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 中的零拷贝技术,第 2 部分
- 格式:docx
- 大小:134.82 KB
- 文档页数:14
Linux 中的零拷贝技术概述黄晓晨, 软件工程师, IBM黄晓晨,IBM system Z 自动化技术支持软件工程师。
冯瑞, 软件工程师, IBM简介:本系列由两篇文章组成,介绍了当前用于Linux 操作系统上的几种零拷贝技术,简单描述了各种零拷贝技术的实现,以及它们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本文是本系列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是介绍一些零拷贝技术的相关背景知识,简要概述了Linux 为什么需要零拷贝技术以及Linux 中都有哪几种零拷贝技术。
引言传统的Linux 操作系统的标准I/O 接口是基于数据拷贝操作的,即I/O 操作会导致数据在操作系统内核地址空间的缓冲区和应用程序地址空间定义的缓冲区之间进行传输。
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减少磁盘I/O 的操作,因为如果所请求的数据已经存放在操作系统的高速缓冲存储器中,那么就不需要再进行实际的物理磁盘I/O 操作。
但是数据传输过程中的数据拷贝操作却导致了极大的CPU 开销,限制了操作系统有效进行数据传输操作的能力。
零拷贝(zero-copy )这种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数据传输的性能,在内核驱动程序(比如网络堆栈或者磁盘存储驱动程序)处理I/O 数据的时候,零拷贝技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少甚至完全避免不必要CPU 数据拷贝操作。
现代的CPU 和存储体系结构提供了很多特征可以有效地实现零拷贝技术,但是因为存储体系结构非常复杂,而且网络协议栈有时需要对数据进行必要的处理,所以零拷贝技术有可能会产生很多负面的影响,甚至会导致零拷贝技术自身的优点完全丧失。
为什么需要零拷贝技术如今,很多网络服务器都是基于客户端- 服务器这一模型的。
在这种模型中,客户端向服务器端请求数据或者服务;服务器端则需要响应客户端发出的请求,并为客户端提供它所需要的数据。
随着网络服务的逐渐普及,video 这类应用程序发展迅速。
当今的计算机系统已经具备足够的能力去处理video 这类应用程序对客户端所造成的重负荷,但是对于服务器端来说,它应付由video 这类应用程序引起的网络通信量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Linux 中的直接I/O如果应用程序可以直接访问网络接口存储,那么在应用程序访问数据之前存储总线就不需要被遍历,数据传输所引起的开销将会是最小的。
应用程序或者运行在用户模式下的库函数可以直接访问硬件设备的存储,操作系统内核除了进行必要的虚拟存储配置工作之外,不参与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其它任何事情。
直接I/O 使得数据可以直接在应用程序和外围设备之间进行传输,完全不需要操作系统内核页缓存的支持。
关于直接I/O 技术的具体实现细节可以参看developerWorks 上的另一篇文章”Linux 中直接I/O 机制的介绍” ,本文不做过多描述。
图 1. 使用直接I/O 的数据传输针对数据传输不需要经过应用程序地址空间的零拷贝技术利用mmap()在Linux 中,减少拷贝次数的一种方法是调用mmap() 来代替调用read,比如:首先,应用程序调用了mmap() 之后,数据会先通过DMA 拷贝到操作系统内核的缓冲区中去。
接着,应用程序跟操作系统共享这个缓冲区,这样,操作系统内核和应用程序存储空间就不需要再进行任何的数据拷贝操作。
应用程序调用了write() 之后,操作系统内核将数据从原来的内核缓冲区中拷贝到与socket 相关的内核缓冲区中。
接下来,数据从内核socket 缓冲区拷贝到协议引擎中去,这是第三次数据拷贝操作。
图 2. 利用mmap() 代替read()通过使用mmap() 来代替read(), 已经可以减半操作系统需要进行数据拷贝的次数。
当大量数据需要传输的时候,这样做就会有一个比较好的效率。
但是,这种改进也是需要代价的,使用mma()p 其实是存在潜在的问题的。
当对文件进行了内存映射,然后调用write() 系统调用,如果此时其他的进程截断了这个文件,那么write() 系统调用将会被总线错误信号SIGBUS 中断,因为此时正在执行的是一个错误的存储访问。
这个信号将会导致进程被杀死,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以下这两种方法:1.为SIGBUS 安装一个新的信号处理器,这样,write() 系统调用在它被中断之前就返回已经写入的字节数目,errno 会被设置成success。
剖析linux下的零拷贝技术背景大多数的网络服务器是基于server-client模式的。
在这当中,下载是一个很常见的功能。
此时服务器端需要将主机磁盘上的文件发送到客户端上去。
传统的Linux操作系统的标准I/O接口是基于数据拷贝操作的,即I/O操作会导致数据在操作系统内核地址空间的缓冲区和应用程序地址空间定义的缓冲区之间进行传输。
那么传统的I/O操作过程是咋样的呢?(下面是具体说明,以read和write为例)在执行read操作时,操作系统首先会检查,文件内容是否缓存在内核缓冲区,如果在内核缓冲区,则不用去磁盘中读取文件,而是直接将内核缓冲区的内容拷贝到用户空间缓冲区中去。
如果不是,操作系统则首先将磁盘上的数据拷贝的内核缓冲区(DMA),然后再把内核缓冲区上的内容拷贝到用户缓冲区中。
接下来,write系统调用再把用户缓冲区的内容拷贝到网络堆栈相关的内核缓冲区中,最后再往对方的sockfd中些数据。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还涉及到了四次的上下文切换。
那传统的I/O操作会带来什么问题呢?在高速网络中,大量传统的I/O操作导致的数据拷贝工作会占用CPU 时间片,同时也需要占用额外的内存带宽。
使cpu将大多数的时间用于I/O操作上,从而无法处理其他的任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系统的性能,使服务器成为性能瓶颈。
而本身我们可以看出:很多数据复制操作并不是真正需要的。
所以可以消除一些复制操作以减少开销并提高性能。
这就引出了我们今天要介绍的“零拷贝”技术。
概念零拷贝(Zero-copy)技术是指计算机执行操作时,CPU不需要先将数据从某处内存复制到另一个特定区域。
这种技术通常用于通过网络传输文件时节省CPU周期和内存带宽。
零拷贝技术可以减少数据拷贝和共享总线操作的次数,消除传输数据在存储器之间不必要的中间拷贝次数,从而有效地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而且,零拷贝技术减少了用户进程地址空间和内核地址空间之间因为上下文切换而带来的开销。
Linux零拷贝原理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人都听说过Linux下所谓的零拷贝功能,但我经常遇到对这个主题没有完全了解的人。
正因为如此,我决定写几篇文章,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希望能解开这个有用的特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从一个用户的角度看零拷贝,血淋淋的内核级细节被有意省略。
什么是零拷贝?为了更好地理解问题的解决方案,我们首先需要了解问题本身。
让我们来看看网络服务器处理的简单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内容,它将存储在文件中的数据存储到网络上的客户端中。
这里有一些示例代码:看起来很简单;你会认为只有这两个系统调用不会有太多的开销. 事实上,这与事实并无太大的距离。
在这两个调用的后面,数据至少被复制了4次,并且几乎已经执行了许多用户/内核上下文切换(实际上这个过程要复杂得多,但我想让它保持简单)。
为了更好地了解所涉及的过程,请看图1。
顶部显示了上下文切换,而底部显示了复制操作。
图1。
在两个示例系统调用中复制第一步:读系统调用会导致从用户模式到内核模式的上下文切换。
第一个复制由DMA引擎执行,它读取磁盘中的文件内容并将其存储到内核地址空间缓冲区中。
第二步:将数据从内核缓冲区复制到用户缓冲区,read系统调用返回。
调用的返回导致了从内核返回到用户模式的上下文切换,现在,数据存储在用户地址空间缓冲区中,它可以再次开始向下移动。
第三步:write系统调用导致从用户模式到内核模式的上下文切换,执行第三个复制,将数据再次放入内核地址空间缓冲区中。
但是这一次,数据被放入一个不同的缓冲区,这个缓冲区是与套接字相关联的。
第四步:写系统调用返回,创建第四个上下文切换。
DMA引擎将数据从内核缓冲区传递到协议engin时,第四个复制发生了独立和异步的情况。
你可能会问自己,“你说的独立和异步是什么意思?”在调用返回之前,数据不是传输的吗?”实际上,调用返回并不能保证传输;它甚至不能保证传输的开始。
它只是意味着以太网驱动程序在其队列中有空闲的描述符并接受了我们的传输数据,在我们的之前可能会有很多的数据包在排队。
在Linux终端中复制和移动文件在Linux操作系统中,终端是我们进行文件操作和执行命令的主要界面。
掌握在终端中如何复制和移动文件是非常重要的技能之一。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文件复制和移动的方法,并提供相应的命令示例。
一、复制文件1. 使用cp命令cp命令是Linux系统中用于复制文件或目录的命令。
它的基本格式为:cp [选项] 源文件目标文件其中,选项包括:- -r:复制目录及其子目录下的所有文件和文件夹。
- -p:保留文件的属性,如权限、所有者等。
- -v:显示详细的复制过程。
示例:要将一个名为file.txt的文件复制到目标目录target中,可以使用以下命令:cp file.txt target/如果需要复制整个目录及其子目录下的所有文件和文件夹,可以添加-r选项:cp -r dir/ target/2. 使用rsync命令rsync命令是一个强大的文件同步和备份工具,也可以用于复制文件。
与cp命令不同的是,rsync命令可以在复制过程中实时显示复制进度,且支持网络传输。
rsync的基本格式为:rsync [选项] 源文件目标文件示例:要将一个名为file.txt的文件复制到目标目录target中,可以使用以下命令:rsync file.txt target/如果需要复制整个目录及其子目录下的所有文件和文件夹,可以添加-r选项:rsync -r dir/ target/二、移动文件1. 使用mv命令mv命令用于移动文件或目录,也可以用于重命名文件。
它的基本格式为:mv [选项] 源文件目标文件示例:要将一个名为file.txt的文件移动到目标目录target中,可以使用以下命令:mv file.txt target/如果需要移动整个目录及其子目录下的所有文件和文件夹,可以添加-r选项:mv -r dir/ target/如果需要重命名文件,只需将目标文件命名为新的文件名:mv file.txt newfile.txt2. 使用rsync命令rsync命令除了可以用于文件复制,还可以用于文件移动。
linux中copy命令的用法copy命令常用于将一个或多个文件复制到一个或多个目录中。
命令格式:
cp [options] source_file(s) destination
常用选项:
-r 递归复制目录及其子目录下的所有文件。
-p 保留源文件的所有属性,包括权限、所有者和时间戳等。
-f 强制复制,覆盖已存在的目标文件。
常见用法示例:
1. 复制单个文件:
cp source_file destination
2. 复制多个文件:
cp source_file1 source_file2 ... destination
3. 复制目录及其子目录下的所有文件:
cp -r source_dir destination_dir
4. 复制文件并保留源文件的属性:
cp -p source_file destination
5. 强制复制并覆盖目标文件:
cp -f source_file destination
注意事项:
1. 当目标文件不存在时,复制命令会自动创建目标文件。
2. 如果在当前目录复制文件到子目录中,需要在目标路径中指定子目录的名称。
3. 复制命令不会删除源文件,如需删除源文件,请使用rm命令。
文章标题:深度探析mmap和sendfile的使用方法一、引言在计算机领域,mmap和sendfile是两种常见的IO操作方式,它们可以有效提高文件的读写效率,降低系统开销。
本文将从浅入深地探讨mmap和sendfile的使用方法,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两种技术。
二、mmap的使用方法1. 什么是mmapmmap是一种内存映射文件的技术,它将文件映射到进程的位置区域空间,使得文件可以直接在内存中进行读写操作,而不需要通过系统调用。
2. 使用方法在Linux系统中,使用mmap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1)打开文件:使用open系统调用打开需要映射的文件。
(2)映射文件到内存:使用mmap系统调用将文件映射到进程的位置区域空间。
(3)读写文件:通过访问内存的方式进行文件的读写操作。
(4)解除映射:完成文件读写操作后,使用munmap系统调用将文件从进程的位置区域空间解除映射。
3. 优缺点优点:mmap能够减少系统调用次数,提高文件读写效率,适用于大文件的读写操作。
缺点:当文件较小或需要频繁读写时,mmap的性能可能比较低,且对内存消耗较大。
三、sendfile的使用方法1. 什么是sendfilesendfile是一种零拷贝技术,它可以在内核和用户空间直接进行文件的传输,提高网络IO的效率。
2. 使用方法在Linux系统中,使用sendfile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1)打开文件:使用open系统调用打开需要传输的文件。
(2)传输文件:使用sendfile系统调用将文件内容传输至套接字。
(3)关闭文件:完成文件传输后,使用close系统调用关闭文件描述符。
3. 优缺点优点:sendfile通过内核和用户空间的直接传输,避免了数据在内核空间和用户空间的多次复制,提高了文件传输效率。
缺点:sendfile只能用于文件到套接字的传输,不适用于文件的读写操作,且需要特定的系统支持。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mmap和sendfile是两种不同的IO操作方式,各自适用于不同的场景。
linux中copy命令格式Linux中Copy命令格式在Linux系统中,Copy命令是一个非常常用的命令,它可以将一个文件或者目录复制到另一个位置。
Copy命令的格式非常简单,但是使用起来却非常灵活。
本文将详细介绍Linux中Copy命令的格式和使用方法。
一、Copy命令的基本格式Copy命令的基本格式如下:cp [选项] 源文件目标文件其中,cp表示Copy命令,[选项]表示可选的参数,源文件表示要复制的文件或目录,目标文件表示复制后的文件或目录。
二、Copy命令的常用选项Copy命令有很多可选的参数,下面介绍几个常用的选项:1. -r或-R:表示递归复制,即复制目录及其子目录和文件。
2. -f:表示强制复制,即覆盖已存在的目标文件。
3. -i:表示交互式复制,即在复制前询问是否覆盖已存在的目标文件。
4. -p:表示保留源文件的属性,如权限、时间戳等。
5. -v:表示显示复制的详细过程。
三、Copy命令的使用方法1. 复制文件要复制一个文件,只需要指定源文件和目标文件即可。
例如,将/home/user1/file1复制到/home/user2目录下:cp /home/user1/file1 /home/user2如果目标文件已经存在,会提示是否覆盖,可以使用-f选项强制覆盖。
2. 复制目录要复制一个目录,需要使用-r或-R选项。
例如,将/home/user1/dir1目录及其子目录和文件复制到/home/user2目录下:cp -r /home/user1/dir1 /home/user2如果目标目录已经存在,会将源目录复制到目标目录下。
3. 复制多个文件要复制多个文件,可以将它们放在一个列表中,用空格隔开。
例如,将/home/user1/file1和/home/user1/file2复制到/home/user2目录下:cp /home/user1/file1 /home/user1/file2 /home/user24. 复制文件到当前目录如果要将文件复制到当前目录下,可以使用.表示当前目录。
linux复制粘贴用法
在Linux 中,复制和粘贴可以使用剪贴板(clipboard)和选择缓冲区(selection buffer)来实现。
以下是它们的用法:
1. 复制文本:
-将文本复制到剪贴板:使用Ctrl+C 命令或鼠标右键,选择“复制”。
-将文本复制到选择缓冲区:使用鼠标左键选择文本即可。
2. 粘贴文本:
-从剪贴板粘贴:使用Ctrl+V 命令或鼠标右键,选择“粘贴”。
-从选择缓冲区粘贴:使用鼠标中键(滚轮键)或Shift+Insert 命令。
需要注意的是,Linux 中有许多应用程序和窗口管理器,对于不同的程序和窗口管理器,复制和粘贴的用法可能会略有不同。
同时,在终端中(例如Bash 等)也有自己的复制和粘贴用法,可以参考以下内容:
1. 复制文本:
-将文本复制到剪贴板:使用Ctrl+Shift+C 命令或鼠标右键,选择“复制”。
-将文本复制到选择缓冲区:使用鼠标左键选择文本即可。
2. 粘贴文本:
-从剪贴板粘贴:使用Ctrl+Shift+V 命令或鼠标右键,选择“粘贴”。
-从选择缓冲区粘贴:使用鼠标中键(滚轮键)或Shift+Insert 命令。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终端可能不支持鼠标操作,需要使用快捷键来操作。
另外,如果你使用的是SSH 客户端连接到远程Linux 主机,则可能需要使用不同的方法来复制和粘贴文本,可以参考相关的SSH 客户端文档或使用方法。
零拷贝(zero-copy)原理详解前置概念⽤户空间与内核空间CPU 将指令分为特权指令和⾮特权指令,对于危险指令,只允许操作系统及其相关模块使⽤,普通应⽤程序只能使⽤那些不会造成灾难的指令。
⽐如 Intel 的 CPU 将特权等级分为4 个级别:Ring0~Ring3。
其实 Linux 系统只使⽤了 Ring0 和 Ring3 两个运⾏级别(Windows 系统也是⼀样的)。
当进程运⾏在 Ring3 级别时被称为运⾏在⽤户态,⽽运⾏在 Ring0 级别时被称为运⾏在内核态。
简单来说:内核空间和⽤户空间本质上是要提⾼操作系统的稳定性及可⽤性,当进程运⾏在内核空间时就处于内核态,当进程运⾏在⽤户空间时就处于⽤户态。
DMA(直接存储器访问)DMA 即Direct Memory Access ,直接存储器访问。
DMA 控制⽅式是以存储器为中⼼,在主存和I/O设备之间建⽴⼀条直接通路,在DMA 控制器的控制下进⾏设备和主存之间的数据交换。
这种⽅式只在传输开始和传输结束时才需要CPU的⼲预。
它⾮常适⽤于⾼速设备与主存之间的成批数据传输。
传统I/O下⾯通过⼀个Java ⾮常常见的应⽤场景:将系统中的⽂件发送到远端(磁盘⽂件 -> 内存(字节数组) -> 传输给⽤户/⽹络)来详细展开I/O操作。
如下图所⽰:JVM 发出read() 系统调⽤,上下⽂从⽤户态切换到内核态(第⼀次上下⽂切换)。
通过DMA(Direct Memory Access,直接存储器访问)引擎将⽂件中的数据从磁盘上读取到内核空间缓冲区(第⼀次拷贝: hard drive -> kernel buffer)。
将内核空间缓冲区的数据拷贝到⽤户空间缓冲区(第⼆次拷贝:kernel buffer -> user buffer),然后read系统调⽤返回。
⽽系统调⽤的返回⼜会导致⼀次内核态到⽤户态的上下⽂切换(第⼆次上下⽂切换)。
Linux命令行技巧如何在命令行中复制和移动文件Linux命令行技巧:如何在命令行中复制和移动文件在Linux操作系统中,命令行是非常强大和灵活的工具,可以通过命令行来执行各种任务,包括复制和移动文件。
本文将介绍在Linux命令行中如何复制和移动文件的技巧。
一、复制文件复制文件是指将一个文件从一个位置复制到另一个位置。
在Linux 命令行中,可以使用cp命令来完成文件的复制操作。
下面是cp命令的基本语法:```cp [选项] 源文件目标文件```其中,`源文件`为需要复制的文件路径,`目标文件`为复制后的文件路径。
例如,要将名为`file.txt`的文件从当前目录复制到`/home/user/`目录下,可以使用如下命令:```cp file.txt /home/user/```如果要将文件复制到目标目录并更改文件名,可以在目标路径后面指定新的文件名,例如:```cp file.txt /home/user/newfile.txt```此命令将会将`file.txt`复制到`/home/user/`目录下,并将副本命名为`newfile.txt`。
如果需要复制多个文件,可以在源文件列表中列出多个文件,例如:```cp file1.txt file2.txt /home/user/```这将会将`file1.txt`和`file2.txt`复制到`/home/user/`目录下。
另外,cp命令还提供了一些可选的参数,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使用。
常用的参数包括:1. `-r`(或`-R`):用于复制目录及其内容。
例如,`cp -r dir1/home/user/`将会复制`dir1`目录及其所有文件和子目录到`/home/user/`目录下。
2. `-v`:显示详细的复制过程,包括复制的文件名。
3. `-i`:在复制前提示是否要覆盖已存在的目标文件。
二、移动文件移动文件是指将一个文件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
零拷贝(Zero-Copy)概述考虑这样⼀种常⽤的情形:你需要将静态内容(类似图⽚、⽂件)展⽰给⽤户。
那么这个情形就意味着你需要先将静态内容从磁盘中拷贝出来放到⼀个内存buf中,然后将这个buf通过socket传输给⽤户,进⽽⽤户或者静态内容的展⽰。
这看起来再正常不过了,但是实际上这是很低效的流程,我们把上⾯的这种情形抽象成下⾯的过程:read(file, tmp_buf, len);write(socket, tmp_buf, len);⾸先调⽤read将静态内容,这⾥假设为⽂件A,读取到tmp_buf, 然后调⽤write将tmp_buf写⼊到socket中,如图:在这个过程中⽂件A的经历了4次copy的过程:1. ⾸先,调⽤read时,⽂件A拷贝到了kernel模式;2. 之后,CPU控制将kernel模式数据copy到user模式下;3. 调⽤write时,先将user模式下的内容copy到kernel模式下的socket的buffer中;4. 最后将kernel模式下的socket buffer的数据copy到⽹卡设备中传送;从上⾯的过程可以看出,数据⽩⽩从kernel模式到user模式⾛了⼀圈,浪费了2次copy(第⼀次,从kernel模式拷贝到user模式;第⼆次从user模式再拷贝回kernel模式,即上⾯4次过程的第2和3步骤。
)。
⽽且上⾯的过程中kernel和user模式的上下⽂的切换也是4次。
幸运的是,你可以⽤⼀种叫做Zero-Copy的技术来去掉这些⽆谓的copy。
应⽤程序⽤Zero-Copy来请求kernel直接把disk的data传输给socket,⽽不是通过应⽤程序传输。
Zero-Copy⼤⼤提⾼了应⽤程序的性能,并且减少了kernel和user模式上下⽂的切换。
详述Zero-Copy技术省去了将操作系统的read buffer拷贝到程序的buffer,以及从程序buffer拷贝到socket buffer的步骤,直接将read buffer拷贝到socket buffer. Java NIO中的FileChannal.transferTo()⽅法就是这样的实现,这个实现是依赖于操作系统底层的sendFile()实现的。
linux的copy命令Linux下的copy命令即是cp命令,该命令的主要功能是复制文件或目录。
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了linux的copy命令的相关知识,希望大家喜欢!Linux的copy命令详解该命令的功能是将给出的文件或目录拷贝到另一文件或目录中,就如同DOS下的copy命令一样,功能非常强大。
语法: cp [选项] 源文件或目录目标文件或目录说明:该命令把指定的源文件复制到目标文件或把多个源文件复制到目标目录中。
该命令的各选项含义如下:- a 该选项通常在拷贝目录时使用。
它保留链接、文件属性,并递归地拷贝目录,其作用等于dpR选项的组合。
- d 拷贝时保留链接。
- f 删除已经存在的目标文件而不提示。
- i 和f选项相反,在覆盖目标文件之前将给出提示要求用户确认。
回答y时目标文件将被覆盖,是交互式拷贝。
- p 此时cp除复制源文件的内容外,还将把其修改时间和访问权限也复制到新文件中。
- r 若给出的源文件是一目录文件,此时cp将递归复制该目录下所有的子目录和文件。
此时目标文件必须为一个目录名。
- l 不作拷贝,只是链接文件。
需要说明的是,为防止用户在不经意的情况下用cp命令破坏另一个文件,如用户指定的目标文件名是一个已存在的文件名,用cp命令拷贝文件后,这个文件就会被新拷贝的源文件覆盖,因此,建议用户在使用cp命令拷贝文件时,最好使用i选项。
$ cp - i exam1.c /usr/wang/shiyan1.c该命令将文件exam1.c拷贝到/usr/wang 这个目录下,并改名为shiyan1.c。
若不希望重新命名,可以使用下面的命令:$ cp exam1.c /usr/ wang/$ cp - r /usr/xu/ /usr/liu/ 将/usr/xu目录中的所有文件及其子目录拷贝到目录/usr/liu中。
扩展资料:linux另一个复制命令关于scp命令的具体用法用途:在不同的Linux之间copy文件。
linux复制命令的用法在Linux系统中,复制命令是日常操作中非常常见的一项功能。
它允许我们复制文件或目录,以便在需要时进行移动、粘贴或备份。
本文将详细介绍Linux系统中几种常用的复制命令及其用法。
一、cp命令cp命令是Linux中最常用的复制命令,它用于复制文件和目录。
语法如下:```bashcp[源文件/目录][目标文件/目录]```例如,要复制名为example.txt的文件到当前目录下的backup文件夹,可以使用以下命令:```bashcpexample.txtbackup/```如果目标文件/目录已经存在,cp命令会覆盖它。
如果要避免覆盖,可以使用`-i`或`--interactive`选项来提示用户是否确定要覆盖目标文件。
二、rsync命令rsync是一个高效的文件同步和备份工具,它支持多种同步模式,包括递归复制整个目录。
语法如下:```cssrsync[选项]源目录目标目录```例如,要递归复制当前目录下的所有文件和子目录到目标目录/home/backup,可以使用以下命令:```bashrsync-r./home/backup```rsync命令还支持许多其他选项,如`-i`或`--ignore-errors`,可以用来忽略复制过程中的错误并继续执行。
三、tar命令tar命令用于打包和解包文件和目录。
它可以用于创建压缩包(tarball)或将文件和目录压缩后复制到目标位置。
语法如下:```arduinotar[选项][压缩类型][源文件/目录][目标文件/目录]```例如,要创建一个包含当前目录下所有文件的压缩包example.tar.gz,可以使用以下命令:```arduinotar-czvfexample.tar.gz*```注意,在使用tar命令时,目标位置必须是一个存在的目录,否则会提示权限错误。
如果要覆盖目标文件/目录,可以使用`-f`选项指定目标位置。
四、mksquashfs命令mksquashfs是一个用于创建squashfs压缩包的工具。
linux内核开发(零拷贝)linux 内核开发(零拷贝)我正在写一个linux网卡零拷贝的驱动,是在intel e1000驱动基础之上改动。
查了查资料已经搞清楚DMA是如何运作,而且也知道如何使DMA将数据直接写入自己申请的内存空间。
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解决方案,但有以下下几个细节搞不定,请同学们帮帮。
我先说下我的思路:首先从用户太说起,数据包从经数据线至网卡驱动至协议栈最后至用户太要经过至少两次拷贝才能完成,期间cpu参与过多,造成cpu负担过重,效率低下。
从e1000的驱动看到:pci_map_single()这个函数完成了将内核内存映射到DMA设备的过程。
我所做的就是将pci_mag_single()映射的内存替换成我申请的内存。
这样DMA设备就把数据直接写到指定的内存了,用户台进程读这块内存就OK了。
其中没有cpu的参与。
如何替换呢?写过内核的同学们都知道skb buffer这个东西。
当网卡驱动被初始化的时候,会n etdev_alloc_skb这个系统函数,预先申请一堆的skb buffer。
从源码中看出,申请过程分两个过程,首先申请一个skb buffer结构。
skb buffer中有一个指针类型的成员变量data,此时的data是没有指向任何有效数据块的。
然后在用kmalloc()申请一块内存,赋给skb->data。
网卡驱动就是用pci_map_single()将skb->data映射入DMA设备。
然后DMA设备会将收到的数据直接写入skb->data指向的内存区。
所以我们只需增加一个内存分配模块,替换网卡驱动skb buffer的分配函数即可。
那是DMA设备会自动的将收到的数据写入我们指定的内存中。
以上是我的思路。
不对的地方请指正。
下面是我的问题。
DMA将数据写入我们分配的内存后,就需要通知用户态的进程来读取了。
问题如下:1.用户态如何读取这部分内存。
我查了查资料,有两种方式可以完成。
linux copy命令的用法
linux中的copy命令是用来复制文件或者目录的命令,它有很多参数可以使用。
在使用copy命令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复制文件:cp file1 file2 将file1复制到file2,如果file2已经存在,则会覆盖文件。
2. 复制多个文件:cp file1 file2 file3 dir 将file1、
file2、file3复制到dir目录下。
3. 复制目录:cp -r dir1 dir2 将dir1目录及其子目录复制到dir2目录下。
4. 保留文件属性:cp -p file1 file2 将file1复制到
file2,并保留文件的所有属性,如权限、时间戳等。
5. 交互式复制:cp -i file1 file2 如果file2已经存在,则会询问是否覆盖文件。
6. 强制覆盖:cp -f file1 file2 强制将file1复制到
file2,即使file2已经存在。
7. 复制链接文件:cp -L file1 file2 将链接文件file1复制到file2,而不是复制文件本身。
总之,copy命令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命令,掌握它的用法对于linux的学习和使用都非常重要。
- 1 -。
linux拷贝的机制Linux拷贝的机制在Linux操作系统中,拷贝文件是一项常见的操作。
拷贝文件的机制是指在Linux系统中实现文件复制的原理和方法。
Linux提供了多种拷贝文件的命令和工具,如cp、rsync等,这些命令和工具都是基于不同的拷贝机制来实现文件的复制。
一、cp命令的拷贝机制cp命令是Linux中最常用的文件拷贝命令之一。
它的拷贝机制是通过打开源文件和目标文件,并逐个字节地将源文件的内容复制到目标文件中。
拷贝过程中,cp命令会对文件的权限、属性等进行相应的处理,保持文件的一致性。
在使用cp命令进行文件拷贝时,可以指定不同的选项来控制拷贝的行为。
例如,可以使用“-r”选项来递归地拷贝目录及其内容,使用“-p”选项来保留源文件的权限和属性等。
二、rsync命令的拷贝机制rsync命令是一种强大的文件拷贝工具,它可以在本地或远程主机之间进行文件拷贝。
rsync命令的拷贝机制是通过比较源文件和目标文件的差异,并只拷贝发生变化的部分。
这种增量拷贝的机制可以大大提高文件拷贝的效率。
在使用rsync命令进行文件拷贝时,可以指定不同的选项来满足不同的需求。
例如,可以使用“-a”选项来保持文件的权限、属性和时间等,使用“-z”选项来进行压缩传输,减少网络带宽的占用。
三、文件拷贝的内核机制除了使用命令和工具进行文件拷贝外,Linux操作系统还提供了一种内核机制来实现文件的拷贝。
这种机制是通过系统调用来实现的,例如open、read、write和close等系统调用。
在进行文件拷贝时,首先需要使用open系统调用打开源文件和目标文件,然后使用read系统调用从源文件中读取数据,并使用write 系统调用将数据写入目标文件。
最后,使用close系统调用关闭源文件和目标文件。
这种内核机制的文件拷贝具有高效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可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文件拷贝需求。
同时,通过系统调用可以对文件的读写进行更加细粒度的控制,提高了文件拷贝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Linux 中的直接I/O如果应用程序可以直接访问网络接口存储,那么在应用程序访问数据之前存储总线就不需要被遍历,数据传输所引起的开销将会是最小的。
应用程序或者运行在用户模式下的库函数可以直接访问硬件设备的存储,操作系统内核除了进行必要的虚拟存储配置工作之外,不参与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其它任何事情。
直接I/O 使得数据可以直接在应用程序和外围设备之间进行传输,完全不需要操作系统内核页缓存的支持。
关于直接I/O 技术的具体实现细节可以参看developerWorks 上的另一篇文章”Linux 中直接I/O 机制的介绍” ,本文不做过多描述。
图 1. 使用直接I/O 的数据传输针对数据传输不需要经过应用程序地址空间的零拷贝技术利用mmap()在Linux 中,减少拷贝次数的一种方法是调用mmap() 来代替调用read,比如:首先,应用程序调用了mmap() 之后,数据会先通过DMA 拷贝到操作系统内核的缓冲区中去。
接着,应用程序跟操作系统共享这个缓冲区,这样,操作系统内核和应用程序存储空间就不需要再进行任何的数据拷贝操作。
应用程序调用了write() 之后,操作系统内核将数据从原来的内核缓冲区中拷贝到与socket 相关的内核缓冲区中。
接下来,数据从内核socket 缓冲区拷贝到协议引擎中去,这是第三次数据拷贝操作。
图 2. 利用mmap() 代替read()通过使用mmap() 来代替read(), 已经可以减半操作系统需要进行数据拷贝的次数。
当大量数据需要传输的时候,这样做就会有一个比较好的效率。
但是,这种改进也是需要代价的,使用mma()p 其实是存在潜在的问题的。
当对文件进行了内存映射,然后调用write() 系统调用,如果此时其他的进程截断了这个文件,那么write() 系统调用将会被总线错误信号SIGBUS 中断,因为此时正在执行的是一个错误的存储访问。
这个信号将会导致进程被杀死,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以下这两种方法:1.为SIGBUS 安装一个新的信号处理器,这样,write() 系统调用在它被中断之前就返回已经写入的字节数目,errno 会被设置成success。
但是这种方法也有其缺点,它不能反映出产生这个问题的根源所在,因为BIGBUS 信号只是显示某进程发生了一些很严重的错误。
2.第二种方法是通过文件租借锁来解决这个问题的,这种方法相对来说更好一些。
我们可以通过内核对文件加读或者写的租借锁,当另外一个进程尝试对用户正在进行传输的文件进行截断的时候,内核会发送给用户一个实时信号:RT_SIGNAL_LEASE 信号,这个信号会告诉用户内核破坏了用户加在那个文件上的写或者读租借锁,那么write() 系统调用则会被中断,并且进程会被SIGBUS 信号杀死,返回值则是中断前写的字节数,errno也会被设置为success。
文件租借锁需要在对文件进行内存映射之前设置。
使用mmap 是POSIX 兼容的,但是使用mmap 并不一定能获得理想的数据传输性能。
数据传输的过程中仍然需要一次CPU 拷贝操作,而且映射操作也是一个开销很大的虚拟存储操作,这种操作需要通过更改页表以及冲刷TLB (使得TLB 的内容无效)来维持存储的一致性。
但是,因为映射通常适用于较大范围,所以对于相同长度的数据来说,映射所带来的开销远远低于CPU 拷贝所带来的开销。
sendfile()为了简化用户接口,同时还要继续保留mmap()/write() 技术的优点:减少CPU 的拷贝次数,Linux 在版本 2.1 中引入了sendfile() 这个系统调用。
sendfile() 不仅减少了数据拷贝操作,它也减少了上下文切换。
首先:sendfile() 系统调用利用DMA 引擎将文件中的数据拷贝到操作系统内核缓冲区中,然后数据被拷贝到与socket 相关的内核缓冲区中去。
接下来,DMA 引擎将数据从内核socket 缓冲区中拷贝到协议引擎中去。
如果在用户调用sendfile () 系统调用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中有其他进程截断了该文件,那么sendfile () 系统调用会简单地返回给用户应用程序中断前所传输的字节数,errno 会被设置为success。
如果在调用sendfile() 之前操作系统对文件加上了租借锁,那么sendfile() 的操作和返回状态将会和mmap()/write () 一样。
图 3. 利用sendfile () 进行数据传输sendfile() 系统调用不需要将数据拷贝或者映射到应用程序地址空间中去,所以sendfile() 只是适用于应用程序地址空间不需要对所访问数据进行处理的情况。
相对于mmap() 方法来说,因为sendfile 传输的数据没有越过用户应用程序/操作系统内核的边界线,所以sendfile () 也极大地减少了存储管理的开销。
但是,sendfile () 也有很多局限性,如下所列:∙sendfile() 局限于基于文件服务的网络应用程序,比如web 服务器。
据说,在Linux 内核中实现sendfile() 只是为了在其他平台上使用sendfile()的Apache 程序。
∙由于网络传输具有异步性,很难在sendfile () 系统调用的接收端进行配对的实现方式,所以数据传输的接收端一般没有用到这种技术。
∙基于性能的考虑来说,sendfile () 仍然需要有一次从文件到socket 缓冲区的CPU 拷贝操作,这就导致页缓存有可能会被传输的数据所污染。
带有DMA 收集拷贝功能的sendfile()上小节介绍的sendfile() 技术在进行数据传输仍然还需要一次多余的数据拷贝操作,通过引入一点硬件上的帮助,这仅有的一次数据拷贝操作也可以避免。
为了避免操作系统内核造成的数据副本,需要用到一个支持收集操作的网络接口,这也就是说,待传输的数据可以分散在存储的不同位置上,而不需要在连续存储中存放。
这样一来,从文件中读出的数据就根本不需要被拷贝到socket 缓冲区中去,而只是需要将缓冲区描述符传到网络协议栈中去,之后其在缓冲区中建立起数据包的相关结构,然后通过DMA 收集拷贝功能将所有的数据结合成一个网络数据包。
网卡的DMA 引擎会在一次操作中从多个位置读取包头和数据。
Linux 2.4 版本中的socket 缓冲区就可以满足这种条件,这也就是用于Linux 中的众所周知的零拷贝技术,这种方法不但减少了因为多次上下文切换所带来开销,同时也减少了处理器造成的数据副本的个数。
对于用户应用程序来说,代码没有任何改变。
首先,sendfile() 系统调用利用DMA 引擎将文件内容拷贝到内核缓冲区去;然后,将带有文件位置和长度信息的缓冲区描述符添加到socket 缓冲区中去,此过程不需要将数据从操作系统内核缓冲区拷贝到socket 缓冲区中,DMA 引擎会将数据直接从内核缓冲区拷贝到协议引擎中去,这样就避免了最后一次数据拷贝。
图 4. 带有DMA 收集拷贝功能的sendfile通过这种方法,CPU 在数据传输的过程中不但避免了数据拷贝操作,理论上,CPU 也永远不会跟传输的数据有任何关联,这对于CPU 的性能来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首先,高速缓冲存储器没有受到污染;其次,高速缓冲存储器的一致性不需要维护,高速缓冲存储器在DMA 进行数据传输前或者传输后不需要被刷新。
然而实际上,后者实现起来非常困难。
源缓冲区有可能是页缓存的一部分,这也就是说一般的读操作可以访问它,而且该访问也可以是通过传统方式进行的。
只要存储区域可以被CPU 访问到,那么高速缓冲存储器的一致性就需要通过DMA 传输之前冲刷新高速缓冲存储器来维护。
而且,这种数据收集拷贝功能的实现是需要硬件以及设备驱动程序支持的。
splice()splice() 是Linux 中与mmap() 和sendfile() 类似的一种方法。
它也可以用于用户应用程序地址空间和操作系统地址空间之间的数据传输。
splice() 适用于可以确定数据传输路径的用户应用程序,它不需要利用用户地址空间的缓冲区进行显式的数据传输操作。
那么,当数据只是从一个地方传送到另一个地方,过程中所传输的数据不需要经过用户应用程序的处理的时候,spice() 就成为了一种比较好的选择。
splice() 可以在操作系统地址空间中整块地移动数据,从而减少大多数数据拷贝操作。
而且,splice() 进行数据传输可以通过异步的方式来进行,用户应用程序可以先从系统调用返回,而操作系统内核进程会控制数据传输过程继续进行下去。
splice() 可以被看成是类似于基于流的管道的实现,管道可以使得两个文件描述符相互连接,splice 的调用者则可以控制两个设备(或者协议栈)在操作系统内核中的相互连接。
splice() 系统调用和sendfile() 非常类似,用户应用程序必须拥有两个已经打开的文件描述符,一个用于表示输入设备,一个用于表示输出设备。
与sendfile() 不同的是,splice() 允许任意两个文件之间互相连接,而并不只是文件到socket 进行数据传输。
对于从一个文件描述符发送数据到socket 这种特例来说,一直都是使用sendfile() 这个系统调用,而splice 一直以来就只是一种机制,它并不仅限于sendfile() 的功能。
也就是说,sendfile() 只是splice() 的一个子集,在Linux 2.6.23 中,sendfile() 这种机制的实现已经没有了,但是这个API 以及相应的功能还存在,只不过API 以及相应的功能是利用了splice() 这种机制来实现的。
在数据传输的过程中,splice() 机制交替地发送相关的文件描述符的读写操作,并且可以将读缓冲区重新用于写操作。
它也利用了一种简单的流控制,通过预先定义的水印(watermark )来阻塞写请求。
有实验表明,利用这种方法将数据从一个磁盘传输到另一个磁盘会增加30% 到70% 的吞吐量,数据传输的过程中,CPU 的负载也会减少一半。
Linux 2.6.17 内核引入了splice() 系统调用,但是,这个概念在此之前] 其实已经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了。
1988 年,Larry McVoy 提出了这个概念,它被看成是一种改进服务器端系统的I/O 性能的一种技术,尽管在之后的若干年中经常被提及,但是splice 系统调用从来没有在主流的Linux 操作系统内核中实现过,一直到Linux 2.6.17 版本的出现。
splice 系统调用需要用到四个参数,其中两个是文件描述符,一个表示文件长度,还有一个用于控制如何进行数据拷贝。
splice 系统调用可以同步实现,也可以使用异步方式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