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历史七年级《青铜冶铸技术与甲骨文》
- 格式:pptx
- 大小:4.07 MB
- 文档页数:33
人教版(2011版课标)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厦门市金尚中学陈思思课标: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
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文字主题:文化传承文明象征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
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
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培养观察、想象、归纳和概况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观察《四羊方尊》《司母戊鼎》等青铜器与甲骨文的图片,了解史实,思考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制造业的特点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4.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及影响5.难点理解青铜器文化和甲骨文文化是文明的象征二、教学策略1.教法选择图片法、比较法2.学法指导通过对甲骨文、金文的学习,明白它们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
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三、教学设计(展示幻灯片)介绍青铜器的种类并加以介绍介绍青铜器的功能,指出青铜器的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
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备课资料:相传天子九鼎,既周天子以外,其他的官儿最多有用七个鼎、六个簋的--那些是诸侯,他们就吃不到鲜鱼和鲜腊了;接下来的卿大夫用五只鼎、四只簋的,第一鼎盛羊肉,还有猪、鱼、腊、肠胃等等;再接下来的上士就只能用三个鼎、两只簋,只能吃猪肉、腊肉和鱼肉了;下士则更惨,只能用一鼎一簋,只能吃猪肉,再能吃也没的吃。
如此递减到平民百姓,就只能吃鱼肉或者用鱼肉来祭祖了。
故而老百姓也被称为"鱼肉百姓"。
这也是周公立下的规矩,称为"列鼎制"。
(过渡)在众多的青铜器中有一个青铜器尤为珍贵,它就是司母戊鼎,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它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
初中历史公开课《甲骨文与青铜器》教学教案一等奖设计《初中历史公开课《甲骨文与青铜器》教学教案一等奖设计》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初中历史公开课《甲骨文与青铜器》教学教案一等奖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甲骨文与青铜器》这节课是一堂专门的文化史课,着重为学生介绍了商文化的典型代表甲骨文和青铜器。
本课是学生了解甲骨文和青铜器,认识商文化的最重要的一课。
只有认真学好本课,学生才能比较全面地认识商朝。
同时本课也是本学期的第一堂专门的文化史课,学好它,对于学好以后的文化史课会有一定的帮助。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对甲骨文、金文的学习,明白它们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通过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对司母戊鼎等青铜器的铸造过程或用途的想像培养学生的历史想像能力。
过程与方法:搜集4个甲骨文文字,并指出它们与今天文字的渊源关系,以此加深学生对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的认识。
搜集青铜器相关图片并进行展览,讲解和想像,以加深学生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学生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要求知道甲骨文和金文等字体的区别,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知道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怎样认识商朝青铜铸造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由此反映出的国力盛衰问题。
二、学情分析:初一学生的知觉、兴趣、道德情感等多为感性体验,而且他们的心理发展还很不成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对知识也有着强烈探索和了解的欲望,并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所以,结合实际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