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体系与编制方法 PPT
- 格式:ppt
- 大小:181.00 KB
- 文档页数:26
第一页规划:个人或组织制定的比较全面长远的发展计划,是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和考量,设计未来整套行动的方案。
“规”是起,“划”是落规:法则、章程、标准、谋划(战略层面)划:合算、刻画(战术层面)第二页规划的分类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规划、形态规划内容性质: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总体规划:总体规划,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包括国家级总体规划、省级总体规划和市县级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在我国规划体系中处于顶层规划的地位,是国家或地区编制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有关政策和年度计划的依据,也是编制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依据。
总体规划的年限一般为五年。
国家和地区总体规划的作用主要有,一是阐明国家和地区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二是规划期内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国家和地区人民群众共同的行动纲领;三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职责的重要依据。
作为规划体系中的顶层规划,总体规划要考虑相关规划衔接协调的需要,增加城镇化、空间开发强度、耕地保有量、生态红线等空间管控方面的指标,为相关规划、配套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同时,总体规划应优化规划目标、规划任务的期限,既要以五年为主,又要考虑更长时期的远景发展,做到远近结合,为城乡、土地、环保、交通等不同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创造条件。
专项规划:专项规划涉及范围广,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层级对专项规划的深度与广度存在多样的要求。
新型城镇化规划、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都属于专项规划。
对主要由市场发挥作用的领域,如产业发展等,专项规划主要体现出指导性;而主要由政府发挥作用的领域,如节能、环保等,专项规划则体现较强的指令性与约束性。
与此同时,国家级专项规划相对更突出“指导性、预测性、宏观性”,而市县级专项规划则更加注重“指导性、针对性、约束性和可操作性”。
尽管专项规划有诸多特征,但是通过对专项规划的历史演进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其基本特征仍可以归纳为指导性、针对性与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