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美术上册《家乡的小吃》教学
- 格式:docx
- 大小:20.93 KB
- 文档页数:3
第14课家乡的小吃(教案)人美版(2012)美术六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家乡特色小吃文化。
2、尝试用彩泥或绘画等形式制作一份家乡小吃名片。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较好的独立动手能力,对家乡的小吃也比较熟悉,因此学习本节课难度相对较小。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了解家乡的特色小吃,运用绘画、彩泥等形式制作一份家乡小吃名片。
教学难点:文字说明的书写。
四、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创设以国宝熊猫为原型的新朋友“川川”,以和老师对话的形式引导学生们一起走进家乡的小吃。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对家乡的文化遗产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知。
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关于家乡的故事,下面老师为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川川。
川川:大家好,我叫川川,接下来请跟随我和李老师一起,走进今天的课程,家乡的小吃吧!2讲授新课(1)领略家乡特色小吃:师:川川,你最喜欢什么小吃呢?川川:我的家乡在四川,当然最喜欢四川的小吃啦!师:四川的小吃历史悠久,要说有代表性的,那钟水饺定然是其中之一。
川川:老师,都是水饺,有什么区别么?师:讲解钟水饺。
钟水饺之所以好吃,跟它的选料和调味密不可分,选用红辣椒面和菜油炼制的红油,加上四川特制的酱油等多种调料巧配妙合而成,具有皮薄、料精、馅嫩、味鲜等特色。
2016年,钟水饺被授予“四川金牌旅游小吃”的称号。
钵钵鸡:起源于乐山,从清代流传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钵钵”是一种瓦罐,将鸡肉串串放入精心调制的料汁里煮熟,然后放在钵钵里涮着吃,这就叫钵钵鸡。
是“四川的传统名小吃”。
赖汤圆:创始于1894年距今已有IOO多年历史。
虽然看起来和所有汤圆一样,但是在口感上却大不相同。
赖汤圆细腻柔和、皮薄馅多、软糯香甜、好吃不腻,是“成都最负盛名的传统名小吃之一”。
四川的小吃数不胜数,光是面就有二十多种。
川川:这我知道,有成都担担面、宜宾燃面、内江牛肉面、邛味奶汤面、广安麻哥面等等。
《家乡的小吃》名师教案【课时】一课时【课型】综合·探索【年级】六年级【版本】人美版【教材分析】《家乡的小吃》一课是小学美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美版教材第11册中的第14课,是“综合·探索”领域的一个内容。
美术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强调合作学习的方法和乐趣。
不过,创新不是意味要完全摒弃传统,而是应该在认识中国传统、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加进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我设计的《家乡的小吃》一课教学案例就是让孩子们用视觉、嗅觉、味觉去感受,在合作学习中去体验,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学情分析】根据教学内容,我首先制定了综合性的教学目标:通过欣赏、分析、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尝试融绘画、设计、泥塑等多种表现方法来制作一份家乡小吃宣传单及实物展示,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其次,通过了解有关家乡小吃的历史发展,加深对本地传统饮食文化的了解,抒发自己热爱家乡的情怀。
在日常生活中,风味小吃充斥在孩子们周围,但基于有限的生活和观察环境,学生只会在意它是否好吃,而忽视了小吃对我们地域文化的影响、发展及其意义。
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要抓住儿童的好奇、好吃、好玩的心态,通过观察欣赏视频与图例,通过他们自己讨论、探究、甚至用ipad直接上网查找资料,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引领他们贴近生活、感受家乡的传统文化,从而能带着激情带着自豪与感动来进行创作,设计完成有创意的作品。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有关本地区的饮食文化和小吃特色;能用绘画、设计、泥塑等多种表现方法来制作一份家乡小吃宣传单及实物展示。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分析、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感受并体验设计小吃宣传单所带来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各种方式对家乡小吃的宣传,抒发自己热爱家乡的情怀。
【教学重点】通过了解有关家乡小吃的历史文化,加深对本地传统饮食文化的了解;尝试用多种形式介绍家乡的小吃。
【教学难点】怎样把传统的小吃造型和宣传介绍设计得更有美感和新意。
美术人美版六年级上册《家乡的小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小吃,感受家乡的饮食文化,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2. 通过观察、描述、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绘画表现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小吃及其特点。
2. 如何用绘画表现家乡的小吃。
3. 家乡的饮食文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小吃,学会用绘画表现家乡的小吃。
2. 难点:如何把握家乡小吃的特点,用绘画传达出家乡的饮食文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图片素材、教学课件。
2. 学具:绘画工具(铅笔、水彩笔、水粉等)、画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家乡小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饮食文化。
2. 新课内容:介绍家乡的小吃及其特点,让学生了解各种小吃的制作过程和风味。
3. 绘画示范:教师示范如何用绘画表现家乡的小吃,讲解绘画技巧。
4. 学生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尝试用绘画表现家乡的小吃。
5.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建议。
6.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家乡的饮食文化,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六、板书设计1. 《家乡的小吃》2. 主体部分:介绍家乡的小吃及其特点,绘画表现方法。
3. 配图:家乡小吃的图片,学生绘画作品。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乡的小吃,尝试用绘画表现出来。
2. 家长辅助拍摄小吃照片,学生根据照片进行绘画创作。
3. 下节课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学习。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绘画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2. 课后总结学生的绘画作品,分析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让学生更加关注和热爱自己的家乡。
总结: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小吃,学会用绘画表现家乡的小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绘画表现力。
同时,让学生关注家乡的饮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六年级美术《家乡的小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家乡的小吃》这一课题旨在让学生通过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家乡小吃的认识和情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家乡小吃的特点、文化背景,并运用绘画技巧表现出来。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对家乡小吃的描述,也有绘画技巧的指导。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对家乡的小吃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绘画技巧的掌握还不够熟练,需要老师在教学中给予个别指导。
此外,学生对家乡小吃的情感认同程度不同,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家乡小吃的特点、文化背景,学会运用绘画技巧表现家乡小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及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乡小吃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家乡小吃的特点、文化背景,学会运用绘画技巧表现家乡小吃。
2.难点:如何把握画面构图、色彩搭配,使作品具有视觉冲击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家乡小吃的特点、文化背景,绘画技巧。
2.示范法:老师示范绘画过程,引导学生模仿。
3.互动法: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评价,提高绘画能力。
4.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培养创新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家乡的小吃》相关资料。
2.画材:水彩、彩笔、素描纸等。
3.投影仪:展示家乡小吃的图片、绘画作品。
4.教学课件:家乡小吃的特点、文化背景,绘画技巧。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家乡小吃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小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家乡小吃的特点、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家乡小吃的魅力。
同时,讲解绘画技巧,如构图、色彩搭配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自己对家乡小吃的了解,进行绘画实践。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帮助学生提高绘画能力。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交流、评价,巩固所学知识。
人美版六年级上册第1课《家乡的小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本地区的饮食文化,简单了解家乡小吃的历史、特色和制作方法;2.尝试着采用彩色面粉等多种材料和表现方法来制作一份家乡小吃,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家乡小吃的宣传,抒发自己热爱家乡的情怀。
【教学重点】通过了解有关家乡小吃的历史、习俗,加深对本地民族传统饮食文化的了解;尝试用多种形式表现家乡的小吃。
通过宣传介绍家乡小吃的特色,抒发自己热爱家乡的情怀。
【教学难点】怎样表现家乡的小吃,做得更有创意和新意。
【教学流程】一、导入1.出示一张小吃街的照片,让学生观察从中获取的信息2.猜礼物导入,激发学生兴趣遂宁特产豆腐皮,品尝“豆腐皮”,说说它的味道并了解豆腐皮的制作。
二、新授1.走进地方美术,邀请外地学生介绍家乡小吃师:刚才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礼物,现在请大家也给老师送份礼物吧,就请你们把了解的家乡的小吃介绍给我作为礼物。
说说它的形状、色彩、口味等,如果知道它的名称由来和传说故事也可以说一说。
2.学生介绍3.教师小结谢谢大家带来的这么多礼物,让老师知道了咱们遂宁有这么多有特色的小吃,还有精彩动人的故事和深刻美好的寓意,真是大饱耳福啊!三、欣赏家乡的小吃,教师归纳及拓展(一).欣赏家乡小吃的图片师:(刚才我们口福享了,耳福也享了,现在让我们的眼睛也来享受一下。
)1.欣赏遂宁本地名小吃,说一说它的味道和特点2.四川小吃以及四川小吃文化介绍四、小吃的制作及特色,讲解寓意1.教师小结并讲解小吃背后的故事,小吃与传统节日的联系比如:汤圆,它圆圆的造型代表了团团圆圆,和和美美,过年过节我们都要欢聚在一起品尝汤圆。
家乡的小吃不仅味道好,还有着浓浓的情谊和深刻的寓意。
年糕,描述年糕的神话故事:年糕是由黏性大的江米或江米粉蒸制而成的一种糕点,它是汉族的一种传统食物。
春节时,我国很多地方都有吃年糕的习俗,说到年糕的来历,还有一个特别古老的传说。
远古时期,在深山老林中长年都住着一种名字叫“年”的怪兽,这些怪兽肚子一饿就会出来捕获其他兽类填饱肚子,可是到了冬天“年”就很难找到其它的兽类,所以“年”就下山吃人,使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
第十四课家乡的小吃(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六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课为六年级上册美术课程,教学内容围绕家乡的小吃展开。
学生将通过观察、描绘、制作等环节,深入了解家乡的小吃文化,培养对家乡美食的热爱和传承。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小吃文化,感受家乡美食的魅力。
2. 培养学生观察、描绘、制作小吃的能力,提高美术素养。
3. 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传承家乡美食文化。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描绘家乡小吃的特点。
2. 如何指导学生制作出具有家乡特色的小吃作品。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视频、图片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家乡的小吃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美食文化。
2. 新课:讲解家乡小吃的特点和制作方法,让学生了解各种小吃的由来和传承。
3. 实践:学生分组观察和描绘家乡的小吃,教师巡回指导。
4. 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观察和描绘的过程。
5. 评价:教师点评学生的作品,给予鼓励和指导。
6. 制作: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描绘,制作出具有家乡特色的小吃作品。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家乡美食文化的传承。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第十四课家乡的小吃一、教学内容:了解家乡的小吃文化,培养观察、描绘、制作小吃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小吃文化,培养美术素养,传承家乡美食文化。
三、教学难点:观察和描绘家乡小吃的特点,制作出具有家乡特色的小吃作品。
四、教具学具:PPT、视频、图片、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实践、展示、评价、制作、总结。
七、作业设计1. 观察和描绘家乡的小吃,完成一幅美术作品。
2. 与家长一起制作一道家乡的小吃,记录制作过程和心得体会。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描绘、制作等环节,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小吃文化,培养了对家乡美食的热爱和传承。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和描绘小吃的特点,指导学生制作出具有家乡特色的作品。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4课家乡的小吃 | 人美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第14课,名为《家乡的小吃》。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比较、剖析、分类的方式来了解家乡的小吃。
本节课时长为1课时。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习掌握绘画的几何形状构成方法,能够模拟表现外形与空间透视形式。
2.了解中国和国外的各类传统美食。
2.技能目标1.能够用简笔画的形式表现出家乡小吃的外形和特点。
2.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1.学生能够感知并了解民间文化的魅力。
2.让学生了解家乡小吃的价值和意义。
4.教学重点1.能够用简笔画的形式表现出家乡小吃的外形和特点。
2.掌握画几何形状的构成方法。
5.教学难点1.能够根据对小吃的理解和认识画出相应的外形。
2.能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发挥出创意和想像力。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导入 (10分钟)老师简单介绍一下今天的主题《家乡的小吃》,激发学生对各种小吃的热情和兴趣。
2.学习知识点 (20分钟)老师以简单的形式介绍绘画的几何形状构成方法。
同时,讲解一些小吃的外形和特点,激发学生思考想象。
3.示范画画 (30分钟)老师在黑板或者白板上简单画几个小吃的形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画出自己独有的小吃形状,并把这些形状组合起来,再动手画出自己喜欢的小吃。
让学生在画画的过程中,去体会小吃的味道和美妙。
4.交流展示 (20分钟)学生交流自己画的小吃,老师点评指导,让学生通过这个过程对于绘画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了解到更多不同家乡小吃的魅力。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通过绘画的方式了解家乡的小吃,借此激发他们对于家乡文化的热情。
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让他们在画画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创意和想象力。
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学生是主人翁,他们是教学过程中的受益者。
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们在交流展示环节中也展现了他们的特点和潜力,并表现出一定的绘画技巧。
人美版(常锐伦)美术六上《第十四课家乡的小吃》教案3一. 教材分析《家乡的小吃》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我国家乡特色小吃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通过分析教材,我发现这一课的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探究的方式,掌握家乡小吃的制作技巧,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在授课之前,我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
根据我的了解,大部分学生对家乡的小吃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在生活中有亲身体验。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小吃的制作方法不够熟悉,对一些技巧性的操作可能存在疑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需求,耐心解答他们的疑问,帮助他们掌握制作技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家乡小吃的制作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实践、探究,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乡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家乡小吃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2.教学难点:对一些技巧性操作的掌握,如揉面、擀面等。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家乡小吃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2.演示法:展示制作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制作方法。
3.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讨论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分享制作心得。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教案、PPT、食材、制作工具等。
2.学具:笔记本、画笔、彩色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家乡小吃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家乡的特色小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家乡小吃的制作方法和技巧,通过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制作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亲自动手制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交流制作心得。
教师点评,给予肯定和鼓励。
《家乡的小吃》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本地区的饮食文化,简单了解家乡小吃的历史、特色和制作方法;
2.尝试着采用彩色面粉等多种材料和表现方法来制作一份小吃,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家乡小吃的宣传,抒发自己热爱家乡的情怀。
教学重点:通过了解有关家乡小吃的历史、习俗,加深对本地民族传统饮食文化的了解;尝试用多种形式表现家乡的小吃。
通过宣传介绍家乡小吃的特色,抒发自己热爱家乡的情怀。
教学难点:怎样把传统的小食品做得更有创意和新意。
教学流程:
一:出示礼物,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1.出示各种礼物,激发学生兴趣。
2.播放影片,学生观看并思考:这个影片为我们描述的是什么场景?
3.出示课题。
二.学生介绍家乡小吃
1.师:刚才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礼物,现在请大家也给老师送份礼物吧,就请你们把了解的家乡的小吃介绍给我作为礼物。
说说它的形状、色彩、口味等,如果知道它的名称由来和传说故事也可以说一说。
2.学生介绍
3.教师介绍最具家乡的特色小吃。
(如:猪大肠等)
3.教师小结
谢谢大家带来的这么多礼物,让老师知道了咱们家乡有这么多有特色的小吃,还有精彩动人的故事和深刻美好的寓意,真是大饱耳福啊!
三.欣赏家乡的小吃,教师归纳及拓展。
(一).欣赏各地有名的小吃图片
1.狗不理包子。
2.麻辣烫。
(用一个词语来形容麻辣烫)
3.冰糖葫芦。
(播放关于冰糖葫芦的歌曲)
4.羊肉串。
5.热干面。
6.面点。
(二).xx合作,完成一份彩泥作品。
1.完成作品。
2.展示作品。
四.学生创作,教师巡视辅导。
1.布置作业。
(建议:
(1).以同桌为单位创作一份属于自己的小吃。
(2).为自己的小吃取名,并设计一句独特的广告语,宣传自己的小吃。
2.学生完成作业。
3.是巡视辅导。
五.课后评价和课后延伸
1.xx展示自己的作品。
2.宣读自己为小吃设计的xx。
3.课后回家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份真正的小吃送给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