盖谢已失国,子孙亡散,以国为姓。
是为河南谢氏。
3、为他姓改谢姓。
据《旧唐书不文苑传》,卫州人谢偃之本为鲜卑族人,姓直勒氏,后改为谢氏。
亦为河南谢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