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捷《虞美人·听雨》赏析、练习题及答案
- 格式:pdf
- 大小:412.27 KB
- 文档页数:5
古诗虞美人·听雨翻译赏析《虞美人·听雨》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蒋捷。
其全文如下: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前言】虞美人·听雨为南宋词人蒋捷所作,为作者自己一生的写照。
从少年、再到壮年、最后到晚年,以听雨为线索,作者用寥寥几笔,写出了对人生、岁月不寻常的观感。
【注释】(1)虞美人:著名词牌名。
唐教坊曲。
《碧鸡漫志》卷四:“《脞说》称起于项籍‘虞兮’之歌。
予谓后世以此命名可也,曲起于当时,非也。
”又称:“旧曲三,其一属‘中吕调’,其一属‘中吕宫’,近世又转入‘黄钟宫’。
”兹取两格,一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平韵。
一为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三平韵。
(2)断雁:失群孤雁(3)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
左思《白发赋》:“星星白发,生于鬓垂。
”(4)无情:无动于衷。
【翻译】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
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
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鉴赏】这是蒋捷自己一生的真实写照。
词人曾为进士,过了几年官宦生涯。
但宋朝很快就灭亡。
他的一生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三个时期,三种心境,读来也使人凄然。
这首词作者自己漫长而曲折的经历中,以三幅象征性的画面,概括了从少到老在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这是一首小令,却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可谓言简意赅。
它以“听雨”为媒介,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
少年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老年的寂寞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
因受国亡之痛的影响,感情变得麻木,一任雨声淋漓,消解了喜怒哀乐……而其深层则潜隐着亡国愁情。
蒋捷《虞美人·听雨》赏析蒋捷《虞美人·听雨》赏析《虞美人·听雨》是宋代词人蒋捷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在结构上运用时空跳跃,以“听雨”复沓串连,上、下片浑然一体,具有跌宕回旋的匠心。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蒋捷《虞美人·听雨》赏析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字胜欲,阳羡(今江苏宜兴)人。
生当宋、元易代之际,约为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进士。
蒋捷年青时曾贵为一介公子,宋亡后保持气节,隐居竹山不仕。
其一生饱经战乱流离之苦,颇富忧患意识。
现存九十余首词,多体现人生遭际、表达故国之思,《虞美人·听雨》即为词人深谙人生况味的艺术结晶。
在这首词中,蒋捷以五十六字的概括之笔极写自我人生历程和生命体验。
其构思之巧妙、手法之独特、含蕴之深刻足令后人津津乐道,实为《竹山词》中代表篇目。
“悲欢离合总无情”,经历世事纷纭的词人回味一生,感慨万端。
他已没有晏欧们的潇洒闲适,没有秦柳们的优游快意,没有东坡们的豪迈旷达。
时光飞逝,他曾道“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忧离伤乱,他曾道“此际愁更别。
雁落影,西窗愁月”(《秋夜雨;秋夜》);经历风雨飘摇,意蕴层层沉积,终在暮年“凄凉一片秋声”(《声声慢;秋声》)的心境中凝结为小令词:《虞美人·听雨》。
这首词言简意深,不仅以其贮存的丰厚的人生意蕴即唐宋词“第一生命力”耐人咀嚼,更因其独到高妙的艺术表现而卓立词坛。
三部曲式的线性历时结构词人对自己的一生际遇回忆体味,撷取少年、壮年、暮年三个代表性时段,选择歌楼、客舟、僧庐三个典型地点,以“听雨”这样常见而又贴切的背景情节为贯穿始终的纽带,珠珠相串,井然有序,连缀“上”、“中”、“下”成为一个浑然有机的整体。
《虞美人听雨》阅读答案及赏析原文:虞美人·听雨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虞美人·听雨字词解释:⑴虞美人:著名词牌之一。
唐教坊曲。
兹取两格,一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平韵。
一为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三平韵。
⑵昏:昏暗,罗帐:古代床上的纱幔。
⑶断雁:失群孤雁⑷僧庐:僧寺,僧舍。
⑸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
左思《白发赋》:“星星白发,生于鬓垂。
”⑹无情:无动于衷。
⑺一任:听凭。
虞美人·听雨翻译: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
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
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虞美人·听雨阅读答案:试题:(1)词中说,“少年”听雨是在歌楼上,“壮年”听雨是在客舟中,两者分别有什么寓意?(2分)(2)说说“断雁叫西风”的具体情景。
这些具体情景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3)“鬓已星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表现了词人什么心情?(4分)(4)这首词按照____________顺序,截取了词人一生中三幅富有象征性的画面,形象地概括了作者不同时期在环境、生活、__________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2分)(5)“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案:(1)前者寓指偏安一隅的南宋尚能沉迷于逸乐中;后者寓指元军南侵,作者处于逃难漂泊之中了。
(2)凄厉的西风里传来几声“断雁”孤独的哀鸣。
既与前面少年生活作比较,呈现出青春好梦的破碎;更为下文老年苦涩的境遇作铺垫。
(3)比喻。
表现词人无可奈何、万念俱灰的绝望心情。
描写雨的诗词《虞美人·听雨》练习题答案及赏析《虞美人·听雨》是宋末词人蒋捷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可谓言简意赅。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这首虞美人·听雨的习题与赏析资料,欢迎大家前来查看阅读。
《虞美人·听雨》原文宋代: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虞美人·听雨》练习题1.通读全词,概括作者的思路(5分)2.全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诗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本词层次清楚,脉络分明。
以“听雨”为线索,一以贯之。
(1分)按时间顺序(1分),上片感怀已逝的岁月,下片慨叹目前的境况。
从歌楼中少年写到客舟中壮年,再写到“鬓也星星”的老年(2分),表达了时光易逝,漂泊孤苦,孤独寂寞的情感。
(1分)2.(1)虚写(想象),回忆少年听雨歌楼时,只以“红烛昏罗帐”写尽温馨、欢怡、缠绵的情怀,那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年月。
(2)白描,“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简笔勾勒了一幅水天辽阔、风急云低、大雁失群孤飞客舟听雨的画面,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一腔旅恨、万种离愁。
(3)细节描写、比喻,“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 “而今听雨”的一个特写镜头:独立僧庐,两鬓白霜,孤独凄凉。
刻意凸现出僧庐之冷寂与鬓发之斑白,借以展示晚年历尽离乱后的憔悴而又枯槁的身心。
(4)衬托,以少年听雨的欢乐对中年、老年的忧愁、凄凉起反衬作用;中年听雨的满腹愁思对老年听雨的万念俱灰起陪衬作用。
(5)“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议论也是对自己一生经历,更是对人生的认识。
(6)以景结情(情景交融),“点滴天明”,词人满腔孤寂,雨下到天明,作者愁到天明。
一“任”字,内心独白脱出,既然命运无情,那就听任一夜滴雨到天明吧,满腔亡国遗恨。
《虞美人·听雨》赏析历代诗人的笔下,绵绵不断的细雨总是和“愁思”难解难分的,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蒋捷《虞美人·听雨》阅读答案及赏析虞美人〔宋〕蒋捷①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①蒋捷,字胜欲,生活在宋、元换代之际,一生饱经战乱。
宋咸淳十年(1274)进士,几年后宋亡,不仕。
此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的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
作者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其中。
⑴词中说,少年听雨是在歌楼上,壮年听雨是在客舟中,两者分别有什么寓意?(2分)⑵说说断雁叫西风的具体情景。
这些具体情景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⑶鬓已星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表现了词人什么心情?(4分)(4)这首词按照____________顺序,截取了词人一生中三幅富有象征性的画面,形象地概括了作者不同时期在环境、生活、__________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2分)(5)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阅读答案】⑴前者寓指偏安一隅的南宋尚能沉迷于逸乐中;后者寓指元军南侵,作者处于逃难漂泊之中了。
⑵凄厉的西风里传来几声断雁孤独的哀鸣。
既与前面少年生活作比较,呈现出青春好梦的破碎;更为下文老年苦涩的境遇作铺垫。
⑶比喻。
表现词人无可奈何、万念俱灰的绝望心情。
(4)时间;心情(或感情)(5)描绘了一幅在水天辽阔、乌云低垂的江面上,一只在风雨中失群孤飞的大雁,在凛冽的西风中悲鸣的画面。
表达了作者远离家乡、孤独凄凉的愁苦之情。
阅读练习二:1)请用现代汉语(词语)表达作者在人生的三个不同阶段的心情:歌楼听雨:客舟听雨:僧庐听雨:(2)壮年听雨中悲欢离合的情感是怎样体现的?(3)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一句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简析这首宋词的映衬手法。
(3分)参考答案:(1)欢乐失意无奈(同义词均可以);(2)以客舟点明客居在外的悲和离,以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意象,映现出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
蒋捷?虞美人·听雨?原词、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虞美人〔宋〕蒋捷①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释】:①蒋捷,字胜欲,生活在宋、元换代之际,一生饱经战乱。
宋咸淳十年〔1274〕进士,几年后宋亡,不仕。
此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的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
作者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其中。
【翻译】: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
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已暮年,两鬃已是白发苍苍,单独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
回想起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明吧。
【赏析】:?虞美人.听雨?是宋词中运用时空表现的艺术手法高度简练而又概括着人生道路的接触名篇之一。
三幅图画:温软香艳的“歌楼夜雨图〞,凄风苦雨的“江舟秋霖图〞,孤独枯寂的“僧庐听雨图〞。
三幅画卷组成了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寂的特定的人生长卷从而透现了社会从相对安定到动乱离乱、劫后荒凉的演变过程。
三种境界〔人生的三个阶段〕的心态,在表现过程中是渐渐浓化的。
少年听雨歌楼时,只以“红烛昏罗帐〞写尽温馨、欢怡、缠绵的情怀,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年月。
一个“昏〞字在朦胧色彩中没有暗淡昏沉的气氛,倒是显得红烛高烧,罗帐春暖,甜蜜之极。
壮年听雨在客舟了。
用江阔、云低、断雁〔孤雁〕、西风四个意象渲染气氛,强调着风雨飘摇中流亡江海的悲凉心境。
作者在结构安排上以上片写少年与壮年生涯,纯以形象,不着议论,下片单写“而今〞听雨,夹叙夹议。
用“鬓已星星也〞电明“而今〞年岁,而“星星〞之鬓,暗示愁苦满怀。
重心是“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议论也是对自己一生经历、更是对人生的认识。
《听雨》原文及翻译赏析《听雨》原文及翻译赏析《听雨》原文及翻译赏析1虞美人·听雨宋朝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虞美人·听雨》译文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
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至暮年,两鬓斑白,独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
想到人世的悲欢离合,似乎总是那样的无情,既然如此,又何必感慨呢?就任随那窗外的雨,在阶前点点滴滴直到天明。
《虞美人·听雨》注释虞美人:著名词牌之一。
唐教坊曲。
兹取两格,一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平韵。
一为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三平韵。
昏:昏暗,罗帐:古代床上的纱幔。
断雁:失群孤雁僧庐:僧寺,僧舍。
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
无情:无动于衷。
一任:听凭。
《虞美人·听雨》赏析历代诗人的笔下,绵绵不断的细雨总是和“愁思”难解难分的,如:“梧梨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但是在蒋捷词里,同是“听雨”,却因的间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而有着迥然不同的“受。
词人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出发,通过的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
第一幅画面:“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它展现的虽然只是一的一地的片断场景,但具有很大的艺术容量。
“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出现,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
少年的候醉生梦死,一掷千金,在灯红酒绿中轻歌曼舞,沉酣在自己的人生中。
一个“昏”字,把那种“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的奢靡生活表现出来。
这的听雨是在歌楼上,他听的雨就增加了歌楼、红烛和罗帐的意味。
尽管这属于纸醉金迷的逐笑生涯,毕竟与忧愁悲苦无缘,而作者着力渲染的只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
虞美人听雨阅读答案赏析翻译蒋捷原文:虞美人·听雨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虞美人·听雨字词解释:⑴虞美人:著名词牌之一。
唐教坊曲。
兹取两格,一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平韵。
一为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三平韵。
⑵昏:昏暗,罗帐:古代床上的纱幔。
⑶断雁:失群孤雁⑷僧庐:僧寺,僧舍。
⑸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
左思《白发赋》:“星星白发,生于鬓垂。
”⑹无情:无动于衷。
⑺一任:听凭。
虞美人·听雨翻译: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
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
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虞美人·听雨阅读答案:试题:(1)词中说,“少年”听雨是在歌楼上,“壮年”听雨是在客舟中,两者分别有什么寓意?(2分)(2)说说“断雁叫西风”的具体情景。
这些具体情景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3)“鬓已星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表现了词人什么心情?(4分)(4)这首词按照____________顺序,截取了词人一生中三幅富有象征性的画面,形象地概括了作者不同时期在环境、生活、__________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2分)(5)“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案:(1)前者寓指偏安一隅的南宋尚能沉迷于逸乐中;后者寓指元军南侵,作者处于逃难漂泊之中了。
(2)凄厉的西风里传来几声“断雁”孤独的哀鸣。
既与前面少年生活作比较,呈现出青春好梦的破碎;更为下文老年苦涩的境遇作铺垫。
(3)比喻。
表现词人无可奈何、万念俱灰的绝望心情。
《虞美人·听雨》阅读答案《虞美人·听雨》是宋末词人蒋捷创作的一首词。
下面给大家带来《虞美人·听雨》阅读答案。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虞美人〔宋〕蒋捷①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①蒋捷,字胜欲,生活在宋、元换代之际,一生饱经战乱。
宋咸淳十年(1274)进士,几年后宋亡,不仕。
此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的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
作者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其中。
⑴词中说,“少年”听雨是在歌楼上,“壮年”听雨是在客舟中,两者分别有什么寓意?(2分)⑵说说“断雁叫西风”的具体情景。
这些具体情景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⑶“鬓已星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表现了词人什么心情?(4分)(4)这首词按照____________顺序,截取了词人一生中三幅富有象征性的画面,形象地概括了作者不同时期在环境、生活、__________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2分)(5)“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阅读答案】⑴前者寓指偏安一隅的南宋尚能沉迷于逸乐中;后者寓指元军南侵,作者处于逃难漂泊之中了。
⑵凄厉的西风里传来几声“断雁”孤独的哀鸣。
既与前面少年生活作比较,呈现出青春好梦的破碎;更为下文老年苦涩的境遇作铺垫。
⑶比喻。
表现词人无可奈何、万念俱灰的绝望心情。
(4)时间;心情(或感情)(5)描绘了一幅在水天辽阔、乌云低垂的江面上,一只在风雨中失群孤飞的大雁,在凛冽的西风中悲鸣的画面。
表达了作者远离家乡、孤独凄凉的愁苦之情。
(二)(1)请用现代汉语(词语)表达作者在人生的三个不同阶段的心情:歌楼听雨:客舟听雨:僧庐听雨:(2)“壮年听雨”中悲欢离合的情感是怎样体现的?(3)“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一句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简析这首宋词的映衬手法。
《听雨》原文及翻译赏析虞美人·听雨宋朝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虞美人·听雨》译文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
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至暮年,两鬓斑白,独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
想到人世的悲欢离合,似乎总是那样的无情,既然如此,又何必感慨呢?就任随那窗外的雨,在阶前点点滴滴直到天明。
《虞美人·听雨》注释虞美人:著名词牌之一。
唐教坊曲。
兹取两格,一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平韵。
一为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三平韵。
昏:昏暗,罗帐:古代床上的纱幔。
断雁:失群孤雁僧庐:僧寺,僧舍。
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
无情:无动于衷。
一任:听凭。
《虞美人·听雨》赏析历代诗人的笔下,绵绵不断的细雨总是和“愁思”难解难分的,如:“梧梨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但是在蒋捷词里,同是“听雨”,却因的间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而有着迥然不同的“受。
词人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出发,通过的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
第一幅画面:“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它展现的虽然只是一的一地的片断场景,但具有很大的艺术容量。
“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出现,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
少年的候醉生梦死,一掷千金,在灯红酒绿中轻歌曼舞,沉酣在自己的人生中。
一个“昏”字,把那种“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的奢靡生活表现出来。
这的听雨是在歌楼上,他听的雨就增加了歌楼、红烛和罗帐的意味。
尽管这属于纸醉金迷的逐笑生涯,毕竟与忧愁悲苦无缘,而作者着力渲染的只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
虞美人·听雨宋代: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标签宋词精选、婉约、宋词三百首、伤怀、感叹、写雨、岁月译文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
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
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注释昏:昏暗,罗帐:古代床上的纱幔。
断雁:失群孤雁。
僧庐:僧寺,僧舍。
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
无情:无动于衷。
一任:听凭。
赏析历代诗人的笔下,绵绵不断的细雨总是和“愁思”难解难分的,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但是在蒋捷词里,同是“听雨”,却因时间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而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
词人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出发,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
第一幅画面:“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它展现的虽然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但具有很大的艺术容量。
“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出现,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
少年时候醉生梦死,一掷千金,在灯红酒绿中轻歌曼舞,沉酣在自己的人生中。
一个“昏”字,把那种“风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的奢靡生活表现出来。
这时听雨是在歌楼上,他听的雨就增加了歌楼、红烛和罗帐的意味。
尽管这属于纸醉金迷的逐笑生涯,毕竟与忧愁悲苦无缘,而作者着力渲染的只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
这样的阶段在词人心目中的印象是永恒而短暂的。
以这样一个欢快的青春图,反衬后面的处境的凄凉。
第二幅画面:“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一个客舟中听雨的画面,一幅水大辽阔、风急云低的江秋雨图,一只失群孤飞的大雁。
《虞美人-听雨》蒋捷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虞美人·听雨》是宋末词人蒋捷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可谓言简意赅。
它以“听雨”为媒介,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
少年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老年的寂寞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
因受国亡之痛的影响,感情变得麻木,一任雨声淋漓,消解了喜怒哀乐,而其深层则潜隐着作者的亡国愁情。
作品原文: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作品注释:⑴虞美人:著名词牌之一。
唐教坊曲。
兹取两格,一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平韵。
一为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三平韵。
⑵昏:昏暗,罗帐:古代床上的纱幔。
⑶断雁:失群孤雁⑷僧庐:僧寺,僧舍。
⑸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
左思《白发赋》:“星星白发,生于鬓垂。
”⑹无情:无动于衷。
⑺一任:听凭。
作品译文: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
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
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创作背景:1267年,元灭南宋。
宋元之际的词人,经历了这一沧桑变故,其国破之痛、家亡之恨,都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来。
其中,蒋捷是颇有代表性的作家。
蒋捷用词作来抒发黍离之悲、铜驼荆棘之感,表现悲欢离合的个人遭遇,其中《虞美人·听雨》便是这一时期创作中的代表作。
作品鉴赏:历代诗人的笔下,绵绵不断的细雨总是和“愁思”难解难分的,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但是在蒋捷词里,同是“听雨”,却因时间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而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
虞美人·听雨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人阶前,点滴到天明.【析句】雨打笠帽,雨滴行人,雨溅屋瓦。
诺大的街道上,众生接受着雨的洗礼。
歌声在高楼响起,清脆、婉转。
歌女的歌喉完美地释放出来。
少年在旁,认真地听,仔细地看,看那如柔荑的手,如凝脂的肌肤,那“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眼。
少年沉醉。
雨作雨帘,在楼的四面垂下,楼内成了个封闭的空间。
点着红烛,垂着罗帐。
楼外的雨声,只成了楼内歌声的伴奏。
“少年不知愁滋味”。
广阔的江面上一点——孤舟。
雨水不断侵入水面。
躁动。
江面俨然成了雨的乐器。
风不断吹摇着舟。
舟中人烦躁。
已是壮年的舟中人掀开帘布。
雨敲响船舷的木板。
“咚”“咚”。
云压低了远方的山,泛起蒙胧,一片灰蒙蒙。
低沉的云中一点——断雁。
雨水不断淋湿羽毛。
震翅。
风穿插在羽毛的缝隙。
雁仍继续飞——孤独的飞。
壮年何尝不是这样一只断雁。
四处漂泊,有家不可回。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舟外的雨声,令壮年无法入睡,无法做个归家之梦。
躲雨。
在僧庐下看着外面的世界。
江山易主。
少年欢乐、壮年愁绪一一没了。
看着墙上的四字:四大皆空。
“人有悲欢离合”,它们是无情的。
“滴答”“滴答”。
只希望这“一声声,空阶到天明。
”【欣赏】这是一首小令,却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可谓言简意赅。
它以“听雨”为媒介,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
少年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老年的寂寞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
因受国亡之痛的影响,感情变得麻木,一任雨声淋漓,消解了喜怒哀乐……而其深层则潜隐着亡国愁情。
这是蒋捷自己一生的真实写照。
词人曾为进士,过了几年官宦生涯。
但宋朝很快就灭亡。
他的一生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三个时期,三种心境,读来也使人凄然。
这首词作者自己漫长而曲折的经历中,以三幅象征性的画面,概括了从少到老在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虞美人蒋捷》阅读答案】蒋捷虞美人听雨阅读理解虞美人蒋捷阅读答案虞美人蒋捷阅读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 8 分)虞美人蒋捷丝丝杨柳丝丝雨 ,春在溟濛处。
楼儿忒小不藏愁。
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 ,借与花消遣。
海棠红近绿阑干。
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24.上阕“楼儿忒小不藏愁”一句中哪个字用得妙简要分析用得妙的原因。
( 4 分) 25.本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 4 分)参考答案 24.词人对前途感到无穷忧虑,心中的愁苦郁积,遇感而发。
此句以“楼儿忒小”藏不下作喻。
“藏”字,表现了隐忍、按捺已久。
但以其愁太多,楼儿忒小,因而这“愁”摆脱小楼的羁绊,“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了。
25.( 1)情景交融。
起笔点染景物,体现词人凄迷愁苦的心境,使人思归。
( 2)衬托。
写“愁”多,用“楼”小作衬托。
写哀愁,用海棠反衬,用乐景写哀,起到“倍增其哀”的效果。
虞美人蒋捷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
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
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1)词的上片是如何表现“愁”的( 4 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 2)结合下片内容,赏析“海棠红近绿栏杆”一句。
( 4 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4.( 1)前两句融情入景,写杨柳如丝,细雨绵绵,一派迷蒙景象( 1 分),渲染倚楼人的愁绪如万缕千丝( 1 分)。
后两句运用比喻、比拟、夸张手法(答出其中两种即可),将抽象的愁形象化,并以楼小藏不下,愁几度飞上云天寻觅归舟,生动含蓄地突出愁之浓重( 2 分)。
蒋捷《虞美人·听雨》的意思及赏析虞美人1·听雨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一江一阔云低断雁2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3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1虞美人:词牌名。
2断雁:失群孤雁。
3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
年少的时候我沉醉在歌楼上,耳边听着淅淅沥沥的小雨,面对着盏盏红烛,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一盈。
中年时,我在异乡的客舟上聆听雨声,曾经的年少轻狂已被雨水冲刷走了,剩下的却是几许茫然。
看着眼前宽阔的一江一面堆满铅灰色的一陰一云,听一只失群的孤雁在天边哀鸣,一声声啄破了我那原有的稳重。
而今,人已暮年,两鬃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
回想起人生的悲欢离合,不禁感叹道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明吧。
【听雨之美】四季之中,“雨”是最常见的,雨是一种自然现象,本身没有特别之处。
可是在不同的人的眼里却有着很大的差别。
在一个失意的人那里,雨可能会平添一段惆怅;在得意人那里,雨或许就别具一番情趣。
这些不同都是由人的心情引起的,有句话说“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不同的人看见雨,听着雨声,所思之物亦有所不同。
【赏析】方位名词的运用巧妙,是这首词的一大写作特点。
“少年听雨歌楼上”,追欢逐乐,无忧无虑,正是作者一生中最美好、最快乐的时光,因而用了个“上”字。
“壮年听雨客舟中”,这时期的作者,进士及第不久,南宋灭亡,他开始了漂泊生涯。
心境愁苦悲凉!因而用一“中”字。
“而今听雨僧庐下”,已是白发老者的他,已经尝遍了悲欢离合的滋味,几乎到了麻木的地步,因而他能够听任檐前冷雨一直滴到天明。
这是一“下”字。
上中下三个方位名词,也许并非刻意安排,但作者一生的际遇,确实能从这三个方位名词上看出端倪,不是吗?你还知道有哪些方位名词吗?【启示】这首词是蒋捷自己一生的真实写照,词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对人生深沉的感悟。
词人曾为进士,过了几年官宦生涯。
蒋捷《虞美人·听雨》赏析
蒋捷是中国现代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他的作品《虞美人·听雨》是中国古典音乐中的经典之一。
下面是对《虞美人·听雨》的赏析:
《虞美人·听雨》是蒋捷根据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八首·其七》所作的一首古典音乐作品。
这首曲子以古琴为主要乐器,展现了古琴独特的音色和情感表达。
这首曲子以优美的旋律和抒情的音乐语言,描绘了秋夜中的一幕,通过虞美人花的形象,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逝去时光的思念之情。
作品中采用了流畅的乐句和缓慢的节奏,使人们仿佛置身于深秋的宁静中,感受到了一种微妙的情感共鸣。
《虞美人·听雨》以古典音乐的形式,通过琴声的起承转合,表达了音乐中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
曲子注重细腻的表情和动态的变化,展现了蒋捷对音乐艺术的深刻理解和运用。
蒋捷的《虞美人·听雨》是中国古典音乐的经典之作,它通过音乐的形式将杜牧的诗意转化为音符的表达,展示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独特魅力和艺术风格。
这首作品不仅具有音乐上的美感,也传递了对自然、对生活、对情感的深邃思考。
希望这个简短的赏析对您对蒋捷《虞美人·听雨》的理解有所帮助。
这首作品值得我们深入欣赏和体味,感受其中的内涵和情感。
蒋捷《虞美人·听雨》解读赏析蒋捷《虞美人·听雨》解读赏析虞美人听雨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一年少时追欢买笑,歌楼上雨声中烛光下罗帐轻盈。
中年时漂泊流离,在茫茫江面风雨中听孤雁哀鸣。
如今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里倾听雨声。
人生的聚散可真是无情,就这样无动于衷静坐到天明。
二蒋捷(约12451305后),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
吴兴望族,少年时过着风流豪华的生活。
咸淳十年(1274)中进士"少年不识愁滋味',"富贵不知乐业'。
壮年时,兵荒马乱之际,颠沛流离,常为生计奔波。
客舟是水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舟过吴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何日归家洗客袍?'祥兴二年(1279),南宋王朝灭亡。
蒋捷深怀亡国之痛,隐居太湖竹山,人称"竹山先生'。
元成宗大德年间,先后有人向朝廷荐举,但他始终不肯出仕,其气节为时人所重。
江山易主,国破家亡,由富贵到困窘,多少难言的心酸。
细数难言的人生,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
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自己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
将雨的几个片段连贯起来,却暗示了所有的一切,是人生深长的叹息。
如果写蒋捷传记,也许需要一部长篇小说,但是《虞美人》短短五十六个字,就概括了他的一生。
一时一地的三个片段,共时性地勾勒出的生命轨迹,将少年、青年、老年历时性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蒋捷以"听雨'为线索,一以贯之,用岁月的积淀来观照自己的一生,是一生真实的心路历程的写照。
壮年听雨,是为了功名,为了生计而四处漂泊的人生。
暮年听雨,是沧桑历尽之后,万念俱寂的人生。
将一生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
元末明初韩奕说:"夫听雨,一也。
一、诗文
《虞美人》
——〔宋〕蒋捷①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二、注释
①蒋捷,字胜欲,生活在宋、元换代之际,一生饱经战乱。
宋咸淳十年(1274)进士,几年后宋亡,不仕。
此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的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
作者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其中。
三、作者简介
蒋捷(约1245-1305后),南宋词人,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
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
南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
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
其词多抒发故国
之思、山河之恸、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
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有《竹山词》1卷,收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疆村丛书》本;又《竹山词》2卷,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
四、赏析
【赏析一】
《虞美人.听雨》是宋词中运用时空表现的艺术手法高度简练而又概括着人生道路的接触名篇之一。
三幅图画:温软香艳的“歌楼夜雨图”,凄风苦雨的“江舟秋霖图”,孤独枯寂的“僧庐听雨图”。
三幅画卷组成了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寂的特定的人生长卷从而透现了社会从相对安定到动荡离乱、劫后荒凉的演变过程。
三种境界(人生的三个阶段)的心态,在表现过程中是渐渐浓化的。
少年听雨歌楼时,只以“红烛昏罗帐”写尽温馨、欢怡、缠绵的情怀,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年月。
一个“昏”字在朦胧色彩中没有暗淡昏沉的气氛,倒是显得红烛高烧,罗帐春暖,甜蜜之极。
壮年听雨在客舟了。
用江阔、云低、断雁(孤雁)、西风四个意象渲染气氛,强调着风雨飘摇中流亡江海的悲凉心境。
作者在结构安排上以上片写少年与壮年生涯,纯以形象,不着议论,下片单写“而今”听雨,夹叙夹议。
用“鬓已星星也”电明“而今”年岁,而“星星”之鬓,暗示愁苦满怀。
重心是“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议论也是对自己一生经历、更是对人生的认识。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是意味极深的内心独白:算了,既然命运无情,那就听任一夜滴雨到天明吧(少年以欢愉心情听雨,壮年以慨然心情听雨,现今没心思听,也不想听)。
听雨可以有两种境界,一种是雅趣盎然的赏心乐事,一种是惆怅莫名的悲苦,雨声淅沥,更增愁思。
少年听雨是前者,壮年、“而今”是后者,而“而今”的程度更深。
“一任”实
在是无法听任,难以去怀的意思。
尽管看似大彻大悟、超然出世,事实上依然解脱不了,世事难忘——国事难忘,家事难忘。
【赏析二】
首句:“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借“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景物组合而成“少年听雨图”,传达出春风骀荡、欢乐甜蜜的情怀。
少年时代是无忧无虑的,又是多情善感的。
处身歌楼上,楼内歌声和着室外雨声,怎能不令人心醉神迷?明灯红烛、昏纱罗帐,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这灯红酒绿的欢乐时光,毕竟与忧愁悲苦无缘,正是作者着力表现的“少年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
第二句:“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以“客舟”为中心场景,以“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飒、凄凉的景象点缀,挥就成“壮年听雨图”,映现出中年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
少年时是不会预料到未来的处境:为了生计而浪迹天涯,为了理想而漂泊南北?风雨袭来时只能在客舟中听着无奈的雨声,消磨忧愁的岁月。
瞧那舟外江阔云低,前路茫茫;听那萧瑟秋风中传来几声南飞孤雁的哀鸣声……此情此境怎不让人柔肠寸断!
第三句:“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显然是“而今听雨”的一个特写镜头:独立僧庐,两鬓白霜,孤独凄凉。
刻意凸现出僧庐之冷寂与鬓发之斑白,借以展示晚年历尽离乱后的憔悴而又枯槁的身心。
末句:“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是饱经风霜的作者,面对萧萧秋雨,追抚一生经历发出不尽的慨叹,又蕴藏着无限的惆怅。
唉!满怀愁绪,欲语泪先流。
仰问苍天,为什么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总是这样的无迹可循?如今只能听任雨打窗棂,一直到天明了。
短短一首词,概括人一生。
前三句,一句一画面,以听雨为线索真切地描画出自己人生的三个阶段:少年,寻欢作乐,歌楼上闲听歌雨;壮年,漂泊天涯,客舟中愁听风雨;老年,寄人篱下,僧庐下听雨度残年。
三幅画面前后衔接而又相互映照,艺术地概括了作者由少到老的人生道路。
其中折射出词人由年少时的欢乐无忧,到中年的惆怅彷徨,进而到老年的凄苦无奈的心情,这是亡国者的哀痛,也是失志者的悲愤!
五、练习题
⑴词中说,“少年”听雨是在歌楼上,“壮年”听雨是在客舟中,两者分别有什么寓意?(2分)
⑵说说“断雁叫西风”的具体情景。
这些具体情景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
⑶“鬓已星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表现了词人什么心情?(4分)
(4)这首词按照____________顺序,截取了词人一生中三幅富有象征性的画面,形象地概括了作者不同时期在环境、生活、__________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2分)
(5)“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六、参考答案
⑴前者寓指偏安一隅的南宋尚能沉迷于逸乐中;后者寓指元军南侵,作者处于逃难漂泊之中了。
⑵凄厉的西风里传来几声“断雁”孤独的哀鸣。
既与前面少年生活作比较,呈现出青春好梦的破碎;更为下文老年苦涩的境遇作铺垫。
⑶比喻。
表现词人无可奈何、万念俱灰的绝望心情。
(4)时间;心情(或感情)
(5)描绘了一幅在水天辽阔、乌云低垂的江面上,一只在风雨中失群孤飞的大雁,在凛冽的西风中悲鸣的画面。
表达了作者远离家乡、孤独凄凉的愁苦之情。
七、练习题
1)请用现代汉语(词语)表达作者在人生的三个不同阶段的心情:
歌楼听雨:客舟听雨:僧庐听雨:
(2)“壮年听雨”中悲欢离合的情感是怎样体现的?
(3)“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一句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简析这首宋词的映衬手法。
(3分)
八、参考答案
(1)欢乐失意无奈(同义词均可以);
(2)以“客舟”点明客居在外的“悲”和“离”,以“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意象,映现出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
(3)心如止水,波澜不起,但彻夜听雨本身,却表明他并没有真正进入超脱沉静的大彻大悟之境,只不过饱经忧患,已具有“欲说还休”的情感调节和心理控制能力。
(4)这首宋词主要采用了“映衬手法”。
第一个画面的欢乐对第二、三个画面的忧愁、凄凉起反衬作用;第二个画面的满腹愁思对第三个画面的万念俱灰起陪衬作用。